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届高考作文

历届高考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届高考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届高考作文

历届高考作文范文第1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题解】

江苏省2013年高考也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提供给考生的材料富于诗意,也有一定的难度。难度体现在材料的多义性上。虽然题目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但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阅读材料本身就见仁见智,难以归一。而这其中就体现了作者阅读和立意的高下。

材料里“探险者与蝴蝶”是一则经命题人改编而来的生活故事,题中涉及探险队、人迹罕至的山洞、栖息的蝴蝶,以及蝴蝶的退居,末尾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对学生把握材料中“最主要的含义”有很大影响,但作文时并不要求学生完全一边倒,考生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中的人、事、情、理相关,能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小与大”“关系”“互动”“影响”等关键词,形成自己“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的立意,都被视为允许的。

当然,视为许可范围并不意味着水平相当。在合题的前提下,不是停留于材料的表面,而是要通过条理清晰的分析,层层深入、有理有据、变换视角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语言应力求精练有文采。当然,要求中“文体自选”,故血肉饱满地叙述与上述立意相关的人物故事,若能有令人拍案的巧妙构思,富于生活气息,生动的细节描写,亦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记叙文佳作。

例文一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江苏考生

幽静的山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点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到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

美呢?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泽。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名利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深山更深处的彩蝶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简评】

仲永七岁为诗,“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此文亦诚足以当之。就理而言,罗丹的名言几乎尽人皆知,而作者偏要唱反调――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这是吃透了材料的暗示,而非照抄材料的明示;是感时而发的独语,而非随便一说的俗套。所以一经道出,发人深省。以文而论,作者胸中有墨,故清词丽句汩汩而来,用例精当,罕譬而喻;笔端含情,故哲思忧心相生相发,是议论,也是感喟,是说服,也是独白。行文纡徐从容,却又节奏分明。唯文中生造“旅者”一词,大醇小疵,故判为一类上,68分。

(徐晓彬 荐评)

例文二

蝶 失

江苏考生

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物质急速膨胀,世界空前繁荣,这一派光鲜场景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的自然。

曾有几个人去山洞探险,因光线太差而点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几日后再去,原本栖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已远退到山洞深处。他们这才意识到蜡烛――不经意摆放的小小物件,竟让蝴蝶“逃亡”了。

如今,“逃亡”的哪里仅仅是蝴蝶?恐怕是整个大自然。曾经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原配世界渐渐远去,浮躁与欲望充斥人们心灵。人们将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却了自己也只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却了万物平等、互相依赖的道理。

或许是没有意识到哪怕很小的行为也会对自然造成巨大影响;或许意识到了,但为了一己私利,将大自然的哭泣与求饶抛到了九霄云外。

有人预言:将来,雷暴与大雨将不再是上帝的行为,而是人类的举动。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现代,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丈豪情也将化作泪水与哀叹,那种苦涩将比“杜郎重到须惊”深重百倍。自然之殇,比家国之痛,更令人揪心。

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确实发现它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与映照。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应该开始反思:索取得是否早已足够,何时才能放下浮躁,与自然和谐相处?文明的琐屑与浮华将我们推至深渊,我们也将自然残存的美好逼入死角,自然彻底走失的那天,也将是人类的终结。

张晓风呢喃: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是啊,蝶失不是偶然。我们何时才能如梭罗一般,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简评】

这篇考场作文借鉴了作家王开岭在《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中的立意,由“蝶失”的现象而扩展到对“自然彻底走失”的忧思,由“自然之殇”来反思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秩序和天然逻辑被破坏的问题,立意深刻,笔带忧愤,尖锐地指出“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历届高考作文范文第2篇

按照《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提法: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是一种理想的导向性要求,是一种慢慢写作、仔细琢磨后的理想状态。但是。对于这两条要求中的“观点具有启发性”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高考作文的理想境界。真与实。

真,即真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态度,不是人云亦云的假话、空话、大话,而是自己的真话、实话、心里话,是自己思考琢磨的结果,是自己的真切认识与感悟。我们的高考作文,如果真正能够将自己独到的思考、认识与感悟写出来,即使平时的写作水平一般,只要思考独到,富有启发性,完全没有人云亦云的假话、空话、大话的痕迹,就很容易在立意上获得肯定,得到理想的高分。

实,即翔实。是证明文章观点的材料和论据丰富而充实。如果说“真切”反映的是思考的犁铧能够插入大脑的深度,“翔实”则反映的是写作者受教育的程度、阅读的积累程度、对生活的感悟程度以及素材积淀的丰厚程度。这里需要的是平时对社会的关注与理解程度,对题目思考的深入程度,如果有自己的独到认识与感悟,却没有丰厚的材料来支持,那么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也会大大地削弱。

观点、见解、立意的真切程度决定了文章的高度或者说深度,也就是考试大纲中所说的深刻程度,材料、内容、论据的翔实程度决定了文章的厚度或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也就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丰富程度。

“真切”与“翔实”是高考作文取胜的最根本的两大支柱,也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是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写作素养。

怎样在高考考场上使得自己的文章具有“真切”与“翔实”的特点呢?

首先是去掉写文章的旧有观念的束缚;去掉写文章“要漂亮”,“要高人一等”这些不切实际的虚妄念头。要知道今天的写作虽然是考场写作,也不过就是用笔来与一两位阅卷老师交流思想而已。而关于这一次高考的写作题目,阅卷老师有阅卷老师的思考与想法,其他同学有其他同学的想法,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你有自己的想法。可能自己的这些思考与想法未必能够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但是,这些想法、理解、态度是真切而真实的,是通过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过的。当然,这样的思考与认识在平时就应该建立起来,并养成良好的写作思考习惯。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独立思考以达到的自由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珍惜个体意识的健全人格的体现。

其次是一旦有了自己的思考、观点、态度,还应该将其建立、产生的基础以及过程植入到文章中,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立意产生的基础及过程其实就是自己受教育的过程,自己对社会、对生活观察体验的过程,通过题目的发酵与激活,使得自己的思考明晰起来。产生思想的基础以及过程,就是文章的材料以及论证的过程。这里还需要我们将自己从课本和课外书籍中学习、积累的素材,将自己在生活和社会中观察体验到的一些细节,锤炼成最有典型意义的素材片段,经过精心选择,纳入到自己的文章中,用来证明自己的思考与态度。这里所要求的就是对自己的阅历、经历的激活与提炼、筛选与组合。

“真切”考查的是思维品质,是文章的灵魂与高度,是统摄全篇的帅,考查的是一个人的悟性所达到的高度;“翔实”考查的是学习习惯,是文章写作的基础血肉,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积累整合的良好习惯,是否具有基本的阅读量,是否具有广阔的涉猎领域。

历届高考作文范文第3篇

纵观历届高考满分作文,其优秀之处,不只是准确的审题,精当的选材,蕴藉的文采,还有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但是,再看高三一些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有了一个开门见山的摆出观点的开头,却未必有一个韵味无穷、呼应观点的结尾的现象,更有甚者,有头无尾,仓促收笔,给人一种一盘散沙的凌乱之感。要想在高考作文中拿到高分的考生,就必须掌握一些文章结尾的技巧,让自己的高考作文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余味而耐咀嚼的韵致,从而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得到阅卷人的青睐与欣赏。所以,平日作文不妨多注意的练习运用以下几种实用的文章结尾方法。

一、总结概括式结尾

就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对前面的观点、态度、主张、主旨,再一次的重申,画龙点睛,起到总结概括的作用,使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如2008年山东一考生的《春来草自青》的结尾:“即使整个世界抛弃了我,我也不会抛弃自己。我会选择坚强的等待。宁可相信幸福就在隔壁。春来草自青,春就在明天,或者今晚。”

这个结尾,用的就是总结全文法,其中“我会选择坚强的等待……. 春来草自青,春就在明天。”起到了总结全文,扣题收篇的作用。

二、首尾呼应式结尾

结尾和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显得文章结构完整圆合,从而达到收拢全篇,突出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整体性的美感。

如2008年全国高考四川考生佳作《坚强》的结尾:“华夏儿女从未被打败过,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坚强,是我们民族的图腾!坚强,是我们民族的名片。”

这个结尾既呼应了题目,又呼应了开头的“坚强是直击厄运的重拳,是绝不低下的头颅,是哭过喊过依然相信未来的坚定。”使文章结构相当紧凑。

三、卒章显志式结尾

文章在写景、叙事或对论点进行论证后,结尾处运用抒情、议论性的语句点题明旨、品位人生的意义,升华出感情的火花,闪耀出生活的哲理,显示出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

如2008年山东考生《落红的翩飞》的结尾:“一股大风袭来,桃花顿失依靠的肩膀,满眼的落红从天而降,纵然必然成泥,夏季也必然记得这落红翩飞的时刻,因为这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

文章在结尾运用抒情的笔调,通过形象的描述,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含蓄韵蕴,意味深长。

四、引用名言式结尾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和启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用来结尾,往往起到增强说服力、深化主题的作用,收到言简意概、余音绕梁、耐人寻味的效果。

如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满分作文《收到一封社会的来信》的结尾:“希望你永远记着有这样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结尾引用《周易》里的名言,铿锵有力,激发斗志,让“温室里的花朵”,“站直了,别趴下”。励志向前,不怕跌倒,以此来升华主旨,给人力量。

五、希望号召式结尾

结尾通过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同时希望读者按照提出的想法去做。这种希望号召一定是积极向上的,这样的结尾,往往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如2008年安徽考生满分作文《带着感动出发》的结尾:“请带着感动出发,在暴雨中为他人撑一把伞,在黑暗中为他人点一盏灯。带着感动出发。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世界将永远是晴天,永远充满光明。”

历届高考作文范文第4篇

一、抓住课本,梳理素材

临近高考,许多学生和老师喜欢“宝典”、“临门一脚”之类的资料,陷入题海,复习得焦头烂额。然而据以往经验和事实来看,课本就是复习过程的本,舍弃课本无疑是舍本逐末。历届高考状元在谈及经验时,无不例外地谈到了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北大附中语文教研室主任陈振群也谈到,从最近几年试题分析看,考查的内容不管是字音,还是字形都不离课本,因此,把课本上的知识学扎实非常重要。而我想说,我们抓课本不仅是在抓基础,抓方法,更是在抓素材,这无疑给无暇阅读的高考学子们一个很好地搜集作文材料的机会,解决了许多阅读量少的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问题。在高考考场上使用课本素材获得满分的作文也比比皆是:2011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天道酬诚信》运用了《论语》《荆轲刺秦》《屈原列传》中的内容;2012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乐》,以陶渊明,李白的诗句、经历为例;2013江西高考满分作文《“树人”需要鲁迅》,以鲁迅为引子,谈到了《师说》。仅以近三年来看,我们就发现,不论是全国,还是各省,对于课本内容入文,阅卷者皆不生厌,反有欣赏之意。

如何梳理课本呢?笔者采用三个步骤:首先,以题材为纲进行整理,例如:以“理想志向”为内容,就将《沁园春・长沙》、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司马迁《报任安书》等整理在一起。以“爱国”为话题,就将鲁迅《〈呐喊〉自序》、屈原《离骚》、范晔《苏武传》、司马迁《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整理在一起,其他题材亦是如此。其次,我将现代文和文言文进行分别整理,现代文注重作者的经历,作品内容的概括;文言文不仅注重这些,更要注重经典段落的背诵默写,这些都是写作中绝佳的素材。第三,我强调对经典篇目风格和结构的梳理,例如:余秋雨的《都江堰》,那种以奇句开篇,内容分为三个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部分;梁遇春的《吻火》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对徐志摩的“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来纪念徐志摩,赞颂一种人生精神,两个细节,看似无关,又互为表里;至于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那种以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表现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的方式,是值得学习的写作方式。

二、立足实事,学会立意

考查近几年高考命题范围:1992年看待社会“公德心”的问题;1996年的“截肢”,是针对社会生活中那种不负责任现象的抨击;1997年的“助人为乐”与“悄悄走开”揭示了人们对“助人为乐”的矛盾心态;1998年的“坚韧”和“战胜脆弱”要求同学们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个角度切入,再现同学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2001年、2002年的作文都涉及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问题。足见高考作文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和人们生活需求现状,在充实学生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举例说明:上海某派出所日前了一个“乞讨排行榜”,对常在地铁中乞讨的人进行排名,此举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警方的乞讨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何姓乞丐4年中被抓了309次,至今仍在地铁线内乞讨。“乞讨排行榜”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乞丐盘踞地铁讨钱,确实影响市容和市民的安全出行;也有人认为,穷人行乞系生活所迫,何必为难他们,这是对自尊心的剥夺。这一社会新闻,避免了国内外已成定论的重大新闻热点,有在我们生活中大家耳濡目染,习以为常,对于它的评论和认识也是不一而足。所以引导作文时立足身边实事,既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也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的潜能,对高三后期作文一潭死水的现状会有所改善。

三、注重修改,形成精品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红楼梦》是曹雪芹“历经十载,三易其稿”的结果。修改对写作的好处不一而足,对高三后期的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意义更是重大。教师单一批改的不足我们姑且不论,单说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就能收到不俗的效果,会逐步形成精品,提高自信。

历届高考作文范文第5篇

第一步:积累

坡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古诗词的积累是运用的基础。积累要讲究方法:

一是巧用积累卡片。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去文具店购买,但要便于随身携带和保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积累,例如可以按照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等分类;也可以更加细化分类,如写景的诗句,按季节有春夏秋冬,按景物有风霜雨雪、花草树木等;如抒情的诗句,有思乡情、爱国情、亲情、爱情、友情等。古诗词积累卡片的好处是学生携带方便,可以利用下课等点滴时间进行背诵,而且学生可以随时将看到的好诗句进行分类记载,积少成多。

二是运用积累本。学生准备一本厚点儿的精美练习本,每学期由学生自己选择一位古代诗人,准备一本这位诗人的作品集,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方式,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分类汇总。如李清照可以分成生平简介、文风介绍、代表作品、名言赏析等栏目。这样,学生不仅对李清照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锻炼了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自办手抄报。教师可以在前面两种积累的基础上,围绕一些主题来创办,如“走进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的胸怀”等,通过手抄报,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加以运用,增加他们的自豪感。

第二步:赏析

学生的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将古诗词和作文教学进行衔接,最好的方法是先找一些范文来欣赏。首先是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在古诗词运用方面比较优秀的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历届中(高)考中的满分作文等,让学生欣赏文句、片段,并作点评批注。然后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利用课堂时间,先小组交流讨论,每组推选优秀的文章和精彩的批注,再上讲台交流,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自己选择典型范文,带领学生一起来感受。

例如有一节课我选择了这段文字让学生欣赏: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

――节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我的点评是: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蝶恋花》及《红楼梦》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学生看到这段文字,也艳羡不已。因此,欣赏训练可以使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感受古诗词运用到写作中的妙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运用古诗词写作的热情。

“赏”和“析”是不分家的,在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思考: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文章也这么精彩呢?由此,可以让原来的学习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归纳方法。我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发现古诗词在作文中运用的方法非常多,现列举一二: 1.直接引用法。如:展望未来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顾历史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取词摘句法。如:“那润物的小雨,可曾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沏上一杯茶,来听一曲巴山夜雨的倾诉。”3.词句重组法。如:“那飘逸的太白,可愿为我拉来九天的银河,千尺的飞流。”“窗前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4.联词扩句法。如:将“碧天如水夜云轻”扩成“碧天如水,长空澄碧,是梦是幻,夜月飘忽不定的进了我的眼,融入我的心。”5.画面想象法。如:“那探出墙头的一抹杏花红,可知园外春意正浓。”“夕阳映红的古道上,斜长的一抹,是被西风吹瘦的马的影子。”

第三步:训练

在学生归纳出方法以后,我们要运用典型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练习的过程也应是循序渐进的,可以先由句子的训练开始,再到段落直至篇章。

1.化诗成句。要求学生可以将古诗词融入段落中,对之前归纳出来的方法要有针对性的重点练习。比如直接引用法,可以这样来练习:①我爱春天,在桃红柳绿的江南感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勃勃生机;②我爱夏天,在碧波荡漾的荷塘享受“______________,――――――”的无限乐趣;③我爱秋天,在高远澄明的天地,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豪迈之情;④我爱冬天,在白雪皑皑的原野,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苍茫壮阔。又如取词摘句法,教师可以给出诗句让学生来拼装,如写夏景,可提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也可以是教师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采用归纳法,在自己丰富的积累中造出富有自我个性的句子。

相关期刊更多

装饰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棉麻流通经济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棉麻流通经济研究会

中国语言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语言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