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硕士研究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1篇

1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

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基础、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临床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临床医学人才。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专业硕士“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1]。

2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

根据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有关制度和规定,结合临床实际,我们对两年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临床基础理论强化学习期。为入学后的三个月时间,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对所有学生进行临床基础理论强化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引导他们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专业相互联系,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获取问题的答案。第二阶段是临床实践、工作期。本阶段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阶段,共一年半时间。期间又分为临床相关学科轮转期半年和本专业工作期一年。由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实际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1GGJS-014)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以培养具有较高诊疗水平的临床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此阶段的临床研究生,一定要加强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践[2-3]。第三个阶段是毕业考核期。为毕业前的三个月时间。通过临床病案分析、临床操作考核、临床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综合评价学生两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

3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3.1始终加强英语教育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医学工作语言,医学知识的新进展和新理论大多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获得,对医学研究生来讲,良好的英语能获取最新医学知识。笔者多年来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课程教学,针对两年制临床研究生这个具有较好基础的特殊学生群体,可以使用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学。应用英文版的课件,讲解中贯穿中英文结合的语言授课,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英语水平,要求学生查阅英文文献,作好读书笔记,每月进行一次英文的读书报告会,逐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译能力。

3.2创新能力培养是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预测国家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的科研潜力无穷,关键是如何科学培养和挖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是创新,离开了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4-5]。为此,我们经常组织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导师、中青年归国人员给他们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如何选课题,如何创新,如何保证课题的新颖性。在临床工作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这样不仅可达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更加锻炼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有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2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学术失范 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5-01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与招生数量增加相伴随的是,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增加。作为学术圣殿中的一分子,作为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硕士研究生弃学术诚信和原则而不顾,进行学术造假、剽窃等失范行为,不能不引起社会的思考。

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有利于引导、激励和规范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我国高校加强防治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制度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制度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在美国,多数大学将追求学术诚信视作治校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各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入学教育。在入学时,将印有学术诚信规范的新生手册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签署学术诚信保证书,并开展“学术诚信周”活动。二是课堂教育。美国高校将《研究生道德行为规范》作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由法律专业的教师授课。三是利用校园网、校刊和校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美国各高校一般都会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荣誉守则等规范,挂在校园网主页或印在校刊和校报上供师生查阅,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第一期校报上就刊登“学生守则”,详细阐释何为“学术不诚实”行为。四是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网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献和相关链接,指导学生如何避免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同时,图书馆每年对新生进行如何正确引用文献的培训。

此外,美国各高校还规定了导师在预防学生学术失范中的责任。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显得先天不足。在学术规范教育方面,2004年3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玉圣和张保生教授编纂的《学术规范读本》;同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两位教授编纂的《学术规范导论》。但是各高校并没有开设有关学术规范的课程,也不要求学生阅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学术诚信教育方面,我国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学术诚信教育。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中,主要是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状况、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去向等;在思想政治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未将学术诚信纳入其中。尽管北京高校从2009年9月份开始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当中,但大都采取讲座形式,缺乏普及性和持久性。

笔者以为,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西方高校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制度,区分学校相关部门和导师在学术诚信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取消 “行政式”的学术量化机制

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规格的论文。然而,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急剧攀升,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将读研视为其学术生涯的起点,而是作为找到理想工作的敲门砖。由于不就不能不能顺利毕业,所以那些视为畏途的学生,只好铤而走险,从事抄袭、剽窃等学术失范行为。”

此外,我国自1991年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会计硕士、税务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硕士点,特别是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教育部规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职业背景的工作。两种硕士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而在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国内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了相同的模式,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任务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样,都需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后才能参加论文答辩。“正是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不进步,才造成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单一性,进而导致研究生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不完善。”

国内有些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取消了硕士研究生才能毕业的规定,只要毕业论文写得好,就可以毕业。它们在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督上,实行“打假”制度,即利用“论文行为不端检测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很好地保证了学生的论文质量。笔者认为,国内其他高校可以借鉴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取消研究生才能毕业的规定,让学生将精力放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

三、加大惩戒力度,增加风险成本

整体而言,国内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漠视宽容、姑息放纵,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即使处罚也是尽量从轻,不能从根本上形成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不正当行为。

在惩罚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惩罚措施有章可循。如哈佛大学《哈佛学习生活指南》规定: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其次,学术失范行为的当事者在大学和社会较难容身。如,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博士生手册别告诫:“任何形式的欺骗行为都有可能导致被赶出学校和承担法律责任的严重后果”。

反观国内高校,尽管惩罚的呼声很高,但是有关部门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采取任何措施。因此,构建惩戒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不讲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就不能提高学术水平,这就像不懂体育比赛规则就不能提高竞赛水平一样。没有惩罚制度,就不能制止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只有坚守这道防线,才能起到震慑效果。

参考文献:

[1]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诚信》,载《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3年第18期。

[2]郭洁、郭宁:《美国传统名校是怎样捍卫学术诚信的--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学术规范管理制度评述》,载《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3]张鸿燕:《美国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管理及其借鉴》,载《北京教育》2010年2月。

[4]戴雪飞:《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载《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1期。

[5]贾德奎:《研究生学术失范与道德缺失现象探析》,载《学术界》2003年第5期。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清华校友;校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85-02

一、样本简介

本调查通过在2008年校庆期间组织50名清华学生志愿者,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420份,有效问卷409份,问卷有效率为97.3%。调查对象为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位论文

美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早,一百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历史使美国建立了一整套多层次、多规格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目前全国研究生增长速度惊人。[1]因此,研究和比较中美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改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

1.培养目标

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多样性。首先,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的高层次研究者和高新知识技术的传播者;其次是培养社会中能够多方面发挥作用的高水准的专门职业人才。[2]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个目标体现了19世纪前追求真理的人文主义思想,第二个目标反映了当代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实用主义、重商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强烈的市场导向。

而我国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相比较而言,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专业技术人才,这种单一的定位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助长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导致了现今市场上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而在实践中,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往往注重实用,各高校与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各类新兴产业紧密相连,担负着为国家技术和经济总体发展目标提供人才的重任。

2.课程设置

美国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非常强调文理渗透,并增设跨学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规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坚持学科专业内在的培养目标要求,也兼顾到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专长,这样有利于增加研究生学识的厚度和宽度,也使他们具备多面手的潜能。

从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看,研究生招生的规模增长过快,而对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投人不足,学科和专业设置结构等不尽合理,学科专业面过窄,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博士点少。经过学位制度的改革,中国目前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偏学术性,轻应用性,过分强调传统学科、基础学科而忽视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过高,而专业课程又显得脱离社会实践,造成就业过程中的适应期漫长,所以必须尽快找出切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减少就业与学业之间的差距。

3.教学方式

美国研究生非常重视课堂讨论,这是与美国广泛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分不开的,在课前研究生查阅参考书,为上课做准备。课堂上,教师先讲解,重点介绍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重大发现背景、科学家的思维推理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学校经常让研究生与教师一道参加本科生教学,使他们积累实践经验,[3]并且,美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但有时对研究生独立性的维护和学习的自由度较大,可能成为教授放松要求、逃避责任的借口,也可能使少数学生不适应这种自学为主、独立研究的学习方式而导致被动消极。

我国研究生的课程多,教师授课也多,这有助于研究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但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障碍。教师开设大量的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太少,使有限的学习讨论流于形式,在实际锻炼方面,缺乏严格的、规范的、经常性的训练,硕士研究生参与教学等实际锻炼不多。

4.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优劣在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果的评定上不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与我国也不同。根据统计,美国只有大约四分之一培养研究生的大学要求获得硕士学位必须有论文,除学位论文外,这些学校都将平时成绩和综合表现设为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标准。此外,美国部分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硕士学位对论文则不予要求。美国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除了测试硕士研究生对文献和研究现状的深入了解之外,还要求学生阐述其研究方法的合理性,指出其创新之处和新理论的应用价值、推广范围;最后还要问及本人的工作展望等。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竞争淘汰制,并非人人都可以在修完学分和进行论文答辩之后顺利毕业,即使博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例如经济学专业,规定的课程学约两年,在第二年结束时,举行一次涵盖各科内容的笔试,这次考试可能从专业要求上淘汰一些人,有一半人可能不及格,给他们授予终结性的硕士学位后离校。[4]据统计,美国硕士研究生的淘汰率一般为10%-20%,在一些名校淘汰率则高达30%-40%,这种严出的作风为的是激励在读研究生刻苦钻研,保证美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的高质量。

我国“严进宽出”的研究生制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引入“淘汰制”有利于研究生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在我国,学位论文往往作为获得硕士学位的主要标准,学生一旦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入学后的考试也往往形同虚设,而之后的论文答辩更如同上了保险,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

5.研究生教育的开放化和国际化

开放化和国际化是当代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之一,美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据统计,美国在读研究生中,外国学生约占40%。从导师来看,外籍教师也占了相当比例。各研究生院经常举行国际性学术交流和专题报告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参加,美国一些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吸引众多的国外大公司。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几乎所有的日本大企业都赞助了一个或数个美国大学内的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为其提供最新技术和科研成果[5]。

近几年来,我国开放了办学思路,研究生教育也积极地向开放式和国际化迈进。如招收国外留学生、与国外研究机构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派研究生出境进修等。另外,我国一些大企业与国内高校联合办学也已出现。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晚、水平低,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与他们的合作,汲取他们的长处,学习他们的经验。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上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借鉴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经验我们可以概略地得出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我国硕士培养目标应该多元化,构建硕士研究生教育以专业型为主体的新格局;第二,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强调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第三,教学方式不拘一格。研究生的教学应该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并辅以学生自学、查阅文献、科学实验、总结提高等多种教学形式,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第四,要鼓励研究生标新立异,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人们惯有的常规的思维模式,以积极的探索精神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第五、鼓励研究生更多地参与经常性的、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出国访问考察和合作研究,以便能够及时地跟踪和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开阔研究生的眼界,启迪研究生的思维,更好地和国外同行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侯勇.中美研究生教育比较[J].当代亚太,2003,8:62-64.

[2]刘喻.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J].菏泽学院学报,2007,1:120-123.

[3]王永盛.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3:30-33.

硕士研究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健康就业心理;培养

一、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知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硕士研究生的认知能力虽然整体上高于本科生,但仍有较多学生对自身就业素质及就业优势、劣势缺乏清晰的认识。第二,硕士研究生在薪资水平、就业地域、单位性质等方面的期望值普遍较高。第三,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倾向,职业需求和社会期待之间存有一定差距。第四,硕士研究生群体中自负心理和自卑心理共存,导致或因高估自己而遭遇挫折,或因低估自己而错失良机。

2.情绪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焦虑心理普遍存在。由于就业期望值的提高,受到就业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能否有较好发展前景等问题的困扰,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处于焦虑状态。第二,抑郁心理日渐多发。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硕士研究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自责、压抑等抑郁心理特征,最为严重的甚至会酿成自杀悲剧。第三,偏执心理部分存在。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对某一类行业的过分执着,不能视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特点做出灵活的调整,导致无法顺利就业。第四,矛盾心理普遍存在。自我角色冲突、双重身份的尴尬、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问题都会诱发矛盾心理。

3.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从众心理比较普遍。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上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家长、同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无法对自己的就业形势进行独立研判和分析,从而盲目跟从。第二,攀比心理部分存在。部分硕士研究生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横向或纵向地与他人盲目比较,每当比较的结果对自己一方不利时,就会心理失衡,甚至会行为失范。第三,嫉妒心理个别存在。与攀比心理相近却比其更为不良的情绪是嫉妒心理,少数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将同学视为竞争对手,把他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当他人有较理想的就业岗位时,就会随之产生怨恨、烦恼、恐惧等不良情绪。第四,依赖心理个别存在。部分硕士研究生缺乏主动竞争的意识和勇气,他们将就业压力转移至他人,寄希望于依靠各种关系找到工作。

二、引发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

第一,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形势转变等,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大幅增加,而我国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仍处在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阶段,无法实现人才供需的良好对接。第二,用人单位用人观念转变。很多硕士研究生单纯地认为高学历意味着强竞争力。但是,从目前岗位招聘的实际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越来越理性,追求的是实用性,而不是高学历。第三,就业市场公平性有待提高。硕士研究生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比“关系”重于比“能力”、比“性别”重于比“能力”、比“年轻”重于比“能力”等不公平现象。

2.高校因素

第一,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相对不足。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部分高校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培养需求。第二,培养模式有待完善。部分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导致一些硕士研究生的素质根本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第三,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曾经在一定历史时期,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占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使得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得不到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

3.个人因素

第一,就业期望值过高。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会对工作类型、就业地点、单位选择以及工作酬金等抱有较为理想的期望,而实际就业市场根本无法满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期望。第二,就业动机功利。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只看重与个人短期利益直接相关的工作地域、工作职位、薪资待遇等,不愿意到行业发展需要的偏远地区、生产一线工作。第三,就业观念有偏差。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追求热门职业,没有结合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就业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第四,就业能力有待提高。部分硕士研究生虽然获取了较高学历,但实际的综合能力较本科毕业生并没有显著提高,不符合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健康就业心理的主要途径

1.改善社会就业环境

第一,不断完善就业机制。研究生就业市场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需要增强就业信息的统筹力度,保证就业信息和传播的畅通、及时、准确;需要政府或行业协会定期联合组织招聘会,为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需要用人单位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为在校硕士生提供更多实习和择优录取的机会。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目前,我国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扶持政策不多,仍有很大的政策提升空间。例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新兴经济开发区应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自主创业的帮扶政策,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扶持政策等。第三,促进就业公平竞争。打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特别是要关注大龄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以法律手段维护就业者权益。

2.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第一,培养符合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在逐步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为了适应培养目标的转变,高校必须完成相应的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全面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结合硕士研究生专业、年级特点,进行分类及个性化指导。硕士研究生应该从入学起便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从而确定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也需要加强硕士研究生就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就业技巧的培养。第三,加强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引导硕士研究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鼓励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舍弃个人利益,到偏远地区、基层一线等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

3.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将提升心理能力纳入课程体系。就业能力涉及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与心理相关的能力,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心理健康课程加以提升。第二,开展朋辈辅导。朋辈辅导是指年龄相当、有类似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学生自愿参与,由心理咨询专家或教师指导,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去影响和帮助求助者,解决其心理困扰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朋辈辅导的方式容易被辅导对象接受,容易引起共鸣,也有利于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第三,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主要的危机干预机制包括在学生入学初期组织系统的心理状况测评,通过导师、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等。

参考文献:

[1]庄莉,蔡琼霞.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冲突[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

[2]林利珍.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J].社会研究,2012,(6).

[3]王云秀.研究生就业调查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