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员的职责

文员的职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员的职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员的职责

文员的职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原则;事项

我们所说的城市绿化不仅是需要城市的美观,而且还要城市绿起来,这就对于植物的绿化要求更加的鲜明,更加的具体,要与环境相适应,相统一,而植物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配置不仅只是色彩上的美,而且也要体现到意境上的美,个体与群体的美,也可以通过把植物的色彩与线条相联系,构造出一幅美图,从植物的变化来观赏季节的美景,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但美景是无限的。我们要尊重自然,认识和保护自然,与自然相融合,这不仅是一门艺术,更具有观赏性和文化的底蕴。

一、园林植物配置的作用

在园林的硬质景观当中,植物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一个作用,合理的设计园林当中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让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也可以用绿色来掩盖建筑的美,更为艺术化,有着深远的意境。由于季节不同,植物也会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彰显出植物给季节带来的不同感受,更为有生命力,而植物也可作为建筑的标记,还起到了一个导向的作用。此外,对植物的配置还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划分空间,让其柔软的过度,在光合的作用下,防风降尘,改善气候变化,降低噪音以及净化空气等多方面的功能,从而更好的维护了绿色环境。

二、植物配置的主要原则

在对园林植物进行配置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相统一,从而打造出完美的植物景观。从生态的角度来看,不仅满足了环境与植物的适应关系,又体现出植物个体与群体的艺术结构性,给人们营造出一种意境,植物造景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在选择植物种植设计时,一些特色的种类不能与环境相适应时,或者是不利于生长,不能够有效的存活,也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要求,那么就不能够再继续的种植,这也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配置的设计性原则

对于生态环境的设计,必须要把生B功能的优先性放在首位,这也是设计的基础,再通过景观的多样性进行展示,达到一个合理的生态配置,提高对自然元素的应用,达到一个健康的生态景观结构。在园林生态当中,绿是生态的基础,所以,如果要应用植物进行造景,就必须要应用乔、灌、草等复合的群落结构,从而来提高叶面积,在选用材料时也最好应用叶片较宽,光合效果好,叶面较大的植物,改善小气候的环境,也提高绿化光合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改善冬季保温和夏季降温的能耗。我们知道,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众多的植物当中,很多都具有美化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绿化的作用,能够防火防风,吸滞粉尘以及隔音等作用,改善环境,降低污染。对此,在挑选适当的植物时,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有效的选择,要耐污染,可以吸收污染物,减少污染所带来的危害,达到一个生态平衡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植物景观的应用也要发挥出其它的功能,比如说可以植物抑菌,改善空气质量,植物释放出的有益物质等。

(二)配置的景观性原则

无论是哪种植物都是具有生命力的,但在园林当中,不同的环境对植物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都具有形态与生态的不同特性。所以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应选择适宜的气候,适宜的时间,以及适宜的环境等,让植物得以正常的生长,发挥出它们的特性。此外,也要考虑到植物的种植顺序与人们观赏的关系是否可以统一,季节的变化与色彩的搭配是否具有协调性,园林树种的配置要根据环境的要求来种植,毕竟生长是靠环境来达到的,一般适合的植物有玉兰、银杏等,这些品种更有利于阳性植物。

(三)配置的应用性原则

对于植物在园林当中的配置时,必须要明确它的目的,不能没有规则的进行,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理想效果,空间与气氛相结合,怎样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这些问题在设计时都应作为一个考虑因素,也只有通过充分的研究才能更加合理的对植物进行配置,在布局方面更加合理化,体现出有用性。设计时,例如我们可以应用一些青松翠柏,渲染出庄重的氛围,但在儿童乐园当中就会抑制儿童的纯真天性,不能让他们更好的解放天性,所以,在选择植物的配置上必须要符合实际,也尽量应用一些无污染,色彩艳丽的植物相匹配。

(四)配置植物多样性原则

一方面可以提高群落的韧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它的观赏性,利于植物群落具有更加稳定的效果,也防止病害的产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种种类的丰富性才能营造出景观的群落美感,也达到人们对审美的要求,种类繁多才能构造出不同的生态功能,发挥出预期的生态效果和景观。

三、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现状

基于园林绿化的整体状况,现在植物配置的景观价值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必须通过科学分析为植物配置研究进行定位。

1. 植物配置生态习性的现状。植物配置是要考虑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满足其正常生长所需条件,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

2. 植物配置原则的现状。随着植物配置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不少学者对植物配置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上提出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如:(1)根据每种植物的自身生长特性,适地适树;(2)根据绿地功能、性质选择植物;(3)园林植物配置应和地形、建筑结合组成韵律节奏的空间。

3. 植物配置类型的现状。植物配置类型主要是指树木配置的类型,目前树木配置类型主要有孤植、对植、列植、群植、篱植。

四、植物配置时的主要事项

在对园林植物配置时,必须要根据它的具体原则进行操作,用什么树来配置,什么树是主体都是有讲究的。由于植物的品种不同,所以在配置时应考虑到是否会相互的影响,他们的阴阳性,病虫害的防治,影响力,怎样才能更好的映衬出配置的效果,是否具有耐湿耐旱性等问题都应在设计的考虑范围之内。在通常情况下,具有乡土气息的树种适应能力更强,生命力也更强,从而就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而利用落叶树对其隔离也可以防止病害的传播和蔓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一般城市园林会把很多种类的植物引进来,但通常规模会很小,也会逐渐的消亡,这也就是说会对植物的要求^高造成的,过于要求完美,如果只是需要植物四季常绿,那么就会导致慢生植物被冷落,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被遗弃。虽然每种植物都有他的优缺点,但其本身没有好坏和高低之分,都属于自然现象,只有配置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才能表现出植物的艺术性。所以,在配置园林植物时必须要扩大种类,提高各种植物的适应性,把可以适应的种群相结合,做好比例分配;第二,必须要提高对植物的品种的意识,不能对植物有过高的要求,只重色彩,不重结合,要加强对植物的驯化和筛选,生态型的和地带型的要有所区分,从而营造出具有个性化的绿色景观。另外我们也要注意的是,首选的植物应是我们原产国的,对国外的品种在引进时一定要慎重;第三,可以借鉴其它群落植物的种类组成,选择合理的植物以及相应的结构特点,同时也可以开发一些绿化空间,把单一的物种进行密集化,让植物更加丰富,使之达到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更加接近于自然,同时也具有绿化的功效。

五、结论

在园林景观当中,园林植物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并且具有很强大的绿化功能,起到一个美观的作用。此外,植物也可以平衡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由此可见,合理的配置植物是非常关键的,尤其在园林建设当中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植物配置的时候必须要结合该园林的自然条件进行,对植物要有选择性的种植,合理的规划,从而来提高园林的综合水平,发挥出其实效。

参考文献:

[1]吴燕丽.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01).

[2]严云山.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J].建材与装饰,2016(13).

[3]刘家琦.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之我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3).

[4]陈焕英.继承与发展――试论中国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J].防护林科技,2016(08).

[5]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文员的职责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构建诚信校园文化不失为提高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有效途径,在构建过程中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价值目标,即以主体意识觉醒为契入点、主体能力培养为落脚点、主体价值实现为归宿,在坚持这一指导原则的同时还应以人为本、内容与时俱进、建立健全体系。

时代和我国国情要求大学生群体成为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群体。可以说,提升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建设诚信有序的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然而,反思目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较多从社会需要层面提出要求而实效性不佳的现实,笔者认为,通过构建诚信校园文化,以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为价值目标,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使诚信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不失为提高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诚信校园文化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价值目标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诚与信互为诠释,即“诚者,信也”。不过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诚”更多的是指“内诚于心”,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更多的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体现为社会化的践行,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诚信弘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它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关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关怀。诚信所蕴含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所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价值目标是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

1主体意识的觉醒是诚信校园文化得以确立的契入点。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含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言,主体意识的真谛正是诚信精神,它既包含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与责任的体认与坚守。

首先,诚信校园文化有助于确立学生的自我意识。诚信是主体意识的道德基础。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强调“民无信不立”。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增韵·清韵》中指出:“诚,无伪也,真也,实也。”通过构建诚信校园文化,能促使学生发展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使学生不仅认识自己的直观环境,而且得以超越直观环境,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意识到个人是最真实根本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真正确立。

其次,诚信校园文化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对象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既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的活动的条件。对于个人来说,它首先是先于个人的条件。每个人在他的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首先面临一个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的对象意识确立的过程。诚信对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它要求个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体应享有的权利,并由此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所应尽的义务。只有在充分了解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个人才会对他人、集体、社会持合乎道德的态度,即把尊重人的权利、履行对集体和社会的义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强调的是,诚信并不是一味要求个人自我克制或自我牺牲,而是要求个人的自我实现不悖于义务和权利相一致的原则。

2主体能力的培养是诚信校园文化构建的落脚点。大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是主体能力的形成。主体能力是潜藏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力量。主体能力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实践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为主的非理性因素。诚信校园文化构建有助于主体能力的发展。

首先,在现代社会,主体要想获取能力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必须依靠诚信品质。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发展依靠社会和他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不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们不再凭着自己的直觉,而是根据对方的诚信度才信任对方。而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的关键正在于一个人是否诚信。因而构建诚信校园文化,作为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从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诚信校园文化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因为浓郁的诚信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在内忠实于自己,在外行其真心所欲行,对人生目标执着追求、艰苦奋斗,而不是逃避困难、一心找捷径、想歪门邪道。浓郁的诚信校园文化氛围能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3主体价值的实现是诚信校园文化的构建的归宿。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的人对其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就是主体价值。当代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的支撑。

首先,人要发挥价值一步也离不开社会。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是在其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中实现的。诚信品质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微软中国研究院前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致中国青年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正直;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学生如果缺乏诚信品质,将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通过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提升其诚信品质,塑造其健全的人格,能更好地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成就事业奠定基础。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无信则乱,无信的市场无“市”可言。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下,国际竞争对诚信的要求更广、更高。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都遭到拒绝的原因就是:他的个人信用记录上有3次公交车逃票的记录。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做人的尊严。”

二、构建诚信校园文化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培养大学生主体人格,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营造诚信校园文化氛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以人为本。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就教育论教育,就道德谈道德的空洞说教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构建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建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从而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要求,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2内容要与时俱进。诚信校园文化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内涵。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时必须融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相结合。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是紧密相联的,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不强。在构建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诚信意识要和创新意识相结合。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氛围要求积极改造社会,包括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这就需要创新,诚信意识与创新意识的结合点就是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3建立健全体系。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诚信道德的形成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后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能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并且学校要将这些制度纳入整个教育约束体系,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他律机制与自律机制实现良性互动,对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发挥合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建武,张瑞芳.诚信教育与大学生主体人格塑造[J]教育科学,2004(3)

[2]论语[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文员的职责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和谐 高职 校园文化建设 原则

改革开放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大部分。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它是不同于本科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它的角色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塑造人才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作用。高职院校的育人途径有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所有的育人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当今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根本,高职院校的和谐文化又是整个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和谐高职校园文化,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所谓导向性原则,是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导向。忽视和违背了这个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可能沿着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我国正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各种思想观念都会进入高职院校校园。包括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活跃、文化交融、观念碰撞;同时,敌对势力也在试图利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宣扬渗透其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以此来影响青年大学生[1]。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帮助高职生形成科学的“三观”,使高职生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凝聚人心、激发努力学习的活力;确保和谐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原则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原则是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时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的原则。是既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尊重他人的文化;既尊重强势文化,也尊重弱势文化;[2]既尊重过去和现代人的文化,也尊重未来人的文化;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实践能力的人的原则。

文化是人的精神创造,对它不能采取强制统一的简单做法,而应尊重创造主体的多样性选择。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如同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平衡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和谐文化是一种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原则,既要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又要承认差异性,尊重个性、包容多样;更需要把握好基础性和广泛性,使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追求的人能够普遍认同。[3]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求学经历和人生阅历,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兴趣爱好也不相同,和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既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下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又要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发展、包容他们的不同爱好、不同的价值追求;坚持中国先进文化本质方向的基础上,采取继承与宽容,互动与兼容对待优秀传统现代文化以及不同高职院校之间和高职学院内部的校园文化的态度。

三、个性特色原则

所谓个性特色原则,主要是指学校文化建设在体现优秀民族文化特点、体现时代精神、体现现代办学理念的同时,更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体现本校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原则。

学校只有从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管理理念、学科人文精神等方面打造特色,冶炼精品,才能逐步构筑和形成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

没有特色的文化是平庸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那种平庸乏味、人云亦云的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大敌”。同时,各学校在办学类型、发展历史、经济实力、所处地域环境方面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内部规划和建设内容各有自身的特性。

作为为社会培养一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校园文化, 更有别于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4]它是在对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深入研讨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和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体现“职”;创新精神文化建设,适合“职”;完善制度文化建设,落实“职”。还应体现本土性、地域性、排他性的特点。

四、以人为本的原则

所谓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和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以广大人师生员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的原则。师生员工根本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

和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它能够引导师生员工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实现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它能内在地蕴涵着人性、人道、人文、人本等价值取向,用和谐统领各种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把人性、人道、人本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种领域[5];它把维护安全、秩序、正义、公平、自由,保护基本人权作为核心理念和目标追求,为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保驾护航;通过道德渗透、教育、修养,规范行为、完善人格,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和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社会风尚与秩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引导人真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人本管理,凸显人文关怀,鼓舞和发挥师生员工的首创精神,助推学校和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激励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确保和谐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五、实际出发原则

所谓实际出发的原则就是和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从自己的办学理念、传统、专业、财力、硬件、软件和所处的时代相吻合出发的原则。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的和谐本质上是社会的和谐,是追求和谐实践的客观反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文化。

高职和谐文化建设应从自己本校的实际出发,才能使教师、学生直接受益,使教育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那种大而无当、故弄玄虚的文化在教育工作中没有“市场”,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本校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实践功能[6]。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目标和需求不明确,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在认识上存在明显偏差,规划设计存在盲目性的问题。主要反映在重建设轻应用、重形式轻实质、重硬件轻软件、重资金投入轻有效管理,使校园文化应用水平低下,造成教育管理资源的极大浪费。

六、长期性原则

所谓长期性原则是指和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任务目标在短期内难以完成实现坚持的原则。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的和谐、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和谐、平衡,旧的和谐、平衡会随着世界的发展不断的被打破,被新的和谐、平衡所取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表现为不适合、适合、不适合,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7]P663在本质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总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主导方向总受社会主流文化所控制和引导,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并且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必然会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

高职院校由于形成的思维定式和陈旧管理方式带来的历史惰性,在无形中制约着和谐文化的建设;高职学院各种矛盾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会随着产生;在全校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行为准则以约束各种非和谐行为,更需要我们反复探索。因此,建设和谐高职校园文化,既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也不能盲目乐观,必须自觉按规律办事,脚踏实地,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杨河:高校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07-04-30.

[2]何星亮: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多样性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3-13.

[3]卢岳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N].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7-19.

[4]孟三爱:论校园文化和而不同[J].科技创业月刊,2005(5).

[5]卢岳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N]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7-19.

文员的职责范文第4篇

一、明确思想,体现全局性

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同时,还要会运用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事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章节,甚至每一课时,教些什么,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整体把握。在教学实践中要明确目标,以情感人,监督反馈,全面提高。新学期开始,我先向学生公布了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大致可以达到的目标,努力的去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应明确师生关系是平等,协作,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教师真诚与学生沟通感情,进入师生心灵默契的境界,使学生感到吸收知识有如吸甘泉。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否完成,教师要整体了解,可采取普查、抽查、学生互查等方式进行监督,并把情况反馈给学生。期中、期末测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否达标,要和自己制定的目标对照。未达标者,要找出原因,总结得与失,以期达到目标。教师要注意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不能只留心几个“尖子”,而应该把眼光放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身上,与其谈心,找出症结所在,促其进步。

二、信心十足,发挥整合性

一个班级,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班上学生群体的信心是否充足,学生的整体合力是否得到发挥。教师要时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时常给学生“充气”,不断地唤醒、鼓励学生充满学习信心,抛弃一切紧张、焦虑、忧愁、烦恼,让全体学生充满“奋发,竞争”的活力,端正学习态度,面带微笑,轻松愉快地学习。如:我班的小王同学,聪明、活泼、顽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我耐心地进行开导,进行心理矫正,和他谈心,使他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要让学生懂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整体合力,以信心作保证,以兴趣为桥梁,以鼓励为方法,以成功为原则。

三、前后贯通,注重系统性

语文知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教师要科学地理清这个系统,找准知识点,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讲到底。可指导学生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辨证统一,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查缺补漏、温故知新。既注意语文知识的前后贯通,又注意系统性。如:本学期,我叫学生课外阅读,找出生字、词语,在班上开展识字、组词擂台比赛,使学生整体掌握小学语文知识系统,又组织学生续编一些故事,从中明白道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练习的系统化,序列化,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师生协力,讲究灵活性

教师要善于创新自我,不断提高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情趣等等。教师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和《两只小狮子》,可采用学生自讲法、讨论法,让他们概括故事情节,通过自主交流明白雄日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懒狮子和勤狮子将来谁能适应社会呢?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小学生,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文员的职责范文第5篇

一、情境设置要遵循的原则

教学要素一般包括教师、学生、方法和教学媒体四个因素。教学媒体是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手段,包括板书挂表挂画、音频视频投影仪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往往能够构造好的情境,例如通过投影仪可把北方冬天大雪封山,一片肃杀静谧的气氛展现给学生;通过视频将《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马丁路德金情真意切的情绪传染给学生。语文教学中情境设置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贴近生活原则。语文本身来源于生活,升华自生活,并经过头脑思维加工。对于情境设置需要生活中的图片、视频、故事等,便于学生了解知识、文章背后的故事,更加直观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者情感。(2)有效设置原则。情境设置的目的在于辅助教学,辅助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和情绪,创建认知。情境设置能做到上述要求才算有效,教师要根据所教授内容深入思考内容与情境之间联系及通过何种方式设置更容易且有效。(3)有效目标原则。情境为教学服务,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节课根据不同的倾向,可有很多目标,情境设置要根据需要实现的目标而设置。一节课有知识和内容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等,针对不同目标情境设置手段、内容、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首先确定一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然后基于目标实现而采取情境设置手段。

二、情境创设的途径与方法

(1)语言情境。语言情境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方式,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直叙铺垫内容。语言情境构建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叙述方式讲述,并注意学生情绪变化,以调整语调、语速。例如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一课时,老师要向学生介绍清晰本文的背景知识,就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关系、事件及孔子的政治主张做出简要说明。老师要向学生说明,季氏伐颛臾事件发生在“陪臣执国政”背景的鲁国,陪臣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该文入选清《古文观止》足见其典型性,阐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策略。学生在老师语言情境构建之下,被激发起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于本节知识认知。

(2)板书图画情境。板书图画情境也是语文教学中常见和传统的情境构建方式,教师通过文字及图画为学生建立起直观印象,有利于深入学习。例如,《鸿门宴》一课,该文核心为“宴”,即较为正式的饭局。平常,学生对于宴会并不陌生:外国元首来访会有欢迎宴会、神州飞船发送成功有庆功宴会等。同样为宴会,《鸿门宴》则步步惊心,暗藏杀机。在本节课情境构建中,教师可以将文中人物、阵营及人物冲突关系围绕宴席在黑板上构建出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大概认知并引起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