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

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

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范文第1篇

日照市实验小学一年级五班  韩磊

我和爸爸妈妈说我们学校每个星期二的下午有一节选修课。他们都大吃一惊。哟,一年级就有选修课了。

我们一年级一共有九个班。一班到九班的选修课分别是成语故事、漫画欣赏、绿色课堂、寓言故事、看图说话、折纸、古诗诵读、英语、故事大王。我最喜欢的是成语故事、漫画欣赏、寓言故事、古诗诵读。

我选到七班学古诗诵读。老师教了我们许多古诗。教育我们好好学习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描写江南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秋天的风景“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咏寒松的“凌风知劲节,负雪见真心”。

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古诗课堂 美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142-02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存在简单化的现象较为严重,突出表现在背诵为主。因此,改善目前我国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渗透美育教育值得探讨。古诗词的美育具有增进人与人交流、加深对古诗词理解的社会。只有通过美育的不断研究,在美育过程中不断唤醒学生对美的不断追求,才能促进审美与文化和谐发展和全面渗透。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弊端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小学语文教师一般会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经常会比较注重对古诗词词句解释、知识考点进行着重讲解,对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往往是教师的一两句话而“一笔带过”,忽视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观的培养。

此外,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忽略古诗词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确立,就是在备课中确定了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也偏重于对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的正确理解、书写和释义,对古诗词中的重点语法和修辞知识要求能熟练掌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置之不顾,难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对古诗词的情愫的共鸣,更不利于学生的美的意识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严重的缺口。

二、古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几个主要途径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观。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教育严重缺失,对于故事中“美”几乎不去挖掘和渗透,即使教师注意到了这方面的美育教育,也是教师对古诗词的美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如苏教版四年级的《望洞庭》的教学,多数老师会以“这首诗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绘,细腻、具体勾画出洞庭湖的秋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此的“寥寥数笔”的点拨,学生只是“仓储”了老师的观点,适合考试,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想象是如何丰富、为什么说描写细腻、具体,对洞庭湖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源于哪儿等,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样的“给予”除了应付考试,意义不大。

在进行美育教学研究活动时,对古诗词的讲解一定要直观形象,通过详细、具体的描述古诗词中美丽的场景。如《望洞庭》的教学时,首先用多媒体呈现洞庭湖的整体概貌,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初步感知洞庭之美。再呈现洞庭秋月的画面,让学生感知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水融之美。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特点是韵律感很强,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依据“平仄、对称、押韵”等规则,平仄、对称、押韵等都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和吟诵而自主感悟。古诗的动听、委婉、流畅、和谐等,需要被读者恰当地朗读才能真切感知其中的语言美与韵律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古诗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古诗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古诗朗读活动,从而体会出蕴含在诗句中的韵律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对诗文意思有一定了解之后,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诗文语言。只要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押韵点具平仄交错点,朗读起来就会更加上口,并且易于理解与背诵,并且可明显感觉到诗文的语言美。

诗词的意境美,更需要反复诵读而感悟。教师通过学生对文章诵读和吟咏,直观的感受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看待文章的情绪,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独自咀嚼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滋味和理解文字中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并体会诗词中的审美意境。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词的美。古诗词的美,教师的“给与”取代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由于诗词本身语言就经过作者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词句当中去联想、想象和补充作者所想要表达的高阔深远的意境。教师应设计一定的情景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思考和感悟诗人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和是思考。如《回乡偶书》这一首诗,借助简练的语言,把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应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游子想象的句子,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中塑造的“鬓毛衰”人物形象,与“少小离家”对应,从而更彰显作者离家时间之久。

4.运用视听,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将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美的具体内容直白地以文字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传统方式,采用视听联动,辅助学生自主感知与欣赏诗词的意境美。如《望洞庭》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优美的风景诗,教学时,教师不妨播放一首与诗文意思比较应景的音乐,并播放洞庭山相关图片,从而使得学生脑海中呈现出天水一色、造型精致、淡雅和谐的洞庭山景色,最终体会到缥缈、空灵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罗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之美育性[J].教师,2013,(33).

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范文第3篇

《风筝》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充满了童真童趣。针对教材特点,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教学更有实效,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如何在感悟文本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文化底蕴,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案例描述一 诗文结合,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他最快乐的事是做风筝、放风筝。我从课文第一段知道的。

师:我们一起把第1自然段读一读。

师:围绕这句话,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了小伙伴们的快乐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画、汇报描写快乐的语句谈体会)

师:听到你们读课文谈体会,我想起了清朝高鼎一首名为《村居》的诗。

(出示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请你们轻声吟诵。想一想哪几句写了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呢?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你能描述一下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吗?

生:春天,小草发芽了,黄莺唧唧喳喳地鸣叫,河堤上的杨树、柳树发芽了。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有东风。赶快去放风筝。

师:《村居》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风筝》描写秋天放风筝的情景,我想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放风筝都能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乐趣!

师:就在大家沉浸在放风筝的喜悦中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请自由读一读4~5自然段,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们的心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失望。

生: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着急、很难过。

师:课文哪些地方反映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失望、着急、难过的心情?

(学生汇报相关的语句谈体会)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古诗,前两句说的是春天到了,孩子们穿着舒适的衣服去放风筝。到处能听到春风吹动风筝的声音。你们看看,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出示诗句:山塘棹歌:放断鹞

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杨韫华(清))

生:小朋友们着急得又拍手又跺脚又叫喊。原来美人风筝被吹到松树树梢上了。

师:如果你们放风筝时。心爱的风筝被树梢挂住了。你们会怎么样?

生:也很着急。

师:你们会怎么喊呢?

生:我会大声呼喊。风筝,你快回来吧!

师:让我们一起呼唤它吧。

生(齐呼):风筝,你快回来吧!

师:请你们不停地呼唤。

生(一遍又一遍地呼唤):――“风筝,你快回来吧!”

师:你们的表情是“大惊失色”。你们是在“千呼万唤”。

师:放风筝时有憧憬有希望、有欢笑有眼泪、有高兴有悲伤,这些都是放风筝的乐趣。

案例分析 这两首古诗中,《村居》描写的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山塘棹歌:放断鹞》则是写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着急的心情,与《风筝》的文本内容是如此吻合。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古诗欣赏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了古诗文的熏陶。

案例描述二 放飞想象,释放快乐

师: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生:最想痛痛快快地在外面放风筝。

师:课文里的孩子们和你的心情一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

生: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着。

师:哪些词句能体现这种快活的心情?

生: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师:当你牵着长长的线。把风筝放飞在高高的蓝天时,你会喊些什么?

生:飞得再高一点。

生:我的风筝飞起来了!

生:我的风筝飞得多高啊!比所有人的风筝都飞得高。

师:请你们大声喊出自己想说的话。

(学生纷纷抬头仰望高空,尽情呼喊)

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形容你此时的心情?

生: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生:我“欣喜若狂”。

生:我“欢呼雀跃”。

生:我“兴高采烈、心花怒放”

老师将学生说的词语:“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心花怒放”一一板书,以便学生积累。

师:你能把这种快乐的心情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读、指名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着。

师:村里人看见这些热闹的情景会怎样说?

(出示句子想象说话:村里人看见了,___________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村里人看见了,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村里人看见了,惊叹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村里人看见了,情不自禁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同学们。飞起来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出示句子想象填空: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___________也飞起来了。)

生: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憧憬和希望也飞起来了。

生: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

生: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也飞起来了。

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范文第4篇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古诗教学,会发现很多地方是一课安排了两首古诗。而被编在一起的两首古诗,要么题材相近,要么内容相似,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怎么进行两首古诗的同步教学呢?在十三年的教学摸索中,我初步归结了以下这样几种方法:

一、对比法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即便两首题材相近的诗也不会意境完全相同,且诗人的遣词造句功夫各有千秋,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因此,可以进行对比式的同步教学,引导学生找一找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就拿第五册《古诗两首》举例来说吧,这一课收集了《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而《枫桥夜泊》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晚上,诗人泊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忧愁的客子,使他领略了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同时也体现了羁旅者的孤子清廖的感受。两首诗都是在描写秋景,但体现的意境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样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而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二、自学法

自学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此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用。在教学两首古诗时,可以一首诗为引做点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首诗则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去自学。《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是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内容。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了解诗题、诗人开始,然后抓重点字眼理解诗句,如“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中的“怜”为“爱惜”之意;“屐齿”可联系课文插图来认识,而此句中最有特点的是“印”的用法,由原来的词句用做了动词,可以将这种用法为学生今后学古渗透。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作为重点研读的对象,指导想象:满园春色将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而“满园春色”,作者为何只写“一枝红杏”?推敲琢磨后,学生深有体会,这种写法既体现出了这枝红杏争春惜春的生命力,又给读者留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是“以小见大”呀!这样,诗的情、景、境就全都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教师这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刚才学习这首诗所用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而理解诗意时遇到不理解的重点字眼,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查资料、加上想象等方法进行。

三、互补法

互补法适宜学习两首从内容上可以是互通有无,交相辉映的诗。苏教版小语第十册最后一组《古诗两首》中安排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诗。两诗都是写西湖美景,但一个是晴天里西湖潋滟令人惊艳,“无穷碧”“别样红”色彩艳丽,令人遐想;而另一个则是写雨天的西湖——令人惊奇,一场骤雨,被一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演绎得活灵活现。教学时,将两首诗同步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晴天的西湖如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般顾盼生辉,雨天里的西湖又如一个豪爽侠士般,斩钉截铁。

由此还可在理解中鉴赏,而不只是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更可以由此拓展出诗人的文风特点。杨万里的诗以风格纯朴,构思奇巧著称;而苏轼的诗则豪迈奔放、笔力纵横,在这两首诗中都可窥一斑。

以这种方法教学的还可以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两诗都是写秋天月夜下的山水风景,写法上却各具千秋。

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范文第5篇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古诗可以使小学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领悟到古诗的意境并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感悟识记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吟诵,借助书中的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的诵读,身临其境进入诗的境界,细致地感受诗的形象美,使学生深入领悟作品中的情致与趣味,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在反复阅读的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识记。例如曹植写的《七步诗》,据古书记载曹丕因嫉妒弟弟曹植的才华,害怕他与自己争夺王位,就命令其弟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否则就要用刑罚来处治他。七步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诗人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责问。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识记。

二、朗读指导法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够领会诗所表达的意境,理解诗的内容。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注意掌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读,自己练读、全班试读、同学间互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句的音律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够加深对诗的内容的透彻理解。熟读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对诗的韵味、声律、意境等有较好的理解。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古诗的特点,积极启发学生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让学生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借助历史还原现场法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民俗、情感以及社会、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可联系现实生活,把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或让诗人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我们身边,还原现场,拉近距离。不能够实景实物进行观察,但可借助多媒体、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动态演示,向学生描述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其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通过把诗描述成散文等方法,唤起学生心中的意象,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教学时还应指导学生想象诗的情节、场景。教学《送孟浩然广陵》一诗,只需要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从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画面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理而下,学生自然就领悟了诗中的意味:晴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而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远逝而去。他敬爱的好友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舟帆远去了;望呀,望呀,舟帆只剩影儿了;眨眼之间,帆影也不见了。”可见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切。于是,长叹道:“唯见长江天际流”。感情真挚,感人至深。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