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学基础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学基础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基础护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61-01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一类国家级考试,是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统一组织进行的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按照《护士条例》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教育部和卫生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的毕业生均可报名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这就意味着学生由以前的毕业后1年参加考试变为毕业前直接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此新规定给护校教学,特别是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及专业发展,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更成了直接影响执业考试成绩关键因素。如何将“今天”的课堂和“明天”的执业考试接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为毕业后就业铺平道路呢?这将是我们护理专业教学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护士资格考试的改革既促进了中等卫校护理专业教学,给中专护理教学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相协调的情况,给护理教学带来了挑战。

1 护士资格考试对基础护理教育的影响

1.1 反馈教学质量,指导教学:执业考试内容是以中等卫(护)校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因此护士执业考试是对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和反馈[1],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护理教育工作者可从中开拓教学思维、寻找教学重点,启发命题思路[2]。

1.1.1 基础护理教学紧扣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统一命题、统一合格标准。及时增减教学内容:护士执业考试作为国家级考试,是严肃和规范的。考题难度和范围严格遵照考试大纲。考题的信度和效率都经过严格检测。所以要求广大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深入研透教学大纲和每年的执业护士考试的考试大纲,必须切实掌握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根据考试内容来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1.1.2 适当调整学时安排: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试卷内容结构包括三个方面: (1)主要的护理任务;(2) 完成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3)各类常见疾病。学时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考试内容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充分完成考试内容的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1.1.3 护士资格考试试题较“活”,体现多学科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反馈考生综合素质水平,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多维方式去认识病人的需要,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基础护理教学,需要把各科的知识点及时归纳总结,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记忆。如葡萄糖酸钙的应用,结合妇科、儿科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于不同学科的不同和相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1.4 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执业考试的考题特点:护士执业考试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型。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与执业考试题型类似的考题,并且让学生适应以不同题型体现知识点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更需注重改进教学方法,目前不少院校采用了以临床病例或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学习(PBL)教学法[3]、行动导向教学法等都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复习和巩固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以便更灵活、更有效地学好专业课程,以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执业考试中应答高比重的病例选择题的水平。

1.2 现行的考试方法难以测试考生的护理操作技能。随着护理专业技术含量的大大增加, 实践技能考试应作为护士执业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5],以操作能力培养为本位,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掌握临床第一线岗位必要的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前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护士资格考试的理论知识系统复习中,忽略了操作技能的集训。日常的教学集训中,个别学生对操作训练缺乏积极性,影响了课程技能目标的实现。

2 如何发挥护士执业资格考对教学的积极作用、避免资格考对教学不良影响

2.1 讲练结合:面对中等卫校生源的质量及生源家庭情况,显然“一言堂”式的教学法不能适应;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及组织学生参加考试辅导中发现,单纯的课上讲解,不结合习题练习,学生的考试效果并不理想。这说明学生学的知识太死,不灵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做到讲练结合,将护考中的选择练习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对护考中的考点进行提炼和强化,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营造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氛围。执业考试程序化训练在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就要抓紧。自临床实习开始进行护士执业能力训练,护生可较全面接触和了解执业考试内容,增加感性认识,同时也增强执业考试意识,不因实习而丢弃书本,而是充分结合临床实践更加全面的复习了护理理论,较快达到临床护理工作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2.3 注重培养教师的临床决策能力。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法长时间脱产去医院上班。为了解决因此而导致的教师临床决策能力滞后的问题,学校采取以下措施:(1)购买由知名教学医院开设的网络临床课程,组织临床教师每周定期观看学习,并对其学习情况进行督导;(2)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规模较大的教学医院脱产进修;(3)积极寻求各大医院的支持,以方便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接受短期临床培训,还有利于教师及时向临床护士咨询临床护理新进展和动态信息。

2.4 做好考前辅导:经过我校几年的护考前的辅导经验和成绩,充分说明考前辅导的重要性。应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课程安排的特点,有的科目开课较早,在学生准备要参加考试时,知识早已忘记很多,知识点也已记不准,故有必要进行辅导重温。另外,现在的学生学习方法欠妥,很多学生并不知道知识点的关键所在,学完后一片茫然,把考前辅导工作做精、做细,有利于提高学生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6]。

2.5 开发执业护士资格模拟考试系统:知识只有不断地运用才能活化,才能记忆牢靠。 护考模拟系统可以作为平时教学中的小测验,学生需要考前大量的模拟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临场的发挥。

3 结论

现在的中职学校学生与手持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的学生相比,面对更大的危机与压力。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毕业的学生要想取得职业资格及事业上的顺利发展,更是要面对行业准入考试这道必须跨越的门槛。作为基础护理学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基础护理的教学质量,为了能让学生毕业后顺利地取得职业资格,为其前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要时刻关注每年的护士资格考试新动态,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计划,补充新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为临床护理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玉芝,张俊敏.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应试方法指导.继续医学教育,1996,10(1):42

[2] 苏桦,李明农.从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分析护理学基础教学.护士进修杂志,2004,19(2):154-155

[3] 朱丹,黄文霞,邱雪菡.PBL在《护理研究》教学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3,18(7):528-529

[4] 凌玉. 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7,7(6):43-44

护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护理学基础》(以下简称护基)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习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前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使学生掌握护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运用于护理实践,满足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基础护理的质量优劣,不仅与护士的基础护理技能水平有关,还与护士的伦理道德、职业倌念、思想境界、人文素养等密切相关,具备良好的素质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学制五年,是国家承认的专科层次的高职。该类学生由于年龄、文化基础等方面原因,人文素质相对欠缺,因此在护基课程的教学中,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融人到专业教育中,以培养和提高五年制高职护生的综合素质。

1 五年制高职护生的特点

1.1 年龄普遍较小,以自我为中心,沟通能力不强:年龄普遍在15-17岁之间,尚未成人,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入学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独立住校,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沟通能力较差,在护理操作中不能与病人良好地沟通。行为处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护理行为缺乏’受伤意识”。

1.2 文化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期待他人关注:五年制高职学生基本上是中学阶段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因中考失败,就读高中无望而选择五年制高职就读。由于文化基础薄弱,步入高职后所学的医学知识跨度较大,难以跟上学习的步伐。同时,这些学生一直都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差生”,自信心严重不足,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当他们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便会选择其它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如女生化浓妆、着奇装异服,男生戴耳环、染头发等,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他人的关注,寻求心理平衡。

1.3 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求知欲不强:大部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护理专业的性质及工作内涵并不了解,多是出于家长的意见,父母“要我学”是因为护理好找工作,而不是“我要学”。由于学生并不是出于自己意愿或热爱护理而报考护理专业,加上护生尚未接触,临床对本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求知欲不强,因此上课开小差、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屡屡发生。

2 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2.1 加强专业教育,稳定专业思想:在护基教材中,涉及到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的光荣事迹,对这部分内容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讲解,缺少直观性、学生兴趣不高且较为枯燥,因此笔者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观后分组进行主题讨论‘我看南丁格尔”,并书写观后感。通过影片的方式介绍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追求和贡献,学生被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从而对护理专业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明确了学习目的,稳定了专业思想,并且意识到自己今后所从事的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事业,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了信心和爱。

2.2 “表扬”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小学到中学,五年制高职学生一直被冠以“差生”的名义,很多学生“破罐子破摔”,习惯了老师、家长的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给学生关心、爱护、表扬和鼓励。善于发现并关注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笔者曾经教过这样一名五年制高职学生,辅导员介绍该生经常旷课,经老师、家长教育后,仍然我行我素。凡涉及到护基操作的内容,上新课前笔者都会请学生对上次课的技能操作进行回示,然后教师点评。评价以正面表扬、鼓励为主,如“xx同学在灌肠操作中动作轻稳、关心病人”,“xx同学导尿过程中注意到保护病人的隐私”,“xx同学在输液前询问病人是否需要上厕所,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等。在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上。五年制护生或许会有所欠缺,但教师从细微处的表扬却能帮助护生发现自己在护基操作中的优点与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3 培养学生的“爱伤,意识: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较小,独生子女居多。长期处在父母的关爱下而缺少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在护基操作中,操作对象大多是模型人,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有些学生上操作课或操作练习时,在模型人上乱写乱画、故意拍打模型人、搬运模型人时动作粗暴等。针对这种不尊重、不爱护“病人”的现象,笔者积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躺在这里的病人,护士对你这样做,你是怎样的心情呢”。同时告诉学生,虽然操作的对象只是模型人,并非真正的病人,但“习惯成自然”,在校期间就应当培养自己关心、爱护病人的思想和意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23.02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护理和医学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相关医疗工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需求量大,社会覆盖面较为广阔,在培养相关医学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内容较为统一的教材,课程教学模式大同小异,但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丰富并、复杂,许多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对学生系统的了解知识的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二者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冲突,在使老师的教学更加困难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十分重要。

1课程整合的含义

在高等院校专业体系中,护理专业是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课程内容丰富且复杂。为更好地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提出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内容整合,使相关交叉或重复的内容以单一的方式出现,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条理化设计,从而构建较为合理的新型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基础医学学习现状

对于社会和人民来说,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十分重要,可以为相关医疗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人才。而当下,老师和学生并未意识到此专业的重要性。老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自身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确切,与此同时,一些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弱。根据一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持赞同的态度。

3整合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3.1课程内容真实

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是指将交叉或重复的内容单一化,同时将复杂的知识整合成一个较为完整并且具有条理性的体系。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得删减,并且整合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坚持真实性的原则,避免错误的出现。

3.2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需要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高素质人才,对所学内容转化为实践结果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整合过程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加强对内容的详略讲解。与此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课程整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从而提高对基础医学的重视程度。

3.3成绩计算合理化

我国需要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教学不应该只重视理论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此,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对,终学习成绩的计算需要更加合理,提高对学生实践知识理解和学习能力的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

4基础医学整合模式的相关建议

4.1加强宣传,提高学生的认同感

学校可根据调查问卷的形式,征寻学生和老师的意见,对课程整合模式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学校组织相关活动加强对课程整合的宣传,使学生们更加认识到课程整合对于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认同感。

4.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进行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顺应课程整合,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医学课程体系中的弊端,注重其整体性和合理性,在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的同时防止出现内容交叉重复的情况,与相关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实用型人才。

4.3完善整合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整合需要在相关内容、理论知识和考查方法等方面都进行改善,使得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在这种情况下,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整合体系,提高整合的质量,同时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提高课程整合后的教学质量。

护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基础护理教学;高职护理教学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的颠倒安排,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和速度。[1]笔者利用这一教学理念在高职护理3年级学生的 《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总结汇报如下。

1 教学过程

1.课前教师准备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平时上课时讲解的内容学生在课前已经学习,那课上做什么,怎么做,这给教学提出了难题,所以课前准备就显得尤其重要。

1.1 梳理知识制作导学案 导学案的框架为课前:绘制知识概念图,结合微课学习重难点知识,完成自我检测题,总结学习中的疑问。课前还会有1~2个学习任务需要每个小组准备课上汇报。课中: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小组汇报课前任务。导学案以纸质的形式人手一份。

1.2 抓住重难点制作微课 充分利用视频、图片、3D动画等教学资源制作成微课讲解重难点。将微课上传至班级QQ群供学生下载反复观看学习。《基础护理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针对操作课,教师录制操作视频,包括分解步骤视频和连贯视频。

1.3 针对知识点制作检测题 检测题以纸质的形式人手一份。

2.课前学生准备 学生利用手机观看微课,辅助教科书完成导学案和检测题,提交学习疑问。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搜集资料制作任务汇报PPT。

3.课堂过程 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角。[2]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内化知识,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首先各小组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问,其他小组给予回答,教师总结。小组PPT汇报课前学习任务,其他小组和教师点评。教师出示案例,各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进一步内化知识。

2 效果评价

1.评价方法

1.1教师绘制课堂评价表,对各小组的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学习任务达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打分。每3个星期公示每个小组得分情况。

1.2教师绘制自评互评表,每3个星期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组间评价。

1.3对学生的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评价。

2.评价结果:从评价表的得分看,学生的参与度是有很大波动的。一开始参与度并不高,3周以后,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但临近考试,参与度有有所下降。就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使自己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但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与其它班级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

3 存在问题

1.教师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如何应对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就要求任课老师既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又有敏锐的思维能力。[3]就笔者个人而言,虽然上课的大体思路是清晰的,但如何与学生一起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去丰满课堂,在实践中还是屡屡受挫的。

2.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笔者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于教师与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交流。课堂互动交流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或非言语信息激发一个或多个学生思想,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4]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观上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求知是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更多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手段,而不仅仅是获得分类的系统化知识。[5]学生需要明白学习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客观上学生的人数太多,笔者教学的班级有60名学生,互动、交流、评价并不能全面覆盖每位学生。

3.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待提高 翻转课堂的一个实施重点在于教师能在课前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课前检测题的正确率,学生的疑问全依赖人工统计,及时性、精准度和学生覆盖率都无从保证。学习终端只是手机,导学案、检测题,各种评价表都需纸质打印,存在一定的浪费,也不能及时上传统计结果。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翻转课堂,一个集资源下载、学习结果上传、师生实时互动、教师远程监控等功能的教学平台是迫切需要的。

教学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翻转课堂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翻转课堂变革[EB/OL].http:///con―tent/12/1 126/22/1658863―250423850.Shtml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王长江,李卫东.“颠倒的教室”:美国教育新景象[J].上海教育科研,2012(8):54―59.

护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

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直接感官,对客观的外界事物直接地感受,是对事物表面现象以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具体性和直接性。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技能操作、角色扮演、病例现象等,就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即感性认识。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地认识其本质,主要包括定义、推断及理论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原理、定义等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即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客观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为初级阶段,理性认识为高级阶段,任何一个事物都应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把握。

二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口腔护理、药物过敏试验、 冷热疗法护理、 标本采集法、会护理、晨晚间护理、无菌技术皮肤护理、导尿护理、输血护理、头发护理、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

2 传统基础护理实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基础护理学”教学主要采用先理论教学后实验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记忆困难。在学习操作技能时又因为理论知识不牢固又显得畏首畏尾、操作生硬、难形成自动化。这可能与只注重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单纯记住操作的程序有关。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认识事物的基本顺序,先理性再感性。

三 注重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感性认识

1 实验教学的感性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只有正确的感知觉,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所以在基础护理学的一些实验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用先实验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及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这样更符合人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顺序,也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生在学习铺被用床的时候,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先让学生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学习铺床法,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铺床中遇到的问题给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节力原则,为什么麻醉床、备用床、暂空床被子放置的不一样。这样先操作再理论、先感性再理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1)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视觉感受

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图片、生动形象的操作、临床医院见习的病例现象等,都是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为使这些视觉体验更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操作时更灵活,教师应平时多积累素材,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感兴趣的话题等,自己进行“微课”的制作,以更生动的画面让每一位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示范操作。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需严谨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最好能结合临床教学老师一起备课,同时保证不与临床脱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让学生早期去临床见习,并且多见习,直观的病例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日后再学习护理操作时更多一份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2)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听觉感受

不管是课堂理论的讲授还是实验操作的指导,以及录制微课时的配音,或者选择的视听资料,都应该注重语言的指导性和科学性。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更好地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听觉体验是属于直观的感性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情感因素。

(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触觉感受

“纸上谈兵终觉浅”,看的听的再多都不如自己亲手尝试,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操作、多尝试、多体验。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课前预习、微课视频等自己反复多次操作,自己从中发现规律、掌握技巧、体验患者角色。一些实验教学可以先上实验操作课,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对于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尽管明白,但在实验操作时思想受到约束,操作时思前想后。如果先学习理论再学习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此种教学方法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同时在先学习实验再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高效地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整个过程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其他感受

在护理操作实践中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使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安置于创设的情景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强化学生在操作练习时的无意识。例如,在肌内注射这项护理操作的讲解时,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利用学生的同理心以及爱伤观念,让学生分别感受病人和护士的角色,对于在实验教学中的查对制度、无菌原则、无痛原则等,学生就更能主动地积极的完成。在理论学习臀大肌的定位时,要更加细心仔细, 在充分学习好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的情感认识。另外,学校应该创建模拟病房,为同学们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利于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开展, 并且能帮助学生以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比如测量生命体征时,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病人,让学生亲自感受作为病人的心理状况,要求操作的同学动作要轻柔并且细心耐心地对待病人。这些情感的体验也是属于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也有重要的影响。

2 理性知识的升华

对于知识的本质,最终还是要达到理性的升华。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提出了以下观点:最具体的经验是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越上升,经验就越抽象。我们的护理教育应从最底层的具体经验入手,慢慢发展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必须先拥有较多的具体经验,教育的最大败笔在于让学生只是大量地记忆法则和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做支柱。但护理教育也不能只是止于具体经验,还要努力向抽象的规律提炼,要形成准确的概念,因为概念才是最经济的思想工具,它把我们探求知识的智力大大简单化、经济化。护理学基础的任何实验操作都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即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将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学生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也才能形成知识真正的内化。理论反过来作用于实验操作时,就能更好地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美国护理教育也提倡早实验、多实验,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部分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接触、早了解,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直观的感觉获得感性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学习该技能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就能将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转变为自我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达到知识真正的内化。以铺床法为例,学生在生活中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经验,让学生提早接触、学习铺床法,先模仿、学习、练习铺床法,教师再讲解相关的理论以及患者卧位等知识,学生就能很快明白铺床过程中为什么身体为半蹲式而不是弯腰式等,再一次进行该项操作练习,学生就能理论结合实践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所占教学比例较大。如何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实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谈了一些想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希望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来是否拥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注重感性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有很多方法,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作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以外,还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0.

[2]张克杰,朱勇辉.哲学基本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林有祥.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5(2).

[4]亚凌.浅谈教学中的理性培养[J].民族论坛,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