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鸡兔同笼课件

鸡兔同笼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鸡兔同笼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鸡兔同笼课件

鸡兔同笼课件范文第1篇

数学六年级上册112~115页数学广角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解决有关“鸡兔同笼”的数量问题及与其相类似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用列表举例、作图分析、假设、列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咱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些问题,(幻灯出示)

1.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2.12张乒乓球台上同时有34人正进行乒乓球比赛,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球台各有几张?

师: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了,请看课件

(课件出示《孙子算经》及题目:今有雉兔同笼……)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谁来解释一下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教师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齐读)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为一组,合作探究,比比谁的方法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2.汇报与交流。

(1)运用列表法,让生指着表格介绍。(板书:列表法)

实物投影展示:

(2)列方程解。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说清解方程的过程。(板书:列方程解)

生1: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

4x+2(8-x)=26

16+2x=26

2x=26-16

x=3

8-3=5(只)

答:鸡有35,兔有55。

师:有没有人有问题想问问我们的小老师?比如4x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对方程的各个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展开讨论。

师:列方程解的确是一种好办法!还可以怎么列?

让生带上自己的方法到实物展台,投影出示,并说出理由:

2x+4(8-x)=26

32-2x=26

x=3

8-3=5(只)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方程的各个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展开讨论。

(3)假设法。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谁来介绍一下?

生1:我把它们看作全都是鸡:(板书:全都是鸡)

2x8=16(条)求出一共有16条腿;

26-16=10(条)腿比原来少了10条;

引导讨论:“为什么腿会减少?”(因为一只兔子变成一只鸡就少了2条腿)4-2=2(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师:(小结)像这种把兔看作鸡来算的方法就叫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生:(带上自己的方法到实物展台,投影出示)

我把它们全部看作是兔子(板书:全都是兔)

4×8=32(条)求出一共有32条腿

32-26=6(条)腿比原来多了6条;

4-2=2(条)一只鸡看作一只兔子就多2条腿;

6+2=3(只)……鸡;

8-3=5(只)……兔

师小结:假设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4)介绍匦图法。

老师介绍并加以课件演示:先画出8个小圆圈就代表8只小动物,假设全是鸡,每只有两只脚。这样就先画16只脚,而题目中说共有26只脚,还少10只脚,于是我们再一次给添上两只脚,就把其中的五只鸡“改装”成兔,这样就有26只脚了。这种方法叫做画图法。

(板书:画图法)

(5)介绍“砍足法”。

师:我们的古人又是怎么解答这道题的?

(先指名学生读介绍内容,再配以课件进行验证古人的方法。)

3.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大家再比较一下这些不同的解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师:看来不同的解法各有各的特点,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应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用适当的方法。当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当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和列方程解比较好。我们一起验证一下我们的解法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方法?(验算)

生:5×4+3×2=26,刚才求出的解是正确的。

三、建构模型,巩固新知

师:《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流传尤为广泛,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等国。日本人又称它叫“龟鹤问题”。(课件出示:龟鹤的图片)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

生讨论交流。

师点明这些类似的问题都称它为鸡兔同笼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试一试算出龟和鹤各有多少。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如果你已经完成了,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来解?”然后进行交流与订正。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12张乒乓球台上同时有34人正进行乒乓球比赛,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球台各有几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解答方法解出答案。

鸡兔同笼课件范文第2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81页《尝试与猜测――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学会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对数据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将列表的过程更优化。

2、让学生经历尝试与猜测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古典名题《鸡兔同笼》为载体,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从而培养学生多种解题能力。

4、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渗透列举法

同学们,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1只鸡是两条腿;1只兔子是四条腿。那么:

1只鸡和5只兔子一共有几条腿?(22条腿)

2只鸡和4只兔子一共有几条腿?(20条腿)有什么简便算法吗?

3只鸡和3只兔子一共有几条腿?(18条腿)

4只鸡和2只兔子一共有几条腿?(16条腿)谁知道老师接下去会问什么问题?

5只鸡和1只兔子一共有几条腿?你怎么知道老师会问这个问题?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发现:

①鸡的只数逐渐增加,而兔的只数不断减少;不管怎样增加和减少,它们的总头数都是6个;(板书:6)

②鸡的只数在减少1只的同时,兔的只数就增加1只;

③随着鸡的只数减少,兔的只数增加,它们的腿数依次减少2条,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们的发现太有价值了,那么根据你们的发现,不用计算能不能推出5只鸡和1只兔子一共有几条腿?(14条腿)根据什么呢?谁来说说?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完整的表格:像这样列出表格逐一举出问题的所有情况,这种方法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列举法。(板书:列举法)

【评析】教师创设了游戏情境引入,在增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减缓了新知识学习的坡度,通过游戏来渗透列举法,为下一步学生地自学奠定了基础。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结合名题,讲授列举法

1、自主探索

在游戏中老师告诉了同学们鸡和兔的只数,你们很容易的求出它们的腿数;如果反过来,先告诉鸡和兔共有的头数和腿数,你能分别求出鸡和兔的只数吗?这就是记载在《孙子算经》上的中国古典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

听说过“鸡兔同笼”这个问题吗?会解答吗?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自己的经验带到课堂上,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评析】课题引入巧妙,将数学知识灵活的反其道而行之,形成新的数学问题,这种逆向思维的演绎无形中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看懂题同学来帮同学们解释一下?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想不想自己尝试着解决这道古典名题?无从下手的同学可以仿照我们刚才接触过的列举法,希望老师帮忙的同学请举手示意。(学生自做,教师巡视)

2、比较梳理

老师看到同学们有好多做法,我们先来看看这种做法:(实物投影展示)

(1)列举法:

(出示①)先假设20个头中有1只鸡和19只兔子,看看它们腿数,然后逐一往下试,一直试到符合已知条件为止。

这种通过假设与列表格逐一列举、尝试,得出答案的方法,我们称它为逐一列举法(板书:逐一列举法)。也可假设兔子是1只、鸡是19只的做法如图:

有没有比这种方法再简单的呢?我们来看看这种做法②:。② ③

假设1只鸡19只兔时,我们看到腿的总数是78条,这说明兔子太多了,所以再举例时就假设鸡是5只,兔子15只,这时腿的总数是70只,兔子数还应减少,假设鸡是15只兔子5只时,腿的总数又少了,所以再增加兔子数,就这样不断的进行尝试,最后得出鸡有13只兔子有7只。

这种做法没有逐一举例,而是先估计鸡与兔数量的可能范围,这样可以减少举例的次数。谁能给这种列举法也起一个名字?(板书:跳跃列举法)同学们看看这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优势?还有比这种方法更简单的列举法吗?(出示③取中列举法)大家把书翻到81页,看看淘气的想法。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书中三个表格,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对了,在学习数学中采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题才是聪明之举啊。

关于列举法我们就研究到这,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做法:

(2)假设法:

(20×4-54)÷(4-2)=13(只)…鸡 20-13=7(只)…兔

先假设20个头都是兔子的头,那么就有20×4=80条腿,比实际54条腿多了26条腿,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把鸡也看成兔了,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条腿,26条腿里有几个2条腿呢?26÷2=13,因此13是鸡的只数,而20-13=7只就是兔子的只数。

也可假设这20个头都是鸡的头数来计算:

(54-20×2)÷(4-2)=7(只)…兔20-7=13(只)…鸡

(3)列方程:

我们来看这种解法是否可行?这是什么方法?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这道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解:设有兔x只,则鸡则有(20-x)只。

4x+2(20-x)=54

4x+40-2x=54

2x=14

X=7…兔20-7=13(只)…鸡

设兔的只数为x,那么鸡有(20-x)只。根据它们的腿数54只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方程的左面是兔的腿数加上鸡的腿数,方程的右面是他们腿数的总和,然后再解出来,用方程思考解题思路是顺向思维,比较好理解。

【评析】教师对于新授知识这个环节地处理,大胆独特。教师以“鸡兔同笼”这个知识为载体相继介绍了多种解题方法:假设法、列举法、列方程。借助一个知识点给孩子5种解题方法,这样的数学学习对孩子来说是大有益处的。教师地指导和学生地探索与自主学习相机结合,既开阔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技能。

三、小结新课,深化鸡兔同笼问题

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列举法、假设法、画图法和列方程等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其中列举法采取取中列举更为科学简便。不过生活中谁会将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即使放在一个笼子里又有谁会去数他们的脚呢?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请看练习:

四、巩固联系

[练习1]一队猎人一队狗,两队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是二十,数脚一共四十四。你知道猎人几个狗几只?

[练习2]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练习3]用大小卡车往城市运29吨蔬菜,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

【评析】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没有结束“鸡兔同笼”问题的研究,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此类问题的研究,引导孩子不管什么问题只要抓住了“鸡兔同笼”的本质,就可以采取同一种解题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总结一类事物的本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并体会一些特殊的规律。

五、总结全课,留有思考余地

出示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上的题目,想不想知道这本书是怎样解答这道题的?

脚数÷2-头数=兔数 头数-兔数=鸡数

课后同学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口算一下我们做的练习题,并想想这种算法的道理是什么?看看我们古人的想法与我们的想法哪个更奇妙!

【评析】课堂的结尾让我们依然看到了与众不同的设计。教师放弃了固有的“总结模式”,而是把一个新的问题抛给学生作为课堂的结束,让学生在学后深思、反省、感悟。以“鸡兔同笼”为载体,弱化其具体解法,而由此及彼的数学联想则成为超越知识之上的更高的课堂教学追求。

【全课总结】

第一,以学论教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 。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大胆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来诠释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借助一个知识点来讲授多种解题方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把教材和教参作为讲授知识的一个载体,而并非唯一依据,因此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对教材地透彻理解,创造性地重组了教材,加以灵活地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从例题的呈现、分析、讲解等方面突破了延续几十年的照本宣科的教法,对孩子数学知识地学习、学习能力地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第二,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自然流畅。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本节课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了一种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地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教师恰到好处地充分地利用了课堂生成的资源,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课堂中出现地问题,在教师地引领下,学生亲历了知识地形成过程,举一反三地领悟了“鸡兔同笼”问题。教师“教不越位”,学生“学习到位”,真正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第三,以思维延伸为主线的课堂提问完美灵动。本节课教师在一节课里增大教学容量,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数学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感觉回味无穷并有所得。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是问答式的,用问题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脉,必须有完美的设计,否则课堂教学的思路太单一。数学是逻辑性非常严密的学科,讲解数学与做数学题时思维一定要严密,应做到 “步步为营”、“丝丝相扣”,不仅让学生知道一道题的答案,更让学生知道这么做的目的,只有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学生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这也是做题的最终目的。

鸡兔同笼课件范文第3篇

教学片断:

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以史激趣,导入新课后,题目化简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 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尝试猜测,探索规律。

1.任意猜:(交流后,汇报你是怎么猜的,以及猜想的情况)。

2.有序猜:出示表格四个组,同桌合作从四个方向猜。

左起,右起,中间靠左,中间靠右开始猜。

3.发现特殊值,渗透极限逼近思想。

(1)由四种猜法,得一完整表格。(课件出示)

(2)认真观察,从表格中你能不能发现“什么情况下,鸡的只数猜多点,什么情况下,兔的只数猜多点?”(学生独立思考)

(3)需要帮助吗?课件提示:(脚数16,头数8,16是8的2

倍)

(4)再观察,你发现什么?(小组交流)

(5)越靠近2倍,鸡的只数和兔子只数有什么变化?越靠近4倍呢?

(6)现在让你猜兔子和鸡的只数,你会怎么猜?

4.尝试解决例题,并说说你的想法。

片段反思: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尝试、有序列举(填表)、调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通过观察表格,适时地抛出了问题:“什么情况下,鸡的只数猜多点,什么情况下,兔的只数猜多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突显学生的深刻思考,引导发现特殊值“当兔的只数是0只,全部是鸡时,脚的只数是头数的2倍。当鸡的只数是0时,也就全是兔子,脚的只数是头数的4倍。”探索出:“如果脚的只数越靠近头数的2倍,鸡的只数猜多一点,如果脚的只数越靠近头数的4倍,兔的只数猜多一点。越靠近2倍,鸡的只数越多,越靠近4倍兔子的只数越多,等于2倍,全是鸡,等于4倍全是兔子。”在学生能有序思考基础上,对特殊值进行合理推理,渗透极限逼近思想,探索猜测方向,优化尝试法,产生新的解题策略,渗透假设法的体验。

策略思考:

通过渗透极限逼近的思想,对尝试法进行优化,使学生对尝试的起点有了感性认识,应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1.一一列举法,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有美中不足。解决“鸡兔问题”中,通过发现尝试起点的规律,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并且学生如果应用假设法解题,此方法也可作为检验答案的依据,锻炼学生推理能力,估算能力。

2.当数据太大,猜测更有难度时,可通过估算,尝试用线段点画出2倍、4倍(端点),3倍(中点)。再取中,或靠左,或靠右,进行尝试猜测,或跳跃式猜测,与列表法有机结合。

例:文化宫电影院有座位2000个,前排每张4元,后排每张2元,前排和后排总价6800元。问该影院前座和后座各有多少个?

6800比6000多,可猜后排多一些,再跳跃式调整。

3.当“脚数”发生变化时,随着“脚数”的变化,调整倍数关系。

例:(P116练习题3)盒子里有大小两种钢珠,共30个,共重266g,已知大钢珠每个11g,小钢珠每个7g。盒中大钢珠、小钢珠各有几个?倍数由鸡兔的2倍、4倍,调整为7倍、11倍。

4.如果已知总脚数差,把问题极端化,使得脚数差最大,通过交换,每换一次,总脚数差减少“2+4”脚数只。

例:鸡兔共有一百只,鸡比兔少70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鸡兔同笼课件范文第4篇

1 选用作一个个课堂教学资源。

第一,引入新课用。如四(上)(为苏教版,下同)第76页“你知道吗”,可以把它作为“条形统计图”导人新课的话语,让学生首先了解世博会申办的投票规则,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愿望。第二。新授知识用。如针对四(上)第103页“你知道吗”关于计算器改错键的介绍。当发现学生按错键后,教师问学生:“人们在用计算器计算时,常常会发生按错键的现象,有什么办法改正吗?”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改错键的功能和用法。第三,反馈巩固用。如依据四(下)第59页“你知道吗”可编制这样一道选择题:在13世纪。欧洲人采用“双倍法”计算乘法。如计算46x13的过程是:46×2=92,46x4=92×2=184,46×8=184×2=368,368+184+46=598。这样的一种计算方法其实是利用了数学上的( )。(①乘法交换律②乘法分配律③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样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此外,某些“你知道吗”(例如三(上)第104页关于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与四(上)第105页关于计算工具的演变等内容),在让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讲故事的形式(若配上课件动态演示,效果更佳)向学生作专题介绍,使其充分了解数学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感受人类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学好数学。

2 演绎成一节节数学文化课。

课堂是传承数学文化的主阵地,针对某些“你知道吗”内容的特点,用心挖掘其内涵,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我们可将其放大,演绎成一节节课一不妨将其称为“数学文化课”。例如,针对三(下)第60-61页关于对自然界和建筑中的对称的介绍。可设计“数学的对称美”一课,引领学生在欣赏和描述中,在想象和交流中,感受对称的奇妙,体验对称的美和价值。又如,依据四(下)第82页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可设计“走进素数的王国”一课,通过编制素数表、认识有趣素数、了解名家猜想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感受数学发展的脉搏。又如,针对五(下)第102页圆周率的史料介绍,可设计“话说圆周率”一课,带领学生穿越时间隧道,从翻开古书《周髀算经》开始,逐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感受数学的发展和我国古代灿烂的数学辉煌史。再如。依据六(上)第93页数学名题“鸡兔同笼”,可设计“有趣的鸡兔同笼”一课。通过中外解法呈现与对比,在对话与交流中体会画图、假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体会鸡兔同笼的有趣有味、数学名题的深奥内涵。这样设计成一节节数学文化课,让学生享受难忘的数学文化盛宴。

3 拓展为一次次数学实践活动。

鸡兔同笼课件范文第5篇

一、整体意识

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思考教材,常常能把教材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因此,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用整体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把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

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一课,教材以独立的方式呈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四种方法,分别是: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图示法。深入分析这四种方法的内在特点及思考根源,可以发现它们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教学点,而是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列表法是前提,方程法是列表法的延伸,假设法则是对列表法的拓展,而图示法则是列表法向假设法过渡的桥梁。笔者把这四种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一)化繁为简

1.出题。课始就出示用古文表述的鸡兔同笼问题。

2.化归。把用古文表述的鸡兔同笼问题转化成用现代文表述的、数据相应变小的简单问题:笼子里有若干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二)猜想提升

1.猜想:根据第一个条件“从上面数,有8个头”,猜一猜,有几种可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整理如下表1:

2.验证:哪一种可能是对的呢?根据学生计算呈现如下表2:

3.总结:我们用列表的方式找到了正确答案:鸡有3只,兔有5只。

4.提升:谁来说说2(8-x)+4x表示什么意思?你们能根据刚才的思考,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这道题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规律揭示

1.引导:仔细观察表2,你发现了什么?(鸡兔互换1只,脚数相差2)

2.补问:如果先猜鸡兔只数分别是8、0,怎么调整到3、5呢?(引导学生用画图法表示)

3.追问:怎样才能一步就想到5只鸡换作5只兔呢?(引导学生用假设法解决)

4.运用:假设笼子里都是兔,该怎么计算?(引导学生用规范的算式表示)

5.比较:两种假设法都是用相差的总脚数除以每只相差的脚数。

上述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相关联的,皆出于学生对问题的原生态思考。

二、动态意识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知识重建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的从环境中吸收的,而是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或是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知识。因此,如何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把课本中静止的、凝固的知识成果再创造转化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儿童构建认知,培养创新的有效途径。

如数学教材在编排“2~8的乘法口诀”时,都是通过每次加相同的数来编制口诀,但在编排“9的乘法口诀”时,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动态处理:

先利用课件演示一行小鱼很快地游过,让学生猜测有几条,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当学生急切需要知道究竟有多少条鱼时,笔者适时出示一行10个圈,演示每条小鱼同时钻入1个圈,共有9个圈被小鱼钻过,只留下1个圈没有鱼。

师:看清楚了吗,有几条鱼啊?

生:9条,因为还有一个圈没有鱼,比10少1是9。

接着,笔者又出示两行小鱼钻两行圈,只留下2个圈,问学生这回有几条小鱼在表演。

生1:有18条鱼,2排是20个圈,比20少2是18。

生2:还有一种方法,9+9=18。

师:猜猜看,下面将有几条鱼钻圈?

生1:27条,因为下面肯定还有9条,18+9=27。

生2:我也认为是27条,因为比30少3是27。

生3:我觉得还可能是4行,这样就会有40-4=36条。

生4:还可能是5行,共有50-5=45条。

……

笔者利用课件一一验证学生的猜想后,再让学生填写书本上的表格并交流想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概括出9的乘法口诀及记忆方法。上述教学,笔者没有照搬主题图,而是变静态主题图为动态的小鱼表演活动,并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让学生先猜测有几条小鱼表演,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在验证学生猜想的环节,笔者又巧妙利用知觉的差异律,独具匠心地将小鱼置于个数是整十数的圈内,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非常清晰地体会到“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这一规律。可见,让静态的数学教材适时变动,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三、挖掘意识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必须清楚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编排结构,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为此,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读懂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中隐藏的丰富资源,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教材。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93页例4的情境图如下(图1):

教材中的虚线提示已经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即把整个图形看成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的组合,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限制了探究空间。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过程没有了驻足细品的时间和回顾反思的机会。这样的例题教学,使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探究和必须的个性体验,因而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为此,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先将图中辅助虚线隐去,即将图1改编为图2(如下):

接着提问: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创造”出以下几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如图1):将图2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所求面积即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和。

解法二(如图3):将图2分成三个三角形,所求面积即这三个三角形面积的和。

解法三(如图4):将图2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所求面积即这两个梯形面积的和。

解法四(如图5):将图2补成一个完整的长方形,所求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与两个小三角形面积之差。

解法五(如图6):先将图2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再割补成一较大的梯形,面积即可求得。

解法六(如图7):同理,将图2割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即可求得。

解法七(如图8):同理,将图2割补成一个长方形,面积即可求得。

上述教学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笔者对教材的深入挖掘。

四、生成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自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与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筛选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利用生成出来的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例如,笔者在上“简便计算”一课时,就曾对教材做过生成处理:

出示问题:学校门前有一个花坛,每排摆放19盆花,摆了这样的21排,一共有多少盆花?笔者要求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理由。于是学生有以下算法:

⑴用竖式计算。理由是:这种计算方法最常用。

⑵19×21=19×20+19=399,理由是:21个19想成20个19加1个19,可以简算。

⑶19×21=20×21-21=399,理由是:19个21想成20个21减去1个21,可以口算。

正当笔者要进行总结时,一个学生的发言打破了即将圆满结束的教学。他说:“19×21可以想成20×20-1,理由是:根据19×21=399的结果想到,20×20-1也是399。”最后,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补充了一句:“瞎猜的歪理。”教室里一片哗然,“没有道理”、“瞎猜”、“凑数”、“歪理”……学生的呼声引来听课教师的议论。这种方法远远超出笔者预设的范畴,笔者急中生智,十分镇静地说:“真的是歪理吗?在歪理的后面有没有真理呢?咱们一起找一找。”于是,教学流程中多出了一个“找”真理的环节。一会儿工夫,学生又惊呼起来“不是歪理,有道理”、“这样计算是正确的。”一位学生用如下点图说明观点。

每排有19盆花,有这样的21排。把最后一排去掉,21排变成20排,也就是拿出19个,将剩下的20排每排再补上1个,每排由19变成20,其中最后一排少1个,因此是20×20-1。

接着又一个学生举例:“18×21=19×20-2”。转眼之间学生举的例子布满黑板,“我发现这里有规律……”。

由于笔者抓住了学生生成的“歪理”,将它视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将看似“歪理”之说当成教学资源进行研究,“请”出了真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通过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与“对话”等活动,实现共享、共赢、共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和谐发展。

五、本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数学教师要重视对教学内容本质的挖掘,重视对数学本质的渗透。

例如,笔者在处理“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做法如下:

师:用第几行第几列虽然可以确定位置,但书写运用都比较麻烦。怎样用更简洁的表示方式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如果有,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

生1:例如,第三行第五列可以用“3行5列”表示。

生2:例如,第四列第五行可以用“(4 5)”表示。

生3:例如,第四列第五行可以用“4、5”表示。

生4:例如,第三行第五列可以用“3,5”表示。

……

师: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用了两个数字表示,为什么?如果只用一个数字是否可以?

生1:用两个数字可以准确地表示出某物体在哪一行与哪一列的交叉处,如果只用一个数字确定不了。

生2:只用一个数字仅表示它在某一行或某一列,不能确定。

师: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要用到两个数字,一个数字并不能准确地确定。

师:例如,“3,5”表示的究竟是第三行第五列还是第五行第三列呢?

生1:可能表示第三行第五列,也可能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生2:如果是这样,还是不能确定。应该规定第一个数字表示行或列,第二个数字表示列或行。

师:的确,仅有两个数字还是不够的,要规定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数学上规定第一个数字表示所在的列,第二个数字表示所在的行。

上述教学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其本质含义有两点,一是数对,即需要两个数;二是有序数对,即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在上述片段中,笔者首先是让学生基于原始认识对问题进行朴素思考,进而根据学生的思考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表面到本质,逐渐深入到认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本质意义,为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做了坚实的铺垫。

相关期刊更多

中学生数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能源技术与管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煤矿安全监察局

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