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云的诗句

云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云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云的诗句

云的诗句范文第1篇

拨云见日终有时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引申为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虽然苦闷但不失去信心,给人以激励。

行路难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行路难三首(其一)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都是渲染朋友为李白所设的饯行之宴的丰盛与隆重:不仅酒具,杯盘珍贵,酒菜也很值钱。“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这时却“停杯投箸”不能饮,足见内心的不平静,继而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来源:文章屋网 )

云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魏庆之 诗人玉屑 四库全书提要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468-02

一、作者其人

《诗人玉屑》是南宋魏庆之编撰的一部诗话著作。魏庆之,字醇甫,号菊庄。魏庆之的籍贯,有“建安”说,亦有“建阳”说,前者为多。元方回《桐江集》卷七《诗人玉屑考》云:“《诗人玉屑》二十卷,建安魏庆之醇甫所集也。”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三云:“庆之字醇父,号菊庄,建安人。与玉林黄升友善,有《诗人玉屑》。”《四库全书总目》即承此说。

《诗人玉屑》作序者为黄升。黄升,字叔,号玉林,又号花庵,生卒年不可考,与魏庆之同乡,志趣相投,才情相抗,遂结为诗友,唱和往来。黄升作序多溢美之词:“友人魏菊庄,诗家之良医师也,乃出新意,别为是编。自有诗话以来,至于近世之评论,博现约取,科别其条,凡升高自下之方,繇粗入精之要,靡不登栽。其格律之明,可准而式,其鉴裁之公,可研而核;其斧藻之有味,可咀而食也。

二、《诗人玉屑》的体例

《四库全书提要总目》云:“宋人喜为诗话,裒集成编者至多。传于今者,惟阮阅《诗话总龟》、蔡正孙《诗林广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及庆之是编卷帙为富。”

1.对《苕溪渔隐丛话》、《旨格》的借鉴与改进

《诗人玉屑》全书分为二十卷。评论的对象,上自《诗经》、《楚辞》,下迄南宋诸家。

前十一卷按照诗法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编排,分门别类地讨论诗辨、诗法、诗评、诗体、句法、口诀、初学蹊径、命意、造语、下字、用事、押韵、属对、锻炼、沿袭、点化、诗病等内容。

《诗人玉屑》卷三、卷四部分借鉴齐己《旨格》摘取诗句式写作。

摘取诗句作为写作的楷式。晚唐五代的诗格专讲诗歌的体、势,摘句为法的运用更加集中,其中齐己《旨格》最具代表性。此书在编排上分为“诗有十体”、“诗有十势”、“诗有二十式”、“诗有四十门”等许多大的门类。齐己没有对每种体、势、门、式的含义进行具体阐释,而是在每一类下纯举诗句为例以说明之。《诗人玉屑》卷三、卷四部分就是对这种摘句批评的集中运用。如卷三“唐人句法”部分,分成朝会、宫掖、怀古、典重、清新、奇伟、绮丽等37个小类,每类之下均无叙述说明性的文字,均排比摘引数联诗句为例。卷四“句法”部分的编纂方式也与齐己《旨格》大致相似。

《诗人玉屑》该部分在小标题之后又加上了简短的解释,增强了标题与诗句之间的关联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2.汇编方式

魏庆之对众多诗话资料博观约取,并运用不同的裒辑方式进行编排,体现出魏庆之本人的诗学观念。

《诗人玉屑》在编录诗话时的改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原诗话本为一条的,《诗人玉屑》把它分为两条:例如《诚斋诗话》有一则:

《金针法》云:“八句律诗,落句要如高山转石,一去无回。”予以为不然。诗已尽而味方永?

而《诗人玉屑》则把它分为前后相续的两则;且前一则将引文变成转述;后一则将“予以为不然”的第一人称改为“诚斋以为不然”的第三人称转述语气。

2.2原诗话为两条的,《诗人玉屑》把它们合为一条:例如《彦周诗话》中,“韩

退之诗云:‘银烛未销窗送曙’,不独宋广平”,是一条;“韩退之诗云:‘酩配马上知为谁’此七字用意哀怨,过于痛哭”,是另一条,两条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而《玉屑》本将此两条合为一条

2.3同一条之内,《诗人玉屑》作重新调整删改。如《诚斋诗话》一则:

吕居仁云:“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焦)。”此皆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句意,以故为新,夺胎换骨。

《诗人玉屑》在摘引时调整为:

有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句意者。庚信《月》诗云:“渡河光不湿。”杜云:“入河蟾不没。”唐人云:“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坡云:“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杜《梦李白》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山谷《策诗》云:“落日映江波,依稀比颜色。”退之云:“如何连晓语,只是说家乡。”

吕居仁云:“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此皆以故为新,夺胎换骨。

可以看出,《诗人玉屑》对众多诗论材料并不是简单地摘抄汇编,而是运用了不同的辑方式,以集中说明某个问题。体现了他自己的诗学理念和诗歌理论体系。

三、评价

四库全书云:“然采摭既繁,菁华斯寓。锺嵘所谓披沙简金,往往见宝者,亦庶几焉!固论诗者所必资也。”《诗人玉屑》作为一本有自己主观理念与创作体系的诗话总编,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首先探讨一下它作为一本工具书的不足之处:

1.摘录时随意跳脱删减,文字上的出入也较大

《碧溪诗话》一则曰:“杜《寻范十隐居》云:‘侍立小童清。’义山《忆正一》云:‘烟炉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颇得此数诗气味。”《诗人玉屑》在摘录时抄漏了“寻范十隐居云侍立小童清义山忆正一云”71个字。造成了文义混乱。

2.诡立句律之名,以及对某些诗歌的高下品评有较为主观的弊端

郭绍虞《宋诗话考》:“然由于过重学诗作诗之法,不免采及唐人诗式、诗例之作。不知唐人此类书籍,大都为举业揣摩之用,或则释子妄生穿凿,诡立名称,非特无补诗道,抑且论诗入魔,害人不浅。而菊庄竟亦采及之,重扬其波,斯则白璧之微瑕耳。意者脱离现实以论诗,总不免走入歧途与?”《诗人玉屑》卷三“句法”:“湘灵鼓瑟落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含蓄不尽意,或谓钱起得之梦,未必然也。韩昌黎精卫衔石填海篇,有‘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则语意超诣,不可以加矣。”

缺点也正是优点。他是对辑录条目的遴选本着“有补于诗道”的原则,择取诗法理论精要,并分门别类进行编纂,以供学诗者研习揣摩。编纂目的并不是“以资闲谈”,而是为了指导诗人进行创作,为他们提供一种作诗的准则。它并不像北宋诗话那样逢事辄录,论诗和叙事相互掺杂,而是有清晰的章节安排和明确的编辑意识,对材料的辑录有一定的筛选标准。

并且《诗人玉屑》博采两宋诸家论诗的短札和谈片,在现在不少书已难以寻觅的情况下,为我们保留了许多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提要总目》,文渊阁,电子版

[2]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云的诗句范文第3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云的诗句范文第4篇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平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近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 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习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药 仰慕

云的诗句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北宋;临江三孔;诗歌创作;特征;从容自道

“临江三孔”即北宋临江军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号“三孔”¨,江西峡江人,主要活动于熙宁、元丰、元韦占、绍圣时期,黄庭坚诗云:“二苏上联璧,三孔立分鼎”(《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把“三孔”与“二苏”并提;苏辙亦有诗云:“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苏辙《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其一)。可见,他们在北宋有很高的文学地位。但“三孔”文名在后世有所低落,因此,鲜有论之。其实,当时他们不仅是政界要人,而且是文章大家,平生著述极为丰富。现存有《清江三孔集》,其中有孔文仲诗10首;孔武仲诗7卷,其中古体诗180首,今体诗480首;孔平仲诗9卷,其中古体诗181首,今体诗376首,诗戏215首。

他们的诗正如武仲在《兴国僧房诗序》里说:“于闲暇时作为歌诗以自娱……感于物、动于心、发于言,不为讥嘲以忤群众,从容自道而已,亦诗人之志也欤?”这既体现了宋人对诗歌本身看法的变化,更反映了宋人以达观的人生态度获得安然自适的生活和心境。因此,“从容自道”、“歌诗以自娱”的诗歌主张,促成了“三孔”诗歌特点的形成。

一、题材日常生活化

“三孔”诗歌以题材划分,有反映民生疾苦诗、政治诗、日常生活诗、行旅诗等,其中尤以日常生活诗为“三孔”诗歌题材的最大特点。清翁方纲《石洲诗话》谈到宋诗重实用价值,着眼在诗歌题材的大处,而就三孔诗中的题材来看,则更日常化、个人化、人文化。如平仲《使纸甚费》、《狂犬》、《子明棋战两败。输张遇墨,并蒙见许夏间出箧中所藏以相示。诗索所负,且坚元约》、《书所见》、《元丰四年十二月大雪郡候送酒》诗;武仲《钱穆仲(父)有高丽松扇,馆中多得之者,以诗求之》、《内阁钱公庞惠高丽松扇以梅州大纸报之,仍赋诗》、《书馆买粟饭,取问门水以接昼饥》、《读王逢原文,奇其才,择其甚精者,录为一编》等等,以诗歌形式写“我”之所见所闻所历,正所谓“从容自道而已”。

“三孔”人文活动的丰富,决定了他们诗中人文题材的丰富。平仲喜下棋,且棋艺颇精,因而关于“棋”的诗歌颇多。如《郧阳观棋》、《一胜篇》、《再胜篇》、《承君输棋八路》等。平仲诗云:“欣然趣自得,其乐胜书画”,既将下棋视作为一种智力活动,同时对峙的棋局又往往使人联想到社会人生:“初味若恬淡,锋交渐纵横。攻南意窥北,翻复乃人性。

计虑临纪出,或从死中生。勇者喜见色,怯者噤无声。谁云一枰小,斗智亦已精。”(《郧阳观棋》)在人生失意时刻,下棋也成为诗人不问荣辱、寻求超脱的方式之一:“平生疏野得江湖,岁暮西斋拥一炉。雨滴空邻阶如自语,风吹长木更相呼。世间宠辱收棋局,楼上光阴人酒壶。近日睡时全无梦,攀缘狂想自知无。”(平仲《西斋冬夕》)此外,“三孔”集中其他人文题材的作品如观书画,有武仲《观钟离中散草书帖》、《秘阁观唐法帖呈同舍诸公》、《子瞻画枯木》、《阴山七骑图》等;平仲《唐林夫累惠书,字法绝精,以诗谢之》,《梦锡惠墨答以蜀茶》等等。

“三孔”以日常生活人诗,还体现在日记体、记事体诗作上,这些诗作常常或直接以日期、事件为题,或明确言明作诗记文之目的。如武仲《雷亭四言》、《儿归行》,平仲《日出》、《二月一日》、《收家书》、《鸡冠》、《十月二十一日夜》等等。“三孔”诗歌题材的这种日常生活化,说明诗歌已经成为“三孔”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表达形式。

二、喜以文为诗

“三孔”在诗歌创作中强调“我”的存在,自我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在诗中借用了文的表现方式,即“以文为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使用虚词。平仲《送从道》诗云:“去年风云搅天暗,君马区区之海涯。今年苦寒又访别,正是去年行役时。信阳虽远重来得,小桃常探春消息。如今官满去不返,又见花开谁记忆。”“又”、“正是”、“虽”等虚词的使用,使全诗意脉连贯而显豁。虚词的使用,还可以增加诗歌音节及内容上的转折顿挫。如文仲《将至南都途中感旧二首寄钱穆父》之其二“书凭去雁虽无便,路出名师亦有缘”中的“虽”、“亦”;武仲《广济道中》“蔫黄犹是旧时叶,格磔稍闻新岁声”中的“犹是”、“稍”;平仲《适值刘从道供奉往信阳镇用前韵送之》“别恨不须青草色,归期当及水桃香”中的“不须”、“当及”,都属于这种用法。

其二为造散语。平仲《因读黄鲁直所与周法曹诗,诗与字俱好,以此寄之》就表现出一种散文化,这种散文化使诗歌在叙事、状物、抒情等方面明白而又详尽。又如平仲《小庵诗》:“石为道,旁植冬青不死之灵草;跨水为桥,上有百年老木之清阴。小庵又在北墙北,花竹重重深更深。公余竞日无一事,卜此佳趣聊栖心。明月为我迟迟不肯去,清风为我渐生好音”。这里长短不一之散句,取得了错落有致的效果,并与诗人愉悦自得的心情相映衬。

其三是吸取散文的叙述方式。平仲《述鸥》诗云:“水滨老父忘机关,醉眠古石红蕖间。绿波荡漾意不动,白云往来心与闲。有鸥素熟翁如此,命侣呼俦就翁喜。相亲饮啄少畏避,自浮自沉不惊起。渔人窥之即谋取,手携罗罔来翁所。群鸥瞥见皆远逝,千里翩翩一回顾。鸥不薄翁翁勿疑,避祸未萌真见机。渔人罗罔不在侧,敢辞旦夕从翁嬉。”诗作写《列子》卷3中的一则故事,并保持故事基本情节,叙述方式也一致,只是变换了人物的身份。平仲将这则故事实现了从文到诗的转变,全诗意脉连贯,语序正常,语言疏朗而流畅。

三、重视蕴含学识

文仲在给司马光的信中谈到:“学积于内,则文发于外。积于内也深博,则发于外也淳奥,则夫文者虽不学焉,而亦可经兼得之。学不充于中,而徒外事其文,则文盛于外而实困于内,亦将兼弃其所学。”(见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平仲有《读江庵集》诗:“煌煌一匹锦,烂烂五色笔。始从何处得,怅此梦中失。淹也虽善文,葳蕤少筋骨。譬人气不深,往往多奄忽。晚年既富贵,外学仍老佛。”这些都说明他们兄弟俩重视内在修养及学识的积累,强调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苏辙《次韵孑L武仲学士见赠》诗云:“羡君耽读书,日夜论今古。虽复在家人,不见释手处。意求五车尽,未异双目苦。蓬莱倚霄汉,简册充栋宇。学成擅困仓,笔落走风雨。”这也描述了武仲耽于读书的情形,同时也表明武仲的文学创作得力于学养的事实。

“三孔”重视从儒学中吸取营养,以学问为诗的观点,且贯穿于创作过程中。试以平仲诗《和经父寄张绩二首》为例:“解纵枭鸱啄凤凰”,见《庄子秋水》,“但知斩马凭孤剑”,见《汉书·朱云传》,“岂为摧东避太行”,见曹操《苦寒行》,“失之垂翅合南翔”,见《后汉书·冯异传》,“鸾凤托巢虽枳棘”,见《后汉书·仇览传》,“但存漆室葵心在”,见《列女传》,“莫学荆山玉泪哀”,见《韩非子》,“倚伏万端宁有定”,见《老子》,“塞翁失马尚归来”,见《淮南子》。这两首诗运用典故与现实的情况相融得恰到好处,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全诗以筋骨思理取胜。

四、长于次韵、杂体、集句

次韵诗、杂体诗是“三孔”诗歌创作的另一特色。这些诗歌的创作带有“自娱”和竞技的意味,同时也是对自身语言能力和学问积累的挑战,如平仲药名诗一首题为《再作药名诗一首寄宜父,并用本字,更不假借。此诸名布在本草中,虽或隐晦,然以为不当但取世俗之所知而遗其所不知,亦君子之用也。至于搜索牵合,亦可以发人意思而消磨光景,请宜父同作》。另一首题为《宜甫寄示庐山高药名诗,亦作一首奉酬。不犯唱首,兼用本字,更不假借》。

据此可见他对药名诗的认知。平仲杂体诗也很别致,《诗戏》中有杂体诗170首,其中有人名诗、集句诗、八音诗、四声诗、藏头诗、药名诗、药名离合诗、离合诗、离合转韵、六字诗(数字诗)、郡名诗、笔画诗、回文诗、星名诗、卦名诗、藏字、词、句诗等等。这些离奇古怪的诗都要有学问功底,在今天看来这种诗无非是游戏之作,但在宋人眼里却看成是非等闲之举。

“三孔”的集句诗,亦表现出他们的学问功底,而平仲的文学成就最高。孔毅甫常集句赠东坡,东坡曾戏称:“羡君戏集他人诗,指呼市人如使儿”。对孔毅甫的集句诗《寄孙元忠》也很感兴趣,称它为“殆不减《胡笳十八拍》也(此处指王安石18首集句诗)”。集句诗当时以王安石写得最好,《竹坡诗话》拿他与王对比,由此可以看出,宋人诗话对平仲诗歌的评价基本集中在其集句诗和药名诗的创作上。平仲这种集句诗很多,其集句有集《文选》句,集杜甫句等,尤以集杜诗更佳。如《寄孙元忠》其二诗:“抱病江无自首郎(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使人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其七),秋风此日晒衣裳(《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其一)。看我形容已枯稿(《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此岂有意仍腾骧(《瘦马行》)。一官羁绊实藏身(《寄常征君》),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致君尧舜付公等(《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诶侍郎》),几时高义排金门(《寄柏学士林居》)”。句句出自杜诗而又表达了自己倦于官场、无意仕进的心性。如出诸己,而无掇拾之迹。苏轼作《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赠五首》云:“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对平仲的集句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五、推崇李杜与“从容自道”

武仲、平仲都很推崇杜甫。平仲《题老杜集》诗云:“七月鸱号乃至此,语言闳大复瑰奇。直侔造物并包体,不作诸家细碎语。吏部徒能吧光焰,翰林何敢望藩篱。读罢还看有馀味,令人心服是吾师。”武仲《读杜子美(哀江头)后》也说:“自晋宋以来……余固喜诗,愿以子美为师者。”平仲诗是从杜甫诗歌艺术集大成的角度来谈,武仲文涉及的是杜甫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及杜甫的人格魅力所在,将杜甫的忧国忧民意识提到首位,认为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谓之知子美也’(《读杜子美(哀江头>后》)。这两方面基本代表了宋代诗人对杜甫的看法,也是他们推崇杜甫的原因所在。

平仲作诗受杜甫的影响,就诗歌内容而言,他学习杜甫,创作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如《长芦咏蝗》、《和常父湖州界中》、《夏旱》等等。其中《夏旱》诗云:“我愿蛟龙卷此水,洒落东南救焦死。又闻戎泸方用兵,战车甲马穿云行。安得疏江拥三峡,余波末流灌百城。分支引派人南亩,尽使枯槁得复生。志大心劳竟何补,仰视云汉高溟溟。吾徒禄食固可饱,更愿眼前无饿莩”,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情怀和精神何其相似。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不相上下,也有借鉴。如平仲叙事诗中的细节描写,《常父寄半夏》诗写接到武仲寄来的半夏后,儿女们急于尝试的情形,全文采用白描手法,生动亲切,类杜甫《北征》诗中的细节描写。此外,平仲诗还学习了杜甫律诗语序变换的特点。平仲《M占》诗云:“红破露花将引蝶,绿深烟柳已藏乌”,“红破露花”,“绿深烟柳”的常规语序应为“露花破红”“烟柳深绿”将“红”与“绿”提前,重点强调给自己突出印象的色彩视觉。杜甫此类诗句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其八);“青惜峰峦过,黄知枯柚来”(《放船》)等等。从句子结构上看,倒装使两句诗都避免了平板、浅露,获得了语峻而体健的语言效果。

除对杜甫的推崇外,平仲还有诗赞叹李白的诗风,表达向往之意,如《李太白》、《李白祠堂二首》等诗。平仲还有诗师法李白处,其中《疾国偶成呈介之》诗云:“吾生十五犹孩童,胸中胆气摩天开。”黄庭坚评平仲诗日:“气与神兵上斗牛。”(《次韵和答孔毅甫》)李白诗以气胜,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意象丰富,比喻生动,都可以在平仲诗中找到影子。在宋代尤其推许并学习杜甫的风气下,平仲的师法李白无疑是异于时人的举动。

然而,正如武仲《兴国僧房诗序》所说“作为歌诗以自娱”、“从容自道”,在《阁下观竹笋图》亦云“贪得以记忆我,俱非贤达心”,强调的都是“我”的存在。由“我”出发,武仲、平仲在文章中更多的是对文学作品独特性的追求。《苕溪渔隐丛话》卷29《冷语夜话》云:“盛次仲、孔平仲同在馆中,雪夜论诗,平仲日:当作不经人道语,日:斜拖阙角龙于丈,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陈云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陈云纪念馆

大理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

中国诗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诗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