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致橡树

致橡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致橡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致橡树范文第1篇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选自《诗刊》)

赏析:

和平发展时代,青春的美好离不开美丽的爱情。舒婷的《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望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致橡树范文第2篇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致橡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爱情观

19世纪70年代末,诗坛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即朦胧诗。其中舒婷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她的诗歌中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运用大量朦胧的意向来充实诗歌的内涵,肯定人的主题地位以及自我价值。在舒婷的《致橡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诗人作为女性所具备的温柔、多情、柔美的美好品质,同时更重要的是代表了现代女性身上的独立精神以及坚韧的品格。这种精神体现在诗篇中,就是诗人所提倡的爱情观,诗人将呼唤女性的平等和独立意识与爱情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促进了当时女性的觉醒,对女性新的爱情观的认识都产生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致橡树》诗歌解析

爱情是任何时代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的主题,然而不同的作家对于爱情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中国古代的女性对待爱情是将自己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这样的爱情是没有任何平等可言的。而舒婷的《致橡树》一诗却是完全相反的,它高度地重视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强烈地呼吁女性的平等地位以及自我价值。这一点与诗人的创作背景是紧密相连的,当时处于刚刚结束的时期,诗人们内心中都含有一种宣泄及解脱的情绪,各种解放自我、实现自我,呼唤平等和自由的心态一触即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舒婷以作为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怀着对女性的关怀写下了这篇具有影响力的诗篇。在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意向,如: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然而诗人对这些意象显然是持着批判的态度,因而它们是依附着别人而生存的,这些意象显然指的是爱情中没有自我的女性。诗人就是要通过这首诗来唤起女性的独立意识,就像是诗人在诗中提到的“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显示了诗人对女性平等地位的呼吁,它告诉女性自己应该为自己活着,不需要成为他人的陪衬,应该努力地追求自我的价值。诗人借助这首诗反映了自己的爱情观,不仅要求能够互相理解和信任,还需要女性在其中维护自己平等地位,这一点正与当代女性的特征相符合。

二、平等独立的爱情观,追求男女之间纯粹而又真挚的爱情

舒婷的《致橡树》首先是一首爱情诗,但同时它又是一首呼吁女性平等地位的诗作,这是舒婷眼中爱情的基础。诗的一开头,形成了以“我绝不”的排比句,具有加深诗人情感的作用,反映了诗人对依附于另一半而存在的爱情的排斥;接下来以“必须”二字为开头的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反映了诗人对平等爱情观的提倡;接着又以一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反映了诗人倡导那种男女双方各自有各自的独立空间的爱情状态,但是双方能够同甘共苦,“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也共享暮霭流岚、虹霓”。整首诗是由一连串的意向构成的,清晰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相持相守、平等独立。

三、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中,女性和男性的地位一直是不平等的,女性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并且需要事事以男人为中心,根本没有自我。在舒婷的诗中,其强烈的女性意识喷薄而出,强烈地呼唤着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爱情上,女性应该与男性是平等的,具有自己的价值。《致橡树》中,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可谓是诗人的爱情宣言,诗人大胆地挑战了传统思想中男性的权威,极力地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要求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像木棉一样,大胆地向橡树告白,这一点反映了在诗人的眼中:女性只有独立自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爱情。

四、温柔的女性关怀意识

《致橡树》的核心是张扬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激情地说出众多女性对于爱情的要求:不依附于男人、有自己的空间和价值、自己承担着属于自己的责任、和男性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尊重、相互扶持,诗人能够细腻地道出女性的心声,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强烈的女性关怀意识。这首诗产生的大时代背景是伤害时期,舒婷通过一首诗歌缓缓地叙述了多少女性的心声,温暖了多少女性的心灵,并且对她们的思想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在整个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总而言之,舒婷的《致橡树》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爱情观,在其中女性的地位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与男性是处于一个平等的高度,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情观,给当时的女性带来极大的心灵慰藉。可以说《致橡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当时的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廖弦.木棉树与橡树的新爱情观――读舒婷《致橡树》新感[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9)

[2]熊文娟.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J].文学教育(上),2010(04)

[3]秦梦晖.对舒婷《致橡树》中女性独立人格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2)

致橡树范文第4篇

木棉在南方是旺族,分布很广,不记得是哪个城市还选了她做“市树”。用“她”字称呼,是我的感觉,仿佛木棉花有几分女性化吧?早春二月,红硕的花托饱满,每阵风过,落花“噗”下,溅红一地,真像呕心沥血的沉重叹息呀。木棉树下,老人们收集新鲜花瓣,据说烹茶可以降血糖。木棉的身躯笔直伟岸,花开灼灼,让人联想到热血沸腾的戒兵征将。从前有篇课文里,赞美她是“英雄树”。我的语文老师在讲解时,不合时宜地发挥个人观点,说木棉外强中干,风必摧之;又说其资质毫无实用价值,做不了好木料,甚至不能当柴火。

评论家习惯说东道西,木棉兀自嫣红。

我与橡树一见钟情,是在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里。这部纪录片是“”后允许公映的为数不多几部外国片之一。在这部对狐狸追踪十年的纪录片里,背景有棵老橡树,独立旷野高坡,沧桑于蓝天白云之下。夏天绿阴匝地,冬日风雪之中枝柯刚阿,盛衰均是铁一样的沉默。

1979年才在杭州植物园亲睹橡树,病歪歪的,与想象相去甚远。

德国洪堡大学就在柏林市区著名的橡树大街上,我经常在那里散步。作为行道树,树冠确实美丽,然而总不如在荒野里那样惊心动魄。前年在美因茨的一个野餐会上,我与女主人一起朗诵《致橡树》。女主人环视周围,对我说:“这片山林全都是你的橡树。”山上的橡树都太细,大约胳膊粗罢。因此我回答:“不,它们是橡树的儿子们。”

这首诗流传开来,不断碰到那些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向我投诉没有橡树。因此又写《神女峰》作为补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年轻人却不予理会。至今,只要有人老话重提,说起当年的爱情史与《致橡树》有关,我赶紧追问:“婚姻还美满吧?”好像必须由我承担媒人职责似的那么紧张。

《致橡树》收进中学语文课本已有十来年了。每年有多少语文教师,跟孩子们讨论橡树和木棉。有没有人意识到木棉在南方,橡树却生长在朔雪之乡?事实上,它们永远不可能终生相依。

我家周边原有三四株高大木棉,前年台风,拦腰折断两株,紧挨院墙一株,肩膀以上被掀掉了。老师说得对呀,木棉树确实不堪暴风袭击。两年过去,木棉们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新枝花貌齐全,倾斜在墙头,却有些龙钟了。今年忽然到处飘起轻絮,每一阵风过,扬扬洒洒,跟鹅毛大雪似的。美则美矣,但白色的绒球累累挂在墙头、树梢和花圃,春雨一浇都污了。扯掉它时,再仔细都会伤了嫩芽和花蕾。更糟糕的是落在青花大缸里,被金鱼当美味吞吃,抢救无效。

致橡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舒婷诗歌 女性 独立意识

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古老而又新生的沃土中,“朦胧诗”这个文学幽灵悄然初显,又奇迹般地引起诗坛的广泛关注:80年代初期,它傲视群芳地占据着当代诗坛的统治地位。舒婷是最早被当时诗坛接纳的“朦胧诗人”之一,她的诗歌自然显现着她作为女性诗人的温顺、多情、柔美以及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和品格。舒婷作为“朦胧诗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也自然受到诗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其展现了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

在男权统治社会的大背景下,新时代女诗人舒婷,从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心理特征以细腻的笔触,精心抒写她所理解的人和世界,具有鲜明的女性独立意识。舒婷诗歌其幽婉含蓄的旋律唱出了个人的爱情观、人生观,凸现自我的尊严,构造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形象,表现了新的价值观念下女性意识的重建思考。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独立意识,表现为表现在召唤女性的独立人格、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体现女性的社会责任感。以下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

《致橡树》是舒婷爱情诗的代表作,诗中所抒发的对于独立人格与平等观念的召唤,可视为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在封建社会的传统里,女性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性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生活的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致橡树》一开始就以其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的人格力量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致橡树》)

诗人在诗歌的开头就开诚布公,直面爱人橡树,表明强调女性人格价值。在男女爱情关系上,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庸,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认同身份出现,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女人。

真正的女性不能仅仅为了丈夫而牺牲自己的一起,将自己柔弱的肩膀作为丈夫攀登的阶梯。如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致橡树》)

诗中的“我”既不愿作附属、陪衬,也不愿作袒护与滋润男性的日光、春雨,而是要作为平等的、并肩站立的“另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不独是对传统的“夫贵妻荣”、“夫唱妇随”观念的反拨,同时也是对于那种极端主义的“女权”意识(认为女性应凌驾于男性之上并提出所谓的“性别政治”、“性别战争”、“性别反殖民”等)的警惕。

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她不甘心仅仅是作为对方的铺垫和陪衬,而要求有一个平等独立的地位。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平等只是在法律意义上,在意识领域里,他们依然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几千年的男尊女卑思想已经让女人习惯于做一个弱者,站在男人背后或旁边,永远是一个陪衬。正是因为相爱,“我”才站在你的“近旁”;尽管“我”很爱你,但还是要与你保持一定的距离:你有你的“位置”,“我”有我的位置,不能因为相爱而失去自我。女性和男性同样是人类社会的一员,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独立的观念意识。

2、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可以说,通过“我自己”来感应世界,表现“女性”,是舒婷的诗最突出的特点。在过去的历史中,流淌着节妇、烈女的眼泪和鲜血:女性以埋葬自己纯真的感情为代价来换取对传统道德的虔诚,为了虚幻的梦扭曲性灵,让青春白白流逝,做无畏的牺牲品,这些在女性身上是悲剧的做法,却都被男权社会视为女性至高无上的美德。人们对神女坚贞的礼赞其实是维护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只关注“礼”而不关心“人”,只把女性当作“神”而不是“人”,更不是“女人”!如《神女峰》里所写道的:

与其在悬崖上层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苦一晚(《神女峰》)

传统思想要求女人守望爱情,站在男人背后支持男人。然而此诗证明女性如果不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依然以男人为中心,失去了自我,最后往往沦为牺牲品。激烈的反传统的新文化养育了一代觉醒的新女性。

千百年来,人们极力鼓吹的坚贞观念,对曾经争相传送的神女峰传说,舒婷以一个独特的反思者的视角,发出了深层次的质疑,破天荒第一次地喊出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苦一晚!”这是当代女性基于女性生命本身的呼唤,体现出了新的爱情观和自我价值观。

中国女性在封建节烈观的恒久压抑下所透出的一阵又一阵闪电,相信每一个敏感的人都清楚这些闪电意味着什么。舒婷诗歌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已经被唤醒,并逐渐膨胀。女性在对爱情的追求上,应该是自己爱情的主宰,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3、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

舒婷的《致橡树》首先带来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这是一首张扬女性尊严的,可谓新时期女性的主体意识的宣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致橡树》)

在《致橡树》中,诗人以“我”的实在感确立了其在世界中的独立存在和主置。以自身的主体意识表达现代人的生命伦理观,以主体“在场”的方式建构起女性“主体解放”与“男女平等”的主体意识。这将女性独立的主体意识张扬到了极致,面对男性中心话语和男性权威的有力挑战,“木棉”敢于对“橡树”进行爱情告白,木棉的意识即诗人的女性主体意识:女性只有自重、独立才会有真正的爱情。

诗人在男性化的世界中借用适合自我表达的“告白话语”将审视角度转向女性的内心灵魂,折射出对女性本身的生存意义和生活价值的思考:渴望获得女性应有的自尊,渴望女性能得到整个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渴望自己的主体意识成为现实。

只有当女性不仅以女性为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且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时,作为“生成着的存在”“现代女性”才能确立自己在男女关系上的主体身份。

4、体现女性的社会责任感

舒婷诗歌中有一种深沉而浓郁的社会责任感,彰显了新时期女性的独立意识,主要表现在女性身处困境,毫不退缩,勇敢地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作斗争上。

和男性一样,女性担负着社会的责任,她思考的不只是自我形象,更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舒婷在诗中明确地表达了对困难和逆境的绝不妥协的态度:

“既不能阻挡仅无处诉说/那么,为抗议而死去/是值得的//……这句话/被嘴唇紧紧封锁橙∫簧全部诚实与勇气/这句话,不能说/那么,为不背叛而沉默堤值得的//……但是,记住/最强烈的抗议/最勇敢的诚实莫过于――/活着,并且开口”(《人心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