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以下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着落(zhuó)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预设:北平、没有风声的、伦敦、响晴、热带、温晴、对比。)
“完成一段话”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明确“对比”的手法。
(2)济南总得特点是什么?
(预设:温晴。)
此处学生可体会几个字词:(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2)“响晴”和“温晴”有什么区别?--“响晴”指天气、阳光晴朗的刺眼,而“温晴”有温暖之意,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2、研读第二段:指定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温晴”的特点,思考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预设: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受着阳光的照射,暖和安适,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预设:甲句中有“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预设: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生活在这样的济南,人们的心理感受怎样,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预设:“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品读“阳光照射下的小山”部分,对作者的“热爱,一往情深”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以情感知,以情带读,以情悟理。从而达到“回归工具性,提升人文性”的目的。
3、自由赏析,合作交流
从第3、4、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进行细细品味,可结合以上方法,找出关键字词,体会妙在何处?(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思考体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第三段:(1)“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2)“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3)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第四段:(1)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1)拟人手法,“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手法,“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通过学生自己寻找优美的句子,结合以上方法加以揣摩,并大胆表达,这一设计是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能力,还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得,畅谈“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我得到了什么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在一堂课的听讲之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知识需要,会产生多元的心灵触动。而那一点收获,正是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请学生谈谈他们新产生的认识,一方面能使教师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做调整,及时反思。
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二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教师找到文本和学生的最佳切入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觉探究阅读。
例如《皇帝的新装》,我以中学生的“演艺梦”为契合点,让学生以导演、演员的角色走进文本,设置拍摄剧本的情景引导探究:1.假如你是导演,你将认定谁为剧中主角?你将拍摄哪几组画面?2.请为这部电影谱写一首歌词(可剪辑插曲)。3.假如你是演员,你认为该如何表演文中的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等)?
一场课本剧的序幕由此拉开,学生入情入境,在确定主人公时,自觉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在画面设计时,思考环境的布局、人物动作语言的表现。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倍感探究阅读的乐趣。
二、多元解读,激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思维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探究过程中,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的综合素养。
教者深钻教材,设计一个牵动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探究文本。《散步》一文,我抓住中心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中“背”字异读,让学生探究主题,多元解读文本。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在确立“背”字读音的过程中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出文本的五大主题。1.读bēi时,作动词,提出三个主题。责任说:一家三代人走在小路坎坷的地方,我和妻子主动蹲下来,我背起了母亲,妻背起了儿子,我们共同承担了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反映了我们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孝心说:从陪母亲散步,支持母亲走大路,蹲下来背母亲等细节,这体现了我和妻子的一片孝心,提出孝心说。爱心说:在选择路径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时,我决定一家人走大路,但母亲更爱孙子改走小路;在路中遇坎坷,我和妻子主动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分歧有效解决,爱心得以升华。2.读bèi时,做名词,提出两个主题。负担说:过难关,我们必须既背老人又背孩子,即挑起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重担。压力说: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到中年,知识渐渐老化,体力开始下降,职场竞争激烈;加上养老扶小的家庭负担,中年人的压力大。
在全班交流时,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就像一个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大有研究者展开争辩的味道。这样尊重学生个性,珍视他们的阅读感悟,达到多元化的理想效果,以多元解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三、语言品析,教给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益无穷。语言品析先示例,授之以法,再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赏析,感受语言的魅力。
如《济南的冬天》,老舍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这样引导学生赏析。1.示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摇篮,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暖和舒适的特点。2.归纳方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的格式:“?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运用了?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的修辞,形象的/生动的写出了?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3.自主赏析: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运用示例的格式赏析。
这样,先示例得法,再自主赏析,然后全班交流、品读探究,教师恰当点拨,有效开展“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都能感受精神的愉悦,感受探究性阅读的幸福。
四、巧启妙导,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他们形成探究性阅读的习惯。一个学生质疑:选文为什么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我用“瞎子猜字”游戏让学生体验盲聋哑人学习的困难,讲述残疾人生活不便心理自卑痛苦生活的现状,学生明白莎莉文老师改变了一个盲聋哑孩子的生活;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学生研读莎莉文耐心教育海伦・凯勒的事例,领悟了作者对莎莉文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1918年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员和校长。在五四中,他开始白话文创作。他著作丰富,一生共写了一千多篇(部)作品,约七八百万字。其中,代表作《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还有《老张的哲学》《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有《月牙儿》《断魂枪》,戏剧有《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等。他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既真实又有世俗的品位。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语言大师”,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作品展厅一】
大明湖之春
北方的春天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里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湖,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做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选自《宇宙风》,有删节)
阅读赏析
文章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强势推出,先声夺人。仅“北方的春天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七手八脚的刮了走”一句,则足已使我们对北方的春天有了一个很深的印象――“春短风大”。而作者再以自己在济南春天的亲身体验对这一特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并与济南的秋冬作比较,更加深了我们对济南春天的认识。同时,极其自然地点明了题目。
写“大明湖之春”,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对大明湖、对大明湖之春的钟爱与赞美之情。
探究练习
1.有人认为作者开头以大段的文字写北方的春天、济南的春天,远离了“大明湖之春”的题目。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第二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如果将“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一句中的“简直”一词删去,表达效果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作者是一代“语言大师”,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在其作品中也往往保留着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风格。试从文中找出一例,并作赏析。
【作品展厅二】
趵突泉的欣赏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的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这又是个中国人征服自然的办法,那就是说,凡是自然的恩赐交到中国人手里就会把它弄得丑陋不堪。这块地方已经成了个市场。南门外是一片喊声,几阵臭气,从卖大碗面条与肉包子的棚子里出来。进了门有个小院,差不多是四方的。这里,“一毛钱四块!”和“两毛钱一双!”的喊声,与外面的“吃来”连成一片。一座假山奇丑;穿过山洞,接连不断的棚子与地摊,东洋布,东洋磁,东洋玩具,东洋……加劲地表示着中国人怎样热烈地“不”抵制劣货。这里很不易走过去,乡下人一群跟着一群的来,把路塞住。他们没有例外地买一件东西还三次价,走开又回来摸索四五次。小脚妇女更了不得,你往左躲,她往左扭;你往右躲,她往右扭,反正不让你痛快地过去。
到了池边,北岸上一座神殿,南西东三面全是唱鼓书的茶棚,唱的多半是梨花大鼓,一声“哟”要拉长几分钟,猛听颇像产科医院的病室。除了茶棚还是日货摊子,说点别的吧!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远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得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水流得也很旺,但是我还是爱那原来的三个。
看完了泉,再往北,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选自《华年》,有删节)
阅读赏析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环境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伟大自然的惊叹和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人糟蹋、破坏自然环境行为的不满。因为是“欣赏”,所以作者观察得特别细致,笔法也格外细腻,无论是对趵突泉所在市场“脏”“乱”“差”的描写,还是对“乡下人”讨价还价的细节、“小脚女人”让路情形的刻画,都形神毕现;尤其是对“那三个大泉”和“池边小泉”进行描绘的文字,更是形象生动,极富情趣,值得细细品味。
探究练习
1.联系全文,揣摩作者写趵突泉周边环境的目的。
2.结合语境,说说作者面对“那三个大泉”,觉出了“自然的伟大”,竟“不敢正眼去看”的原因。
3.第四、五两段分别对“三个大泉”和“小泉”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草原风光
【作品展厅三】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没骨画那样,只有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陈旗人,鄂温克族。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赏析
文章以欲扬先抑的手法,由幼小时对草原旧有的“不太好”“怕到北边去”的印象起笔,引出对草原风光的细致描绘和尽情赞美。作者既抓住“绿”“阔”“静”等特点,描写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又浓墨重彩地叙写了草原牧民的热情好客。以辽阔美丽的草原作背景,衬托了广大牧民纯洁、宽阔、美好的心灵,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探究练习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草原风光”的理解。
2.根据语境,揣摩“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叙写了草原牧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
4.从文中摘出一个表现草原特点的句子,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本期参考答案
《人民艺术家老舍》
作品展厅一: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里作者采用了“曲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大明湖之春的背景,起到了铺垫和衬托的作用。
2.这段文字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删去“简直”一词,既不符合生活实际,也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春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天气现象,再则作者这样写意在交待“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的依据。
3.示例:如“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一句,多用短句,两两相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既保留了北京市民“京味”语言的风格,又具有了民间说唱艺术的语言特征。
作品展厅二:
1.作者写趵突泉周边环境――市场的“脏”“乱”“差”,一是欣赏趵突泉的必然所见,如实写来;二是这样写与下文写泉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自然的伟大和美好,又对国人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的丑陋行为进行了鞭挞。(意思对即可)
2.这是作者惊叹自然伟大的一种心理反应,因为他看到泉水“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远不疲乏,永不退缩”的情形,自然地想到国人把泉的所在地“弄得丑陋不堪”的行为,感到人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丑陋。(言之有理即可)
3.答案不求一律,无论喜欢哪一段,只要能从语言表达效果等角度,做出言之有理的赏析即可。从这两段对泉水的精彩描写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并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必须注意深入观察。
作品展厅三:
1.从全文的内容来看,草原风光,既指草原的自然风光,也指草原牧民的生活。
2.这句话在文中起统领下文的作用。下文尽情描写草原的“绿”而“阔”,就是“一碧千里”的形象再现;而下文铺陈草原上牧民的热情好客,正是“并不茫茫”的最好诠释,正因为草原上有这些热情好客的牧民的存在,才使人感觉到“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讨论;教学效率
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本文就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有关内容展开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讨论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是在这一教育理念下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课堂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就某些学习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任务的分配和合作学习,经过充分讨论,自由交流,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探究和掌握知识。
小组讨论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来,就不同的语文学习任务,学生们通过任务分工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学习了《背影》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亲情、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培养对家庭的那种责任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家”的话题讨论,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6人,小组成员先分工搜集有关家庭亲情图片、家庭温馨故事等材料,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形成小组统一的探究成果。每个同学通过自己和其他小组成员对材料的搜集和展示,能够真实地感受和表达亲情,传递亲情。这都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着很强的责任感,需要学生间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这种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这种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动脑来得到知识。教师在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精心设计,合理分配好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是一个导演,而不是演员。
二、“小组讨论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往往从课堂开始一直讲解到课程结束,学生好像只是被动学习的接收器,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也易形成懒惰的学习心理,教师讲解某些语文问题,即使进行问题的提问,学生也懒于思考,因为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会把答案直接讲出,学生的任务就是写一写、记一记,没有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的教学策略。根据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讨论主题进行选择和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教师的引导,对学生讨论主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讨论学习的效果,学生对讨论主题有着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问题的准备工作,在小组中有着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分工,而不是传统的担任听课的角色,明确了自己的学习责任,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要求,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并注重与其他成员之间配合,增强了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的学习中要引进学习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
小组讨论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讨论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教学的需要,学生能够充分地展开思维。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分别对描写春天好的词语、美的句子进行标记,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文章的主旨句在哪里,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总结。对这些问题进行分工,通过分工,学生们进行积极地准备,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一起分享给大家。同时也能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真实感受,通过小组的讨论和分享能够学习到作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对各种写作手法能够真正的理解和运用。因为这些写作的技巧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讨论得到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也能够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文章的赏析,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和发言中,能够锻炼自己的各种综合能力,而不是教师对课文进行泛泛地讲解。学生的充分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寓情于景,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讨论话题:什么是寓情于景?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去准备并回答对寓情于景的各种理解,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色之中,借助现实中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通过充分交流,学生对寓情于景的写作方式有了真正理解。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展现自己的个性,例如,通过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老舍描写了济南的冬天的美,真实描写了济南的山、水、阳光和白雪,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没有去过济南的人讲述济南的冬天应当怎样去进行生动地描述来吸引别人?学生进行讨论,进行语言的组织,表达技巧的运用来描述一个独特真实的济南的冬天,学生的各种表达的欲望能够得到激发,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能力,在与同学、教师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与人交际、协作的能力,这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小组讨论教学法,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来充分发挥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优势,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红英.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
论坛,2011(13).
一、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为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有些文章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引用、反问、设问等修辞,答题时要判断清楚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小草不经意间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如《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引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春风的温柔、和悦,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有文学色彩。
二、从用语、遣词的角度进行赏析
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真挚感人,有时作者在用语遣词上下功夫,答题时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如《散步》一文中“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形象地写出母亲年老体弱,艰难度过严冬的痛苦之情,也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关心,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雪地捕鸟,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线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我”惊喜、兴奋的心情。
三、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描写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可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效果。如《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作者对父亲的动作进行直接描写,形象地写出月台高,父亲爬月台的困难,但却十分努力的样子,从中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之情。又如《口技》中,描写宾客反应的句子“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四、从句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汉语句式丰富多彩,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赏析佳句从句式的角度考虑,可选择以下角度:整句或散句、长句或短句、常用句式或变化句式等。如《安塞腰鼓》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的使用,能使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安塞腰鼓的豪放美。又如《春》一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习惯“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应该放在“小草”前,即“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但作者有意识地把这两个词放在后面,并用逗号隔开,强调了“小草”的质地和颜色。
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赏析
文章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要么亲切自然,要么幽默风趣,要么热情奔放,要么冷峻辛辣。如《济南的冬天》中“等到快落日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语言优美生动,清新自然,富有诗意,给人想象的空间。
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手法形式多样,正是由于使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文章内涵得以丰富,表现力得以提高。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铺垫、象征、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不同,表达作用就不同。赏析语言时,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考虑。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百草园比较无味,目的是为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又如《荷叶 母亲》中,文中用“荷叶”比喻母亲,用“荷花”比喻“我”,风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很自然地让人想到生活中母亲对孩子的呵护。
七、从蕴含哲理的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文章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赏析这样的句子,不仅要读出它的表层意思,更要品出它包含的深层意思。如《散步》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因为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对过去要珍惜,对未来要珍爱,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几乎是全部,这个句子含蓄而形象地抒发出人到中年,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和责任。
一般来说,有修辞不选词语,有词语不选句式
掌握了一些语言赏析题的答题技巧,还需要了解语言赏析的命题方式和语言赏析常用的术语,这样才能轻松夺冠。
语言赏析类试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指定语句,任同学们在文中自由选择,这类试题充分尊重考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要选择句式比较简单,特点比较鲜明,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
另一种指定语段、语句,让学生赏析。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回答问题,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时候,指定赏析的语句会有多个答题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要考虑周全(也可参考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