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离骚全文

离骚全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离骚全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离骚全文范文第1篇

这两句诗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全文节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离骚全文范文第2篇

屈原内心的复杂矛盾,为屈原对话的感情基调埋下伏笔。但屈原对叙述则是浅尝辄止即好,全词则是以对话为卖点,从对话中看对比,从对比中悟处世之道。

既然全文大篇幅为对话,那“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不是与后文“是以见放”矛盾了吗?“游于江潭”也可由后文渔父的出场可知。屈原在此应该不是反复,对话中反复地提到“浊与清”,屈原如此强调他“既放”、“行吟”、“枯槁”只为突显他的君子为人处世之道罢了。因此开头的描写性语句不是重复累赘,删去则把对话显得过于突兀。

渔父的“何故至于斯?”是对屈原在江潭边出现的疑惑,屈原先回答原因,再回答“是以见放”这个结果,不禁有些让人觉得屈原自谓清高,说得庸俗点就是自恋,这在《离骚》中也有体现。屈原在词中夸大自身的优点,但不断提放逐,难道他就不会反省是过于清高才使自己沦落的吗?渔父的智慧则在对比中让人佩服。渔父的处世态度用孔子的“既来之,则安之”来表现再恰当不过,他随遇而安,一切只希明哲保身,和屈原形成反差。“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父认为君子应当适应生存的环境,见机行事,达人知命。行为高出于世俗只是相对圣洁的唯心主义罢了。渔父的唯物主义在唯心主义面前站不住脚也是必然,屈原则用比喻来表明人生态度,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话艺术的效果是文章折射出来的光芒,透过对话看人物的心情,也是体会文章主旨的意图所在。

《渔父》对于屈原用“新沐者”和“新浴者”来比喻屈原自身的回答可谓极妙,渔父如此平凡,但却让人认为他的豁达潇洒、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陶渊明殊途同归,莫非陶渊明是他的转世?屈原放逐事实为真,但渔父和对答是否真实存在,世人都无以考证,也许渔父这个形象是屈原虚构出来的,只为表现复杂矛盾的心情而已。渔父在最后走时用“水清”比喻世道清明,用“水浊”比喻世道黑暗,以比喻巧对比喻,对话的精髓由此露观。

离骚全文范文第3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了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然而老师和学生对文言文的教与学习越来越显得困难重重。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不能盲目,应分析、理清,应一环套一环地进行立体化、多纬度的认识与把握。

目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最薄弱的一环,在教学中追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成为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老师注重文言文词句的解释与全文的串讲,而学生就只能是束手听记了。如此呆板、机械的讲授,将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丰富深刻的文言文人为地分解成了一片一片的孤立的小片段,从而导致了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以及初中文言文与学生的隔膜,使之索然寡味。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学生“敬而远之”,老师“怅然若失”的尴尬局面。孟子曾说:“得英才而教之,三乐也。”而这种教学现状显然使教师和学生这“两乐”都不见了。

就上述文言文教学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反客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回想我的求学经历,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就好像是一个小说文本中的全知全能的故事叙述者,而学生是一个洗耳恭听的呆板的接受者,几乎没有发言思考的机会,或者说根本不需要动手“工作”,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的一切工作,比如说读、讲、翻译、字词的含义、中心思想等,都由老师一个人一一解决,学生只是记了背,背了再记。之后,我在郭治峰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老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的过程,即是老师与文本、教科书、编者及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教科书、编者及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及生活的对话。

(二)巧设引子,激发为主。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的年代离我们比较远,但这也恰恰是它的一个优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时常有着一种很强的好奇心理。因此我们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巧妙地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具有激发性的与所教内容有关的引子,再加上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好奇心,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是非常有趣、生动的,且具有很强的积极性,其效果也会超出想象。其实“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巧妙地设计一些引子。

(三)“有舍有得”,过程不多。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主要是要突破古今语言的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授之以渔”,那么从教师方面来说,初中文言文中的一些艰深知识点该讲的就讲,比如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虚词的多种用法、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讲清难点,教方法,教技巧,找规律,不过也并不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讲,该放手处就要放手,而且要敢于放手,因为初中文言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注释也比较详尽,我们要相信大多数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字词释意的深入与趣味化。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汉语中的每一个字或词,特别是实词,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讲述其意义的发生与演变的历史,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字学知识和古代文化知识,而且趣味横生。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语林趣话》节目,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讲述了中华成语的典故,追溯了中华汉字的演变轨迹和历史,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汉代学者刘向在《说宛・杂言》中说,玉有六种美德,远看它温和滋润,有似于君子的品德;近看它则纹理严密,象征着君子的智慧;发出的声音却悠扬致远,好像君子的道义;宁可折断也不弯曲,无论怎样的毁坏它也绝不柔弱,好比君子的勇敢;它的棱角分明,但是却不伤人,这是君子的仁爱之心;有瑕疵也不露在外面,让人一目了然,这是君子的真诚。所以君子非常喜欢它,并且作为人生的启示。

离骚全文范文第4篇

程翔老师的《将进酒》这堂课打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模式,教师通过自己的解读,以分析作者情感轨迹(悲—欢—醉—狂)为线索,以朗读指导为重点,两者有机结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课堂思路清晰,注重提高学生诗歌朗诵的能力。以下我记录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情境(一)

整体感知时,在品味诗人情感“悲—欢—醉—狂”发展轨迹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四种情感,程老师设计了几个平台,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如读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程老师提问“作者为什么悲?”为人生苦短,人生易老而悲。老师点拨联系中国古代的文人,面对永恒的大自然时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尤其有雄伟大志的人当志向无法实现报国无门时更易产生人生易老的慨叹。《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等,历代文人都是这样。

在分析情感发展第二阶段“欢”时,老师有意引导学生自己来理解诗人“欢”的感情,不过在开始的时候设计了小小的悬念:“这种欢乐是出自内心的吗?”“有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你同意吗?”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老师补充了诗人的人生境遇: 42岁被召京城,待诏翰林,后打发至山东,《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对长安三年生活的总结,并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隐含意义是“我有才却没能得到重用”,是自我安慰,是无奈之语,是愤慨。

分析情感发展第四阶段“狂”时,老师围绕几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人活在世上,什么不足贵?”“人在世上,什么最值得追求?”重点就“你同意李白追求喝酒一醉方休的观点吗?”展开讨论,借酒来表达心中的追求,感情狂傲实际上是追求自由与个性。

情境(二)

朗读指导一直贯穿在这堂诗歌鉴赏课中。程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的朗读指导,主要放在对诗句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指导上。教师精彩的朗读,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激扬的情绪渲染学生,奠定整堂课的感情基调,使学生很快进入诗的情境。

在第一个学生朗读后,强调重点字“将”的三种读音;当第一次齐读时,学生读得太快,老师及时提醒古诗朗读语调节奏要稍缓慢些。在3个女生各自读完后,针对重音、停顿、感情也不够投入等问题,程老师作了细致的指导,“读李白的诗要读出酒味,带着点醉意。李白的诗是激动人心的,吟诵时可以作些技术上的处理,有的字要重读,有的地方稍快些,有的地方舒缓些;有时高亢,有时低沉,这样使吟诵富有感情起伏的变化。当一个学生把“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得感觉是从地上冒上来时,师范读后作了要求“吟诵是以生命投入的,把李白的诗变成你自己的语言,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面对权贵,你要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不满。

那位男生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进行第二次朗读,这次读得很好,不仅得到老师的表扬,还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全体学生再读效果很明显。学生也渐渐放开了胆子,在琅琅的读声中品味着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案例反思与评价

在这堂课上,教师的循循善诱激情投入,学生的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师生的有效互动,共同构成开放式的课堂。理想的诗歌鉴赏教学应该达到以下两点。

(一)朗读感悟是古代诗歌教学的永恒法宝

程翔先生这一节《将进酒》的课堂教学中,结合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把以往重在分析的教法改为重在朗读的教法。采用了多种朗读:教师精彩的朗读,学生集体朗读,学生单独朗读。整堂课,程先生先后让七位同学朗读课文,又先后让全班齐读3次全文。为提高学生诵读水平,激发他们的诵读兴 趣,老师还加强了诵读指导。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感情洋溢的读声中品味着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情感交融是文本师生对话的重要任务

离骚全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56—01

国学经典著作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思想、大智慧,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懵懂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所以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德慧智教育有无法推卸的重大责任和义务。

国学经典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辩证的思考,有着浓重的思辩传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尤其重视辩证思考。“道者反之动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且能够相互转化的,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力求从整体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上来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

国学经典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中国人历来喜欢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这一传统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睿智,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离骚》等名篇,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斗争精神。此后还先后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成熟期,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我校已经开展多年,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读经”的效果:

一、增加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读经”时接触大量文字,“识字量”迅猛增加,小学一二年级开始“读经”,两年内识完六年字量(3000个常用汉字);由于识字量增加,“读经”的小朋友可提早阅读,养成自学的能力。教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到自学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乃至于渐渐不须教学,即可自学古文,并博览群书,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孩子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语文表达能力自然提高。在口语对谈、美术创作、游艺活动和数理理解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提升。对其他科目的学业成绩,也因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提升而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读经”三年下来的小朋友能背诵八至十部经典——《论语》、《孟子》等篇章的全文。背诵诗文量无论任何年级开始,平均每天背诵一百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计,一年内可背诵二万五千字。自一年级读经者,至六年级,背诵量达十五万字以上。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每天花二三十分钟时间读经,并欣赏经典美乐,孩子便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在背诵大段文章的同时,孩子的专注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有助于小学生人格的成长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楚辞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屈原学会

中国训诂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训诂学会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