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禽养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国内外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处理
各国对畜禽粪便的治理主要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治理,产前主要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合理规划调整养殖场布局,科学配方饲料,加入各种添加剂提高N、P和微量元素Cu、Fe、Zn利用率,减少其排放量,降低粪尿发酵中氨与硫化氢的挥发;产中采取动物营养性环保措施,推广养殖场清洁生产技术,对可能出现污染的环节实行全程控制;产后通过物理、生化技术等对畜禽粪尿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4]。目前对治理方法的研究侧重于末端治理,主要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手段对畜禽粪尿进行脱水干化、絮凝沉淀、好氧厌氧发酵等各种处理,畜禽粪便经处理后可用于制作动物饲料、产生沼气,使其得到有效利用。范建伟等[5]采用活性污泥膜分离技术处理畜禽污水,用膜取代传统二沉池,活性污泥浓度高,剩余量少,同时解决了传统装置结构占地多等缺点,达到了良好的处理效果。邓良伟等[6]采用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工艺)处理猪场废水,BOD5去除率达到95.8%,悬浮物去除率为78.5%,沼气产气率达1.5~3m3/d。发达国家除了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化管理外,在技术层面上主要采用厌氧堆肥和大沼气工程技术,使畜禽养殖废物达到综合利用和资源化处理[7],即以厌氧消化为主要技术环节,把粪便和其它可生化废弃物与尿液和冲洗水实施分离收集后,实现堆肥化并对产生的臭气集中处理;使产生的沼渣、沼气和沼液达到综合利用[8,9]。据德国国家环保部2008年统计,德国使用牛、猪养殖场的粪便作为厌氧消化的基质,建设大型厌氧消化装置近4000座[10]。近年来,法国、荷兰、瑞士等国对工程化沼气干法发酵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研究末端治理的很多,考虑源头控制的少。而对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应从污染的源头控制人手,开展清洁生产,减少粪污产生和排放。
2开发提高营养物利用率的环保饲料
由于质量平衡,营养物质利用率的提高将使畜禽粪便中营养物质的排出量减少。Galdámez-Cabrera[11]报道饲料利用率提高0.1%可减少营养物排出3.3%。开发环保饲料,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消除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治本”之举。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降低氮和磷的排泄
国内外许多研究均已证明,畜禽养殖业中氮和磷排放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素和磷素,经检测肉子鸡粪便中大约含食入氮的50%、食入磷的55%;生长猪排出物中含有的氮磷占食入量的80%~85%[12]。因此,提高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其在排泄物中的含量尤为重要。畜禽营养调控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2.1.1按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畜禽生理需要的日粮所谓理想蛋白质就是能够被特定动物完全消化吸收的蛋白质,也就是说构成蛋白质的各种必需氨基酸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动物的营养需要,既不多余,又不欠缺。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按照理想蛋白质模式来配制符合畜禽营养需要的日粮,可将传统日粮的粗蛋白水平降低2~3个百分点,而不影响生产性能,减少氮的排出[13]。工业合成氨基酸的诞生使降低日粮粗蛋白质的做法成为可能。据试验,在猪日粮中补充赖氨酸这种合成氨基酸,使其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降低2%,则猪的粪尿中排出的氮可减少25%。有研究表明,与15%蛋白质的日粮相比,生长猪11%蛋白质的日粮中添加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氮的利用率可提高11%,氮的排泄量降低18%。Lee[14]的研究表明,使用合成氨基酸的低蛋白日粮可降低尿中氮的浓度并减少排尿量,两项总计可减少尿中总氮41%。
2.1.2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添加酶制剂可以使存在于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释放出来,被动物消化吸收,所以酶制剂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出售的酶制剂主要是植酸酶、植物细胞壁降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等。我国畜禽饲料中大部分的磷(约75%)是属于有机态的植酸磷,不能被单胃动物所利用。研究证明,在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减少无机磷的添加量,可以提高家禽饲料中植酸磷的利用率。日粮中磷含量每降低0.05个百分点,磷排出量减少8.2%[15]。Clark[16]报道,添加植酸酶使玉米-豆饼为主的肉鸡饲料中约33%不可利用的磷变为可利用磷,可降低磷排泄量17%~42%。Souza等[17]在生长猪的日粮中添加植酸酶的试验表明,植酸酶含量为1000FTU/kg时,饲料中磷的生物学效价可提高30%左右,从而使1/3不可利用的磷转变为可利用形式。但日常生产中,在大多数饲料厂,大部分的饲料会被加工成颗粒状。在造粒的过程中通常涉及温度在80~90℃、时间为30~90s的高温热处理,如何在饲料加工的过程中保持酶的热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国外一些研究表明,植物细胞壁降解酶可以破坏细胞壁,降解抗营养因子。蛋白酶可以提高植物性饲料中氨基酸的利用率,减少粪氮的排泄量。在饲料中添加纤维素分解酶,在改善饲料消化率同时也减少了排粪量。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动物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平衡、营养理论,选用对动物消化道内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有益菌群,增加机体内源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从而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微生态制剂具有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清除粪便臭味和减轻畜禽排泄物中矿物元素对环境的污染等优点。有试验表明:在猪饲料中添加益生素1%~2%,可提高其生长速度10%以上,降低饲料消耗8%~10%,提高猪瘦肉率5%~8%,背膘厚度下降20%[18]。
2.2降低有毒金属元素铜、铁和锌的排泄
各饲料厂和养殖场普遍采用的微量元素添加剂如高铜、高铁、高锌等,生物效价低,多数未被动物利用便随畜粪排出而污染环境[19]。有机微量元素在消化道内可以溶解,并且是电中性的,更容易被动物所吸收利用。因此,与无机盐相比,在饲料中添加有机微量元素,剂量少便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且可以减少金属离子的排出量。氨基酸和肽类微量元素的螯合物添加剂具有容易吸收、效价高的特点。有试验表明,100mg/kg的赖氨酸铜和250mg/kg蛋氨酸锌可以起到相当或高于250mg/kg硫酸铜和2500mg/kg氧化锌的促生长作用。
2.3合理加工日粮
采用合适的粉碎粒度、制粒和膨化技术、液体后喷涂技术均可提高饲料的质量和利用率,如对于仔猪,谷物最适宜的粉碎粒度为300~500μm,其中断奶后0~14天300μm为宜,15天以后500μm为宜。而且仔猪料的适合粒度因谷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如小麦要求的粉碎粒度较玉米粗[20]。研究表明仅饲粮制粒,可使饲料利用率提高6.6%,使干物质和氮的排出量减少23%和22%。适宜的原料粉碎粒度、产品粒度对于改善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利用非常重要。
3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
1环境的污染
主要是指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生产生活污水、粪便及未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和矿物质等的处理不当对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1.1对空气的污染一只鸡的粪便排泄量相当于0.1个人的粪便排泄量,一个一万只规模的养鸡场每天的粪便排泄量可达1t,一年就是360t。1头猪的日排泄粪尿量是人排泄粪尿量的5倍,一头猪年均产粪尿量可达2.1t,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其污水的排放量还将增加4倍以上,当粪尿等污物的排泄量超过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通过已污染的空气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通过空气流动进行扩散和传播的污染物除了尘埃和病源微生物外,还有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在厌氧环境条件下所分解释放出的带有烂菜、鱼腥等刺激性的特殊气味,这些气味大量而长期高浓度地蓄积,就会使人产生厌恶感,严重影响人、畜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呈现出向郊区农村迅速延伸的态势,饲养场与居民点距离缩短,养殖场的空气污染问题必将日趋严重。
1.2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畜禽粪尿及畜产品加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是造成水体及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年产1万头肥猪的猪场,日排粪尿、污水总量可达100多t,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其粪便和污水中碳氢化合物及含氮、含磷有机物和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一旦进入水体后,就会使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和固体悬浮物迅速增加,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机物,当它通过稀释、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一系列自净作用后仍无法达到环保要求时,就必然会对水质产生污染,使其迅速恶化。有机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水生生物获得氮、磷、钾等营养后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其形成缺氧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些疫病传播和扩散的渠道。更为严重的是,当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的进入量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后,就会造成矿物质和营养素的富集,改变土壤本身的结构,破坏土壤植被的生存。
1.3对疾病的传播据统计,由家畜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至少有90余种,这些人(畜)禽共患疾病的载体主要就是家畜(禽)粪便及排泄物。近年来,一些养殖场不顾自身条件,一味模仿在池塘边建猪圈,在猪圈上架鸡笼的所谓立体养殖模式,结果为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轰动一时的台湾猪口蹄疫暴发性流行,其主要原因就是病猪尸体随意投入河道引起的疾病流行。因此,粪便及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随意排入水中极易造成传染病流行。
2畜产品的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兽药、各种添加剂、防腐剂、抗生素、激素等环境污染物中,有一部分物质虽有利于促进畜禽生长和减少畜禽疾病,但它在畜禽产品内的残留物却又对人体产生危害;有一部分物质还可能引起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或引起人产生过敏反应而带来公共卫生上的问题。
2.1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体内被富集,再通过畜禽产品的形式进入人体,所以,人往往是终端富集者,如果不控制和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畜禽产品的污染,那么,由畜禽产品引起的公害给人们带来的隐患将是难以估量的。
2.2兽药在畜产品中的残留(1)兽药在畜产品中残留的主要原因,除了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外,还包括不合理的用药和停药等。一方面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也是一些从业人员缺乏起码的兽医药理知识,经常重复和超量使用兽药所致。(2)兽药残留的浓度一般很低,但如果操作不规范,就会造成抗生素在畜禽产品中的蓄积和残留,并最终通过食物链使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反应和过敏症状,长此以往,不仅会使细菌的抗药性增强,同时药效也会大大降低。例如:四环素能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能够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听力减退,磺胺类药物还能够破坏肌体的造血机能,大家非常熟悉的青霉素,其代谢和降解产物有很强的致敏作用,长期接触有这些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就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危害到人体的健康。(3)兽药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粪便、尿液等排出后,仍然具有生物活性,对周边的环境仍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样也会对土壤及水生生物等造成影响。人们如果长期接触这些有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或长期生活在被抗生素残留物污染的环境之中,将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
2.3饲料添加剂的滥用饲料添加剂的滥用是造成畜产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养殖户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过程中不能适量控制其用量,不能在畜禽屠宰或其产品上市前逐步减量或停止其使用,有的甚至超量或违禁使用某些饲料添加剂,以求达到提高产品产量的目的。因使用高铜、高锌饲料,使排泄物中矿物质含量超高,造成对土壤生态的影响;因使用砷制剂,造成猪肉中有害残留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因违禁使用“瘦肉精”,造成食用者中毒等恶性案件的频发,给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健康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3养殖业污染的综合防制措施
3.1倡导健康、科学的养殖模式要以优化环境、优先效益、优良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按照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合理选择品种、科学饲养密度、平衡投入和产出水平入手,按照环保、节能、效益协调同步的循环发展模式,在不影响家畜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在改造养殖设施、改善养殖流程的基础上,探索生态养殖和多元化养殖的新途径,以开发高新技术和环境清洁技术为先导,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饲养模式,从源头上减轻和消除污染。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和健康养殖技术规范,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切实抓好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
3.2开发绿色环保饲料饲料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对养殖业的环境生态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不断降低养殖场废弃物中氮的污染,是治理养殖业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要在优化饲养、合理投放、平衡营养、改善适口性的基础上,开发环保高效饲料,改善饲料的品质及物理形态,推广饲料的生物制剂处理、饲料的颗粒化、饲料的膨化和热喷技术;开发酶制剂,补充家畜体内自身内源酶的不足,加快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开发微生态制剂饲料添加剂,补充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等等。应用生态营养原理开发绿色环保饲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引导发展林下养殖的过程中,××乡党委、政府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做好宣传发动
为了把广大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上级精神及乡党委、政府的决策上来。××乡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养殖专业户和林业生产专业户,由主要领导同志带队,到率先发展林下养殖的先进县乡参观考察,算经济帐。并请养殖专家来我乡授课,讲解发展林下养殖的条件和具体做法。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发动,我乡群众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对林下养殖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坚定了搞林下养殖的决心和信心。
二、加强组织领导
××乡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政委、乡长任指挥长、五个管区的管区书记任副指挥长,乡农技服务站、国土资源管理所、派出所、司法所、财所、畜牧兽医服务站等部门为成员的林下养殖生产指挥部。层层推行目标责任制,采取副科级领导包村,一般人员包户的方法。全过程参与,全方位监督。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并现场察看,现场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强化工作措施
首先,对资金不足的养殖户,乡政府与信用社协调贷款,与养殖户签订合同,采取政府担保,养殖户互保等方式,对养殖户进行资金扶持。并通过与××六合集团联系同养殖户签订养殖合同,增加了养殖户搞好林下养殖的信心。其次,为了提高养殖户的组织性,由乡政府牵头,成立了××乡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全乡养殖户进行统一管理。在合作社的领导和组织下,养殖户统一购料、统一进苗、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大大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采取奖惩措施,把林下养殖工作纳入全年岗位综合考评。对按时完成林下养殖任务的干部计入年终奖,对因工作不力,不能完成任务的干部取消年终奖。第四,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组织林下养殖户外出参观学习,并且在全乡养殖户中间掀起互相学习的热潮。使广大养殖户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相关政策到位
建立起土地合理流转机制。使土地使用权、林业生产户、林下养殖户三位一体。搞好土地租赁承包,签订长期合同,给广大林下养殖专业户吃“定心丸”。使他们敢于投资,从长计议,制定长期发展目标。
五、提供优质服务
首先,乡政府对养殖小区的交通、安全进行综合治理,确保各个养殖小区的道路畅通,由乡派出所负责对全乡各养殖小区设立执勤点,建立夜间巡逻制度,给养殖专业户一个和谐宽松的外部环境。其次,由兽医站抽调精干力量,定期组织疾病检疫,并请外地专家定期到养殖小区现场授课,解惑答疑。第三,利用党员远程教育设施,通过互联网,获得养殖致富信息。做到信息共享,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农村 家禽 疾病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22-02
笔者于2007年,在独山县基长镇狮光村指导群众养殖家禽。经过3-6个月的饲养期,25户群众养殖的3016羽家禽全部出栏,养殖成活率平均达96.6%,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将本人在家禽疾病防控方面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家禽圈舍的修建要符合动物防疫要求,便于饲养管理
1.首先,要考虑有与养殖品种、规模相适宜的圈舍和放牧地。圈舍的修建要选择在地势高燥,采光、隔离、排水良好的地方。并符合防疫、通风、防火、光照要求,选择坐北朝南方向进行修建。
2.养殖家禽只能选择一个品种,便于防疫和饲养管理。
3.根据不同品种家禽修建相应的圈舍(包括育雏舍和育成舍),保证通风、采光、保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家禽抵抗力。
4.修建相应的防疫设施。如:养殖场出入口的消毒池、隔离墙或栅栏、排污沟、病死禽及粪便处理设施等。
二、选择耐粗饲、抵抗力强的家禽品种
如:荔波瑶山鸡、贵州本地土杂鸡、皖南麻鸡、广西杂交麻鸭、平坝灰鹅、四川白鹅、豁眼鹅等。
三、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家禽抵抗力
1.育雏是关键。首先,配置取暖设备:地灶、煤炉、红外线灯等;鸡可[]采取地面或网上育雏,鸭和鹅采取网上育雏;垫料、平网等不能有带刺或硬的东西,以免刺、磨破家禽脚掌,感染发炎,导致跛行,甚至死亡;温度控制:鸡、鸭、鹅一周龄分别是:34-32℃、30-26℃、28-26℃;二周龄分别是31-28℃、25-20℃、25-22℃;鸡三周龄27-26℃、四周龄22-21℃;鸭、鹅二周龄后即可脱温;饲养密度:每平方米鸡、鸭、鹅分别饲养:30-35只、14-20只、8-15只。条件允许的话,可直接采购专业养禽场的脱温禽苗进行养殖,成功率更高。
2.加强育成禽饲养管理,提高禽群抵抗力。育成舍可用竹子和木条等,修建平网、栖架、栅栏、料槽等设施;保证充足的饲料和饮水,不得饲喂腐败变质的饲、草料;适量添加微量元素、矿物质、蛋白饲料;结合放牧。放牧要掌握几个原则:晴天放,下雨收;围栅栏,轮流牧;勤照看,防天敌;个体差异,分群管。水禽要有一定面积的洁净水面。
四、建立相应的防疫制度、养殖档案和可行的免疫程序
1.养禽场所的防疫制度。包括:出入口消毒池药液的添加和更换;圈舍的清洁和消毒,要保证每天一清扫,一周一消毒;病死禽及污物的处理,要在指定地点焚烧或深埋;粪便的处理,要在指定地点堆积发酵后才能使用;禁止闲杂人员进入;饲养人员的衣服、工具和圈舍的设备要定期更换、清洗和消毒;灭蚊蝇、灭鼠,防止野鸟的进入;家禽出栏后,圈舍和场地进行彻底清扫、消毒,空置1个月左右,再进行第二批养殖。
2.养殖档案。包括:饲养管理档案、免疫档案以及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记录。严禁使用公布的禁用的添加剂、兽药,严格执行兽用药品的休药期制度,防止药物残留引发安全事故。
3.制定可行的免疫程序。主要免疫的病种:禽流感、鸡新城疫、鸭瘟、鸭病毒性肝炎、小鹅瘟、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等。
按照程序适时进行免疫,种用或蛋用家禽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免疫内容。
五、具体的防疫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种苗引入前应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引入;商品禽出栏时,要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申报检疫,合格后,开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方可调出销售。
2.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所养家禽短时间内出现大批发病、死亡的情况,不得随意处理病死禽,要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报告,同时配合做好疫情的处置。
3.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场地、圈舍、用具等按照制定的制度,定期进行清扫、清洗、消毒。一般常备两种以上消毒药,交替使用。常用的消毒药:二氯异氰尿酸纳灭菌剂、亚氯酸纳水溶液消毒剂、过氧乙酸、福尔马林、碘伏、双链季胺盐等。
4.育雏期间和刚脱温的家禽要饮用洁净的水。可将生水煮沸,放凉后饮用;或在生水中添加0.1%的高锰酸钾。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5.若天气、环境等情况突然变化,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分别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如:土霉素、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蛋鸡禁用)等;一般以连用3-5天为宜(剂量和休药期遵照使用说明),可防止或减少禽霍乱及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6.勤观察,发现病禽,及时隔离治疗和处置。平时注意观察家禽的饮食、活动及呼吸等情况,发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离群、卧地不起的家禽,要及时隔离,进行积极救治,防止传染禽群。不治而亡的家禽,不得食用和随意抛丢,要焚烧或深埋。
7.不准将来路不明的家禽带回混养;家禽最好是全进全出,一旦出栏销售,剩下的不得带回,防止带回病原造成疫病传播。
8.家禽寄生虫病的防治。保持禽舍清洁干燥,避免拥挤,随时清除地面上的粪便,做堆积发酵处理;防止饲料、饮水被粪便污染,栖架、饲槽和饮水器等经常清洗消毒;运动场保持干燥,定期铲除表土(3cm-4cm),换干净的和有熟石灰的粘土;鸡舍隔2-3日清扫消毒一次,换铺垫料。使用抗球虫药应从12-15日龄的雏鸡开始,连用5-7天,停二周,发病时,可延长用药时间。一般情况下,驱线、绦、吸虫应在1月龄驱一次,3月龄再驱一次,一年2-3次;场地和环境污染时,应在家禽开始放牧或下水两周后,全群驱虫一次。常用的驱虫药有:丙硫咪唑、左旋咪唑、氨丙啉、地克珠利等,剂量和休药期遵照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1]聂胜利. 科技兴农视野下渝西地区农村养殖增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2]林伟坤. 规模养殖户家禽疫病防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D ].南京农业大学,2009.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城郊、农村、工矿区,畜牧场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畜禽粪便直接排放成为引起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已经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在一些地区,养殖业污染已超过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是造成许多重要水源地、江、河、湖严重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和消除畜禽养殖污染,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强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科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近几年,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畜禽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对水体、大气和土壤均有很大的危害。
1.对水质的污染畜禽排泄物和圈舍清洗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直接或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江、河、湖、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也可以通过土壤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有些地区已对集中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
2.对空气的污染畜禽粪便中未被吸收的有机物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但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使动物及人群的免疫力下降,呼叫道疾病频发。
3.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畜禽的排泄物是很好的农田肥料,但是含有大量的钠盐和钾盐,如经腐熟后施用,可提高土壤肥力,满足作物对氮、磷、钾等植物营养的需求,若直接用于农田,过量的钠和钾通过反聚作用而造成某些土壤的微孔减少,使土壤的通透性降低,破坏土壤结构,严重影响土壤质量。
三、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牧脱节畜禽养殖污染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是关注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忽视了养殖业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养殖业布局规划。为了便于畜产品的产、共、销一条龙的配套,使集约化养殖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畜禽粪肥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县级规模养殖场及分散养殖户畜禽粪便普遍采取就地随意贮存处置方法,即粪便在露天堆放下自然发酵,基本无防渗、防淋措施。
2.治污成本高、难度大,污染治理不到位畜禽养殖业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弱质产业,养殖户资本积累能力差,而污染物治理设备技术和土地投资大、成本高,致使污染治理及设施清理维护不到位。特别是县级规模养殖场及分散养殖户基本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多数养殖户仅将少部分粪便污水用于农业灌溉,而大部分则直接排入水渠或池塘,一部分渗入地下,大多数污水则在汛期随雨水冲入河道。个别养殖场虽然建有沼气池,但其容量设计远远无法处理所产生的废水,加之管理不善,许多因粪便堵塞而停用。另一方面国家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缺乏政策扶持和治污保障机制。特别是缺少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
3.治理技术滞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治理技术滞后于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场规划设计时,没有把畜禽粪便处理作为集约化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列入养殖场建设计划,忽视了大量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影响,也忽略了经济有效的收集、处理、综合利用等相关配套技术与设施的引进。
四、防治措施与建议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农业、环保、卫生等多个部门,而且也需要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和法制部门的协同管理,宏观规划,同时也需要科学技术部门采用配套有效的高新技术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防治结合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是保证畜禽养殖场安全生产和控制污染的重要条件,养殖场的选址、布局应既要保证畜禽养殖生产的需要,又要确保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要控制养殖规模,优化整合分散养殖场(点),建设标准养殖小区。在规划上,应根据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准养区。对禁养区,通过关、停、转、迁等手段,关闭区域内所有养殖场;对限养区,关停无任何治理设施或治理无望的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对新建和扩建的养殖场要严把审批关,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严禁审批,对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的养殖场提出限期整改建议,整改验收合格后报主管部门登记备案,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对准养区,通过排查建立养殖档案,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新、改、扩建的养殖场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后方可建设,对养殖场提出污染防治要求,逐步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清洁生产,源头控制在畜禽养殖领域引入清洁生产、生态养殖概念,只有从源头上治理,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首先采取动物营养性措施,降低粪便中氮、磷和矿物质含量。合理配制饲料,通过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和合成氨基酸平衡日粮,进而来降低畜禽氮和磷的排泄。同时加大对良种繁育体系的投资,逐步建成优良品种引进、繁育、推广、应用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
3.资源化处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是一种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富含N、P、K等多种营养成分,处理后可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就是对粪便中的有机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级利用,使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是治理畜禽污染的首要原则。目前,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生产商品有机肥及配制有机复合肥和基质肥、生产沼气、用作饲料。
(1)利用粪便生产有机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促进有机肥的发展与生产。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成分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1]。有机农业发展了,有机肥的需求量也就扩大了。
(2)利用粪便生产沼气及饲料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鼓励用畜禽粪便污水进行资源化,实行沼气生产,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农田灌溉。这样既节省处理成本,又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畜禽所采食的饲料70%未经吸收便排除体外,奶牛、猪、鸡饲料中的70%左右的含氮物质被排泄出来。肉鸡饲料中50%的含氮物质变成了粪便,猪粪中氨氮量为100~600毫克/升,牛粪中为300~1400毫克/升[2]。利用畜禽粪便做饲料,就是充分利用饲料中剩余的各种养分和饲养过程中产生的有用成分,一般包括直接利用、青贮、脱水干燥、生物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