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长的痕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饭喽!”一声吆喝拉开了午餐的序幕,我端起饭碗,夹起一块烤鸭,又夹了一块烧鸡,往嘴里扒了一些饭,不小心就撒了一些饭粒,我也没在意,可老爸却不高兴了,说:“饭怎么能掉在桌子上呢?吃的时候要有吃相,要捡起来吃掉,多浪费呀!”我却不以为然,道:“这几粒饭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好浪费的!”“粒粒皆辛苦呀!农民伯伯多辛苦呀!再说咱们中国如果人人掉几粒,那得有多少呀?”老爸教育我道。我反驳道:“哎呀,现在都高科技时代了,哪要农民伯伯种田啊,动动手指头就行了。”听了我的话,爸爸神情凝重,把我们带到他的童年的河去。
“我的童年生活在七十年代度过,家里一共有5个兄弟,每次吃饭,菜还没上桌,饥肠辘辘的我们早已把饭一扫而空,连碗里的饭粒也舔得干干净净。”我惊呼,插话道:“老爸,你们当时简直是饿殍啊,那你们平常没吃上几块饼干来充充饥?”“我们哪有你们现在这么幸福,饭团就是我们那时最好的零食,平时肚子饿了,就拿饭团来,别说什么零食了。再看看每粒饭经历的过程吧:播种,施肥,收获,剥壳,包装,蒸熟等几个环节,这才送到我们的嘴边来。”
听了老爸的一番话,我似乎懂了一些,可是,为什么我和老爸的观念不同呢?可到底是老爸的想法太陈旧,还是我的观念太超前?我思前想后,总算找到了答案:祖国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我们的追求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想法也在变化。中国十几亿人,而仅用这一小块土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多不容易呀!虽然去年中国刚举办了08奥运会,可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她能经得起我们浪费吗?这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告诉我们:“No!”所以,我懂了。
“铃铃”又是正午,咦,这家桌上没有饭粒,碗里也吃得干干净净,这是谁家呀?对,这是我家。
后记
这样的季节,我又想那一个镜头。
十二岁,我上初一,这是一个如花如梦的年龄。天是蓝的,我的心情也被染成淡蓝色。
有一次,我在做作业的时候,一道数学题犹如一只拦路虎拦住了我前进的道路。我叹了口气,放下笔,心里默默想,不就一道数学题嘛!明天抄同学的,用不了多久,于是我抬起头,开始观赏那碧蓝的天空。这时,天空的远处飘来一缕淡淡的白云,遮住了天空的笑脸,它似乎在对我说:“你不能这样放弃,虽然这只是一道题,像一粒沙子一样渺小,但沙堆不也是一粒粒沙子堆起来的吗?尽管你只放弃了一粒沙子,但你敢保证以后不再会放弃了吗?难道你希望自己就这样葬送在这一粒粒沙子中吗?
我恍然大悟,立刻拿起笔,埋头在与这道题的斗争之中……“太棒了,我终于做出来了!”虽然比抄慢了一点,但这毕竟是我笔下汗水的结晶啊!
我放下笔,抬起头,用感恩的目光寻找那缕白云,这时,只见天空露出了它的笑脸,似乎在向我祝贺。却看不见那缕白云。
关键词:无痕迹;青春期;自我成长;潜意识;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75-03
一、引言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笔者在一次抽样调查时发现,时下七成家长认为孩子太不听话,八成孩子则嫌父母说话太唠叨,是什么造成亲子矛盾与交流障碍?笔者以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新时代的家长对孩子在教育沟通上的痕迹过于暴露,过于显露的教育影响可能造成对一个孩子自尊心的打击。青春期的来临,自我意识的增强,逆反心理的驱使,都会对成人过于显性的教育构成潜在威胁而使其显得苍白无力。
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有一段令人感奋不已的话,正可以作为改进教育的注脚:“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影响,不是靠语言来实现,而是靠精神来完成的。有一种人能够用目光、举动和透明的心境,在周围散布出一种恬静的、令人感动的气氛――这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力量,感受和施与的双方往往都不知道。”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来自潜意识,笔者姑且把他称作“无痕迹教育”。
二、无痕迹教育的内涵理解
所谓无痕迹教育,即是指教育者通过具有内隐性、间接性的影响方式,有意或无意(本质上都是有意)地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潜意识层面,从而有效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方式。
潜意识传递的教育之所以能产生影响,是因为人的意识八成是在潜意识领域活动,是一种不易被个体发现的“冰山下的广袤世界”,而我们平时的显性意识只是“冰山一角”展露于人们面前。人的潜意识有着无穷的力量,但又是不被人所明晰感知的,无痕迹教育就是作用于潜意识而发挥作用。我国古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文学意蕴正好诠释了无痕迹教育的佳境。
三、无痕迹教育的功能初探
当代青少年喜欢个性张扬,教育应着眼于孩子的主体性发展,而现行教育所培养的人最缺少的正是这种自主和创造的精神。现代心理学认为,现实中被忽视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对孩子主体性的完满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作用于潜意识领域的无痕迹教育便在这意义上应运而生,它构成了主体性教育的半壁江山,并与显性教育(无痕迹教育的对立范畴)共同建构起了主体性教育的完整体系。无痕迹教育的人格完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发展功能。无痕迹教育可运用其独特的影响方式,着眼于孩子的无意识活动,作为一种外界刺激来调控一个人的心理组织,以使其不断涌现突发性的直觉和灵感,从而快捷有效地促进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
2.情意发展功能。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意志等心理体验过程一般是受无意识支配的,尤其对意识水平比较低下的人而言,其情意因素的潜意识性更占据绝对优势。无痕迹教育可通过各种潜隐方式,使个体的情感趋于更加成熟稳定,人格得到完好的发展。
3.道德发展功能。无痕迹教育能通过情境创设、榜样示范、鼓励内省等多种潜隐途径,使孩子于不知不觉中激发起道德需要,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最终使正确的道德行为理想变成现实。
四、无痕迹教育的有效架构
在现实的思想教育活动中,我们时常埋怨教育效果不理想,却没有检讨自己是否只重视了有意识领域的灌输却忽视了潜意识这方沃土的开发。事实上,教育就是成人与孩子间在显意识领域和潜意识领域所进行的认知、观念的互动切磋,教育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重视无痕迹教育的价值功能。
1.“让孩子在书香中长大”――人文环境的理性设置。荀子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物质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一个家里有盆花,有鱼缸,陈设井然有序的家庭,孩子往往从中受到陶冶而办事井然有条;而一个居室杂乱无章的家庭其孩子往往做事也是没有头序的。一个书香满屋的家庭,孩子肯定从小受到书籍的熏陶而对书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而一个麻将声中长大的孩子,他成为一个赌棍的可能性当然是十有八九的。
《孟母三迁》说的就是孟郊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让他远离一些小地痞的故事,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环境育人”。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应该明白古朴的教育哲理被加上了“无痕迹教育”的新称谓,其效用其实是完全相同的。据此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国早教之父冯德全先生认为,家庭从小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智力环境,有一个细节是他十分认可的,那就是应在孩子的小房间里张挂一张中国地图与世界地图。他认为,这样做让孩子可以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地理知识、风土人情;另外,孩子从小就会热爱祖国与人类,培养广阔的胸怀与健康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孩子为志向远大而有宏图抱负,有利于对其进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冯先生还说环境育人的原理大家都懂,具体策略多种多样,但家长一定要有意识,这种有意的安排通过无形的方式发挥作用,有利孩子在无形中成为优秀的人。
2.“有钱就能搞定孩子的培养吗?”――“父母意识”的责任拷问。近年来,研究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将注意的焦点由外在显转向内在心理动因上,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父母意识的研究。所谓“父母意识”,是指成人对于为人父母这一角色的自觉、不自觉的态度、评价与操作方式。有研究表明,母性意识和父性意识在内涵上的差异,既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同性别间心理差异的表现,同时也对家庭氛围与育人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与父母的个性特点密切联系,而且体现着父母的价值趋向,有助于我们探究父母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本质的、根源性的影响。
有一类家庭,是典型的“男主外而女主内”家庭模式,家务与照顾孩子的责任全由女性承担,做父亲的每天难得和孩子有交流的机会。渐渐的,男孩子会变得女性化,做事也是慢条斯理的。实践证明,当父母共同抚养孩子时,父亲通常能体现出良好的接纳感和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对孩子和家庭的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孩子会显得更有力量,同时也促进夫妻间的理解和感情。
由于一部分人的先富,时下已经悄然出现一种新型的育儿方式――寄养。有不少富裕家庭会把自己孩子寄养到学校老师家中,由教师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与学习辅导。这些家长以为这样做可以减轻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并可以更快更专业地促进孩子学习的进步。但笔者以为,这样做的后果是亲情的缺失与父母意识的虚化。长此以往,作为父母也会变得不善与孩子交往而丧失一个完整的人成长的机会;孩子则会在情感上孤独并且变得只知学习而不知生活,就算成绩优秀也是一个低能儿,笔者以为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与不负责任的。
3.“为分数还是为孩子终身考虑?”――教育观念的理性思考。父母教育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关孩子发展与期望及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和认识,包括家长的期望值、人才观、教子观等内容,这些内容总是会在无意中左右家长的教育方法而事关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人才观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问题,现在很多家庭被有些学校的应试教育之风所左右,而成了压抑人性的应试教育的帮凶。殊不知,孩子的成长需要心身整合、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方位引领,绝不能简单的被分数所左右,更不能因片面追求考试名次而延误了孩子本该有的全面发展。
父母的期望值是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维度,有的家长不切实际地要孩子非要考上重点高中不可,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可就是没有给他前进的动力,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是十分不利孩子进取精神形成的。所以我们提倡因人而异,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与能力水平,提出适度的、合理的期望值,才能给孩子的前进提供强力的精神支持。十几年前发生在金华的“徐力弑母”事件,就是由于过高期望值而导致的亲子沟通障碍最终演变为一幕惨剧的,血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4.“于无声中现惊雷”――教育方式的至高境界。无痕迹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使显性的教育隐性化,而无痕迹教育的最根本一点就是家长的“身教”。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对师长的“身教”作用表述得十分到位:“你们自身的行为是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不要以为只有在和孩子谈话时,才执行了教育孩子的任务。其实在你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在教育着他们,甚至在你们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你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跟人交流,怎么评价他人,怎么表示欢乐与哀愁,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都对孩子具有重大的意义。”你们的态度神色上的些许变化,孩子们却都能感觉到――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无痕迹教育的作用。说到这里,大家对一味的唠叨式的教育作何感想呢?
绍兴文理院的王柏勋教授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北大。在中学教书时,工作很忙,王老师很少有时间辅导两个孩子的学习。他说:“每天我忙于搞科研,有时为一个论文搞得吃饭都没有心思。孩子就在无形中养成了爱读书、肯钻研的习惯,这种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熏陶吧。”可是综观时下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少家庭由家长把关完成家庭作业,有的学校老师还要家长签字,甚至由家长负责听写。教育的痕迹性太重,其后果是什么?孩子变得厌学了、反感了,此时教师与家长还在哪儿一味地怪孩子不听话!
当然,教育作为人与人互相影响的过程,很难痕迹全无,但至少可以通过淡化教育痕迹而使部分痕迹从有到无,让更多的教育内容悄然渗入孩子的潜意识之中。社会学专家周亦农就曾经指出亲子沟通的几个要诀,认为家长与孩子说话要“好好说,慢慢说,轻轻说”。因为只有“好好说”才能避免逆反心理的形成,容易为青春期孩子所理解,最终转化为孩子自我改造的动力;只有“慢慢说”才能让孩子有胃口接受你的信息,才不易因信息饱和而使教育无效;另外,也只有“轻轻说”才可以使教育的痕迹谈化而进入孩子心灵深处,最终内化为孩子个人的行为与思想。
五、结束语
“大道至简,大爱无痕。”家长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子女的不仅仅是其有意识的层域,而且还有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潜意识层域。无痕迹教育就是这样神奇,它通过创设情景、树立榜样、鼓励内省等多种潜隐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成长需要,确立起进步动机,陶冶道德情感,形成行为意志。只要我们不断地提供如此境界的信息,最终就可以使师长希冀的要求内化为孩子本身的信念和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杨福章.试论潜教育的价值功能及其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07,(5).
[2]吕绍明.隐性教育:在把握特性中实现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倚栏默视云卷云舒。这是一种经岁月洗练之后处变不惊的淡然,一切都已归于静默,那些留下的,不愿离去的,就刻画成了生命中难以磨灭的痕迹,站立成了生命中动人心弦的风景。
初冬的阳光把身体裹得暖暖的,微光穿过指间的缝隙,投落在脸颊上、眼睫上,还有上扬的嘴角上。诚然,回忆起点点滴滴,我依然很快乐。
还记得自由自在奔跑的小时候,那是生命中多么纯真的时光啊!不像整天打着电脑游戏的00后小朋友,那时的我们,一堆泥巴就可以玩上一整天,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时的笑声、闹声,就似一串串天真的音符。记得小时候画在手上的表没有动,却带走了我们最好的时光。那留在手腕上的痕迹,却也是心底里最快乐的回忆。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悄悄地在风里长大了”,小四忧伤地说着。可是幸好,我遇到了她们,那群与我在青春路上邂逅的女孩子们。那是生命中多么温暖的时光啊!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起哭,一起笑,相互鼓励,一起进步。这样的日子太美好,像冬天的阳光,即使偶尔有乌云遮挡,却依旧波澜不惊地照耀。尽管后来,她们都已散落天涯,但留在我心中的记忆,却是深深的痕迹。
是的,只剩我一个人,我也不会一直孤单。因为我是有梦的孩子。这逐梦的时光,是多么的令人心潮澎湃啊!梦想,是一个太璀璨的字眼,迷幻、圣洁,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可是,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又何必苦苦追寻。真真切切存在着的,我的梦想。有多少个黑夜,有个声音告诉我,放弃吧,太远了。可能,远到等不到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就已窒息而死。可是当我听到韩寒在芒果台十八岁成人礼上的反复强调,不要放弃。我想,我可能真的不会放弃了。追逐梦想的过程,尽管艰辛,却是我生命中无可比拟的励志痕迹。
如果我的梦想单单只是个人的梦想,那也算不得真正的梦想。“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片相互依持着而怒放的锦绣才是灿烂”,席慕容在《再会》里如是说道。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王宝强在《人在?逋尽防锏囊痪浠埃?钗抑两窕叵肫鹄慈晕薇榷?荨K?担?ldquo;被欺骗就被欺骗,至少说明没有人生病,这不更好。”这才是真正的大爱无疆,不计得失。这也重新激起了我的支教梦想。去边远山区当两年支教,为渴望学习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不为什么,我只是想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不遗憾的痕迹,为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添一份彩。
那些无比珍惜的过去和无比向往的未来都是我生命中深深的痕迹。感谢童年的时光,留给我快乐;感谢朋友的陪伴,带给我温暖;感谢梦想的激励,给予我力量。
学习上,由于来自西部农村,英语起步较晚,学习基础与同学的确有一定的差距。于是,唯有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四年里,看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一点点缩小,看到自己的付出换来的点点收获,虽然不算骄人,但它们是我努力的最好见证。此外,借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四年时光里,结合自己的兴趣,不论是公选课还是外专业的旁听,从中的收获于我都是无价的财富。甚至在决定自己的毕业去向时,是在这些课上的认识,让我渐渐清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当然,在这上取得的一切,都与老师的悉心教导密不可分。不论是知识吸取,还是人生选择,他们的点拨分析,都是黑暗中的明灯,一直助我前行。
生活上,家庭生活困难,这是在来XX之前已有的认识。我明白,与同学,我不能比;自立,自强,这是家人,更是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于是,克服自卑、胆怯,一份份家教、兼职,换来的是自己每月的生活费保障。更重要的是,内心也在一点点释然。不再为生活的差距而自卑;不再为人际的处理而胆怯。困难来临时,自己可以很坦然地去面对;有苦痛时,擦干眼泪后总能继续往前。我想,这四年,真正让我成长。让我长得足够成熟,足够坚强。
社会工作上,我明白,大学生活里,除了学习,学着做人、做事同样重要。不论是大一学院内的生活部,“XX青协”,还是以后的各地支教调研,关注特殊儿童,大会翻译志愿者,从这些工作一步步走过:甘当幕后者,组织协调队伍,尽力去帮助别人,专业知识的应用。是这些工作让我最终能够勇敢选择走向社会。虽然还会有更多更大的磨练、挑战。但是,这里的收获决定了我不会选择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