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比论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少版本的教科书将类比论证与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混为一谈,致使教学出现了意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很多人还不能识别类比论证,自然也就无从辨别类比论证与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不同。如柳宗元《传》,江苏版高二语文教材认为用的是类比,有的版本则认为用的是对比。
类比论证,是人类的第三种推理方式,是一种从个别推出个别的论证法。类比论证有类别项,类比项越多,越说明两事物相似,推出的结论也就更准确。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用的就是类比论证,试看其推理方式:
邹忌 齐王
A.妻私臣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妾畏臣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C.客有求于臣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受蒙蔽
结论:王之蔽甚矣
从上面的排列中可以看出,邹忌与齐王有三个共同的类比项,而邹忌另有独特的D项,由此推出结论:齐王也应该有D项。由此也可以看出类比论证的特点,它除了有双方共同的类比项外,一方还有独特的一项,从而推出另一方也该有这一项的结论。
不可否认,类别论证与对比论证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是一连串的对比,与类比项非常相似。区别在于类别论证从一个独有的类别项推出另一个事物也应该具有这一项,而对比则不存在一事物有独有的一项,也不推出另一事物也该有这一项。试比较柳宗元《传》。
嗜取者
A.行遇物,辄持取 A.遇货不避
B.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 B.不知为己累,惟恐其不积
C.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C.苟能起,日思高其位
D.至坠地死 D.以近于危坠
通过排列,可以看出两事物的相似点较多,倘若这些相似点是类比项,那一个事物一定有独特的一项,然后推出结论,另一事物也应该有这独有的一项。在上面的排列中,不存在一方独有的一项,也没推出另一方也应该有的结论。如此,《传》用的就不是类比,而是对比,它是通过两相比较来说明“虽其行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也有相混的地方,尤其是一连串的比喻,与类比项十分相似,试比较二者的区别。如梁启超的《少年之中国》,不少教科书认为用的是类比论证,其实是比喻论证。在文章里,作者用“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老年人常多忧患,少年常好行乐;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的性格不同,来说明“国之老少”的不同,作者最后说明老年人和少年人的这些区别,同样是国家老朽和年轻的区别,即“人固有之,国亦宜然”。不能否认,一连串的比喻论证,排列出双方的相似之处,这与类别论证的类别项非常相像,这也就是二者容易搞混的原因。但是,类别论证除了要求排列出双方的共同点以外,还要求一方有独特的一项,从而推出另一方也应该有这独特一项的结论。《少年之中国》没有排出“人之老少”所独有的一项,更没有推出“国之老少”也应该有这独特的一项,因此“人之老少”与“国之老少”不是类比的两个事物,用的也不是类比论证,而是比喻论证。
本文作者:马春雨工作单位: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实证分析
(一)相关指标的选取和处理一国汇率是影响其进出口的重要的因素。但是通过货币供应量M1与实际汇率指数的相关图可以看到,LnM1与实际汇率指数负相关。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部分代表实际汇率的变化。同时结合本文的需要,在模型中首先选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衡量货币政策的变量。对居民消费数据,我们用商务部的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对于货币政策指标,根据我国现行货币量的划分,包括流通中的现金(M0)、货币(M1)、货币和准货币(M2)。在本文中所采用的数据是货币(M1)、货币和准货币(M2)。数据全部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统计见附表。关于样本数据的选择,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为了回归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采用的数据全部为月度数据,起止时间为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由于对数据取对数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且可以消除异方差,所以本文对变量做对数处理。分别记作:LnRE:表示中国进出口商品总额的对数;LnM1:表示货币供应量(M1)的对数;LnM2:表示流通中的货币和准货币(M2)的对数。(二)序列平稳性检验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是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和分析的前提,所以我们利用Eviews6.0,采用Dicky-fuller检验(ADF)检验对变量LnRE、LnM1和LnM2进行单位根检验,变量LnRE、LnM1和LnM2均为不平稳数列,但LnRE、LnM1差分后为平稳数列,它们是一阶单整过程,LnRE和LnM2二阶差分后为平稳数列,它们是二阶单整过程。(三)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用来检验非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LnRE和LnM1构造协整回归,然后对LnRE和LnM1回归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的残差在5%水平通过单位根检验,残差数列是平稳数列,就是说LnRE和LnM1通过了协整关系检验。下面对LnRE和LnM2构造协整回归,然后对LnRE和LnM2回归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的残差在5%水平通过单位根检验,残差数列是平稳数列,就是说LnRE和LnM2通过了协整关系检验。(四)回归分析通过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后,分别对以M1和M2衡量的货币政策的模型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所示:根据回归结果得M1货币模型方程:lnRE=0.971lnM1+CR2=0.94D.W=0.67F统计量=912t统计量=30.2根据回归结果得M2货币模型方程:lnRE=0.95lnM2+CR2=0.93D.W=0.65F统计量=837t统计量=28.9对不同货币口径M1和M2建立的两个模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残差检验结果也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对模型残差序列的正态检验结果也表明回归残差序列满足正态性,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从以上模型的分析来看,我国的居民消费与货币(M1)、货币和准货币(M2)都存在正相关,由于货币量是由当局货币政策决定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居民消费与货币政策存在正相关性,与最初的模型设定是一致的。由于本文中所用的是双对数模型,双对数模型的系数就是解释变量的弹性。所以,通过这两个模型的系数,可以看到我国居民消费的货币供应弹性。货币M1模型中M1的系数是0.97,指的是我国居民消费对货币供应量M1的弹性,就是说每当M1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就会相应地增加0.97个百分点。货币M2模型中M2的系数是0.93,值得是我国居民消费对货币供应量M2的弹性,就是说每当货币M2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就会相应的增加0.93个百分点。由于货币M1衡量的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回归系数为0.97,而货币和准货币M2衡量的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回归系数为0.93,可以看出,M1对进居民消费更有解释力,也就是说居民消费以M1衡量的货币政策更大一些。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逐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公众预期逐步引导入正确并合理的轨道。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有关公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感,应努力减少。有关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已提上日程或已列入计划者,应尽快明朗化、清晰化、政策化和具体化,住房、医改无不与民生息息相关,缩短民众心里期望和实际供给时间,提高民众幸福感。第二,有关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应逐步建立相关政策,建立相关社会保障体系和职能。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强国的理念是建立在民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关企业成长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应及时清理,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注意非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各种投资壁垒,形成社会各种经济主体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逐步扩大消费和有关投资。最后,消费环境的改善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转变,才能够最终调整居民的信贷宽度和资产结构,改变居民个人资产过分集中于银行储蓄的被动的投资环境,对居民增收和调整货币弹性,最终使国家货币政策产生预期功效,也使民众生活更加宽裕和富足。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贸易保护理论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92-02
一、现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争论点
现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各个学派的争论点在于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利益最大化,现阶段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不局限于经济利益,可能还包括政治利益,生态环境利益等。
二、对比较优势理论质疑的回应
李斯特提出了贸易保护理论和保护幼稚工业理论,他认为,有了生产力的发展就有了财富,向别的国家购买廉价的商品,表面上看起来是要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本国工业的生产力就不能获得发展,本国将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如果本国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起初会使工业品的价格提高,但经过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了,商品生产费用就会降下来,商品价格甚至会跌落到国外进口商品的价格以下。
那么是否意味着一个国家应当抛弃其现有的比较优势,去追逐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更新换代,以满足长远的发展之需呢?
梵蒂冈与瑞士,我们都知道梵蒂冈是传统的旅游业国家,它的国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国内外投资和不动产出租、旅游、邮票、特别财产款项的银行利息、宗教银行盈利、教民的捐赠。宗教事务银行盈利占2/5,捐赠占2/5,其他占1/5。梵蒂冈是没有工业和农业的,假想一下如果梵蒂冈抛弃其比较优势天主教而去发展工业,或是力图建立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他会成功么?瑞士是永久中立国,依托其中立国的地位,不但避免了战火的侵扰,而且为其赢得了良好的信誉,所以银行业十分发达,几乎成了各国政府和个人的避难港湾,设想一下如果瑞士放弃中立国的地位,加入欧盟,参与到世界维和的行列中来,这将会对银行业造成多么大的打击,进而对其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形成冲击。
而李斯特提出贸易保护理论时,德意志地区当时虽然是以农业为主,但其理学、数学、哲学、教育水平相对于非西欧国家甚至一些西欧强国来说都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地区有许多露天、浅层煤矿,德意志地区是煤炭储存量最大的地区高达2300亿吨,可开采的煤矿240亿吨,铁矿也较丰富。德意志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那时正处于德意志统一的前夜,李斯特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是184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是1871年,并且1834年由38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组成了关税同盟。所以德意志地区具有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潜力,正是当这种比较优势潜力转化为有形的比较优势后,工业可以取代农业成为新的比较优势,重新参与国际分工。所以当贸易保护渐渐放开后,德国与世界展开国际贸易依然遵循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种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中应当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产品的规律并没有被打破。
有人提出中东应当注重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以防止国民经济过度依靠石油。然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东国家是否具有产业结构全面发展的潜力。首先,中东国家除石油外的矿产资源不够丰富,国土面积中可利用的面积小,人民受传统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对从事一些行业有制约。其次,石油资源具有特殊性,不同于农业,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假设中东的产油国集体把石油作为战略储备物资,集体大规模长期减少石油供应量,而向世界转为出口其他产品,这必将促进可替代的新能源的开发速度,和其他地区石油的探测开采,迫使世界采用新能源或转移进口渠道,之后如果中东再改为以出口石油为主,石油作为中东的比较优势将大大减弱。对他们的经济损失这无疑是巨大的,所以中东发展石油化工等围绕石油核心产业的政策是正确的。任何想要摆脱石油的束缚而另辟蹊径的做法可能会由于制约过多而失败。
那么对于中东和北非地区应当如何发展才是最有利的呢,首先应当坚持石油产业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注重民众福利和贫富差距问题(有人指责贫富差距是单一的石油产业结构造成的,这完全是没有依据的,在许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国家,贫富差距也很大),注重国际政治关系,防止极端宗教民族主义的盛行。合理适当地利用石油产量上的宽紧政策作为政治砝码,因为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不过是从两个角度出发的,一个是经济因素,希望通过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可以带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个是政治因素,希望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来增加国防能力,减少对外国的依赖度,增加本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于一个发展其他产业条件不足的中东石油输出国,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福利很高,且可以用多余的资本去购买先进武器设备保证国家安全,并且利用石油资源作为有效的国际砝码。一个石油输出国完全可以像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强国一样健康发展,他的经济是没有问题的。
当资源枯竭时,其国民收入已经很高,这个过程只不过是将石油资源变成人们手中资本的过程,并不会因为石油的枯竭而变得一贫如洗。若这些国家放弃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人为地强制产业结构更新换代,可能带来和预期相反的结果,反而使经济驶入不健康的方向。
三、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
一个国家的某项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不应当简单地看其产品的相对成本和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还应当看他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否具有“需求刚性”,和要素所有者可以从该项产品中的收益率的高低,以及比较优势构成结构是否合理,如果一项产品同时具有以上三点,则可以被称为具有真实比较优势,否则将被称为具有表面比较优势。
比如,拿中国现阶段比较有优势的服装纺织行业来说,比较优势来源于较低劳动力成本,如果它的成本优势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的基础上,只具有这样优势不能够被称为有真实比较优势,因为现阶段中国的服装还会被欧美市场指责倾销,然而一旦中国的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可能马上会激发同类竞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抢占这一市场,由于中国的产品容易被仿制替代,可能会导致原先的市场霸主地位瞬间瓦解,这就陷入了一种表面的市场垄断者的尴尬地位,我们不妨称其为“倾销陷阱”。事实也正如此,现在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我国纺织业大国的地位已经动摇,大量的纺织企业已经入驻东南亚。正是因为中国(纺织业、鞋业)、马来西亚(生产橡胶)是以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使其成为该国的比较优势产品的,且容易被模仿替代,这种表面的比较优势并非真实,所以这些国家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以找到自身真实的比较优势,重新参与国际贸易,而石油的生产并非是以低劳动力价格为代价的,且短期内不易被替代,所以这种比较优势是真实的,中东和北非国家应该坚持。生产一种产品销量有保证,且能使生产者获得较大的经济利润,为什么要改换生产其他的产品呢?这本身已经达到了发展经济的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保护贸易政策要想成功,必须确保它所保护的对象,将来能够具有竞争力,成为比较优势。
四、结语
设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为b,b越大则表示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越大,把一切有利于生产这种产品的因素称为潜在比较优势,用p表示,则p与b成正比,用h表示利润分配中用来支付给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力的部分,h与b也成正比,因为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同竞争力的两个产品,如果其利润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购买技术设备和研发,而并非主要用于分配给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说明其正处于一种追赶积累阶段,于主要用于把利润分配给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的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小。
给出公式,b=f(h,p)
当我们讨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的大小时,应当考虑它是否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即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虽然有差距,但本国具有在一定时期后使得本国产品具有竞争力的潜力,另一方面是要考虑本国产品具有竞争力后,依靠这一产业生存的人是否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虽然有时一国的某一产业很具有竞争力,但如果利润空间较小,长期的竞争力只会破坏他国的有序市场,也无法使本国居民依靠这一产业富足起来。
在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对于那些有劳动力价格优势,而并非是拥有品牌、款式、技术优势的国家,显然其h要小一些,正是因为国际市场看重其较小的h,才将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所以这些国家具备的b实际是等于或只是略高于拥有品牌、款式、技术优势的国家,所以其比较优势是表面的而非真实的,用图形表示是这样的
当h越小,其b也越小,当h趋于0,b趋于0,我们把h点趋于0即a点以西的区域称为“倾销陷阱”,因为这个区域的国际比较优势完全是建立在劳动力成本很小的基础上,此时b勉强大于等于0,但当h哪怕略有一点点提高都会迫使b=f(h,p)的图像向右平移到b’=f’(h,p),此时对于a’以西的区域b’
所有的国家在强调产业结构多元化,强调自主创新,强调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都应当在这一过程中寻找自身的潜在比较优势,如果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其结果可能只是照猫画虎,永远无法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的重点工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顺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自己跟自己比,成绩非常显著,但是横向比较,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却是越拉越大了,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还体现在 社会 发展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行政 割裂和政绩考核的不科学、以及财税体制的弊病,还会面临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亟待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曾明确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重点工作,如何扭转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笔者希望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入手,探讨一下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
一、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最为相关,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与货币政策最不相关。
改革开放以前,受前苏联发展思路的影响,我国主要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道路。在全国“小而全、大而全”的 指导 思想下,尤其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很多 工业 和基础设施建设,使东中西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有一定的缩小。
改革开放后,1984年
二、货币机制传导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拉大了区域 经济 发展的差异性:东部地区 金融 机构 较多,金融业务量大,其传导货币政策的作用发挥得较充分。相对来说,中西部地区 金融发展 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货币传导主体缺失,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也较差,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也相对不敏感。
金融机构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货币传导主体的缺位程度也不一样。
(一)从金融机构数量来看,除了国有金融机构按省区设立分支行外,新兴的商业 银行 和外资银行多集中于东部地区。
东部城市商业银行机构数分别都是中部和西部的2倍多;东部外资银行代表处数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80倍和29倍,而外资 保险 机构几乎全部在东部;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新兴银行基本都只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全国惟一的两家 证券 交易所分别在东部的上海和深圳,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形成区域性的资本 市场 。从近年发展趋势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从资金盈利和安全性出发,略增东部地区的机构数,而纷纷精简中西部地区机构数。2002-2004年央行减少机构数43个,
在这方面,美国早在1935年就进行了尝试。美联储在纽约、芝加哥、圣路易斯等地实行了较高的活期存款准备金率为26%;而在其他16个城市较大的储备城市 银行 实行的准备金率最高只为20%;在其余不发达地区如阿肯色、俄克拉荷马、得克萨斯等乡村银行实行的准备金率更低,其限额为14%。这一措施有利地促进了美国落后地区的开发,取得很好的 经济 效果。自1945年以来,美国法定准备金屡有变动,但依据不同地区银行设置不同准备金率这一原则依然如故。
我国属于新兴市场国家,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经济也承受着通货膨胀和货币升值的压力,针对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政府逐步收紧货币政策,2010年10月以来央行连续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升息幅度达0.75%;2010年以来,我国已连续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2011年3月25日上调该指标的举措,预计大约冻结银行资金3600亿元,大型商业银行准备金率也达到了20%的历史高位。国内外货币金融政策变化对我国劳工利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货膨胀加剧,使劳工利益受损
美联储执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我国面临很大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极大地影响我国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的效果。根据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的CPI指数长期居高不下,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16个月保持增长态势。我国为了应对通货膨胀采取了紧缩型的货币政策,紧缩型的货币政策本质上是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的,但是这种紧缩型的货币政策由于受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使得我国的通货膨胀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货膨胀的加剧,会导致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人民生活成本增加,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就业状况更加严峻。
(二)人民币升值,使劳工利益出现行业分化
美国等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使人民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劳工利益出现行业分化。2010年6月19日我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态势不减,人民币升值使得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增强,使用人民币在国外购买商品的企业和个人获得了好处。同时,这使得我国出口面临巨大的压力,出口企业和职工收入受损,许多出口企业停产或者倒闭,失业职工的人数增加。总体来看,据有关资料,出口的受损程度要大于进口的受益程度,职工失业人数的增加要大于就业人数的增加。
(三)国际游资涌入使劳工利益受损的风险加大
我国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在全球经济走势不明的环境下,投资中国显然能够对国际游资带来汇率上升、相对高利率的附加收益,而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也为国际游资提供了绝佳的“避风港”。虽然我国仍然实施着较为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外资不能随意地出入我国,但是通过多种变通方式,实际上大量的外资已经“潜伏”入境。涌入国内的国际资金,所到之处会产生资产泡沫的风险,例如:近年来我国由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引领的全国范围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和国际游资有关。这些游资就像定时炸弹,在不断加剧我国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泡沫的同时,随时可能由于国际时局的变化而引爆我国资本泡沫,导致巨大的潜在风险。一旦风险爆发,会导致这些行业的职工利益受损,甚至会产生连锁反应。当前,受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我国的货币金融政策也开始出现放松的态势,国际游资出逃的可能性加大,一旦这些资金在短期内大规模流出,将会使我国劳动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四)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2005—2007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4.2%下降到4%,但是从2007—2010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4%上升到4.3%由于口径的不同,城镇实际失业率大大高于登记失业率,有些机构称我国的实际失业率在10%左右。例如:中国社科院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我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我国的失业率这么高与货币金融政策有着重要的关系,高利率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很多民营企业倒闭,高通货膨胀率对居民财富又是一种掠夺。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隐性失业显性化、高校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危机。
二、关于货币金融政策保障劳工利益的建议
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当前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者们往往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第一目标,对于劳工利益的考虑较少或根本不予考虑,而劳工利益受到损害往往会妨碍货币金融政策的效果。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必须要考虑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这样才有利于达到政策目标。具体的政策建议主要有:
(一)货币金融政策要以保障劳工利益为重要目标
不能单纯以GDP的增长作为货币金融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的依据,同时还需要以劳工利益的保障作为货币金融政策制定的重要考虑因素。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能简单的以为经济增长就会带动就业的增长,还要看到社会的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劳动者的利益保证不了、劳资关系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引发社会矛盾,这样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增长。我们只有努力平衡经济增长和劳工利益的关系,才能获得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加强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性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很难有国家脱离其他国家而独立发展,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最终也会伤及自身的利益。我国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协调性,国际组织之间也要加强协调性,如:IMF、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多边机构要加强国际协调。当前IMF被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操纵,其金融救助的规则反映的是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意志,而不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而制约了国际金融机构全球协调作用的发挥。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加强国际协作,及时掌握信息,预防国际货币金融政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三)货币金融政策要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