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秋作文结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级相关部门、各街镇: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城乡困难群众节日送温暖长效机制的意见》(**委办发〔2010〕42号)文件精神,现将做好2011年“国庆中秋”节日走访慰问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慰问时间
2011年9月1日至10月10日。
二、慰问对象
1、区属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城镇“三孤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受灾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百岁老人。(由区民政局负责);
2、贫困党员(由区委组织部负责);
3、生活困难的老干部(由区老干局负责);
4、企业困难职工、劳动模范(由区总工会负责);
5、下岗失业人员(由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负责);
6、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学生(由区教委负责);
7、贫困妇女(由区妇联负责)。
三、组织形式
本次慰问活动由区委办、区政府办负责统筹,区民政局具体牵头实施。以全区各街镇为平台和依托,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慰问:区领导走访慰问;区级各牵头部门统一慰问;各街镇、经济板块、非牵头的区级部门、社会有关帮扶单位分别慰问。
四、慰问标准
根据市规定每个节按不低于20元/每人(户)慰问金的发放标准,我区此次慰问按50元/每人(户)发放,原则上以实物发放为主。
五、经费来源
按各部门经费渠道解决。
六、工作要求
(一)区级各部门、各街镇要按照统筹安排、分级负责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尤其是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部署,分管领导要具体实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采取领导带队、分片包干方式,组织机关干部深入村(社)、学校、企业和困难群众家中,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向困难群众送去过节物品和中秋节爱心月饼,确保困难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
(二)区级各部门和各经济板块都要组织对本部门本系统困难职工、对口援助地区(单位)的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各街镇要对辖区内的困难群体进行认真摸底,合理安排。区内各级部门要把慰问活动和“三进三同”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开展好中秋节期间对“穷亲”的慰问。各街镇、各部门、各经济板块之间要加强协作,紧密配合,既要确保慰问对象全覆盖、无遗漏,也要保证慰问不交叉重复、发送无矛盾。
(三)此次慰问工作要与创先争优活动和“唱读讲传”活动结合起来,宣传部门要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精心选排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节日文化生活,营造关心困难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要在节日期间组织社区、村、居民小区、村民院落开展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把节日文化、传统礼仪、民风习俗等融入“唱读讲传”活动中,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确保各企业困难职工、农民工友和生产一线职工要吃上月饼,确保学校困难家庭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社区特困居民吃上月饼,真正感受到节日喜庆与欢乐。
(四)区级各部门、各街镇要认真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10月12日(星期三)12:00前将15类困难群众慰问活动开展情况报送到区民政局救灾救济科(联系人:xxx,联系电话:12345678)。
妥否,请批示。
附件:1. 2011年**区区级领导走访慰问活动安排表
2. 2011年慰问活动开展情况统计表
一、创设写作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激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爱心激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我们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喜欢他(她)所教的学科,不喜欢某位教师,就不喜欢他(她)所教的学科。学习效果就差。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自己的学生,达到情感的沟通,就会感情交融,为求知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用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体态、一句表扬的话语。调动学习写作兴趣,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走向写作的成功之路。
2.美学激趣
美学知识的传授及熏陶,能陶治学生情操、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健全学生的人格。音乐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它的本身就最具有情感的艺术。写作课上,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一曲《回家》或一曲《献给爱丽丝》,使学生沉浸在用心的倾听和欣赏中,体会到音乐中美的感染力,调动了自己全部激情与心智,激发了无穷的想象力,达到写作创新的最佳情境。
3.活动激趣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写作的能力。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观察、多角度审题、构思、讨论、评论等机会。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写作灵感的迸发创造条件。还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观察生活,不断寻求作文的源头活水,取得作文的第一手素材,如:校内组织元旦联欢、中秋赏月、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校外参观历史陈列室、访问英雄人物、老垦荒队员,到社会上搞调查,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联想、边体验生活,这些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学生也就能写出具有新意的习作。
二、回味美妙瞬间,点燃创新之火
瞬间的美妙往往源于我们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入微感觉的调动,只有通过想象,让自己进入那一瞬间的情境中,回味真实情感,感受其中的滋味。《影子》的习作就抓住了一个漆黑的夜晚,“耳边传来阵阵沙沙的声音,怪吓人的,“我”的心怦怦直跳。渐渐地,我看到了前边晃动一个黑乎乎的女人影子。”这时,小作者通过想象,写出来极美妙的瞬间。《考试之后》一文作者捕捉了“我”考试失利后的瞬间,用被书本知识弄昏了头的大脑去感知教室内外同学们的表现,导致一个个“错觉”的诞生。教材中我们学过的名家范文更是我们学习、品味的典范。如《口技》中忽而群声响起、忽而万籁俱寂的写声之美,《社戏》中春夜出航的嗅觉之妙,《春》中百花争春的色彩之艳,《背景》中买桔子的真挚之情的精彩片断,其真实细腻的感觉技巧令人怦然心动,促人揣摩借鉴。
三、培养创新思维,教给创新方法
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表明学生的创造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疑,能使思维不断深入,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在教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名家名篇开头或结尾文章的结构,或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删改,让学生进行比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是一种突破习惯性,常规性思维的反向思维方法。创新的火花,大多是从逆向思维中迸发的。发散思维能够提高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写作时,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酿造创新的“美酒”。
四、多给学生鼓励,帮助树立信心
1.认识立意的重要性,从而使文章思想深刻,感情丰富。
2.掌握深刻立意的几种方法。
技法指导
清代王夫之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即文章的主题,这一表述形象地表明了千古文章意为高。我们在写作中,如何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再做到立意深刻呢?
一、留心生活,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指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所刻画的形象进行取舍、浓缩、强调,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从而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在作文时,我们常常选取的是小角度,叙述的是小事情,描写的是小场景,刻画的是小人物,但这并不能决定我们文章立意必然肤浅。善文者,虽然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能表现出重大的思想意义。作文时,不妨借小角度、小事情、小场景、小人物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关注热点,由浅入深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时,要聚焦生活热点,揭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典型性的社会问题,由浅入深地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象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结果。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而且要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三、展开联想,由实到虚
由实到虚,是指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可以描述所选对象的表象,而且可以揭示其蕴含的精神实质。
有些题目可以由实到虚立意。如《路》:脚下的道路成长之路;《窗》:房屋的窗户改革开放之窗;《桥》:山涧的桥梁心灵之桥……
范文示例
像一只苍鹰滑过天空
赵勤玲
内心镌刻的“跨越”两字,连接了两个民族的和谐与繁荣。
――题记
在我国构筑“新丝绸之路”的脚步声中,一接触“跨越”这个话题,我就想到了一位跨越重重山峦的巾帼功臣……
公元640年,你――文成公主,一个伟大的壮举,一次吐蕃之行,便带来了大唐与吐蕃几十年的和平与友好,带给两族人民无比安定的生活。
那天,你在马车前,在城墙下停留,不舍。你不曾离开这里半步,而今你即将离它而去,也许将一去不复返。于是你怅然地环视这陌生而又熟悉的一切,也就是此刻,你才发现眼前这坚厚的城墙如此亲切,又如此可望不可即。你知道墙的那面有泪眼婆娑的母后,有无可奈何的皇兄。风起了,马儿脖子上的铃儿叮当作响,轿顶上崭新的皇旗在呼啦啦飞。于是你转身走向马车,留给长安最后一个回望,最后一滴泪。马儿走了,车子走了,你义无反顾。因为你心中镌刻着一句话:“割舍亲情”这座山,我必须跨越,我定能跨越!
风在吼,马在嘶,车在颠簸,你在车中垂泪,此刻只有悲伤寂寞与你相伴,只有天边那数点明星与你相依。就这样,你任由风儿把思绪吹回长安:曾经你是那么的快乐;曾经你在那热闹非凡、莺歌燕舞的宫殿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然而这些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除了孤独,你只有哭泣。这并不能阻止飞跑的马车,它要把你带到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一个还很贫穷落后的民族部落。你开始恐惧。一阵疾而冷的风从窗子的帘下钻入,直扑你苍白而美丽的面颊。你不禁颤抖了一下,你不敢想象那位大唐驸马――松赞干布是什么样子,英俊还是丑陋,强健还是体弱?你也不敢想象那里的生活,开化还是野蛮?你害怕,你不知道将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你不知道……也许你想得太多了,也太累了,于是你轻轻掀起窗帘,天边星光点点,然而正是这零星之光把黑暗驱散了,把你的忧愁驱散了。你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畅,于是你把头深深埋入双臂渐渐睡去。因为你心中镌刻着一句话:“荒凉、孤独、艰苦”这几座山,我必须跨越,我定能跨越!
雄鸡啼破了黑暗,迎来了拂晓,惊醒了梦中佳人。你揉揉惺忪睡眼,再次掀起窗帘,你吃惊了:辽阔的草原,一望无垠,小草绿得逼眼。你从未看见过这样的世界,于是你知道:从此你将弃轿从骑,你将成为吐蕃一员,成为草原巾帼。一只苍鹰滑过天空,一声呼啸划破宁静,你欣慰地笑了。笑声中我们分明听出了你的呼喊――“融入草原”这座山,我必须跨越,我定能跨越!
……
“新丝绸之路”的上空,那一只苍鹰仍在骄傲地翱翔。为追求新跨越而仰望苍鹰的人群里,有一个小女孩,就是我。
点评
文章题记点明主旨,深化所叙事件的历史意义。开篇语,将所叙话题与时代主题相结合,有新意。结尾呼应开篇的“新丝绸之路”,亮出时代性的立意,显得含蓄而且深刻,“我”的“仰望”,又体现出文成公主“跨越”精神对今人的激励和鼓舞。
【指导并置评:曹津源】
片段演练
【关键词】布白;语文教学;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布白,是指文中的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它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较多的存在于文章的各层结构中,起到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探知思维的作用,从而建立起作品与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理解。但是教师必须把握教学的时机,运用一定的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常见形式主要有:设疑悬思法、延伸求解法、对比迁移法、板书留白法等。
一、设疑悬思法
心理学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猜测和期待的眼光去探索文章真谛的过程”。设疑悬思法就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在制造悬念,布下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师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提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这一句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从孔乙己的衣着和喝酒的方法来看,孔乙己既不属于长衫主顾这个阶层的人物,也不属于短衣帮这个阶层的人物,那么他应该属于哪一类的人物呢?文章的结尾却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那样的冷酷社会中,这种人的命运最终只能会怎么样?这一问题的提出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无异于“一石击破水中天”,让学生在平静中泛起思维的涟漪。这时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学生必会带着关切求解的心理在阅读中探索,最终在文本中找出答案:他是多余的人,可有可无的人,其结局只有死路一条。教师的设疑悬思,引导学生挖掘、咀嚼、领悟,学生才真正欣赏到作品的滋味,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创新思维。
二、延伸求解法
在一节课的结尾,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设置一定的空白,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对文本理解有帮助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产生探究的心理,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此时,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想象思维活动仍在继续,犹如曲之尾声,一曲弹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收到言已尽而味无穷的理想效果。如在讲到泰格尔的《窗》,当不靠近窗口的病人只看到窗外竟是“一堵光秃秃的墙”时,引导学生思考:不靠近窗口的病人此时会有什么感想?他会忏悔吗?其最终结局会怎么样?学生从文本中醒来,议论纷纷,有的说不忏悔,有的说忏悔;有的说会在忏悔中死去,有的说是在孤寂中死去,有的说在恐惧中死去,也有的说他会心安理得接受现状的像以前那样活着……。《竞选州长》中,“我退出竞选后,伍德福和霍夫曼两位先生如何继续他们的竞选活动呢?”学生在求解中必定会得出他们还会狗咬狗式的诬陷、中伤对方,从而对资本主义民主有更深的认识。这种尾声的布白,从旧知中引出了新知的生长点,便于学生由已知推出未知,使新知在旧知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把所学的知识推向深度和广度,更是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对比迁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才了解世界一切的。随着比较法的广泛运用,课堂教学中应挖掘可比的因素,就各知识点的某一侧面,作相类、相关或者相反的比较。如讲述《分马》的情节结构是围绕中心事件“分马”按“分马前——分马——分马后”来安排的,那么我们在学习《社戏》《范进中举》《海燕》等这类文章时,就可让学生通过类比自我分析文章的结构,教师稍加点拨即可。在学习了《中秋咏月诗三首》之后,很多学生都认为学完会背诵就算完事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对比迁移,同是中秋咏月,在内容上、写法上、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无疑增加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比较中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利用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比较、迁移、完形填空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板书留白法
关键词:拓展 农村 作文 优势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无论是视野还是语文素养都存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体现的非常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开题一直到结尾,指导的都很详细,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这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1、体验自然风光,畅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先辈精神,叙述崇敬之情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的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相反!--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3、体验家乡富饶,倾诉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很难体现出真情实感。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
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发振奋之情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小麦玉米绿带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富饶的理想。
5、体验乡情亲情,赞扬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6、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之苦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农活"就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