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范文第1篇

简单的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展示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1

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2

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3

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4

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5

简单的端午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有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日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

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五日(选一)

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传统节日;儿童立场

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品德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小学品德课中,“传统节日”的教学内容是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在各册教材中的。纳入传统节日的教学内容,旨在加强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普及,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传统节日往往以成人为主角,儿童特性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基于这样的课程性质,它所倡导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真”“童趣”。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始终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激发起儿童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亲近传统节日、进而爱上传统节日。

一、立足儿童,为传统节日创设新“趣味”

在孩子们的眼中,我们中国的节日过于传统、死板,不如“洋节”的热闹、新颖。如果孩子参加了一些节日活动,也只是停留在吃喝的层面上。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儿童立场,引导儿童主动参与“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打造“有趣”的品德课堂。

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我首先让孩子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新年物品,主动参与活动,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观念,训练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升华感情。

新年,作为中国人一个盛大的节日,其背后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依托。让孩子感受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体会新年给人们带来的新气象和美好祝福,只是最浅层的目标。让孩子在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中了解春节的一些习俗,了解过新年各地各国不同的习俗及其变化,了解这些习俗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让孩子因知而爱,爱上这个节日,爱上这些习俗,爱上家乡和祖国,发自内心地去喜欢,才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

上课伊始,我用音乐渲染过年气氛,很快就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进入“过年”的氛围中。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春联、年画、灯笼、窗花等进行了解,更重要的是我让他们自己贴对联、贴福、贴窗花等,学生一边贴年画,一边听老师讲解年画的来历,从而知道了秦叔宝和尉迟恭等门神的故事;有两个学生为了对联的读法争论起来,也因此知道了对联从右到左的读法,以及其中丰富的祝福含义……过年当然少不了吃饺子,瞧,在学生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老师的帮助下,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学生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并且都希望自己能吃到那个有硬币的饺子,说是会有好运降临。然后从吃饺子引开,说说你知道的过年习俗还有哪些。以吃、玩、活动等一一细讲,由家乡习俗到各地习俗,用图片、影像等让孩子有直观的了解。最后,让孩子在《新年好》的声声传唱中,细品新年的快乐!

从儿童立场开始,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让传统节日变得“有趣”“好玩”,才能受到儿童的喜爱,才会收获精彩的品德课堂。

二、自主探究,为传统节日设计新“衣裳”

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别强烈。“传统节日”的教学过程也应该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行为,为“传统节日”设计新“衣裳”。也许,我们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新品德课堂。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还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享誉国内外的赛龙舟活动,特别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事,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对自己民族这些传统的东西怎么能一无所知呢?所以,我决定要让学生好好研究研究端午节。

孩子们跃跃欲试,大家都来为“今年我们如何过一个‘新端午’”献计献策,师生群策群力,很快形成了如下研究方案:(1)搜集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等有关资料,进行编辑整理,最后设计出一张或几张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手抄报。(2)学做香囊、学包粽子。(3)搜集、摘抄、吟诵与端午节有关的诗文,感受端午节文化。(4)设计、制作“龙舟”吉祥物,写清设计意图送给屈原家乡的小朋友。(5)观看或阅读与屈原有关的电影、小说,举办“屈原在我心中”的论坛。

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案实践,并自愿组成小组合作完成。随着活动的蓬勃展开,学生感悟着“端午”的文化,享受着查寻的乐趣!

端午节到了,那真是一个“新端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手抄报最引人注目!它介绍了端午节传说、赛龙舟起源、发展及比赛规则、粽子种类、屈原生平等。大大小小、花色各异的香囊,挂在了每个孩子的胸前。“奇形怪状”的粽子,虽然让人忍俊不禁,但却别有风味。诵读吟唱《和端午》《五月五日》《端午节悼屈原》等诗词、吟诵者感情真挚,使听者入情入境;我们班的才女更是创作了诗歌《追寻屈原》,让人感受到了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

孩子们用自己的“儿童心性”对传统节日习俗作出了独特的诠释和演绎,带我们走进了不一样的品德课堂。在这里,孩子们的生命获得如风般的舒展,体味着传统节日的美好,更感受着美好的生活。

三、科学认识,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理念”

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传统节日中多蕴含着积极健康的文化内涵:春节举家团圆、辞旧迎新;元宵节赏灯猜谜、共叙天伦;清明节家庭团聚、缅怀先人;重阳节登高望远、尊老敬老……然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其中既有民族精神的精华,又有非科学的、落后的因素。因此,在“传统节日”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理念,使传统文化星火相传。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范文第3篇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我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学习研究,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项工作在适合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整合,效果明显。

1.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常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语文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如果运用主题活动的方式,再加上活动方式的探究性、体验性,那么它就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特征,因此,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做到方式上的统一与融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的《包公审驴》时,我感觉它的故事性比较强,很适合编演课本剧,于是我们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加入当时有名的《武林外传》的元素,流行歌曲的元素,流行街舞的元素。孩子们亦唱亦跳,幽默滑稽的表演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自身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再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的《长城与运河》前,我开展了"走近万里长城"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从长城与运河的变迁史、历史作用和地位、风光介绍等个方面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式,搜集大量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了长城与运河,了解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开展这些语文综合性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习水到渠成。学生那充满激情的朗读,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解读,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活动成果展现的多样性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习融合的无限生命力和美好前景。

2.综合实践活动与祖国传统节日的有效整合。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因此通过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每个龙的传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2008年,中国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节假日之后的第一个端午节,我适时带领学生开展了《粽叶飘香话端午》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开题会上,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了:来历组、习俗组、文化组和食俗组,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通过搜集图片文字、现场采访、拍摄录像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并在粽叶飘香的季节里共话端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手抄报、表演钟馗捉鬼、配乐的《离骚》朗诵、制作五彩线、现场包粽子……学生们跃跃欲试,将自己的兴趣发挥到了极致。在老师讲到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已于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时,学生感触颇多,普遍认为:我们的“洋节”过得太多了,愚人节、圣诞节,我们过得那样热闹,现在想想,我们民族不是也有很多美好的节日吗?除了端午节,我们还有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除夕……我想,我们该好好地过我们自己的节日。毫无疑问,这番感慨比老师讲多少遍的灌输都要来得真切,来得深刻。

3.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工作的有效整合。

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已经近20年的时间了,我明白孩子的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但枯燥的说教往往让孩子们厌烦,不愿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兴课程的出现,无疑为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搭建了一个特殊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将德育这一传统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兴课程相整合――在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落实德育,在德育的情感召唤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程。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精彩实践;源于生活

鲁迅先生这样描写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低唱,蟋蟀们弹琴;拔何首乌,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即使是白雪覆盖着的冬天,也是趣味十足……”这一段文字使我不由得联想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实践空间和发展机会,在那里领略到社会的博大,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感受到人生的精彩。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次生命成长的体验,如何走向生活寻找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立足校园生活,探索实践途径

学校是儿童生活的基本空间,充满朝气的校园是学生的乐园。校园作为学生最熟悉的活动场所,从这里开发综合实践资源是最便利、最符合学生的实际的。所以,将校园生活巧妙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就能为综合实践活动注入生机,使它富有新鲜气息与生活特色。

例如,《校园植物资源调查》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聘请园林局专家给学生授课和指导,经学生分组调查、认真识别、记录,校园内共有12种主要植物。在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满怀喜悦的心情给植物挂牌,使春意盎然的校园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此次调查活动,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获得了体验成果的愉悦感受,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爱我校园的意识和热情。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校园中具有生命力的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那综合实践活动会在校园中处处开花。

二、着眼家庭生活,丰盈实践内容

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迈进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与理财、护理与保健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的拓展策略之一。

我们根据学校区位特点(地处城乡结合部)和学生家庭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1)在综合实践活动《生命中的水》中,先让学生调查各自家庭一周的用水情况,再让学生设计出各自的家庭节水方案并在家庭中实施,然后再调查节水后家庭一周用水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节水意识和用水习惯,以及数学应用能力。(2)开展亲情账结算活动和今天我当家的厨艺比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父母生育、养育自己的艰辛。(3)结合母亲节、父亲节等,倡导学生写信给父母表达心声,做感恩卡、折千纸鹤、温馨百合花等手工艺品送给父母,主动做“孝心家庭作业”,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煮饭、炒菜等,这样增强了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挖掘社会资源,开拓实践舞台

同志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教师应该努力挖掘社会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环境等教育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得以开发利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策略。比如,《无公害绿色蔬菜的调查》活动开展前期,我们就需要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农贸市场。这时的他们,俨然一个个“小小研究家”,少了平时的嬉嬉闹闹,多了一份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走访蔬菜市场管理人员,了解蔬菜的进货渠道以及产地时,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对信息的把握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学生对无公害绿色蔬菜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懂得了一些有关的知识。通过这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时令时节开展活动

威海一年四季的色彩层次清晰。抓住时令特征明显的资源优势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有利于激发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秋天到了,金黄的稻子成熟了,苹果树上的苹果笑红了脸,可开展季节性很强的综合实践活动——“成熟的秋天”,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劳动的滋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活动

威海民风淳朴,民俗丰富,像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民俗节日的背后,深藏着文化底蕴,让学生去搜索、展示,定会受益丰厚。如,在端午节来临时,我们开展《粽香端午》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上网搜索、查阅有关端午的传说、故事、诗歌等资料;在学生产生深入探究欲望时,引导学生将问题分类、人员分组,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并将收集到的资料筛选组合,以各具个性的表现形式(诗朗读、演小品、编手抄报、美文共赏等)展示汇报。学生在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意义时,积累了端午文化,爱国热情随之激发,并且学会了围绕主题、搜集、筛选、整理及运用信息的能力。

4.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走入企业、大学,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从“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出发,以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真正地在参与中体验,在实践中发展,感受到知识和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路在脚下,而希望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2]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育科学研究,2002(3).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高效课堂;语文作业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过,在农村住宿学校,这样的“语文实践”如何操作呢?如何落地生根成为教学中可以操控的常态呢?这一点值得研究与

探索。

我在教学实践中,依托“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做了一些尝试,供大家讨论。

一、把握先进理念,紧扣课本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理论就是航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的设置,不就是一种引领吗?它促使教师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生活,运用语文常识去掌握语文规律,去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那么教学中紧扣课本设置的内容进行教学与作业的设计,进行适度地拓展与挖掘,从而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正符合课标的指导思想。

二、作业布置,打破常规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的三个综合性学习分别是“让世界充满爱”“走上辩论台”和“怎样搜集资料”,这三个活动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单元的后面。

我们学校是住宿制学校,学生每周五天住校,两天在家。为了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综合活动中,使学生的准备活动落到实处,我布置作业时打了个提前量。

比如在上第一单元之前,我就布置“让世界充满爱”的准备任务。每周放假前布置任务,返校后督促学生整理资料,一二单元的新课结束时,历时近一个月的综合性学习的准备也比较充分了。然后在此基础上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展示,都能达成高效。

三、利用现代科技,让学生爱上作业

电子时代,学生的假期几乎被电子产品“绑架”。与其让学生放纵自己在网络,不如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电子产品,科学地利用网络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综合性学习需要大量社会实践,也需要大量资料,更需要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组合与优化,刚好把学生们的网络兴趣引向正途。

比如“怎样搜集资料”这个综合性学习,教材上只让查中秋节、三峡、电脑这三个内容。但是,教材是个例子,可以拓展延伸。为了能够全体参与,我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又把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罗列出来,再把我们襄阳本地的旅游景点列出几个非常有名的,让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传统节日和一个景点资料的搜集。

作业布置后,跟进两周。再让同学们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制作成幻灯片(实在不具备条件的小组也可以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我承诺,凡是用幻灯片有创意地展示搜集成果的小组,都给时间进行展示,并对展示进行评比,优胜小组有奖励。这样的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也让人惊喜连连。同学们展示的幻灯片中,有图片,有文字,有音频,有动画;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展示还非常有创意。

比如负责“春节”的小组,除了完成任务教材任务外,还现场演绎春节的部分传统习俗,全班互动猜与春节相关的谜语,演唱与春节相关的歌曲,播放曾在春节演出的经典小品的视频……同学们利用现代科技,有效完成作业,以至于后来每节展示课都成了孩子们的节日了。这样打破常规的作业,生动生活,又符合孩子心理,所以课前准备异常充分,那课堂展示时的高效与精彩就水到渠成了。

四、教师敢于放手,学生成长迅速

有的老师也许会以为,综合实践活动会很麻烦,需要很多精力。其实,只要组织得好,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会做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好。

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放手让小组长进行安排协调。各小组长熟悉自己的组员特点,能充分利用每个人优势来协作完成任务,这能够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

这样的作业,确实有难度,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但是他们有办法解决:有的去请教电教老师,有的找自己的亲朋,或者直接跟老师学习。总之,他们为了完成感兴趣的任务,不怕困难,会不断探索,同时还乐在其中。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标是最好的引领,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每次读到这里,我就感觉春风拂面、心内开花,因为我让这个理念落了地,生了根,并且长枝开

花了。

综合性学习考点很多,内容也很繁杂,若只为应付考试的话,会让学生倍感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我们能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就一定能让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

现在,尝到甜头的同学们,每到放假时间,会倒过来“逼”我布置假期作业。虽然同学们会在班级群里不断吐槽语文作业“奇葩”,但返校后,他们又津津乐道于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有了这样的“奇葩”作业,有了这样扎实的活动,高效课堂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