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 原因 中国 启示

中图分类号:K56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中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从政治制度,财产关系,社会基层、思想文化和宗教习俗等方面对旧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将法国与欧美等国进行历史比较,从而揭示了法国大革命深刻而复杂的前因后果。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在托克维尔看来,大革命并不是偶然爆发的,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关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他也在书中进行了系统性的具体阐述。

首先,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在社会生活中,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在经济上,国家的全部纳税负担,几乎都压在第三等级,即广大的平民的肩上,而握有全国绝大部分地产的特权等级即僧侣和贵族却享有免税权。这个无能的、封闭的阶级的特权“显得如此不可理解,如此令法国人厌恶,无怪乎法国人一看见他们心中便燃起民主的愿望”①。最终,这种政治、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激起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平民的愤怒,这也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因素之一。

其次,旧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制也是促进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路易十四上台以来,王权中央形成了一个集行政权、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的统一权利机构,中央政府对全国拥有绝对的控制,当时的司法独立和地方自治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人民团体和个人的政治自由的权利也丧失了。既然政府掌管了国内的一切事务,人民对政府会日益依赖,“由于中央政权已经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权已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人”,但是另一方面,“政府既然取代了上帝,每个人出于个人需要,自然就要祈求政府”,②一旦政府解决事务的能力低于人民的期待,就会激起无论是特权等级还是平民阶级的不满,政府与人民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再次,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造成法国阶级分离的加剧,托克维尔写道:“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闭在私人生活中。”③在这种专制的压力下,人们失去了自由,他们只沉溺在狭隘的个人主义中,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忘记了社会品德,丧失了相互合作解决社会与政治问题的能力,直至最后旧制度无法再维持下去。

最后,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当时人口不断增加,财富增长快,但是快速的经济增长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托克维尔在其书中也写道:“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④他认为,革命在封建制最繁荣的时候爆发并非起因为旧制度的残酷压迫,而是因为统治者的软弱无力,放松了对人民的控制。

总结起来,大革命是由中央集权制、行政管理体制、旧制度下的等级之间的矛盾和分离以及经济发展时期的改革引起的,导致了这场剧烈的运动的发生。自此,法国了统治了法国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制度也随之土崩瓦解,“人人生来具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这一启蒙学者多年来宣传的思想原则也在法国社会逐渐得到了实现。⑤

二、法国大革命对于中国的启示

虽然《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200多年前的著作,而这本书的思想价值仍在延续着。在托克维尔总结的革命爆发的原因中,有些场景与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着一定的相似度,中国可以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中得到一些超越时空的启示。

第一、 当今的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与旧制度下的法国类似的问题――社会不公。无论是还是西方的政治学理论都认为,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根源是经济利益的冲突,而经济利益冲突主要是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当前,不同阶层、行业、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那些拥有特权可以依靠体制漏洞和不平等机会获得高收入的群体迅速积累了财富,而那些失去公平机会的群体没有分享到改革的成果,这就导致了收入的分配不公,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带动其他的群体共同富裕,进而带来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第二、在社会生活中,当今中国各个阶层间的相处并不融洽还有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冷漠。塞缪尔・斯麦尔斯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公民品格之高下。”在中国,“行善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行恶者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样的恶性循环的现实不断的扭曲和异化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使人都封锁在自己私利的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带着抗拒和冷漠。另一方面,由于上述所说的社会不公问题,富人与穷人间似乎总有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贫富阶层的对立似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病态的地步。然而,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融合与凝聚,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但是在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进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依旧 存在。当经济和社会正在向着繁荣方向发展时,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值会越来越高。托克维尔指出当时的法国的情况:“每个人都因贫困而指责政府。连那些最无法避免的灾祸都归咎于政府;连季节气候异常,也责怪政府。”⑥目前的中国也是如此,民众总是把很多的责任推给政府。

三、结论

当今的中国社会与旧制度下大革命前的法国至少有以上三方面的相似之处。面对上述类似的问题,中国应该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引以为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长久的繁荣和稳定。政府应以中间人的身份,用公共权力来合理合法地规范和调节阶层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将阶层之间的矛盾调节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政府还应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和权限,保障个人政治自由的权利;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发扬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政府和社会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机制。

注解

①[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235页。

②[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109页。

③[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35页。

④[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210页。

旧制度与大革命范文第2篇

我喜欢跟上点年纪的人聊天,因为我喜欢经历丰富的人。

我问内地的前辈年轻时的梦想是什么?他说,那时候他在农村上山下乡,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考上大学,回到城里去。结果,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问一位台湾前辈年轻时的梦想是什么。他说,那时候台湾还没有解开报禁,他最大的梦想是可以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结果,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又问过一位香港前辈,他说,那时候刚刚从内地来到香港,身无分文的他,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打出一片天。结果,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想想他们的人生,真是精彩。

那么,80后一代人(此处包括90后)的情况呢?80后实在比上一代人拥有了多得多的自由。比如,可以很容易出国,拥有了更多的迁徙自由。比如,可以看很多书、上网,获得信息自由多了。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80后大多没有好好运用自己的自由。80后一代人,大多没什么梦想。

哦,这样说不公道,又要被骂了。应该说80后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梦想太多了:买iPhone、买Nike、买Play Station、买LV、买Chanel、买Maserati、买大房子……写着写着,我都快要动容了,也想从善如流地说一句:“我们容易嘛!”不过各位亲,且慢自怨自艾吧!仔细想想,这不都是一个梦想吗——买!

梦想的单一化,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特征。这个世俗化的时代,是足以把“梦想”二字狠狠摔在地上,摔个粉碎的。今天,谁也不愿意吃亏,谁都想占便宜。而一切所谓的好处,都来自物质。我们就像20世纪初期经济腾飞时的美国人一样,还相信只要随着经济增长,我们的幸福感就会不断增长。所以,我们的梦想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更多、更贵、更让人羡慕。

为了避免被人说我假清高、真道学,以下我准备将话题转向讨论所有人都拥有同一个梦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实际上,所有人都有同一个梦想的时候,可能是很可怕的。

首先,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如果所有男人都可以随意占有女人,男人很快就会发现,女人不够用了。于是,男人之间就会爆发战争。基于此,必须制定合理的分配资源的规则。由此推论,如果所有人都拥有同一个梦想,那么被梦想的资源也会很快稀缺。然后,人与人之间就永无宁日了。

旧制度与大革命范文第3篇

背景

在西方美术的历史长河中,19世纪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艺术传统的中断和持续的艺术革命,使这百年显得流派纷呈,大师辈出。法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在文化艺术上显得最为活跃。巴黎是19世纪欧洲的艺术之都,蒙马特区的咖啡馆里聚集着从世界各地来到巴黎的艺术家,他们就艺术的本质问题进行各种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经过苦心推敲形成了新的艺术概念。在这个世纪中,随着革命形势的起落和文艺思潮的变化,产生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直至最后影响深广的后印象主义。这些美术流派通过其作品和理论,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19世纪法国美术将欧洲的艺术发展推向19世纪初,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新的思想观念引导着全新的艺术理念的产生,西方美术的大趋势是从反映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变革到反映市民的世俗趣味,从崇高走向平凡,艺术家们更关注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关注形式美感,在19世纪达到了辉煌的巅峰。19世纪的法国是欧洲艺术的中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光和色彩的深入研究,新的视觉语言和艺术审美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欧洲绘画的主要流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相继诞生在此,将欧洲艺术发展推向了。如果站在模仿写实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发展的话,古希腊可视为第一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第二个,19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艺术运动就可以称作欧洲艺术发展的第三次。

由于18世纪下半叶,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世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革命打碎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和对权威的迷信,使思想获得解放,个性得到尊重,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拓创新和实验的新时代来临了!

新时代的到来――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艺术观念得以更新改变,人们开始关注过去很少谈论的风格问题,并有意识地去追求不同的风格样式,形成流派纷呈的艺术新局面。过去艺术描绘的内容题材局限于宗教故事、古代神话,或是风俗、肖像之类。

新时代艺术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无拘无束,开始把任何能够激发想象或引起兴趣的事情作为描绘的对象,美术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大大拓展,艺术家的地位在新时代也发生了改变。过去的艺术家总是受雇于教会或是宫廷,从未摆脱过工匠的地位。新时代的艺术家却被视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天才,他们的情感和气质非同一般。美术学院和官方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展览会展出艺术家的创作,通过展览让美术作品引起社会的关注,寻找购买主顾,使艺术作品走向市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光和色彩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日本等东方艺人的引入,新的视觉语言和艺术审美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各种艺术运动和思潮相继产生,将欧洲艺术发展推向。如果站在模仿写实的角度来看待西方艺术发展的话,古希腊可视为第一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第二个,19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艺术运动可以称作欧洲艺术发展的第三次。在这些艺术中,各种艺术流派或思潮虽有自己的主要特点,但同时它们有时又相互交织,带上一些新时代的共同特点。

社会动荡而产生的艺术变革――

1)新古典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资产阶级反对旧制度下的陈腐艺术风格,他们需要艺术成为宣传革命,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的有力武器;需要用艺术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树立英雄主义的气概。他们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新古典主义美术应运而生。

其中《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尽管形式是古典的,题材是历史的,但是人们从中看到这幅画新的含意,它在鼓舞人们去为共和、自由而斗争。

2)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心灵上十分苦闷,他们不安于现状,但又看不到出路,往往把希望与理想寄托于未来。使艺术家常常倾向于反抗一般社会,这种态度一方面形成逃避现实的历史品味及异国品味;一方面则显现为革命热情,试图改变现实社会。

对后世的强大影响――

19世纪上半期的法国绘画受浪漫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创作题材、美学形态和表现形式较之传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浪漫主义绘画摆脱了庸俗审美观和陈腐的学院派体制的束缚,满足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对自由、民主思想的文化需求,其文艺思想和美学形态在美术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

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19世纪上半期的法国绘画受浪漫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创作题材、美学形态和表现形式较之传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浪漫主义绘画摆脱了庸俗审美观和陈腐的学院派体制的束缚,满足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对自由、民主思想的文化需求,其文艺思想和美学形态在美术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外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旧制度与大革命范文第4篇

在《激流总序》中,巴金先生写道:“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悲剧之所以为悲剧,是因为在弥弥众生之上,有一大写的“命运”主宰着万事万物使其不得挽救过去、不得掌控现在、不得预知未来;而悲剧之所以伟大,则不是由于人在“命运”面前产生的苍白的无力感,而是在于人与“命运”的抗争这一无比漫长、艰苦卓绝的过程。而在中国,这“命运”从来便不是自热的,而是社会的无形的镣铐与罗网造成的――这,便是垂死的封建旧制度和旧礼教。

身为长子的觉新一方面民智已开、有追求有梦想,一方面却只能懦弱地奉行“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深沉的痛苦与无奈,最终亲手葬送了两个他最爱的女人梅芬和瑞珏的生命和幸福――原来,最大的悲哀并非来自蒙昧的浑然不觉,而是来自清醒的无力回天。

梅芬、瑞珏,两个极相似而又惺惺相惜的柔顺女子,前者只因一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不得不任他人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埋葬,后者默默吞咽着一切不公正的愚蠢的举措带来的恶果,纵身跃进了自己掘的坟墓――原来,古今多少大家庭子孙满堂繁荣昌盛的背后,是无数女子的血泪泉灌溉生出的罂粟花……

于是不禁想要喊出一句:我好恨!

对于写作此书时仅二十七岁的巴金先生而言,亦是如此。一方面,《家》中的觉慧这一形象极好地表现出青年的元气淋漓,客观来评价,觉慧是可爱的、冲动的,带一点莽撞与激进的;另一方面,巴金先生也多次在后记中提到,他并非一个冷静的作者,写《家》的时候激动得厉害,书里面个人的爱憎太深――这会导致作品有一些缺点。然而,瑕不掩瑜。这样的一种热烈与奋不顾身,直让人想到法国大革命,想到的浩浩荡荡,想到在那许许多多次革命与运动中涌现的精神与热潮!《家》是檄文,巴金先生是斗士,是呐喊者亦是批判者――尽管他并未给青年们指明一条确切的新路,但毕竟我们都坚信:认识,即改变的开始。

小说的结尾――觉慧终于意识到公馆是“不能待了”而决心离开四川到上海去,去进到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天地里去,去投身更激烈的学生运动。他与觉民与琴惜别后,便乘舟远去,在一片清莹的水光山色中,渐渐成了地平线上的一个小点。

《家》的结局是开放的,未知的,充满向往与希望的。未知的世界需要青年去探索,未知的光明与黑暗需要青年去琢磨。从另一角度来看,古代的“大团圆”窠臼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实为用滥了的浪漫主义,无可厚非。

旧制度与大革命范文第5篇

每本书都有目录,目录上都有标题。历史课本的内容按章节来划分,每章节都有自己的标题。一个好的,确切的标题是一章节的中心。新、旧版世界近代史教材在形式上的重大区别就在于章节标题的重新设计。这一结构性的改变从而导致内容的重新组合,这套新版教材变成了真正的世界史了。从新版教材课本目录上的标题入手分析,解释教材,颁有新意,可谓之“标题学”。下面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做进一步阐述。

标题 就是体系,就是线索。

新版教材上册除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外,其余四章从目录上的标题一看:就是一个体系,就有很多条线索。从第一章至第四章本书从标题上就已经构筑了一个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又从几条线索来说明这一体系的形成。

一条线索,或一条主线,或称主流:即资本主义的兴起、确立、扩展到成熟的历史进程。也即近代化进程。分别是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而且可以看出近代化进程是越来越快。从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566 1581年)至法国大革命(1789 1794年),用了二个多世纪的时间,资本主义国家却寥若星辰,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法国;而工业革命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德、意、日本几乎同时跨入资本主义社会,为何这么大规模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这些国家又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什么这么快呢?其核心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期资本主义要战胜旧制度,道路是漫长的,说明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还示能显示其优越性,而工业革命后,其优势更为显著。一些国家纷纷学习,很快就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这可谓之“西方世界”的情况;

另一条线索:东方世界在近代化进程上落后了。近代化进程变成了西方化的代名词了。东方国家如朝鲜、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在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到来之时,或国内战争不断,或闭关锁国,拒绝西方文明,以至于落后于西方,东方世界变成落后的代名词。“东亚病夫”也由此而生。整个世界分成了两半 东西方世界。并且以很不公正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当然后来日本的发展是个特例。日本在地理上是东方国家,但在政治地图上已经属于西方国家。日本是西方七国集团之一,是富国俱乐部成员之一。

这条线索也可以从标题里归纳为民族解放运动史。如标题中有16至18世纪的亚洲,亚洲革命风暴、亚洲的觉醒等。

从标题中也可以归纳出各国国家国别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国际关系史等,所有的线索都是近代化进程所衍生出来的。我们从标题中就可以构筑本书的基本框架。从而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内容。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当从这里开始,从这里延申。

标题 就是问题,就是思路。

上述我们从宏观上看标题。我们从微观上看:任何一个标题,就是许多问题,就会给我们教学提供很多的思路。我们从标题入手,来进行一系列的设问。把“陈述句”改成了许多“疑问句”。然后进行分析、解剖。

例如:第一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我们可以拟出:

1.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时间是何时?

2.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在欧洲兴起?

3.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之后,有什么需求?这些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

又如: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我们同样可以拟出:

1.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指什么时候?

2.为什么把这个时候称之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3.为什么会出现东西方两个世界呢?

4.“西方世界”经历了哪几次革命最终确立了早期资本主义制度?

5.“东方世界”主要指哪些国家?这些国家在这一时代的国内活动与这一近代化进程的历史主流关系如何?东西方世界的区别实质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呢?你怎么评价?等等。

具体一点:谈到具体一节课时:

例如:第二章的第一节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我们可以拟出:

1.英国何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英国怎样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道路那么漫长而曲折呢?

3.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本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关系如何?也就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又如:

第三章的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我们可以拟出:

1.为什么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许多国家会纷纷出现革命和改革呢?

2.哪些国家通过革命?哪些国家通过改革?哪一种方式更多?为什么呢?

3.通过不同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未来国家发展有何影响呢?呈现出哪此不同特征呢?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历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