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数除法计算题

小数除法计算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数除法计算题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第1篇

一、小学计算教学的内容和意义

至于内容,无非就是数的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相信教师们对它们的计算法则讲得比较透彻。计算题按答卷题型来分,则涉及口算、脱式计算和解方程。

一份答卷是对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考查,得分的多少自然与学生的近期表现挂钩,而在这份答卷中,不难看到计算题所占比率之大(30%~43%左右),于是我觉得提高计算能力对学生来讲很有必要;再就是计算题的正确练习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简便运算题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灵活思维能力。

二、计算的解题技巧

不少教师认为,计算题是死了,没什么好的方法,掌握顺序、法则的基础上多练就是了。说得简单,要做到谈何容易,学生答卷上的计算题失分比重大,足以让大家摇头质疑。本人认为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所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略谈如下,以便大家借鉴和改正。

1.加强理解运算法则,正确运用运算法则

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法则和一些运算定律的教学,让学生准确掌握,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在正确掌握后才能迅速、灵活地进行计算。而要掌握法则,必须先要理解法则,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才会更好地加以运用。有些学生背法则倒背如流,而在运用时,就会有问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他们对法则并未真正理解,导致运用错误。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理解法则的由来。如: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要通分?在分数除法里,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为什么可以写成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小数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小数乘法,竖式里的小数点可以不对齐。这些问题只有让学生自己弄懂,再让他们解释清楚,才能说法则被学生理解了。学生理解了法则,运用起来也就能得心应手,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运算能力。另外,教师应从多方面、多层次练习着手,让学生得以充分锻炼,通过练习来加以巩固和提升。

2.重视口算训练,提高运算效率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的熟练程度决定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为了不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经常改换口算形式,如组织口算竞赛、听算,比正确率,比速度,比运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等等。对于口算题,也应适当选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学生的口算方法是否正确、合理、简便,此外,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学生哪方面的计算薄弱,就应该多出这方面的口算题让学生练习,切实提高口算训练的质量。

3.抓住典型题,学会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并及时发现学生计算的典型错误,然后通过针对性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例如,在计算25×4÷25×4时,有些学生马上就算出等于1,我让学生再认真观察一下,计算一下,结果对吗?使学生发现这一题并不能先算两个乘法,因为这两个乘法并没有用括号括起来,从而提醒了学生在计算时,不要轻率做出解答,一定要认真观察,再做出正确计算。

4.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如:在审题时,一定要认真,看清楚每一个数字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书写时要工整,打草稿时要注意方法,不要三心二意,要认真打草稿,在草稿纸上清晰写出笔算过程;计算完毕,认真检查和验算,看看每一步计算是不是都正确,过程是不是都合理,计算是不是都简便。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第2篇

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大家出错率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大家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看”

“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405×(3076-2980)+2136÷89。看的结果应是:①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④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又如3.68×[1÷(2.1-2.09)]+0.6。看的结果应是① 含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中括号;④是一道带有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式题。

二、“定”

“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可采用画线标顺序的方法。

三、“想”

“想”,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 然后进行运算。 如:405 ×(3076 -2980 )+2136÷89。这道题虽不存在简算问题,但括号部分与除法可同时计算,即同时 算出3076-2980的差与2136÷89的商。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第3篇

(一)感知影响

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略和不具体的,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而小学生进行计算,首先要感知由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由于感知的特点,小学生对算式缺乏整体性感知,遇到相近或相似的数字、符号,往往没有看清楚就动笔算,抄错题,抄错符号,将小数点点错等现象常常发生。例如:数字抄错,1.23抄成1.32,小数的数位数错,点错小数点等,导致计算错误率较高。

(二)年龄特征的影响

受年龄的影响,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不高,有研究发现:7—12岁的儿童中,不同的年龄段,注意力维持时间的长短不同,最长的不会超过30分钟,小学生同样不善于注意的分配和转移。所以,小学生在计算时容易造成错误,特别是计算数目较大或计算较多的题目时,由于注意力分配差,常常顾此失彼,出错是必然的。例如:计算2-2?时,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多数会先算2-2,再用所得的差去除以2,导致结果出错。

(三)记忆因素的原因

小学生记忆具有不清晰、持久性差的特点。课堂中的反映是:学生当堂的知识记忆很好,也会运用,可过一段时间后,不少学生感觉想不起来了或忘了。分析原因,主要是在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容易出现错误。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1或退1,有时在草稿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本抄错了等等。

(四)没有形成技能技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且方法要合理灵活。这说明: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计算,而且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才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质量。例如计算0.65?01=?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易产生进位错误。但是教师提示一下,如果把101看作(100+1),原式变为0.65祝?00+1),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省力。

(五)口算能力不过关

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没有一定口算能力,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没有基础。如:一些学生表内乘法口决不能脱口而出;还有些学生因口决掌握不准确,如七八五十六,他们说成“七八四十六”,一些常用数据记不牢,特殊分数与小数的换算不熟,也影响了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新课改的教学实际,我们需要从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积极培养学习计算的兴趣。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的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小黑板、卡片视算,听算、限时口算,学生自编互解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大多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切实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即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好以下三点:①题抄好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的数学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二想:即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动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单的算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三算:即是认真书写计算。作出训练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小数点、数字、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数位也要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要精力集中,不急不燥。

四查:即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出错,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举措。

(三)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打好计算的基础

口算是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所以,加强基本口算训练必不可少。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在教学笔算乘法和除法时,需要在加强基本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新的技能,主要是:①老师讲完,不要让全班学生单独做,先指名几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评判后,再练效果会更好;②少讲,让学生多练;③说明笔算乘法和除法是一种程序化劳动,要一环扣一环,马虎不得;④每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长期坚持,持之以恒;⑤多种形式变换训练,如“口算抢答”、“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四)加强估算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估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实际教学中,应积极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掌握计算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生计算能力逐步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第4篇

命题意图与测试结果

测试试卷总分为100分,口算占12%,竖式计算占12%,脱式计算占24%,解方程占12%,以上是基本题,还有“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三位数乘三位数”,这种题目比平时所学题目增加了难度,目的是训练学生方法的迁移;简算占32%,找规律占8%,这是能力题,有的题目中的数字略显复杂,如7.25×9.9,其解题思路类似于7.25×9,还有的题目需要学生通过转化法来解决,如6.28×13与62.8×1.3,题目中没有相同的因数。所以,此次调研题目,基于基础,注重发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以下是本校里小学五年级4个班和分校1个班的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及分析

整数、小数、分数运算是小学生务必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虽然有所削弱,然而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仍是小学生的必备能力,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次调研后,我们选取一个班的调研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根据学生错误情况暴露出在计算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感知性错误 小学生认识事物比较表面化、片面化,既缺乏整体性,也缺乏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另外,计算题形式简单,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把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数据、符号抄错。例如:有的同学把因数8.6抄成8.9,把最后结果650抄成605,把“+”看成“×”等。这样的问题,在实际训练中屡见不鲜,许多教师往往责备学生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其实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学生感知粗略所致。

干扰性错误 当人的感觉器官受到某一强刺激的持续作用时,神经中枢就产生相当稳定的,集中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中心,由于优势原则的影响,便会因这种心理干扰而出现错误。一是经验干扰。错例:2×3.5÷3.5×2=1。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对运算顺序了如指掌,可就是在做题中,一看到×3.5÷3.5就得1,前后究竟是什么,不去看,现有的知识经验占了上风,形成心理定势兴奋,所以在20名学生中,16人最后结果是1。二是定势干扰。错例:2.5×0.4×6=600。原因是在以前学习乘法定律时,见到25×4就得100,见到125×8就得1000,学生在脑海中已根深蒂固了,虽然本题是2.5×0.4,教师平时多次强调认真看题,但他们一见到这样的数字,还是没有考虑就顺手写出来了。

技能性错误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和定律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从而形成计算技能。我们从本次测试中发现许多学生犯有技能性错误。一是基本口算不熟练。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很多计算题最终都需要转化为一些基本的口算题而得以解决。口算能力弱,不熟练或速度慢,甚至只要有一个口算错误,计算结果必然错误。在口算题中,100%的学生出现错误,错得最少的减1分,错得最多的减5分,数字令人思考。二是计算法则错误。例如:7.625÷250,学生对小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商0”这句话理解不透彻,一部分学生计算结果得0.35。在简便运算中,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问题比较突出。三是概念相互混淆。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学生注意了相同数位要对齐,但是结果的小数点与小数乘法的小数点的方法混淆了,导致结果错误。

培养计算能力的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考试不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与提高。根据本次检测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呢?

加强口算练习 虽然本校提倡在每节数学课前进行两三分钟口算练习,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如何、计算速度是否加快等,还是个未知数。对此,要求低年级学生天天进行口算练习,把基础知识打牢,学校不定期进行口算比赛;中高年级除了安排适当的口算训练,增加分数、小数、百分数互化练习,记忆一些常见的分数、小数互化值,从而提高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综合各种类型的口算进行训练,特别是数字上易混淆的题目,比如5×24、4×25、4+9.6、11-0.1、1.25×7+1.25等,用硖岣哐生对数字、符号的适用性。

关注估算技能 在常态教学过程中,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培养日趋重要。在数学书中经常会看到“先看一看,下面的积中有几位小数,商有几位”等题,这是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师就要抓住这样的题,让学生认真练习,自己读一读,只要计算结果对就行。然后,学会估算方法。估算没有固定法则,但有规律。上课时,关注估算方法的交流和估算结果的比较,在评价交流中逐渐积累经验。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第5篇

解决问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具体说来要做到:

1.读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随着年龄的提高,由老师领读逐步过渡到学生独立朗读、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2.敲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3.述

述,就是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题目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4.拟

拟,就是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题目中的情景,使题中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二、列式计算

列式计算是介于计算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的一种题型,是计算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解决问题数量之间关系的概括。加强文字题的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数学术语的理解,牢固掌握1.扣

“扣”就是紧扣关键词。文字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的。常用的关键词有“……的几倍是……”“……是……的几倍”“乘”“除以”“差”“积”“商”“和”等等。如“一个数是256,比另一个数多40,另一个数是多少?”关键词是“256比另一个数多40”,求的是小数,所以用减法。

2.缩

“缩”就是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例如:“750与250的和比它们的差多多少?”抓住其主干可缩减为:“‘和’比‘差’多多少?”就可以先分别算出750与250的和与差,再算“和”比“差”多多少?列式是(750+250)-(750-250)。

3.索

“索”就是执果索因。如果文字题的问句中,直接指出了最后求的是什么,就可以从问题入手,执“问题”这个“果”去索取解决问题的“因”。例如:“从45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差是多少?”从问题出发,抓住“差”是多少分析推理:要求差,就要知道被减数和减数。但被减数与减数均未直接给出,而要通过已知数先分别求出商、积才能得到。引导学生列出:“被减数-减数”后,突出题中“商减去积,差是多少”,顺藤摸瓜,得4500÷25-13×12。

三、计算题

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看

“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40×(307-298)、(210-105)÷35,看的结果都是:①有3个数;②有2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④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定

“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先算的部分画一条横线。

3.想

“想”,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然后进行运算。如:405×(3076-2980)+2136÷89。这道题虽不存在简算问题,但括号部分与除法可同时计算,即同时算出3076-2980的差与2136÷89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