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技术创新:一个新的陶瓷经济发展战略
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流通和应用的过程。技术创新在西方国家已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甚至新的工业宗教。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依靠科技进步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德化的陶瓷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多为销往欧美的小工艺瓷,科技含量低,艺术含量低,几乎没有什么附加值。虽数量巨大,但登不了“大雅之堂”,因而价格十分低贱。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用“既多且美,购价甚贱”来描述德化的陶瓷,而新近从南中国海打捞起来的“的星”号沉船竞一次运载35.6万件的清代德化青花瓷,足见德化瓷器“量多价贱”是古已如是,也许这也可以说是德化陶瓷的一个“传统”了。
步入WTO的门槛,我们感受到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德化到了顺应世界潮流用技术创新作为陶瓷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时候了。
二、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技术最终要通过企业这个环节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企业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一直发挥着主要作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利用和开发新资源等。从基础研究、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最初设想到研制、开发,再到工程化、商业化的生产,直至通过市场推广应用而产生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的全过程都是在企业进行的,在这种科研与生产直接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下,科研直接为生产服务,企业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使得产品层出不穷,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规律。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提高陶瓷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县陶瓷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形成以陶瓷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我县的陶瓷科研机构基本上是名存实亡,而陶瓷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科技开发队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使陶瓷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首先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其次要出台面向所有陶瓷企业的、针对研究开发能力建设和活动本身的减免税政策;第三要颁布更具体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第四,应有强度更大的、针对企业家和创新者的创新激励政策。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要正确把握二对现实关系。一是产品和工艺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技术发明或技术进步。技术开发从一开始到工程化阶段、生产阶段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同时与市场、组织管理、生产过程、资金运用、技术背景等各方面交互作用。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无法自动与其他要素实现重新组合,单纯技术无法实现产品创新或工艺
创新,而必须依靠组织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来实现。二是首创创新与改创和仿创创新的关系。技术发明的意义要靠技术创新去实现,而首创创新的意义要靠改创创新和仿创创新去实现。任何一项或一群技术创新中,进行首创创新者只能是少数一两家企业,其余企业或者跟在首创企业之后,瞄准首创技术发展进行技术跟踪,随时准备进行生产组织和市场战略的调整以实现创新,或者与首创者保持相当距离,节省研究开发费用,只投入少量资源于技术服务、培训,把注意力放在一旦新的市场出现后迅速进入市场,占有可能占得的市场份额,也即大多数企业只能做改创创新和仿创创新。
三、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的关键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逐渐接近尾声,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
然而直面我县的人力资源状况,不难发现,尽管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人力资本缺乏,即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这是发展陶瓷经济的薄弱环节。首先,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低,从高中阶段升学率不足50%可见一斑。其次,劳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普遍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技术高超的比例极低。第三,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数量偏少,加上陶瓷企业普遍实行家族化管理,家长制、结构简单、规范性差等因素也制约了技术的创新。
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县陶瓷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要根据县情,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改变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的劣势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着眼点。一要转变观念,把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作为基础战略。二要提高劳动力素质,积累人力资本。三要改革分配制度,把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放在同等位置,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四要合理配置和使用人才,追求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总之,企业要由以生产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为主,“知识主管”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千方百计培育和发展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创业精神,大力开展创新活动。
四、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发达的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同龄人中70%的年轻人都得接受“在企业是学徒,在学校是学生”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说过:“经过很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而日本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明天的经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直接作用于经济,影响甚至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德化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
(一)在纵向上,要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拓展高中后职教和高等职业教育。我县中等职业教育由于主动适应和服务于陶瓷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层次偏低,而高中后的职教还是空白,大量的高考落第生未经职业技术培训而流入人才市场。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迫在眉睫。目前县委、县政府正积极筹建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这是德化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极具前瞻性的重大举措。未来的陶瓷学院,必将成为德化陶瓷技术创新人才的摇篮,成为陶瓷技术创新的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研中心,为德化陶瓷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使德化陶瓷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在横向上,要以陶瓷产业发展为目标,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改变目前专业单一的现状,要做好陶瓷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围绕陶瓷行业关键技术,新兴技术、优势技术不断开设新专业,特别是陶瓷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类人才、科技人才、涉外类人才、营销类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大庆生产业服务外包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呈现出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生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和就业增加的主渠道,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
大庆市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正处在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业的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阶段,无论是城市功能完善、工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产业转型、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的驱使,均离不开生产业的有利支撑。作为国务院批准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之一,大庆市近年来积极推进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目前,大庆生产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宽。但大庆市经济增长对生产业的依赖程度还不高,传统生产业的贡献度高于现代生产业,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一、大庆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内部结构不合理
(1)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过大。如图表所示,一方面,从从业人数上看,2007年大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数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占生产业从业总人数的52.98%,占服务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为17.83%,是五类生产
数据来源于《2008大庆统计年鉴》
业中最高的,这符合大庆绝大多数的科技人员集中在石油石化领域,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现状。另一方面,从增加值来看,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2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36%,在生产业五大行业中最低。这不仅有悖于石油石化工业作为大庆支柱产业的地位,也说明由于大庆市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围绕石油石化的科技服务企业机构还很臃肿,企业效率却很低。
(2)生产业发展的特色不明显。由于全国各城市均纷纷建立产业园区,且有园区产业趋同化状况,再加上各地制定的优惠政策不同,及容易形成相互争夺服务资源的现象,持续下去将可能造成市场混乱。如表所示,尽管大庆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以及金融业增加值比重相对大些,但该类产业更易形成城市间服务产业趋同化,不利于培育大庆城市服务品牌和特色。此外,作为有着大庆市最长历史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成绩却非常不理想。
2.增加值较低
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发达国家经济的实际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生产业。目前世界主要工业国生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均在50%以上,国内先进发达地区也已达到35%以上,而2008年大庆生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25.5%。按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平均值40%来计算,国内发达地区的生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增加值的比例已达到14%左右,而大庆市2008年生产业占城市增加值的比例仅为3.11%,大大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以信息服务业为例,目前在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已占服务业的60%以上,而大庆市2006年、2007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增加值仅占服务业的5.6%和6.0%。
3.生产组织规模偏小
部分生产组织场所小、人员少。大庆市生产业企业员工大多在10人之内,最少的仅1人,存在着高素质人才外流的现象,且企业自身资质不高,组织服务没有规模特色和竞争优势。尽管随着大庆市服务外包园、软件园等特色产业园的建成和发展,借助大庆市发展生产业的优惠政策,已有很大一部分生产业企业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规模小、人才流动性大的问题。
4.高端服务外包业发展慢
服务外包业一般分为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目前,黑龙江省内的其他城市也在不断发展服务外包业,并且重视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ITO发展,而大庆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大部分还属于BPO这样低端服务业。大庆的制造业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资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市场销售支出、人力资源服务支出、外购信息技术服务支出所占全部支出的比重较小,即使有少数外包项目也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其结果导致大型企业与我市整体的产业关联度较低,无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限制了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加快发展大庆市生产业的对策
1.优化生产业结构
(1)提高科技服务业的运营效率。提升科技服务业的运营效率,是相对于从业人员规模与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协调性而言的。由于大庆市科技服务业很大一部分是石油石化类大型国有企业,为此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适时推动大庆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创新。尽管近年来大庆市经济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其国有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国有企业仍普遍存在摊子大、负担重、大而全、产品与市场脱节等问题。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大庆科技研发服务业,乃至整个城市运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转②加快企业专业化进程。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个企业很难具有全面的资源优势。应将大庆石油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下设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等服务业务分包出去,或者直接剥离出去单独设立服务公司,以增加企业专业性,同时便于管理,有利于降低业务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2)确立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大庆应根据当地产业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等方面确定重点发展的领域,打造城市服务品牌。
①推进科技研发服务业发展,培育创新环境。由于大庆科技人员很大一部分是在石油石化企业,因此,重点发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符合大庆资源型工业城市的特点,更有利于发挥其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②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提高城市效率。为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大庆必须实现从生产型城市向经营型城市的转型,其主要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③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发展现代物流业,能够带动商贸、餐饮、仓储、金融、中介服务及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保障大庆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提升大庆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及综合实力。可以培育和引进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建设内外贸一体化的区域性物流基地。
2.优化生产业的发展环境
(1)体制环境。应为生产业各行业确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促进竞争,规范竞争;应积极推动生产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管理;通过法规、政策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业,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评价评级体系,建设社会信用监管和立法执法体系等。
(2)政策环境。应加强对生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制定促进生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等优惠政策。在资金支持上,要放宽对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融资、外汇管理的限制,解决生产业扩张时期的资金瓶颈问题;要积极发展信用担保机构,为生产企业承接大型国际项目解决资金需要;可设立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培育和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在信贷、融资出口、品牌推广、项目招投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3)市场环境。对于生产业,最重要的市场环境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①应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实现集群发展。集群式发展模式是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业快速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庆要以几大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通过在融资、税收、人才引进、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有效的竞争机制、融合机制,培育和促进生产业集群。
②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活跃生产业市场供需环境。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产业、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的集聚,进而会为生产创造大量的需求和有效的供给。大庆较低城市化水平必然会严重阻碍其生产业的发展,因此,要通过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完善城市功能,为生产业的发展创造需求和提高供给能力,活跃市场供需环境。
3.提高生产企业的自身水平
(1)推进生产业自主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生产企业建立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普及和应用先进技术,加快电子化、自动化的进程,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的服务业。
(2)加强生产业的人才培养。越是高端生产业,越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因此,发展生产业,人才是关键。为此,应促进高端生产业人才的空间集聚,发挥其对生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充分利用当地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系统,动态地储备人才;通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城市大环境等,留住人才;要在加强财政支持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快速地培养人才。
4.提升高端服务外包竞争力
(1)建立服务外包战略联盟,增强承接重大高端服务外包的能力。目前大庆服务外包企业普遍规模小,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仍然存在着薄弱和分散等突出问题,成为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在承接大型的高端外包项目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为此,政府、行业协会要设外包行业组织,组织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合力,开展国际合作,以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接高端服务外包项目。
(2)抓住国际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高端服务业外包业务。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进程中,许多跨国公司不仅将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服务转移,而且还将软件服务、风险管理、金融分析、研发、营销服务和网络服务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业务外包出去。为此,企业应制定承接高端服务业外包的长远战略,政府应加大高端服务外包的宣传力度,积极搭建完善的服务外包信息网络平台,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技术支持等手段,加快大庆高端服务外包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余荣华于晓飞:经济转型与生产业[J].浙江经济,2007,(10):24
[2]王子先:加快发展我国生产业的战略选择和路径[J].经济界,2007,(1):19-27
[3]刘娟:生产业负重前行[N].大庆日报,2008-6-4(3)
图1还显示,从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内(增长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则不断下降,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目前中国经济良好的增长形势。
附图
图1 2001~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表1是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将20个重要行业划分为五大类的情况。表1显示,2002年以来工业领域各主要行业增长景气发生明显分化,行业间增长景气差距加大,出现了诸如汽车制造、食品、煤炭工业、机械制造等一批景气水平高的行业,同时也有一些行业陷入景气低谷,这背后蕴含着一个趋势——中国正在形成一批新的主导产业,这些行业有可能持续10年,甚至20年、30年拉动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增长。
从景气变化情况看,2002年,20个行业中,除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这些行业是拉动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总体看,2002年,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均远高于1997年以来的情况。
从表2看,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是汽车工业,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创近年来各行业之最。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看,汽车工业高速增长意义重大。汽车工业可以拉动很多行业的增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大约相当于汽车工业本身的2.5~3倍。假定相关产业与汽车工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保持不变,据此推算,“汽车族”产业群的规模将达到国民经济总量的7%~8.5%左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12%。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2002年,这四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是其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未出现过的,处于这一景气水平及之上的五个行业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景气水平较差(100>指数≥90)的行业是有色金属工业,景气水平差(指数≤90)且相对下降的行业是石油天然气工业,这两个行业虽然景气水平较低,但其在2002年表现出的复苏势头同样需要关注。
表1
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表2
2001~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以上分析可看出,2002年以来,除电子、机械等传统经济增长带动力量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一、钢铁工业
2002年,随着国内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升级,钢铁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在4月、8月两个月因市场预期调整而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年末景气水平为历史最高。
表3
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2002年,钢铁行业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价格也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而由于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钢铁进出口形势严峻。据统计,2002年1~11月,钢、铁、材产量分别为16381.21万吨、15389.18万吨和17354.1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09%、16.03%和19.58%;1~11月份,我国钢材表观消费量高达19096.11万吨,同比增长22%,预计全年表观消费量将超过2亿吨,达到2.07亿吨左右;11月末国内钢材平均价格比2001年年末上涨9.4%,1~11月我国进口钢材2230万吨,同比增长41.9%,出口钢材488万吨,同比增长12.9%。
我们认为,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房产建筑业、机械工业、汽车行业的高速增长,是钢铁工业快速成长最主要的驱动力量,此外,政府出台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003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2年的发展势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8%,这将保证国内钢材需求继续扩张;同时,国际钢材市场消费形势将出现好转和我国继续实行较严厉的保障措施为行业运行提供了较理想的外部环境,因此,2003年,钢铁工业将延续2002年的平稳运行的态势,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保持在2002年年底形成的景气区间内;钢铁生产将持续增长,估计全年钢产量将达到2亿吨以上,钢材产量在2.1亿吨以上;国内钢材价格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效益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钢材进口将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二、石油天然气工业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市场主体的预期是影响200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运行的主要因素,该行业增长景气指数经历了下降—震荡—上升三个阶段,以近似于倾斜的“W”状由2001年年底、2002年年初的谷底缓慢攀升,虽然2001年底时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但从全年变动趋势看,可以认为,2002年是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缓慢复苏的一年。
2002年年初至4月,由于国际油价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场消费未见明显起色,行业运行延续上年的颓势,增长景气指数滑落至历史最低,但下挫幅度却于3月后趋缓。5~8月,由于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一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僵持或好转的局面,国际油价出现了波折,回升步伐有所减缓。这加深了国内市场对国内油价走势的疑虑。因此,这段时期,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9月以后,中东局势的日益恶化和委内瑞拉政局的动荡引发人们对石油供应安全的担心,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力量更是借此机会推波助澜,由此,国际油价震荡着向高位攀升,且上升势头同前几个月相比更加清晰。国际市场的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引起国内主管部门对油品价格的调整,也令市场主体预期发生变化,而且国内石油系统也加大了对市场的操控力度,这种情况下,虽然实际需求并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但基于补充库存,规避高价风险的原因,国内消费形势开始逐渐好转,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也扭转了上一阶段(5~8月)的波折局面,出现稳定的上升趋势。纵观2002年全年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景气情况,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是全行业回暖的关键时期。
2003年,国际油价将是先高后低,油价不会下滑至20美元/桶以下,全年均价将与2002年持平或高于2002年,同时,国内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成品油消费总量为12250万~125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因此,2003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将继续复苏之路,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延续2002年的回升势头;效益景气将继续回升,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市场竞争将向纵深发展。
三、电力行业
2002年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电力行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景气指数全年运行于较高区间。电力生产、供应高速增长,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全年共完成发电量164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用电162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4%,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用电590、11830、1980亿千瓦时,增长3.0%、11.2%、1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80亿千瓦时,增长7.7%;行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2002年电力行业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1)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动力。(2)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3)农业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及西部地区用电普及,大大改变了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迅速提高了农村通电率。
2003年国家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基本延续200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发行国债,规模与2002年相同,民间投资有可能比2002年更大放宽,有利于GDP增长,预计2003年国民经济仍将会保持8%,甚至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预测分析系统显示:2003年电力工业增长景气总体运行于良好景气区间(历史峰值水平),全年虽有波动但平稳增长且保持较高增速将是2003年全年的主要运行态势。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比2002年增长大约1620亿千瓦时,总量达到17820亿千瓦时,增长率约10%。由于电力全国联网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竞价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价格上涨致使火电成本上升,电价在2003年不会出现明显下调。
四、化学工业
2002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复苏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其均值要高于2001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长,据统计,2002年全年完成产值7596.2亿元,同比增长15.43%,实现销售收入7216.04亿元,同比增长15.68%,产销率达到95%;获利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化学工业资产利润率为2.46%,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2002年化工行业的良性发展主要基于这样一些原因:(1)在投资方面,利用国债进行在建国债项目的建设,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对于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化工行业的刺激作用是明显的,使塑料板、管、棒材制造业,橡胶零件制造业充分受益,景气指数的上扬也证明了这一点。(2)在消费能力方面,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增强必然使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洗涤用品、化妆品药品)、日用塑料制造业的需求增加。(3)从2002年消费结构的升级效应,一些消费热点如汽车、通讯、交通的形成带动了橡胶制造业(轮胎制造业)、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发展。(4)从农业需求看,对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需求也会有所增加。
2002年化工行业增长主要是受益于国内经济强劲增长,2003年这一因素仍是化工行业主导影响因素。2003年,国民经济预计实现8%增长率,为化工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需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国际原油市场的大幅波动,对于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原料、塑料原料的多种化工原料价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预计,2003年化工行业总体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增大。
五、汽车工业
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起飞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全年上升的幅度和持续性都是在景气指数系统中其他行业不曾出现和发生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也均实现“井喷式”增长,汽车市场呈现出空前热烈的繁荣景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总量为325.12万辆,比2001年增长38.49%。其中载货车累计产量109.62万辆,比上年增长35.98%;客车累计产量106.42万辆,比上年增长27.00%;轿车累计产量109.08万辆,比上年增加55.05%。全年国产汽车累计销售总量为324.81万辆,比上年增长36.65%。其中,轿车增长速度最快,载货车次之,客车位居第三。轿车全年累计销量112.60万辆,比上年增长56.08%;载货车累计销量107.66万辆,比上年增加30.93%;客车累计销量104.54万辆,比上年增长25.48%。
2002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体现在四个方面:(1)宏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国民收入和企业盈利水平有效增长,成为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2)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市场需求急剧扩大。200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沿海等地的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热点转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3)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增加了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大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由过去的目录制管理改为公告制管理,生产厂商数量增加,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轿车、客车和零部件行业,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令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而极大刺激了用户的购车欲望。(4)服务体系发展迅速,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汽车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售后服务力度有效增强,汽车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程序更加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加紧修改和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税费改革的政策法规,极大地鼓舞了消费者的信心,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2002年汽车市场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车企业大幅度修订了增产计划,新车型的推出步伐将明显加快,势必形成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进口关税的进一步降低,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预计2003年的汽车市场有可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汽车产销总量可以达到370万~400万辆,增长幅度在18%左右。预计载货车产销量为122万~130万辆,客车产销量118万~125万辆,轿车产销量135万~145万辆。
各类车型产量预测结果参考如下:预计轿车将会对2003年的汽车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对于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前景已逐步明朗,潜在需求明显得到释放,而同时,各轿车生产企业将陆续推出数十种新车型,舒适性、安全性和时尚性都将有较大的改进,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供给结构优化与价格持续下降又将进一步刺激轿车有效需求的增长。预计2003年国产轿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40万辆,增长幅度28%左右。进口轿车数量10万辆左右。对客车而言,由于国道和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中城市积极发展公共交通等有利因素的支撑,2003年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预计全年客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20万辆,增长率约为13%。对于载货车,2003年重型货车仍会成为载货车增长的主力军,固定资产投入继续加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进一步深化,大规模基础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将为重型货车提供高速增长基础条件。预计2003年载货车产销量达到约125万辆,增长幅度13%左右。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3年汽车工业(含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将达到16%~18%,汽车工业全行业景气水平将在2002年基础上再创新的景气高峰,达到160点左右的水平。
六、机械工业
2002年,机械工业表现出少有的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2002年,机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自年初开始平稳上升,7月之前呈逐月走高的态势,经历7、8、9三个月的震荡调整之后,逐步在115点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区间内稳定下来。
据统计,机械工业全年总产值达18489亿元,同比增长25.1%,这一罕见的增长速度比同期全国工业生产增速高9.42个百分点,居工业各行业之首。在良好的增长背景下,2002年,机械工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利润大幅增长,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减少,上缴税金显著提高。
2002年对于各个子行业来说,虽然其发展有高有低,贡献率有大有小,但能全部正向均衡增长,各行业全面看好的情况是历史上少有的。
2002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市场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出口)因素增长的有力拉动作用,更有机械工业自身努力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锐意改革、努力创新、强化管理的积极结果。
2003年机械工业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由于2002年基数太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可能要适当低些,按工业总产值计,将达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计将达12%左右的水平。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主要行业继续看好,很可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七、纺织服装业
2002年,入世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业产生积极效应,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整体水平好于2001年并且处于自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在出口和内需增长的拉动下,纺织工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在效益方面,2002年以来纺织行业经济效益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一季度利润下降5.3%,4月份效益开始回升,二季度利润增长8.4%,三季度增长23.6%。从各分行业效益情况看,服装业和棉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盈利行业。从各地区效益看,东西部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002年纺织经济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的好转,国内外棉花市场的接轨,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的稳定以及投资需求的拉动等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纺织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纺织服装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景气指数将在较好景气区间内波动,纺织工业生产、出口持续增长,但增幅有可能回落,纺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难度较大。
八、电子工业
2002年,稳定的居民消费水平等内需因素拉动了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的高速增长;国内电子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我国电子工业增长景气回暖,而且势头强劲,其增长景气指数从年初的100点以下大幅上扬至113点,是近三年以来的最高点。全年电子工业完成不变价产值同比增长22.3%,成为对2002年工业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
然而,在行业增长景气复苏的同时,我国电子工业效益指数却未见明显起色,延续了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下滑势头,全年下滑近十个百分点,跌至近三年来的最低点。据统计,2002年电子工业企业全年亏损116.2亿元,同比增加18.0%;完成税金总额247.6亿元,同比下降了8.0%。影响电子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家用电子产品市场扩大是拉动电子工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通信产品市场增长趋缓是造成产业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3)加入WTO后对电子工业发展的影响开始显现;(4)产品降价是影响电子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根本因素。
2003年,电子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运行。其中,消费类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投资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也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全球PC市场增长7.6%;2003年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口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电信业总体规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3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将达到3亿户,年增长40%以上,固定电话用户也将超过2.5亿户,电话普及率将达到40%。
九、家电制造业
2002年,家电行业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在暴利时代终结的大背景下,这种回升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家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整体回升态势,在家电行业的两个子行业中,黑色家电(彩色电视机)景气水平要好于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前三季度成为拉动行业景气主要力量。引领景气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长;出口景气与出口量表现出一致的前高后低。
从家电业效益景气来看,2002年基本处于景气区间100点上方,已经开始走出亏损的地带,总体平稳回升。子行业中,黑色家电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白色家电效益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
2003年,家电制造业仍将维续复苏势头,增长景气继续回升;多数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或有小幅增长,空调器如果天气形势好将会有10%左右的增长空间,微波炉的跌势将趋于停止,大致稳定在2002年的水平;同时,家电的价格将持续保持在低位;2002年中国家电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将继续有上乘表现,业绩将会有大幅度的跃升。
中德产业演进情况比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60多年时间里,德国的产业发展经历了由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的发展阶段。1950年,联邦德国第一产业(农、林、渔)占同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到1970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下降到3.7%,1980年时进一步下降到2.3%。进入21世纪后,德国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1.0%左右。
在第一产业在GDP中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德国的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1950年,德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50.1%,到1970年达到历史最高点55.8%之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开始下降,1970-1980年的十年间下降了7.7个百分点,为48.1%。1990年以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的速度更快,到2000年已经下降到30.3%。从2000-2011年的十多年间,德国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30%左右。
与此同时,德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经历了一个较快的上升阶段。1950年,德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9.8%,在1950-1970年期间,德国第三产业增长缓慢,20年其产值比重仅上升了不到1个百分点。但随后其增速逐渐加快,到1980年已经增加到49.6%,超过了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1990-2000年间,第三产业增长进一步加速,到2000年,德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接近70%。随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相对平缓时期,基本上处于70%左右,2009年最高达到了71.3%。
可以看出,德国已经度过了三次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发展阶段。日前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相对稳定。早在上世纪末期,德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目前第三产业高达70%左右,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则降至1.0%。从发展趋势看,德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动,各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就中国而言,当前正处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近几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调整速度不快,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与德国相比,其产业结构高度明显偏低,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德国,这与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各产业内部的产值结构发生变动的同时,三次产业间的产值结构还将进一步发生调整,第三产业将最终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中德产业结构现状比较
德国制造业的内部结构中,机器和运输设备是最主要的行业门类,目前在德国的国民经济中比重最高,占到40%以上。这是德国长期以来的支柱型产业。电子工业是德国仅次于机械制造业的第二大工业部门,德国的医疗电子、控制设备、电子测量仪器等,在世界市场具有竞争优势。20世纪末,德国将电子工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为了加快其发展,相继出台了“未来信息技术计划”、“微系统技术计划”等产业政策,明确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作为发展的重点,并将其成果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部门。因此,德国的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产值比重较高上(目前在世界信息技术产业中居于前三位),更重要的在于,信息技术产业是体现“德国制造”高科技、高品质的重要支撑产业,在德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服务业中,公共服务、教育和卫生在GDP中的比重最高,达到18%左右。其次是商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为15%左右,房地产业所占的比重也比较高,在12%左右。
与德国相对比,中国的制造业中间产品比重较高,石化、钢铁等污染较大、能耗较大、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还较低,中国产业的整体技术层次要低于德国。在服务业领域,以批发零售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知识含量较高的教育、医疗等部门的发展还相对不足,服务业的整体层次也相对较低。
中德产业发展政策比较
德国对产业的发展不进行专门的产业规划,对产业发展的目标、增长速度等主要指标不进行指导性规划。但是,这并不表明德国没有产业政策,相反,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德国政府会深入分析当前世界及德国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仔细研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在产业发展导向的确定、产业发展良好的制度和外部支撑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有效促进了德国产业的有序发展。
从总体来看,德国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产业发展重点政策,这类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对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加以明确,同时通过一定的补贴和税收等财政措施,引导发展资源向重点产业的集中,从而促进重点产业领域的发展。二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产业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护市场的公正和有序,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如禁止卡特尔,减少行业垄断的政策等。三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德国十分重视产业的科技创新,因此,德国会制定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给予一些研究开发部门以资助,向社会公布科研开发的信息以及技术信息,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一定的风险担保促使银行给予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贷款和贷款贴息,对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以及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支持。四是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政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取决于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与金融、保险、咨询、培训、商务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为了促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德国高度重视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为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1地域性观念影响环保产业的进步
地域性观念来源于地方保护主义,这种思潮的形成使中国环保产业市场被人为地分为很多区域。部分环保企业公司不是凭借市场规律,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和企业实力,而是利用非市场因素占领一个势力范围或者称霸一方市场。论文百事通这种观念的形成因素也包括外地劣质环保产品冲击市场,造成环保市场混乱而给当地企业带来心理恐惧。
1.2环保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环保产业包括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服务、三废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低公害产品生产五个方面。从全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各所其占比例悬殊。据统计,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中,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55%,环保设备产值占30%,环保技术服务占10%,低公害产品开发产值占4%,自然生态保护收入仅占1%。可以看出,后三项所占的比例过小,其中环保技术服务的份额过小也说明环保科研技术未能和工矿企业的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有机构的结合到一起。
1.3环保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产品单调
从环保产业的发展史上看,环保企业的建立,投资少,规模小,较分散,多为自发转型而来。虽经多年的发展,不少企业仍然是“小打小闹”,难以形成规模,真正在全国叫的响的企业和环保产品不多,具备成套设备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从环保产品发展的种类上看,我国的环保产业大部分集中在粉尘、污水两大领域的技术开发、设备生产上,而两者的应用条件受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能力约束,也受到市政建设等多个部门的制约,于是“竞争激烈,生意难做”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1.4环保产业的培育、宣传力度不够
环保宣传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许多环保产业人士所认同,但较多的环保部门和环保企业侧重在环保展览会上对产品的宣传,而在全国各地开展有声有势和持续性较长的环保宣传系列活动较少。环保宣传未形成气候,各级领导未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群众没能发动起来,舆论导向力度不够,环保产业市场就不会培育完善。环保产业市场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前进的速度势必减缓。
1.5其他因素阻碍环保产业的正常发展
1.5.1环保产业市场仍处于买方市场状态。许多污染企业上治理项目多是一种被迫行为,业主在选择承接治理项目单位时的心态也是特殊的,这种消费心态也使得环保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化。
1.5.2受以罚代治政策弹性的影响。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进行罚款是理所当然的,是我国环保法规正确性的体现。但是有些单位却利用了法规的弹性作为护身符,宁交罚款而不愿投入治理。这样,环境污染得不到根治,潜在的环保产业市场也得不到开发。
1.5.3还有一些不规范的非经济、技术、价值因素影响着环保产业市场的公平竞争。
2.解决环保产业存在问题的探讨
现实的环保产业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环保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应对入世后国外环保企业的强有力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对此环保人必须有清楚的估计和认识,认清自己,看清形势,通力合作,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2.1建立完善的环保产业行业体系
实行行业管理首先必须建立环保产业的行业体系,不成体系,行业管理也无从谈起。因此,需要按环保产业协会的建立宗旨及组成机制,完善基层产业,建立从上至下、步调统一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行业管理体系。各级环保产业协会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维护职业道德,树立行业新风,始终保持协会的社会团体性质。正确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的作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达到强化行业管理的目的。
2.2环保企业要形成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和技术产品结构,以科技为依托,质量为后盾,解决好开发与经营的关系
我国的环保企业要深入实际,了解市场信息,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产品开发,抓好质量,在研究市场的同时,去引导用户消费。环保企业开发产品不应盲目,更不要跟着别人一窝蜂去搞,而是将眼光放在更高层次,放在尚未开发的处女市场更有意义。环保企业要从科研上主动出击到市场第一线去寻找课题,解答难题,从设计上善于总结,不断优化工程设计,为市场提供科技精品,使自己的技术全面化、产品多元化。此外企业还应努力去开发如环保技术服务等环保产业市场,使整体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2.3打好宣传仗,实施培育环保产业市场的长远战略
环保企业要善于运用展览、展示、展销、售后服务、技术讲座、BOT操作等现代化市场动手段和电视、报刊、广播、图文广告、等现代传播方式,塑造环保形象推广产品成果。我国的环保企业原理惯用“唯我独尊,天下第一”之类的自吹自擂宣传,从而忽视有政府组织的社会性宣传活动,实际上,只有组织有声势的轰轰烈烈的社会宣传活动,使环保知识得到普及,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保市场才能真正得到培育。群众的环保意识曾强了,一旦发现污染立即投诉,就会形成社会上下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把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
2.4环保企业要抓住历史机遇,迎头赶上当前,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正面临极好的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4.1国家实施限期治理及长效管理的机遇
世纪末的“一控双达标”行动是国家实施的限期治理的措施之一,它给环保企业带来了一定效益。限期治理及长效管理是法治,能真正解决保护环境的实质,体现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成就,同时也给环保企业增加了用武之地。新晨
2.4.2加快城市化进程机遇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有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要建立城市烟尘控制区;加强城市噪音和光电污染管理;倡导清洁生产;推行城市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所有这些均需投入大量资金,无疑将刺激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2.4.3抓住与世界贸易组织全面接轨的机遇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会给环保产业带来一定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只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应对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环保产业的发展应该利大于弊。首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工艺技术和设备、符合国际市场竞争的营销理念,有利于提高我国环保产业的产业层次,加快外向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其次,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在于努力实现世界资源最优的使用、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组织允许各成员国为了环境保护而对本国的企业进行补贴,环境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处理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均被视为重要目标,ISO14000被益为能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因此,环保产业特别是其中的设备制造和技术服务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更加艰巨,这就要求我们环保人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