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外销售

海外销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外销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外销售

海外销售范文第1篇

“外贸4.0”时代来临

“外贸1.0”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加快出口贸易的步伐,当时起到桥梁作用的是国营外贸公司。销售模式为外国客商给外贸公司下订单,然后外贸公司给生产企业下单。

“外贸2.0” 随着广交会的成功,加之其他展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企业开始四处参加展会,通过展会获取外贸订单。

“外贸3.0”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外贸网络平台开始崭露头角,外国客商通过网络平台了解中国产品,进而给中国生产企业下订单。但是,自2008年次贷危机后,网络平台的营销效果长期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由于国外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中国产品严重供大于求,生产企业获得订单的难度越来越高。因此,营销模式急需转型升级。在前3个外贸营销阶段,海外普通批发商(特指那些批发产品给零售商的基层批发商)难以直接和中国企业订货,通常是海外贸易公司或大型批发商给企业下订单,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企业设定的最低起订量太高。例如,国内某知名IT代工厂,要求平板电脑至少3000台起订,这对于大多数批发商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其次,预定到收货周期太长。“下订单――生产――发货――收货”的流程周期太长,对于零售商来说难以操作。

最后,资金要求太高。中国企业通常通过信用证、现汇等结算方式,这对于普通批发商来说,资金要求压力太大,实际操作性太低。

以上3个原因导致海外零售商需要通过本国大型批发商或贸易公司进行订货。而在当前外贸市场竞争无比激烈的形势下,要实现竞争优势,就要做到跳过中间环节,直接将产品卖给普通批发商或零售商。要实现这个模式,最佳途径就是海外驻点销售

海外驻点销售是指中国企业直接在海外某国设立分公司或者办事处,同时建立仓库,将产品运往目的国,并直接将产品卖给当地批发商或零售商,也就是“外贸4.0”时代的销售模式。

进入“外贸4.0”时代基本条件

随着“外贸4.0”时代的来临,尤其是2013年以来,大量企业开始陆续尝试采用海外驻点销售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顺利进入“外贸4.0”时代。总结起来,企业通常需要具备以下3个基本条件:第一,企业产品需要在同行业中具备一定优势,且在该行业处于中游或以上;第二,企业需要有长期发展规划,海外驻点销售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因此企业只有具备长远的发展规划,才能循序渐进地进入“外贸4.0”时代;第三,企业需要具备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大量案例表明,很多企业因为人才缺乏而导致无法顺利开展海外驻点销售。

海外驻点销售模式实施步骤

第一步,企业需要选择一个目标市场。以普通消费品为例,首先,企业需要寻找人口较多的国家。对于一些人口很少的国家,市场本身就非常狭窄,无论怎样开发,销售量也没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毛里求斯。其次,企业应该避开那些政局较为动荡的国家。因为这对于企业长期规划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阿富汗。最后,对企业来说,一些市场庞大,但已经非常成熟的国家,其市场投资回报率并不高,难以成为理想的市场,如美国。根据这3个条件,企业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国家: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南亚的印度、孟加拉;欧洲的俄罗斯、土耳其;非洲的安哥拉、尼日利亚;拉丁美洲的巴西、智利等。其中,对于实力较强的企业来说,拉丁美洲可以作为长远计划来进行投资。拉丁美洲很可能成为未来世界消费品市场的重要板块。

第二步,企业需要提前进行市场考察。在确定目标市场后,企业应前往目的国进行市场考察。企业可以事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了解目的国的批发市场或者相关的专业市场所在地,携带产品画册(翻译为目的国通用语言)和样品。企业到达目的地后,应前往市场了解产品,并与相关批发商或零售商进行洽谈。同时,企业还应了解目的国的住房、仓库和签证等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在目的国的华文报纸得到针对华人服务的信息(全世界较为主要的国家都有华人报纸和专门为华人服务的中介机构)。这个考察期通常为1个星期到1个月不等,企业回国后,便可以开始汇集信息和整理思路,针对该市场进行可行性分析,决定是否要前往这个市场驻点销售。

第三步,企业在目标市场驻点销售。第一批销售人员到达目的国,企业就可以开始租房、建立仓库、联系物流公司,并从国内发货。在货到之后,开始销售。大量驻点销售案例分析表明,中国企业海外驻点,如果直接在市场建设店铺开展批发或零售业务,成功率往往很低;而企业通过设立仓库和贸易公司,供货给当地批发商或零售商,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海外驻点销售建议

我曾经在多个国家从事海外驻点销售,有过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因此,对于准备前往海外驻点销售的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发掘和培养人才 企业可以从内部发掘有潜质的员工,同时进行包括海外生活指导和目的国通行语言培训。有一个企业经常碰到的误区:很多企业认为要在国内招聘相关语种的人才派驻海外,比如要派往印尼,就要招聘会印尼语的人才。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全中国会印尼语的人才本来就很少,这样选拔人才只会不断降低人才的综合素质。销售人员并不是只会当地语言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而语言可以通过后期培训进行学习。此外,企业可以借助Google翻译等翻译软件,解决基本的语言问题。

设立长期发展规划 很多企业在开始海外驻点市场销售之后,操之过急,做了一两年,发现亏损就打道回府。其实,海外市场销售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无论是企业品牌还是市场渠道,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完善和发展。

针对目的国市场开发个性产品 由于实行驻点销售可以更加贴近目的国市场的消费者,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市场调查和消费者反馈来完善产品结构,从而开发出个性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而现在很多到海外销售的中国企业都抱有清库存的观念,即把国内卖不出去的积压产品运到海外卖掉,这种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海外销售范文第2篇

截至9月底,今年国产影片的海外销售收入累计已达到32.74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总和。其中,除了合拍大片《功夫梦》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走红外,一些其他影片的海外票房贡献也功不可没,如《叶问2》《阿童木》《锦衣卫》《十月围城》《72家租客》和《孔子》等。这些影片在海外的单片票房均超过了6000万元,其中《叶问2》更是达到了2亿多元,成为今年继《功夫梦》后海外票房成绩排名第二的影片。

纵观以上热门影片,其海外销售除了在北美、欧洲及日韩等传统意义上电影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外,在东南亚的票房销售业绩也不容忽视。比如影片《叶问2》,该片在东南亚票房为9600万元,占比该片海外销售总额的44%。而《风云2》在东南亚销售成绩为3100万元,更是占比该片海外票房总额的53%。由于地理位置与文化差异不大,东南亚观众更容易接受国产电影所传达的思想与理念。为此,海推公司建议国内电影企业应抓住机会,推出更多优秀影片巩固这一优势。

中国动画亮相加州中国文化周

10月14日,由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美国加州长滩州立大学、俏佳人传媒共同主办,ICN电视联播网承办的中国文化周将在美国加州拉开帷幕。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中国驻美国使馆文化参赞李冬文、俏佳人传媒总裁李燕、华特迪士尼公司大中华区政府事务副总裁裴逸群等嘉宾以及长滩州大学生等逾200人一同出席。

在当日于加州长滩州立大学威廉・林克剧院举行的文化周开幕式上,《喜羊羊与灰太狼》《大草原上的小老鼠》和《马兰花》等优秀国产动画片的精彩片花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些动画片将配合此次活动在美国ICN国际频道进行展播。中国动画影片以这次中国文化周为契机,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风采。

在接下来的中国文化周活动期间,美国大学生们欣赏到了《梅兰芳》《隐形的翅膀》《云水谣》《疯狂的赛车》和《风声》等10部优秀的中国电影。《永恒之火》导演顾筠等国内知名影人和专家在长滩大学举办关于中国电影和动漫方面的学术讲座,与美国大学生进行交流。

《派饭》凭纯朴民风

角逐“亚太电影大奖”

海外销售范文第3篇

自海信集团参与对科龙电器“二次重组”之后,社会各界的目光一刻也没有脱离过,多数期望二者能够上演更为精彩的“新鸳鸯蝴蝶梦”。

可以说,海信集团老板周厚健是家电江湖中极具“老谋深算”的主。在没有摸清楚科龙电器存在或者说格林柯尔系为科龙造出多大的“财务黑洞”之前,加之国家相关部门法律程序待批状态因素,周厚健采取了海信集团与科龙电器之间的“销售代理”的托管模式,所有人员海信可以全面入主,尽职调查按流程照常进行,而同时又可以保持二者在财务系统上“井水不犯河水”,有个清晰的界定,从而在最 大程度上确保了准新东家海信集团的安全,将收购风险降到了最低。

海信与科龙的“销售代理”协议是这样操作的:海信集团通过旗下子公司海信营销公司与科龙电器签署“销售代理”协议,科龙的冰箱、空调等产品先销售给海信营销公司,然后由海信营销公司再销售给全国的科龙或者海信及第三方的各级代理商或者零售商。

2006年1月,在被海信接管三个多月后,科龙电器披露了企业经营情况2005年中国市场第4季度,冰箱的销量、回款分别比04年同期增长41.21%和19.11%,比处于旺季的第3季度分别增长80%和119%,产量增长117%;空调的销量、回款分别比04年同期增长5.31%和29.73%,比第3季度分别增长198%和80%,产量330%。第4季度的海外销售亦非常喜人:冰冷产品每个月份比9月份都增长97%以上;空调产品出口10、11、12月份分别比9月增长33%、145%、483%。海信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后期对科龙的顺利重组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被误读的“业务外包”

自海信入主科龙电器之后,社会各界都投入了较多的关注目光,而尤其对二者签署的“销售代理”模式,不少媒体和业内人士甚至将其理解为科龙电器的“营销外包”、“销售外包”甚至干脆直接叫作“业务外包”。其实,这是对“业务外包”的一种误解,混淆了业务外包和销售代理的概念,同时忽略了海信和科龙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及其所属的环境等等。

“业务外包”的英文为“Out Souring”,业务外包的本质是把自已做不了、做不好、不愿做的或别人做得更好、更全、更能够节省成本的事交由别人去做。准确一点讲,企业业务外包是一种经营管理策略,它是某一公司(称为发包方),通过与外部其他企业(称承包方)签订契约,将一些传统上由公司内部人员负责的业务或机能外包给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提供商的经营方式。一般而言,企业选择进行业务外包是基于自身能力以及业务对企业所做的贡献率而定的。当某个业务的贡献率较低而耗费的精力较大、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不能够成正比,而同时该业务又非企业的核心业务或者业务外包不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企业即可以选择合适的对象,主动进行业务调整和外包。这与传统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控制上下游产业链条,或者企业横向把所有机构都建立完整,即一个企业“包治百病”般的完成所有业务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业务外包的范畴也非常的广泛,比如企业营销体系外包、人力资源外包、IT外包、物流外包、生产制造外包、行政外包、财务管理外包等等。目前业务外包在国内外企业中已经普遍地存在着,是一种常态,比如日本尼康公司将物流业务外包给UPS公司,爱立信手机生产外包、宝洁公司IT部门外包,众多刚创业的公司财务外包代帐管理等。

根据以上分析,科龙电器与海信集团的“销售代理”模式,并非实质意义上的营销外包或者业务外包,因为科龙是被动的,而海信之所以选择此种操作方式,也只是暂时的,是基于全面收购的目的,在全面摸排科龙财务详情、等待国资委批准,同时更是规避并购风险给自己“留有退路”的一个权宜之计。

而真实的业务外包应该包括在甲乙双方完全认同的基础上的企业自身业务链条的某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环节进行外包,甲方的主体业务还是存在并得以加强的,而且双方是通力合作的。随着顾雏军“东窗事发”,海信进驻科龙则是全方位接管的,无论生产、财务、销售还是采购、乃至人事,科龙已经没有自身运作的主体,是被全面接管或者处于“准收购”状态之下的。

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在海信接管科龙3个月后,取得了所谓“不俗的战绩”,但是数据多是与科龙面临顾雏军入狱前后最艰苦的月份,生产经验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下的境况作对比,从而形成了业绩的巨大反差,而且这个成绩还只能说是暂时的。显然,科龙的经营业绩具有明显的“人为操作”的痕迹,只要海信营销公司“吃货”就算科龙电器的销售业绩,即更多的是海信把科龙的产品通过“销售代理协议”的方式购买到海信的仓库里或者压到通过海信所接管的原来科龙的渠道体系和新建立的渠道体系中。换言之,产品并没有完全被消费者购买,只是在渠道商的仓库中,处于“压库”的状态,更多地完成了“一次销售”,对于“二次销售”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桥梁的支撑。因此,对科龙的下一步发展,还需要跟踪和观察,能否在海信怀抱中最终走向完美地婚姻殿堂,取决于双方的合作进展以及海信下一步市场操控能力。

不过反过来看,当一个收购者介入被收购企业后,最紧迫的,同时也是给合作者和投资者一个积极信号的就只有经营业绩的稳定和提升。我们从科龙公布的“业绩”可以看出,海信是聪明的,初步抓住了科龙问题的要害(哪怕即使海信所取得的销售代理的价格是经过“人为操控”的),协同相关政府部门一起在稳定产业链条的良性运转并在销售业绩上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为下一步的购并整合打下了信任的基础。

何谓真正的“营销外包”

“业务外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国内的企业也应该对其比较熟悉,并完全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打出这张牌。

从理论上来说,业务外包可以带来下面几个积极的作用:1、成本与财务管理优势。在成本节约上主要是因为经济的规模性、行业的差异性、企业固定一次性投资或者固定资产存量的节省性等方面。在财务管理上,通常支付固定合同的现金较设立内部成本中心进行预算管理更容易进行成本控制。2、保持业界标准和提升服务质量。在某一个领域,“承包方”对行业的服务惯例与标准也掌握得更为透彻,许多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与专业人员都相当缺乏,正好可以弥补。比如现在TCL、美的荣事达公司都在尝试着将白色家电的售后服务外包给专业的机构上海易家家电技术服务公司。3、引入经营方式自身缺乏的资源并扩展市场。专业化的外包提供商甚至可以帮助单一企业不易做到的服务,或者开辟新的市场。4、管理与业务的灵活性、多样性。企业可以面对市场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业务调整,并对外包时机进行把握,确保轻装上阵,从容迎接各种市场变化因素。

因此,业务外包的积极意义第一可以分担风险,第二加速业务重构,第三提高生产效率,优化配置资源。把多家企业的优秀人才和资源集中起来为我所用的概念正是业务外包的核心。这就使得企业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联,形成一个关系网络。企业运作与管理也由“控制导向”转变为“关系导向”。 通过业务外包方式,许多高科技公司(IBM、HP等)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精力聚焦于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击败对手的同时又获取了新产品带来的高额回报。然后企业再通过不断将生命周期走向成熟的产品外包出去,又可大大降低营运成本和固定资产投入,轻装上阵,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生产效率获得最大化提高。

Cooper & Lybrand机构经过跟踪调研,给企业提出外包候选业务的四条考虑标准:1、经常性的活动,即使其为核心或高技术业务;2、能够从企业整个体系与管理链条中分离而单独定义清楚的业务;3、能被有效衡量保证“手伸可及”的管理的活动;4、能找到几家以上外包提供商提供服务的相应业务。

针对于国内的企业,就广义的业务外包,一般企业应该抓住两点即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点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至于其他的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甚至产品的生产都可以依据企业具体情况被纳入业务外包范畴之内。

单纯就文章开头提及的“营销外包”,则存在着部分营销外包和完全的营销外包两种模式。对于“部分营销外包”,则比如我们随处可见的除了直销以外的区域销售代理方式,将部分区域的营销业务向不同的代理商外包,企业自身更多的做一些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代理商的管控工作。我想就此点而言,无论科龙还是海信,都应该是驾轻就熟的。而“完全营销外包”的企业则存在一个前提,即企业在技术方面非常的强势,具有技术的绝对领先性、独占性、前瞻性和可升级性等等,只有这样的企业才适合尝试对营销进行外包。比如像英特尔、微软、GOOLE等类似这样的公司,将营销外包的可能性则较大一些。

海外销售范文第4篇

其实,不论中海方面如何低调,其华丽的业绩已经表明,这个“利润率最高”的房企,今年很有可能还是纯利润最高的房企。

连破百亿

2月份销售额131.1亿港元、3月份销售额90亿港元、4月份销售额118.8亿港元、5月份销售额123.1亿港元,这样骄人的销售业绩并不是发生在2010年,而是在今年,这样一个楼市在调控中摸索前行的年份。取得如此成绩的公司,不是以跑量见长的恒大,而是在业内以高利润率闻名的中海。

6月8日,中国海外公告称,今年首5月累积实现房地产销售额503.0亿港元,同比增长25.5%,累计实现销售面积296.4万平米,同比增长21.6%。

截至5月底,集团已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62.88%。而事实上,截至今年4月,中海外合约销售已近380亿港元,完成全年800亿元目标的几近一半。

也就是今年4月份,继万科、恒大、保利相继公布销售业绩欲争夺月度销冠后,中海后程发力,以月度销售额118亿港元(合95亿元人民币),实现销售面积81.2万平米,同比分别增长45.0%及92.3%,力压群雄夺取月度销冠。而4月,万科业绩为74亿元,恒大业绩为81.9亿元,保利业绩则为91亿元。

回顾年初,在2月2日的中海会上,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孔庆平率领众多高层在香港亮相,孔庆平低调公布中海2012年的各项目标和2011年保持一致,即销售目标为800亿港元。其实,哪怕维持2011年870.9亿港元的全年销售业绩,中海地产今年仍旧有可能是业内“最赚钱的房企”。据中海2011年年报显示,去年全年净利润151.2亿港元(约合125.5亿元人民币)。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比行业龙头万科,中海前5月的各项发展指数也并不示弱。虽然中海的累计销售面积296.4万平米和销售金额503.0亿港元,落后于万科的累积销售面积480.1万平米和销售金额492.2亿元,但在均价方面,中海为13915元/平米,万科则为10252元/平米。

同时,该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据了解,中海融资成本不到5%,而万科则是8%左右。

多地飘红

中海地产作为具有国资背景的央企,早在1992年就在中国香港上市,如今其项目开发遍布港澳、长三角、环渤海、东北、中西部30余个城市和地区。正是借助于全国的广泛布局,各地项目全面发力,才共同缔造了中海业绩连续飘红的前五个月。

据悉,5月中海地产位于上海的“地王”项目紫御豪庭开盘首日,便销售12亿元,截至6月1日,紫御豪庭签订认购协议的金额已突破14亿。而项目目前的可售住宅总套数为365套,预计总销售金额为44.1亿元。

除去上海之外,苏州地区的中海项目也销售火热。5月20日,中海国际社区首次开盘,便售出650套,去化率达九成,销售金额7亿元。

4月至5月,位于合肥的中海原山湖语山墅项目交出了两月销售百套的成绩单,占领了合肥的高端别墅消费市场。而5月12日,大连中海紫御观邸也在开盘首日销售300套,销售额达4.5亿元。而在青岛、重庆等二线城市,中海的大范围促销行动,也带来了可观的销售收入。

在北京,中海九号公馆及尚湖世家项目也在前几月的大力推盘下,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据悉,2012年第一季度,北京在售的别墅项目中,中海尚湖世家连续三个月跻身销售总金额、销售总面积、销售总套数的前三名,而在1月份,中海尚湖世家销售总金额、面积、套数都名列第一。

中海高层在采访中向记者表示,今年集团层面确实已经下发了加快跑量的指示,各地项目也都适度让利以求增加去化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海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将会是公司推货的高峰期。

坐看千亿

“当前多数项目的热销大半源于开发商的主动让利,下半年开发商是否还会继续以价换量,还难以下定论。” 首佳地产顾问机构分析师赵瑞华向记者表示,当前很多房企都在观察调控政策的走向,新的市场销售策略随时都有可能转变。“然而有一点是可以预期的,从当前中海的推盘力度及增长速度看来,2012年中海业绩极有可能破千亿。”

事实上,从今年3、4月份起,中海的推盘力度及销售额就在一路上升。按区域划分计算,5月份,中海销售额及销售面积增长幅度最快以及销售额最多的地区为长三角地区,其销售额达港币45.96亿元,同比增长154.49%,销售面积达20.37万平米,同比增长196.94%;销售面积最多的地区为北方区,其销售面积达22.81万平米,同比增长19.24%。

海外销售范文第5篇

近日,《投资者报》记者获悉,“云电视”登上“2011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榜单。而率先推出“云电视”的是在中国彩电品牌中排名第六的海尔。

奥维咨询(AVC)最新的彩电业分类统计数据显示,海尔在电视业的零售量份额为4%,而权威统计机构中怡康2011年7月份数据显示,海尔彩电的零售量市场份额为3.4%,其销量不足排名第一的海信零售量的1/5。而创维、TCL、长虹、康佳4品牌的零售量份额均是海尔的3~4倍。

海尔在彩电领域属于小字辈,本次却引领本土彩电品牌的“云电视”热潮,海信、创维、TCL、长虹、康佳等五大中国本土家电品牌也同步跟进。而这一切都缘起于2011年上半年彩电市场销量和销售额的双双下滑。

对此,消费电子产业观察家梁振鹏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云电视目前只是一种概念营销,海尔想借此打开市场销量,但这种营销不可能成功。”

云电视只是概念炒作

在互联网电视、3D电视、智能电视等概念尚未被消费者完全接受时,“云电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更为陌生。

《投资者报》记者在微博群及家电卖场调查发现,大部分消费者表示对“云电视”并不了解,也很难说出其与普通电视、智能电视的区别。

在国美电器北京安贞店的大家电卖场,记者赫然发现电梯一侧从屋顶垂到地面的海尔云电视促销条幅,创维及TCL卖场门口摆放的也均为“云电视”。而在海尔电视专柜,十几台样机中就有4~5台的售价牌上写着“云电视”。

海尔电视一名姓杨的销售员向记者讲述了云电视的功能:浏览新闻、异地通话、音视频点播、查询天气等,所谓的“多屏互动”主要是在手机上下载一个程序,用手机键盘取代电视遥控,还可以通过手机输入实现在电视屏幕上打字,主要用于在电视屏幕上用QQ等通讯工具聊天。

当记者表示这些功能其实和智能电视无异,该销售员笑道:“云电视本来就是一种智能电视,只是厂家换了个名字,就是为了宣传。”

对此,家电行业专家王斌对记者坦言:“云电视完全是概念炒作,功能上没有实质性进步。”

梁振鹏对《投资者报》分析称,云电视的核心功能仍是上网、打字、异地通话、音视频点播等,与两年前的互联网电视和一年前出现的智能电视并无本质区别。所谓的云电视很大程度是在炒作概念。电视企业与其做软件还不如主攻硬件。目前三星、索尼等外资彩电品牌坚守硬件,频繁推出视听效果震撼的3D、LED电视新品。

4%的彩电份额难以突破

海尔作为中国“第一白电品牌”,其进入黑电市场始于1997年,相比长虹、康佳等进入彩电领域时间较晚。一直以来,长虹、TCL、创维和康佳稳坐彩电业前四把交椅,海尔基本是位列第六名。与其在冰箱、洗衣机业的龙头地位相比,海尔在国内彩电业的地位则逊色不少。

奥维咨询最新的彩电业分类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月14日至20日,长虹、创维、海信、康佳、TCL五大家电巨头占据3D电视零售量份额为83.3%,零售额份额为69%。排在第6位的海尔,其零售量、零售额所占份额分别仅占4%和4.2%。而排在首位的长虹3D电视零售量份额为28%,是海尔的7倍,其销售额市场份额为海尔的5倍。

具体到海尔电视的销量数据,可以根据三季度的彩电销售数据来推算。奥维咨询和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联合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彩电零售市场销量为996万台,其中7月份销量分别为273.8万台。中怡康研究机构今年7月份数据显示,海尔彩电的零售量市场份额为3.4%。照此推算,今年7月海尔彩电的总销量为9.3万台。无论是零售量还是零售额,海尔都与排在前5位的本土品牌相去甚远。

自2011年8月中旬起,海尔率先推出首款云电视,目前已经有云PAD电视、云智能电视、无尾电视、脑力波电视等4款共11个型号的“云电视”。

对此,梁振鹏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智能电视的探索因为电视的本质性能是要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视听效果。海尔只是想借‘云电视’这种概念营销打开市场销量,不可能成功。”

本土扎堆 外资不感冒

国产彩电品牌纷纷在去年8、9月份开始力推“云电视”,实则缘于今年上半年彩电市场的销售量和销售额齐跌。

根据奥维咨询的调查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内销彩电零售规模达到1046万台,同比下降5.2%,零售额达到394亿元,同比下降8.2%。2011年上半年中国零售市场累计销售彩电1937万台,销售额为736.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0.6%和2.3%,明显低于市场此前10%的增幅预期。

为了激活彩电市场,用新彩电产品进行换代成为趋势。中国彩电市场国产品牌在“云电视”上大做文章,而外资品牌则固守硬件设备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