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球外汇投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外汇储备冲销政策储备管理策略
一、引言:外汇储备激增现实及解释
全球外汇储备由1995年1月的1.2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9月的4万亿美元,表现出了史无前例的特征:规模急剧增加、国家集中度提高、地区分布特征明显等。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短短4年间全球外汇储备增长了91%(约2万亿美元),其增速是1999-2001年增速的3倍多。2005年前5大外汇储备国或地区占全球储备存量的68%,排前两位的中国和日本占2002-2005年全球储备增加额的50%,全球储备存量的40%。排名前101的储备国或地区中有8个来自亚洲,亚洲货币当局(包括日本)储备增加额占全球储备增加的绝大部分。另外,由于油价的上涨,石油输出国组织获得了大量经常项目盈余,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之一(见表1)。
全球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引起了理论界和政策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讨论热点之一就是外汇储备激增背后的动因及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度量。外汇储备激增背后的动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受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于自我保险的需要;二是受目前的市场环境影响,新兴国家为了维持出口部门国际竞争力、避免本币升值而采取外汇干预的结果,三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内金融体系的特征决定的,包括欠发达的金融体系无法将国内居民的储蓄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国内储蓄投资的缺口等;其中一和三侧重讲发展中国家储备的增加与金融全球化有一定关系。四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近年来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使一些石油输出国获得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储备。如果从一国国际收支表组成结构来看(见表2),2000-2005年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储备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经常项目盈余和净资本流入盈余的“双顺差”所致,而俄罗斯和中东产油国虽然为资本净输出国,但是由油价上涨所带来的巨额贸易顺差仍然使这些国家获得了较多的石油美元储备。
外汇储备的增加虽然代表一国的财富规模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但也带来一定的成本和风险,所以二者利益的权衡就存在一个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衡量一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应结合该国经济结构特征,还要考虑政治、外交因素和动态调整需要。国外衡量外汇储备水平常用的三个指标是,外汇储备/每月进口额(国际经验是一国外汇储备应足以维持3个月的进口需要,被称为拇指规则)、外汇储备/1年内到期的外债总额(代表一国对外短期偿债能力,合适的指标值为1,被称为Guidotti-Greenspan-IMF规则)及外汇储备/GDP指标(该指标的横向比较可比性较差)。按照单一的指标衡量或者加权的指标衡量均显示全球外汇储备(主要是指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过量。国内也有不少文献讨论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如武剑(1998)认为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界定模型应为:FR=DF=DF1+DF2+DF3+DF4=a1.Imp+a2Deb+a3.FDI+A,其中Imp表示一国全年贸易进口额,Deb表示一国累计负债余额,FDI表示一国FDI累计净流入,A表示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的用汇需求,夏斌(2006)在武剑模型的基础上估计我国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约为7000亿美元,结论显示我国外汇储备过量;刘海虹、袁鹰(2005)的研究也显示我国外汇储备过量。当然以上定量估计我国最优储备规模使用的都是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且没有考虑到我国的经济结构特征,如国际资本流动形式组成(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股权投资、外国债权投资、银行贷款等)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也没有考虑我国的政治、外交因素和动态调整的需要。精确的最优储备规模难以确定,但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和国际经验、外汇储备的历史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外汇储备确实过多。转二、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经济影响分析
外汇储备激增和外汇储备的过量会给国内宏观经济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成本,给外汇储备管理和国内货币政策带来挑战。考虑外汇储备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需要理清外汇储备增加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行外汇管制的结果,如我国的强制结算制度,在允许范围外的外汇必须强制出售给央行,如果企业或个人的售汇大干用汇就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增加;另一类是央行按照汇率目标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结果,经常项目的盈余、国际长短期资本的净流入(包括FDI、股权资本、债权资本和银行贷款等,尤其是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会相应造成汇率升值的压力,为了避免汇率的升值、维持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央行就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这两种机制导致的储备增加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央行国内外资产负债或权益是怎样进行调整的。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央行的资产由净国内资产和净国外资产(构成外汇储备的内容)组成,负债由国内货币、银行储备、央行自己发行的债券(或票据)等组成,权益由政府注入到央行的资本加上央行自身的收益或损失组成。如果外汇储备的增加,相应的是股权资本的增加(假设股权资本的来源不是来自于政府存款的减少),就不会引起国内货币的扩张;如果储备增加引起国内负债的增加(央行的这种干预手段被称为非冲销干预),将会引起国内短期利率的下降,银行信贷的扩张,国内通胀压力将会上升。如果储备增加引起的是国内资产的减少,央行的这种干预手段被称为冲销干预。过去的经验表明,一国央行有能力冲销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基础货币的影响。最近几年,在新兴国家,央行的这种冲销干预手段用的越来越多。考虑到一些新兴国家金融系统的不够发达等情况,在央行实行冲销政策(部分冲销)的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和成本,包括:通胀压力、过度投资、资产泡沫、货币政策管理的复杂性、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潜在的资本损失、冲销成本、债券市场的分割、国内银行借贷的资源配置失效等。
从实践结果来看,从2000年1月到2006年5月,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台湾央行净国内信贷和央行非货币性债务的变动抵消了外汇储备变动的85%,俄罗斯该比例是60%,而我国该比例为70%。这说明在国内低通胀环境下,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新兴国家央行有意放松国内货币政策,采取部分冲销的干预政策。具体各国冲销政策实施及效果(见表3)。
近日,汇丰银行了一项面向全球72家外汇储备管理机构的调查报告,报告预计到2030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中的占比有望上升至12.5%,届时人民币将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此外,汇丰银行对全球1600家企业开展的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的企业高管希望能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人民币跨境业务对支持企业走出去起到了关键作用,企业走出去又反过来推动人民币迈向世界各地。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发挥好对外投资的推动作用,与贸易结算一同形成双轮驱动,以直接投资为主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欢迎。近两年来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人民币清算行,方便了国内外企业使用人民币。
据中银国际估算,目前至少有10余个国家的央行外汇储备中包含人民币资产。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10月曾表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储备货币。快速发展的另类投资工具使得离岸市场投资者对冲人民币风险敞口的能力得以提高。事实上,过去几年境内外人民币利差显著收窄,也表明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在岸市场的参与度和投资兴趣均显著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国人民银行12月1日凌晨发表声明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对中国和世界是双赢。
人民币“登场”SDR对国家和百姓有何好处?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多元化的“大戏”该怎么唱?
首个发展中国家篮子货币
“人民币成为首个入篮的发展中国家货币,这是对中国经济地位和人民币国际化已有成果的一种认可,更是对人民币未来真正融入全球货币体系的一种激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这样评价。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SDR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的权利。它是IMF创设的一种补充性储备资产,与黄金、外汇等其他储备资产一起构成国际储备。此前单位SDR的价值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组成的篮子定值。
根据IMF执董会决定,SDR货币篮子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五种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高于日元和英镑,低于美元和欧元。
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意味着IMF188个成员国中,拥有超过70%投票权的国家认可人民币作为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国际储备货币,可以顺理成章在央行储备中把人民币加进去。
目前,全球共有37个国家(地区)的央行类机构公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总规模超过78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1.9%左右。
国际储备货币的“大门”打开,会对人民币形成多大需求?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估算,如果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升至3%,会带来对人民币超过1000亿美元的需求。
而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的预测更乐观。“未来5年到10年,世界对人民币的需求将呈现爆发性增长,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有望达到10%,需求总规模接近1万亿美元。”
获得国际“背书”
当今货币早已与黄金脱钩,演变为信用货币,国际市场的信心对人民币国际化至关重要。
IMF发表声明说,执董会决定自2016年10月1日起,将人民币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
“有了IMF背书,相当于给人民币盖上了‘可自由使用’的权威章,有利于增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王军说,国家和百姓都将从中获益。
按照IMF条件,货币纳入SDR关键标准有两个,一是所属国的出口份额,二是能否自由使用。5年前评估时,人民币遇挫就是因为后者被认为未达标。
近年来,从推动外贸人民币计价交易,到推出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试点,再到启动“沪港通”、向境外央行类机构开放债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大提速,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大大提高。
弹指一挥间。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今年以来跨境人民币交易量已接近10万亿元,而2009年只有36亿元。
人民币加入SDR水到渠成,但仍具有标志性意义。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告诉记者,SDR真正产生的实际交易并不多,但获得国际“背书”后,将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加速资本层面“走出去”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利好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朱楹表示,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无论是融资还是并购,多依赖于境外金融机构。随着人民币地位特别是资本项目下地位提升,中资银行优势将进一步体现,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更具有贴近性的“红利”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下开放进程不断推进,未来中国百姓终能够“揣着人民币走遍天下”,避免汇兑的成本和风险。
汇改目标是清洁浮动
汇率方面,IMF评估报告未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作出改变,未来人民币汇改的最终目标是清洁浮动,而从管理浮动向清洁浮动过渡的过程需要平稳;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会按照既定的方向,为便利加入SDR货币篮子所需要的操作和改革,与央行既定的举措是完全一致的。
人民币已确定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央行副行长易纲在人民银行举行的吹风会上表示,尽管中间有一些波折,以及作了一些技术和操作层面的改革,但总的来说人民币加入SDR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易纲强调,加入SDR后金融改革的步伐不会放缓。
此前有市场分析认为,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后,央行如不频繁干预,资金就会外流,人民币将加速贬值。对此,易纲表示:“关于人民币加入SDR后人民币汇率是不是会贬值,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中国的经济还在中高速增长,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目前我国的货物贸易还有较大的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都是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也非常充裕。这些因素决定人民币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
目前,中国官方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表述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易纲强调:“汇率形成机制也一样,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稳步地实现人民币汇率的清洁浮动。也就是说,从目前有管理的浮动,向比较干净的浮动过渡。这当中过渡的过程是渐进和稳健的,换句话说我们完全有能力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清洁浮动”即自由浮动,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活动,汇率完全由市场力量自发地决定。相应地,在管理浮动的制度下,央行为了控制或减缓市场汇率的波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
相较欧元、日元和英镑对美元的波动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率比较小。易纲指出,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会尊重市场供求的决定性作用,但如果这种波动超出一定幅度,或者发生国际收支和国际资本流动异动,央行还是会果断地进行适当的干预。
“从目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到未来清洁浮动,这个过程一定要把握得比较平稳。”易纲指出,“这种平稳,对中国有好处,对周边的国家有好处,实际上对全世界的增长和金融市场的稳定都会有好处。”
加入SDR不影响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易纲透露,IMF关于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评估报告认为,“入篮”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影响有限。
目前,央行已经放开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在从数量型工具为主转向价格型工具为主。而为了稳定预期,央行也正在着力打造利率走廊,并已明确探索SLF利率为利率走廊的上限。
易纲强调,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以人民币市场为例,有在岸市场,也有离岸市场。货币政策就要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更加紧密地与国际接轨。
具体来说,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会继续使用,但利率、汇率这些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同时,要强化宏观审慎管理。为便利加入SDR货币篮子所需要的操作和改革,与央行既定的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举措,是完全一致的。
易纲还特别提到了利率走廊。他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是要使利率政策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稳定,要形成一个利率走廊,有一个上下限,这样整个市场的预期就稳定了。
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此前,国内曾有投行预测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大约为14%到15%。
易纲透露,计算权重时的公式是:“出口占一半权重(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另一半是金融变量(其中外汇储备、外汇交易和国际金融业务各占三分之一)。我们也参与了公式制定的讨论,对于这个公式算出来的权重,我表示认可和尊重。”
人民币未来任重道远
国际储备货币的大门已向人民币敞开,然而要从“符合条件”到“广受欢迎”仍有很长的路。而且,新的身份也得肩负新的责任。
“如果你在法兰克福的咖啡馆,既可以用欧元结账,也可以用人民币结账,人民币国际化就算是真正完成了,这可能得用很长时间。”中德金融和经济中心联合总裁吕迪格・冯・罗森的说法,有助于大家保持清醒的认识。
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初始阶段。从使用领域看,当前人民币在国际跨境收支中的比例只有2.8%左右,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只有1.9%左右,在世界金融市场交易的使用少之又少;从使用方看,使用人民币的多是与中国有关联的机构,第三方使用的较少。
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有赖于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指出,只有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才有可能在中长期打造“强势”人民币。
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要靠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产品的丰富。王军指出,要在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前提下,让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机构有更多渠道有序投资境内金融市场,并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更丰富的金融产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撰文称,“十三五”将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改进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预计“十三五”末,人民币将成为国际性货币。
“大戏”刚刚开场,人民币角色日渐“吃重”。有多大的权利,就有多大的责任。迈向国际性货币的人民币,将会承受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更多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的货币和汇率政策、资本流向产生新的影响,要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国际资本;新兴市场;全球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2-0033-03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困境,使得国际资本开始逃离曾经最为青睐的新兴市场。根据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预测,新兴市场或将遭遇高达1万亿美元的资金撤离,这个数据相当于2003年至2007年新兴市场所吸收外资的五分之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大规模的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撤出,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美元持续升值引发国际资本撤离新兴市场
美元汇率变化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风向标。美元出现贬值时,通常会有更多资金流向新兴市场;但美元持续升值时,资本又开始流出新兴市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国经济经常遭遇外部失衡问题。历史表明,当美国贸易逆差规模庞大之时,美元出现贬值,推动经常项目有所改善;外部失衡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市场对美元信心增强,推动美元升值,吸引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再次回流入美国。
尽管2008年9月以来的事态发展令人震惊,美国爆发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但美元却出人意料地日益坚挺。美元对欧元比价自2008年7月初降至低谷以来,目前已经回升了18%,美元对澳元、韩元及其他货币的比价也大幅攀升。按常理讲,一国货币走强,应当是该国经济表现出色的结果,但美元近期走强则源于其他国家经济的弱化,显示经济和金融困境并不是美国所独有的问题。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肯尼斯・鲁格夫认为,虽然美国本身是金融动荡的源头,但作为事实上的世界储备货币,美元实际上正在受益于全球金融动荡的规模。美元的持续升值无疑会再次引发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的撤离潮。
二、新兴市场货币贬值产生“负财富”效应
新兴市场货币一度被市场广为看好,但2008年以来,形势出现了变化,与过去相比,新兴市场货币的贬值风险正在日益上升。热钱在新兴市场国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推动这些国家的股市、楼市在前两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但如果形势出现变化,热钱也会给新兴市场国家构成严重打击。
目前,市场正在关注那些与越南经济类似的国家,即存在贸易逆差、通货膨胀、资本市场泡沫的经济体,尤其是亚洲的泰国、韩国、印度等国。市场最为担心的,是印度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爆发危机的国家,从经济层面来看,确实存在这种风险。2007年印度的贸易赤字接近1000亿美元,通胀已逼近13年高点,股市经历了大幅飙升后出现暴跌,值得警惕的是,尽管印度贸易赤字高涨,但外汇储备却快速攀升至3000多亿美元,很可能是大量热钱涌入印度。一旦热钱撤离,可能会迅速消耗掉印度的外汇储备,使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
2008年以来,印度卢比已经贬值接近10%,“金砖四国”概念正在经受考验。美联储若停止降息,或美国经济出现复苏,印度面临的资本流出风险就更高。而印度一旦倒下,考虑到印度经济庞大的规模及地区影响力,投机资本会按照“自我强化”模式,认为“金砖四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均可能爆发危机,引发投机资本出逃,届时,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可能出现大幅贬值。
次贷危机引发的第一波效应是使美国经济陷入低谷,第二波效应是使其他发达经济体增长减速,而第三波效应则是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冲击。一旦第三波效应出现,则商品市场的需求增长会大幅放缓,甚至短期内有下降的可能,届时可能引发商品价格大幅修正,会对俄罗斯、巴西这样的以资源为主的新兴市场构成严重威胁。现在的俄罗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石油和天然气,两者在俄罗斯GDP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了30%,占其财政预算的50%,出口的65%。如果全球经济陷于停滞,经济可能会陷于困境。
三、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产生“审美疲劳”
任何投资者都存在“本土偏好”,西方投资者通常将新兴市场投资视为边际投资,其主要功效不过是在主流投资收益率不高时加以补充而已。一旦西方母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提高利率从而削减新兴市场的投资收益优势),或是蒙受重大损失而需要重新配置资产,西方投资者就可能大规模抽回在新兴市场的投资。所以,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易变性较高的组合投资,美国次贷危机中,直接进入新兴市场的外资惊恐逃离的潜在冲击不能低估。
随着资产的清偿能力下降,部分国家出现了信用危机。两难选择之下,冰岛这个北欧小国暂时冻结了银行存取款,以避免资本大量外流。但按照索罗斯的观点,资本管制是一种损人利已的政策,它能扰乱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短期看,资本管制可能将国际资本逃离风险引向新兴市场。
四、新兴市场高额外汇储备危如累卵
亚洲金融危机中,尽管有些国家如泰国是因为经济基本面恶化受到冲击,但也有不少国家如韩国等是因为外汇流动性不足受到冲击。因此,新兴市场必须积累足够的外汇储备,以防范资本流向逆转的风险,经济越开放、储备越重要。1998-2007年,全球外汇储备增长了235.9%,其中工业化国家外汇储备增长了80.7%,发展中国家增长了357.1%,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增长了396.6%。
同期,全球外汇储备支付进口的能力从3.5个月提高到5.5个月,其中工业化国家从2.4个月下降到2.1个月,发展中国家从5.5个月提高到10.7个月,亚洲新兴市场从5.9个月提高到12.9个月(见图1)。然而,外汇储备并非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本国经济金融安全,特别当储备集中流出时将加剧本国经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埋下货币冲击的隐患。
新兴市场情绪逆转,本币由被追捧转为被抛售,本地经济金融健康的恶化已经制约了政府抵御资本流动冲击的能力。抛售外汇储备、回笼本币,会产生经济紧缩效果,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打压汇市和股市。而且,外汇储备变化更多是一种信心标杆,它增加的时候会刺激本币升值预期,而下降时又会强化贬值预期。健康的金融体系是抵御资本流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中的英国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中国香港的表现就已证明了这点。如果外汇储备的积累、国际清偿能力的改善,是以侵蚀本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健康性为代价,则需要仔细权衡了。
五、外汇衍生品使新兴市场企业遭遇“滑铁卢”
由于过去相当长时间内美元持续贬值,新兴市场的一些出口型企业加强了对外汇收入及资产的对冲,而同时却没有做好风险防范,更有一些企业热衷于投资高回报的金融衍生品,结果当美元汇率突然逆转时促不及防,遭致惨重损失。这种由企业亏损、倒闭引发的个别违约现象成为汇率急贬及债务危机的主要诱因之一。2008年9月以来美元对主要货币的大幅升值引爆了若干外汇衍生品“炸弹”,致使亚洲的韩国、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企业沦为“重灾区”。
韩国三星电子的供货商泰山光电投资货币选择权KIKO损失6200万美元而倒闭,市场怀疑销售这种合约的银行可能会损失几十亿美元,结果引发抛售潮,市值一天缩水9.7%。根据标普的报告,韩国企业在外汇合约上可能损失22亿美元;另外,印度不少公司亦难逃此劫。
在拉丁美洲,已有很多企业披露,由于外汇产品交易方向错误,其损失从数百万美元至数十亿美元不等。据当地一些媒体猜测,仅巴西一国的损失可能就超过300亿美元,涉及200家企业。企业普遍采用与美元汇率挂钩的外汇衍生品,引致其中多数企业亏损。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截至2007年末的2年内,全球外汇衍生品交易规模增长78%,达到56万亿美元。很多企业的董事会和高管对这些交易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而又受到诱惑进行高风险投资。此外,由于一些企业对之前通胀高企阶段居高不下的大宗商品价格记忆犹新,因而对澳元、墨西哥比索和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汇率一直持看涨态度。所以,不力的公司治理是这些新兴市场的企业遭受损失的主要原因,而金融危机导致外汇市场剧烈动荡、美元脱缰似的疯涨则又是这些企业遭受损失的导火线。
六、新兴市场受到欧美信贷紧缩传染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后,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风暴,市场气氛急转直下,信贷紧缩愈演愈烈,全球资金流向逆转,金融危机传染到新兴市场。欧美金融机构紧急从新兴市场抽掉资金救援母公司,投资者调回资金弥补在本国市场的亏损。并且,海外投资者撤出新兴市场只用了几天乃至几个小时,而部署投资却是几个月至几年,这进一步沉重打击了新兴市场的股市及楼市。不仅于此,新兴市场的一些公司及银行持有现金(特别是美元)的意愿不亚于欧美各国,尽管本地利率高于欧美,但印度及韩国的出口公司不愿将美元收入调回本国,坐等本币贬值。不少国家居民忙着将本币兑换成美元。而银行惜贷现象亦普遍存在,特别是不愿意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放贷,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信贷危机让新兴市场的公司感到麻烦,2009年他们将要面对为4500亿美元票据、债券和贷款再融资的苦恼,2010年还将有4870亿美元债券到期,加上2009年即将到期的债券,令一些公司做出的投资承诺岌岌可危。而新兴市场货币大幅下跌加剧了融资困境,衍生品市场上投资失利已迫使部分公司公布亏损,且披露自身摆脱困境的融资能力有限。多项行业预估显示,新兴市场公司在过去三年间通过债市和银团贷款获得约1.3兆(万亿)美元资金,所有这些债务都将在2014年到期,数量很可观。而且,到2009年底,这些债券和贷款将产生600亿美元利息,全球经济衰退将影响公司获利和现金流,以内源融资为主的公司也不乐观。
七、新兴市场已成为国家风险高发区
相对于商业风险而言,国家风险是由企业无法控制或不可抗拒的国家因素所决定的,是任何国际企业首当其冲的、无法回避的系统性风险。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推出《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7年版)显示,目前,国家风险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前4级)的国家和地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不过,2008年发达国家的国家风险水平也难免会升级),约占国家风险分析评估所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总数的25%,国家风险水平最高的第9级国家和地区仅占5%左右,而国家风险水平较高或显著(属于5-8级)的国家(地区)则占近70%。
随着全球金融风暴持续升级,一些新兴市场的国家风险日益凸显。韩国股市汇市持续暴跌,外汇储备捉襟见肘,政府已向多个国家发出求助信号。继冰岛之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银行体系也出现问题;乌克兰、匈牙利已经得到了IMF的救助,塞尔维亚等国也在等待IMF的经济援助。
总上所述,金融风暴对新兴市场的强大冲击不可低估,而美元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汇率的变化、新兴市场自身投资环境的相对脆弱、企业驾驭风险的能力不足以及监管当局风险管理经验的缺乏等,都是引发国际资本大规模撤离的根本原因。不过,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查找原因,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IMF的作用,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在其有效责任范围内发挥各自的作用,再加上东盟10国及中日韩800亿美元外汇储备库的建立,则新兴市场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从未来发展视角,笔者依然长期看好新兴市场,部分国际资本的撤离属于“羊群效应”引导下的非理,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新兴市场的逐步稳定会重新回流。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兰姆弗赖:《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铸思:《国际资本流动五大趋势》,《世界财经报道》2005年7月20日。
[3]徐炜:《新兴市场濒临国际资本拐点风险》,《证券时报》2008年8月9日。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