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阅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单元整体教学法。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
2.变序教学法。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
3.整体阅读法。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4.情境教学法。它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
关键词:阅读 方法 思考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阅读的类型
我们把阅读分成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在发展性阅读中,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活动。功用性阅读包括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各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阅读去学习。消遣性阅读指的是以享受,娱乐和欣赏为首要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大量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动眼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培养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略读方式寻找信息。
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 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
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至于三种阅读之间如何平衡要视不同的年级而异。
二、阅读中的思考
(1)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2)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3)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4)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5)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6)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7)大纲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8)处地想一想: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9)正确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三、阅读的方法
(一)超慢速阅读法
超慢速阅读法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说:“大凡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
(二)四步阅读法
(1)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目的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貌的了解,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情节内容能用几句话讲出来。
(2)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可以轻声地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3)精读明中心。精读是指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的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关键性的地方,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关键词】阅读 教学 能力 提高 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阅读教学同样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其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学生语文素养能否提高的关键。那么如何指导阅读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我认为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来实现,情境教学是教改的最佳办法。
教学古诗文的时候,经常因为学生对古人生活体验不够,而无法准确把握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所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就能使学生有直观感受,提高古诗文课堂效率。
如我在教学《三峡》一文时,古时自然景观已不复存在。上课时,由于古典场景的缺失,只能让学生凭空想象,确实是在难为孩子们。我觉得用多媒体展示从网络搜来的三峡古时的风光画面,会给学生感受到描写自然风光带来的很大帮助。第一段中的山高岭连的地貌特征;第二段中夏天水漫山丘湍急呼啸的情状;第三段春秋季节清荣峻茂的美景;第四段林寒涧肃、高猿长啸、渔歌悠长的凄美。若能把这些古典场景,制作成连环画面,再加上一些文字解释,配上恰当的音乐请进课堂,直观的画面,舒心的音乐,清新的文字,省去了老师的很多讲解,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注重了课堂教学设计,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到有效地提高。
2.注重学生体验,多方实践感悟文本
一谈到阅读教学,大多数老师都会想到教参。其实教参只是一种参考,阅读教学更多的是要求我们老师根据文本实际,根据学生实践体验,创造性地使用教参,而不是忽视学生的实际体验,照本宣科。例如,课文《海燕》,这是高尔基的名篇,文本中的暴风雨、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在今天这个时代早已超出了原来文本的象征意义。鉴于此,在教学文中的象征意义时,我没有照搬教参上的定论,而是将它交给学生讨论文中的暴风雨让你想到了什么?各种海鸟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经过讨论,各种体现新时代的象征意义就出来了,并且都非常贴切。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觉得将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有机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谈谈我的做法。
在反复诵读整体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我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比如用多媒体出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我欲乘风归去”,是人为什么要乘风归去呢?这些问题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一目了然。通过合作探究,教师给与启发诱导,大家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后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观看教学视频,让学生把自己的意见通过口头交流后设定为讨论题,和周围同学一起探讨。这样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总之,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特别是在语文古诗文的教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质量。经过学生的多方体验,对文本知识感悟深刻,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3.注重实践,培养真情
一、要走出传统语文阅读的误区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还是要帮助学生“看懂应用书籍”。阅读教学的尴尬就在于,学生尽管在中小学经历了十几年的阅读学习,但当他们拿到教材以外的文字时依然是“一知半解”或根本“看不懂”。问题就在于这十几年的阅读课我们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去读。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所施行的是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只是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学生的步伐跟着教师走,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的人格发展、情感培育则不在教师关心的范围内,师生间缺乏基本、有效的互动。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学生依靠查阅资料、合作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少之又少;教师经常布置机械操作式的书面作业,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较少,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本人;学习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外部压力,而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要。可见这种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阅读方法指导
(一)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
人文素质,特别是文学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重要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教学方式改革的提出可谓是恰到好处,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彻底摆脱“教书先生”的形象,在“解惑”的同时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这一本质性问题,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教学生所需,;而在新型阅读教学方式指导下的学生也能自主地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积极动手,开动脑筋,团结互助,探求知识,从而摆脱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师生共同创造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画面。
(二)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新课程
目前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学生。新课程力图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能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的转变,也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针对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来说,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目的在于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体验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重视阅读方法的训练。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一些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并加强训练。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虽然批注式阅读教学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群体特点,设置不同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批注阅读模式,这就需要在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之前做好课前准备。首先了解班级情况,确定研究起点,以使教师的教学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其次,教师在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前向学生详细地讲解批注知识(比如批准角度、批注方法、批注质量等),使学生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批注方法,以及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批注式阅读学习方法的实践意义与重要作用;最后,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制定上课计划。
(二)课堂实录阶段
教学准备完成之后进入课堂教学实录阶段,在这一阶段,首先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合理地选择有代表性的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适应且熟练地使用常用批注阅读学习方法,这是批注式阅读的整体把握阶段。之后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阅读文本语段,锻炼学生掌握批注的要点,在这个阶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性学习。在学生熟悉掌握批注式阅读学习方法之后,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创设情境,结合实际运用批注所得,重点引导学生的想象与创新思维,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三)课后反思阶段
课堂实录阶段结束之后,批注式阅读教学并未完全结束,而是进入课后总结与反思阶段,总结与反思不仅包括教师的反思,还应包括学生的反思。首先,教师应该反思课堂阅读教学中所体现的个别指导,这对于提升班级语文阅读学习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体现教师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其次,教师应该思考如何避免把书“批花”或者“批不下”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规范、有效地进行批注;再次,结合课前准备与课堂实录的过程,深入思考如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效地批注式阅读教学;最后,教师需思考如何使批注式阅读方法实现学以致用,如何能够使阅读与写作完美地融合。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分析
(一)批注式阅读需要把握实施步骤
批注式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一样,也需要经历三个主要事实步骤,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文的预习性批注,即自由批注,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熟悉当堂阅读课的阅读文本,并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对预习时的文本及批准再次进行重点批注,以便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创造性想象;在课后练习阶段,教师要及时要求学生选择与课堂阅读文本相似的阅读文本进行开放式批注,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比产生强烈的情感感悟,进而真正掌握批注式阅读学习方法的精髓。
(二)批注式阅读需要教给学生方法
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批注式阅读方法的掌握十分必要,要教会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通常来说,批注式阅读方法主要有循序渐进式批准法、联想式批注法、符号标画法、提纲式批注法等。循序渐进式批注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习惯,先从一字一词开始,对自己阅读过程中喜爱的字词所产生的感悟与情感进行批准,在对批注方法得心应手后,再逐渐地过渡到词句、段落、篇幅、全文的批注。联想式批注是较为简单的批注方法,即强调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无论读到什么地方,只要有强烈的感悟或联想均可简明扼要地批注下来,这种方法由于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往往能够迸发出新颖、闪光的感悟;提纲式批注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培养他们的整体把握能力与大局观。
(三)批注式阅读需要拓展课外阅读
吕叔湘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因此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及课外批注式阅读,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堂阅读的有力补充和延展。把阅读的范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这不仅可以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够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课余学习质量,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课外批注式阅读的具体实施中,教师要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自由批注文章,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引导与肯定,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为学生创设展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经验交流,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最终培养他们批注式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建议
在教师方面,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阅读教学观念,其次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扎实的文字功底,能够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批注材料,有能力对课文进行筛选与分析,还要能够对学生的批注阅读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收获。在学生方面,首先要掌握批注式阅读学习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要养成良好的批注式阅读习惯,重视每次合作交流的机会,学会倾听记录,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思考与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批注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明明.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D].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