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反应与能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范文第1篇

A. 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

B.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引起的

C. 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无关

D. 化学反应和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活化能的作用在于使反应物活化,从而启动反应或改变反应速率,但有些反应可能不需要活化能的推动,其活化能接近为0

B. 需要加热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常温下能自动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C. 在能源利用上模拟有关生物化学过程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D. [ΔH]单位中的mol-1指的不是“每摩尔”反应物,也不是“每摩尔”生成物,而是“每摩尔”反应

3. 下列反应的热效应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

B. 氯化铵与Ba(OH)2・8H2O反应

C. 锌片与稀硫酸反应

D. 钠与冷水反应

4. 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 mol S(s)转化为S(g)吸收能量280 kJ,断裂1 mol F―F、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 kJ、330 kJ,则S(s)+3F2(g)=SF6(g)的[ΔH]为( )

A. -1780 kJ・mol-1 B. -1220 kJ・mol-1

C. -450 kJ・mol-1 D. +430 kJ・mol-1

5.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S(g)+O2(g)=SO2(g) ΔH1,S(s)+O2(g)=SO2(g) ΔH2;则ΔH1>ΔH2

B. C(石墨,s)=C(金刚石,s) ΔH=+1.9 kJ・mol-1,则由石墨制取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4 kJ・mol-1,则含2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8.7 kJ

D. CaCO3(s)=CaO(s)+CO2(g) ΔH>0,则该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能量/kJ・mol-1] [508][a][b][600][N2+3H2][2NH3][反应过程] 6. 如图,a曲线表示198 K、101 kPa时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ΔH=-92kJ・mol-1

B. b曲线是升高温度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C.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改变

D. 在198K、体积一定的条件下,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1 kJ,若通入2 mol N2和6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2 kJ则184>Q2>2Q1[反应过程] [能量][A][B][C][E][ΔH]

7. 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g)的ΔH=-99 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分别表示 、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 。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降低? ,理由是 ;

(2)图中ΔH= ;

(3)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温度计][硬纸板][碎泡沫塑料]氧化。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

8. 实验室用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和60 mL 0.5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来测定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从装置来看,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2)盐酸在反应中若因为有放热现象,而造成少量盐酸在反应中挥发,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不变”);

(3)将V1 mL 1.00 mol・L-1 盐酸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温度/℃][V1/mL][30

28

26

24

22

20][O 10 20 30 40 50]

A. 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

B. 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 NaOH溶液的浓度约是1.00 mol・L-1

D.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与能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理论;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13-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中学化学课程以《化学课程标准》为指导、规范中学化学教学,把改革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因此,研究《化学课程标准》的内涵,掌握其精神实质以及特点,探究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对现实的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1]。

人类的记忆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是在识记知识的过程中,总会有遗忘的部分,那对于这部分我们应当如何减少,甚至是降为最低呢?这将对我们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意义。那教材的编写是否也要考虑,帮助学生减少这种遗忘情况发生呢?教材的编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已经证实或者已有的经验,并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更高层次的结构,并且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是一种媒介,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更加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有多处前后相似的内容,对于这些前后相似内容的教学,很多老师都不知所措,认为同样的内容为什么要出现很多次?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前后相同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教法,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呢等等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以化学能与热能及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为例,分析一下对于这种前后相同内容的教学策略,并从中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写思想[2]。

对于化学能与热能及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材必修2和选修4中分别有如下有关内容:必修2第32页:

通过“学与问”: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烃类等有机物(煤中含有大量的碳),它们在燃烧时释放出热能。你一定想知道,这种热能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变成生石灰(CaO),高温条件提供的热能在石灰石的分解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生)所列举的两类反应说明化学反应与热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化学反应CaCO3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成CaO和CO2,在这个过程中有化学物质的转变,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不同的物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而放出的这种能量同样也支持这个反应的顺利进行,因为反应的进行要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高温,必须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才会顺利进行。

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放热来说明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可以获取能量;从另一个角度用CaCO3经过高温分解成CaO和CO2阐述热能对化学反应的支持作用。人们利用热能来完成常温下很难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能与热能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互相促进,完成能量间的相互转化。

第一部分: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复习化学键:使离子或原子之间相互结合的作用。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相结合的。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1molH2中含有1molH-H,在25℃101kPa条件下,由H原子形成lmolH—H要放出436kJ的能量,而断开1molH—H键重新变为H原子要吸收436kJ的能量。1molCH4中含4molC-H键,断开1molC-H键要吸收415kJ的能量,断开1molCH4中的所有C-H键则要吸收4mol×415kJ/mol==1660kJ的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说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由此我们知道物质若想发生化学变化,必须要有一定的能量的改变,吸收或者放出能量。

而在选修4中对这部分的讲解: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我们可以从微观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实验测得1molH2与1mol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这是该反应的反应热。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又要释放能量。就上述反应来说,当1molH2与1mol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2molHCl时,1molH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1molCl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而2mol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时要释放431kJ/mol×2mol=862kJ的热量。

同样是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讲解,在选修4中不仅有文字描述,还有图像的展示,更加生动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对学生学习的程度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建议在必修2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加入图像的描述,使学生理解更加方便,更加形象具体,因为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还未达到一定高度,对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困难的。图像的展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印象的形成,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时再进行抽象的理论学习才利于学生的发展。某些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要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进行扩展和深化。

在必修2当中讲述某个化学反应究竟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由什么决定时,利用生活中的常识,水能与化学能变化对比,用图像呈现。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利用图像只是让学生简单了解能量的变化,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对于一些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能够辨别。而到选修4的学习时,就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通过分析H2+Cl2=2HCl过程中能量变化,理解反应热、焓变的含义和反应热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理解反应物、生成物的能量高低与H的“+”“-”,反应吸热与放热的关系。分析热化学方程式的区别,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和书写方法。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的程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选修4中利用平面二维图像就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过程能量变化表现出来,因为在必修2中,我们对这部分内容已经简单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对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很容易理解。对我们更加深入学习提供帮助。教材的编排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还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运用认识论的螺旋上升理论指导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免在学生比较低的层次时学习过难、过偏的内容,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的心理,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呈现,表现出对学生学习要求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内容的呈现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使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例如: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简单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必修2中又更详细介绍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在选修4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充分理解,将教材的使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必修与选修并不矛盾,也不冲突,看似相同的内容,实际上却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在必修中不要讲得过深,让学生无法理解,产生厌恶的情绪,有些内容是需要到选修当中继续学习,但也要为后面的选修打好基础,到选修学习时不那么陌生!因为人类的记忆会有一个遗忘的过程,可能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内容不再深刻,逐渐遗忘,一段时间以后,当我们又重新回忆,将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次时,不仅加深了原有知识,同时也会获得更深的体会,正如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样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将对我们知识体系的建立提供更好的帮助,因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已有的知识基础,当已有的知识与新学到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关系,联系越多,学生越容易接受,对新知识系统的建立更加迅速,让学生不断复习学过的内容,这样就会很好的向新知识过度。

新课程改革遵循认识论的螺旋式上升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的思维是从认识事物然后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去指导实践。中学化学教材的编排也是遵循了这一理论,让学生先从简单基础的知识认识事物,然后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出发,指导进一步的更高层次的学习。用认识论的哲学思想指导教学,可以深入理解和拓宽旧知识,同时又可以对新知识的认识进行升华。如果只停留在认识的第一阶段,形成思维定式,不愿意思考,不想为什么,那将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阻碍知识体系的建立。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和困扰,因此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非常关键,尊重科学的方法,应用正确的理论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客观准确的学习方法,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要做好这项工作[3]。

我们都是在不断的认识事物,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认识和改变事物,我们要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发现未知的事物和经验,不断改变我们的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对原有的事物从新认识,并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而原有的知识也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一种支撑和建构。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当深刻体会并做出更高层次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现有知识,并不断学习新的更有价值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赵二劳,王丽花.浅析化学课程标准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

[2]周鹏来.高中化学教材中前后相同内容的教学策略分析[J].教学研究,2011,(3).

[3]孙家栋用辩证思维优化高中化学学习方法[J]中学化学教学[J].2009,(8):33-34.

[4]毕华林,张鸿雁.化学教材编写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东师大学报,1995,9(10).

化学反应与能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回归课本;复习教学;高三化学

高三,进入高中学习的另外一个阶段。它不再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巩固、强化、提升的新篇章。怎样将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有机整合而不是机械的重现,成为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多学生、教师过分地倚重参考书,很少使用、甚至直接抛弃课本,在学生的书桌上高高的复习资料中,鲜见课本,很多学生干脆不带课本上学,迷信参考资料,舍本逐末。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浙江省高考命题却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课本的目的就是要寻“源”。教材和考试大纲可以说是出应对高考的“宪法”。课本才是母题库,每一道高考题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呈现出回归教材的趋势。在各省的高考试题中不少让学生感到生疏的题目,都是在课本上基础知识上变形、再加工而来的。

在高三化学复习的过程中,笔者通过研究课本发现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学生认真关注并深入研究的素材。本文就以“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为例,来谈谈在高考复习中如何利用“追本溯源,回归课本”这一教学方式进行高考复习。

能量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这一章节的复习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将各种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归纳其相同点,深化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利用原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化学2》课本的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中,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章节中,图2-24氢能产生与利用的途径如下:

本图包含了专题2中的所有内容: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能源的转化和利用。如果能够挖掘其内涵并深加工这张图表,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融为一个整体,贯穿图表的始终,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将具体、细致、繁多的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高考解题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利用途径①,可以解决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所有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放热、吸热反应、键能、反应热、热值)、基本原理(反应方向的判断基本理论(盖斯定律))、简单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H计算)、图像问题。可以同时进行加工。如设计两个问题。问题1:已知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为142.9kJ ,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问题2:又已知H2O(g)= H2O(l) H=-43.9kJ・mol-1 ,请写出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讲解,再加上图像的分析,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的理解就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

二、电化学

1.原电池

利用途径②,可以复习电化学中的原电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溶液中离子浓度、PH等的变化以、利用得失电子守恒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等知识,从而避免周而复始的知识重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每节课都能“眼前一亮”。深加工两个问题。

问题1: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为什么能设计成原电池?

问题2: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能否设计成原电池?请画出该原电池的装置图,并写出电极方程式。

根据学生的书写结果进行点评,然后展示下图,并提出如下变式问题,使学生逐层递进的深化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并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思考:

(1)请判断该电池的正负极。

(2)若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请写出正负极反应式。

(3)请分析该图中带点粒子的移动方向。

(4)若将H2换成CH4,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5)若将KOH(aq)换成可以传导O2-的固体氧化物作为电解质,O2-向哪极移动,电极反应式如何变化?

2.电解池

利用途径③的转化,实现电解池的知识的综合复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精炼铜、电镀等知识综合运用。配以下列问题将具体的知识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思考:

(1)请判断该电池的阴阳极。

(2)请写出阴阳极电极反应式(惰性电极)(铜做阳极)(铜做阴极)。

(3)请分析该图中带点粒子的移动方向。

(4)若将K2SO4换成KOH,请写出电极反应式。

(5)若将K2SO4溶液恢复原浓度,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再将②③途径整合,就可以灵活运用原电池、电解池知识学习常见的电源、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实际应用问题,真正做到熟记于心、融会贯通。

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利用途径④,将能量的转化形式、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复习,对能源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模块。

通过对这四条转化途径的逐一复习、整合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能量转化、开发、利用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寻找新的复习切入点,很好地解决高三复习课教师难上、学生不愿听的尴尬局面。

“追本溯源,回归课本”通过新的复习视角,激发高三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给旧知识注入新的活力。“追本溯源,回归课本”这种复习方式,改变了以往基础知识梳理和典型习题分析的教学思路,在复习已学知识、培养解题技巧的基础上,通过有机整合,将知识进一步提升和内化,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总之,教材始终是最重要的知识载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对能力的考查离不开课本知识,这就提醒教师要重教材、重基础,这才是高中化学学习的根本之道。高考考察的知识点都在教材之内,只要能够“吃透教材”,遇到高考题,只需对掌握的课本知识点进行思维深加工,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应对自如了。只要能做到“以本为本”,高考无论考查什么内容,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学生都能处理得得心应手,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化学反应与能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化学反应的方向 观念构建 教材内容编排 教学案例 能量观 微粒观

与以往的教材不同,高中化学新教材《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新增了有关化学反应方向的教学内容。根据体系存在着力图使自身能量趋于“最低”和从“有序”变“无序”的自然现象,提出了用相互关联的焓判据和熵判据解决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变化和稳定是相互对立的,化学变化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使学生对化学变化有了更深层次和全面性的认识,主动构建、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构建能量转化观念和微粒观念。

1 3 套教材中“化学反应的方向”编排特点

在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各版新教材编写安排有所不同:如有关内容编写的先后顺序及知识内容进退详略有所不同,教学栏目名称设置及知识点处理方式有所差异,但各版新教材体现的思想旨意及学科内涵是一样的。

1.1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化学反应的方向”编排特点

从学生十分熟悉的汽车尾气的治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讨反应焓变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反应放热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同时探讨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并结合固体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及蔗糖的溶解现象得出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然后讨论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最后让学生从焓变和熵变角度认识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反应,从而建立了体系能量趋于“最低”和体系从“有序”变“无序”的概念。

1.2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化学反应的方向”编排特点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为例,介绍焓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以生活现象为例,介绍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然后让学生分析要正确地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的复合判据。最后简单介绍了自由能判据的结论性内容。

1.3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化学反应的方向”编排特点

教材首先从室温下冰的融化、瀑布从高处落向低处等自然变化的方向性,引出化学反应的方向性,并结合一些自发反应实例,得出焓变是判断反应是否能自发进行的因素之一。其次通过消石灰与氯化铵反应的实验,结合混乱度不同的房间及火柴图片,得出体系的混乱度是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最后,从知识结构完整性和科学性的角度,教材介绍了综合考虑焓变AH和熵变S判断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规律,为向化学专业发展的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2 “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案例分析

“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很多,但许英慧老师发表于《化学教学》2008年10期的教学设计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大量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建立概念:以人教版教材为版本,参考苏教版、鲁科版教材,以围绕着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的意义为情感主线,使学生明白研究一个化学反应在给定条件(通常指温度、压强)下能否自发进行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按预期的方向发生,为研究和设计新的化学反应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自发反应有能量趋于“最低”和从“有序”变“无序”的趋势为知识主线,使学生对化学变化有了更深层次和全面性的认识。

3 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论问题分析

3.1 一般认知观点

认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之中,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普遍比较接受的观点是,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问题层层分析,得出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焓变和熵变)。从自然界中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石头从山坡上滚下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某些自发反应的能量变化,它们都有明显的自发性并且自发进行后体系的能量降低,得出反应焓变H0),从而建立反应体系趋于稳定性的观念。

3.2 学生认识发展障碍点分析

3.2.1 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定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称之为自发反应。一般认为一定条件指的是一定温度和压强,值得注意的是,一定条件并不指常温,否则就可能导致判断的错误。如认为①锌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自发的;而认为②氧气与氢气的反应及③碳酸钙的分解就是非自发的反应。事实上,3个反应都是自发反应,只不过①是常温下的自发反应,且反应速率较快;②也是常温下的自发反应,不过反应速率很慢;而③是高温下的自发反应。也可以通过氯化铵加热分解实验加强学生对一定条件的了解,氯化铵加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吸热反应),常温下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化合成了氯化铵晶体(放热反应),都是自发反应。

3.2.2 如何让学生理解“外界的帮助”

什么样的“帮助”是“外界的帮助”?通常的反应条件比如“点燃”、“加入催化剂”等等,算不算“外界的帮助”呢?“外界的帮助”这句话中,指的是为反应体系提供能量。“帮助”并不是指提供反应发生的温度和压强等反应条件,也不是点燃、使用催化剂等等。一定的温度、一定的压强是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很多场合下,提高温度,往往是为了加速反应。

化学反应与能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可燃气;安全爆炸;演示器

当前在学习可燃气化学性质、燃烧与爆炸、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实验时还没有成型的可燃气安全爆炸演示装置。如果作为化学实验仪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装置能够反复使用,操作稳定性高;②装置兼容性强,能够演示大多数可燃气的爆炸实验;③实验安全,能够一人操作,适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演示实验时,操作的安全性是首要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本文从安全性、重复操作性、明显的实验现象三个方面考虑,设计了可燃气安全爆炸演示器。

由于不同的可燃气爆炸极限不同, 引爆能量及燃点有差异,因此,从以下三个方面选择演示的气体:①爆炸极限宽;②燃烧速度快,爆炸效果明显;③能方便收集气体,反应物及产物无毒,无害。有三类这样的气体:一是以空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的可燃气。二是混合气体,如氢气与乙炔的混合气、汽油蒸汽等。三是不需氧气参与的反应,如氢气与氯气的混合气、氯气与甲烷的混合气,甚至引入其他强氧化剂等。本装置可采用遥控电火花引爆和激光引爆两种方式,可用于引爆大多数可燃气,适用面广。

可燃气安全爆炸演示器由底座、起爆台、带刻度塑料气瓶、中电压模块、遥控器和激光器(选配)组成。底座及挡板选用有机玻璃材质。底座由挡板分隔成起爆台和电源控制两块区域。底座下方设有基座,方便布线。底座左侧中心设置圆台状的起爆台,起爆台与放电针整合在一起,能够使气瓶稳固地倒扣在起爆台上。放电针穿过起爆台中心,高度不小于10厘米,使电火花能位于气瓶中心位置,起到防风的效果。定制的整体成型的内置式陶瓷放电针,具有隐藏高电压、抗氧化、耐高温、不易弯折的特性,能够随装置反复使用。底座右侧区域较小,上面是电源开关,下面用于放置电池和中电压模块。电线向下穿过底座从下方连接放电针。选用干电池作为电源,经过中压模块升压至约1800伏,保证在放电针两极间产生连续电火花,放电能量不小于1焦耳,适合引爆大多数可燃气。气瓶采用无色透明且带有体积刻度的塑料瓶,便于收集气体时可以用气体流量计控制气体体积。每个装置配备多个不同容积的气瓶,可分为200毫升、500毫升和广口、细口共四种气瓶。大号气瓶适合爆炸极限窄的可燃气;小号气瓶适合爆炸极限宽的可燃气。带刻度的气瓶有利于控制可燃气与氧化性气体的物质的量比,使混合气恰好完全反应,放出大量的反应热并增强实验效果。经验证实,气瓶为消耗品,在要求不严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纯水瓶代替。放电针与底座之间、中电压模块中所有电子元件以及其他连接处都用玻璃胶重新粘接,保证在实验中元器件之间连接牢固。选配1瓦的袖珍激光器,光斑温度不低于500℃,即酒精灯外焰的温度,基本高于大多数可燃气的燃点。激光器可用于演示光引发的爆炸反应,尤其用于氯气与甲烷等烃类物质的取代反应。

操作实验前,先收集可燃气的混合气。如果是排水集气法,在瓶盖上放置一块干燥剂。演示爆炸实验时,再临时丢掉干燥剂。如果气体易溶于水,可以选用排有机溶剂的方法收集可燃气。演示实验时,先观察周围环境是否适宜爆炸实验,尤其装置上方不能有易碎、易掉落的物品。将气瓶倒扣在放电针上,打开电源,远离装置,按压遥控器。由遥控器控制中电压连续放电,由放电针放电产生足够能量的电火花,引爆混合气。本装置采用倒扣的全透明塑料气瓶,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并且观察爆炸瞬间的实验现象。

笔者在进行可燃气的实验时,意外发现,连续的电火花可以用于直接点燃可燃气流,如甲烷气流、氢气流。本装置的优点是:提供连续电火花引爆和激光引爆的方式,实现了远程控制引爆,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探索化学反应与反应热的关系,掌握可燃气爆炸的性质,开展安全教育。本装置基本成型,可以作为实验仪器引入到高中化学实验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