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危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财务危机的定义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偿债能力,本文所说财务危机是指上市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的情况。
2、国际上财务危机征兆的识别模型
1)单变量预测模型。即通过单个财务比率指标的走势变化来预测企业财务危机。最早单变量预测模型由威廉.比弗提出。其观点是按照预测能力和综合性的大小来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指标主要有:l)资产收益率;2)债务保障率;3)资产安全率;4)资产负债率。此模型比较简单,缺点在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应用多方面的财务指标来反映,无法用一个比率概括。此方法常用于同一个公司中得出不同结论的不同的预测指标现象。所以在选择具体财务预测指标时,企业要选用可以表现自身财务运行核心特征要素的财务比率作为预测变量。2)多变量t预测模型。即运用多种财务比率指标加权汇总而构造多元线性函数公式来预测财务危机。目前,奥尔曼的Z-Score五变量t模型的应用最为广泛:Z=1.2X1+1.4X2+3.3X3+0.6X4+0.99X5。具体判断标准如下表所示:Z≥3.0 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很小财务不失败组;2.8≤Z≤2.9 有财务失败可能;1.81≤Z≤2.7 财务失败可能性很大;Z≤1.8 财务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识别的征兆
1、通过财务状况指标分析来识别财务危机
借助财务状况来识别财务危机征兆也即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财务指标,上市公司应根据本公司自身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指标临界点,将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与制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一定的财务危机。识别财务危机分析的核心指标有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本文采用的财务指标有:
1)偿债能力分析,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代表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有可能破产。企业是否能偿还到期债务是建立在一定资本或资产之上,做为保证的是足够现金流入量。该指标有: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2)盈利能力分析,盈利体现了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包括产品和资产获利能力。分析时应排除将要和已经停止的营业项目和会计政策变更会引发的累积影响等。该指标有:净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3)营运能力分析,由于存货和应收账款无法直接拿来偿还债务,需进一步分析它们的周转速度来判断偿债能力、变现速度。如果存货、应收账款现速度慢,企业可能会出现财务危机。该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4)发展能力指标是对企业现在与往年各项财务指标相比再纵向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判断企业的大致变化趋势。从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做出相应预测。该指标有: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5)现金流量能力,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才是企业偿还债务的基础和根本保障。现金流量能力包括: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和全部经营现金净流量。6)财务状况识别财务危机征兆:
①经营现金净流量为负。表明企业盈利能力出现问题。②资不抵债。表明企业面临进行重组或清算的威胁。③累计数额巨大的经营性亏损。表明企业存在财务危机,资不抵债。④对短期借款过度依赖。这类企业筹资会受阻,资金周转不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使得生产经营困难。⑤存在大量不良资产,表明资产呆滞,营运能力下降。⑥存在大量逾期未付债务。表明企业存在偿债能力问题,出现财务危机。
2、通过分析经营状况识别财务危机征兆
通过经营状况来分析财务危机的征兆即采用非财务指标来定性分析上市公司中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不能从财务比率或指标中直接获得,但在分析企业的潜在危机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股利分配政策及公司内部持股人持股情况。内部持股人出售股份常常是公司盈利能力恶化的重要信号。2)过度扩张,上市公司进行多元投资应首选拥有竞争力的相关产品,要在市场上做好做强。但如果盲目扩张,也会丧失原有的竞争优势。3)过度依赖贷款进行筹资会引发上市公司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说明公司资金周转失调和低下的盈利能力,最终导致破产。
3、通过分析管理者行为与报表粉饰行为识别财务危机是否存在
1)管理者行为分析。财务困境会引发企业管理层为管理经营效率的提高而积极行动。①现金短缺情况的改善。为解决现金困扰进而减少现金流出或增加现金流入和采用多种方式增加现金收入。如处置存货、降薪。②削减成本。分析产品功能成本,寻求替代原材料来降低成本,降低非生产经营性支出。③突然变动的高管人员。企业高管层的更换由财务危机引发。管理层的重要人员突然变更,尤其是集体辞职,标志企业存在财务危机。2)粉饰报表。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发现:公司存在财务困境会使用以下方法:关联交易、重组资产、非经营性损益等,常会引发相关财务指标出现反常。所以会分析会计质量来了解管理层有没有进行报表粉饰。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防范及处理对策
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资金管理能力。事后对财务危机进行总结,可以找出企业运行的软肋,由于完善的内部控制的缺乏,企业管理混乱,期间费用高居不下,随意性强的投资缺乏评估、审核。2)降低财务风险可以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监控系统。企业财务危机和风险相联系,运作过程中企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完全避免财务危机只期望通过监测风险是不现实的。企业运营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权变因素,所以须通过对主要风险的监测和评估来减小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3)修正并完善危机识别体系,及时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防范,便于危机管理能力的增强。分析财务危机,进而增加企业对危机管理的经验。根据处理财务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对财务预案重新修订,使得企业今后应对财务危机中做到从容不迫。
参考文献:
[1]吴世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财会月刊,2007(3)
一、国内外对财务危机的定义
国内外对财务危机的界定有多种观点,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观点:
1.Beaver(1966年)认为财务危机包括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等。他以59家破产公司、16家拖欠优先股股利公司和3家拖欠债务的公司为研究对象。
2.Altman(1968年)认为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是财务危机企业。
3.Deakin(1972年)认为财务危机包括无偿债能力、倒闭或者为了债权人利益而清算。
4.Carmiehael(1972年)认为财务危机使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及流动资金不足四种形式。
5.Foster(1986年)认为财务危机是“除非对经济实体的经营或结构实行大规模重组否则就无法解决严重变现问题”。
6.Ross(2000年)等人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企业财务危机:(1)技术失败,即企业无法按期履行债务合约;(2)会计失败,即企业账面净资产出现负数,资不抵债;(3)企业失败,即企业清算后仍无力偿付到期债务;(4)法定破产,即企业或者债权人由于债务人无法到期履行债务合同,并成持续状态时,向法院申请破产。
7.谷祺与刘淑莲(1999年)将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
另外,在国内的实证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将财务危机公司定义为ST公司。例如,陈静(1999年),吴士农、卢贤义(2001年)等。
二、本文对于财务危机的理解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危机”的含义有三种:一是指潜在的祸害或危险;二是指严重困难的关头。亦特指经济危机;三是指危险的机关。可见,“财务危机”中的“危机”应取第二个意思,财务危机即指财务上严重困难的关头。国外一些学者将财务危机理解为破产,破产是指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无力继续经营,由法院宣告停止营业,进行债权债务清理的状态。可见,破产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恶化到了无法持续经营的地步,所以破产企业是财务危机企业。但这是财务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仅把财务危机企业理解为破产企业是不全面的。我们看一下一个企业走向破产的一般过程。根据日本经济学家野田武辉的研究,企业由于持续亏空而走向破产的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期,企业持续亏损,但最初亏损时仍可以筹集到资金;第二期,资金筹集形势严峻,但由于仍有信誉和担保,银行融资没有困难;第三期,票据贴现渐增,透支增多;第四期,贷款月月递增,达到担保极限;第五期,银行中止融资,票据激增,购货定金延期支付;末期,借高利贷,倒闭。这个过程包括了以下几种情况。
1.经济失败。经济失败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得的税后收入低于包括其资本成本在内的全部经营成本,它包括三个方面:(1)经营所得收入不足以支付经营成本和费用;(2)投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3)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如果企业的投资者同意接受较低的投资收益率(甚至是负的投资收益率),并继续向企业投入资金,则这类企业可以继续经营下去。但是,如果企业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扭亏为盈,而投资者又不肯不断提供新的资金,这类企业的资产由于无法更新而逐渐减少,最终要么宣布关闭,要么减小规模,在一个可以产生正常利润的资产数额较低的水平上继续生存。
2.技术性无力偿债。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况称为技术性偿债。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企业暂时资金周转不灵,安排调度不当造成。对于这种情况,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有效的补救措施,筹到足够的资金来清偿债务,继续生存下去。
3.资不抵债。当企业总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其总负债的账面价值时,企业就陷于资不抵债的境地了。显然,这一情况要比技术性无力偿债严重得多,常常会导致企业破产清算。
4.破产。当企业资金匮乏和信用崩溃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企业破产便不可避免。因此,破产是指企业的全部负债超过其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所有者权益出现负数,并且,企业无法筹集新的资金,以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债权人或债务人要求,经法院裁定,企业需按照法定程序转入破产清算。
以上几种情况都是财务上已有的严重困难,或者即使能暂时解决也存在潜在危机,所以都可以说是公司遇到了财务危机。企业走向破产的过程也就是财务危机发生的过程。国内外一些学者也扩展了对财务危机的理解,但都不外乎以上四种情况。所以本文认为对财务危机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所谓的财务危机既包括经济失败、技术性无力偿债、资不抵债以及破产等,也包括处于这几种状态之间的各种情况,即财务危机既是一种状态结果又是一个过程。经济失败是财务危机的开端,无力偿债和资不抵债表明公司已处于严重的财务危机状态了,破产是财务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也是财务危机的结果。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信用风险
受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中国企业比发达国家企业发展速度快得多,而垮掉的速度更快。就我国企业而言,发生财务危机表现大致可分为四点:一是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接近或超过100%;二是现金流量入不敷出,现金支付严重不足;三是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且无债务重整计划;四是主营业务发生严重萎缩,企业利润依赖关联方交易及外来补贴。
一、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企业财务危机产生有两个原因,一般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是无法回避的,也是企业不可控因素;企业大多是通过危机管理降低内部因素带来的危害,既内部因素为企业可控因素。
1.企业的管理者缺少管理经验和管理才干,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出现混乱,公司出现危机及困境。比如企业的管理者在不清楚市场环境下,盲目扩大生产,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形成大量积压,挤占了企业流动资金,致使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与此同时企业库存成本增加,更加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此外,企业的财务人员任意向客户提供信用,应收账款过多并且催收不力,使原本资金较为宽松的公司陷入危机状态。就所调查存在不同程度危机的企业而言,绝大部分的企业内部管理都存在严重问题,其中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不足与管理能力欠缺的问题尤为突出。
2.企业经营不善,缺乏竞争力是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直接的原因。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等全方位面临着市场竞争。企业经营不善,很容易使企业陷入无法持续经营的窘境。
3.企业忽视对财务危机的预防,缺乏危机管理意识。企业没有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系统,没有防范机制,从而不能很好地预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当危机发生时,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不能做出及时准确判断,缺乏行之有效解决措施,导致企业经营后果严重,甚至是倒闭破产。
4.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科学严谨性。许多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不能合理科学的利用财务杠杆,造成负债规模过大,企业利息负担过重。在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基础十分脆弱,随意性强,企业严重浪费,资产管理漏洞百出。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经营程序和良好的财务经营机制,造成财务信息失真,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经营杠杆使用不当,不能合理安排资金占用结构,管理制度朝令夕改,这样就容易产生管理的失误及财务舞弊。
5.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大多数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负债率过高,自有资金不足,造成资本结构不合理。有的企业负债率甚至高达70%-80%的程度,给企业带来了较重的利息负担。由于企业融资决策的失误,在进行融资决策的过程中企业没有处理好融资渠道、方式、额度以及偿还期限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性以及财务、破产风险可控性。许多企业正是由于没有做出周密妥善的安排,从而为日后财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二、财务危机的防范
引起财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密切关注财务指标的变化,建立完善的财务危机预防休系,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其实施防范。
1.强化危机意识,加强财务管理
企业要有效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就要加强企业自身的危机意识,要从思想认识上得到重视。加强在企业内部风险防范的教育,树立员工尤其是领导干部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确保企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加强危机意识的基础上,企业还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运作,使财务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其作用,准确而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做好企业的财务规划与控制。
2.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和预警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建立对财务状况的预测、监测和预警机制。因此,对现代企业来说,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我们需要设置如下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建立财务危机防范机制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除了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和预警体系外,还应建立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通过有效地防范机制来化解财务出现的危机。建立防范机制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预测财务危机的管理,通过运用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对企业在负债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和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估各种不利因素引发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以及程度强弱,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发生财务危机。二是事前预防,即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制定防范危机的一套或者多套方案,以便预控,尽量避免发生危机。三是加强对事中或事后危机的控制,在危机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时,通过严密的危机处理计划,使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快速制定处理方案,及时控制和扭转局面,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
4.加强企业筹资管理,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想要壮大发展,仅仅依靠自有资金还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筹集资金。例如:发行股票、公司债券、银行贷款等。企业在甄选资金来源渠道时,应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状况,如承受能力和盈利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财务杠杆,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选择最佳的融资组合,降低融资成本。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企业的偿债风险,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优化。
5.加强对信用风险的认识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经济活动越来越普遍地以契约合同为基础来从事生产和交易,以保证经济的有序运行。然而,由于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诚信契约的不完全,导致了信用风险的产生,并随着信用交易的扩大而不断扩大。
三、结论及建议
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抓住了主要因素并做出相应的措施还是能够很好的防止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另外,建立一个可靠的财务预警模型还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将定性的财务信息定量化可以尽可能地为企业相关利益人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帮助从而减少相应的损失。当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要能有效运作,必须有一个正常、及时且能满足需要的管理资讯系统的存在,否则,即使是最有效的预警系统也不能正常运转。
本文还是属于规范研究,侧重定性研究。以后可以考虑定量研究,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实证研究。尤其是对于财务预警模型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结尾提出的关注信用风险的相关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预警;现金流量
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的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卷入失败的漩涡。而任何企业的财务危机都是逐渐恶化的过程,因此,加强财务危机管理,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早察觉财务危机发生前的信号,使经营管理者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状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管理,预防失败,是非常必要的。
一、财务危机信号及现金流的表现
财务危机通常有两种确定的方法:一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企业破产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最常用的标准,也是最准确和最极端的标准;二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
从企业现金流量看财务危机,则表现为缺乏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现金流,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企业的正常运转,依赖于现金的流动和支付能力,有利润而无现金流入的企业,照样会破产。
任何财务危机的发生都不是一时的,而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结果。财务危机的早期预警信号很多:负债过多,过度依赖贷款,资金占用不合理,现金流量入不敷出,现金支付严重不足;销售非预期下跌;平均收账期延长;交易记录恶化;非计划的存货积压;过度大规模扩张等等。所有的这些信号,实质是反映了企业现金流的问题。
现金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属于“木桶理论”中的那一块最短的木板,如果要保持正常的运营,就必须降低各种控制风险。若是将现金流这个最为薄弱的板块控制住,其它财务上的板块风险就比较容易把握,因此财务预警的重点应是现金及其流动。
二、建立现金流预警系统
(一)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企业应在一定时期事先做好财务规划,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力求使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同步。经过企业上下反复汇总、平衡、最终形成年度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总预算应着重于规划和控制企业宏观的经营活动,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年度现金流量预算制定出分时段的动态现金流量预算,对日常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保证现金流有条不紊。
当预测未来现金流量为负值,企业应当事先做出筹资安排,以可接受的成本及方式筹集到足够的现金,从而避免发生危机时才匆忙采取应急措施。
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现金流的巨大变化,从而可能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二)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现金流量结构、偿债能力、收益比率、财务弹性、收益质量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危机。
1.现金流量结构指标
现金流量结构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保持合理的现金流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主要有3个比率:
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该指标估测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其标杆临界点值为1。当比率大于1,表明企业总体上对各种现金支付需要是有保障的;否则相反。
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经营现金流入量/经营现金流出量
该指标估测现金流量主体结构的稳健与安全性,其标杆临界点值为1。当比率大于1,表明企业有着良好的主体现金支付保障能力;反之,该比率长期小于1,意味着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维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其收益质量低下,经营现金流入匮乏,甚至处于过度经营的危险状态,长期处于此状况,将面临破产危险。
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经营现金流入量/总现金流入量
该指标说明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流入量的构成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简单地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只能说明其结构变化,但如果该比率持续地下降,有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危机。
通过对现金流量结构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现金流入量的具体来源和现金流出量的具体去向,从而更好地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同时将其与历史和同行业比较,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
2.现金偿债比率
过度负债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负债的额度和期限必须保持合理。主要有5个比率:
经营现金与流动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流动负债
该指标反映经营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的偿还保障程度。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能够满足支付到期债务,则财务风险相应较小。运作较好的公司该值通常大于0.4,该值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
经营现金与债务总额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债务总额
该比率反映经营现金流量偿付所有债务的能力。该值越高,企业承受债务总额的能力越强。
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实际支付利息+实际支付税金)/实际支付利息总额
该指标反映经营现金流量对利息的支付保障程度,比利息费用保障倍数更为合理。
经营现金与到期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本期应付票据)
该指标反映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一般应大于1,否则,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有所恶化。
现金平均持有系数=当期现金平均持有额/标准(历史)现金平均持有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持有均衡度。若该系数趋于1,说明现金平均持有稳定,若有较大偏差,则应引起关注。
3.现金收益比率
现金收益指标反映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主要有3个比率:
每元销售现金净流入=经营现金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该指标反映企业通过销售获取现金的能力。将它与同行业水平比,可评价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与历史水平比,可评价获取现金能力的变化趋势。
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该指标反映了每股流通在外的普通股的现金流量,通常应高于每股收益。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
该指标与同行业水平比,可评价每元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与历史水平比,可评价获取现金能力的变化趋势。
现金收益指标只能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它没有具体的标杆值。
4.财务弹性指标
财务弹性体现了企业自身产生的现金与现金需求之间的适合度。它的分析,反映了企业支付能力和筹资能力的强弱。主要有3个比率:
现金流量适合比率=一定时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同期资本支出+同期存货净投资额+同期现金股利)
该指标若大于1,表明企业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量能够满足日常需要,不需要外部筹资;小于1,说明企业现金来源不能满足股利和经营增长的需要。
现金再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股利和利息)/(固定资产原值+对外投资+其它资产+营运资金)
该指标反映用于资产更新和企业发展的现金额度。通常在7%-11%之间,各行业有区别。
现金股利保障倍数=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现金股利额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其值越高,现金股利支付越有保障。
5.收益质量分析
主要有2个比率:
净利实现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投资收益现金流入)/净利润
该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会计利润实际有多少现金来保障,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利润越真实,财务状况越安全。如果该比率过低,要么说明企业的利润有一定的虚假,或是账面的非收现利润,并未形成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或是说明企业的收现能力较差,收现速度缓慢。若该值持续较差,应引起充分重视。
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损益
该指标反映了现金回收的程度,越高越好。
以上指标的变动一般能说明企业现金流方面出现的问题,从而反映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虽然有时某一财务指标的不理想甚至恶化的迹象,可能是由某一偶然因素或突发事件所导致,或是由企业的经营战略发生转变所引起,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企业马上会产生财务危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指标及其他指标的计算,分析企业目前财务状况,为经营管理者作决策提供依据。
三、树立规避财务危机的意识,加强现金流管理
现金流要追求一个平衡,如果不顾及企业自身的实力,冒然追求规模效应,只会拉断资金链,导致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现金流管理得好,就要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让企业全面的工作计划与现金流相衔接。
1.测算合理的现金流量循环周期,使企业的现金流量保持平衡,就可以相应减少企业投入营运资金的占用量,避免现金的不必要浪费,提高现金流动量的盈利能力。
2.建立高效的现金划转控制系统,研究自身的收账系统,使企业能更快地收取客户现金;同时与银行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选取更为快捷的银行结算方式,确保现金流的畅通。
3.制定现金收支控制制度,研究现金收支控制的组织结构和程序,以明确个人和部门在现金收支控制中的权利和责任。一方面,对现金流动性进行控制,即控制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和额度,以维护现金循环流动;另一方面是对现金的安全性进行控制,保证现金的安全,防止贪污、挪用、侵占现金现象的发生。
4.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计划部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将风险和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全方位关注企业财务的各项指标及实际经营状况,建立合理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明确各个责任人的权、责、利,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让企业健康地运转。
【参考文献】
[1]陈越.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J].会计之友,2005,(2).
[2]高天宏.财务预警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北方经贸.2004,(1).
[3]郭小金.捕捉财务危机早期信号,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J].经济师,2004,(7).
[4]梁飞嫒.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初探[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4).
财务危机诊断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的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这种诊断的目的,主要在于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加以分析并及时发现业已存在的财务隐患。财务危机诊断主要是通过定量指标的计算和定性指标的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主要运用定量诊断分析法,把Z计分模型和我国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结合起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诊断企业财务危机状况。
(一)Z计分模型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了对财务危机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主要有单变量分析法和多变量分析法。Altman(1968)根据行业和企业资产规模,选择两组样本(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各33家作为研究样本,并根据误判率最小的原则,从22个财务指标中确定了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得出多元变量模型,即Z计分模型,也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财务预测模型。其基本表达式为:Z=1.2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Z表示短期出现破产的概率,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负债总额的账面价值,X5=销售收入/总资产。根据这一模型,Altman提出了模型的临界值,当Z大于2.675时,公司基本上不存在财务风险,不会出现财务危机;当1.81<Z<2.675时,公司的财务风险不确定,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比较大,处于灰色地带;当Z<1.81时,公司的财务风险很高,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大。
Z计分模型目前广泛应用于许多银行、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投资机构等。Z计分模型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资产使用效率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本文也以Z计分模型进行企业财务危机预测,以综合判断企业是否出现大的财务风险,是否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然后再利用我国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进行具体分析。
(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告为基础,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作出评价,或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解决问题。通过Z计分模型的计算,如果得出企业存在财务失败的可能,则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进一步的分析,以诊断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1)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的负债状况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绝大部分是由于负债过大,资不抵债。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是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款来筹资的。通常认为60%~70%为合理范围;低于30%说明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强,负债较少,资金来源充足;如果资产负债率在85%~100%之间,视为财务状况不佳,说明企业难以筹到资金,筹资风险加大,利息负担增加,偿债风险也增加;如果资产负债率在100%以上,说明企业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已获利息倍数反映的是企业当期获得的收益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利息费用的开支需要。该指标值越大越好,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利息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的负债过大或者盈利能力过低,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已获利息倍数=(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2)变现能力分析。企业的变现能力反映的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在一年内转化为现金的能力。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动资产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转化为现金或者变现能力低,不仅无法支付工资,购买原材料等,甚至不能偿还到期的流动负债。就会导致企业的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信誉受损,不能从银行等机构取得融资,进而导致企业破产。企业的变现能力主要通过流动利率和速动比率来反映。
流动比率反映某一时点偿付即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如果这一比率达到或者超过2,表明资产流动性是充分的;它在1~1.5之间,表明资产流动性是不足的;它在1以下,可能表明企业偿付债务已有较大困难。水电、电话、煤气、暖气等公共事业部门,由于采取按月收取费用的方式,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比较快,流动资产比率可以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企业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只有和同行业的平均流动比率和本企业的历史流动比率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这个比率的高低。
速动比率是反映比流动比率更进一步的有关变现能力的比率。一般认为工业企业的速动比率以1为宜,如果在0.5以下,说明企业短期资金偏紧,要是无法及时筹措到足够的现款,将会陷入无力偿付短期债务的困境。如果在2以上,则表明企业资产结构不够合理,低收益资产比重过高,会导致盈利能力减弱。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应收账款较多的单位,速动比率大于1也是正常的。应收账款极少的单位,速动比率则可能大大低于1。所以因为行业的不同,速动比率也会有所差别。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3)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还要看其盈利能力,如果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最终会耗尽企业的资产。企业的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通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净利润来反映。
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标,一般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销售净利率及净资产收益率应高于银行存款年利率。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一般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主营业务净利润应占企业净利润总额的70%以上。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净收入×100%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100%
(4)持续经营能力分析。持续经营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如果企业已经不能持续经营了,说明企业已经处于破产的状态了。持续经营能力主要通过销售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来反映。
销售增长率反映的是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市场占用程度,若该指标大于0,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持续增长能力越强。资产增长率反映的是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资本的增长程度,若该指标大于0,说明企业的自有资本不断增长,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该指标越大,企业的持续增长能力越强。
销售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增长额/上期销售收入×100%
资产增长率=本期股东权益增长额/上期股东权益总额×100%
二、财务危机诊断方法
财务危机诊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财务状况综合评价将企业近几年的财务数据代入Z计分模型,计算出企业的Z值。若Z值>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小;如果Z值<1.81或者1.81<Z值<2.675时,则企业存在财务失败的可能。这时就需要进一步进行财务比率分析,找出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具体原因。
(二)财务比率诊断分析具体如下: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绝大部分原因是企业负债过大,甚至资不抵债。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果得出的数据高于经验值,则企业存在长期财务风险,负债过多,很有可能资不抵债,企业需要从整体上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
(2)企业变现能力分析。因为很多长期风险是由于短期风险引起的。通过分析企业的变现能力,若得出的数据低于经验值,企业极有可能存在短期的财务风险。计算企业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如果流动负债占得比重比较大,说明企业的长期财务风险是由短期财务风险引起的。企业应先解决自己的短期财务问题,从根源上改进。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通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如果存在销售收入增长,但是净利润却没有增长,这时企业要注意在扩大销售收入的同时,改进经营管理,控制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4)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分析。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企业必须能够持续经营下去,才有可能获利。因此通过分析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以判断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经营下去。
三、案例分析
我国大部分学者以上市公司被ST即被特别处理作为企业出现财务失败可能的标志。本文以*ST华控为例,华联控股因2007、2008年两年连续亏损在2009年4月被冠上*ST的帽子。对其4年前即2006年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财务比率诊断分析,分析其2006年是否已显现财务失败的可能,并研究企业具体在哪些方面出现财务风险,需要在哪些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该公司基本财务状况见表1。
(一)财务状况综合诊断分析在以下的数据分析中,由于公司财务报告中并未详细披露利息费用,本文分析都是以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
Z=1.2X1+1.4X2+3.3X3+0.6X4+0.999X5
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0.1021
X2=留存收益/总资产=0.0539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0.0318
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负债总额的账面价值=0.5723
X5=销售收入/总资产=0.447
Z =1.2×(-0.1021)+1.4×0.0539+3.3×0.0318+0.6×0.5723 +
0.999×0.447=0.847
根据Z值分析临界点,华控公司的Z值小于1.81,说明企业存在财务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企业应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扭转财务危机状况。
(二)财务比率诊断分析具体如下:
(1)偿债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75.98%
已获利息倍数=(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2.77
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流动负债/负债总额×100%=67.85%
由上面的数值可以看出华控公司的利息支付能力保持良好,但是资产负债率略高,华控公司存在长期财务风险。一般认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0%~70%的范围内算是合理的,如果在85%~100%之间,视为财务状况不佳,说明企业难以筹到资金,筹资风险加大,利息负担增加,偿债风险也增加。由计算出的数值可以看出,华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略高于合理的数值,说明华控公司在偿还债务方面已出现风险,华控公司应引起注意。
(2)变现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0.8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0.58
由数值可以看出华控公司的变现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华控公司存在比较严重的短期财务风险。流动比率在1以下,说明企业偿付债务已有较大困难,而本案例中华控公司的流动比率只有0.8,即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企业的营运资本为负数,流动资产也不足以偿还,需要动用长期资产来偿还流动负债。但是长期资产不能随时变现,企业已经陷入偿债困境。速动比率以1为宜,数值在1以下说明企业短期资金偏紧,要是无法及时筹措到足够的现款,将会陷入无力偿付短期债务的困境,而企业的流动比率只有0.58。而且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为67.85%,可以看出华控公司的长期财务风险是由短期财务风险引起的。
(3)盈利能力分析。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净收入×100%=3.59%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100%=99.22%
2006年银行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72% ,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为2.52%,由计算数值可以看出企业的销售净利率大于这两个利率,而且企业的主营业务净利润占企业净利润总额的70%以上,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出现风险。
(4)持续经营能力分析。
销售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增长额/上期销售收入×100%=125%
资产增长率=本期股东权益增长额/上期股东权益总额×100%=111%
可以看出企业的销售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都大于1,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在增长,自有资本也在增长,企业可以持续经营。
可见,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综合评价,企业存在财务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大。通过进一步具体的财务比率诊断分析,可以看出引发企业出现较大财务风险的不是盈利能力和持续增长能力方面,而在于企业的偿债方面。究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的短期财务风险引发了企业的长期财务风险,即变现能力出现较大问题引发了偿债能力出现风险。企业如果要摆脱财务失败的风险,必须从短期风险入手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尽快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否则将陷入财务危机。
综上所述,只是通过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分析企业,只能得出企业是否出现财务失败的可能。企业即使出现了财务失败的可能,也并不是每个方面都出现问题,必须进行具体的财务分析,抓住根本原因,才能使企业快速有效地摆脱困境。
由于Z计分模型在中国有一定的适用性,如果企业能够设计出适合自己企业的预测模型并与财务分析体系结合起来,就能够更加准确的发现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化险为夷。
参考文献:
[1]邓明然、胡蕾:《Z-SCORE模型在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中的应用研究》,《财会通讯》2007年第10期。
[2]向德伟: 《运用Z计分法评价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