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司马光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17-01
走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研究的领域很多,其实我们的主战场就是教育教学,放眼《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文本对话)。由此,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我的认识人文关怀就是本文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可行性。
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拍手或在黑板上写上“T”,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我带的是低年级语文,虽然我学过儿童心理学,也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戏呀、运用多媒体呀,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如杨淼文《四个太阳》:学生合作互查,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曾记得在上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己正认为上得得心应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现在想起来,怎一个“哎――”字了得!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呀!
关键词:情境教学 学习兴趣 人才培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30-01
1 引言
各种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灌输知识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传道授业解惑也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现代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点拨与启发的作用,充分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本文通过情境教学策略分析与应用,展示现代课堂教学的优点。
2 情境教学策略的内涵
教育心理学对情境教学的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2]。根据内涵可知情境教学的实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情境教学必须扎根于现实社会与日常生活,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提炼和加工,将凝练的精神内核作用于学生。构建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众所周知的榜样案例、绘声绘色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游戏、团队角色的扮演、轻松浪漫的诗歌朗诵、充满想象的绘画、吸引眼球的体操、旋律优美的音乐欣赏、令人神往的旅游观光等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教学起到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作用[3]。
3 情境教学策略的应用
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较多,但是要注意的是每种方式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即受众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如果在一种情境中,有学生表现不出主动积极性,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并与之细心沟通,了解为什么并及时解决为什么。如果有较多学生表现不出主动积极性,教师应该反思这种情境是否真的合适这些受众群体,是不是应该创设其他方式的情境。本文选取五种情境策略加以说明。
3.1播放视频,导入情境
视频有声音有画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入预设的“埋伏圈”。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慢慢把自己当成视频画面的人物角色,仿佛视频中的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司马光砸缸》课程的教学视频,学生会自觉与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是司马光,当成是小伙伴的一员,甚至当成是落水者等。在视频的链接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几个问题更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分析与思考问题。
3.2选择任务,模拟情境
教师选择1-2个与当次课程相关的任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进入课程的学习,边学习边模拟情境,在课程情境中理解任务的目标与性质,体会任务的实质与过程。比如《司马光砸缸》课程的教学,布置学生的任务就是假若你是司马光,你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方法勇救落水者;或者你是一群小伙伴中的一员,你是跟他们一起跑还是留下来帮助司马光,为什么?通过这样的任务情境模拟,会使学生明白乐于助人的意义,同时也明白随机应变的重要性。
3.3制作实验,领悟情境
通过小组或者个人制作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领悟情境教学。比如“土电话”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制作土电话,比较每个学生土电话制作的精致程度与实验效果,让学生在兴高采烈的制作实验中领悟了土电话的传声效果,既学到了物理学知识也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制作的成就。另外,每两人小组在现场演示土电话实验效果时也意识到了团队的力量。
3.4解决问题,再现情境
在情景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改被动地知识灌输为主动地知识探索。比如在压强与面积关系的课程教学中,抛给学生们这样的问题:假若旅游时候不小心走上了酥松的沙漠地上,在仅仅利用自己的身体而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怎么样才可以避免陷的更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等待救援?让学生在学校的沙坑上真实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再现情景教学能让学生深刻地记住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野外求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5适度反馈,强化情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反馈来适度地强化学生的情境学习效果。一是反馈的时机把控要恰到好处,教师可以选择在学生自我评估的时间段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查看情境学习的效果;二是反馈的周期把控要恰到好处,教师可以选择一天、一周、一月为一个周期,关键是在周期中要注意学生知识学习反馈的适度性。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适量的考试反馈强化情境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课堂传统教学的不足与情境教学策略的内涵,并对如何应用情境教学从五个方面进行说明。需要强调的是,情境教学必须注重两个前提,一是师生信任关系,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信任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剂与催化剂,学生相信教师的引导,才能充分融入情境世界;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才能大胆创设各种情境。师生信任关系有助于彼此形成一种心灵感应。以学生为主体则是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与主动汲取知识营养,而不是教师强制性灌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求情境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岳春慧.教师的职责[J].文学教育,2013(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一、从教材中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
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妈妈的爱》通过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表现了母爱之美。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光赞美了白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赞美。
总之,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美是丰富而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加运用,就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加强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反过来,随着理解程度的加深,审美领悟能力也会提高。
二、通过朗读欣赏美
关于朗读课文,有人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课文像台机器,默读只是看到了它的外形,朗读才是把它转动了起来,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妙处。那么,怎样才能朗读好课文呢?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欣赏到课文的美呢?
1.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2.指导学生正确地读,做到“五不”: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3.指导学生流利地读,即要读得通顺、流畅,速度适当。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就要求要深入体会课文,只有对课文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才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才能让学生从读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读得有感情,首先要读出不同的语调,把各种年龄的人的语调读出来,把不同的情绪和性格,如快乐、痛苦、希望、开朗等,都通过语气、语调形象地表现出来。还要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如同情、讽刺、批判、赞扬等表达出来。其次,要读出词语、句子、段落间的停顿。通过停顿,体现出标点符号来。通过停顿,把文章中表现的快乐、悲痛、庄严、沉重等各种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再次,要读出重音,把句子中应强调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响一些。如:“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句中的黑体字,对表现小女孩的可怜是很重要的,就要读成重音,强调小女孩的悲惨,表达出作者对她的同情。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情朗读课文等等。 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课文内容的美,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三、通过游戏展现美
席勒说过:“只有当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可以说,游戏是一种很有趣的审美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游戏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对课文的理解、展现美。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是游戏的目的。
课文表演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游戏。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参与到课文创设的情境中去,扮演一下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动物、事物,感受课文中的美,同时通过语言、行为展现自己所理解的美。如在教学《司马光》时,就可以让学生扮演“司马光”、“与司马光玩的小朋友”,还可以让四个小朋友手拉手成一个圆圈当“水缸”。这样,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展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展现了对课文的理解。
音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活动。如在教学《妈妈的爱》时,让学生欣赏一下《妈妈的眼睛》,学唱一唱《小乌鸦爱妈妈》,可以让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展现出感受到妈妈的爱后应对妈妈回报的赤子之心。
四、通过写作创造美
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欣赏了美,老师更应教会学生创造美。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主要体
现在对所学课文的反思,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完课文之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使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好的流露美,表现美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了这样几点:
1.指导学生翻阅观察日记,重温生活中的趣事、乐事、要事,以求在重温中勾起审美回忆,再现审美体验,触发审美想象。同时,可以结合生活要闻会、生活趣事交流会、同学朋友谈心会等形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互相碰撞,互相引发审美想象。
2.引导学生走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如小记者采访活动,参加英雄事迹报告会等)或者特意创设情境(如演话剧、小品等),让生活或情境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扣动学生情感之弦,以求在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中勾起审美回忆,触发审美想象。
“美”是诱人的。当学生在“美”的感召下,全身心地投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审美活动的时候,习作已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追求。随着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审美心理的逐步完善、审美经验的逐步丰富,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将逐步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学生的作文中将处处表现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时时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未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照亮那些美丽但幽暗的角落,让一切珍贵的东西闪光,才能实现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才能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实现自身美育与情育的统一。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命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生命教育理念的兴起源于上个世界六十年代的美国,此理念的核心就是关注生命本真,在学生中强调生命的高于一切和不可亵渎,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领悟生命的真谛。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观,我国近几年也将生命教育理念也引入了国内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本文就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为出发点,对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
1生命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1.1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整体,一切教学活动是在教与学的情境下展开的,两部分缺一不可,但又所占的比重不同。现代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的参与度,避免教师主宰教学课堂、成为课堂绝对统治者的局面,现今的教育模式呼吁使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充分保障,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人和帮助者。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任由学生在课堂上天马行空,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的研究工作,教师不时为学生的错误而纠偏。
1.2注重权威理解,忽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我国教育体制目前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太过于重视标准答案,忽视学生的独特创造,这个问题存在于任何设定的科目中。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的时候总是试图把学生给出的自我见解向标准答案靠拢,用统一的标准来束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试图用绝对的真理来掩盖一切创造性的思维,来用权威淘汰掉一切不符合教师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观点,这是及其错误的做法。
1.3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生命的独特性:
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还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误区,就是用批量生产的方式来营造教学情境。实际的教学情况就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针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教师使用同样的教材和开展统一的教学进度,包括一模一样的课程表、一模一样的作业甚至得出一模一样的课程实施计划。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每一个学生的方法显然是有待商榷的。教师不应该是教学大纲绝对的拥护者和践行者,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完全整齐划一的课堂,会把个体生命的独特棱角打磨,留下一样的平整的印记,这将是教育的悲哀。
2生命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方法
2.1尊重学生的个体,以学定教: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一样,尊重每个个体的不同和独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才是教育事业的真谛。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要充分保障学生的发言权,不要用教学大纲的条条框框来限制每个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学与教的情境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孩子充分释放天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和满足,尊重他们的思维,教师不用企图用标准答案去质疑学生的学习思路,而是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思路的去开展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喜欢单调的词语学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着迷。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用书法的一张一弛来感受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精深和奥秘。
2.2尊重学生的观点,培养个性:
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一样,当教育体制沦落为复制和统一的工具的时候那将是教育的悲哀。没错,每个学生都是鲜明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立而不与他人一样的个性特征,正是由于这种个体的差异性,生命世界才如此美好多姿。因而,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重点要做是不是复制一样的优等生,而是引导学生拥有简单的思辨精神。例如教师在教授《司马光》一课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来评价司马光砸缸的行为,而不仅仅看到司马光机制勇敢的一面。
2.3尊重学生的成果,鼓励学生之间交流:
正如名人有云,伟大的思想火花都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所以沟通和交流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沟通交流,让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得到迸发,让创新性的思维在头脑风暴中得到张扬。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增进学习能力和看法。交流的方式有很多,既可以跟老师交流感想,也可以和同学之间沟通感情。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
3总结
将生命教育理念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是现今教学的一大趋势,但是应该注意在引入的同时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避开困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以当前实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为出发点,深刻剖析了在生命理念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时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只为了使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加赋予感染力,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高峰.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J].现代教育论丛,2013,(6):37-40,45.
[2]刘慧.推进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理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5,(8):3-6.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小学语文;动态生成
一、生成性教学的观点
生成性教学研究者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并非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自己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后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派纳(William F.Pinar),他认为课程由静态的预定性和限制性转向动态的过程和经验,是“一种内心的旅行”。多尔认为“人们应当认识到最后的目标和最初的预计有可能不一样”,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取向而建构起来。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参与,倡导师生对话和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特征,认识到课堂的非线性和非确定性特点,充分认识预设和动态生成二者之间的内在和谐关系。
二、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每个学生,他们的遗传素质、家庭条件、学习水平、生活经历完全不同,因而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世界,正是这种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变数,同时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形成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被激发、被调动、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因而,教学是在“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瞬间动态,并有效运用新型课堂教学生成,把握好连续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把封闭的课堂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开放课堂。
三、在实践中开发生成动态课堂
一堂课无论教师如何预设,在课堂实际生成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过程,甚至衍生出新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个性化生态表现活动中,更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关键。如何结合二者,激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让课堂在师生对话中追求生命的快乐,我从自身的课堂实操中略作反思探讨。
(一)引导参于:让学生从“发现学习”中体验动态课堂
案例:《找春天》
教学预设:创设情境――自读――交流感悟
实际教学过程:
A.自读之后,谈谈“你在哪里找到春天”时,学生大多从“课文中能看见的春天部分”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想说出自己看到的春天。于是我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杜鹃花开了、小溪解冻了……
B.随后,教师让学生看一段春天的视频,提问:除了我们所看到的春天美景,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感受、寻找春天呢?
C.问题一提出来,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交流讨论后,许多同学都发现还可用听、闻、触等方法。有同学提出:“我发现课文中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找!”我立刻抓住了这个动态:“好!同学们用刚才自己发现的方法,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春天。”结果大家都认真自觉地再次去感悟课文。
这堂课在孩子们自主感受发现的乐趣中进行着,自然而又流畅,一气呵成,连我自己也没料到会如此顺利,而这种始料未及就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特性。
(二)重新生成: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引子推动课堂教学
案例:《三个儿子》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复习――读悟――探究――讨论
实际教学过程:
A.在读悟后,发现孩子对孝顺父母这个主题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上,没有带入感情,于是我念了一段钱志亮的阅读视频《父母的告诫》。认真听着看着的同学越来越多,越来越静,当读到结尾“扶我一把吧!用爱跟耐心帮我走完人生?”时,班上有个别同学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一切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
B.这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老师,我想问一下视频中的老人是不是老师的妈妈?”我迟疑了一下说,“这个人就是我的妈妈!随后我哽咽着,娓娓地讲起了一段母亲与自己的故事。在我闪闪的泪光中,孩子们都流下了眼泪。我说:“父母的确不容易,他们关爱我们,为我们付出了一切,同时,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帮助和体谅。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C.接下来,有8位同学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的感想。有的说亲人关爱自己的事,有的说我要回家帮妈妈做家务活,有的说我想告诉爸爸我很爱他……听完后,我说:“在这世界上有这么爱我们的人,是多么幸福啊!来,快擦干我们的小花猫脸吧!回家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孩子们又都破涕为笑。
在这节课上,本来用母亲的照片是为了自己能读得更有感情,可孩子的偶然发现并提问,成了整堂课的引子,反而不用刻意去按照预设来进行,而是顺应了这个偶发事件。整节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孩子们也在泪水中快乐地感悟到父母的爱。
(三)主动构建: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案例:《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课前资料收集――六人小组展示――进行知识抢答
实际教学过程:
A.在小组展示时,有同学说:“老师,刚才展示的两组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所用方法相同。”我立刻问道:“那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经大家讨论后,决定两小组合作归类后,再集体汇报。
B.在进行野外知识抢答时,又有同学提议说:“老师出的题都是课文中的,太简单。可不可以我们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出题考其它小组,互相比赛,优者为胜?”我对提议表示赞许,全班一片欢声雀跃。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不仅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有小小的领头人。在这次教学中,我数次“隐藏”了自己,而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积极开动脑筋,从而促成快乐动态课堂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自然形成。
(四)开放交流:在学生“言之有理”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并因势利导,助其通,畅其流
案例:《司马光》
教学预设:初读――分析――交流感悟――拓展
实际教学过程:
在交流“你觉得司马光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品质”时,大多数学生都说出聪明、机智、勇敢。然而,一位学生却发表了出乎意外的见解。
生1:“从课文的图片看,缸又高又大,我觉得司马光用石头砸,会很危险,砸碎的片会伤到自己,我以前也被玻璃片伤过。”
师:“你说得有道理,又联系了生活实际,真不错!”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学生的感受竟然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
生2:“我觉得司马光那时候小,可石头那么大,他可能无法搬起石头砸缸。”
生3:“我想可以找一根棍子,它比石头轻,也可以砸破缸。”
……
师:“同学们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是太棒了!不过大家不能光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我建议,这一次的班级议会主题:‘遇到危险紧急事件时,小学生应该怎么做?’”
生(齐):好!(脸上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
在这一次的教学案例中,我以学生即兴提出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顺水推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致疑,使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操中,教学预设往往与课堂的真实情景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要能敏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价值点,通过瞬间生成加以智慧的教学技巧重构教学,这必将会生成较之“基础知识”更具有再生力的环节。正因为有了如此灵活有效的课堂,“茅塞顿开”、“怦然心动”、“心领神会”、“浮想联翩”这些美好的境界才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五)矫正反馈:出现“认识误区”时,要机智地“拨乱反正”,帮助学生领悟根本
案例:《酸的和甜的》
教学预设:回顾――研读――交流――演读
实际教学过程:
生1:“狐狸很狡猾,骗了小松鼠,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去骗人。”
生2:“小松鼠和小兔子太容易相信别人的话了。”
生3:“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很会动脑筋,我听了许多故事都证明狐狸很聪明,我妈妈说,只要聪明动脑筋,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
听了此回答,我发现必须马上调整教学环节,就给学生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使学生明白真正的聪明、有用的聪明应放在何处。听完故事后,孩子们又纷纷站起来,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新见解。一堂课在同学们的轻松讨论中结束。
在此案例中,家长的片面之词,使孩子对“狡滑”与“聪明”混淆不清,并暂时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我没有马上否定和指出,而是抛出两个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矫正了自己认识上的误区,并在笑声中领悟到课文的深意。
(六)灵活调整:当出现不同“声音”时,采用迂回战术,从个人经验中提炼“大智慧”
案例:《浅水洼里的小鱼》
教学预设:复习――读文――拓展――实践
实际教学过程:
一位学生质疑道:“这个男孩的力量太小,他这样是徒劳无功,一个人在海边也很危险。”
师:“你能在读中体验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很好。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是怎么看的?”我不急着表态,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发了一场唇舌之战。
生1:“不能因为力量小,就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生2:“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他应该叫他的家人和好朋友一起来做这件事。”
生3:“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来小男孩是在争取小鱼生命的一分一秒。”
生4:“可他一个人最多只能救几十条鱼,如果利用这个时间先叫更多的人来,是不是可以救更多的鱼。”
……
师:“同学们的争论很精彩,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充分,感悟也越来越深。大家觉得小男孩保护小动物的想法有没有错?”
生(齐):“没有错──应该保护动物。”
在此案例中,我既没有把课文中心直接抛给学生,也没有让学生太脱离文本,而是“欲擒故纵”、“迂回包抄”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个体感悟带入到集体互动中,从而加深感悟、明辨是非,从而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对大自然的有益启迪。
四、在实操中反思总结生成动态课堂
学习研究专家莱夫(J.Lave)和温格(E.Wenger)认为:知识蕴藏在实践共同体中,蕴含在社会实践中,即“知识的位置在于某一实践共同体之中”。学习就意味着参与共同体和成为共同体的一部分,个体和共同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生成。随着新课标理念被更多教师所运用实践,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势必会擦出五彩斑澜的亮丽火花。一线教师日常教学课堂中会经常出现许多的“意外”,如一个笑话、一个冷不丁的质疑问题、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次意外都有可能促成新的课堂构建的产生,而如何利用好这些“拐点”,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多次的实操中反思并总结,关注语文课堂的变化,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以临阵不乱的心态、幽默机智的语言,洞查瞬间,重组动态生成,使学生“活”起来、课堂“亮”起来,从而使语文学习绽放出瞬息万变的魅力。有了这样的互动轻松氛围,语文课堂自然就会生出神奇的魔棒,点化无限的奇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6第9期
[3]汪霞.《后现代异域的课程话语一多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评析》.《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6期
[4]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
[5]李晓红,任庆世.《做创造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