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端学术会议

高端学术会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端学术会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端学术会议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第1篇

《测绘学报》杂志1957年创刊,由中国测绘学会主办;而《测绘通报》杂志1955年创刊,由中国地图出版社(测绘出版社)主办。两刊均为我国测绘界具有权威和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测绘社的优秀出版品牌资源。

盈利模式中的实践

近年来测绘出版社借鉴国内外一些学术期刊的成功经验,依托两本杂志在行业内的高影响力,对刊物的“第三次售卖”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1.举办或组团参加学术会议

会议为期刊的终端品牌价值之一。通过搭建学术会议平台,可延伸学术期刊品牌,销售期刊品牌资源。

自2011年起,测绘社开始实施期刊走出去战略,以《学报》《通报》杂志的名义,与国外多家机构一起共同举办了两次国际会议,在行业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也给杂志带来了一定的经营收入。而且早在2007年,《学报》编辑部就以创刊50周年为契机,举办了“测绘科技与学科建设暨《测绘学报》创刊50周年高端论坛”,开创了测绘类期刊举办学术会议的先河。《通报》杂志为侧重技术交流的学术刊物,在行业内拥有很高的品牌效应和广泛的读者、作者群体。2008年《通报》编辑部在南京举办了首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规模达到500多人。此后,《通报》编辑部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样的论坛,从而在业内确立了“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这个会议品牌。论坛为杂志扩充作者和读者库带来了好时机,并且每次论坛都邀请到一些行业内企事业单位作为会议协办机构,承担部分会议成本。会议还邀请到若干家测绘仪器商作为赞助商,这些仪器商在会场设有小型展览,或召开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一些仪器商还在会议论文集中投放广告,从而又进一步扩大了刊物“第三次售卖”的效果。

除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外,以团组形式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一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测绘社探索学术期刊“第三次售卖”的又一重要途径。

《通报》因读者面广、社会认知度高,还积极参与其他一些市场活动,如作为支持媒体参与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一些学术活动或展览。以媒介身份参与一些学术会议虽无任何经营收入,但因所支持的这些大会活动或展览会参会人数众多、影响深远,可对提升期刊本身的品牌价值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可借此机会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接触到更多的专家学者,发掘出更多高质量的稿源。

2.发展协办单位和学术支持单位

发展协办单位和学术支持单位是《学报》《通报》杂志在探索和实践“第三次售卖”方面的又一典型手段。

发展协办单位(有的期刊也称作理事单位)不失为助力学术期刊盈利的一种新的方式。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可寻求行业内的设备制造企业、民营公司、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作为期刊的协办单位,以期刊为媒介,通过建立产、学、研多方联盟,达到沟通信息、共同发展的目的。期刊与协办单位联手办刊,一方面可使得刊物与同行的沟通和联系更加顺畅,扩大征订范围;另一方面也可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而协办单位则可借力学术期刊这个平台,扩大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还可及时获取一些学术研究成果和行业信息,为技术创新服务。

而出版增刊和专刊是《学报》《通报》最早开发的衍生产品。早在20世纪90年代这两刊在这方面就有尝试。自2009年开始,《通报》每年都出版两期增刊,《学报》也不定期出版高学术水平的增刊。这些增刊分两种:一种是为杂志自办论坛出版论文集,另一种是为同行业一些学术会议,如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年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年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等专门出版会议优秀论文集,借此吸引学科注意力,同时提高刊物竞争的软实力。2013年为庆祝宁津生院士80岁寿辰,《学报》还出版了专刊,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方面的几位院士都为该专刊撰写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专刊在宁院士80华诞学术研讨会上赠送给与会人员后,受到一致好评。

3.建立专家和客户数据库

《学报》《通报》都各自有几十位业内知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几百位专家组成的审稿队伍,因长期开展广告经营和协办单位、学术支持单位,还累计有行业内上百家企事业单位、仪器设备制造商组成的客户群体。这些都是测绘社行业图书出版的优质作者和读者资源,许多编委和论文投稿作者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两个刊物在测绘社,才愿意把其专著书稿也交给测绘社出版。测绘社的行业图书编辑也常借助刊物举办的高端论坛、学术会议等结识一些专家学者,专家出书的书讯和行业书目还常在两刊上予以刊登或夹带邮寄,从而使测绘社的期刊出版和行业科技专著的出版形成了良性循环和双促进。

此外,《学报》《通报》还尝试过其他多种“第三次售卖”手段,例如创刊50周年之际均发行了纪念光盘,《学报》还出版了纪念专集,数十家行业单位在专集上以广告宣传形式表达对《学报》办刊的支持与祝贺;《通报》还举办了拓普康杯“我与《测绘通报》”有奖征文活动。此外,世纪之交两刊都发行了世纪光盘珍藏版,收录自创刊到2000年所发表的全部文献。《学报》目前还出版网刊,可提供文献查询、下载服务;近期还利用刊物的微信平台推出文献主动推送服务等。

对学术期刊进行“第三次售卖”的思考

1.进行“第三次售卖”必须始终强化学术期刊主业

学术期刊进行“第三次售卖”,是建立在期刊拥有良好的品牌资源基础上。因此,在开展第三次售卖活动的同时必须始终强化期刊主业,坚持内容质量和期刊品质的双重塑造,以优秀稿源和编校质量吸引读者、作者,以优秀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作办刊保障,才能不断增强品牌实力,提高刊物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是期刊从事各种盈利活动的源泉,而各种售卖活动的开展又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期刊的品牌价值。

2.售卖过程中不能对期刊品牌造成损害

学术期刊进行“第三次售卖”,是要实现期刊品牌资源的延伸和增加附加值,要注意在售卖过程中不能对期刊品牌造成损害或不良影响。例如在举办国际会议或组团参加国际会议过程中,要坚决执行国家有关外事管理规定和中央八项规定,不能出现有损国家形象和违反规定的现象。举办国际会议要有实质内容,组团时要加强对团组的在外管理。又如开展协办单位或学术支持单位时,对协办单位的稿件务必要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发表,决不可因小失大损害了刊物的社会声誉。这就要求编辑部必须加强与这些单位的沟通,及时了解其科研、业务发展动态,对于符合刊物选题方向的稿件,可以指导他们按照要求进行修改,有时甚至要反复进行修改,直至满足发表要求。

3.数字出版时代下学术期刊应不断创新售卖方式

目前已进入全方位的数字出版时代,包括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出版内容的数字化、用户使用和反馈的数字化等,因此,学术期刊在这个大背景下应不断创新售卖方式,拓宽服务领域。例如在数字化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将学术期刊与本行业的科技专著、教材、标准等出版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行业科技内容数字资源库和或平台,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以内容、作者资源及社会影响力带动会展、论坛、咨询、培训、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第2篇

新一轮的卫生体制改革使医疗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竟争和发展成为时代赋予医院的重要命题。良性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科学的发展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就医院如何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形成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如下探讨。

1 建立层次分明的人才建设体系

1.1 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认真落实总住院医师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各项有利于青年医生成长的制度;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小组”,制订住院医师评分、轮转、考核、奖惩、专科培训和导师制等完善的培养体系。医院还应为青年医务人员定期开展包括疑难病例讨论会、临床思维和学科新进展讲座、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写作培训等各类业务学习,以培养其科研能力。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便牢固确立临床与科研并重的观念。

1.2 为中青年业务骨干成才提供平台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为中青年医师出国出境进修深造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并支持先进医学理念、临床技能、科研成果在医院的扎根和发展。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荐中青年业务骨干进入相应层次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人才和培养计划的对应性,避免以占有名额为目的、将同一高端人才同时纳入低、中、高端培养计划的做法。

1.3 注重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引进,应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按照“支持重点学科,发展中间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形成多学科优势,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的工作思路,在全面分析各学科优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培养优秀人才的力度。对于学科发展较长时间停滞不前的,通过民主评议对人员进行调整和引进。甄选、引进学科带头人的标准包括:是否具备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思路、是否具备组织梯队建设能力和管理经验、是否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等。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过程中,具备一定条件予以破格聘任;对优秀人才在政治、业务、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2 紧密围绕医院发展战略

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医院“可持续发展”既定目标,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人才工作战略目标。实践中,将深入调研贯穿于人才工作计划拟定、实施的始终;通过对学科梯队现状、全院人员构成以及各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工作计划。成立由医院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院人才工作小组;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各阶段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3 临床与科研并重,构筑浓郁的学术氛围

3.1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有学术论文的医师参加国外各种学术会议,以开阔眼界、引入先进医学知识和理论。支持优势学科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以扩大医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聘任国际著名的外籍专家担任兼职、顾问教授,加强与世界著名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的科研合作交流,以掌握国际尖端的学术动态、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3.2 以雄厚的学科实力带动人才培养 重视重点学科的扶助和发展,制定“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巩固学科建设”的工作方针。重点学科有着出色的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和丰富的条件设施,有利于推动人才的脱颖而出;而相关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阶段性发展,也将促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3 给予充足的科研支撑条件 树立科研工作与医务工作并重的观念,定位于培养医疗、科研复合型人才,在政策、硬件、资金等方面给予科研有利支撑。具体措施包括: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职称为副高以上的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各种科研基金的申报;对于发表SCI收录论文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亦有明确的科研成果要求;出资设立医院科研启动基金;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有条件的科室安排医师轮流脱产做科研等。

4 建设积极向上的独特医院文化

医院需要一种文化精神作指导,健康向上的医院文化对医务人员的群体意识起着导向、激励、凝聚、约束和辐射作用,为新时期的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保持良好的学风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构建独特的医院文化,并坚持与时俱进,对于人才工作的进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薪酬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薪酬分配得当,既可节约医院的人力成本,又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能使医院保持良好的效益。薪酬体系的公正与公平,就是薪酬的设计与结构以及水平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工作分析、工作评价以及绩效考核等基础之上,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与兼顾公平的原则。“平均绝不是公平”,在实际的薪酬分配中,要敢于根据不同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拉开分配档次,向关键岗位与优秀人才倾斜,对于少数能力、水平、贡献均十分突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评议,确定较高的内部分配标准。薪酬体系合理就是指医院在制定薪酬战略与政策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员工自身因素(包括个人资历、工作经验、个人潜力等)、医院因素(绩效、战略目标、文化)、工作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同一职位相同能力的劳动力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使医院的薪酬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

参考文献

[1]解满平.培养造就医院高层次人才 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10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第3篇

近年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抓手,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学院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办学与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与综合竞争能力。学院与国外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院系间教授互访,聘请著名外籍教授担任兼职教授,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访问进修。学院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科学教学模式,优化我院课程设置,邀请外籍专家来学院讲学,与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学院积极主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国际会议,给学院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舞台。学院还注重与海外知名企业、研究机构保持互利合作的关系,建立了多个长期运行的联合实验室。

1基本认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要在21世纪成为研究型学院,离不开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这个推动力。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为学院的发展注入必要的活力,配合学院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迈向国际先进水平则是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根本任务。

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学院必须要形成一股合力,营造一种氛围,培养一支队伍,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创造满意的内部环境和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构建学院、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交流框架,使国际合作交流深深根植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土壤之中,切实走入科研、教学、学生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2主要思路

2.1为学科建设服务

建议和策划与世界一流大学及国外著名大企业的合作交流项目,推进和加强学院优势学科与他们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共同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等,逐步构成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核心网络。同时,针对重点学科建设,协助聘请一批国际知名学者、院士、政界和社会知名人士为学院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经费,针对优先发展的学科及方向,聘请国际一流学者来校作长、短期合作研究工作,传递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科研资讯。

2.2为人才培养服务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把国际知名专家“请进来”的策略,提供与世界大师和知名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在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营造培养一流人才的环境。坚持“走出去”的方针,选派计算机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讲学、访学、进修、攻读学位和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并对学校国际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项经费使用提出参考建议。同时,争取在上海大学主办高层次的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会,藉此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物色国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2.3为留学生教育服务

充分利用学院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积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全英文授课课程,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更多地关注以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目标的各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依靠这批高水平、国际化的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进一步促进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达到培养优秀学生的根本目的。

2.4为管理决策服务

学院成立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由主管外事的副院长担任主任,工作委员会从国际交流合作角度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学院管理决策过程当好参谋和助手。在不断完善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管理体制的条件下,加强学院外事工作人员的培养,要求学院教师人人增强外事能力,承担起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由工作委员会组织牵头,全面研究世界一流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管理决策机制,密切跟踪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数据库,掌握世界一流大学,大公司、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情况和信息,使得学院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国际化。

3主要工作

3.1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策略

本科教育是我院教育事业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是促进我院学科建设的助力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已在中外合作培养学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外合作教育体系。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和科研资源,结合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实际开展合作交流,有力地推动了我院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学院要提高学科国际化水平,首先应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上有所突破。我院从1996年开始招收国外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经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共招收了国外留学生64人,其中:本科生33人,研究生19人,高级进修生4人,普通进修生8人,这些留学生分别来自23个国家。一些优秀的留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后,继续留在学院进一步深造,从本科一直攻读至博士学位。来自蒙古的留学生爱德,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习后,获得中国国家奖学金资助继续在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学院注重高水平英文专业课程的开设,还吸引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短期进修人员前来学习深造。学院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受到了好评,扩大了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学院不仅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留学生们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还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向他们介绍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当代中国经济、中国历史等,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也为世界了解中国开设了一个窗口。

近几年,我院积极开展本科生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在本科生层次开展海外实习计划。每年利用短学期和暑假的时间,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的企业、机构和大学进行为期2-3个月的境外实习。学生们前往美国休斯顿多个知名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及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实习基地学习后,纷纷反映海外的实习经历使他们受益匪浅,既开拓了国际视野,对国外大学教育和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有了切身了解,又增加了自身价值、提升了个人职业竞争能力。还有些优秀学生通过海外实习计划被国外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并获全额奖学金。该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体验世界的机会。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院也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互派研究生交流计划。学院同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立了友好的合作交流关系,签订了双方留学生交流互换计划。双方每年互派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协助研究生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此计划至今已执行三年,效果良好,达到了拓展研究生学术思维的目的。今年学院又与日本会津大学签订了国际双学位研究生培养协议,该项目充分利用双方教学科研资源,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全面推进院校间的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目前学院正在筹措与美国田纳西大学(Knoxville)、澳大利亚阿德莱得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互派研究生交流的计划。学院开展了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项目。工程硕士教育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是培养工程硕士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该项目引进国际化大公司,如IBM、SUN、惠普、Oracle及Cisco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资深工程师,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国外先进的IT技术,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结合国内IT企业的现状,定制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端IT 人才。我们将继续开拓培养人才的渠道,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3.2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提高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学院积极鼓励并经常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为学院师生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的学科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依托学院高性能计算学科平台,每两周举办一次系列研讨会,邀请国内外高性能计算与应用专家主讲,向大家展示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传递最新的学术信息,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讲座研讨吸引了学院乃至学校其他院系的众多师生前来,并多次入选为上海市的“东方讲坛”系列讲座。

学院积极与国际机构以及外资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合作更好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与HP公司共同研发了 “自强3000”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该机曾在2004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的排名中排在第126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海高校网格平台。该平台为跨学科、跨地区的科研交流创造了合作环境,为解决前沿学科领域的难题、推动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创性突破提供了机会。学院同美国SYBASE公司联合建立了“上大-SYBASE实验室”,来自SYBASE的专家定期与计算机学院师生研讨应用技术难题,在WEB数据库和XML数据管理研究、移动商务应用开发等多个方面广泛展开合作研究,推动了学院数据库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学院还与安世亚太公司共同建立了“上海大学-ANSYS联合实验室”以及“ANSYS软件上海大学计算机培训中心”,该合作项目将学院的科研工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推进了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为上海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十分重视与兼职教授的合作交流。合作没有流于形式,而是选择若干研究方向,探讨合作交流的新方式。利用兼职教授在学科上的影响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参与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学院曾邀请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计算机教授Emile Chi、日本法政大学计算机系李为民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数学系戴兴德教授、新加坡国立高性能计算中心刘子顺高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的专家担任上海大学“自强”教授,来校开设短期课程和学术讲座,带来了最新的科研信息,受到师生好评。学院还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以及联合申报项目等,使合作交流朝良性和双赢方向发展。目前担任我院兼职的海外教授有18人,这些教授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高校和国际大公司。

近几年学院利用各种机会,多次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访,这些教授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图灵奖得主N. Wirth教授, 美国SYBASE公司总裁程守宗先生等。通过与国际知名教授的学术交流,为学院的优秀人才提供与知名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在学院营造培养国际人才的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每年来院作学术交流的知名教授越来越多,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带动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走向新的高度。我院教师与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数在逐年递增,层次也逐步提高。

学院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与海外高水平的大学建立长期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挑选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进修学习。该工作作为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一些进修回国后的教师,在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勇挑重担,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任务。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国内各高校均重视科研论文的奖励,但是奖励政策尚存在以期刊等级定论文等级、重物质奖励而轻精神奖励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途径。

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科研发展水平和科研人员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诸多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科研论文的发表,并致力于如何提高论文的质量。作为高校科研的管理者,科研处(文科处)出台的论文奖励政策就是学校科研的一个风向标,它必将对广大科研人员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文科论文奖励都非常重视,但各单位的奖励办法各有千秋。笔者在高校文科处从事论文奖励工作有年,对上海市和国内部分高校的文科论文奖励办法有一定了解,在对它们作一番细致考察后发现,当前高校论文奖励政策几乎都将论文分成若干等级,论文奖励方式多以现金支付为主。笔者以为,在轰轰烈烈的论文奖励的表象下,尚存在着如何认定期刊等级,以及以何种方式进行奖励的问题,这些都值得科研管理人员思考。

一 、如何认定期刊等级和论文等级

当前高校文科论文奖励政策中有几个关键的因素被遮蔽了。一是关于论文奖励的期刊认定。如何认定论文的等级?各高校基本都是以期刊等级来定论文的等级。如何认定期刊的等级?各高校的标准有同有异,同的是对高端期刊的认定比较一致,比如,《中国社会科学》、SSCI、A&HCI等期刊,各高校都认定为最高等级的期刊,凡在其中发表的论文都作为最高级别的论文来对待;另外,对于各学科一级期刊的认定也基本一致,比如中国文学学科的《文学评论》、哲学学科的《哲学研究》等,各高校相差无几。不同的是对于相当于二级学科的低一级期刊,各高校在遴选时差异较大,有的由各学院制定具体的期刊名录,有的认定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或者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等,也有高校干脆对此类论文不纳入奖励范围。

上述论文等级的认定机制是有待商榷的,并非所有的“高端”期刊发表的论文均为“高端”论文,普通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并非质量都不高。学者叶继元认为“期刊的质量只能作为评价其所刊载论文质量的参考,不能简单化地将二者等同起来,不应只认可核心期刊而排斥非核心期刊;在论文质量与期刊质量不一致时,应首先注重论文的质量” 。当前的考核机制,让很多“高端”期刊稿源拥塞,而普通期刊越发门前冷落,一些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在没有“人气”的情况下,很难在高端期刊,逐渐成为论文奖励的边缘人,这对促进学术的繁荣是不利的,因此,考察论文的质量不能唯“出身论”,一味以期刊来认定论文质量,而是要考察它的品质到底如何。

如何应对当前高校论文奖励政策中所存在的等级认定问题呢?笔者以为,高端期刊可以作为判定高端论文的一个参考,正如叶继元先生所说的“在正常情况下,那些公信度、学术地位高的期刊能为论文的学术质量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但若完全以期刊等级来认定论文等级,则步入了唯“出身论”的误区。我们可以期刊等级为主要参照依据,兼及论文质量为辅的“双重”标准,取消一刀切的片面做法。高端期刊论文作为奖励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对于一些发表于普通期刊的论文,学校或院系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学术委员会或者专家委员会,采取目前通行的同行评议和引文分析等客观、科学的办法,通过匿名评审的形式,对这些未被高端期刊所采用的优秀论文进行评审,如确属优秀之作,一样可以纳入高端论文的奖励范畴,这样就走出了唯高端期刊是从的怪圈。当然,在确定评审专家资格的时候,要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尽量聘请那些学问高、品德好的教师,才能增高评价的公信力。另外,评审的过程尽量透明公开,避免人情化的干扰以及暗箱操作等学术腐败问题的滋生,避免这种考核机制将流入新的误区。

二、论文奖励以何种方式进行

当下国内众多高校在论文奖励的方式上,形式过于单一,基本都是以现金发放为主。特别是对于《中国社会科学》、SSCI、A&HCI等高端学术期刊,奖励的额度正逐年加大,这对于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无疑是有必要的,但是简单化的物质激励的做法能否凑效,尚待商榷,因为奖励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成果,但是有多少原创性的论文是依靠物质激励而产生的呢?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对目标的参与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这些报酬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它们能够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奖励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绝非仅仅用金钱所能实现的。管理部门要多注意科研人员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不能仅仅依靠金钱大棒的指引,这种简单化的做法,其实际的效果与预设的效果之间可能大相径庭。

片面强调物质奖励,尤其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激励,将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献身精神,甚至将他们误导为追逐奖金的“唯物”主义者。美国学者埃尔菲·艾恩指出:关键问题不是一个人受到的激励程度有多少,而在于他是如何被激励的。他还认为,人们一旦由于外在刺激而去做某事,他们就会丧失对这件事的兴趣。 管理者若想让激励方式达到最大效果,就要使得激励由注重形式到注重效果。要达到这个目标,科研管理者就必需走进科研人员的心灵世界。而科研工作者只有从灵魂深处认同了科研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于个人的重要意义,他们才有板凳甘愿坐十年冷的壮志。否则,他们便会为了应付眼前的各种考核而忙着到处找关系发论文,在多种利益的驱动下,学术腐败往往由此滋生。当下学界论文抄袭等歪风越吹越盛,这种不太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奖励政策难脱其咎。科研管理部门需引起警惕,从奖励效果的角度出发,应该反思该以何种方式去进行论文奖励。

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论文奖励效益的最大化,论文奖励形式就应该多样化。物质奖励方面,除了必要的现金激励外,可以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让其从本人的科研经费适当提取,在未来有关课题的申报中让其优先进入,还可以为他们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其次,将科研资源作适当倾斜,改善其科研环境,让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进行科研。再次,要高度重视精神奖励,可以评选出一批科研精英,通过发放荣誉证书和扩大宣传等手段,让其提高知名度、增强荣誉感;还可以将他们每年发表的重要论文的排名清单上网公布,彰显其科研成果,激励其再接再厉,创造出更多精品。通过多样化的奖励,为他们树立荣誉感,寻到归属感,慢慢培养出他们以学校为家、以科研为己任的崇高职业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出其源源不断的创造激情,这才是高校频频出台论文奖励政策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 叶继元,朱强. 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兼及核心期刊的概念 [J]学术界2001(3)

2. 叶继元,朱强. 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兼及核心期刊的概念 [J]学术界2001(3)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第5篇

据说,在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两扇门上分别写着“为了真理而来”,“为了祖国而去”。它清楚地阐释了学生们为什么而来,又为什么而去。

而1901年确立的山东大学《章程》中也有两句可以媲美哈佛大门上的话:一句是“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一句是,“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这也成为了山大百多年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的使命。

山大在这样的高起点上,又该为未来制定怎样的发展蓝图?

在校长徐显明给出的时间表上,赫然写着“十年跨入世界百强大学”的字样。它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到山大120周年校庆时,山大将实现“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这一目标,山大人显然作了周密的测算:根据美国ESI的统计,中国高校现在进入世界前五百强的在大陆仅有8所,山东大学就是其中的一所,当然山大不是排在8所中的最后。在ESI排名中,山大从2008年的483位前移到了2009年的401位。

“按照这样的速度,我想十年左右山大进人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按照ESI的排名,根据最新的统计,山大现在有8个学科进入到实际前一百强――数学、物理、化学、材料、临床医学、工程、动物植物、生化与生物。这个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在第八位。”徐显明说:“当我们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学科都进入到1%的时候,山大就可以自豪地讲,我们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了。”

那么,什么才是世界一流大学?

徐显明的解释是,一所大学有大德才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办受人尊重的大学,我们要办有德性、有思想性、有创新性、有特色性,而把这四性能够统一在一起的山东大学。”山大特别为此制定了可供执行的“攀越计划”。

山大将以建设一流大学为目标,努力将青岛校区建设成为高端学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基地、高水准的国际学术交流基地,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与教育优势,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创新优势,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资源优势,为青岛市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这一构想,已经得到了教育部和山东省政府的支持。校长徐显明说:“随着青岛校区在今年校庆日的开工建设,一个全新的‘山东大学系统’将横空出世。山大将形成济南校区(含6个校区),威海校区和青岛校区。这必将根本改善山大的办学条件,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带动山东省高等教育质量大幅提高。”

同时,山大的“研究院系统”也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据从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新闻会上透露的消息:目前,山大已经着手筹建位于珠三角的深圳研究院,位于长三角的苏州研究院和位于黄三角的东营研究院,都要争取今年挂牌。山大副书记李建军在会上充满激情地表示:“山东大学要把自己的臂膀张开,山东大学不能仅仅在山东办学,我们是国家队,就要走向全国,要创造条件争取在北京、上海都有我们的平台。”

山大的医学在山东乃至周边都有较强的影响力,历史上曾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的说法。山大决定利用好“齐鲁”这个品牌优势,筹建山东大学齐鲁医疗集团。现在山大已经有4个直属的医院了,还有若干个非隶属关系的医院和中心,力争使齐鲁成为一个辐射周边的区域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