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孔乙己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的一生背负的太多太多,也许我们就是陪伴着这些使命走到最后的。从起点到终点,又慢悠悠的回到了起点,历尽了沧桑,回首往事,看着自己一路走来脚下那个深沉的脚印,我们才会明白这就是成长。
我以为我不会哭,可是当东方闻音死的那一刻我却还是留下了眼泪;我以为我不会再气愤,可是当梁大牙被江古碑陷害,张普景惨死,我满腔的热血聚集在身体的某一部位,蓄势待发。
梁大牙的一生,都是在为革命而奋斗着,一开始他什么都不懂,而且大大咧咧,脏话连篇。按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没素质、没文化、低俗。可就是这样一个人,谱写了历史的新篇章,他很聪明,学的也很快,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打了几年的战,人也慢慢地变得成熟,懂得去聆听他人的想法。应为他知道他和那些人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是革命。一个人一辈子的路是用脚坚定的走下去的,而在走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人,这些也许是你一生的朋友,又或许是你一生的敌人。每个人都是一匹千里马,只是等待伯乐的出现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遇见杨庭辉、王兰田是大牙人生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一种信任,所以他们彼此互相尊重,而这种信任,经过时间的洗礼,依旧和当初一样光彩照人。然而推动大牙向前的,却是那个曾不谙世事的小女生,东方闻音的出现是大牙一生的幸福,他以前不懂爱,只是想占有,可是对东方闻音他却是宠着她、捧着她,一心对她好。古典诗词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许就是这种感觉吧。爱是什么,爱就是当他遭人陷害的时候,她能握紧他的双手对他说:“我相信你。”我以为他们会支撑着彼此走到最后,可是结局又是什么,是两个相爱的人阴阳相隔。他们明明已明白了自己的心,可是却终究没有在一起。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被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摧残那残留在战火中的一曲凄凉的悲歌。东方闻音说:“告诉梁必达,我是爱他的,我爱梁必达,也包括梁大牙。”是的,她爱的不仅是那思想高度觉醒的梁必达,也爱那粗鲁的、脏话连篇的梁大牙。我哭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总喜欢打击读者的心灵。再后来,大牙娶了安雪梅,说实在的我有点气愤,为什么他要娶安雪梅,却只因他那句:“我这一生只爱过一个人,那就是东方闻音”而融化于心。
遇见张普景可以说是大牙这辈子最大的荣幸。他总是反对大牙,因为他对大牙有误会,知道大牙的思想开始觉悟,懂得了谦让与忍耐,,张普景对大牙的看法才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他没有故意找茬,他只是有些固执了,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那便是真诚,历史的更新往往出现很多弊端,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像张普景那样讲真话,一生光明磊落呢?时代的进步改变了多少人的本性?虚伪的荣华又害惨了多少人呢?我只能说我很心寒。
其实这本书我最在意的是高秋江,一开始的出场便是冷艳。我以为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冷美人,可是她背负的却是那份深到骨子里的痴情。思绪又回到了那一年,莫干山去接高秋江,却因一场暴风雨而阻断了前进的道路,秋江和莫干山的背上问他想不想娶她,两个纯真的少男少女不知情为何物,到了最后却还是分离。他不会明白她的心其实更痛,爱上了就是爱上了,而现实和梦境的距离却永远隔着一个天和一个地。“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啊。他可以愤怒地夺门而出,她可以走得坦荡,可是她呢?留在原地苦苦地等待,时间是一种烈性的毒药,让女子失去青春,沧桑了容颜,而那颗心却始终无法割舍爱恋,我笑她傻,却又为她在等待的途中所经历的一切而默默哭泣!突然想起了一首歌:“谁让你心动,谁让你心痛……只是女人容易一往情深……”依稀记得那个白雪皑皑的傍晚,她靠在他的怀里诉说着那潸然泪下的往事,时间是一种神奇的解药,释然了两颗伤痕累累的心。他们的一生经历的太多太多,我想对于莫干山来说,死也许是一种解脱吧。
其实我一直很纠结他们要不要在一起。理由有二,一是近亲结婚是不被世人所认可的;二是他们爱的太苦,任何一个感性的人都希望他们能在一起。那一世,我看见一个身着旗袍的女子,在等待中度过了一生。但愿来生他们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呵呵。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要学会成长的,只是我们不知道成长会让我们失去什么。而且没有磨难的成长不会幸福。周国平也说过:“我们走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的事情是无数的,其中多数非自己所能选择,它们组成了我们每一阶段的生活,左右着我们每一时刻的心情。我们很容易把正在遭遇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十分重要。然而,事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走过的路时便会发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多的,它们奠定了我们的人生之路的基本走向,而其余的事情不过是路边的一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小景物罢了。”微笑是成长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质疑;用喻;综合归纳
近几年来,我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中差生,他们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认真备课,进入课堂,他们却思考着在课堂中搞恶作剧,致使教师无法正常进行教学。再加上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曲解,农村学生大量流失,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更缺乏学习兴趣。面对此种情形,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搞好语文教学?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质疑、用喻、综合归纳是搞好语文教学的佳径良方。
一、质疑是开启知识之门思维之窗的钥匙,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重要举措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不断的思维,不断的探索,也就必然会加深对读物的理解。我国古代,就有不少教育家提出了“学须善疑”的宝贵思想。北宋张载提出了“学则须疑”,南宋朱熹也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引导学生质疑以及教师精心策划设疑是激发学生内驱力、挖掘潜在技能、增长知识的良方。带领学生在“山重水复”之中思索质疑,启发引导他们解开一个个谜团,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施教方案。
设疑内容也大有讲究,不能搞形式,花架子。问题过于简单肤浅或过于繁杂广大,是设疑之大忌。应在学生易混淆、易忽略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密切处画龙点睛、短小精悍、恰到好处地设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设疑解疑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或由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解疑;或由学生自己设疑,指导学生释疑;或由师生共同质疑,辅导学生破疑。于“疑”处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从而掌握有关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如我在教《愚公移山》这一课时,学习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师的设疑法。在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句时,不按通常“什么叫孀妻?”发问,而问:“有一个七八岁小孩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爸爸同意让他去吗?”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他没有爸爸呀!”“何以知道?”“因为他妈妈是孀妻,孀妻就是寡妇。”这样的设疑发问,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有关知识,增长了能力,加深了印象。
二、用喻是深入浅出进行形象教学的有效手段
生动形象的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抽象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如议论文的论证,语法等。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适当地运用比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运用比喻教学,能使较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使较深奥难懂的道理通俗明朗化,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掌握。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分析、文章体裁等诸方面均可用比喻教学。
我在分析鲁迅的驳论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以打靶为喻,将敌论比喻成靶,敌论点为靶中人头,敌论据为靶中人身;论据则是射向靶子的三支箭,并把以上比喻用板书在黑板上图示。这样图文并茂地用喻讲解分析驳论文章的论证过程,学生豁然开朗,易于接受。
文章体裁也可用喻。我在讲到《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的体裁时,突然问:“它有个姐姐叫啥?”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回答:“通讯”原来我教七年级时,将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三者称为“三姐妹”。作为姐妹,必有其相似处共同点,即真实性与及时性;又有其各自的面貌个性,篇幅、文学性、时间性有所不同。将这三者体裁比喻为三姐妹,不是很恰当吗?学生兴趣盎然,经久不忘。
三、综合归纳是帮助学生有条有序存储知识的仓库
语文学科知识面广,琐碎繁多,如把知识之珠系成一串串、装成一盒盒,那学生就能有序地接受与存储并便于提取使用了。综合归纳就是串珠装盒之举,可让学生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条有序,事半功倍。
语文知识中的字词、修辞、文学常识等各方面均可以也必须进行综合归纳。
学生学习文言文,对释词译句颇感头痛,常会记此忘彼。因此,文言文教学在阶段复习时,应进行一些归纳。例如,学过的文言词,表示否定的有:莫、未、毋、勿、弗、非、否等等;表示行走之间(由慢至快排列):步、行、趋、走、驱……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寡人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君、子、若等;指示代词“这”:是、此、斯、个。表示具体到某一天的时间词有:“望”是每月十五日(农历),“既望”是望后第一天,即十六日;“朔”是每月初一,“晦”是每月最后一天。《乐羊之妻》一文中“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一句,中的“懿”字笔画多,不好记,可归纳用“美好的壹次心意”一句话来记住它的义、形、音。“美好的”是字义,“壹次心”组合成字形,“意”为读音。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鲁迅八篇作品,可归纳编成一个小故事来记:鲁迅回《故乡》看《社戏》,戏名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路上,遇到《藤野先生》和《孔乙己》,他们正在谈《阿长与》的故事,并准备一起去放《风筝》。
一、创设有效氛围,强化情感体验
强化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重在一个“情”字。教师要利用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强化教育力度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与文字、作者进行深入互动。在教学创设与文章情感基调相似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促进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更能够促进文章情感教育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可以理解文章的思想与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去创设氛围,促进学生情感的激活。首先,教师要找准学习内容中的情感激发点,让初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到基础的情感方向。其次,就要加强情感的引导,让还生在语文学习中,借助语文学习的环境进行情感理解。最后,则要突出情感的真实性,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语文的联系。
比如在讲解《海燕》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象征手法,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先对象征的本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托意于物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再利用信息技术去呈现海燕翱翔于海上的图片,播放一首命运交响曲营造氛围,促进学生感受到海燕的勇敢与无畏。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进行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海燕,在狂风暴雨中会有怎样的表现与选择,促进学生建立起不畏险阻的意志品质。
二、加强情境再现,强化情感体验
初中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具有兴趣与热情,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去调动学生多个感官,促进学生动态化地学习语文知识,让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情境的再现,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加强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情境再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得以认可。落实情感再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有利于推动语文改革。情境再现方法,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文章中正确的表现方法进行探索,促进学生的个人情感与文章中表达情感的整合。之后,鼓励学生在原有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找到情感内化的切入点。最后,让学生对其理解的情感进行展示,让学生具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比如在讲解《孔乙己》这部小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情境再现活动。情境再现教学手段的应用,需要以学生对文章有所理解为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先给学生一段时间对文章进行阅读与探究,对文章内容有一个个性化的理解,认识到文章写作的目的。之后,再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有意思的角色进行扮演,于实践活动中去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从文章中人物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时间充足,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多次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了解每一个人物的心理,促进情感体验的丰富。
三、利用情感表达,强化情感体验
情感,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情感这种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被其它人知道与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思考去理解文章中的情感,更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升华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做课堂中的主体,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时,不是学生在体验情感,而是学生在接受教师的观点。教学改革的进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将课堂活动交给学生。应用情感表达,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总结与概括文章内容,理顺语言逻辑去分析文章中的情感。也要鼓励学生深入到文章中的语境中去,从作者“我”的角度去展示自己的想象能力,扩展学习内容。更可以让学生利用写作的方法,用文字去表达自己头脑中的情感想法,让学生在多种方法的促进下实现情感体验的加强。像在学习了《孔乙己》之后,教师就让学生当堂写一份读后感,给学生及时表达情感的机会,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加强。
结语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方法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完成育人目标,构建“有效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育人追求的目标。教师应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以期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引入生动课堂
精彩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启发学生也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如果用精练、准确、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作为开场白,则一定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我在教《春》时就设计导语:提到春天啊,你们会不会觉得眼前出现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呢?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受到无限生机,无穷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接下来,引导学生背诵两首描写春光美好、富有优美意境的古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把学生带到浓浓春意中,领略春的勃勃生机。
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才能达到课堂高效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就是要通过学生相互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领悟获得知识,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真正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境,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使教学效果得以强化,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同时,资源查阅不受时间限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备课条件而制作电子教案,如果教师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就能够让文本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止内容动态化,枯燥内容形象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欲望强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例如,在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如果不适当运用多媒体,不注重切入点的研究,则难免会课堂气氛沉寂,效果不好。假如教师引导学生以讲孔乙己的“手”为导入点,运用电脑制作动态课件,或用幻灯片展示诠释孔乙己的不同形象、不同情况,形象、逼真、具体,则文本主旨便清晰了。再如,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结合文本内容,我上网查找苏州园林的图片。课堂上,学生身处苏州园林的美景中,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美如西子的气息。
五、课堂教学的有效训练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堂堂有训练,但是训练的题目不在多而在精。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训练为中心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利于学生发展。
六、积累运用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作文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于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感情,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出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课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叶老先生的论述中肯、诚挚地阐明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性。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判断能力
创新始于质疑,创新的本质是批判。任何创新都是对前人观点的否定与超越,而要实现这一否定与超越,没有批判精神是不行的。
文贵创新。文章的创新首先应是立意的创新。要使文章立意新颖深刻,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要学会用自己的
头脑,从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进而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
三、巧妙点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出发,得出多种多样设想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过程。它的显著特征是不依常规,不受固有模式的束缚,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立体的,视角不同,结论各异。多角度观察,多方面思考,必然得出新异的结论。
发散思维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教给学生一些发散思维的具体方法,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放飞想象的翅膀,用多条腿走路,用多只眼看问题,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四、引导学生积极幻想,培养创造性想象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生命,是希望和灵感的源泉。作文内容的丰富、思路的开阔,都离不开想象,特别是创造性想象。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1. 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培养创造性想象能力。要表现某些形象,描绘某些细节,可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有些事物、景物,哪怕学生并非感知,也可借助已有的表象积累,分析、加工、改造,想象出新形象,丰富作文内容,增强文章感染力。
2.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对课文进行改写、续写。训练学生的改写、续写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改写时需要增加必要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环境作具体的刻画,对故事情节作一定的补充,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发挥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依据各种描述或提示,在头脑中创造出相应的新形象。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原料,深入挖掘其中的创新因素对学生进行改写、续写训练。例如学完《孔乙己》,可让学生想象、续写孔乙己离开酒店后的遭遇。
3. 幻想性作文。这类作文特点有二:一是指向未来,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二是与自己的愿望一致,是自己希望实现的。这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例如在以《假如我是……》为题的一次作文中一名平时作文不太好的同学由于他喜爱足球,就把自己想象成为一名足球健将:“有巴乔的经验,有贝克・汉姆的脚法,有巴蒂斯图塔的冲击力,驰骋在2008奥运会的赛场上”;有的同学将自己想象成为一株小草,一朵小花,“默默地为人间增添一丝新绿,为大地增添一点芬芳”;……这类题目为学生提供了最广泛的想象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具有独特作用。
五、作文中显出自我
丢失了“我”的作文,只能是胡编乱造的。有的学生上作文课,就抱住“写作大全”、“作文选”,对照那儿涂涂改改,这样拼凑起来与“我”无关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在这样的文章之中,没有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和“我”的个性。张文德先生在《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一文中说:“人和文是永远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人和文的价值都是显得黯然失色,其原因十分简单,那就是违背了作文的规律。”所以,大凡有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都渗透着自己的个性,我们在读他们的文章时能深深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要想在自己的作文中有“我”,就要在平时多练笔,如写日记、周记;写随笔、写读后感,甚至写信。因为这些东西真实地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我”,这里不需要应付,不需要拼凑,写出来的自然是一个有“棱”有“角”的、个性鲜明的“我”。经常这样练习,在写作文时,学生当然就不再遮遮掩掩,不再躲躲闪闪,而是直接地、放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言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作文看作是发表见解的好机会、倾诉情感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