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组织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实践教育体现的是开放和创新的观念,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应该捕捉时代的气息和时代的脉搏。全县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平安和谐校园”以来,我们不失时机开展“拒绝安全隐患进校园签字仪式”、“观看科教片”、“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无不牵动着全校师生的心,大家都扮演“小记者”尽展才艺,及时将消灭安全隐患的最新动态在全校师生中传播。
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义务劳动,帮助五保户、军烈属、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促进学生良好礼仪的养成;开展象征性“走遍祖国大地”游览活动,每天坚持十分钟长跑,象征性奔赴祖国各地,每月到达一座大城市,月末写出沿途各地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特产等。实践告诉我们,使学生掌握一种本领,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过程中,要把握一定的“量”和“度”,切忌隔靴搔痒,影响积极心理体验的产生。所以我们必须指导学生经过多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经过学生自身不懈的努力,逐步积累,才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二、贴近教学,让学生交流体会,展示本领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脱离教学,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实践活动要密切结合教学启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学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后,我们组织学生远足、野游等领悟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美;采集动、植物标本,为自然实验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让学生从中体验家乡优美壮丽的景色,从而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爱国主义教育。在体验教育活动中,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体会,提高认识,同学之间还互相启迪、互相学习。从学生心理角度看,他们都非常想把学到的本领展示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学校为他们创设了展示本领的时空大舞台,通过让学生尽情展示本领,感到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取得的进步,同时更进一步地坚定自己参加体验教育的信心,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工会组织通过派出工会代表,与雇主就劳动工资、待遇、工时等问题进行交涉,以达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成员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的目的。其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1凝聚导向作用
工会是由广大劳动者组成的群众组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完善的组织体系,代表并维护职工的利益。大到公司,小到班组,都可成为工会组织的形式。其内部管理贯通,上下级关系明确,能够将制度或政策落实到个人。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工会组织可迅速将企业文化传播,通过内部网络、报纸刊物,或以广播和板报的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基层职工是企业的基础,工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可对其进行有效组织,深入到劳动者内部,加强沟通,了解劳动者的心理。同时加以合适的引导教育,促进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达成一致,将企业精神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加上企业自身的改革,职工的心理和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拓展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形式,以满足职工需要。
1.2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必然要与时代要求相符,才能发挥作用。而时代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企业文化不断创新,赋予其时代意义,并根据实际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在国有企业内部,应有一种激励制度,激励员工不断创新。工会组织是广大劳动者的组织,为了自身进步,常会开展各种工会活动和竞赛,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以提高综合素质。评选先进集体,宣传先进个人事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通过良性竞争调动其主动性,挖掘其潜力,并培养其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要“抓典型”,通过报告、表彰大会多种形式宣传劳动楷模的作用,将个体行为转化为群体行为。
1.3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除了影响企业自身,企业文化还能够影响到其他企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国有企业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体现在调节国家经济目标、平衡国民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国企工会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发挥其宣传、凝聚等功能,有利于扩大企业文化影响范围。
2、如何发挥工会作用促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2.1增强企业凝聚力
工会经常举办有“建设职工之家”的活动,鼓励普通职工积极参与,增加自己作为企业主人时的体验。在此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实现自身价值。“暖人心工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长效的扶贫帮困制度,加强对群众的人文关怀,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难题。劳动群众最为关心的是自身利益,工会应体现其基本职能,代表并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如企业待遇、心理健康等,建立起公平有序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切实保护弱势群体及广大群众的利益,才能体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使员工有激情投入工作。
2.2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与职工素质密切相关,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升职工素质,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又必然会推动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企业中,工会首先应坚持党的领导,加大政治教育及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以提高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应重视科学文化教育,通过自学或组织学习,不断完善员工的文化素养;此外,员工的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也需增强,培养实用型人才,定期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发挥职工的创造性。在员工综合素质有所提升的同时,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2.3开展多种文体活动
群众性文体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能够反映出企业的文化底蕴,展现职工精神风貌。工会应发挥其文化阵地的优势,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企业文化,寓教于乐,同时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双文明建设,以更好地宣传企业。
2.4大力建设和谐企业
和谐企业的建设尤为重要,也是劳动者权益得到维护的体现。目前很多企业由于转制或利益矛盾,一些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不能完全适应建立和谐企业的要求。工会作为职工的知心朋友,能够有效畅通领导和职工的交流渠道,在第一时间把职工的心声传递给党政有关部门,使领导及时把握员工心理,可以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结合,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氛围。
3、结束语
论文摘要: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旅游业,摆脱了物质产品体系的既有规格和规范,依托各民族恒常的自然景观、鲜活的人文资源,借助游客这一消费群体的流动,来实现其市场价值.此外,又能驱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动,发挥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从业人员和旅客四大因素。民族旅游是指旅游目的地文化与游客所属文化互异的特种旅游活动,民族旅游在这四大因素中均表现出民族性来。首先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构成的旅游资源总是处在特定的民族分布区内,要将各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旅游对象,要将特定民族文化的运作产物作为人文资源纳入旅游体系,必须借助相关民族的已有知识,并得到其认可和协助,因而旅游对象建构必然打上民族印记;其次是旅游设施的规划和兴建,既要考虑到本民族的文化特异性,又要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民族游客的需要,也就是在民族文化的兼容性与特异性之间求得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再次是作为旅游对象和游客沟通者的旅游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族归属和长期习得的民族文化,而他们的服务对象却来自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旅游就是一个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服务与接受服务的过程,旅游从业人员就是文化沟通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必须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异民族的文化背景要有较深的理解;最后是游客不仅有自己的民族归属,而且游客和旅游对象之间还是一个文化互动的关系。可见民族旅游是旅游中具有跨文化性的特殊项目。在民族旅游中,语言和习俗的差异,会给游客带来生活上的不适应。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差异,使得游客在理解、认识、鉴赏旅游对象时,需要经过特殊的磨合才能与旅游对象之间形成共鸣。宗教和伦理观的差异,会使旅游对象、旅游设施和旅游从业人员都有可能触犯游客的禁忌而引起游客的特殊刺激,从而获得族内旅游不会有的新感受。
以上情况说明,民族旅游是一个涉及到社会诸多层面的特殊旅游项目,其经营目标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民族旅游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它在民族经济发展进程中有着自身的行业特征和不同于其它产业的社会价值。
第一,现代农业和工矿业必须建立在高度标准化基础之上,行业间要求相互衔接,直到形成终极产品。而民族旅游业却可以摆脱这些物质产品体系的既有规格和规范,将不同加工取向、不同加工级次的产品直接提供给市场,因而具有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当达国家与民族,其生产的组织、财富的形成、新产品的消费都得按集约化的方式运行。任何一个新兴企业要想得以建立,产品完成更新换代,都要考虑到行业的标准化以便与并行企业相互衔接。电脑是更新换代最快的现代高科技产品之一,但新电脑同样得遵守统一规范以便与已经上市的旧电脑产品相互兼容。离开了这个基点,新兴的行业和产品就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立足之地。其它产品也是如此在其飞速发展的背后,规范、统一的标准越来越严格,对并存产品的兼容程度越来越高。比如生产钢铁的企业,必须瞻前顾后,对前要看到原料、设备、动力的生产规范和产品规格;对后又要看到汽车、机械产业乐于接受的规格和规范。可以说,当代的第一、第二产业,虽然行业分化越来越细和越来越精,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任何一种行业都不能简单地做到异军突起,只能在前人铺垫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这个问题上,它们不可能有完全独立的自由空间。
民族旅游业则不然,它虽然也要利用其它产业所形成的物质产品,但却可以摆脱这些物质产品在现有市场体系的既有规范和规格,甚至摆脱产品评估标准,把已经淘汰的产品用起来,推入旅游市场,在经营过程中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体现出民族特色。比如,旅游区内的交通工具,既可以使用现代化的高档汽车,也可以使用己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爷汽车,还可以使用极富民族特色的各类代步工具(如马车、坐骑、轿子)。又如,高度电气化的国家在其旅游经营中,其室内照明完全可以排除电灯,而改用蜡烛替代。高度都市化的国家同样可以用帐篷、茅屋、中世纪的古堡接待游客。当然,发展中国家和民族也可拼死一搏,在旅游区替发达民族的游客构建一个他们所熟悉的“现代”生活环境。但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按照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去构建游客不曾见过甚至不曾想到过的生活环境,让游客在文化反差中体验恍如隔世的古风古韵或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其收效可能更大。可见,现代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品规范,不会对旅游业的营运构成不可逾越的规约力,所以民族旅游业的经营也就无须刻意追求与并存行业在规范上保持一致。由此看来,民族旅游业确实具有其他行业无可比拟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它完全可以根据经营的实际需要而不断变花样、出奇招。民族旅游业的这一特点,可使一个第一、第二产业基础较差的民族,也有能力建立起第一流的现代旅游业来。
第二,现代工矿业所消耗的资源多是不可再生的自然物,因而其发展前景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民族旅游业所依托的是各民族恒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因而在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无限性和丰富性。
当今世界上,众多产业对资源的消费都是一种硬性利用,即任何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都得调适于资源的既有现状和特点。而且,资源本身一经形成,就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任何形式的更改,因而都是不具备调适能力的“死”资源。更重要的是,象煤、铁、石油等资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以这些资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前景总会令人十分担忧。
民族旅游业所依凭的资源,则是可以反复利用的自然环境和始终处在延续与创造中的民族文化。其表现方式,一是被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观(如撤尼族对云南石林的人格化和藏族对珠穆朗玛峰赋予的象征意义);二是作为文化外观的名胜古迹、民居建筑、各类工艺品和作为文化内核的各类民俗(如以生产、消费、流通为载体的物质民俗:以家族、村落、民间组织、礼仪、岁时节日为载体的社会民俗;以信仰祭祀、口承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为载体的精神民俗等)。作为旅游资源的自然景观,因其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文化反差,因而招徕了四方游客。这些景观是各民族亘古即有的生产、生活家园,具有可供反复利用的恒常价值,即使受到局部毁损,也可以动用传统文化的维护机制而使其重获新生。更重要的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这些自然景观,还会得到各民族的刻意保护,因而不存在像不可再生资源被消耗后的那种危机。
以文化作为主要资源的民族旅游业,它与第一、二产业有着极为不同的内涵。第一、二产业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系列规约中进行生产和营销的,企业的创办和产品类别的选择,要求符合传统文化下的心理常态和消费习惯。比如,中国近代工矿交通业举办之初,在传统文化和封闭环境下,大多数民众都认为工厂的烟囱会“坏风水”,修建铁路会“断龙脉”,这对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极为不利。所以,第一、二产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往往是以对立的姿态出现,传统文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制约因素。新兴企业要想得以顺利成长,要么就得突破传统文化的羁绊,要么就得调适于传统文化的惯例,为自己找到一个赖以生存的立足点。民族旅游业的魅力就在于凭借文化反差使游客获得一种异质文化的刺激、异样的生活感受和工作之余的消遣,从而达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去创造财富的目的。各民族都十分珍爱自己的传统文化,以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作为主要资源的民族旅游业,不会像其他产业那样出现与传统文化的紧张关系,因为二者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蕴藏于民众之中的人文环境和传统文化涵盖面极广,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就不会有资源危机。还有,民族旅游资源并不会局限于本民族,还可以广泛借鉴异民族文化。出于旅游经营的考虑,可以把异民族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因素移植过来。如山区民族在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时,还可以利用海洋民族的生存拜境,在山区里建人为“海底世界”,让游客在另外的情景里欣赏海中景观。也可以把异民族的自然、人文景观用微缩的形式移植过来,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民族旅游业在资源利用上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比的无限性和丰富性。
第三,其他产业或行业除了受制约于技术、各种既有规范和规格之外,还要受到环境的制约,民族旅游则可因地制宜,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独创性。
民族旅游是一种最少受环境制约的产业。地球上的环境总是千差万别,具体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总会对第一、二产业的某些项目有利,而对另一些项目造成障碍。比如说,在崎岖不平的山区,就很难实现机械化耕作。在干早的沙漠中,很难指望建立耗水的造纸工业来。在矿产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相应的冶金企业也绝对发展不起来。但民族旅游则不同,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能发展民族旅游业。比如,青藏高原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区,任何现代化的第一、二产业都难以建立,但探险式旅游却可以对这一不利地区加以有效的利用。干早的沙漠条件极为艰苦,根本无指望发展高效农业,但若用于发展沙漠旅游,同样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光顾。正是民族旅游业具有这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发展民族旅游业对于那些处在恶劣环境下的民族来说,简直是一道福音。他们虽然无法在其它产业中与发达国家民族竞争,却可能在民族旅游业中实现与现代社会的接轨。像尼泊尔那样的小国,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现代产业很难在此生根,只有旅游业能将其不利的自然因素转化为招徕游客的旅游抢手卖点,致使接待登山探险的游客、学者和宗教旅游的香客,成了该国创汇的主要来源。就此意义而言,民族旅游业是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环境制约的特种产业。
第四,现代农业和工矿业是依靠物质产品的流动和交换去实现产品的价值,而旅游业则是依靠游客这一特殊群体的流动来实现其社会综合价值的,因而具有更多的主体性和人文性。物质产品依据区位、价位的差异进行有序流动,按照集约化生产的要求,相同质量的物质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大批量、稳定的规格和较低的运输成本等。物质产品的运输,批量越大,运输费用越低,规格越稳定,运输的手续越简洁,其竞争力就越强,获取的利润就越大,这乃是集约化产业经营的必然结果和共同特征。
旅游业依靠特殊的人员—游客的流动获取市场价值。游客的流动,不仅能带来可观的餐饮、住宿、交通、景点门票等方面的收入,而且还能为那些难于运输、不便批量生产、不需稳定规格的高度地方化、民族化的特种产品(如地方性产品和民族工艺品),提供一个切入市场的机遇,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和民族能够在没有实现集约化生产的情况下,就能让自己的传统产品或珍稀产品有了进入市场的可能。更主要的是能够带来单纯经济部门所不具备的社会综合价值。从游客的心理来分析,外出购物、纯粹的花钱消费,不是其出游的初衷,而观赏风景名胜、了解异质文化,才是其主要目的。因而,民族旅游不仅具有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特殊经济价值,而且具有超越经济层面的社会人文价值。因为民族旅游为世界上的一切人提供了一个密切接触异族文化的良机,创造了一种可以任意选择、参与异族文化下正常生活的可能,使民族间的误解和猜忌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推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补和异质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克服民族本位偏见、消除民族虚无主义,增进各民族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一体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承认民族旅游业的上述优势,是一切其它产业都不能具备的。它能够为一切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提供一个难得的机遇。民族旅游业虽然不是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摆脱经济困境、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希望,但却是一条可行的、值得一试的途径。它能使其在不利的环境下,以平等的机遇跻身于世界市场,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成功实例,已经证明了民族旅游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从这一认识出发,如何将民族旅游的可用价值,运用到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国家对中西部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l、杨慈陈志明张展鸿主编.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日]栗本慎一郎著.王名等译.经济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7.
3、[瑞典]汤姆·R·伯恩斯.周长城等译.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
5、[德]西美尔著.刘小枫译编,顾仁明译.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2000.
6、[德]瓦尔特·欧根著.李道斌译.经济政策的原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广义社会现代化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变虫然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很多发达地区已完成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变,但在内蒙古、西藏等大多数民族地区仍然处在第一次刹-会现代化阶段,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们考察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主要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着手,由于较多地区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高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那么我们在研究社会现代化时又小得小吸取经验教训,走出 一条集合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协调发展的综合、生态、民主、科学、自由全而发展的现代化的道路,为民族地区及其他发展一般性地区在现代化道路上指明力向,以便我们尽量缩小甚至是赶上发达地区发展的步伐
社会现代化全力位演变的过程的各个力而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文化现代化(科学化)、人的现代化等等是相互联系制约着的其中,工业化无疑是经济现代化以及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环节,是全部过程赖以展开的根本动因工业化过程的展开必然要求市场化过程与之相伴,它以自身的客观逻辑促使市场化过程的展开;而反过来,市场化过程的进展状况,又作为直接必要条件制约着工业化的过程以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统一为内容的经济现代化呼唤着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民主化和科学化,并为一者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条件;反过来,民主化和科学化又制约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而人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要求和日的,所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好的条件,同时人的现代化又是促进前三者的发展总之,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必须把它们协调起来,才能共同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现代化实现
2.民族现代化发展现状
2.1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
谈及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根本是经济的现代化了解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现状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而去着手 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工业化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力式落后发展经济多依靠传统的手段对于新兴的微电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带来的有利时机因本身条件的}S}制也未能完全把握
生产关系市场化,即也就是企业而向市场,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市场实现联系市场化是我们选择的正确道路,而信息化和网络化又是我们市场化必须借助的平台民族地区本身地域因素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多为无人区想要发展市场化有障碍
2.2民族地区的政治现代化
民族地区日前经济文化较落后的状况小能为其民主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较理想的环境,造成了民族地区政治民主实施的困难在民族地区,刹一区组织建设薄弱,社会保障制度小健全,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制度
2.3民族地区的文化现代化
民族地区现阶段都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和弘扬科学精神但是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日前的发展还小平衡,至今还有小少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存在
2.4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历程中最核心的日标,是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最终日的民族地区要实现社会现代化,最终要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提高民族地区民众素质,实现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民族地区人口众多、但知识水平、素质较发达地区有差距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突破口在于人的现代化,尤其是在于民族地区民众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思维力式和行为力式的现代化
3.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落后的经济发展力式与转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民族地区地广物博,通过对资源大量的开采以及初级加工来实现经济发展但由于民族地区自身原本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随着资源的消耗,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想要通过粗放的力式发展经济变得越来越难如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力式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实现的关键
从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啦尹;首先,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次,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对劳动力进行在岗培训,促进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最后,依靠管理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管理;同时,也要大力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促进管理结构的优化
3.2政治法治化的小完善与解决途径
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让政治系统在阳光下运行,使民众能成为监督腐败滋生的主体那么落到实处,一力而是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另一力而就是考虑要通过力式使政治法律、规范真正得到尊重和严格执行,因此力式力法的探索也成为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在我们社会正在倡导和逐步实施的政务公开,官员公布则产状况,发挥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网络政治化等等途径和力法都有利于政治现代化,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发展民族地区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实现政治现代化也必然是指日可待的
3.3多元价值观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与协调办法
民族地区的民众较多都是有自身民族信仰的在信息化时代,多元价值观充斥着民众的大脑我们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和尊重民族信仰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在民族地区的民众意识中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其成为主导价值观,又能鼓励多元价值文化的存在和尊重民族信仰,具体建议如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另一力而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同时,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也必然需要了解民族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响应号召,发挥自我的能动性推动民族地区实现民族文化的兴旺繁荣对于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3.4人的价值评价陷入误区和解决力法
基地主要以实现科技类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集聚效应、经济效应和示范效应为目的,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组织发展、激发创新活力为宗旨,通过提供基础设施与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资源、信息互通,优势互补,构建科技类社会组织的培训指导、孵化扶持、管理服务、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体系,解决科技类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场地、资金、项目和管理等难题,帮助社会组织成长发展。基地也具备“科技集市”功能,通过实物、论文、电子等方式,展示学会组织的科研成果。同时,基地也是科技类社会组织之家,通过定期召集相关学会举办联谊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服务、党建工作等,为入驻科技类社会组织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基地由广东博士俱乐部有限公司支持建设,第一期展开面积1300平方米,设有50个卡位的办公区域,还有党员活动室、沙龙会议室、科技信息室以及图书阅览室等配套设施。基地为入驻科技类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卡座、无线宽带接入、前台秘书服务、物业管理服务、会客区接待、党建活动以及会员之家学术交流、联谊活动等免费服务。也可以根据会员单位需求,提供其他增值服务项目,比如策划学术交流、科技论坛、科普宣传、科技成果推广等活动,洽谈跟进科技服务业务,知识产权和专利申报,网站制作建设和托管,专业财务管理等。另外,基地还将为具备资格的科技类社会组织提供协助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协助科技类社会组织建立相关行业领域的标准等高端服务。
广州市科协团体会员可自动获得“孵化基地”的会员单位资格,其他科技类社会组织须提出入会申请,经过孵化培育基地管理办公室登记后,经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成为“孵化培育基地”会员。所有会员单位均可优先享受“孵化培育基地”免费提供的基础服务。有志向成立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个人或者团体也可以向孵化培育基地请求支持,基地可以给予业务指导等服务。
据了解,这是全国首家科技类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基地,它所提供各种服务更贴近于科技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的需要,更能体现学会组织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特色。同时,基地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孵化器,它没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而是更加注重利用借鉴广东博士俱乐部有限公司在市场运营方面的经验和模式,来重点培养科技类社会组织服务创新、服务政府和服务社会、服务科技工作者以及自身发展的能力。
孵化培育基地受到了广州市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的高度认可。目前已经有广州抗癌协会、广州市农学会、广州市预防医学会、广州市科普基地发展研究会、广州护理学会等团体会员签约第一批入驻基地,有80多家科技类社会组织表达了入驻基地的愿望并办理了申请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