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联的正确贴法

春联的正确贴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春联的正确贴法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第1篇

1、为了庆祝春节而贴的对联叫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2、对联分上下联,不能随意贴。每年都有许多人贴错。那么怎样贴才是正确的呢?这里要弄清二个问题,一是分清上下联,二是上下联的位置。

3、严格来说,不拘平仄的对联是不存在的,有些对联看起来不合律,其实是走平仄自然化的路线。下面谈的是诗钟,折枝诗一类对联的写作要求。因为诗种,折枝诗 和对联区别不大,所以以下亦称对联。

4、对联的类别决定对联的贴法。现在,借陈树德先生的对联知识结构图解表来谈怎样贴对联,要掌握贴对联,首要任务是明白对联的分类。

(来源:文章屋网 )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联;上平下仄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源自于唐朝律诗中的对仗句,可以看作是对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跟诗词中的对仗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是它具有律诗对仗的一切特征和要求,不同之处是:诗词中的对仗,字数少的每句只有三个字,多的也不过是七字,而对联则可以突破此限,每句字数可以少至三字,多的可以超过七字――对联一般是一二十字,长的有百字以上的。所以,对联也可看作是“对称的句子”。

对联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呈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它越来越成为一部分传统文化之热爱者视之为消遣娱乐、展示风采的高雅艺术,另一个方向就是它越来越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比如商铺开业、新婚喜庆、乔迁新居等,往往都要张贴对联。但是,民间大众由于对联知识的缺乏,即便在如何分辨对联的上下联,如何张贴对联等关于对联的具体运用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专家的解释往往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所以,本文意在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同时也想表达一些自己关于对联的基本概念及艺术精神的思考。

一、“上”仄“下”平原则

如何贴对联?有人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可是,门之左右与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副两张的对联,哪一个又是上联哪一个又是下联呢?比如对联“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看今朝(横批:人杰地灵)”和“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横批:春回华夏)”,这些对联,根据语意的重心也不好判断(根据语意的重心判断上下联,请见下面关于对联张贴第二个原则的论述),因为其语意几乎是对等的,这时候,人们往往借助于语音――即平仄来判断。

对联的传统要求是“上”仄“下”平,即“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根据这一规律,一般都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出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即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比如,原来商铺开张的一副老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海”,上声,也就是三声,“江”,阴平,也就是一声。显然,海字句就是上联,而江字句就是下联。再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寿”字去声,也就是四声,仄;“门”字二声,平,于是寿字句为上联而门字句为下联。

由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声音的不同,在使用这一原则的时候,需要记住以下基本知识:在现在汉语拼音中,一、二声是平音,三、四声是仄音。

但是这样的理解,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这种只根据声音的理解,如果离开了对于对联语意以及横批的理解,就是简单化的,因为声音只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

第二,由于古代汉语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平仄”即四声存在着一种专业化的对应关系,而一般大众则恰恰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这样的理解由于对专门的知识有所期待,事实上就是将对联艺术复杂化了,同时也使对联这种极具大众性的文化行为变得脱离了大众与生活。

我认为:平仄,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与楹联文化自得其乐的一种自赏性的孤芳,也是留给中国文化大众的一个可怕的陷井。对“音”的强调,应该服从于对“意”的强调。因“词”害意尚且不可,而况因“音”害意乎?

二、语意重心原则

关于对联的张贴,一般人都认为:“书写从右向左,成文上仄下平,张贴右上左下。”然而,这其中唯独缺少了基于语意的判断。

语言是有重心的,语言学上所谓的偏义词,其实正暗示了语言意义重心的存在。在语言的转折结构、连贯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选择结构、假设结构等等结构当中,语意的重心自不待言显而易见,即使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意义也是有所侧重的,而且往往表现语意义重心后置的规律。当年之所以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人们之所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不说成是“下有苏杭,上有天堂”,甘肃人办的酒厂之所以要说“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不能说成是“北有皇台,南有茅台”,都与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位置有关。

对联作为“对称的句子”,其上下联,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然而,看似是并列结构的对联,其语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后置的――也就是处于下联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副对联:

金鸡辞岁千家喜(应该是上联,因为按理“辞”应该在前,先辞后迎。)

玉犬迎春万户歌(应该是下联,因为依理“迎”在后,先辞后迎。)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提着上联和下联这两个竖条子,就不能把应该贴在上联的贴到了下联,就不能把应该先读的后读了。我们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这两句话里,语意的心在哪一条上。意义重心所在的那一联就是下联。比如在传说中程咬金给秦叔宝母亲的寿联中,“……不是人”与“……乃神仙”,先抑后扬,“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联无疑,因为它不是意义的重心而只是后文“乃神仙”的铺垫。再比如某个老人自书于棺木上的对联“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如果只从声音上判断,则只能读成“一点灵魂归何处,七尺遗躯葬此中”,然而这样的上下联之意味,由于语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满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读成“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疑问性的“归何处”,其意味就是不满足的灵魂不安的。这时候,正确判断上下联或者说正确判断老人心情的原则,就应该是语意重心原则而不应该是仄上平下原则。

这时候,对语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断,往往要结合对联的横批,因为对联的横批,往往会从内容上指示语意的重心之所在(对联横批对于对联张贴的指示作用,请见下一节关于第三个原则的论述)。比如对联“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由于其横批是“红梅报春”,所以,语意重心应该落在“岁月新”上,即新字句为下联;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由于其横批是“普天同庆”,则其语意重心也应该落在“乐无穷”上,即穷字句为下联。

三、横批指示原则

首先我想澄清一个关于对联的横批可有还是可无的问题。因为有人认为:“用于张贴的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通常加一个四个字的横批,其他种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而我认为强调哪些对联可以不贴横批或者常常不贴横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理论意义上的对联,其完整的结构,少不了上联、下联和横批这样的三个构件。一如一个理论意义上的比喻少不了本体、喻词和喻体这样的三个构件,也一如一个理论意义上的人,少不了要有其血有其肉有其灵魂。尽管事实上有些比喻是没有喻词或者本体的,尽管事实上有些人确实是没有灵魂的,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哪些人就可以没有灵魂,我们更不能说哪些人就可以“一般不必有灵魂”。我们不能因为有些地方的对联没有横批,就将横批从对联的理论构成中排除出去。

以上两个原则,主要帮助我们进行对联上下联的判断,而这第三个原则,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容上确定上下联(见上节),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式上结合横批而贴明上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张贴,受古人从右往左直书之语言排列法的影响,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问题似乎不大。可是时展到如今,由于现代人从左向右书写之习惯的影响,我们会不时从住家、机关、商场、庙会等处发现,不少人常常把上联贴在门左边而贴在门右边的则是下联。有人甚至认为“现在应该提倡从左往右写(贴)”。在这种情况下,对联的上联究竟应贴在哪边呢?

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新时代里的新问题,而且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人们:古时候如何贴,现在就还是要如何贴!

我认为这时候,就用得上本文关于对联张贴的第三个原则,即横批指示原则。

所谓横批指示原则,是指我们在张贴对联的时候,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这样,横批也就不会游离于对联的整体之外而成为了对联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横批也才真正与对联整体紧密相关,也才堪称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关于对联横批的此一作用,雪潇先生将它形象地命名为“对联的手势”(参见《中国楹联报》1999/12/25或《应用写作》2001/1)。

有人曾不无遗憾地说:“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的,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习俗不甚讲究,大部分横批从左写起了。”如果理解了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则这位先生当不再迷茫,因为即使是从左写起了,那也并不错,只要我们根据它的指示,把上联贴在左边而把下联贴在右边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理解并掌握了这一原则,我们在对联的张贴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横批明明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却贴到左边;横批明明是从左向右书写,上联又贴到右边。

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作用,还可以从人们对古诗词的书写之法上参照理解。

古人的书写习惯,一般都是自右至左直书,又叫右书,所以,最为规范的书写,自然就是以下这种:

不 所 离 别

作 嗟 亭 路七 送

一 人 叶 云岁

行 异 正 初女 兄

飞 雁 稀 起

可是,如果写成了下面的这种排列法,对不对?

别 离 所 不

路 亭 嗟 作

云 叶 人 一

初 正 异 行

起 稀 雁 飞

这样的写法显然和一般的规范不合,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将错就错,那就是:在其左边加写题目及作者名――

别 离 所 不

送 七 路 亭 嗟 作

岁 云 叶 人 一

兄女 初 正 异 行

起稀 雁 飞

这样的排列,用从左往右的题目、作者、正文的顺序,来指示诗章的阅读顺序,题目、作者、正文这样的指示作用,可以名之为“诗歌的手势”。

有时候,诗词的前面并没有书写题目和作者,比如书法家书写的诗词,这时候,所谓“诗歌的手势”是不是就不存在呢?不是,这时候,诗歌的手势由最前面转移到了最后面――这时候就要看落款,落款也是一种手势,它也具有一种表意顺序的指示作用。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联的张贴在现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两种方法:

传统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于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现代式: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于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这样的方法,也许是与古不合的,然而,它却是与时俱进地具有通变精神的!)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第3篇

曾经坚挺的春节传统几近消融殆尽,背后是流动着的工业社会与根植性很强的农业社会之间的较量。较量的结果是农业社会的全面败退,总是倾向于维护传统的老人丧失了话语权,传统失守。

春节,现在适用年轻人的价值观,崇尚着浮华的物质主义。多少人历尽艰难地回家,达成的却不过是一场见了面的别离。 落寞的传统

2014年1月30日,大年三十的早上,广东北部的一个客家小乡村。

64岁的白发老人陈发,早早地起了床,生了火,用粘稠的大米粥拌入番薯生粉,在锅里小火地熬,不断搅拌,直到变成一团黏糊糊的东西,粘在铲子上甩不下来,就算完工了。拿一个破碗盛出来,放凉了,那就是贴春联用的浆糊。

然后洗锅,煮一锅猪杂粥,就是今天的早餐。以往除夕日,家家户户天蒙蒙亮就开始杀年猪,下水部分猪贩子不要,就用来熬粥当早餐,年年如此。现在已经不杀年猪,但陈发仍然保持着旧习,提前几天买好了猪杂,只待用作除夕的早餐。

粥好了,陈发敲门,把两个儿子叫起来。

“打麻将打到快天亮,太阳晒屁股还不起床!”看着揉着双眼的儿子,陈发很不满。儿子们不吭声,轮着在手摇水井旁简单洗漱完毕,各自盛了一碗粥,端着走了。

吃完早餐,陈发把昨天买的春联背朝上摊开在一块还算干净的水泥地上,拿一支破毛笔,小心翼翼地把浆糊刷在上面。

“阿娣,拿张凳子过来!”陈发喊。

阿娣是他妻子,刚杀完鸡,闻声拿一张“日”字小凳放在门前。他们的身材都很瘦小,身高皆不足1.6米,阿娣扶着凳子,陈发颤巍巍地站上去贴横批,艰难地踮起脚尖,仍然够不着。 传统还在继续,但仪式上已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阿强和阿亮吃完早餐就走了,在他们看来,这是“迷信”,不科学。陈发感觉到自己秉持的那些以往不容置疑的大道理,在“科学”面前毫无反驳能力。

“人是越老越缩水了,去年都还够得着,”陈发叹口气,转头喊道,“阿强……阿亮……”

此时,两个儿子已经骑着摩托车离开了村子。

“这两个赌鬼,年二十八才回来,天天不挨家!”陈发摇摇头,没办法,只能换张高点的凳子。4间房子,贴春联花了半小时。

贴完春联,两个铁锅烧起了水,小的那锅丢进去半个猪头和一整只鸡,煮熟了捞起来放在铝制的托盘上—那托盘已有几十年历史,还是陈发的父亲年轻时买的—再加入一扎粉丝,几块腐竹,一瓶白酒,摆在一张小桌上。夫妻俩抬起来,走到村子开阔处,烧起黄纸,点了香烛,酹酒3杯,扔了几串鞭炮,就招呼两个孙子过来作揖—孙子们都在远处捂着耳朵。

“具太牢以飨祖宗”,这个除夕早上拜祖宗的仪式,是附近的客家人展示念祖传统的方式,自他们的先祖在明英宗时迁居此处开始,已经延续数百年。陈发相信在天上的祖宗会被召唤回来和后代一起过年,并在新的一年庇佑着他们。这也是展示传宗接代的意义之一—“承香火”,所以家里的男丁,任何人不得缺席,迟到了都要挨骂。

村子里以前曾发生过祭祖仪式年轻人不在的情况,回来之后被老父亲操起一块木柴冷不防抽在他腿上,差点把腿打断。

现在这个传统还在继续,但仪式上已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阿强和阿亮吃完早餐就走了,在他们看来,这是“迷信”,不科学。陈发感觉到自己秉持的那些以往不容置疑的大道理,在“科学”面前毫无反驳能力。

拜完祖宗,大锅里的水开了,大水桶装着,拿到水井下调成温水,然后夫妻俩一人一个,给孙子洗澡,换上颜色鲜艳的新衣服。 “人老无用”

村子的除夕寂寂然,街巷里只有老人、小孩、鸡和狗,令人落寞。回家的年轻人难得一见,他们和阿强、阿亮一样,都到县城打麻将去了。陈发说,他们是开了房间在招待所里打,赢钱的付房费,请吃宵夜。早出晚归,一天只有早上吃早餐见得到人,有时连晚上都不回来。

除夕的晚上两个儿子还是回来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却吃得寡淡无味,3代人相对无言,小儿子阿亮还不时把玩着手机,抱怨回到乡下信号太差。

阿娣殷勤地给儿子们夹菜,大块的猪肉,圆溜溜的肉丸子。阿强伸碗去接,阿亮则捂住了碗口。阿亮跟母亲说,现在城市里注重绿色健康,不想吃那么多肉,免得身体“三高”,另外现在吃饭都是用公筷,绝对不能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那会让别人很为难。

阿娣笑笑说,城市里讲究真多。继而大家默然。

吃完年夜饭,摩托车发动,年轻人又走了。

在另一个地理空间,大年初三下午,湖南岳阳云梦路一条小巷子里,80多岁的刘爹爹一个人孤独地坐在4间破旧的平房前。

刘爹爹记得,以前一家人住在一起,大年初一,孩子们都要起个大早,来到床前,分批跪下来磕头。现在,给长辈磕头拜年的习俗早已被作为陋习抛弃,一个儿子和3个女儿都在外工作、安家,只在大年初二过来看看父亲,晚上住宾馆,第二天一早就走了。

刘爹爹很少出门,因为这两年常常不记得回家的路。“老了,没用了。”

传统的农耕社会里,经验、阅历对于家庭经济至关重要,所以人越老,地位越高,说话越管用。“多年媳妇熬成婆”这句俗语,多少反映着这种状态。在人口流动之前及初期,农村家庭财产对于下一代仍然十分重要,房产、土地、耕牛、农具、石磨、杵臼乃至坛坛罐罐,都是生存之所需。而这些财产的分配权,都掌握在家里最老的人手上,他们临终的一纸遗嘱,决定着儿子们新生活的起点。

现在,陈发再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儿子。春节,是一年农时的肇始,正是农业经验主义的产物,陈发和妻子都富于务农的经验。而如今,儿子们在外打工,这些经验的价值,从100%到无限趋近于0。房子、耕牛、农具等所谓的财产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不值一提。他们仅存的价值是工具性的:在老家带孩子。

刘爹爹年轻时是个技术精纯的裁缝,以前靠帮人做衣服养活全家人,孩子们穿的也是他自己用边角料缝制的衣服,虽说是百衲衣,却也美观大方。年轻时的刘爹爹身材高大强健,当裁缝之前,还干过十几年的码头工人,依靠一人之力,扛起全家人的生活。后辈们记得,以前他脾气火爆,说一不二,典型的码头性格。后来做裁缝,拿着一把软尺,也是犹如家法,丈量着儿女们的一举一动。

如今人老之后,他也面临同样的困惑,过往的工作经验,以及自己赖以创造生活并藉以自豪的手艺,在后辈们看来一文不值。谈论现在的社会现实、人生信条,刘爹爹没有了任何发言权。他很希望孩子们能在自己的老房子里过一次年,但孩子们说,一是不好住,孙辈们娇生惯养哪里还受得了这样的房子?二是过年还有许多应酬,做生意的,过年最忙,要去讨好很多人,否则明年怎么做业务?

以往过年大家都穿新衣服,孩子们会每人给刘爹爹买一件。刘爹爹心里高兴,但又感觉衣服多了浪费,让孩子们不要再买。后来不知道从哪年开始,他们真的不再给老人买过年的新衣,而是加大了红包的数额。尽管拿着钱在需要的时候自己去买会更节约、更合理,但刘爹爹总觉得心里少点什么,空落落的。

“每个人买的衣服不一样,红包拿着都一样。”刘爹爹说。

春节的习俗早已在变化,更准确地说是在被抛弃。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变化,是在工业化的流动社会里老年人家庭地位的下降。这一核心变化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其它习俗的变化。

传统,是尤金·埃利希所说的“活着的法”,老人就是法的强制力。而如今,老人在经济上的依附地位,以及对人生经验和技能的虚无感,使得强制力消失,他们凝聚家庭的努力难以奏效。

脱离了传统环境的春节,无论是历法内涵还是精神内涵都已被一步步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成为了全年经济预算的一部分,是一种理性的物质再分配的个体考量。

刘爹爹外孙卢坤在广州工作,今年春节没有回岳阳,而是去了长沙的哥哥家,父母(即刘爹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也从岳阳往中间走,一家人在长沙团聚。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在躲避岳阳亲朋环境下沉重的红包人情债,多年前,给小孩子的红包标准就已经上涨到至少每个100元,工作并不顺利的两个外孙都难以承受。 另一种分离

大年初五中午,阿娣坐在厨房门口的阳光下分拣番薯。

阿强和阿亮也好多年没有给父母买过年的新衣了,阿强今年带回来几瓶父母没见过的洋酒,还有一箱坚果,阿亮则什么也没带,只是给了父母每人500元。

几天的赌博,阿亮把银行卡里1万多元都输光了,还借了1万元接着赌,依旧都赔了进去。回广州返工的路费没有着落,又找阿娣要,阿娣把500元全还给了他,于是陈发很生气。

回家一周,夫妻俩也没见过儿子几次。除了赌博,他们还有一堆一年或多年没见的朋友、同学要应酬,这里吃个饭,那里喝个酒,再去唱个歌,每天剩下夫妻俩带着孙子在家吃饭。抱怨几句,也会被顶回来,儿子说,你们可知道现在在外头工作有多难,朋友多重要?

老人无法理解现在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为之语塞。“少说几句算了,说不过他们。也不是光我们家的孩子这样,大部分都是一个样。”阿娣说。

“城市里的人,最喜欢吃番薯。”阿娣找来一个塑料袋,给《南风窗》记者装点番薯。夫妻俩对于城市生活,了解仅限于此。在他们看来,城市里的人,爱吃青菜,正常的还不要,最好是番薯叶、豆角叶、猪婆菜等喂猪的菜,还喜欢吃番薯、芋头这些农村里的人们吃得反胃了的东西。

他的两个儿子也生活在城市,但回来不怎么跟他们谈城市里究竟是怎么样。而他们熟知的播种时间、瓜菜的价钱、肥料的发酵、果树的病害等内容,儿子们也丝毫不感兴趣,于是彼此无话可说。两代人,一个家,却似乎已经被两种文化所隔离。

对于陈发夫妻而言,过年就是要“一家人在一起做一些事情”。春节是农闲时节,没什么重活要干,贴春联,杀鱼杀鸡,清理猪下水,烧水洗澡换新衣,动手准备年夜饭,除夕夜24点准时一起放鞭炮迎接新年,鞭炮留下的纸屑留着在初五一起清扫,名为“送穷”……只要一起干,意义就在其中。然而,工业化的分工文化和效率理性,让这一切看上去毫无必要,全部留给了老人去做。

“以前也打牌,吃过年夜饭,后生们一起打扑克,那时候买不起麻将。”陈发说。

年轻人打牌,老人就在旁边给他们分瓜子、送花生、泡茶,然后坐下来笑眯眯地看,有人拿到好牌却打输了,老人也在旁惋惜几句,分析正确的打法。而现在打牌,年轻人都是跑到县城去,变成纯粹的赌博。

于是,春节的相聚,其实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分离。

就经验而言,一些城乡分离的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无话还属正常状态,有一些家庭的矛盾,还在相聚的短短一周内产生。比如兄弟姐妹之间,平时无法见面,春节聚到一起,抓住机会讨论一下各自的赡养义务和供给比例的问题,有时就会不欢而散。或者成员之间存在一些债务往来,喝点酒上了头就有可能旁敲侧击一下,导致彼此面红耳赤,嫌隙暗生。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第4篇

一、弄清语文的涵义以及高中和初中语文的不同

开学第一课就是要认识高中的各个学科的特点,就拿语文来说,学生已经学了九年的语文,一直没弄清语文的来源和内涵,糊里糊涂到了高一。那么什么是语文呢,语文一词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始用于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高中语文对于学生而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指同学们已经接触和积累了一些语文的材料和素材,陌生是因为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要求迥然不同。

这里就要重点强调以下几点:初中语文的积累零散单薄,高中语文要求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初中语文的阅读以篇章为主,高中要求以整本书为主。初中语文重识记,高中语文重分析与理解。初中语文重标准的统一的答案,高中语文重具体的分析。初中语文完全可以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取得好的分数,但是高中语文更需要大家自主自动的学习姿态。弄清二者的区别,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做下铺垫。

二、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是最重要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关键。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讲语文的趣之所在。我一般用以下小例子来进行这个环节。

1.字趣。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细微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曾经有一件事发生在身上,有外国记者讥讽到:真是对牛谈琴!礼貌的回敬:对,牛弹琴!一字未改,标点一变,面目全非!另外还有一字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2.句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聊聊两句,颇含哲理,道尽人世沧桑。

3.意趣。《还珠格格》中最常用的句式: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哟!除了连用两个好,并无其他的妙处,用于表述爱情的美好徒显苍白和肉麻。再来看冯延巳的《长命女》,看别人如何描绘爱情的美好: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粱上燕,岁岁长相见。多么有诗情话意。这都是学好语文的妙处。农村许多学生家里,在春节的时候,很多门户上都贴“招财进宝“四个字,很一般,但有一次,我却发现有了不同,贴的是:门对青山摇钱树,户迎绿水聚宝盆。语文的档次就出来了。这几个小例子一讲,学生的兴趣会立刻被激发出来。

三、从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第一节课应给学生讲明:语文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工具性和人文性。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可以是春节各家各户门楣上贴的的对联,可以是电视机上真真假假的广告,可以是大家哼出来的各式各样的歌谣。结束了学生生活,找工作面试,要口才;考公务员,要申论;甚至表达感情、相互沟通也需要语文。总之,语文融在大家的生活中,大家也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形成大的语文观。

语文也具有工具性。它是各门学科尤其是文科的一个基础。读不懂文言文,无法学好历史;读不懂议论文,无法学好政治。大凡文科成绩好的都有一个好的语文基础,同时它也是进一步深造的一个工具。进入大学,要研究历史,就得先读完《史记》,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就要读懂《资本论》。如果语文漏洞百出,其他科也会捉襟见肘,难以上一个台阶。要想富,先修路,学好语文的同时也是在为其他学科铺路。

语文具有人文性。语文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一门学科。大凡一个语文好的女孩子总给人一种很有气质很有味道的感觉:比如说李清照、张爱玲、冰心、舒婷,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平原地区的小伙子,登上了恩施的某座山,面对着秀美的景致,不觉感慨道:“啊,巫山!”而旁边一位老先生就会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校的桂花香满校园,有的人会说真香啊,有的人会说沁人心脾。黯然魂销。有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事物没有任何感觉。有的人却能听到大地呼吸的声音。所以学好语文你的生活,人生和境界都会上一个台阶。

四、在课堂的最后要适时提出学好语文的方法

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不争取,事半功倍。就像投篮一样,用手指手腕的力量就会既轻松准确率又高。投篮姿势不正确,就会既费力,准确率又低。对此,我们应在第一节课就对学生讲明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阅读与思考。语文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中外名著,阅读名家名篇,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做积累,语文是学不好的。但叶澜教授说过:“不要把阅读的广度代替思维的深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读边思考是最好的方法,切忌蜻蜓点水式的阅读,那将毫无意义。对于课本内的内容,一定要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每篇课文都是编者慎重比较之后收录入课本的,要精读并深入探究。

第二.积累与习惯。积沙成塔聚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文学习善于积累,乐于积累,勤于积累。要准备一本摘抄本,每天适量摘录一些诗文美文,哲理性文章,范文。整理一下基础,错字错音成语熟语。整合一下典型的例题和自己常错的题目。留心一下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比如:好的歌词,春联,广告。摘抄本上可以手抄,粘贴,画表格等等。总之要广泛的涉猎各式各样的语言材料。养成好的习惯。,

春联的正确贴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生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语文素养。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为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才而不断努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做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语文素养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其丰富的想象力为学习提供了动力,也是学习习惯与个人素养形成的初级阶段。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阅读、写作、交流等方面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在言谈举止上的培养,以及在个人道德品质上的培养等,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在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虽然在成绩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果,但是往往忽略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学生为重点,正确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教学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在一些地区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追求高成绩、高分数,将课本知识机械式地强加到学生的脑海中,忽略了语文素质培养的意义,严重制约着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大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点的传授讲解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以内,小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无法得到延伸。学生的学习方法依旧传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教学缺乏灵活性与延伸性,直接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课本知识中。“高分低能”是对现代小学教学成果的一个侧面反映。新课改的要求,明确提出了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创新,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三、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措施

1.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引导者的意识和认识得到了转变,才能使作为被引导的学生沿着正确的指引方向发展。所以说,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只有指引者有了正确的指引方向,才能使被指引者步入正确的轨道上来。比如,在讲解《鲸》一文时,为什么鲸鱼属于哺乳动物?它与鱼类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那么为了寻找答案,学生就会在课下查找材料,从而明白鱼类的特性,对比鲸鱼与鱼类的区别,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渴望程度远远超出课本内容,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不应当局限于语文的学习范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发展,可以融入生活化的一些知识,丰富授课内容,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比如,在春节每家每户都贴对联,其用词就非常讲究,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春联的内容,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3.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辅助教学设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最明显的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教学变为图画、动画、视频教学。比如,在学习《学会看病》一文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医院的看病流程,使整篇文章的看病流程直观化。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更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生活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止体现在某一方面,还体现在所有方面,它来源于生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又最终回归于生活之中。因此,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推波助澜。

⒖嘉南祝

[1]陈春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3(22):189.

[2]韦秀兰.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9):205.

相关期刊更多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课外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