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训报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09年对于##公司来说,是任务饱满、担子沉重、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一年,百忙之中,公司能组织此次培训学习,就是为了让来自各基层的通讯员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写作功底,通过深入生活,及时报道华电员工亮点,为和谐发展工作作贡献。
##公司调研员、新闻宣传工作的老前辈“赵延盾”书记在“怎样发现新闻”的讲座中谈到,新闻宣传工作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所谓新闻就是写新近发生的真实事情,无论写事写人,口子不要开得太大,在实际写作中,一定要明白目前面临什么,重点宣传什么,结合公司实际来写。做宣传一定要对症下药,结合实际讲真话,实事求是才能写好新闻报道。
接着,华电##公司政工部专责李强就通讯员如何进行新闻报道进行了面对面地授课、交流与沟通。他在新闻写作技巧讲座中,从新闻的标题、导语、正文、结尾等重点部分着手,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通过他的写作经历,把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新闻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写好新闻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即便可以写,写出来的东西既没有时代特色,也不贴近生活。写新闻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平时多读书多读报纸,加强自身文化底蕴和政治思想修养,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以读者的视线、敏锐的观察力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向新闻报道撰写得好的通讯员学习,不断分析案例,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提高自己。
很荣幸今天作为导师代表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这两个月我的职训感受。
作为导师进职训营已经第二次。每一次我都把它当作一项严肃而认真的使命,所以职训营中的每一堂课我都努力做好笔记。怕我的学员有听不太懂的地方,可以在二早上及时解决。用实际行动做好导师的本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一期的学员个个都比我想象中聪明,所以轮到我给大家答疑解惑的机会实在太少,而且我们这一期还有非常优秀的张立菊导师和杨荣顺导师。学员们的疑难杂症都被他们一一解决了。
每一次进职训营,我也希望自己在管理方面能有进一步的提升。让我骄傲的是,我所带的学员们都特别优秀,上一期的胡秀丽,入司半年时间期交保费突破10万,而且全是陌生拜访;这一期的刘欣美,因为他的推荐人本身就太优秀,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所以欣美在我很少操心的情况下,也顺利完成期交2件,卡式保单27张。再加上在团队氛围调动上有我们导师中的精英,刘弟导师和陈长三导师精湛的舞技,所以我的风采展示只能留到下一次了。
每一次进职训营,我都希望自己在这集中而短暂的两个月时间能学到许多东西,很荣幸我真的收获了。在职训营,营长和分班督导每天精心策划的课程,不仅带给学员们很多收获,也让我们导师收获了许多。比如管理方面的会议流程,会议内容注意事项等,新人的访量追踪方式、方法,回访进度等,以及来自各方优秀的讲师们课堂上传授的宝贵经验。这些对我们今后无论是发展业务还是走主管道路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此特别感谢老师和各方前辈。
作为导师,我们更希望我们辛苦的陪学陪访能让我们的学员们有所收获。这样我们才会感觉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像我们的蔡世均导师每天晚上10点钟还在查访学员当天的拜访情况,像我们的刘凤超导师不管再苦再累都坚持检查学员们的摆点进展。当然我们这一期的学员们都非常努力,让我们身为导师而百感欣慰!感谢你们!
1、做好镇街志编修是实现全区跨越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区已经进入了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新时期,新的形势赋予了地方志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志书是总结昨天的记录,把握今天的依据,创造明天的向导。做好镇街志的编修,发挥志书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作用,将有利于各级领导理清历史脉络,认清变迁轨迹,把握发展规律,有利于实现各地更好更快的发展。
2、做好镇街志编修是传承文化的需要。志书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镇街志作为地情书,彰显了经济发展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断更新的人文理念。做好镇街志编修工作,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有利于展现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质,展示当地人民勤劳开拓、务实诚信的精神风貌,激发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做好镇街志编修是全区新一轮修志工作的需要。镇街志编修是总纂《区志》的基础,是新一轮全区修志工作“两步成书法”中极其重要的一步,事关新一轮修志工作完成的好坏。
因此,各镇、街道要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镇街志编修工作,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安心、尽心、潜心地做好编修,为全区的第二轮修志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提供珍贵的历史借鉴。
二、进一步严格标准,保证质量,切实提高镇街志编修品位。
镇街志的编修必须坚持好“三个标准”:
一是思路清晰。一部成功的地方志,不仅要具备浓郁的地域特点,更要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各镇街志的编修必须按照《全区新一轮修志编纂工作规划》要求,把握时展的脉搏,找准正确的记述主题。要主干分明、兼收并蓄,在浓墨重彩地详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真实反映区域民主与法制逐步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和效果。只有做到观点正确、思路清晰,才能正确反映历史,留下一部有价值的志书,才能让后人通过志书的记述,了解到我们今天为之奋斗的事业的艰难和伟大。
二是资料翔实。当今世界,资讯十分发达,各种各样的文化载体,在以不同的方式反映我们的社会生活。作为志书,不能有闻必录,不加选择,要仔细斟酌、明辨真伪;资料的收集不能道听途说,要真实可靠;信息的采纳不能马马虎虎,要有凭有据;数据的使用不能前后矛盾,要准确无误。要充分占有资料,用正确的观点去统筹资料,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使编修所选用的资料经得起推敲,准确地反映历史本来面目。编修人员在编写过程中,所采用的文字、文稿、数据、图片等一定要准确翔实、经久致用。只有这样,我们所编修的志书才会有持久的价值,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是精工细作。质量是志书的生命,真实是志书的灵魂。镇街志编修必须坚持体例科学,记述精当,行文规范。凡参与编修工作的人员,都要本着“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原则,把精品意识贯穿到整个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力争修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佳志良书。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新特色、新突破。要加强地情调研,广辟资料来源,精心设计篇目,做到观点正确、结构合理、内容真实,使新编志书充分体现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特定性的完整统一,真正成为改革开放的真实见证,成为助推发展的经世之作。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协力共促,确保镇街志编修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此,我再强调三个到位:
1、高度重视,领导到位。各镇、街道领导要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自觉关心、服务、支持镇街志编修工作。要对镇街志编修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要对阶段性编修进行认真检查督促,严格把好质量关;要解决好必要的办公条件、经费等实际问题,为镇街志编修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明确任务,措施到位。各镇、街道要按照区地志办所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好自己所承担的编修任务。面对时间短、任务重的紧迫形势,要按照志书篇目、编修大纲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及时将责任落到人头。各镇、街道主编、修志人员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发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保持一丝不苟、砾石淘金的敬业精神,保证编修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推进。
3、加强协作,配合到位。镇街志的编修工作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涉及上下各个部门,希望各镇、街道能加强与涉及单位的沟通协调,通力协作配合,把镇街志编修工作做实、做好。区地志办作为区志编纂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要大胆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的职能,各镇、街道要自觉服从区地志办的工作安排,接受业务培训和指导。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 教学、 培训、 指导、农民
指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一切都谈不上。“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要深度参与市场竞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下好农业人才培养的先手棋,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问题日益突出。
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分校始终根据形势发展和办学需要,及时提出了“根据市场选产业,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探索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在完成新型职业农民教学计划中形成自己的教学、培训、指导规范化模式。该模式的要点:一是贴近农村,扎根基层,方便农民,把新型职业培训班――进村;二是根据市场需要、农民需要与各乡镇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灵活地开设专业,建班时以培养能够起示范带头作用、有发展农业和依靠农业致富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注册为正式学员,其余作为旁听生。三是做到“五固定”(固定正式学员、班主任、培训教师、培训场所、固定的时间(上午8:00---11:30指导,下午1:30---4:40教学培训)),注重进村办班的连续性和办班后的跟踪服务。对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高的连年办班,加强跟踪服务。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培训、指导内容的实际、实用、实效性
农村学员参加培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全是为了应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要针对农业产业生产实际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分析研究,了解他们产业生产环节的迫切需要,掌握他们需要那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有针对性的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内容。同时把新型职业农民内容与农村产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型职业农民内容更具实用性和时效性。
二、教学、培训、指导直观演示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的对象是农民,他们最现实,不但要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而且还渴望了解成果取得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过程中要为农民提供具体的知识和充分的感知,把经验、知识与具体产业实践结合起来,主要运用的手段有:
1.实物直观(如:观察实物标本、田间现场参观、田间实习操作等)。
2.电教直观(如:图片、动画演示、幻灯片、vcd、dvd、声像教材等)。
3.语言直观(如:表演、比喻、模仿、拟人等对客观事物具体、生动、形象地描述)。
即把“看”、“讲”、“做”与学员互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这样,对农民才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产业生产中更好的利用。
三、教学、培训、指导启发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教学过程中,“双师型”专业教师要善于启发农村学员,调动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他们多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到经验丰富的学员)。培养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并通过对话、交流、互动看法等方式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气氛,要与他们(经验丰富的学员)互教互学,使他们能够在产业生产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培训、指导因人施教模式
根据农村学员的年龄层次,个性差异和文化程度等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1.对热情不高,较保守求稳的学员――要耐心示范,用事实说话。
2.对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的学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解决他们的困难,坚定他们学习的信心。
3.经验丰富的学员,有一定文化程度,能力较强的学员――则要引导他们与学员分享自己成功经验,在教学中让他们参与、讨论和决策,促进其他学员知识更新。
最终让全体学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他们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在产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五、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生产环节教学、培训、指导模式
1.在教学、培训、指导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我们在保证知识完整和强调共性的原则下,要有又改进强调实现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
2.组织“双师型”教师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每天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上进行理论讲授,使用优质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手把手地把所讲授的技术指导学员应用到产业生产上,同时也让学员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
3.教师还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使学员在“需要中学习、学习中实践”,使他们学有教师,看有样板(示范田),干有技术。使“双师型”教师有效地与学员及群众结合、与产村生产结合。
4.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乡村、田间地头现场解答学员及群众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免费向学员及群众发放技术资料。更好的解决他们产业生产中的难题,达到立竿见影“近水解渴”的效果。
六、教学、培训、指导“田间地头”教学模式
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分校在教学方面把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及其相关服务相结合,把种植专业实践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把果树专业实践课堂搬进果园,把蔬菜专业实践课堂搬进日光温室和大棚,把养殖专业实践课堂搬进牛棚、养猪场、养鸡场,把水产养殖课堂搬进渔塘和河道。
七、教学、培训、指导双师教学示范实践模式
是对生产过程是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如:介绍一种果树嫁接或黄瓜落蔓等技术时,就召集有关学员,专业老师一边讲解技术,指导老师(或经验丰富的学员)一边进行操作示范,并进可能的使学员亲自动手,边学习、边动脑、边体会、边动手,使整个过程既是一种教育培训活动(具体、生动、实用),又是学员主动参与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员的动手、动脑能力。易于学员接受,使他们更好的在实际产业生产中应用。其注意事项:
1.一般要有实践教师(或经验丰富的学员),作好相应的必需品的准备,保证操作示范顺利进行。
2.要确定好示范的场地、时间并发出通知,保证培训对象到场。
3.参加的人不能太多,力求每个人都能看到、听到和有机会亲自做。
4.成套的技术,要选择在应用某项技术之前的适宜时候,分若干环节进行。
5.对技术方法的每一步骤,还要把其重要性和操作要点讲清楚。
八、教学、培训、指导鼓励模式
鼓励教学法是通过竞赛、评比奖励、参观农业展览等方式。然后,教师要小组讨论,设立讨论题目,组织学员参与、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员学习和应用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
特点:可以形成宣传教育的声势,利于农民开阔眼界,了解信息和交流经验,激励农民的竞争心里。
九、教学、培训、指导现场参观摩模式
组织农民到先进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参观的单位可以是农业试验站、农场、农户、农业合作组织或其他农业单位。讲解答疑,观后讨论,然后再统一认识,形成决策,要求学员写观后感。通过实例进行示范教学是教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方法。
优点:通过参观,学员亲自看到和听到一些新的技术信息或新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不仅增加了知识,而且还会产生更大兴趣。
十、教学、培训、指导个别指导模式
1.针对性强 学员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个别指导法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根据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适应其个别要求,使个别问题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个别指导法正好弥补了和集体指导法的不足。也能真正了解学员的需求。
2.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双师型”教师与个别学员或家庭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平等地展开讨论,充分地交流看法,坦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问题直接得到解决。
3.沟通的双向性“双师型”教师与职业农民沟通是直接的和双向的。一方面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直接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员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能促使学员主动地接触“双师型”教师,愿意接受“双师型”教师的建议,容易使两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
关键词:农机;培训;教育;五位一体;创新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青岛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以部、省“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为主线,结合实际,着重农机驾驶操作与农机实用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重点。根据《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每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500余人次,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青岛市迫切需要新型农民培训。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农机实用技术的实际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农机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上分析,还是职业技能与农机服务组织上分析,这都需要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和法律常识。同时,应当重点培训农机操作,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另外,还需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培训农机技术骨干、科技带头人、农机经纪人、农机合作社领办人和基层农技推广等人员。
二、存在问题
通过相关调研工作,青岛市农机工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培训机构综合条件不能满足当前农机培训形势需要。
1.农机师资队伍不完整、师资力量薄弱。现阶段,由于农机人员机构改革、编制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人员老化,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纳新少的特点,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教师少,同时,现有教师学习机会少,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新知识的实际需求。
2.农机培训未形成规模,教学设备陈旧,基础设施不完善。自2004年以来,随着农机购机补贴政策逐步实施,青岛市大型复式农机作业设备保有量快速增加,新型、大型农机具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不断应用,农民对大型新式农机化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全市各培训基地现有的小型、陈旧、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机教学设备和简陋落后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民对新机具、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以莱西市为例,所以教学设备大部分已经达到报废更新年限,所用教学没施已经严重滞后,这种现有教学条件与农民掌握新技术、新机具需求不相符的已成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突出矛盾。
(二)农民学习热情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安全保障培训需要强制性
部分地区农民对长时间集中学习的常规教学积极性不高,参训的主动性差。
1.从经济考虑,怕花费时间影响收入,不愿参加培训。
2.部分农机工作人员法制意识不强,心存侥幸缺乏安全意识,不想参加专培训。
根据2013年农机化司《关于2013年农机事故情况的通报》农办机[2014]7号,造成农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无证驾驶,农机事故原因排第一。全国因无证驾驶引发的事故466起、死亡222人、受伤256人,分别占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26.9%、51.4%和40.6%。全国拖拉机导致的事故中,26.8%的肇事者没有驾驶证。目前,青岛市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20.6万台,截止2013年青岛市注册拖拉机驾驶员11.9万,由此可见肯岛市现在无证驾驶农机工作人员达到8.6569万人。从农机安全生产角度上分析,目前青岛市最迫切需要农机驾驶员培训,然而青岛市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三)培训内容单一空泛,满足不了广大农机从业者对农机技术多样性的实际需求
机械技术教材老化,特别是新型大型机具,如玉米联合收获机缺少新编教材,农机实用新技术培训教材理论性较多,实践性知识和案例较少。从农业机械(不包含大中型拖托机)保有量上分析,农民对农机实用技术的需求是多样的,现有的传统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加大新型农机实用技术教材的更新已经迫在眉睫。
三、解决方案
青岛市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面临农机实际培训需求数量大、实用技术需求多样、帅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等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对现有的培训模式的创新,有效的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培训平台、发挥培训职能,建立“三类协同、三级贯通、五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体系。
(一)要着重培养“生产经营型(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企业等)、专业技能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技术骨干等)和社会服务型(农机经纪人、农机作业专业户、农机推广员等)”“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建立市级农机校为培训主体、县级农校为依托,基层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为补充的“三级贯通”的农机化教育培圳制度。
(三)立足自身条件,有效的整合教育资源和平台,创建“五位一体”培训体系――“政府+专业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合作社+农机大户”,为职业农民培育服务,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l.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开展农机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建设培训。以农机培训队伍自身建设为依托,重点组织对基层农机工作人员进行农机化政策、法规和新技术等方面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高技能、高层次的农机管理、推广、技术人才,推进青岛市农机管理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
2. 发挥专业培训机构的推动作用,开展职业农民培养计划。以县级农机校等专业培训机构为依托,对农机手,特别是新购机农民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培训,使农机手能够熟练掌握拖拉机驾驶以及各种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操作、维护、保养和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作业规范、技术要点等,打造一批安全、可靠、有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发挥实训基地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规范性培训。以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为依托,对重点扶持的现代化农机示范基地和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内的农机手进行农机实用新技术培训。通过开展培训,使农机手能够及时掌握玉米联合的收割、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花生收获、设施栽培等农机化新技术新知识,并能在实际生产广泛应用,逐步培训成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新型农机专业服务人才。全市目前建设农机实用技术实训基地20余家,辐射全市2区、4县18个涉农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引导社会投入600余万元,新建培训教室20间,全年新增公益性培训2000人次,可有效缓解部分农民对农机技术服务的迫切需求。
4.发挥合作社的联动作用,开展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机合作社员培训为依托,积极做好农机培训进社区,把有实力、有条件的合作社作为农机培训的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农民参与性较强的公众性教育培训。深入镇、村开展“现场政策和技术咨询”、“农机化知识问答”、“三夏三秋作业现场会”、“农机培训进社区”等活动,提高培训工作的互动性。
5.发挥农机大户的示范作用,开展一对一培训帮扶。充分发挥农机大户示范作用,通过农机大户综合优势,就近解决本村域及周边农机手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一对一的培训帮扶。并利用农忙前机具检修的时机,派出教师、专业技术和维修人员深入农机大户中,帮助农机大户为本村机手到田间地头开展边检修边培训现场咨询活动,提供面对而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思路,巩固阵地
针对目前状况,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本着为“三农”服务的思想,通过政府财政、农机系统自身投入和民间投资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农机培训阵地,强化培训职能,巩同和发展农机教育培训基地。
(二)广开生源,适应形势
一要注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圳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广开办学门路,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三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改进培训形式,压缩培训时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收获实用、有效操作技术与技能。
(三)深化改革,提升质量
应因地制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水平,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或集中培训,或送教下乡,或修训结合,或田问路头培训。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传授先进适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