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心理学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老年心血管;心理护理;疗效观察
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病症,据综合医院统计,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占62%;老年门诊患者中有70%因心血管病症状来院求诊;老年病科病房收治的患者69%为心血管疾病,95%以上患者有一种以上心血管异常。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66%年龄在60岁以上。健康体检资料,60岁以上受检对象中查出一种以上心血管异常者占58%—62%。在当前的医疗保险经费开支中,心血管疾病占医疗总支出的近1/2。老年心血管疾病除有较多引起患者痛苦的症状外,其发生意外事件的频率也较高,同时,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致死致残率也不低,容易造成家庭社会的重大负担1。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配合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配合护理,男36例,女24例,年龄;年龄61—80岁,平均68.6岁。其中冠心病2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病窦综合征5例。根据不同情绪个体给予不同方式的心理护理。
2 心理护理
2.1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 及时准确地评估精神障碍危险因素,跟踪检查、化验结果,协同医师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并发症,同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其信任。
2.2 工作人员自身素质 护士要精神饱满,着装整洁,举止大方,技术娴熟;患者病情变化时,应积极及时处理,但要沉着、冷静,紧张有序,通过言谈举止向患者传递自信的信心,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3 控制会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 突发的应激反应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加重病情,重则可引起猝死。因此,在护理照料这样的老年病人时,要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从老年病人的心理需要出发,减少应激源。首先,病房的布置要柔和、轻松、协调,使老年病人心情舒畅,房间的设计从老年病人的角度出发,方便老年病人的起居;其次,医护人员态度要和蔼可亲,耐心细致、言语大方、动作轻柔,和老年病人打交道时不要言语吞吐,过分冷淡或过分关心、同情老人,都会引起一些敏感老年病人的多疑;第三,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话题,严禁对病人传达一些不负责的话,或不利于情绪的家庭、单位和其他有关老人生活的信息2。
2.4 保持病人的心理平衡 调节老年病人的心理平衡,向老年病人宣传心理、生理、病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三者间的关系,减轻老年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鼓励老年病人勇敢面对疾病,要相信医学和医护人员,即使在困难的条件下也应努力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积极面对各种挫折。对老年病人中常见的无用感、等死感等,要及时开导,避免老年病人陷入被动绝望之中。
2.5 关心病人的行为举动掌握病人的心理 有的老年病人胆小怕事,有的老年病人遇事容易激动,有的老年病人则性格孤僻、不合群,掌握老年病人的不同性格特点,可使医生以不同的方法对待病人。如对有些老年病人,可以告诉他实际病情,而对有的老年病人就不适用了。平时注意观察老年病人的行为和习惯,同时经常与老年病人家属保持联系,便于老年病人一旦出现反常举动时,可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3 结 果
本组60例患者经采取常规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后,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达48.76%和52.86%,效果较好。
4 讨 论
同年轻人一样,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对老年患者产生的情绪影响往往是很显著的,老年人知道自己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其心理状态往往比较复杂,较多的患者开始时隋绪可能比较紧张,常担心近期死亡,担心瘫痪,担心痴呆,担心发展为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的各种症状也可导致焦虑,进而引起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状态。多数人知道,心脏是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脏功能的受损意味着对整个生命的威胁,易表现为忧虑、空虚感、伤感的情绪,急躁,对任何琐碎的小事都耿耿于怀,遇事好动感情,易激动,对生活失去信心,以至于生活变得没规律,甚至对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动节制,整天混日子,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不按规律服药和治疗,拒绝与医生合作,这些心理方面的障碍,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可能促使病情恶化。因此,对此类患者需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以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对患者坚持心理疏导和护理,排除多种心理障碍,对疾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3。
针对老人的特点和患病后易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护理是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影响了老年患者与医生之间的配合,干扰治疗进程;另一方面,这些心境本身就对健康有害,它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水平,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平衡,从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病室整齐、清洁、安静、舒适,使患者心情舒畅。向患者介绍心血管病的有关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了解该病注意事项。本研究资料表明,本组60例患者经采取常规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后,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达48.76%和52.86%,效果较好。心理护理可明显缩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秋琼,詹振鹏,洪惠珍,等.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09,22(7):1818—1819.
[2] 徐迎庆,王冬梅.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44—145.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正在强势取代管理历史上“以物为本”和“以资为本”的管理方法,而百年来林林总总的管理书籍却未能为饥渴的管理者提供人本管理的盛宴。人本化的管理就像一座崭新绚丽的魔术舞台,心理学就是这个舞台镁光灯下唯一的主角,接下来我向大家展示几个心理学在管理中产生神奇效应的魔术般的秘密。
谁记住了我的名字
上个月给北师大ZH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修正网站,耗时了一个多月总算基本完成,发给中心主任审阅,主任三天后只回复了我一句话的修改意见:“把我的照片换一张,网站上那张太旧了。”就像这个主任一样,我们所有人都无一例外的有不同程度的自恋倾向,格外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我们的照片、名字、经历都是自我组成的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轻易的在冗杂海量资料里,迅速找到自己就不足为奇了。
与此背道而驰的是,企业的组织化制度化管理当中,往往倾向于给每个人一个冰冷的编号或生硬的代码。如果你拨打客户热线,你会听到客服人员的数字编号,以便你在问题处理中方便联络接洽和对客服人员进行满意度评估。可恰恰正是这个看似便捷的编号起到了去个体化、去人性化的导向作用,导致投诉者不会把客服人员当成一名有独立人格的人,以至于沟通中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事件未得到满意的处理时,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无礼斥责。
同样,在企业内部,倘若上层领导能叫出员工的名字,对员工来讲就是一种关注和认可,更是一种无形而温暖的激励。既然员工对自己名字、照片、相关事件和关系如此重视和在意,那么作为管理者只要稍加留心,记住你手下员工的名字、生日,了解性格特点和爱好,并在日常管理中运用这些因素,如直呼名字,生日祝贺短信,照片上光荣榜,甚至重要节日给员工家人的信和礼物,年终嘉奖大会邀请优秀员工家人参加,就一定会令员工觉得被关注、尊重和重视,激发工作热情,产生良好的情感效果,同时,一定会使管理者在员工心目中更具有影响力,提升人本管理的领导能力和团队执行力。
忠诚来自于受益更多的一方,还是付出更多的一方
关于忠诚,需要从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起。二战期间纳粹肆意屠杀犹太人,有一位多年生活在德国的犹太商人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可以顺利逃往美国。于是想找生活在本地的德国人朋友协助两个儿子脱离险境。由于事态严峻,老商人叫来两个儿子和他们商量,应该找谁帮忙更可靠。在所有的朋友当中,最后锁定了两个人。一位是在犹太商人早起创业时曾经帮助过父亲的德国中学老师,一位是多来父亲一直资助的德国律师。老商人最后决定让两个儿子一起去找中学老师。哥俩在去的路上,弟弟改变了注意决定去找律师,他不同意为什么父亲让我们去找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而不去找资源更好更富有且多年得到父亲恩惠的律师帮忙。事情的结局是中学教师百般周折最终协助“哥哥”逃离了德国,而律师却担心被牵连偷偷的举报了“弟弟”。老商人在得知了消息之后黯然神伤的讲了一句话:“忠诚往往来自于付出更多的一方”。半个世纪以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在自己的研究中再次验证了这一说法,并称之为:“承诺一致原理”。
我们当对一件事情有所付出之后,就相当于做了一次承诺,而且随着我们付出的越多承诺的压力就越大,促使我们后续的行为和先前的承诺保持顽固的一致。夫妻两个人感情破裂,谁更不愿意走向离婚?回答是女人,错了。专业的回答应该是付出更多的那一方,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之下,女人倾向于觉得自己的青春年华弥足宝贵罢了。回到企业组织的管理中来,你不难发现,管理者在进行员工忠诚度企业文化培训的时候,总是主观臆断的强调企业为员工付出了多少,要求员工要培养回馈的态度并提升对企业的忠诚度。实际上,类似的宣贯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要告之员工,你已经为公司付出了汗水、青春、专业且卓有成效,接下来还需再接再厉将会实现你与公司的共赢。后者,才更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对公司的责任感,减少离职率和对公司的负面评价。
组织中我们更愿意相信小道消息
假如你有三种渠道可以获得上级领导的一次口头表扬。第一种情况,领导将你请到他的办公室,他端坐在大班椅上郑重其事的对你提出表扬;第二种情况,领导在下班后的私人时间里给你打电话,信誓旦旦的对你的工作给予肯定;第三种情况,领导没有亲口和你讲,而是你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一位同事凑到你的跟前来和你说,刚刚和领导一起出差回来,而领导在路上提起你的时候,对你赞不绝口。请问哪一种情况对你更有所触动,或者哪一个你更愿意信以为真。通过以上的描述,我想你一定会坚定的回答是第三种,没错了,组织中我们更愿意相信第三方传达的小道消息。
越是在正规化等级森严的组织中,第三方的信息就愈发凸显其中立客观的价值和态度,越具有趋真性。因为在多人的群体社会中,我们得到真实信息的机会就会更低,我们倾向于认为信息是有层级的并且有一定的保密原则。另外,在组织中,信息的获得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天性,避免信息不对等而带来的损失。尤其是当谣传以后被证实是确切资讯的时候,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得到了强化(而且,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性的记住了小道消息正确的事件,更何况小道消息又往往是正确的)。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咨询小报和八卦新闻传播的速度是如此之快的原因了。一方面管理者在公司中要着力创建“桌面文化”杜绝以讹传讹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小道消息的渠道,将管理者希望传达的信息有效的散播到组织中去。
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都可以正面回答你的困惑,同时给你的管理实践以科学有效的指导,而且每一个建议都扎扎实实的落定在行为操作层面。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继续思考“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是付出更多了,还是更少?”、“选择中,我们是更乐于得到,还是更恐惧失去?”、“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提升销售业绩,我们是应该先推荐贵的,还是先推荐便宜的商品?”、“人际关系怎么才能平衡发展?”、“竞聘发言的时候,你应该第几个出场?”等等。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应用策略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及应用意义
所谓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指在社会团体中,对某一组织内部的人员进行人性化的经营管理。通过特殊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使员工以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在集体中发挥最大价值。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管理心理学已逐渐成为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的重要理论依据。尤其在近几年的心理学领域,对于人的心理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主要阐述了个人在进行生活和工作时,其社会属性会存在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对于完整的社会人而言,高层次的需求往往可以激发出更多的热情。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对于需要层次理论的研究和参考,可以为企业员工营造一个更为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环境,使每个人在工作过程中较好地满足自身需求,从而激发更多能量,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价值。再如勒温的群体动力学,通过个体单位在群体环境中受到的影响来进行激励和引导作用。这一理念主要侧重于对个人特性和集体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进行研究,通过对群体目标、向心力、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优化调整,来实现个体在工作中的局部价值。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融合是基于社会人才不断优化,个人意识不断增强的前提而进行的跨领域合作。在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不再单纯依靠资本的扩张来进行衡量,21世纪的发展更看重团队的互促力量。从人才选拔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就需要从员工本身进行行为激励。首先,在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问题上,管理心理学可以通过员工进行价值观的再塑,不断提升个体在工作中诚实可靠的优良品质,使企业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人心。而且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使员工在受到规章制度等硬性管理的同时,逐渐将正确的价值观归类为自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时时进行维护。其次,在对员工进行提升培训时,管理心理学的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很多员工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对个人的职业前途态度消极,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层激励,使其在接受现实的同时也保持一种的理想主义。通过各种科学理论下的具体实施方法,使员工从内在心理学的角度在日常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充分认可。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方向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从人才的招聘到对人才的培养和提升,管理心理学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协调和促进。使其在工作中,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尽力使个人前途与企业的发展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一)管理心理学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招聘是企业进行良好运作的基础条件。企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哪方面的人才,这些条件的设定都来自于管理心理学的范畴。在现代社会中,除了个人的专业能力素养外,一个应聘者的个人条件与企业发展是否契合,还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如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等,在面试的过程中,面试官需要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应聘者进行多维度的考核和交流,才能衡量个体特性与企业定位的契合度高低。因此,很多企业在进行招聘时,会借用专业的心理学方法来对应聘者进行测定,通过对应聘者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情商素养、个人理想等进行多方面的数据统计,来判定其优势倾向。通过对人才进行细化的分类,在实际的岗位分配中人尽其才,以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来实现高效化的团队合作,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培养和提升中的应用
当应聘者正式步入企业时,对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工作就需要提上日程了。企业是一个群体合力共赢的场所,尤其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中,团结合作才是体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途径。因此,加强对新进人才的培训和提升是保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管理心理学的应用不仅可以从管理的方面对员工进行规定和要求,同时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再次教育和培养,通过日积月累的心理强化作用,不断增强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这种管理方式的应用主要是对硬性规定和软性同化的交叉融合,在进行强行制约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员工个人的心理感受。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应该时时刻刻与企业保持同步,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影响和强化。如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规划、工作态度、行为习惯等等,都可以在进行心理引导时进行有目的的重塑或延伸,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既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又可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管理心理学在团队合作中的应用
在现代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中,团队合作是促进发展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人力资源在进行交流与合作时可以各尽其能,通过最优化的局部组织来实现最大化的团队价值。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团队合作方面的价值观教育。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很多时候在荣誉面前会持有强烈的占有欲,因此要想转变这一自然心理,就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的方式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引导。首先,在进行管理时,要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的精髓在于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对于专业领域范围内的工作,企业要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这也就保证了当问题出现时,哪一个环节需要承担责任并解决问题。这种管理在于对员工的集体意识进行一种责任培养。通过相应的惩罚机制使团队在进行合作时能条理清晰,结构优化,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羞耻感,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引以为鉴。其次,在进行合作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暗示的作用对于人的影响很大,因此正面的激励手段可有效提高个人在工作中的热情,转变其工作态度。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除了物质化的奖励外,企业对于员工的心理也要进行一定的鼓舞。从管理心理学来看,通过不断刺激个人在某方面的需求,就可以有效提高其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因此,可以通过目标规划或心理预期等方式对个人进行正面暗示,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努力达到心理预期,完成规划中的既定目标。
(四)管理心理学在团队关系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中,团队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到整体的发展。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协调和处理企业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项必要的管理工作。人作为一种懂得协作的高级动物,从某种程度来讲,团队中的社会群体关系无论和谐与否,如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充分利用心理战术对人进行管理,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团结的群体关系中,群体的动力会直接带动个别因素的发展,从而使其在集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当企业内部存在分歧或竞争时,这种凝聚力就会出现一定的裂缝,但这种分裂的社会关系并不一定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内部的竞争和对抗有时可以促进整体的变革与创新,使其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在团队关系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心理学主要从人类心理的角度出发,对人的个性和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管理。通过协调和激励等不同的引导方式,使员工的社会关系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符合。
三、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随着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核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现代企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应从企业制度、工作氛围以及管理内容这三方面入手,通过学习管理心理学,从而将其应用于管理实践之中。
(一)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员工对于企业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情感方面,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诉求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现代化的组织体系中,重视对人才个性化与共性化的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前提基础。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确立明确的奖惩制度,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权责分明的企业制度文化可以在群体活动中发挥一定的激励和警示作用。如通过薪酬制度的调节,使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身需求。根据人性趋利的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公平的薪酬奖惩制度,使员工在群体活动中既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也充分满足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心理诉求。其次,在进行制度完善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即时把控。如工作态度上的转变,在进行群体合作时,员工个人的积极性或消极性都需要有根据管理心理学来进行高效促进和即时疏导。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多与员工进行交流谈心,通过心理学的一些测试方法来对其进行心理预测。
(二)注重对人的培养,促进从能力到精神的提升
21世纪的企业竞争主要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在团队合作中,个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体价值的表现力,因此,为有效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应该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出发,加强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和管理。如人才培训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员工个人的专业能力素养只有不断进行提升,才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现代化社会。尤其在信息技术时代,过去传统的技能掌握在团队合作中已逐渐露出弊端,单领域范围内的能力素养根本无法完成综合性的岗位工作。因此,社会对于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人员的在职提升形成了反向推力。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对人的培养首先应该从个人的能力素养入手,加强定期化管理培训工作,完善业务考核机制,提高个体单位在工作实践中的局部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其次,对于人的管理还应该落实到精神意识层面。在企业管理中,成年人所肩负的社会重任更重,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很多员工容易产生多元化的心理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还应该包括对个体心理活动的了解和引导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活动中的个人意识会被削弱,导致大部分员工的价值定位出现模糊。从这点出发,在灌输企业文化的同时,将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心理健康融合起来,不断强化员工的正确价值观意识,树立诚信乐观、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使其在团队合作中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感,真正实现能力与精神的双项提升。
(三)调节群体队伍中的人员关系,营造和谐互促的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处于恒定不变的平衡状态,而是一种正常的人际变量。在现代化企业中,经济体制的趋利环境为社会群体带来了相应的竞争压力。因此在人际关系中,企业员工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合作冲突都是个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企业中的群体进行相应的关系协调。如在薪酬分配的问题上,如果员工之间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问题,在资源管理中,首先,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科学阐述,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对员工进行心理调节。其次,当员工之间的问题被解决后,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柔性管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尽力消除员工在个别问题上产生的心理隔阂,使个体在未来的群体活动中能够继续努力,积极进取。此外,在企业管理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群体动力学来看,当个人处于一个群体范围之内时,群体的行动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和发展。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团结互助的企业氛围对于个人品德的培养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的有效应用,使企业文化逐渐融于工作环境之中,使每一个员工在潜移默化的群体行为中逐渐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最终达到与企业发展相同步的作用。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社会问题。该病患者有一般健康人的心理特点,也有其特殊表现[1]。为增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对部分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健康人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制定心身护理措施,使患者更好地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51 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男32 例,女19 例,年龄56~85 岁,患者均确诊为脑血管病。同时随机选取51例身体健康者为对照组。年龄和性别构成与患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汪向东[2]、王田福[3]的标准进行评定。
2 结果
本组51例,孤独14例,焦虑28例,怀疑8例,敏感16例,悲观10例,绝望6例。对照组51例,孤独9例,焦虑2例,怀疑1例,敏感5例,悲观1例,绝望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脑血管病患者与健康人心理状态明显存在差异,患者的孤独感、焦虑感、怀疑感、人际关系敏感、悲观感、绝望感6个方面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大多数患者都同时具有两个以上心理状态。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对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应付健康问题和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患者最佳心理状态。对脑血管患者应采取整体心身护理方法。
3.1 孤独心理 是以苦闷、寡欢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症状。患者离开亲人来医院进行住院治疗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急性期患者须卧床休息,从热闹繁杂的外界来到安静的医院,接触的人少了,亲属朋友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常来陪伴,患者心理上常会失衡,产生孤独、抑郁感。护理方法应以热情、和蔼、关心、帮助为主。患者人院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语言和蔼可亲,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使患者很快摆脱孤独感,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放心和产生安全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躯体疾病的康复。
3.2 焦虑心理 一般指那些烦躁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初次来院的人不了解自己的疾病性质和预后,会产生期待性焦虑。对一些常规检查和治疗的手段与方法不信任,认为会对自身造成伤害,高度焦虑,可增加生理或心理负担,从而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护理方法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为主,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坚持服药,多向患者进行耐心解释,及时向患者传递治疗效果,分析感受,增强信心,解除焦虑。
3.3 怀疑心理 指无根据地猜测意断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法和其他事情。这类患者对自己所患病症持怀疑态度,服药时怀疑自己的病无法治疗,表现在做各种辅助检查时不积极,认为检查结果不可靠,认为医护人员在隐瞒自己,因而表现为消极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心身护理方法。生活上多关心患者,多向患者分析病情以及治疗目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变怀疑、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3.4 敏感心理 包括人际关系敏感和情绪敏感。前者指个人自卑与健康人相比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心神不安。后者指患者感情脆弱,思维单纯幼稚,有“童心复萌”的表现。这类患者在人际交流中有强烈自我意识与消极的期待,如对别人责备求全,感到别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这种情绪对患者身心影响很大,时而脾气暴发,烦恼、激动、摔物、与别人争吵,不易控制。对这类患者需要调整好他(她)们的情绪。具体方法是维护患者的自尊心,耐心、体贴、理解患者,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抚慰患者,将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在最初的信任格局之中,让患者体会到相互信任所带的愉快情绪,改变其原有思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3.5 悲观心理 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各种功能都有所衰退,加上该类患者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病情恢复较慢,患者情绪不稳定,对病情能否治好失去信心。表现在原有疾病基础上,自述躯体不适感加重,并多伴有失眠、食欲欠佳、精神差。护理方法以关心、疏导、体贴、爱护为主。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病情,从爱护患者的角度多安慰患者,主动关心患者的生活,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治疗,使这类患者改变悲观失望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3.6 绝望心理 指对病情有所了解,顾虑极多,认为治愈无望,从而失去治疗信心。此类患者多见于知识阅历比较丰富或对医学有所了解的中年知识分子或老干部、老医务人员。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反复发作,加之患者对病情和预后有所了解。家人与子女亲友体贴关心不够,从而丧失了坚持进行治疗的信心,产生了绝望感。表现为沉默寡言,极度消沉,拒绝打针服药,甚至有自杀念头。护理方法以关心、帮助、安慰、激励为主,多与患者谈心,与患者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安慰,促进患者的心理转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除以上针对不同心理状态,实施不同心身护理方法外,还应加强环境、饮食、并发症、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锻炼等护理。
4 小结
脑血管病患者,病后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变,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建立可行的整体护理方式和方法,寻求疾病康复的心身护理措施。以上的护理措施就是通过对患者在心理上进行安慰、支持、理解、保证、疏导以及身体、环境等方面的关心帮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皇甫恩.护理心理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4.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积极心理学 积极品质 乐观
一、当今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素质教育”、“爱心教育”、“磨砺教育”的理念都强烈要求教师放下身段,扯下传统教育“师道尊严”的面纱,融入学生,以平等、互尊互重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必然。然而一些教师思想观念未能彻底转变,只是形式上“被迫屈尊”,内心却极度挣扎。与此同时,由于基本国策的原因导致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情绪波动大,行为较为随意、自由,渴望冲破束缚,逆反心理较强。古老的沿用至今的控制型的管理模式不但收效甚微,而且有时还会起到反作用。加之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报道和渲染,和社会舆论时不时对学校教育的指责,教育工作被许多教师戏称为“带着镣铐舞蹈”。
二、班级管理呼唤积极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它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转而关注个体积极优势,以发展潜力和提升幸福感为目标。班主任若能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班级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一定会促进学生积极成长。
2.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班级管理实践摸索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班级建设和管理,关注的是班集体中全体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力量,并努力将其转化为班级的生长点。本人在班级管理中做了以下实践探索:培养和发掘学生积极品质增强学生自我成长力量;创建班级文化,形成积极进取的班风;努力创建班级和谐、温馨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培养积极乐观心态,使学生懂得分享、感恩、关爱、宽容,并适时进行挫折教育,最终促进班级团体积极成长。
(1)培养和发掘学生积极品质,增强学生自我成长力量。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人顺利地走向幸福彼岸。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帮助学生发现和挖掘自身存在的积极美德和潜能,培养积极品质,让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有生活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获得和激发积极力量克服现实中的诱惑和困难 。
(2)建立班级积极组织,营造和谐成长环境。
积极心理学提倡以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和看重的是每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在班级管理中挖掘学生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人格特质,创建关系良好有效能的班级团体小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增强其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班级常规管理由约束和管教条例转变为学生自觉自愿遵守的行为习惯,这样不仅减轻班主任工作的负担,还有利于建设优秀班级。开学第一周我动员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写一份材料,包括自我介绍、希望担任的职务和班规建议等。孩子们刚到一个新环境,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把自己最积极的一面展示出来。充分信任激发出了他们身上意想不到的潜力,个个都好像是精通班级管理的高手,建议非常中肯,且有新意、有价值。我将他们的建议整理成十条,再找临时班委会成员逐句修改直至他们很满意后,以班委会的名义宣布并张贴。学生自己制定的班规自然很受欢迎,而且很快转化为每个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
(3)创建班级文化,形成积极进取的班风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以后的管理工作就会轻松很多。而积极的班级文化会对良好班风的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催化作用。创建积极乐观的班级精神文化是良好班风的精髓,班级凝聚力是联系全体同学的纽带。我们在班级凝聚力的建设中,有硬件的建设,如教室环境的布置等,还有软环境的营造,如:共同的奋斗目标、有能力有威信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自觉的班集体纪律等。实践证明,越是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就越容易得到体现。在这样一种高远的期许中,激发起学生的挑战欲,并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成功。为共同目标奋斗是团体凝聚力增长的重要途径。把积极向上的精神确立为班级目标,这是班级精神文化得以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4)进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培养积极乐观心态
青少年处在身心快速发育的时期,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起落变化较大,难免经常会出现一些困扰。我们班主任在学习积极心理学之后,应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任务和可能会集中出现的发展问题,提前做好班级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心态,使学生懂得分享、感恩、关爱、宽容;并适时进行韧性教育,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困难,积极应对危机,增强抗挫能力,以促进个体可持续发展。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班级管理理念,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更新思维模式,强调学生的优势和班级的生长点,而非强化问题;强调正向思维而非负向关注;强调未来导向而非探查过去;强调教育的整合而非单一的教育;强调学生的积极体验而非强制命令。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基础上培养积极品质,增强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最终促进了学生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促进班集体健康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莉琴;论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0).
[2]李建文;谨防班级管理中的“马太效应”[J];天津教育;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