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热点话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热点话题范文第1篇

“肿瘤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控制。当前,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不高,生活质量差。作为医生,我们的目标还应该是让这些患者活得有尊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肺癌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在日前举办的肿瘤骨转移治疗北京专家高峰会上如是说。他表示,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和技术手段,肿瘤早期可达到临床治愈,中晚期力求延长生存期。作为一名医生,如何帮助晚期癌症患者延长生存期已经不是最终目的了,还应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患者有尊严地生活。

声音

吃蔬果及深海鱼,可改善儿童哮喘。

最新研究发现,哮喘儿童多吃蔬菜、水果、深海鱼、酸奶等,症状可改善,并可减少用药。台湾卫生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李淑贞表示,儿童每天吃4份新鲜蔬果(1份煮熟的蔬菜约半碗,1份水果约一个拳头大);1份鱼类(如半条秋刀鱼),及含益生菌的酸奶,可有助改善哮喘。而像炸鸡、薯条等高油脂食物,哮喘患儿应少食。

中老年人最好的运动方式是走路。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胡大一教授近日在某专场讲座上指出,过于激烈的运动方式并不适合大多数中老年人,最提倡的运动方式还是走路,而且要有持续性才更有效。走路不需要条件,没有成本,而且安全性高,人人都可以做。即使是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走路对其心血管和关节也是最安全的,所以是最提倡的运动方式。

90%药品没有儿童专用剂型。

来自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的数据表明我国儿童专用药物剂型同现有药物剂型的比例高达1:59,90%的药品没有适宜儿童的专用剂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医生肖园表示,儿童在体格和器官功能各方面都处于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功能、肝肾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的差异更为显著。世界卫生组织将儿童按生理特征划分为7个阶段,并建议不同时期儿童所适合药物的剂型。但在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只有个别药品是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段建议使用不同剂量的,大部分药品都没有依此进行分类。

睡觉不关灯,孩子易性早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吴玉筠说,光照过度也是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人在夜间进入睡眠状态时,松果体会分泌大量的褪黑素,天亮时便停止分泌。人类的松果体一般在儿童期发育至高峰,抑制性腺的过早发育,从7~10岁起,松果体开始逐渐退化,性腺的功能随之慢慢增强。而儿童若受过多的光线照射,就会减少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导致性早熟。

数字

4~5升

人在一天中,根据季节不同,人体排汗量也有很大的差异。盛夏时,一个人平均1天的排汗量可达4~5升;春天及秋天,1天的排汗量是0.8升左右;冬天出汗量不大,但也要排出0.5升,相当于3大杯水。

580次

咽喉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人体的“繁忙”通道。有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进餐10分钟,大约要吞口水50次。在24小时内,一个人的吞口水次数大约为580多次。

14米3

每日,大约有14米3的空气通过我们的气管,由气管加以清洁和加温湿化。14米3的空气,足以充满300多个大型气球。

滴眼液含防腐剂引争议

“滴眼液含有防腐剂,常滴视力反下降,护眼用品竟成伤眼祸首。”“九成滴眼液含防腐剂,多数产品并未标明,长期使用加重干眼症状。”

近日,关于滴眼液含防腐剂的微博在网上被频繁转发,令不少使用滴眼液的人感到十分不安。滴眼液添加防腐剂是否违规?长期使用是否会对眼睛健康造成影响?

各方评论

河南亚太人律师事务所公益律师常伯阳:一些在售的滴眼液外包装上未标明是否含有“防腐剂”成分,而有些滴眼液的说明书标明含有苯扎氯胺、羟苯乙酯等成分,这些就是滴眼液中经常添加的“防腐剂”。如果不明确标示含有防腐剂即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热点话题范文第2篇

Happiness is important in our life. In fact, happiness is always around you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

I will never forget one thing. Once, I had a bad mark at a math test. I was shy and afraid to meet my parents. But when I got back home late, my parents knew what happened, they said to me: “It doesn’t matter, my child. Remember we’ll be always beside you when you need help. We believe you can be better next time. Never give up!” I was moved and made up my mind to work harder and harder.

I feel happy. Whenever I am in trouble, I can feel my parents’ love. I want to be a good child for my parents.

【参考译文】

幸福在我们的生命中很重要。事实上,幸福总是围绕着你,如果你把你的心。

热点话题范文第3篇

在过去的2013年,可以从诸多新闻中嗅出以上情绪:双非、奶粉、自由行……直至年终,又生出了一个新的争议点:新移民综援申请资格。

去年年末,终审法院五位法官一致裁定政府“居港满七年才能申领综援”的规定违宪,了两个下级法院判决。这意味今后居港满一年、生活困难的香港居民,即有资格申领综援。

香港“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始于1993年,是以“现金资助”的形式,援助因年老、伤残、患病、失业、低收入或其它原因而引致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人士,使他们能应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裁决在本地引起相当大回响。虽然多位法律界及政界人士均强调,今次裁决只是针对综援,不涉及其他福利。但此裁决公开后,随即引发大批新移民到社会福利署查询及申请。

事件缘起一位持单程证来港的内地妇女――孔允明。孔允明2003年嫁给领取综援的香港永久居民陈某,可是在她获批来港的第二天丈夫就病逝了,香港社会福利署随即将其栖身公屋收回,且拒绝了孔允明的综援申请要求。

2009年,孔允明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司法复核,认为政府居港满七年的规定违反了《基本法》,在经历五年两次败诉之后,孔终于在去年12月17日获得胜诉。

在遵循先例与宪法至上的法律原则下, 孔允明一案或许会成为内地移民获得香港社会福利的开端。根据法庭判词,案件之争在于地位至高的《基本法》指明所有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分新移民或永久居民。能享社会福利保障的权利,包括照顾最基本的需求。2004年政府引入新规定,将居港规定由一年增加到七年, 令有需要人士要向其他社福机构求助须由政府酌定,都是违宪。

人道关怀与人口控制

判词一出,香港社会一时间分裂为两个阵营,支持者主张人道关怀与平等保护,强调政府有责任为弱势提供基本需要,长期协助孔允明上诉的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主任何喜华表示,今次裁决为本港人权保障奠定重要基石。

但更深一层探究,香港社会一向推崇自力更生,大部分香港人笃信:过高的福利,容易滋生依赖与懒惰。何况,目前大约占香港人口总数1/7的过百万居民,依靠政府社会保障援助生活,已令本地人忧心忡忡,担心新移民会在其他福利方面摊薄本港人利益。虽然判词表明裁决不能延伸至房屋、医疗等其他方面,给出“定心丸”,但随后便有团体协助新移民申请法律援助,对申请公屋居港七年的限制提出司法复核。

新移民,旧移民

香港这个城市自开埠以来,就是一个自由港,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香港人大都是在不同时期抵达香港,然后在香港落地生根。因此,所谓新移民之“新”,不过是相对1960年代以前的内地移民而言。

“新移民”,单从称呼就足以窥到这个城市的一些微妙之处。根据现有的主流理解,他们既不是通过优才计划来港就业的精英,亦不是通过投资落地的富贵人士。这是一个被香港主流社会远远甩下并牢牢固定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是1979年后通过家庭团聚计划、以“单程证”来港的内地人士。现在香港依然每日发放150个“单程证”,让内地人士移居香港。

本次终审法院的判决,除对移民政策的反思外,再次引发上述社会族群对“外来潮”的焦虑。随着“土生土长”的年轻一代开始在香港社会中扮演主要角色,加之内地与香港之间经济、人员流动的愈加频密,香港人的本土认同感也愈来愈强。

香港本身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于是,当新移民与本地人士在低技术劳动市场进行竞争时,先来者自然会觉得新移民“抢饭碗”。何况,不少新移民原本在大陆皆属基层人士,搬来香港之后无专业证书及文化上障碍,融入社会困难,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不得不选择靠综援度日。

至于整体社会对于他们的认知,香港教育学院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副主任周基利表示,港人对新移民态度是较为负面的,约50%港人认为新移民人数应减少一点,另有53%港人则认为,新移民享用本港福利多于对香港贡献。

抛去学术统计,笔者有一日下午在人流密集的中环,好奇地与几位经过的人士攀谈,他们代表的观点倒是颇为多元。

“无论如何,香港的移民政策算不上保守,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在香港,能吃得了苦,不管你有没有那一纸身份证明,或早或晚你都能得到社会的某种认可,如果选择香港的传统对手新加坡,搞不好做一辈子建筑工,老来还不得不滚回乡去。” Tony,香港中环的一位投资银行主管告诉笔者。

热点话题范文第4篇

Do you agree that your parents have a second child? Differen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it.

Some students agree with the idea. They think, if so, they won't feel lonely and there will always be someone to play with. Besides, if their parents get older or ill, they can take turn to look after them. However, some students disagree. They worry that they will get less love from their parents if another child comes to the family. What's worse, they may not get along well, or even fight against each other.

As for me, I'd love to have a brother or sister as company, so that we can share our happiness and sorrow anytime.

热点话题范文第5篇

一、高校利用网络热点话题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媒介基础

新媒体技术对现代时空的突破,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据2013年人民网对河北省高校的调查显示,超过99%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其中以浏览新闻为目的占54%;每天使用网络在2小时以内的为78%,超过2小时的为69%;不是每天都上网的仅占0.6%。同时,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了解社会热点话题的最主要的渠道,占到85.71%的比例,而且这其中有82%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和同学讨论网络热点话题,其中33%选择经常主动和同学讨论。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热点关注和参与度很高。由于网络热点话题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性的爆发性的增长传播,另一方面网络热点话题又借助人际传播进一步影响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以高校完全可以通过这种相互借力的方式提供多平台,让大学生多关注网络热点话题,满足大学生畅所欲言的诉求,同时,借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真正调动大学生关心思考国计民生和民主主体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手段。

二、网络热点话题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析

网络热点话题通常是社会建设成果或是社会深层矛盾的集中反映,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或大量反映出时代主题、凸显社会公平正义,或社会负面影响极大的网络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其反映的利益价值属性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契合之处。

将网络热点话题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挖掘思考审视问题的能力

探索能力和探索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大学生对社会发生的或网络制造出的新事物、新热点问题探索愿望更加旺盛,他们这种好奇心、探索心的一旦满足,也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缺乏指导,对这些网络话题认知层面上不够深入,独立思考能力和反思力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有待提高,而复杂多样的网络热点话题背后,通常都一定的发生背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有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后续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探讨对话题的深入挖掘思考能力,通过对网络热点话题的解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审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观察问题和探寻事物的视角更趋于理性化,分析问题趋于成熟化。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网络热点话题由于代表性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所制造的舆论已经大大的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乃至生活方式。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话题,是提升自我认知和不断充实自我的一个途径。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思想不够成熟,缺乏实践中的磨练,对网络热点话题缺少从全局上把握的思想方法和辩证思考能力,在一些网络不良舆论的诱导下,严重阻碍和影响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导致“高参与、低理性”、“高热情、低能耐”等现象。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以这些网络热点话题为契机来引导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大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比如通过一些典型的网络热点话题分析还可以上升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上升到民族思想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还可以是表达公众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还可以反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情况,从而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爱国热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将网络热点话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线上”引导途径

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教育网络平台,改变了过去“一对一”、平面化的教学方式,转向 “多对多”、立体化。

1.开辟思政教育网络阵地

学校、院系的官方网站或校园BBS开辟公共热点专题栏目,主动参与对网络热点话题的报道,辨明网络热点中的价值观念,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但专栏建设上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网络热点话题的选题问题。由于网络信息海量,网络热点话题也包罗万象,通常涉及文化、社会时事、经济、娱乐、时尚生活等多个领域,有些话题甚至比较低俗。在选择网络热点话题引导时可以把握三类:一类是有争议性的社会性热点话题,如“茂名市民游行反对PX项目”事件、“老人该不该扶”、复旦投毒案等话题,这些话题社会争议大,有一定的相关利益的主体或者涉及价值观念的博弈,所含道德、法制、环境保护等内容丰富,学生参与度高,价值观引导性强;二类是网络政治类热点话题,如“中国梦”、官员腐败、紧张的国际区域关系等话题,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三类是通过校园论坛、从大学生喜欢浏览发帖的社交网站或及时与学生的沟通座谈等方式获得大学生对网络热点话题的关注内容和看法,更能真实捕捉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因此,专栏在选题上需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紧紧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弘扬时代主旋律,或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学习、个人发展有关的热点话题,并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使有正能量的舆论热点“红”起来。

二是注重对专栏的建设。前几年,很多高校或政府的一些宣传机构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红色网站,但因为各方面投入的不足从而削弱了网站的质量及持续发展的后劲,学生缺乏浏览的兴趣。因此,高校在做热点话题专栏时,要尽量使专栏内容丰富,页面美观,使专栏的内容和形式在充满思想性、严肃性的同时,也要表现多样性、鲜活性,以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去充实、渲染、陪衬和烘托。除了个别严肃的热点话题外,其他热点话题甚至可以采用贴近年轻人的网络语言和图片,视频、FLASH动漫等形式,给人以轻松爽快之感,充分地调动大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对栏目的关注度。另外,要保证专栏的实时更新和维护,不断给专栏注入新鲜活力。

2.鼓励开“名师博客”

博客是名师思想的“源代码”,学生通过对名师博客的关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思想引导和精神感染。像湖南大学就组织了第一至四届师德标兵和部分教学名师在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网均开通了“湖南大学名师团体博客”,现已成为湖南大学的一个品牌;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强校长的微博,有两万多忠实的学生粉丝;在上海交大思政教师阮海涛的博客每日点击率达20万,被学生称为“心灵花园”。因此,高校可鼓励开设名师博客等网络社交平台,利用名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发挥网络媒介的育人功能,当然名师在博客中可多引入对网络热点话题,观点可犀利麻辣,可循循善诱,可敞开心扉说真话、抒心声,目的在于通过正面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明确正确的“三观”,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3.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要跟上

需要建立两支网络宣传教育队伍作为人员保障。一支可以是由校宣传部、党总支委员、专职思政类老师、辅导员共同组成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收集并梳理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课堂反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网络上主动发声,有准备、有针对性地积极回应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思想上的困惑,为他们消除思想疑惑,化解思想矛盾,传递正面引导信息。另外,考虑到高校教师平时工作忙,投入时间有限,还可以建一支隐形队伍。高校不妨定期培养学生中的网舆引导员,指导和依靠他们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去引导网络热点话题的舆论走向。这些大学生更善于运用网络语言,让他们在学校论坛或者其他社交论坛或网站新闻评论上,巧妙地介入其中的热点话题讨论,或主动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的关注,期间渗透主流价值观,引导话题方向,借此开展隐蔽性思政教育。

(二)“线下”引导途径

1. 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可改革

虽然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种种便利快捷,但难免存在着缺乏督导性、系统性,而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任课老师可以结合书本知识,设置热点话题讨论。像上海大学思政课就2011年就进行了相关改革,在每学期开学前向大学生征集热点话题,将这些热点话题进行提炼,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章节式”教学逐步向“问题解析式”教学转化,这一新模式已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此外,对部分网络热点话题,还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比如,“保钓”事件,是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好题材,可通过请专家做学术报告,系统对讲清整个事件的亲因后果,并借机对大学生进行血性与理性的引导。还有如近期的官员腐败热点话题,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忏悔录,对大学生进行权力观、利益观以及党性教育。

2.开拓社会实践的平台,促使学生知行统一

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拓社会实践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在实践中体会学校所引导的“三观”教育对自身成长成才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