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曲;春晓;演唱;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69-01
一、古曲的概念
古曲也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古代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歌曲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如《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以及由南宋作曲家姜白石(姜夔)创作的《杏花天影》、《鬲溪梅令》、《扬州慢》等曲目,这些都是我国早期的古代艺术歌曲。歌曲内容多为写景咏物、借景抒情,同时也有含蓄地表达对国家命运关心的内容。第二类即古词新编,是当今的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方法,借鉴和研究我国古代声乐艺术、昆曲、琴歌等传统声乐创作的歌曲,是在吸收西洋作曲技法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践、改进,探索出的和我国传统的歌唱艺术风格紧密结合,而又带有新的光彩特色的声乐艺术途径”。如《春晓》、《长相知》、《枫桥夜泊》、《红豆词》、《花非花》等等。只有正确理解古曲的概念,才能准确把握好歌曲的意境,用我们所学的声乐技巧,把古曲完美展现出来。
二、分析古诗《春晓》的背景,剖析歌词内容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他的诗现存260多首,当时很负盛名,艺术上有很高造诣。
黎英海,出生于1927年,2007年1月5日逝世,中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建国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他建立了五声调式和声体系,一生中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很多作品已成为各种音乐会经常演出的经典佳作。他的风格简洁、精细,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艺术性和时代感很强。黎英海著作有两百多首歌曲,主要代表作有:《春晓》、《登鹳雀楼》、《枫桥夜泊》、《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等。他还改编了数十首民歌,还有钢琴曲和大提琴、二胡独奏曲,出版了《民歌独唱曲》等等。
《春晓》的意境十分优美。诗词大意为:春天的夜晚不知不觉一觉睡到天亮,等到醒来的时候只听见窗外的鸟雀到处鸣唱。感觉好像昨晚下雨和刮风了,经过通宵的风雨袭击,不知道有多少的落花?此诗写得很自然,很多作曲家都将其创作成曲,有儿歌、有通俗版本、有古曲风格。黎英海作曲的《春晓》就是古曲风格,歌曲没有大的起伏,用声柔美,而且古典诗词的韵味十足。
三、深入歌曲意境,注重歌曲布局
演唱古曲应该具有一定的声乐技巧和表演艺术的能力,还要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比如音乐的综合素质、文化审视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古曲不仅要求歌者对其演唱技巧进行恰当处理,还对歌者本身所拥有的涵养和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作进一步要求。演唱古曲,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的基础上,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韵的前提下,以及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状态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唱好一首古曲。咬字方面要注意诗词的韵律,第一句“春眠不觉晓”不可以太生硬,用声轻但不能虚,“晓”字要归韵(ao),音唱完口型才能变。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要注意用声细腻,不宜唱得太重,用气息把声音推动出来。“夜来风雨声”音域高了,要注意把气息放稳,声音才不会飘。“哦”在歌唱时要有感叹的意思,尤其“哦”字的最后要有自由处理。反复的时候应注意弱音的运用要自如。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充满了大自然与人类,以及生物界各物的和谐美、自然美、安详美。演唱此歌曲应该抓住惆怅、感叹、惜春、宁静的艺术特点,在声音的运用上多用连音和弱音技巧,用气息推出声音,将声音挂在口腔上膛,从容地把声音从头腔发射出去,传到远处。这个作品应采用轻柔、细腻、精致、透明的声音和音质,运用高位置高控制的弱唱、连唱的发声技巧,这是全曲的难点和重点。作品中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声音收至高弱音上,进入遐想的意境,将听者引入作品“春眠”的意境里。演唱此作品要注意古诗词的吟唱和特有的吐字、行腔。词中“哦”的演唱,要带有对春的怜惜、感叹之情和古韵行腔的典雅。
参考文献:
[1]杨曙光.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上册)理论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43.
[2]肖英群.声乐表演美声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郑燕梅.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特色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4]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吴启慧.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以三首古诗词歌曲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张春巧.意象――诗歌翻译的灵魂[J].海外英语(上),2012(02).
一、作曲家简介与写作背景
《古怨》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家、音乐家、文学家姜夔(1155-1221)所创作的。姜夔,汉族,饶州鄱阳人,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他的一生比较坎坷,怀才不遇,而且屡试不中。一生都过着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他青少年时期曾经北上到过江苏淮楚(今江苏淮阴),往南下到过湖南潇湘(湖南永州一带),后来长期居住于安徽合肥,浙江湖州和杭州,平时都是靠别人救济和卖些字画为生。晚年受辛弃疾等豪放派的影响,词锋略有转变,呈现出豪放的风格。这种客居异乡,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作曲家体会到了一种身在异乡的孤独感,与心灵上的不确定感。所以作者所写出来的词曲等作品都很阴暗与荒凉,一般都表现出一种浪迹天涯,孤苦无依,悲悲戚戚的感觉。
他是一位非常爱国的音乐家、文学家。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但是因为自身的颠沛流离与寄人篱下,没有能力来挽救人民于疾苦之中,而且性格中又带着文人柔弱的特性,对于自己面临的状况,想改变,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看着当时南宋朝廷因为都城在河南汴州,所以在对金人强行占领北方却不管不顾的情形,而对爱国将领辛弃疾等抗战派却进行打击,联想到自己凄苦的身世,觉得国破家亡,世事无道,说不尽的凄惨与悲凉。于是,创作了《古怨》这首歌曲,它除了探索唐代的“侧商调”、和伊州的“大食调”与“侧商调”的关系外,更主要的是借此来寄托作者的无限哀思与怨恨。
二、《古怨》三段体乐句的分析
《古怨》是作曲家在探索“燕乐调式”时所创作的,当时这种调式被称之为“侧商调”,它的特点是在原先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上“清角”和“润”两个偏音,即加上“4”和“b7”两个音而形成七声调式。当时音乐家姜夔经常自己作词作曲,被称之为“自度曲”,他所创作的作品大多数是歌词是长短句的,而《古怨》却是采用了骚体,并且他用自己谱写的古琴手法把它记录了下来,对于后世的人来说,这些古琴指法更方便人们辨认与记录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总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包括了前奏,演唱部分和间奏三种音乐形式,歌词为“日暮四山兮,烟?暗前浦,??舟兮-?所,追我前兮-不逮,?後?兮何?,???”没有调式的变化,但是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图2-1前奏采用了八度跳进的手法:
图2-1
而在演唱部分则采用的是同音进行的方法,显示出古琴特有的琴歌风味。如图2-2:
图2-2
第二段是歌曲的发展阶段,歌词为“世事兮何?,手翻覆兮?雨,?金谷兮花?委?土,悲佳人兮薄命??主,?不?有春兮,妾自?兮?暮,??素。”第一句话一进入就是一个大二度的转调,如图2-3:
图2-3
第一句话后半段也是重复前半段的转调,如图2-4,节奏坚定有力,表现出作者的愤怒之情:
图2-4
第三段是曲子的尾声阶段。歌词为“?有?兮恨??,弦欲?兮?苦,?目江山兮?沾?,君不?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去”。这一乐段的第一句话再现了乐曲第一乐段的音乐之后,转入波浪式的下行,如图2-5,直到全曲的最低音,也显示了作者的情绪非常低落,也再现了歌词所描述的“?有?兮恨??,弦欲?兮?苦,?目江山兮?沾?”的画面。
图2-5
最后在无奈声中,作者借由唐朝诗人李峤的诗“君不?,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去”来抒发他对国土将要沦亡的无奈与悲痛之心。歌曲在连续的同音进行转入高音区,进入了歌曲尾声。伴奏则用泛音的形式奏出,造成一种源源不断,源远流长的感觉。如图2-6:
图2-6
古代流下来的诗词,配上乐器就叫古典诗词歌曲,简称的“古曲”。它的曲调包括两种:一种为原词原谱,例如南宋时期姜白石留下来的作品就是这类;另一种是原谱已经丢失,现代的作曲家根据原词配上曲子形成,现在我们所演唱的大量的古典诗词歌曲,基本上属于后一类作品。例如现在我们所听到的王苏芬老师演唱的上古时期的《南风歌》,就是昆曲名家傅雪漪老师谱的曲。古代歌曲距离我们较远,到目前为止,由于古人没有科学的记录方法,现在保留和录制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只有近50首。古曲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博大精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的。
二、把握古曲风格与韵味
我们知道,古诗词中饱含了音乐的美,朗诵起来抑扬顿挫,声韵协谐和,再配上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强弱力度变化,使得古曲韵味无穷。古代的诗词虽然言辞简练,寓意深刻,高度反应了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载体,它饱含了作者的真实感情和想象。所以要把握好古曲的风格与韵味,首当其冲的是要理解诗词,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曲,它们都具有相当复杂的历史背景,而且作品与近当代歌曲风格迥异,针对不同的作品,都要做出不同的处理。如果对整个作品了解太浅,找不到作品演唱的深刻内涵,即便是勉强演唱起来也缺乏古曲特有的风格与韵味,使得歌曲空洞无物,便使古曲失去了其真正的特征与意义。譬如,王苏芬教授1983年演唱的古曲《别董大》,以苍凉慷慨的音调,渲染出“千里黄云白日曛”的塞北大漠天昏地暗的背景和作者与董大之间的悠悠别情离绪,悲切中饱含着“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光明希冀。而在其演唱的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以恬静的歌声,把幽美旖旎的夏夜、浓郁芳馥的稻香、蛙声成片的天籁和作者的喜悦心情,表现得自然含蓄、淡雅真切。如同把人们带到了夏夜的山村,闻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她演唱秦观的《忆王孙》则又别具情趣,“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娓娓道来,意境全出。芳草萋萋,声声杜宇;雨打梨花.楼高门闭。给人展示出一幅意境悠远、缠绵夺魄的淡墨画。
三、古曲演唱
演唱者对古曲较难掌握,首先要有扎实的声乐演唱技巧,这是无可厚非的。我就不再做过多的分析唱功这个问题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典歌曲与中国民歌有很多相似之处,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我们一定也得把它们区分开来,特别是在咬字吐字这一方面。中国人都讲究说话要字正腔圆,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曲演唱也良好的继承了这一点:“我们要以有语言的声作为手段来唱情,唱字不唱音符,则语意自明,酿韵而出字,则腔自现,方吐字,情生于面再行腔。面上之态已成,则内部肌肉、气息自然协调,行腔是必须保持母音位置的正确,不论强弱顿挫,一个字未唱完时,空腔位置不能变动,要以意带声,以情服声;不能无意求生,以气催声。”这是王苏芬教授针对古曲演唱咬字吐字方面做出的要求,可见古曲演唱非常严格。学习古典歌曲,一定要有丰富的文学功底,一定要能细腻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描写的情境,演唱时要声情并茂,更要注重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去诠释歌曲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境。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学习那个专业,都要博取众长,要学会多条腿走路,特别对于学习音乐来说,更是要这样,王苏芬教授在研究古曲的过程中,学习了琴歌,京韵大鼓,河南梆子等不同门类的音乐曲种,通过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再加上王苏芬老师的细心琢磨,使她潜移默化地解决了学习古曲演唱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这对于学习演唱古曲的人来说,必定要经历一条艰辛的艺术之路。
[关键词]古筝 古筝乐曲 民间曲调
古筝作为一件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它因自身独特的音色、古典而雅致的韵味和丰富的表现力而被世人称为“中国钢琴”。它历史悠久,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越来越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文明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古筝音乐也是如此。在古筝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我们能够听出其中历史文化的积淀。这种积淀主要表现在对民间曲调的吸收和运用,因为民间曲调是劳动人民长期感情积累的结晶,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的语言特色和行为方式,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最能体现民族性格的音乐语言,是民族艺术中的瑰宝。
民间曲调即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中的曲调、民间器乐、民间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等。民间音乐具有历史悠久、生命力强、丰富多样的特点,它比其他的音乐品种更通俗,旋律更优美,感染力更强。它是劳动人民真挚感情的流露,所以常采用鲜明强烈的表情手段和被普通老百姓所普遍认同的自然的音乐形式。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古筝音乐的创作中也是如此,不论是直接引用还是改编或是专业创作,都会为了保持和民族音乐的联系和突出民族音乐的风格,而或多或少的加入一些民间曲调的素材。
改革开放以来,古筝的专业创作曲目日渐丰富,而在这之前,古筝的演奏曲目主要是对一些民间曲调的引用和改编。古筝的五大演奏派别(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的形成就是和当地的民间曲调相结合的结果。
在古筝演奏曲目当中,有很多是直接加以引用民歌曲调,比如:《在北京的金山上》(民歌,邱大成编曲)、《小河淌水》(云南民歌,邱大成编曲)、《嘎达梅林》(内蒙民歌,邱大成编曲)等等,将这些乐曲和相对应的民歌相比较,就会发现,除了将民歌做一些适合古筝演奏的改动外,基本上是对民歌曲调原封不动的复制。这些乐曲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通俗易懂,技法简单,适合初学者弹奏。
同样是引用民歌曲调,但和前者不同,在引用的同时对民歌做一些结构上的改编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法,比如加上引子,尾声,在民歌曲调的基础上做些加花装饰性的变奏,这样乐曲不仅保留了民歌的原汁原味,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灵活。像《小斑鸠》(江西民歌,周仲康改编)就是在民歌的前面添加了一小段引子以模仿斑鸠的叫声,从而营造出一种气氛,另外在曲调上,速度上也做了一些变奏和加花,结构上自然就扩充为多段连缀;而《绣金匾》(陕北民歌,周延甲编订)的改编手法和《小斑鸠》也有着某些相似的地方,在民歌曲调做了初次陈述之后马上就进行了对它的加花变奏,主要表现为节奏加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北民歌,焦金海改编)基本上保持了原民歌的三部性结构框架,速度布局为“慢-快-慢”,在曲调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曲调作了些器乐化的改编,丰富了织体,使音乐更符合陕北民歌高亢豪迈的性格。
除了来自民歌曲调以外,古筝乐曲中的曲调也有很多是来自古曲古调的。比如《苏武牧羊》(邱大成编曲)、《天下同》(山东古曲,张鹤鸣传谱)、《梅花三弄》(邱大成改编)、《春江花月夜》(邱大成改编)、《广陵散》(王昌元移植)等等。这些乐曲的改编手法简练明了,在突出原古曲的曲调的同时,稍作改动,以达到旧曲新唱的目的。
中国的戏曲和说唱音乐曾在历史中昌盛一时,起着传承文化,给人教益的作用。而作为民族音乐中的古筝音乐也有很多是来自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的曲调,比如来自河南板头曲的《打雁》,来自山东琴书的《叠断桥》,来自杭州滩簧的《刺绣鞋》等等,还有现在流行的《夜深沉》也是来自于京剧曲牌。各地的古筝音乐和当地的民间戏曲相结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古筝乐曲当中,还有很多是取材于民间器乐,比如来自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的《云庆》、《将军令》、《柳青娘》等等。这些乐曲的演奏手法和旋法与相应的民间器乐取得一致,从而体现出相应的音乐风格,或委婉,或高亢。
有街,人烟必旺。于是,一家一家的店铺林立起来,连成一片,连成黛青的丛林。飞起的檐上,乌青的瓦当,展翅的燕似的,息在上头。上面刻着“福”“禄”“寿”“喜”“财”等吉祥的字样。做买卖的乡下人,肩上担一副担子,担子上搁着乡下的土特产。有时他会带了小儿来看稀奇,手里牵着,走上街头。那小人儿哪里见过这等热闹和繁华?脚步迈不动了,眼睛不够转了,隔着行人缝隙,指指店铺里那花花绿绿的糖人要买,指指冒着热气的肉包子要吃。乡下人节俭,也不富裕,哪能都满足了?被做父亲的喝斥着一路走去。也有耍杂耍的,沿街的铜锣敲得当当当,找一块空地,一圈的人,立马围了去。
这是当年的尘世喧闹,如春天的金盏花开,瓣瓣都是金黄的灿烂。历史翻转过一页,再一页,千年时光,也是悠悠过。我在一个冬日的黄昏,走近古镇,一个人。街上有另一番尘世的热闹,现时的。商店的音响里,放着流行歌曲――《遇见你是我的缘》。卖水果的摊儿,恨不得摆到街中央,蜜黄的是桔和橘,青中带红的是苹果。我绕过那水果摊,去寻七里长街。问街上走着的一个人,知道七里长街吗?他纳闷地看着我,笑问,哪里有?
亦笑。真的呢,历史已走了这么久这么远,好多的痕迹,早已被风吹雨打去,哪里可寻?但到底还是留了痕迹。黛青的房,在小巷里,明清时的建筑呢。门板已风化成紫黑,门板上的铜锁扣,锈迹深重。轻抚,感觉手底下,有历史的风,猎猎吹过。我与谁的手印重叠了?谁又曾在这个门里,笑望月升日落?不可知了。抬头,那乌青的屋脊上,长一蓬狗尾巴草,在这个冬日的黄昏里,它们很深沉地沉默着,仿佛也是一段历史。
小巷,静。有的房内还住着人;有的房内,已不住人了。房都是几进几出的,好内容全在深处,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都在里头。有花草长得茂盛。庭院深深深几许。天色渐暗,老房子里的光线,便彻底地暗下来。探头过去,需要静等几分钟,方能隐约看见屋内的人和物什。有剃头师傅,还使着老式的剃须刀,不紧不慢地在给一个顾客剃头发。剃头师傅很老了,顾客亦很老了,他们的身影,隐在一段幽暗里,是一段旧时光。没有什么声音可以打扰他们,他们在旧时光里,安详。
再有一间房,房内摆满布鞋,一个老人,正抽拉着鞋线――她在做布鞋。我想起那些年月,母亲坐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白棉线抽得哧哧哧的,冬天的深夜,因此有了温度。沿着黄石板铺成的街道,慢慢走,我想,这上面,不知走过多少双布鞋呢,不知走过多少母亲的牵挂和疼爱。富商也好,盐民也罢,总有一个母亲,在为他祈愿,岁岁平安。这样一想,再古老的历史,不过是母亲的历史。
真的就见到一个母亲,很老的母亲了,百岁老人呢。七十多岁的儿子,守着她,在老房子里过。我进去,老人拄着拐,站门边,笑微微看我。她的儿子是她最好的讲解员,讲她这么大年纪,还穿针走线,吃饭穿衣,都是自己打理。还说一事,说她自从嫁过来,一直义务清扫周围的街道,前两年还清扫呢。儿子说时,做母亲的一直侧耳倾听着,很放心很满意的样子。老天厚待仁厚之人,这个老人,就是最好的见证。我转头,看到几盆植物,在小院子里,绿得欣欣向荣。
保留完好的鲍氏大楼是必去看一看的。建于清代的鲍氏大楼,一律的徽式建筑。这里曾经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钱庄,房屋一直延伸到串场河边。每间房的设计都独具匠心,连支撑柱子的石础,也马虎不得,上面精雕细琢着一些动物或花卉。鲍家有后人,守着一间房,是个很精神的老阿婆,围着家常的围裙在做家务。见到有人去,笑着搭话,伸手一指案桌上一个相框,里面一男子风度翩翩。那是我男人,她说。
我笑。无端地想起一首词来: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出门来,院子里静。照墙站成喑哑的暮色风景,下面爬满岁月暗生的绿苔,不见了曾经的车水马龙。有人在照墙上探了头看我,忽又隐到后面去了。四周真静啊。
沿了麻石板铺成的小甬道,一路西行,搭眼望去,就是串场河了。当年河水涟涟,波光桨影,现而今,河床已塌陷,水也很浅了。这个季节,荒草和芦苇,都顶着一身的枯黄,让人心里顿起凄凉之感。无论岁月曾经如何繁华,谁能拽住岁月的衣襟呢?我们能做的,一是怀念,二是珍惜。
还有汪氏建筑群。还有吴氏家祠。还有万氏古宅、郝氏古宅。还有朱家大院、曹家大院。还有钱维翔故居、袁承业故居……
九坝十三巷七十二个半寺庙,到底是怎样的鼎盛?
那里,盐民哲学家王艮在漫步,平民诗人吴嘉纪在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