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莫言讲故事的人

莫言讲故事的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莫言讲故事的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莫言讲故事的人

莫言讲故事的人范文第1篇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身着一身黑色中山装,仅胸前有一枚朱红中国印作配饰,以一袭低调的中国风现身瑞典学院,进行了一场45分钟的文学演讲,此次演讲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故事一:母亲的故事

素材运用关键词:爱;善良;悲悯;人性;宽容;感恩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使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素材点拨】莫言的演讲从他自己的母亲开始,情感真实,满含悲悯之情。关于母亲的叙述,并不鲜见。然而,这样的叙述每每都能够打动听众,甚至每每让人泪湿青衫。这中间,莫言讲故事的才能也许发挥了作用,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对母亲的爱乃是一种普遍人性。更因为这样的母亲,在历史中,在文学中,是无数人最珍贵的学堂,是无数人良知的一面镜子,是无数人勇气、善良、知耻的源头。莫言的母亲,教给子女的是爱和人的尊严。所以,这些故事固然属于莫言,其中渗透的情感、意志、情绪,却是人人都有感触、也不会感到陌生的。文学的复杂在于此,文学的纯净也在于此。莫言的演讲告诉我们:好的故事说到底就藏在母亲心里,飘荡在故乡田野上,等待着具有天赋的人去挖掘。而我们中学生要写出好作文,从中应该学到的是:本色、朴实、坦诚……喜欢讲故事的人,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故事二:意味深长的“三个故事”

素材运用关键词:自由;多元;尊重;人性的美和恶

哭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英勇斗士的故事。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扔草帽的故事。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素材点拨】莫言,用三个或直白或玄奥的故事,从容地结束了自己的演讲。而故事落音,也引来人们的多元的阐释和见解:例如,对特立独行、不逐流随波的个性化的坚守;没必要过分彰显自我,人的尊严;祸福无常,被抛弃的未必不是好的,人性的美和恶。这些故事随时都可以重复发生,他们很浅显,很容易被记住,但每一个小故事讲的都是生活的大道理,每个故事都是社会和人生的缩影。这种涟漪效应,正表明了写作者“讲好故事”对公共生活潜在的滋养和改变。或许,剖白灵魂,可以有很多方式,尖锐针砭抑或平和地讲故事,而莫言选择了后面一种:与其将“道理”置于的地表,不如讲着不乏深意的故事,引导读者学会思辨,并习惯自我启蒙。所以,莫言的这三个故事,给我们中学生写作最深刻的启迪是:引导读者学会思辨,学会用多元的眼光、多元的视角、多元的观点看待社会与生活。

【编辑提点】天下文章,无非三类。一种是写人的,一种是写事的,一种是写观点的。风景之类的文章从根本上还是写人的。

写人的文章,必须通过这个人做的事、说的话来体现性格;写事件的,更不用说了,必须讲好故事;写观点,必须得有论据支撑才有说服力,而这论据的展示必须依靠讲故事的能力。

这么一看,文章好坏,关键在于讲的故事好不好、能否抓人。

所以,莫言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何时,千万别忘了讲故事的传统。抛开故事,一味玩弄概念,耍弄辞藻,除了能哗众一时,实在没有值得保存的意义。

反观当下,浮躁和喧哗本已甚嚣尘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丧失了讲故事的能力和学习讲故事的动力。如果只热衷于在140个字范围内舞文弄墨,甚至动辄约架、骂人,逞一时口舌之快,过后什么都留不下,有劲吗?

所以,我们中学生要写好作文,就是要学习莫言,珍惜和重拾我们讲故事的能力。社会转型的时代,焦虑和不安全感易迷失人心,慢下脚步,认真地听故事和讲故事,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却能让思想沉淀,让灵魂安宁。(熊建,《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来源:人民网・观点,本刊有删改)

语录素材

【关键词:多元、丰富】“从阳光明媚的北京到冰天雪地的瑞典,世界的美在于她的多样性。”

――莫言初到瑞典、走下飞机的感慨

【关键词:文学、人性】“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

――莫言的演讲“讲故事的人”

【关键词:淡定、谦逊】“我父亲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当然,得奖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后依然是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我知道我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我今后还想继续保持这种谦虚的本色。”

――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席新闻会,有记者提问“诺奖荣誉、名人效应带来的心态变化”,莫言的回答斩钉截铁:“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莫言讲故事的人范文第2篇

授奖词称赞“莫言是个诗人”。

1949年,福克纳的领奖致辞,是这样走向结尾的:“人之不朽不是因为在动物中惟独他永远能发言,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同情心……”

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是在故乡的谷仓里,仅用三十五天创作完成的。对这片土地的深厚认知以及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深切领悟,使得莫言的故事总有些“残酷叙事”的味道。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做了一个演讲,像是开了一个故事会。这使得国内一些有别样期待的人感觉不够精彩和絮絮叨叨。但我真的更愿意听故事。我们,又何尝不是活在莫言的故事之中?

在斯德哥尔摩,莫言讲的最后三个故事,很多人进行了解读。

第一个故事充满了忏悔歉疚——儿时参观苦难展览时,当同学大多在老师的引导下放声大哭,一位同学不但没有哭泣且惊讶困惑,最后因同学举报而被警告处分。这使莫言悟到“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对此,有人解读为“这是对荒唐历史的反思,同时也是对个人自由的捍卫”。其实,这个发生在莫言小学时代的故事,也会发生在今天或明天。恰如莫言所说:“任何现实问题实际上都是历史问题的延续。无论多么遥远的一个历史故事里,也都包含着现代性。”

莫言的最后一个故事,留下了很多猜想空间——八个泥瓦匠于暴风骤雨中躲进破庙,有人猜测八人中必有一人干过坏事,于是用向庙外扔草帽的方式来决定唯一接受惩罚的人选,当选出的那个人被扔出庙门的瞬间,破庙轰然坍塌。

“一个和七个”的生死存亡被一些媒体解读为世间自有公道,为恶者逃不脱终极审判。而故事本身的寓意,其实应跟第一个故事相辅相成,至少说明:一切坏的结果,不一定都因为恶的动机,而非常不幸地,包括我自己在内,也难免会参与其中。“我在写小说的时候,写着写着我就会忘记我写的到底是历史,还是现实。后来我就知道我的小说里面既有历史,也有现实,是历史和现实的融合。”莫言说。

我们生活在莫言的故事里,同样可以像莫言那样讲故事,并从故事里获得各种启发。

今天,我就想试着讲这么一个故事。

若干年前,我费了好大功夫,给自己的车上了一套可以享受特权的牌照。某天晚饭后,我载着一个与我一样酒气熏天的朋友,疯狂地逆行在大街上,虽然带着醉意,我的这位朋友依然愤怒地勒令我停车,他吼道:“不要忘了自己是个老百姓!”

这个故事,我曾讲给很多人听,它启发我:做人的底线其实就是,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俗身。否则,你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本来,我还想讲一个小生意人刚刚发生的故事,他银行卡里突然多了一笔两万多元的款子,二十天过去了仍然没找到汇款的人,他很焦急:“我不想失去平静的生活,不想毁了我的幸福。”

莫言讲故事的人范文第3篇

当手捧“2012年度三农人物奖”金色奖杯的时候,莫言由衷地感慨:“我认为这个奖比较符合我的身份,因为我一直说,包括我在瑞典也说,我实际上是一个会讲故事、会写书的农民,尽管我现在生活在北京,但是我的根还在我的老家,在农村,而且从情感上,我觉得还是对农村比对城市更亲近一点。”

了解莫言的人都知道,莫言曾在农村工作过,虽然后来他在部队长期工作,但每年都花大量的时间在农村写书,这使得他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深的农村烙印,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等等,都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最艺术化的加工。“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也是民间艺术,代表了农村的状态,也是一种审美,这也在我的作品中有非常直接的体现,我的艺术风格也是跟那些密切相关的。”莫言如此坦言。

对农村的热爱使得莫言对现下农村的精神状态充满了期许,对新时代的农村青年也充满着更多的期待:“我写的文学作品尽管都是跟农村密切相关,但主要还是在研究人、在写人,我想我的重点还是关注了当下农民精神状态的变化,尤其农村新的这种年轻人的变化,我希望在当下的农村生活当中能发现新人,发现跟我们这代农民精神状态大不一样的新的农民。”

颁奖典礼上,谈到当前农民纷纷离开故土进城务工的现状时,莫言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希望当下的农村青年,第一就是我们尽管可以到城里去工作,但是我们的根本不能忘,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乡土,也不要忘记我们的父老乡亲。尽管在城里工作,但是我们也是在间接地为建设新农村而作贡献。”可见,虽然已身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莫言对农村的情感却依然不减,农村是他心中永远的“根”。

受邀参加本次颁奖典礼并表演助阵的空政青年歌唱演员严当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莫言老师获得如此高的成就,已是中国文化的旗帜标杆,却不忘自己的根,这是值得每个人钦佩和学习的。”

据了解,本届三农人物评选活动共产生了年度三农人物奖、奉献奖、公益奖、创新奖等13座三农人物奖杯,进一步推动了三农人物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广泛影响力。

莫言讲故事的人范文第4篇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这是莫言在瑞典学院所作演讲《讲故事的人》的结语部分。故事在文明传承与人类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讲故事成就了莫言,如何让讲故事成就学生和课堂呢?受此启发,我在历史课堂中大胆采用故事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故事的曲折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真切感受到历史与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学生在这边,历史在那边,学生并不能真正走到墙的那一边去,所以他们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历史教师应该要有勇气推倒这堵墙,跟学生彼此真心面对、真诚对话。连接学生和历史之间最好的介质就是故事。这是因为故事有很强的代入感,使人不自觉地进入到主人公的情境中去;故事通常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迅速抓住人的内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往往比书本上的结论更吸引人。一段好的历史,一定要有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善于讲好的故事;一个有好故事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课堂。

第二,故事的代入感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能体验历史课程,而历史事实及其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一维性、不在场性和不可变更性,这些特点制约了体验的实现。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历史课程?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很好的尝试,它将历史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自然产生一种主人公的代人感,与历史人物同悲、同喜,通过体验当事人的经历与心情,达到“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的效果。

第三,故事的细节性能填补历史的“空档”。历史是人们记载下来的,人们对各种历史事件的记载各有取舍,详略不一。多少年之后,当我们再去寻找自己想要看到的历史时,会不无遗憾地发现历史记载中存在着许多的“空档”,那些最精彩的细节已经被湮没了,这时就需要通过想象,重新架构起历史的网络体系。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故事想象和经验掺入,在证据支持下,构建一种将历史空间、时间和人物整合为一的故事情境,把分散的历史碎片整合起来,把孤立的证据联系起来,从而还原整个鲜活、生动、丰盈的历史给学生。

运用故事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优化历史课堂,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尊重历史真实。历史故事虽然含有想象创作的成分,但虚构绝不等于虚假,完全脱离史实胡编乱造的做法断不可取。近几年穿越题材影视剧蔚然成风,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有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在运用故事教学时以史料为依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加工。

第二,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环节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故事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学情、课时等有侧重地选择故事,不能漫无目的地说故事,一味追求刺激学生兴奋点而偏离了教学知识点,那样的课堂也许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但同时又可能会失去历史课的教学价值。

第三,设计有效的提问。问题是历史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由故事引出的提问要指向明确,紧扣主题,简单明了;要具有思考性,使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还要有发展性,从一个问题开始而引发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教学做法。

莫言讲故事的人范文第5篇

L =李淼(中科院理论物理学家)

BQ:有人将莫言获奖上升到软实力的高度,所谓国家综合国力分为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也就是硬实力和软实力,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的无形影响力,这其别提到文化的力量。您认为莫言的获奖可以看做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或者说软实力已然对世界的影响吗?

L:我认为根本不沾边,文化的影响应该是全面的,在欧洲可以刷银联卡,但在书店显眼的地方没有中文书,我想这还不算软实力。我在国外能看到不少中国制造的产品,但其他方面的影响还不算大。莫言获奖也许他的书会占据一些书架,但获奖前,也只是在相关专业的小圈子有知名度。因此要提高软实力,还是需要靠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来给世界带来冲击。而不能通过一个人获奖来证明什么。

BQ:您在美国执教多年,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在您的经历中,有没有感受到,国家力量对于科学家获得世界认同的影响?

L:在二三流的水平时还是有影响的,比如同样研究能力的人到英美申请工作,或许美国的学生相对更有竞争力,但是到了顶级的水平后就没有任何关系了。近十年来,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数量提高非常快,已是世界第二,但是最顶级的杂志,没有中国人做编委,可见我们的质量提高与数量提升并不匹配。而文学领域或许更加糟糕,真正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更少。不能说莫言得了诺奖,中国文学就怎么样了,诺奖是对个人的肯定,整个中国文学还需要发展进步。

BQ:由莫言获奖而引发的舆论浪潮,也可窥见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L:在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虽受尊敬,但是走在街上可能没人认识。这次主流媒体并没有大张旗鼓地上升到更高的角度宣传,我觉得是好事。这是一份个人的荣誉,该以平常心理性看待。

BQ:在莫言获奖之前,您也表示出了对他一定的支持,这是同胞之间的联系在起作用,还是中立地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态度?

L:诺贝尔文学奖是最难预测的,我最近在看的是他的《丰乳肥臀》,很牛。不过对他的支持肯定也有希望同胞获奖的意愿。

BQ:多少有感性的成分在其中,那么,您觉得诺奖评委又能完全中立地只看作品吗?有没有其他的影响因素?

L:瑞典学院的院士评委是非常有主见的人,曾发生4名院士因各种不满而退出评委会的事情,可见,他们还是坚守内心不愿被外界牵制的。若认为诺奖不公正,也是18个评委集体的不公正。据我了解,所有作品经过几次筛选之后,形成一个短名单,短名单上的作品每名评委都要仔细品读,最后投票过半数的获奖,他们不会讨论协商甚至反复权衡出奖给谁。每个专业的评委,还是更会从作品本身出发。因此,理不理性是外人的想法,它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和流程来做事的。当然莫言获奖也不奇怪,他的作品是被翻译最多也是最好的。

BQ:评委之一的汉学家马跃然曾说莫言很会讲故事,也有曾经的获奖者预测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这次的获奖评价是“将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您怎么看?

L:魔幻翻译得不太准确,hallucinatory realism译为迷幻现实主义更合适,应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区别开,《丰乳肥臀》不是《百年孤独》的风格,《百年孤独》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魔幻的世界,而《丰乳肥臀》更有现实的情节。

相关期刊更多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安全生产与监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甘肃高师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