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节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财务内控制度规定
(1)集团公司采购预算由采购中心管理部门(以下简称采购管理部)负责,采购管理部以集团年度产品产量大纲为基础,结合市场价格走势编制年度《物资采购预算表》,经主管副总审核后,提交财务中心预算管理小组初审,之后报送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最后上报董事会、股东大会审批并执行。
(2)采购中心在执行采购预算过程中,若预算制定不符合实际情况或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应申请预算调整,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授权审批。
(3)财务中心预算管理小组负责: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协调并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督促完成预算目标。
2.实际执行情况分析
(1)预算编制,从流程上看虽然符合规定,但是通过检查取证发现,“走过场”现象严重,预算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存在简单的数据逻辑错误,编制依据不科学、不切实,在将年度细化为季度预算当中直接将年度预算总额平分至各季,根本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环节实质仅是一个形式上的数字汇总、表单签字审批,使采购预算流于形式。财务中心预算管理小组由于综合能力有限,无法对预算数字的合理性、科学性等进行把关,预算管理委员会几乎是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上报董事会、股东大会的预算初稿也即成了最终的定稿。
(2)预算执行环节,通过对采购中心某年度预算情况的专项调查发现,预算执行严重偏离了制度规定,该调整的未调整,多采购、该采购未及时采购现象屡禁不止,造成了资金盲目占用、生产被迫停止,采购环节的成本不断上升。
(3)预算执行后期考核环节,仅停留在数字罗列上,对预算产生差异的原因没有进行分析、责任追究,使预算执行不了了之,造成采购人员麻痹大意、为所欲为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了集团经营目标的实现。
3.应对风险的策略
(1)集团公司董事会要准确定位预算管理委员会职能,督促高管层提高预算管理意识。
(2)财务中心预算管理小组应把好预算事前控制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预算年度的产品需求情况、生产加工能力等,对采购中心上报预算数据的合理性、科学性、准确性等进行求证、判断、过滤,发挥好预算事前控制作用,对重复编制预算、预算编制数字出错、为应付检查拼凑上报预算数据等现象,要严加管制;要注重预算管理小组成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对预算管理小组的考核力度,使其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预算管理小组”,避免其配合其他中心一起走过场现象。
(3)财务中心预算管理小组应认真履行采购预算的事中、事后监督职能。一是制定《预算管理实施细则》、《预算管理考核办法》、《预算考核细则》等制度,并严格执行,防止预算走形式的现象发生;二是监督采购中心严格按照预算要求执行,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制止或情况上报;三是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事后考核,考核时不能仅仅依据采购中心管理部门上报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要深入实际自行调查,使考核做到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监督被考核单位自觉遵守采购预算,从而达到预算控制的目的。
二、采购定价与执行环节的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1.财务内控制度规定
(1)采购物资实行标准价格,新物资价格定价时,财务中心价格处人员应在采购中心管理部门配合下与供方议价,之后提交集团公司的CFO(首席财务官)或CEO(首席执行官)审批,审批通过后财务中心进行备案并以此作为采购物资的标准价格;常规物资采购价格,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价格处应不定期与供应商议价,切实做好标准价格的调整工作。
(2)签订采购合同时,财务中心应派出相关人员对采购物资价格进行监督,对不符合标准价格的情况要予以制止,情况严重者及时上报相关领导。
2.实际执行情况分析
(1)实物中定价高了供应商保持沉默,定价低了反复讨价还价,甚至出现在集团公司生产任务较忙时拒绝供货的尴尬局面。
(2)财务中心价格处反映物资价位难以制定,尤其是采购一些不具有可比性的物资,再加上财务人员缺乏产品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难免出现“拍脑袋”定价格的现象。
(3)其他管理中心屡屡反映价格处乱砍价,或直接将采购中心第一次采购价格作为集团公司标准价的失职行为。
(4)几年来,因定价不合理,造成采购员从中谋利、供应商提供质次材料、影响集团公司产品质量信誉度的情况时有发生,给企业带来了巨额损失。
3.应对风险的策略
(1)正视目前大多数企业出现的自相矛盾现象:物资采购完全由财务中心定价,财务人员没这个能力,由采购中心配合定价的,财务中心管理者又不放心。为了解决这种难题,可采取两种策略:一是为财务中心价格处补充技术方面的人员,鼓励价格处人员走出去,到市场上多做调查,不要关起门来搞定价,与供应商多沟通,了解采购材料的加工过程、需要的材质、供应商的加工能力及内部管理情况等,为采购定价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加强与采购中心管理部门的横向沟通,积极主动索取供应商的综合材料、利用财务历史数据进行价格分析等方式进行合理定价。
(2)财务中心管理者应督促价格处,对常规物资采购定价的合理性,定期进行评估、更新,对严重偏离市场价格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3)财务中心应扭转价格控制即是压价的错误认识,产品都是有成本的,利润空间更是有限度的,一味亏本做生意的企业是做不下去的,应懂得“双赢”的道理。
三、付款环节的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1.财务内控制度规定
(1)财务中心在办理会计付款业务时,应当对采购发票、结算凭证、验收证明、质检证明等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
(2)1万元以下的零星采购支出方可采用现金支付方式。
(3)监督采购中心业务执行是否符合集团内控规定。
2.实际执行情况分析
(1)财务中心管理者误认为,采购中心供应商的选择及采购数量的确定、采购管理部是否对供应商管理进行了规范管理等这些事情与财务中心无关,结果集团公司应当享受到的商业折扣或现金折扣未享受到。
(2)对采购方式监督不力。集团公司规定的采购方式有定点采购、招标采购、比价采购、零星采购等,但结果全部执行为定点采购,采购当事人借此机会利用权力之便从中谋利。
(3)财务中心付款环节管理薄弱。一是近1年内超限额规定,现金支付货款业务累计发生19笔业务;二是对网上支付货款业务监控不严,存在经办人随意转款,擅自购买银行理财事件的发生;三是对付款印章管理不规范,在办理付款业务所需的全部印章交由一个人保管,用印时未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四是对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的财务人员,多年未实行轮岗,存在隐患。
3.应对风险的策略
(1)财务中心管理者应树立企业业务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的意识,这是因为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最终都会在财务数字上面得到体现。
(2)建立健全财务中心付款控制制度,可通过四个环节规避风险:一是采购中心提出支付申请时,经办人必须填写请(借)款单,并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情况、支付方式等内容,同时加附:相关交易或事项发生的原始批准件、发票、验收入库单、质量管理中心质检单、采购合同等相关原始单据;二是支付审批环节,财务中心应监督支付业务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的“审批权限一览表”执行,价格处应特别关注采购物资价格的复核,确认结算单价与合同单价、财务中心标准价格三者是否完全一致,对存在不真实、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等情形,予以拒绝;三是支付款项复核。应付账款主办会计应当对批准后的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合法合规,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收款人是否正确等。确认无误后,交由出纳办理支付手续;四是办理支付。财务中心应建立备用金管理制度,避免因资金紧张造成的合同违约现象的发生,出纳人员对付款凭证进行最终再次复核,查看所有付款手续是否齐备、付款凭证金额与附件金额是否相符、付款单位是否与发票一致等,复核无误后按规定办理货款支付手续。
(3)对网上银行支付业务实行特殊控制。集团公司应与承办银行签订网上银行操作协议,明确双方在资金安全方面的责任、义务、交易范围等;应实行网上交易、电子支付操作人员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同时配备专人加强对支付行为的审核,监督操作人员根据操作授权和密码进行规范操作,以防舞弊现象的发生。
(4)尽量杜绝现款采购业务的发生,以防舞弊现象的发生,如遇特殊情况必须现金支付供应商的,应有财务人员的跟踪监督。
(5)坚持实行财务人员轮岗制度,以强化复核的作用,防止错误或舞弊发生。
四、采购物资、应付/预付账款,后期财务管理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1.财务内控制度规定
(1)财务中心定期或不定期与物流中心进行账务核对、实物盘点。
(2)财务中心应付账款管理处,至少每月与供应商对账一次。
2.实际执行情况分析
(1)财务中心缺乏对实物的监督,对超量采购、退货、已采购并领用但未入库等违规现象未予以监督。依据一次对物流中心采购物资库存情况的专项检查发现,大批预算物资采购生产车间已领用但未经过仓库入库的现象,财务账面上也无任何反应,直接带来管理的混乱,造成产品成本不实。
(2)财务中心管理者错误地认为,采购物资给不给钱买方说了算,不主张与供应商对账,造成往来账目不清,预付账款占资金现象不断加剧、合同付款到期应付未付货款违约现象不断发生。
(3)财务中心与采购中心横向沟通不畅,对供应商的后期监督管理不严,出现供应商已破产、注销、更名,集团还未知情,预付账款无法收回,给集团公司直接造成经济损失。
(4)财务中心与供应商财务相关人员缺少沟通,发票丢失现象时有发生,采购员怕担责任隐瞒不报,财务后期发现时,增值税专用发票已经过期,后期责任难以追究。
3.应对风险的策略
(1)对于超预算采购问题,财务中心在付款审核环节应予以监督,凡属于超预算的情况不付款;对未入库直接领用的情况,督促集团公司高管层追究采购中心、物流中心、使用单位的责任,并将结果与集团公司年终的经济责任考核直接挂钩。
(2)验收环节的质量控制,是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大型制造业。采购物资如果完全检查不现实,抽查的结果又不完全可靠。因此,集团公司应坚持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加强与供应商的高层交流,与其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应对质量问题,从源头解决质量问题,因为质量好坏不是抽查的结果而是制造的结果。
(3)财务中心管理者应当扭转对采购环节往来账务管理的错误认识,分阶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顿。一是集团公司内部进行付款环节的账务清理,对应付账款、预付账款进行整顿,分出应付未付、超付与预付等情况;二是与供应商进行沟通,核对往来账务,对存在的对账差异进行清查,保证双方挂帐的一致性,并形成长期有效的财务对账机制,以免造成账务混乱的局面;三是账务中心与物流中心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沟通,材料会计应至少每月一次与物流中心核算员进行对账、抽查盘点实物,从账务、实物两种途径对物流中心进行监督,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一致,确保集团公司资产的安全性。
五、结语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25~60岁;观察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3~6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的护理方法为:①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常规护理,对患者分小组进行编号,每组患者由一组护士来负责,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帮助患者摆放正确,以便于患者能够保持正确的关节功能位,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予以严密的观察。尤其是对于骨折患者,应该注意患者的骨折部位的固定情况,对患者的局部活动进行限制,并积极指导患者开展适当的功能锻炼,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防止患者由于剧烈运动,导致康复效果受到影响;②做好患者病房环境的管理,做好病房的开窗通风,定时开展做好病房的消毒工作,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有效预防患者的肺部感染,并对患者的作息时间予以严格规范,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作息环境;③加强患者的晨间护理,对患者引流管的通畅性进行检查,并要观察记录患者引流液的颜色与量,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翻身,防止将引流管拔出;④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及时用温水擦拭患者被伤口渗出液及大小便污染的皮肤,在患者变换之后,要做好患者的肘部、足跟、内外踝、肩胛区等受压部位的按摩;⑤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工作,建议患者多食用含钙、蛋白质、易吸收、易消化的食物,并要多饮水;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由于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大多是老年患者,手术之后患者大都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这很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消极的不良情绪,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以便于有效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⑦患者出院之后,要定期的做好患者电话回访工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醒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9.17%(38/48),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75%(45/48),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关节屈伸活动度、拆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等,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6例,其中男,121例;女85例;年龄45~94岁,平均(62.7±6.1)岁。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96例,对照组110例。实验组实施个体化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管理。排除老年痴呆及精神疾病或者不愿意和医护工作者合作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回顾性研究,掌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住院时间序列的康复护理管理方法,包括,入院健康教育、基本手手术常识,包括术前的各种准备,术后的指导等。以及术后的康复锻炼和出院的各种指导。实验组中,我们不仅做到之上的各种护理常规,同时针对患者不同个体制定相应的方案。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基础疾病,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前长期用药的患者等进行精细化管理。例如,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褥疮和感染,前列腺疾病患者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类风湿病患者容易血栓形成等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并进行相关教育和心理辅导。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入院指导、围术期指导、功能恢复训练指导、并发症的预防及出院相关指导。骨科常规医疗护理不要求时间细化、不进行心理干预,患者出院后不进行随访指导,仅在门诊复查时给予相关指导。
1.3评价指标
患者焦虑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分值越高,焦虑水平越高,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关节功能,90分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70~79分为中,0分以下为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分析,患者SAS评分、Harris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SAS、Harris评分比较,实验组术后术后7天、30天及、90天后SAS评分,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Harris评分则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6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试验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3.25±5.24)岁,其中11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肺心病,5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4.47±5.36)岁,其中12例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肺心病,4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仅给予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护理配合,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更加细致的护理配合,具体措施包括:①在手术前熟练掌握各项手术仪器、操作工具、手术流程、术中注意事项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制度对使用的手术器械完整情况及消毒情况详细检查,尤其做好急救药品的准备以及备血等工作,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数;对患者进行巡防,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心理状态,为患者讲解手术目的、优势、自我护理措施、麻醉方法等,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叮嘱患者保持患肢外展30°,防止患肢内收、内旋;②在手术过程中将患者保持在较舒适的,比如健侧卧位,可在患者腋下胸壁处放软枕头,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和湿度,控制温度在24℃左右,湿度50%左右,并将输注液体温度控制在36~37℃水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合理控制氧浓度,确保需氧量和心肌供氧量维持在平衡状态,并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于存在恐惧、焦虑、紧张的患者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适度,术中及时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责任医师;③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假体放置,及时为医师递送手术器械,协助医师完成关节周围组织的清理等操作,缩短手术时间。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跳频率、呼吸频率、血压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跳频率、呼吸频率、血压水平变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2例发生出血,1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中有7例发生出血,4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5.58%,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关键词]迷;迷文化;新媒介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1)11-0246-04
张晨阳(1981―),女,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理论。(上海 20024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介和传统媒介融合”(项目编号:08BXW025)、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CG26)阶段性成果。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大众文化热曾引发过关于追星族的讨论,如今,人们则更习惯于把大众文化的狂热爱好者与消费者称为“粉丝”,即fans――迷。所谓迷,指的是技巧熟练的媒介使用者[1](P121),是流行音乐、言情小说、漫画、影视作品、演艺明星等的“过度的读者/受众”(excessive reader),他们对对象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2](P163),他们的活动主要围绕明星与媒体产品展开,他们乐于参与多种社群活动,并以群体性的力量带来“粉丝产业”、“粉丝经济”的勃兴。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迷”这一特殊群体的接受行为与消费行为对于媒介娱乐工业以及当下流行文化风向的强大影响力,学界对于迷文化(fans culture,一译作“粉丝文化”)的关注也随之逐渐升温。
一、中国迷文化的现状与成因
大众文化消费/娱乐文化已在官方――大众――精英的三方文化格局中占据绝对强势的地位,其伴生的迷文化也蔚为风景:电视荧屏选秀节目热造就了“玉米”、“凉粉”等著名的粉丝群体;在跨文化影视传播领域,出现了“美剧迷”,如美剧《越狱》迷们跨越太平洋的热情,拯救了《越狱》在美国本土的颓势;就连素以严肃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学术领域,也拥有像于丹的“鱼丸”、易中天的“乙醚”、钱文忠的“潜艇”等迷群体,成为颇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在当下最热的微博中,企业家名人、演艺明星的一举一动吸引着数以十万计的粉丝们的即时关注。总之,目前中国演艺明星、体坛明星、学术明星、作家明星可谓群星闪烁,中国的迷文化也处在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其成因可从内部与外部进行解析。
首先,从受众心理而言,迷的产生是与人们的明星崇拜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英雄崇拜等人类崇拜心理并列的一种类型,明星崇拜是随着西方电影业的兴起、明星和明星制的出现,并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崇拜,是大众社会崇尚世俗的消费主义的表现之一。[3](P169-170)从人们对张学友等冠之以“四大天王”、对王菲冠之以“华语天后”、将姚明称之为“姚天王”等具有膜拜意识与绝对权威性的称呼中不难看出,明星崇拜已大有取代传统社会中的神灵崇拜、英雄崇拜之势。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追求成功是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的需求,而个体的缺陷、能力的有限、环境的制约,使得绝大多数人的自我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因此,人们下意识地将对成功与完美的渴求转化为对代表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明星的崇拜之情,从明星身上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明星也因此契合大众的深层心理需求从而获得大众的认同。
其次,迷文化的兴盛与媒体推动密不可分。集普及性、通俗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呼风唤雨的大众传媒及其背后的文化资本是将明星推上神坛的直接推手。传媒为明星的公众形象营造了“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媒体赋予明星相应的符号意义,这些被高度塑造、标准化的符号意义直接指向的是价值无穷的商业资本。不难发现,明星乃是媒体与消费合谋的产物,是媒体高强度、高密度宣传的结果。随着传媒改革的深入,传媒娱乐服务功能的被肯定、媒介商业化运作的需求,这一合谋也得以更合法化、普遍化。
再次,迷文化的繁荣与社会氛围息息相关。中国社会自90年代以来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得以大幅提高,其用于文化消费的收入比例增大,造就了社会文化娱乐化的物质基础。在社会文化氛围更为宽松、宽容的同时,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带来的紧张感与焦虑感却愈加深重,人们也更倾向于用“迷”的心态和行为进行娱乐、放松,以缓解情绪。在以上综合因素作用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迷当然也就突破了原先聚焦于港台流行音乐与歌手的范围,弥散在日常消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二、西方:迷文化理论的资源库
相比较而言,由于西方文化娱乐工业起步更早,因此受众研究中对迷的探讨(fans studies)已有三十多年研究史,值得借鉴。对于迷,其有以下两种取向的阐释。
(一)病态与非理性:“着迷的孤独者”与“歇斯底里的群众”
在早期的迷文化研究中,迷常被大众和学者概括为两种“病态类型”[4](P117-133)。第一种是“着迷的孤独者”,即在媒介的影响下,这类迷进入与明星强烈的幻想关系中,其中不乏极端分子。这一贬低并非没有现实依据:1981年,里根总统遭到一名有精神病史的26岁青年的暗杀,刺杀者的目的竟是为了引起当红女影星朱迪•福斯特的注意;2008年,一名疯狂的麦当娜歌迷冲入正与麦当娜办理离婚手续的盖•里奇的拍摄现场,企图刺杀他。无怪乎研究者指出:“迷是一群因过度沉浸于媒体建构的虚拟世界而扭曲了时间概念,甚至于丧失了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受众。”[5]第二种病态类型则是“歇斯底里的群众”,表现为对歌星大喊大叫的歌迷,或在观看比赛、表演时有咆哮、骚动等失常行为的狂热球迷。
将迷描述为“社会心理紊乱的心理症候”的语句,大量出现在西方七八十年代有关迷与迷文化的新闻报道与学术著作中,并将迷定性为被大众传媒制造并操控着的危险的他者――他们受到媒体、自恋的社会、催眠的摇滚乐、群体感染等诸多因素左右,寻求与名人的接触以补偿自己欠缺的生活,为了沐浴在反射的荣耀中而发展出对明星和体育球队的忠诚,为了体验虚幻的社群感而参加音乐节或体育赛事,总之,他们是“非理性的、失控的、易被外界力量左右的人”。
(二)富有辨识力与创造力:“盗猎者”与“游牧民”
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研究的转向带来了对迷进行积极阐释的契机。英国文化研究鼻祖之一霍尔提出了著名的制码/解码理论,一扫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立场的悲观色彩,认为受众能够对大众文化产品进行自我阐释并形成新的、甚至是与产品中主导意识形态完全相悖的意义。以此为起点的转向在20世纪90年代初得到进一步发展,迷的第一次真正的研究浪潮到来,标志着迷研究被纳入“主动受众”研究范式之中,并逐步得到正面评价,进而成为西方受众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也是当下迷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德塞都的社会学强调普通人以自己的方式使用消费社会的自由,而消费者的这些做法能够“构成一个反规训的网络”,他认为民众对于文化商品采取的是一种狡猾的弱者的艺术,是一种“盗猎”的方式。受众积极的阅读是一种挪用式的盗猎,类似于文本的“游牧民”(the nomads)。
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深受德塞都理论影响,他肯定迷是“消费者别活跃和善于表现的一个社群”[6](P43)。同时,他推崇德塞都的“盗猎”概念,认为“盗猎”与“游牧民”模式强调了意义制造的过程和大众阐释的流行性与丰富性。迷作为自由能动的“游牧民”,他们能从先前文化产品的零星碎片中不断挪用新材料,制造新的意义;迷的创造力还模糊了读者与作者的界限――他们不仅消费文化产品,还生产自己的迷杂志故事、图画、歌曲、录像、表演等,也就是说,迷可能通过文本的再生产进而形成独特的、持久的社群文化。
在约翰•费斯克那里,迷比普通读者更具有辨识力、创造力,他们从文化工业的商品(文本、明星、表演)中创造出自己的文化。[7](P30-49)他借用德塞都的理论,对通俗报刊、麦当娜、牛仔裤等流行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文化工业只能制造文化的文本“库存”或文化资源,而大众则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的持续过程中,对之加以使用或者拒绝。大众并非被动无助、无分辨能力的“文化瘾君子”,他们总是在权力以及对权力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抵抗和规避之间,在军事战略与游击战术之间,显露出持续斗争的痕迹。[8](P25)
这条脉络的演进中,迷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以及从中获得自己的与意义的能力也被浓墨重彩地凸显出来。然而,这一思路也一直面临着质疑与批评,即在强大的、日益具有垄断特征的媒介文化环境中,费斯克们所持的意见是否过于乐观?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两种取向实际上也是关于受众接受理论内部矛盾一个具体的表现。笔者认为,第一种取向在当下媒介文化工业处于强势地位的现实下仍有其警醒与批判意义,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来临,第二种取向也正显示出充足的理论活力。因此,对中国迷文化现实的观照,需采用两者结合的视角进行考察。
三、新媒介情境中对中国迷文化的现实观照
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中国发展迅速、形态日益丰富,深刻影响着社会的传播方式。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达4.85亿,可以说,新媒介的普及是媒介领域最大变化,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渗透是当前和未来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在新媒介未出现前,迷的文本生产受生产条件、传播渠道所限,其生产力只能体现在较小的、传统的范围内,且缺乏专业文本的流畅性。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新旧媒介不断融合,迷所创造的文本与专业文本间的差距被技术的鸿沟填补。迷可谓是所有新媒介技术的最早使用者与推广者之一[9](P386),新媒介的便利性、快捷性、交互性以及低门槛等特征使得迷的社会参与度极大提高。这种参与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迷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通过网络即时对话工具(QQ、MSN)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迷的对话”(fans talk)。其二,步入以用户参与为主要特征的web2.0时代后,迷充分利用以博客、微博、播客为代表的“自媒体”(We media),随时随性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flash等多媒体融合的形式分享自己关于所迷文本的意见。其三,迷运用百度贴吧、BBS、SNS社交网络组进行集群并发展成独特的迷文化。最后,专业性的迷网站,如中国粉丝网、粉丝帝国等的兴起,切中了当下迷文化影响力遽增的脉搏,推动了迷文化的扩展。这一系列媒介现实的改变带来迷文化理论的进一步推进,也为迷文化现实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契机与新的特征。
(一)迷的文本生产力的解放、迷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费斯克所强调的“迷”的文本生产力在新媒介技术的刺激下得到充分解放。在新媒介时代,迷从源文本中抽取各自感兴趣的侧面进行再次创作,并在一系列媒介文本中做出互文联系,进而通过颠覆、戏仿、挪用、夸张、拼贴等多种形式来重新建构文本意义。具体创作形式表现为写作文字、制作音频视频、创造主题桌面等,形成多元化的亚文本。例如,2005年,胡戈恶搞陈凯歌电影《无极》的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下载率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这种戏仿、拼贴带来的喜剧感超出了原先文本的设定意义。这一现实与费斯克的高度评价互相印证:“迷生产的文化资本也是所有文化资本中最发达、最显眼的。”迷绝不只是“积极的受众”,在新媒介技术的帮助下,他们更是信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
(二)迷更易形成网络社群、形成群体认同
迷是私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交往现象。参与性越高的迷,认同感也就越强烈。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迷用打扮举止高度模仿流行偶像,用荧光棒、海报为偶像助阵,现在,他们更愿意用网络让自己融入大众文化表演的集体狂欢,从而实现群体身份的认同。目前,由于新媒介技术的便利,迷文化的参与性与认同的扩展还体现为跨地域、跨文化的迷群的产生。比如月浏览量超过200万的“美剧迷”网站,现已形成了名符其实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跨地域“趣缘群体”。
(三)迷文化与文化工业的关系更为紧密
一方面,迷文化是支持文化工业的重要基础,通过迷延伸而来的“认同经济”,使得消费者愿意为偶像或喜爱的事物付出金钱与时间,为生产者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文化工业利用并依赖迷。但另一方面,迷的网络集群力量对于文化工业也具有话语权与抵抗力。如2006年在网络上连载并拥有众多拥趸的长篇小说《庆熹纪事》即将出版之际,由于插图作者在博客上对原著出言不敬,引起了“庆熹”迷们的强烈抗议,联合要求出版社撤换插图作者并获得成功,成为近年来迷的力量影响出版方的有力佐证。可以说,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迷使文化商品变得更充满张力、矛盾与妥协的乐趣。
但在肯定迷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中的发展新契机与新特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迷文化的繁荣中隐藏的负面因素,有以下两点亟须注意:
(1)被吞噬与控制的时间。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大众传媒的“社会麻醉”负功能。他们认为,现代大众传媒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了过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一观点是针对报刊和广播提出的,今天,新媒介高效的传播力与海量信息,使这种“麻醉作用”有增无减。迷面对各种屏幕的时间更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媒介吞噬了时间,生活的节奏反而被媒介控制,因而可能影响其社会实际行动能力与深度思考的能力。
(2)青少年迷群的非理。在迷文化中,迷在公众场合打出大幅标语、声嘶力竭、因见到偶像而痛哭流涕,不同群体的迷在比赛中有语言、肢体冲突可谓是惯常现象,而发生在2007年的刘德华的歌迷杨丽娟事件更成为近年来迷文化研究不能回避的话题。在媒体的炒作与推波助澜下,非理性的迷表现出的几近疯狂的偏执引人深思――对于迷,尤其是社会阅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迷而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只有通过外在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与明星、理性与非理性、适度与过度沉迷的界限,同时加强其内在媒介素养,才能使迷文化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积极作用而非相反。
总之,中国的迷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下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克服的负面影响。这一现实也促使中国大众文化研究者抑或是文化工业的制造者们都有必要继续观察迷文化新动态并借鉴国外相关理论资源,积极作出回应。
[参考文献]
[1]Abercrombie,N.andLonghurst,B.Audience: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8.
[2](美)约翰•菲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祥贵.崇拜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4](美)朱莉•詹森.作为病态的粉都――定性的后果[A].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刘潆檑,莫梅锋.迷的病态化与传媒责任[J].新闻记者,2007,(6).
[6](美)亨利•詹金斯.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赛都的大众文化审美[A].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Fiske,John.“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 The 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London:Routledge,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