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种生活

一种生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种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种生活

一种生活范文第1篇

过那样一种生活,悠然沏上一壶茶,品茶读书;过那样一种生活,潇洒整理行囊,和心爱的人携手浪迹天涯;过那样一种生活,下班后换上倒穿衣,洗衣做饭;过那样一种生活,骑车送孩子上学读书;过那样一种生活,陪年迈的老人唠唠家常;过那样一种生活,聚会的时候和朋友喝的酩酊大醉;过那样一种生活,不错过朝霞也不错过夕阳,不错过爱也不错过被爱,不错过友谊也不错过亲情,不错过心灵之路也不错过现实之路。

向往过那样一种生活,学会跟自己和解,跟幸福有个约定,既不出世也不入世。处庙堂之远而遁世无闷,是胸怀也是气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境界也是修养;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豪情也是潇洒。

向往那样一种生活,不想昨天,不忧明天,不回忆过去,不畏惧将来,素甘平淡心常泰,曾履忧危体益坚,知天达命不违自然,享受生活的平淡,感受每一缕风的湿润,欣赏每一朵花的绽放,体验每一场雨的滂沱。折春日的柳枝,采夏日的莲子,葬秋日的,赏冬日的梅花。

一生之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多不想经历的事,往事如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过去的总会过去,该来的终会到来,对于那些终将过去的大可不必担心,它终会被遗忘在岁月的长河里;对于那些你已经战胜或终将战胜的事情更不必担心,它们已经成为你成功的阶梯;而对于那些你还未战胜的,或者将来也不能战胜的,放心吧!它必使你变得更加强大。

一日之中,总会遇见许许多多不想见人,他们或多管闲事,或辱你,或骂你,或诽谤你。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必解释,不必开脱,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解释也没用,且忍他、让他、不理他、二十年后你且看他!

一时之中,总会横生数不清的烦恼。佛曰:人之一念之间有四万八千个烦恼,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况,身处凡尘之中,且有这无可奈何天,无可奈何地,你我皆是凡夫俗子,了化升天,羽化登仙,诚不可得,唯有心放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让心境保持一份空灵,给自己一个的内心一个归宿,自己把自己带回家。

花开会谢,春去秋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春有春的明媚,夏有夏的奔放,秋有秋的婉约,冬有冬的凄美。一年四季,时换景移,不伤春,不悲秋,赏心悦目过一生。

过那样一种生活,开始相信因缘,相信有因必有果;相信轮回,相信今日今时你所遇见的人,你所遇见的事都是冥冥之中的宿命,逃不得也推不掉;相信果报,相信你做的每一件好事都是种下一粒善的种子,而那些行凶作恶的,穷奢极欲的,哪怕讨得一时之欢也逃不得命运的惩罚。

一种生活范文第2篇

我不愿像太阳那样,永远周而复始。那一成不变的生活,未免太过枯燥乏味。

或许,射手座的人,骨子里就带着一份永远不会被现实所禁锢的激情。我们一直都在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自然,我们心中所想的,也与常人大不相同。

我要的人生,每一天都有全新的一样。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被封禁已久的那份激情。

上帝无私地赐予了我们生命。却有太多的人如行尸走肉一般存在,他们只是为了生存而过着人生。我们为何不珍惜它呢?我们也应该将灵活注入我们的肉身。

在这个世界上,美丽的景色太多太多。如果,有一天,我能背上行囊,行走在路上,使我的脚印遍布于我所挚爱着的土地,我想,这样的生活才是意义非凡的吧!

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经历。或许今天我还躺在新西兰的草地上仰望满天繁星,明天我就已经置身于偌大的布达拉宫虔诚地祈祷。每一天睁开眼,便有一个全新的目的地,向着目的地奔去,迎接我的,将是与我同样真诚、热情的异国朋友。

当我将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走遍之后,我要回到我那阔别已久的故乡。在彩云之南过那闲云野鹤般的日子,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我将借一缕飘逸的清风,穿一身淡雅的素衣,饮一杯雨后的新茶,在洱海湖畔静赏那无垠花海。

一种生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生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73-1

教师的成长有“根”吗?我们的“根”到底该扎在哪里?读了《今日我们如何做教师》丛书,笔者意识到其实我们的根就在课堂,课堂就是一种生活。去课堂做什么?过去,我会说:“我去工作”现在,我会说:“我去生活。”

一、课堂是一种生活,只有努力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因而,要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的生活世界,也只有这样,课堂才充满生命的活力。2003年十月,我有幸赴加拿大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境外培训。60天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不停地听课;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堂里,我常常惊讶于东西方教育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察觉的相似和不同,其中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课堂的生活化。我曾经跟踪聆听了几节科学课,主要是关于滑轮的。从杠杆原理到滑轮,从静滑轮到动滑轮,教师讲授的时间加起来不足20分钟。绝大多数时间里,学生们分成小组,摆弄着塑料模具,组装各种形式的滑轮机械:吊车、发电机、坦克、电动机……每一节课结束后,他们都要填写一张表格,对自己学到的知识做出描述。在最后一节课,教师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滑轮装置,把一个掉下悬崖的小孩救上来,学生们居然设计出了八种滑轮设备,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这不正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最好体现吗?其实,我们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宗旨,就是使学生能够在动态自然的情景中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生活化的任务来学习。我发现,备课中牢记这点,上课的效果真的不一样。例如,在上学期的一节市公开课的开头,我让学生以播报新闻的形式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是课堂上常见的形式,学生反映平淡,但是在学生走上讲台之前,我分别播放了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音乐,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而在这样的音乐声中走向讲台的学生顿生自豪感,声音和形态还真有点象央视主持人,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当然, 这“一板斧”下去之后,不能偃旗息鼓,不然的话,不一会儿学生就开始“神游”课外了。一堂课的“兴奋点”不能只有一个,但要分布合理巧妙。在这节课的语言点学完之后,我在屏幕上打出他们的数学老师的照片,学生一下子又激动起来,我用这节课学的语言点编了一段数学老师的故事,学生学得非常的认真,我又让他们仿照这样的例子,自己编写故事,但必须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所有的语言点,学生们的兴致很高,短短几分钟内写出的文章超出了我的想象。

二、课堂是一种生活,只有给课堂注入真挚的生活情感,课堂才是高效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温暖,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生命的幸福。有了温暖,学生就有了自我奋愤发的动力,课堂就有了生机和和谐。课堂是人性的,人有阳光也有阴影,有也有低谷。还记得我教过的初二的一个学生,腿有点残疾,很自卑,学习兴趣一般,成绩中等偏下,初二英语老教材中有一个必学词汇:lame(瘸腿),在备这个单词的教法时,我犯难了。一想到领着大家一起读这个单词,并且还要学习“他左眼瞎,右腿瘸”这个句子,我的眼前就浮现出那个学生自卑的身影。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那位学生可能已经提前预习过这一课,一直低着头,可我已经不紧张了,因为我已经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在教瘸腿的单词和句子之前,我让那位同学到办公室去帮我拿东西,乘他不在的时候教了这个词和句子,单词的用法固然重要,但比起学生的自尊来,我宁愿他不会这个单词。让我欣喜的是,那节课以后的英语课上,那位同学还经常主动举手发言,这在以前可是从未有过的呀!学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人也变得开朗多了。是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而且是很容易满足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爱的火花,就会点燃他们的热情,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力。有人说:“平庸的教师用嘴上课,优秀的教师用心上课”。我远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我会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用心去上好每一节课。

三、课堂是一种生活,它占据我们生命的很多时空,而且这种生活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生命,乃至自我整个的生命状态。

一种生活范文第4篇

1 住在望远镜里

建筑最好的位置无疑是靠山、面水、朝阳,传统建筑学把称此为“负阴抱阳”。因此,古代皇宫都会建在这样的位置。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皇帝那样拥有如此多的资源,在地势并不平坦的奥地利,Querkraft设计小组不久前就接手的一个项目,正位于通常认为地势最不好的坐南朝北的坡地上。

从南面射来的阳光被北向的山坡遮挡以后,如何让居者也能感受到阳光,感受到舒适,是Querkraft设计小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居住者多克姐妹比较年轻,且从事的都是艺术相关的职业,因此,一点也不排斥造型前卫的房子,于是给Querkraft的设计留下了很多空间。

姐妹俩希望住宅既能保证各自独立的生活,又能互相关联,方便俩人的互动。于是,设计师就有了做一个对称住宅的想法。

为了更好地解决采光问题,建筑师索性因势利导,让其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成为一个真正的阳光的吸收器。远远望去,建成后的住宅落在雪地里,就像一副望远镜,两个镜头半联半分着,似乎谁也离不开谁。两所房子有着一模一样的外形,一模一样的室内格局、中间相通的走道连接着其中浓浓的亲情。

它们通透的格局、亮丽的墙面、完美的赏景角度几乎不会令人想到,这套住宅所处的位置却是一面朝北的山坡。借鉴了望远镜的体形和原理,房子拥有了一个向上张望的体态。大面积的玻璃被安装在建筑物的南北方向上。120度角的玻璃屋顶与玻璃幕墙连接,扩张空间朝向天空的面积。

建筑物的这种高昂姿态,为室内空间带来了大面积的采光效果。特别是在朝南的一面,甚至连屋顶都被设计成开放式的玻璃。建筑北面部分被抬高的一层,则与地面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使建筑物达到良好的防潮隔热效果。

建筑室内更强调了因势利导。由于是坡地建筑,大面积的开放客厅、厨房、餐厅被安排在底部较大的空间中,如同玻璃盒子般开放的一层,正好容纳着这些公共活动,并且提供了非常美丽的景观。而楼梯其实是顺着缓缓向上的山坡建成的,通向顶楼较小面积的卧室和卫浴空间,为生活起居带来一定的私密性。

室内被设计成一览无余的白色,不仅与原木结构的建筑外观相互映衬,也让空间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光感和充沛的饱和度。而这一点无疑令这其吸收阳光的功率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

尽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陋的山地小草屋,然而,在被大面积森林围绕的坡地上,两个连体的双胞胎建筑就像一对姐妹一样,轻轻坐落于大地上,不突兀也不张扬。它们格调鲜明,丝毫无损现代居住的品位感和舒适度,同时也充分地与自然合二为一,在有限的土地上造就出无限的生活。

2 邮购――所预制房

这也许是都市焦虑症最好的解药――一个点缀在美好的乡野风光中小小的、豆荚般闪耀的小屋。

当时髦钢板和玻璃模型的建筑大肆侵略我们的视线时,现代化的预制房屋逐渐开始成为时尚的焦点。带着对设计品位的高要求,又希望一切现成的年轻人,已经成为“触手可及设计”(Design With in Reach)的新生代消费群。事实上,9・11后,许多美国市民就已开始把乡村作为必备的第二居所。然而,那些早期选择“预制房”的人,不得不面临建筑质量恶劣、设备简单、地基不稳等诸多预制房的顽劣缺点。

如今,预制房的设计已经在各国风靡开来,在预制房享受高品味的生活,绝非不可想象。马修和尤兰妲的家,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神奇魔力的小豆荚。三年前,他们买下纽约郊区的一片131英亩,带有一个小池塘的牧场,这里距离他们格林威治市的公寓两个半小时的车程。

第一年,夫妇俩还在他们花2300美元买下来的摩托屋中度周末,平时把车泊在橡树下。但后来,他们感觉这里太不舒服,甚至没有一个洗手间。“我们不得不在池塘里洗澡”,从事室内设计和旅游摄影的马修说。作为临时过渡,他们又花不到两万美元买下了一个150平方英尺的一层小屋。然而,他们最终的理想是建造一个能表达他们品位的家,一个现代而又简约的空间。

他们本想找一个本地或纽约的建筑商来实现自己的计划,然而,“纽约的建筑师不知道怎样在我们二十万美元的预算内制造那样的房屋”,从事杂志摄影编辑工作的尤兰妲说,“他们甚至没有兴趣来现场看一下。”

后来,这对夫妇在米兰家居展上遇见了奥地利建筑师奥斯卡・雷欧・考夫曼(Oska r LeoKaufmann),而他们此行的目的之一正是去拍摄考夫曼设计的两个预制Townhouse。“我一开始就十分欣赏他的品位,非常的酷,很象都市船舱。”

考夫曼的公司OLK位于奥地利多恩比恩。他们从事预制房设计和开发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在欧洲,他们出售过成千上万栋预制房,现在,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开放建筑系统”,一种专门用于出口的小型预制住宅。

对于预制房的发展,夫妇俩认为,像考夫曼这样的欧洲设计师已经首开先河。即便在美国,也没有能在质量和价格上与此竞争的产品。因此,他们感觉,使用奥地利技术制成的这种已经广受认可的产品,即便抵上从欧洲运往美国的运输成本,也依然很合适。“运输不是一个问题”,马修说,“他们只用了两个星期,12000美元,预制房的一切零部件就从奥地利运来了。”

一开始,夫妇俩把土地照片用电子邮件发给考夫曼,并确定了他们基本的需求:一个约1400平方英尺的开放式一层、尽可能多的窗户、三个卧室、两个卫生间、一个工作室,以及不会过时的设计。两天后,考夫曼发来了房屋的透视图。房屋就像被嵌在了山坡下,正是夫妇俩想象的样子。

两个月后,考夫曼和他的团队来到了夫妇俩的农场考察现场,并和当地进行地基施工和水电工程的建筑商进行了协商。一个多月后,夫妇俩再次前往多考夫曼位于恩比恩的工作室,观看他们的房子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工厂就像歌剧院一样的干净和整洁,”马修说。

之后,土地挖掘工作也开始了。板层地基和地下室被浇筑在混凝土中,作为一系列部件的基础。房子主体在三个月后,被用四台集装箱卡车运达了现场。马修回忆到,“当时我在散步时也会不禁好笑地想到,一座来自奥地利,马上就要建在我的土地上的房子正装在集装箱里。”

几天后,一个五人组成的装配队伍,其中包括一个工程师、两个木匠和一个盖屋顶的人从奥地利赶来。他们的工作就像精确的军事训练一样,三周时间就装配好了房子。整个房子的装配没有使用一颗钉子,每件东西都用螺丝螺栓组合在一起的。

对于全套房屋来说,部件惊人得牢固。墙壁填塞了超过一英尺厚的绝缘层,门和地板都使用了坚固的橡木。墙壁和天花板还覆盖了光滑闪亮的木制饰面。

一眼看去,完成后的房就像一个房间。“他几乎就像一个玻璃盒子”,马修说。透过通体透明的落地窗户墙,宽敞的主厅面对着山坡、草地和牧场。开放式的厨房内坐落的白色中心岛台,就像雕塑一样洁净、利落。厨房连接起客厅区和用餐区。在错层的格局中,工作室掩藏在半地下,而卧室则位于更为私密的二楼。

一种生活范文第5篇

“低碳生活”,体现在我们每日的衣食住行之间,现在人们对“低碳生活”也正在达成一种主流的共识,这种新生活的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所以,从伦理的意义上讲,从道德意义上看,从精神价值上来看,从善生活来看,“低碳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节欲、制欲。

的确,对于人类的一些先天的、最初的、基本的、普遍的和主要的欲望,是应该予以满足的,这是符合人类的伦理意义的,也符合自然的原则,但是由于人类的人性贪欲、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利己主义、拜物主义、道德制约的缺陷,人类的欲望,哪些该恰当、适合地满足,哪些欲望该克服、节制和压抑,这些伦理的问题,人类从来就没有很好地予以解决,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人类的欲望特别是贪欲越发泛滥起来。这种泛滥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在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高消费的今天,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已经满足。但是在商品不断生产的刺激下,在广告文化的不断诱惑下,在消费时代的拜物主义的强力作用下,人的各种消费欲望、享乐欲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膨胀起来,体现为对社会、对文化、对人性、对人的行为和选择的巨大的支配力量,绝大多数人即使已经拥有了远远超出他们能使用的东西,但他们仍然希望要占有更多的东西……

人的自我价值是建立在他拥有多少东西的基础上的。如果他要成为最好的,他就必须拥有最多的。这似乎还是我们个体的欲望生活,也仅仅是与我们个人的生活有关,但我们扩大一下我们的视野,会发现人类泛滥的欲望究竟造成了多少可怕骇人的结果。我们人类所在的自然界,诸如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等频发,两极冰川融化,大量物种灭绝,淡水资源流失,农作物减产,疾病肆虐,造成新的冰河期……等等,其实都与人类的无休无止的欲望有关,人类的这种欲望促使人类不断征服自然,进而不断破坏自然,于是自然界的固有节奏开始紊乱,受到创伤的自然开始向人类进行报复……

所以,今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提倡、追求“低碳生活”的文化潮流,实际就是对人类过去与自然、环境力关系逆转的一种现象,是人类与自然、环境融合一致、和谐共存的精神与态度的回归。如果从伦理的角度说,这就是对人类正在泛滥的欲望的一种节制,这正像西方历史文化学者汤因比所说:人类本来是贪欲的存在,因为贪欲性是生命特质的一部分。人类具有的这种贪欲性和其他生物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人类具有意识,因此也就能对贪欲的性质有所认识。就是说,人类能够认识到,如果致力于贪欲,它就会具有破坏性,因而成为罪恶。因此,人类也是可以做出困难的伦理上的努力,在实践中实行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