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傣族舞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傣族是聚居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沿河、沿江等环境潮湿、植物繁茂的地区。其民族文化特征体现了“水”的意蕴。千百年来。沐浴在民族文化氛围中的傣族舞蹈,依据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民族舞蹈文化,彰显了“水”的特质。本文试图以“水”作为傣族舞蹈文化的象征符号,引用学术界“文化三层次说”的分析工具对傣族舞蹈文化进行立体式分析,以期为舞蹈文化的理论研究增添新鲜血液。
一、蕴含着“水”因子的傣族舞蹈文化形成的生态探源
人与文化的起源和创造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原因多层次进化造成的。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它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居住环境、语言系属、、风俗习惯等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在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它们会成为不同的文化因素保存在舞蹈中。
(一)、自然环境
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与生存的地理环境关系非常密切。植根于生活沃土的民族民间舞蹈,是本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社会生活与精神气质的艺术浓缩。傣族的自然环境是研究傣族民间舞蹈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学术界普遍认为傣族与古代的越人有着渊源上的关系。越人是我国古代长江以南最大的一个族系,汊代班固《汉书・地理志》云:“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傣族是我国秦代以前“百越”西部的一支,称为“滇越”。历史上对傣族的称谓很多,傣族自称“傣”。江应楔先生曾在《傣族史》中对越人的分布有个大致的描述,认为百越的分布特点之一,就是“沿海岸河流而居”,而且百越各部的迁徙也大都沿河而行。傣族沿袭了百越民族的喜水、逐水而居的特点,筑寨一般都选址在依山傍水之处,有民间谚语说‘“寨前渔,寨后猎,依山傍水把寨建”。今天的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南部和西部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元江、红河等河流的沿岸及其支流沿岸的坝上。这里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势较低,平均海拔在500-1100米,周围绿林环绕,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年平均气温为20℃左右,终年不见冰雪,而且霜期较短,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傣族人民在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中生活安定而富裕。正因为傣族滨水而居,使得傣族文化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优越的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傣族人民有着较强的满足心理,这种心理逐渐形成平和、温柔、水一样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又直接影响到傣族舞蹈的发展,使其舞蹈也具有“水”的特征。
(二)、人文环境
、劳作方式、风俗习惯则构成了傣族舞蹈文化形成的人文环境。
对水的崇拜是傣族自然崇拜的主体。根据傣族起源的传说记载,水是生命之源,它能沐浴人的灵魂,驱逐身上的污秽和邪恶,给人带来幸福。这种思想观念在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中明显的表现出来。傣族在自然崇拜的同时,又全民信仰小乘佛教。佛教教义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多布施以修来世福等思想已经浸润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傣族的许多民间舞蹈也被烙上佛教文化的印迹,如孔雀美丽的彩屏,被说成是佛光照射的结果,民间喜爱的孔雀舞是为佛祖而献舞。把孔雀舞与佛教的神鸟紧罗那相结合,创作出金孔雀舞,使孔雀成为傣族人民心目中的舞神。
傣族人民的劳作方式是以稻作农耕为主,人民在农业劳动中。通过千百次的采集。摸索农作物的生产规律来提高生产力,逐渐形成了劳动力与土地这种自然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这种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周而复始的农业经济,需要安宁而稳定的生产形式。取材于这种生产和生活中的舞蹈,与大地凝结着深厚的眷恋之情,舞蹈节奏沉稳,自然展现出稳重而和谐、宁静而欢愉的艺术风格。
已故民俗学家张紫晨认为:“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傣族最盛大的民俗活动要数傣历新年“泼水节”。人们祈求佛祖和天神的保佑,相互泼水,尽情欢乐,互相祝福。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优美雅致的孔雀舞、热情稳健的象脚鼓舞,此外还有依拉贺舞、鱼舞、蜡条舞等等。泼水节是展现傣族舞蹈文化的综合舞台,体现了傣族人似水一般的恬静心态及对“水”这一物质实体的特殊民族文化情结。
二、浸润着“水”特质的傣族舞蹈文化现状的层次分析
我国哲学家庞朴先生在《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一文中把文化结构分为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心理文化层次三个层面。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庞老的分析方法对傣族舞蹈文化进行层次分析,以期有所发现。
(一)、凝结着“水”文化因子的物质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层是指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产品的总和。这里主要指民族体态、服饰和舞蹈道具等要素。
1、体态和服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傣族聚居地属亚热带雨林气候的坝区,天气炎热,雨量充沛,植物繁茂。湖泊交错和河川纵横。如此优越喜人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傣族人生理外貌、遗传变异上的与众不同。以体态为例,傣族人的身材纤细,体形较小,属于娇小玲珑型,在长期的生物适应中形成了信美的体态和挺拔的身姿。生活中傣族姑娘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花筒裙,这种筒裙长及脚裸,高齐腰,紧紧裹着下身。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流线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不仅能凸现女性的妩媚,而且把他们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了出来,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由于筒裙的开口不大,所以人们在行动时,只能小幅度运动,又由于筒裙长及脚裸。限制了劳动、生活以及步伐的幅度,穿着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脚跟向后上方踢一下才不会在脚落下的时候踩到裙子,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因此傣族的舞步以慢蹲快起的勾踢脚为特点,没有太大的起伏。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风格突出的步伐动作――勾踢步。当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时,每走一步都要将裙子轻轻撩起,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美丽。《滇志》卷三十载:“水摆夷好近水居,每日必浴以洁其体,男妇皆然。”可以说,水在提升了人类适应自然能力的同时,意外地塑造了傣族人的形体,使傣族舞蹈具有柔 美轻盈的品质。
2、舞蹈道具
傣族的民间舞蹈表演中。绝大多数都是有道具的。所涉及的种类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武器、劳动工具、动物造型以及宗教祭祀用具等。
象脚鼓是傣族常用的舞蹈道具。据说,傣族人民消灭了吞噬人畜的蟒兽,用其皮蒙在空心树和竹筒上敲击取乐,于是便形成了鼓。而后,有两位驯象人把鼓改制成象脚的形状。此后傣族民间便有了象脚鼓。今天,经过不断加工、改造的象脚鼓成为傣族民间舞蹈常用的乐器道具,象脚鼓舞也成为一种节庆日比较完美的、独具傣族民间特色的舞蹈形式。“孔雀舞”也是傣族舞蹈中的代表性舞蹈。舞者头戴佛塔型金冠、慈祥的菩萨面具。表演时将细竹和绸布做成的孔雀的羽翼连在一起系于腰问,用绳子分别系在手臂和手腕上操纵,舞姿模仿着孔雀的各种姿态,动静之中,凝聚着傣族人民的审美旨趣。除此之外。傣族还有反映水边劳动生活的带着鱼道具的“鱼舞”,以及生活中用于健身的刀舞、棍舞、棒舞等等,这些器具已经成为民族舞蹈文化的物质遗存。
这些道具在舞蹈中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艺术语汇,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加强运动人体的动态表现从而完成舞蹈者内心世界及感情的表达。
(二)、形成的“水”文化色彩的制度层面分析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这里我们把舞蹈文化的制度层面界定为:特定舞蹈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习惯性的,已成为一种定式的,有别于其他民族舞蹈文化的特征。这里我们从舞蹈风格、舞蹈动律、舞蹈造型等方面来诠释。
1、舞蹈风格
柔美细腻的风格特征。傣族人民勤劳朴实,温柔善良。“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在傣族的神话传说中流传着他们的祖先诞生于水塘的说法。在水的滋润下。傣族人民逐渐形成了礼貌温和、智慧聪明、像水一样的性格。这样似水一样的性格造就了傣族艺术的宁静与柔美,傣族的舞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民族性格。傣族舞蹈以柔美细腻见长,虽然有些舞蹈动作矫健、敏捷、充满阳刚之气,如象脚鼓舞、拳舞等等,但大多数舞蹈动作婀娜多姿,节奏平缓。舞蹈中女性的气质以轻柔,飘逸为主:男性则以刚柔、轻巧为主。舞蹈的基本风格和韵律体现在身体的柔软起伏上,似涓涓细流。温柔而细腻,舞姿极富雕塑感。这些特点在傣族的舞蹈中常能看到,舞者用腿部做韧性的屈伸,慢抬脚,慢落脚,带动身体做扭动与转动,形成了手臂、身体、腿部每个关节都有弯屈的动作特点与姿态造型。身体的扭动带来的是起伏之美,扭动与起伏又展示了松软之美。动作细腻而小巧,轻柔而飘逸,这种柔美的舞姿表达了傣族人民内在感情的含蓄。特有的屈伸动律形成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在这一动一静之间展示出了傣族舞蹈的柔美细腻水一样的风格特征。
2、舞蹈动律
安详舒缓的动律。小乘佛教的自我解脱、自我拯救,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磐的教义已经渗透到每个傣族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傣族人平和、善良的心态。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傣族人民对自然界充满了亲切感。生活中,傣族人民和孔雀、大象等温驯、可爱的热带动物和谐相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傣族舞蹈形成了安详、舒缓的动律特点。表现在动态形象上则为: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和着象脚鼓打击发出的“崩、巴、比、泼”等节奏平稳,绵延的鼓点,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这种均匀、平稳的舞蹈动律,有孔雀的轻盈、柔美,有大象漫步森林的和缓、稳健。
3、舞蹈造型
“三道弯,一顺边”的造型。傣族舞蹈的造型雕塑性的静止画面比较多,动要刚柔相济,静如雕塑一般,保持内在美的感觉。追溯其源。三道弯的造型源干古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后来发展到今日的孔雀崇拜,孔雀在傣族人心目中是吉祥鸟,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桠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傣族人经过仔细观察。进而有了孔雀舞的艺术创造,后来融八了宗教因素,进行了美的再创造。形成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基本造型。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孔雀的骨骼结构,三道弯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了。一边顺的造型,则源于高原地区傣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由于山路崎岖,人们上山,下山,逐渐形成的最省力、又能减少危险的顺手顺边保持平衡的体态。这种体态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一顺边”的艺术美,成为高原民族的舞蹈中“一顺边”的造型和文化现象。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促使傣族舞蹈造型特色的形成。
(三)、浸润着“水”文化内涵的心理层面分析
心理文化层面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傣族人民长期处于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中。与生活在高寒山区的恶劣环境的民族相比,傣族人民的心理特征总体上是平和的,安稳的。傣族人的心目中,水不仅是生命之根,而且是精神之源。傣族人民把自己民族和水融为一体,把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与水结合起来,人与水的关系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浓缩。在傣族人民的心里,水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而是一种审美的需要、精神的寄托、美好的祝愿,它是万物成长的养分,身份转换的灵媒。它可使人的行为与某种神秘力量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台一的境界。在舞蹈中这种心理也展露无遗。傣族舞蹈讲求的是观赏性,自娱、娱人、娱神的娱乐性。而不是反抗、斗争。傣族的原始宗教还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均有灵性,人与万物是和谐共处的,并且对于生活环境中的动植物都给予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傣族的舞蹈中被充分表现出来。如傣族舞蹈的代表“孔雀舞”。傣族人把孔雀视为吉祥鸟。舞者在舞蹈时,不以舞路的多样取胜,而以傣族人隐含其中的模仿孔雀的形态和倾入的情感取胜。用自己优美的身姿模拟孔雀的漫步林问,水边嬉戏,飞跑追逐。展翅飞翔以及开屏抖翅等一系列动作,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寄寓了傣族人民的愿望,体现了特殊的审美心理。不了解傣族文化的特点和傣族人开朗细腻的民族性情,就不能真正理解他们舞蹈的内在涵义。傣族人心中的最盛大的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节日中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到广场,参加集体舞蹈,人们在水花中歌舞,以舞抒情,在水花中雀跃,一切的尘垢和污秽都被圣洁之水清洗殆尽,这时舞蹈就是一个传情的使者。她承载着真挚的情意和祝福,把人们对生命的礼赞和对未来的憧憬溶化在清泉甘露之中。舞蹈的这种情与意的契合是傣寨“水民族”舞蹈文化的完美体现。
三、对繁荣发展傣族舞蹈文化的建议
(一)、保持傣族舞蹈文化“水”的特质
舞蹈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驱动着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是根,文化是魂。要注意保护民族舞蹈文化的传统,否则,民族舞蹈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可持续。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傣族舞蹈,正是在不断继承了自身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才使得自身获得发展的,才体现了自身舞蹈文化特殊性的。具有“水”特质的傣族民间舞蹈,其文化的物质层面体现了“水”的形式。制度层面则受到“水”的侵染,心理层面则提升了对“水”的认识。这种舞蹈文化的特质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傣族民间舞蹈变迁中不变的传统。以此保持了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灵魂。
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杰出的舞蹈家、理论家、教育家吴晓邦先生(1906―1995年)在《当代中国舞蹈的主流》一文中指出“我想传统应该是一条民族生命的长河。正由于沿途不断有新的支流汇八,它才更宽、更深、更浩大和更有力量!',作为文艺工作者,要肩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重任,在继承傣族舞蹈文化“水”特质的基础上,积极发掘傣族舞蹈中的审美因子,发现现实民族文化事象中可以被提取的宝贵因素,经过加工、创造。提升创造新的舞蹈形式美,凸显民族舞蹈的个性。显示民族舞蹈这个古老的艺术品种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傣族;风格特征;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70-01
一、水文化的特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像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一样,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
傣族人民对水有着深切的感情,并以水表示无比的真诚。从流传下来的《挖井歌》《祭祀歌》等古歌谣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特点。傣族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他们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
傣族舞蹈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潇洒轻盈的篾帽舞,灵活、骄健、敏捷,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和拳舞等都具有水文化特征。而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动作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 ,也是水文化的表现。此外,傣族舞蹈以特有的屈伸动律手、腿、身体都是“三道弯”的动作造型特点,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的表演,也是水文化中柔和温情的表现。
二、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自然喜欢树阴和水,喜欢明月和繁星,劳动生活的节奏也不能过于激烈,劳动后归来清洗洁净,饭后大家和着轻缓的鼓声自由跳舞。素以洁净、爱美和擅长歌舞闻名的傣族,就是这样把水的清纯和水波流淌的轻柔,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傣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在均匀的节奏中,以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或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
三、“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一)体态三道弯
“三道弯”的舞姿造型表现在舞蹈中为:保持半蹲状态下腿部做韧性屈伸与颤动,手臂、身体、腿部都是“三道弯”的特殊动作与造型,这一舞姿特点,一直保持下来。相比传统的孔雀舞,经过创新改编的孔雀舞表演,演员取掉了面具,加强了手、眼、身法的配合。首先是模仿这种鲜明的曲线特征除了其他相关因素外,让人联想起它与小乘佛教的灵动教义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吻合,使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更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了。
(二)“一顺边”的造型
“一顺边”的美是傣族特有的安详、舒缓动律中体现出来的美好舞蹈形象,虽然傣族大多生活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多有“一顺边”的特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认为“一顺边”的美,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高原上山路崎岖,人们往来间有诸多不便,上山、下坡自不必说,就是一般走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
四、孔雀和象的意境
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脚鼓舞”广泛流传,傣族视孔雀为神鸟,视大象为圣象。把孔雀大象这些珍禽异兽升华到舞蹈艺术意境,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文化特征。
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大象,也是热带森林中的珍贵动物,它和孔雀一样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傣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大象之国”。由于象的特殊作用,傣族人把象当成财富的象征,傣族人对象的崇拜渗透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傣族人民长期与象和睦相处由此使得象在今天傣族群众中,具有了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
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远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反映,如果只关注舞蹈形式的绚丽、结构的精密、表现手法的完美而忽视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无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真美内涵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傣族民间舞蹈时,应对其民族文化内涵给予高度重视,让更多的人理解傣族民间舞蹈,来关心和支持傣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民族舞蹈;流行音乐;结合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65-01
一、云南传统民族舞蹈与当代流行音乐的结合现状
音乐和舞蹈一直都是在扮演着一对姊妹的角色,互相形影不离。流行音乐元素在民族舞蹈表演中也发挥着小配角的戏份,上演着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感人华章。流行音乐元素本身所特有的时尚性已经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一直以时尚多变走在音乐领域的最前沿。云南民族舞蹈则以其特有的民族舞蹈艺术魄力,行走在舞蹈艺术束缚的氛围中。流行音乐元素与民族舞蹈表演的完美结合,正好打破了这种民族舞蹈艺术束缚的氛围,以新时代的音乐元素为民族舞蹈表演营造了良好的时尚气氛。
在云南传统的民族舞蹈表演中,民族舞蹈的音乐一直是伴随着本民族的民族风格地域性的音乐而加以创作和演绎。在这种地域性的传统民族音乐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使云南民族舞蹈表演在其民族艺术风格中注入了时尚气息。像这样的在云南民族舞蹈音乐中加入流行音乐元素的民族舞蹈表演的例子也有很多,不论是“桃李杯舞蹈比赛”、“CCTV电视舞蹈大赛”还是“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等。我们都能切身的感受到,流行音乐元素加入传统民族舞蹈表演当中的优越性。例如:刚刚荣获第十届桃李杯全国舞蹈群舞二等奖的云南景颇族舞蹈《咿板嘟》、荣获第十届桃李杯全国舞蹈群舞三等奖的云南纳西族舞蹈《热美姑娘》、获得第三届CCTV舞蹈大赛银奖和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的云南傣族舞蹈《邵多丽》等。这些云南民族舞蹈都在音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流行音乐元素的加入是使这些舞蹈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云南景颇族舞蹈《咿板嘟》中曲作者以民歌《景颇舂米歌》为素材进行改编,在吸收民族旋律的同时融入了时代节奏。同时,采用主导节奏型贯穿发展和扩大音值的写作手法,强化了景颇舞蹈的动感,展现出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热情奔放的现代节奏,在现代摇滚乐器的伴奏下,明亮欢快,富有青春的动感与活力。优美动听的旋律,民歌加变奏,紧打慢唱的音乐结构、丰满的和声语言以及色彩绚丽的配器手法,特别是独唱的巧妙运用,使舞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云南傣族舞蹈《邵多丽》一改传统的傣族舞在节奏上都是慢慢悠悠、绵绵软软的,节奏美妙悠扬,在这支舞蹈的音乐中所体现的丰富的时尚现代感,强劲的鼓点,明快,跳跃着的律动感。这种音乐凸显现代感,加入快板,在节奏上增强动感、明。
在音乐当中注入流行音乐元素这一新鲜的血液,在民族舞蹈表演艺术上增添时尚的现代感,这是一个突破也是一个创举,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本民族的舞蹈文化,也更好的为宣扬本民族的舞蹈文化做了一个质的飞跃。这种传统与时尚的跨时代的文化组合形式,是一种新的文化机制的体现。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结合是在以传统文本为母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特色的时尚文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云南传统民族舞蹈与当代流行音乐结合的思考
云南传统民族舞蹈受时代气息的制约,它必须服从于时代,根据当下人们的审美需要、生活理想、思想来进行创作和发展。只有符合时展的需要,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要的,才是云南传统民族舞蹈的立足之本,发展之道。因此,思考云南传统民族舞蹈的继续发展之路,就要求我们准确的关注时代人们的发展需求。
云南传统民族舞蹈要谋求发展必须借助外来的力量来充实自身的生命力,当下时代的流行音乐正是充实这一生命力的能量源泉。时尚流行音乐之所以备受瞩目,这是在时代下的民族舞蹈的一个转换交接下的娱乐方式的契机。传统和时尚的结合,是一种穿越的文化组合,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本身的融合发展现象。
三、结语
舞蹈和音乐有着“鱼水情”的关系,是最亲密,结合最紧密的,有着特殊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云南传统民族舞蹈与时尚流行音乐的结合是一个时代的追求,是一个时代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新时代的文化影响下,更好的使云南传统民族舞蹈迈向更大更广的舞台,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於.略论舞蹈与音乐的相互关系[J].艺术教育,2010,(1).
1.1民族舞蹈展现民族风情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人情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在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运用音乐、舞蹈的节奏与肢体语言不仅体现舞蹈者的表情与舞蹈的意蕴,还展现舞蹈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风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民族舞蹈展现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都是现代一些舞蹈难以比拟的,民族舞蹈离不开民族文化,民族舞蹈能够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恰恰因为其展现的文化价值,民族舞蹈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将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歌舞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形象又生动,还极富内涵,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民族文化的性格。
1.2民族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舞蹈通过音乐、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容与情节,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族地区生活与风俗,体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凝结的智慧,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记录,反映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而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风格也存在差异,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与风俗,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及人们生活相联系,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游牧民族的舞蹈《贝依力格》,舞蹈表演者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一幅壮阔的草原生活景象,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境。又如舞蹈《传承》采用祖孙学舞的故事描绘方式,舞者精湛的舞姿展现舞蹈的文化传承,孙儿舞者从爱好舞蹈,为向爷爷学习舞蹈而刻苦努力的练习,其精神感染周围的一群孩童,他们也加入向爷爷学习舞蹈的行列,舞蹈的部分是爷爷将代表民族舞蹈的道具传承给孙儿,祖孙二人一起舞动起来,一起创新舞蹈,将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传承》体现的不仅是民族舞蹈的魅力,更是展现祖孙对舞蹈的一种交流与学习,一种民族舞蹈代代相传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民族舞蹈经过现代元素的渗透,也逐渐走向现代化,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将民族舞蹈体现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贵州的民族舞蹈《山那边》,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从音响效果、舞台布景上通过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加之舞者精湛的表演,将贵州民族民族文化的根深、神妙展现无遗。舞蹈一开始演奏幽幻的乐声,当音乐停顿的那一霎那黑布遮面的舞者悄然出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感觉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到一场盛大庄严的活动即将开始,舞蹈体现民族的文化内涵。
2、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鼓舞与激励人民战胜困难
2.1民族舞蹈具有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它是由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创作并相互进行流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展现民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56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各异、文化与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的舞蹈,不仅是展现他们的劳动状态,更是激励人民乐观积极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舞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战争的场景或胜利的激动与喜悦,这些舞蹈可以激励人民敢于战斗与拼搏。民族舞蹈以丰富的内容著称,民族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塑造的故事人物性格突出、故事发展情节完整,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内涵也各异,有的民族舞蹈故事体现追求真爱的感人情景,有的民族舞蹈展现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民族舞蹈描绘的是一副恢宏的战争场景,通过战争中感人或激励人的故事描述,用再现战争场景与事迹来感染观众。如《英歌》描绘的是众多好汉汇集梁山泊,为了正义,反对黑暗的封建压迫攻打大名府,舞蹈不仅形象的描绘出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形象,更是通过舞蹈展现的故事情节——群雄攻打大名府,激励人们反对封建压迫,勇于斗争。又如福建民族舞蹈《大鼓凉伞》,通过舞蹈刻画郑成功的性格与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描绘郑功成练兵的场景,展现出郑成功积极抵御外寇的故事。
这些民族舞蹈都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刻画英雄人物的形象与事迹,通过舞台效果烘托,采用各种表现手法展现可歌可泣的民族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英雄斗志,激励人们勇于与不公平现象做斗争,敢于反抗封建黑暗统治,鼓舞人们善于与外来侵略者作斗争。
2.2民族舞蹈有教育人们团结奋进的作用
我国的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着表现人们生活的舞蹈,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舞蹈庆祝抓捕猎物与收获粮食,人们通过编排舞蹈展现抓捕猎物的场景,体现人们的一种斗志的同时教育人们要团结奋进。德国著名的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舞蹈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人们挥舞肢体的同时散发着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原始的人们利用舞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通过简单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重复的传达一个涵义——教育人们要团结进行狩猎,要维护本部落的稳定与秩序,要遵循共同的生活准则。民族舞蹈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民族舞蹈不仅可以娱乐放松精神压力,更为有效与有益的影响是民族舞蹈能够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与激励族人奋进,为共同的理想与生活而努力。
3、民族舞蹈的娱乐价值:抒感与自我娱情
3.1民族舞蹈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也高于人们的生活,民族舞蹈作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丰富着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有限,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多数是通过自己传统的文化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民族舞蹈是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新疆地区的姑娘都善于舞蹈,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 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其用来表现情感,抒发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3.2民族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
民族舞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人们从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民族舞蹈,可以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历史。
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民族舞蹈、学习民族舞蹈,了解具有民族风情、民族风俗的民族舞蹈,精神可以从紧张的工作氛围中得到释放,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围,比如藏族的民族舞蹈《锅庄》,将人们的精神从紧张的工作中缓解下来,转向一种娱乐性的或者是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或者是对爱情的表达等内容上,以一种舒缓的音乐配合肆意的舞姿,不仅可以让学舞者尽情的释放自己的压力,还可以从中收获到快乐。
4、民族舞蹈的国际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一国的国际地位做出重要贡献,文化实力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民族舞蹈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如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通过展现河北劳动人民的插秧情景,表现出中华民族人民热爱劳动,勤劳奋进的精神面貌。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门的打开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我国开展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项目,民族舞蹈在其中具有重要部分,通过为外来的贵宾表演民族舞蹈,一方面展现当地的民族风情,另一方面也使外来贵宾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我国还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民歌节,如广西民歌节、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国际化的节目,通过民族舞蹈一方面展现民族传统文化,还将中华民族舞蹈推向世界市场。我国更有许多的节目与歌舞团走向世界,如同一首歌、东方艺术团等,在世界各国开展巡回演出,为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民族舞蹈的魅力,展现中华民族的特色。
5、结语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民族舞蹈更多的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丰富民族文化。民族舞蹈在现代价值上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与国家价值,充分利用与发挥民族舞的现代价值,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杨铮.谈中国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 . 艺术教育, 2011(02)
宋晓敏.试论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及其欣赏艺术 . 作家, 2012(04)
赵尖草吉.安多藏族民间舞蹈研究 .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宁伟男.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的特征与传承研究 .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意境;途径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00-01
一、动作设计与意境营造
(一)风格性
舞蹈编创者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设计时,首先要保持动作独有的风格性特征。风格性特征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特征,是营造具体舞蹈意境的体态基础,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动作的风格性特征就不同,其所体现出的舞蹈意境也就不同。此外,舞蹈编创者在保持民族民间舞蹈动作风格性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大胆的创新,以为舞蹈意境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以回族舞蹈《水润三色》为例,编创者采用了回族传统的碎“摇”头这一动作,在此基础之上再加入重拍向下的屈伸措步跳、向后闪腰碎摇头等极具回族风格性的舞蹈动作,并在保持原有节奏基础之上加大这些动作的幅度和表现力度,将“摇”与“抖”的动作延伸到了全身各处,从而展现出了一个活泼灵动而又高贵的回族少女的形象,并营造出了一种若即若离、欲仙欲醉的舞蹈意境,使受众感受到了回族所特有的民族民间风情。
(二)韵律性
除了风格性特征之外,舞蹈编创者还要注意对民族民间舞蹈动作韵律性的探索与挖掘。“韵律”是民族民间舞蹈意境所共有的本质性特征,韵律的体现也决定着舞蹈意境所能达到的艺术欣赏的高度。在进行舞蹈编创的过程中,舞蹈动作的收放、快慢、转化以及舞蹈动作之间的连接与层次结构等都关系到舞蹈韵律的体现,舞蹈编创者要通过舞蹈动作以及动态之间的充满律动感的衔接来生成主导舞蹈意境的“气”。可以说,不同的动态韵律是各民族民间舞蹈构成的灵魂,民族民间舞蹈正是通过这种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和韵律的动作来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的。维族舞蹈的微颤韵律、朝鲜族舞蹈的提沉等这些都是民族民间舞蹈韵律性的具体体现,不同的韵律性特征表现出了不同民族的特色,这更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意境的表现。
二、空间构图与意境营造
(一)平面构图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有型”的舞蹈,它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对舞台的平面构图有着很高的要求。舞蹈中的平面构图强调的是舞者与舞台的空间位置关系,舞台中不同的方位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表现力,舞蹈编创者只有处理好了舞蹈的平面构图,才能更好地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意境表现出来。具体而言,舞台中央的地位以及舞台左右两边的侧中心位置是舞者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也是展现舞剧情节的核心地带;而舞台中左后和右后的位置则距离观众比较远,通常安排进一些次要的环节和人物形象。总之,舞台表现力的强弱随着由中心向边缘的辐射而逐渐递减,舞蹈意境的呈现也是在这种平面构图中若隐若现的。因此,舞蹈编创者在利用平面构图进行意境营造的时候,一定要对舞台中的点、线布局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和考虑,从而将平面空间的构图意境完美地呈现出来。
(二)立体构图
舞台构图不仅仅包括由舞者位置所构成的点和线的运动轨迹,还包括由高、深、宽构成的立方体以及舞者身体的复合图形所形成的立体构图。要想保证民族民间舞蹈完美的立体构图,舞蹈编创者首先就要对舞蹈构成的空间立体结构进行了解,要清楚舞蹈中对称与均衡、集中与对比等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其中,对称与均衡是民族民间舞蹈立体构图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法,它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安稳的意境,有利于保持舞蹈画面的真实感和立体感。此外,集中与对比的立体构图手法也比较受民族民间舞蹈的青睐,它是统一性和非统一性的具体表现,有利于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利于刺激受众内心的情感,能使受众更形象、真实地感受到舞蹈作品所蕴含的意境。例如,杨丽萍所编创的民族民间舞蹈《云南印象》中第三场“家园”就是采用的集中与对比的表现手法来创作出“色、电、光、影”相互融合的舞台意境的,这里的“集中”体现在空间造型上的多样性,“对比”体现在杨丽萍一个人与群舞在空间上的鲜明对比,这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反差给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将该舞蹈作品所蕴含的那种虚无缥缈而又热情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意境是一种超凡脱俗、典雅古朴的审美境界,其旨在调动受众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深层次内涵。因此,舞蹈编创者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时候要从整体出发,要注重舞蹈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法,以创作出一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舞蹈意境氛围,这有利于提高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水准。
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舞蹈是我们这一代必须肩负的重任,因此在舞蹈的艺术创编中我们更应该懂得民族民间舞蹈不是单纯的技术技艺传授,更多的是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是对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的把握。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更多更好的舞蹈人才和作品必将使民族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魅力更加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