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命题作文审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招:扩比词句审题意
视角:定性分析。
目标:明确写作内容。
操作步骤:1、扩成分;2、作比较。前者指扩词为短语,扩短语为句子,扩句子成分,也就是把文题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审视;后者指比照题目的语言形式,另拟一个与之相近或相反的词句作对照。这也是一种“扩”。“扩”和“比”相辅相成,扩后需要比,比后更知扩的重要。学生在进行对题目的扩比操作之前,心中最好默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句话,以确定思维方向。词语类命题:如“熟悉”(09高考四川卷)。(1)扩充词语成短语:熟悉情况。(2)扩充短语成句子:谁熟悉什么情况?(3)做比较:熟悉――熟习(正比);熟悉――陌生(反比)。短语类命题:如“诗意地生活”(07高考湖南卷)。(1)扩充短语成句子:谁诗意地生活?(2)作比较:诗意地生活――诗意的生活(正比);诗意地生活――枯燥地生活。句子类命题:如“有句话常挂嘴边”(07高考天津卷)。(1)扩充句子成分:谁有句什么话常挂在嘴边?(2)作比较:有句话常挂嘴边――有句话常记心里(正比);有句话常挂嘴边――有些话无须常说。
从以上的扩比操作举例可以看出,对题目的扩比彰显了题意。“熟悉”所指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事、物,而“熟习”一词不仅有“熟悉”的含义,而且还有“习得”的含义,它所涉及的对象是抽象的技能和学问。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诗意地生活”是动词短语,而“诗意的生活”是名词短语;前者强调行为过程,后者强调生活状态。“有句话常挂嘴边”,题目表明,这句话是熟记的很重要的一句话,是有必要而且能够起到提醒或告诫作用的一句话,这句话需要经常讲。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题意。
第二招:分析结构审题眼
视角:定位分析。
目标:明确写作重心。
“题眼”是指文题中能够透露出写作重心的关键词语。命题作文的“题眼”一般是能够在文题中锁定的词语。锁定题眼必须要分析题目结构。从文题的结构上看,它有三种类型:词语类命题、短语类命题、句子类命题。短语类文题按照结构成分,具体分为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等类型;句子类文题分为有主语句和无主语句类型。由于题目结构不同,题眼所在的位置也不同,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词语类文题:由于这类文题不存在结构划分问题,因此题眼一般在本身。例如“见证”(09高考山东卷)无论你怎么扩充成分,如“他见证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圆明园废墟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见证”,“见证”这一词语都是最关键的词语。
2.短语类文题:(1)偏正短语:题眼一般在“偏”。偏正短语的中心词是命题规定的写作对象,而短语的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往往体现了命题的特殊要求,因此常被认作题眼。例如“北京的符号”(06高考北京卷)。(2)动宾短语:题眼一般在“动”。动宾短语的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写作的重心所在。例如“品味时尚”。(3)主谓短语:题眼一般是谓语。因为谓语的语法功能是表述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所以它是写作的重心所在。例如“我能”(07高考辽宁卷)。(4)并列短语:题眼一般体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表现为存在某种关系的并列短语类文题,其内在关系的要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对立统一关系,如“山的沉稳,水的灵动”(05高考江苏卷);b、是非取舍关系,如“向前看与向钱看”;c、条件因果关系,如“一步与一生”(07高考四川卷);d、平等共存关系,如“谦虚与表现”;e、先后主从关系,如“成人与成才”。审这类文题,我们如果能够理清出现在文体中诸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锁定了题眼。(5)动补短语:题眼一般在“补”。因为动补短语的补语是动词后的补充说明成分,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程度、状态、结果等内容,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它往往是命题的关键所在。例如“行走在消逝中”(07高考湖南卷),“在消逝中”是介宾短语,做动词“行走”的补语。(6)介宾短语:题眼一般是宾语。因为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引进对象,所以介宾短语的宾语才是关键词语。例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3.句子类文题:由于无主语句子类文题容易和短语类文题相混淆,因此学生在审题时要能够有效判断出该文题是不是无主语句子类文题。判断的方法是,看该文题是否表达出一个观点,或者隐含着一个观点,如果符合上述条件,那么这个题目就是句子类题目。句子类文题的题眼,一般在谓语上。例如“带着感动出发”(08高考安徽卷),“出发”就是题眼。
关于确定题眼的位置,这里所强调的是一般规律,这就是说,在审题眼的问题上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存在。现特举两例加以对照说明。
例1 “北京的符号”(06高考北京卷)和“人之常情”(08高考天津卷)。这两个短语类文题虽然都是偏正结构,但两个题目的限制语却有明显的不同,“北京的符号”中的“北京”具有很强的很现实的限制作用,因为各个地方都可有自己的符号。而“人之常情”则具有特殊性,“人之常情”是一个成语,其中的限制语“人”所起到的限制作用显得弱化和虚化,因为成语是固定结构,本身不存在内部词语替换问题,绝不可能将“人之常情”替换成“鸟之常情”“树之常情”之类的话语。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文题“北京的符号”的题眼是“北京”,“人之常情”的题眼是“常情”。
例2 “触摸城市/感受乡村”(08高考浙江卷)和“说安”(05高考北京卷)。这两个题目虽然同为动宾结构,但前者题眼在“动”,后者题眼在“宾”。为什么呢?因为前者的宾语规定的是写作对象、范围,而动词“触摸”“感受”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说安”不同,“说安”这一文题可供发挥的成分却不在动词“说”,“说”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规定了文体的要求,显示了文体的特征,它的指向意义是要求学生将文章写成议论文;而文题的宾语“安”的发挥空间却相当大。我们可以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落脚,从“安定”、“安全”、“安逸”中任选其一切入,可将“安”扩充成为“安贫乐道”“安分守己”“安邦定国”“安身立命”“安居乐业”“安于现状”等成语入题。总之,“安”定位在哪儿,题眼就在那儿。
第三招:开掘虚实审题型
视角:定向分析。
目标:明确写作路径。
文题的题型有实题、虚题之分。所谓“实题”,指的是有具体意义的话题,如“脸”“习惯”“位置”“踮起脚尖”、“有句话常挂嘴边”等。所谓“虚题”,是指意义比较抽象的题目,如“今年花胜去年红”、“留给明天“、”出和入、“一花一叶一世界”等。另外,还有一种虚实结合型的题目,如“提篮春光看妈妈”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所谓“开掘虚实”是指运用联想的手法,对文题进行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探索、推导,从而解读出该题目所具有的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
操作步骤:
1.审清题型虚实,以确定题目所具有的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例1、“踮起脚尖”(09高考湖南卷),此题是实题。“踮起脚尖”是一个简单而具体的动作,但“踮起脚尖”却含有隐喻义,其基本隐喻义有两种:一是努力向上、发挥主体潜力以接近目标;二是努力往远处看,树立高远目标。例2、“今年花胜去年红”(05高考辽宁即卷),此题是虚题。“花”是喻体,是虚的,“花”喻什么,须首先落实。“今年”和“去年”也是虚的,不可死板理解,今天胜昨天,现在胜过去,未来胜现在都符合题意。“花”可以比喻“生命”、“人生”、“事业”、“生活”等美好的事物。
2.依据题型虚实,以确定切入路径。从理论上说虚实题的切入路径有四种:①实题虚写、②虚题实写、③实题实写、④虚题虚写。如果对四种写法进行优劣比较,则前两种胜过后两种,第三种胜过第四种。因此,我们在写作的切入路径上,要有效做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谋求实题虚写,虚题实写,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优秀作文。
一、逐字酌题理范围
学生见到作文题,认识上往往出现两种误区:一是题目似曾相识,因而不假思索,草率动笔;二是以为题目很难,心里发慌,无从下笔。为此我告诉他们冷静分析,逐字斟酌题意,理清写作范围。
二、同中求异明题意
从临场作文命题讲,既要以平时训练的内容为基础,又要有区别,不能盲目把考场作文与平时习作等同起来,要从类似题目中找出不同点,准确把握题意。如《我的同学×××》和《我和同学×××》,都是记人,但前者是记同学×××一个人,后者却是写“我”和同学×××两个人。
三、异中求同巧选材
有些作文题目不同,但却可以运用相同的素材来表达,反之,同一种素材也可以冠之以不同的题目。平时习作写过许多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作文,但是考试题目往往有所变化。如《我的榜样》这个考题平时没有出现过,但是有关榜样的材料我们写过,如《值得我学习的一个人》《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令我敬佩的一个人》《令我难忘的一个人》,它们题目虽不同,但是内容大同小异,稍微改造一下都可以成为考题《我的榜样》的材料。
四、深入探究找规律
临场作文题目多种多样,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有些作文考题就是用事件的结果来命题的。如《那次,我流泪了》,我们根据“流泪”探究流泪会有哪些原因?伤心使人流泪,难过、委屈、激动、幸福、骄傲、被批评、被表扬、气愤等都会使人流泪,这样一追究,材料就多了。挑选一个感受最深的材料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切题,而且生动。
有的作文题目只是个词组或短句,意思不完整,限制也少,选择余地大。这时可以前添后补,使范围变小,题意就更具体。如《中秋之夜》,只限时间,至于谁在中秋之夜干什么没有限制,可以自由添补,如在中秋之夜守卫边疆,我们一家在中秋之夜等待远方亲人的归来,等等。
五、展开联想寻思路
从“生活经历”到“情感体验”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中强调:学生应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大同小异的,而“情感体验”却像树叶纹路或掌纹一样是不尽相同的,因此,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应更关注“情感体验”的个体化和真实性,应会削弱一些人为的、外在的标准因素,给学生的情感松绑。命题者应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引导学生真实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那些容易让学生习惯性套上虚伪面具的题目。2006年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即呈现出了说“自己”的特点;是“我”在“想”,而不是“他人”,因此会写出“真我”。
从“特长和兴趣”到“自主写作”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中强调:学生应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客观上讲,高考作文命题具有某种统一的、强制性的特征,很难顾及每个考生的“特长和兴趣”,但是,既然“新课标”体现了“自主写作”的精神,那么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会尽可能地与这一特点和要求达成默契。在充分尊重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基础上,加大命题的无限性,材料作文也好,话题作文也罢,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是客观存在的,但标题作文的限制相对弱一些,这几年的命题似乎有回归标题作文的趋势,像2006年的作文题“北京的符号”、“愿景”、“读”、“肩膀”、“谈意气”等,这些都给学生的自主写作预存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从“搜集素材”到搜集“有用信息”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中强调: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素材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原始材料,一般是零乱的、不完整的,但“有用信息”却包含其中。每个地区的考生可搜集的“有用信息”莫过于身处的环境(地区)所赋予他们的文化信息,比如北方的“黑土文化”、南方的“朝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等,命题者会尽可能引导考生写出自己家乡独具文化特色的东西,如让考生写家乡的名胜古迹、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甚至街边具有传统风味的小吃。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应该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命题,尤其是在很多省份可以自主命题的情况下。2006年北京卷的命题“北京的符号”就极具“地方特色”,不能在全国“通吃”。
从“鼓励学生”到“写作欲望”
1、促进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2、让学生懂得名人、伟人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分不开,“习惯就是素质”和“好习惯成就未来”的道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选好演讲学生、学生主持人
三、活动过程
( 活动前播放《好日子》,让大家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
主持人女: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
主持人男: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合:我们四班特举办“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文明学生”的主题班会
女: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画面(播放有关和奥运会的图片),看完图片之后我想问一下大家的感受。(生答自豪、激动等)
女:是啊,看到这些画面,做为中国人的我们怎能不高兴、激动。我们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高兴,我们为国旗的再一次升起而激动。
男: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我的中国心》(播放)会唱的一起唱
女:“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是啊,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男: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本,我们是炎黄子孙。
女:我们先进入第一板块“弘扬民族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精神呢?我想先让我们的班主任给我们讲解一下民族精神。
师:民族精神概念: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学术界曾经进行过几次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化了关于民族精神的认识。但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今天,我们就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来谈一谈民族精神的内涵。
男: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那么我们对于爱国方面的名句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们来举行名句竞赛(抢答)
女:我们由刚刚的事例可以知道许多的名人、伟人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分不开的,如岳飞从小他母亲就在他的背上刻下了精忠报国,让他从小就立下了报国的雄心壮志,那么我们也应该学习古人,从现在起养成文明华考范文的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下面我们进入下一板块“争做文明学生”
女:下面请我们的班主任给我们谈一谈争做文明学生应把握要点:
师:抓养成、促创新,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小学生(屏幕上打出)
1、文明习惯:教育学生行走稳健,坐正、立直,谈吐举止文明。
2、学习习惯:很多同学对待新知识如饥似渴。新学期书一发到手,就把各学科的书粗览一遍,了解新的知识梗概。在日常上课,每一节课前充分预习,课上专心听讲,抓住重点。认真复习及时巩固,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利用课余博览群书,从中获取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3、卫生习惯:既要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
4、生活习惯:按时休息,按时起床,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更不要买路边无照商贩的小食品,以保证身体健康,要克服丢三拉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健体习惯: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女: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华文明靠我们传承,民族精神靠我们弘扬,中华民族靠我们振兴。为此,我们郑重宣誓:
一、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树立远大志向和正确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成长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在一起,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做好准备。
三、遵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
四、热爱科学,尊重知识,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勇于创新创造。
五、树立劳动意识、效率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进取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基本素质,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宣誓(全体同学)
女:同学们,让我们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刻苦学习,健康成长,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眼题型,整体把握。
考场作文的题型,不外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几种不同的形式。审题立意,要针对不同题型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分析。
话题作文里的材料不只是简单的话题的引语,还是考生进行审题立意的提示语。考生要善于从话题材料里解读清楚命题者的相关意图,分析清楚话题里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等做出的相关限制。
命题作文给定题目后,考生就要根据作文题目中所含的有关字词来确定文章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种文体。
半命题作文只给出一半题目,另一半由学生自行确定。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命题权,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擅长的文体,通过巧妙的补充,从有利于自己表达的角度来审题立意。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有着较大的区别,关键在于这里多出了材料,审题立意必须依据所给材料进行,从材料中提炼主题来进行写作。
总体上根据题型特点来审题,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紧扣题眼,突出中心。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题目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审题就是要分析题目,通过对题目结构,尤其是对题目中关键字词即“题眼”的分析,来确定作文的内容、范畴而立意。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对话题作文,要仔细阅读文题中的材料,迅速捕捉题目里反复出现的关键字眼,扣紧关键词,从一个小的角度切入,明确重点,确立中心;对半命题作文,要认真分析其表达形式,理解要求,仔细斟酌后进行补题,一般情况下你所填上去的就是最关键的;对材料作文,要细致解读材料,品析内涵,提炼主题,确立立意角度。
深入推敲,巧妙切入。
明确了文章体裁及字数的要求,抓住了题眼,下面就要审材料了。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思考方法,确立好写作的方向。是要回到文题中来,细审关于拟题、取材、格式等方面的要求,作文过程中不容违反的规矩,其他特别的要求。要进一步明确,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审明范围,即要明确我们所选材料的时间、空间、数量及人称、范围上有什么限制。认真思考,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释义法:较适合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就是扣准题眼,根据该词语的词义来发散思维,确定主题。比如命题作文《战胜挫折》。“战胜”就是克服,超越。“挫折”就是困难的意思。关键是战胜挫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你要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