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训练人数
每节课中最多同时训练两名学生。康复训练大多需要老师的辅助与指点。尤其是这些特殊的智障孩子,需要辅助的地方就更多了。如帮助他们计数,协助他们固定,时常还要帮助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而遇上顽皮的学生还要做适当的奖惩引导。所以每节训练课内学生人数不能过多,否则训练会顾及不暇,训练效果也就不理想了。
2.训练时间
训练时间以四十五分钟为宜。通常康复室和脑瘫儿童的教室不在同一楼层,在上下楼和穿脱鞋上要花十分钟,在训练间隙的休息和玩耍要花五分钟,所以真正的训练时间是三十分钟。训练时间过长孩子会感到很疲劳且没兴趣,训练时间太短效果就会不理想了。
3.训练频率
训练的频率以每周四次为宜。康复训练是需要一定的运动量。训练的频率太低不容易形成正确动作的记忆,也不能提高弱侧的肌力,训练效果不明显。训练的频率太高,患儿很疲劳,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训练内容,形成恶性循环。常此往复不仅没能形成正确的运动方式,错误的代偿动作却形成了,很难再更改了。
4.训练方位
一人训练,受训者的方位是转向空旷处。
二人训练,这对受训者的自控力是较好的。可让她们相向而训,能起到互相鼓励、互相竞技的效果。如他们的自控力还不够好,让他们相背而训,互不干扰。
5.训练辅助
配上背景音乐,调节气氛。一边接受训练一边听着轻松、自然、舒缓的音乐,能使训练者心情愉悦,从而提高了训练的积极性,加强了训练的效果。音乐的选择上应以舒缓、轻松的轻音乐为宜。此类音乐更能切合慢、稳、准、到为训练要求。
6.家庭训练
康复训练还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只靠上课这些时间训练,训练量是不够的,所以还需家长的支持,辅助、指导孩子的训练。通过在家庭中的训练还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二、实施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技巧
1.力求慢、稳、到位的训练要求
康复训练是长期的通过提升弱侧肌力来抑制对侧异常肌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它的训练效果在是在慢、稳、到位的基础上不断的积累。如训练的速度过快会产生其它部位的代偿现象,需要训练的肌肉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且会促进不正确的代偿动作的发展,适得其反。只有通过慢慢的、稳固的、到位的认真训练才能真正的建立肌肉的正确动作。
2.亲手触摸,督促学生
智障孩子大多惰性很强,不想受苦、不愿受累。的确康复训练是需要毅力去战胜辛苦和劳累的。对于他们只靠言语的鼓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老师亲自的督促。在训练学生做仰卧起坐时,我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我的手放在孩子的腹部,还不时的提醒他,“你的腹部一用力,这里的肌肉就会变的硬硬的,老师的手就放在这里,一摸就能知道你是否在用力。”听了我的一番话后,他有点担心,但每次都能认真练习。这招很管用,孩子们听到这些话,就明白自己做的好不好、正确不正确。
3.帮助受训者计数
有些智障的脑瘫儿童计数有困难,为此我想了个好主意,用搬运玩具的方法来代替计数。如在训练患儿跪起时,让患儿面对墙跪好,先在墙上钉个纸盒,在地上放个纸盒,当患儿每完成一个跪起将地上盒中的雪花片拾起放入墙上的纸盒里。十五分钟后老师与她一同数数墙上盒中的雪花片,计算一下离目标还差几个。运用玩具帮助计数困难的孩子计数,不仅使训练充满乐趣,而且还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最重要的还能锻炼手部小肌肉群的灵活性。
4.舔糖帮助做舌操
在脑瘫患儿中有很大部分都有语言障碍,其中很多都有舌头伸不出口外的不灵活的症状,所以对于脑瘫患者必须加强伸舌的运动,多做舌操。虽然这些智障儿总是存在不少的惰性,但美味和好奇对他们都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我就试着让他们舔蘸着糖的筷子,他们感到很好奇,并努力的伸出舌头。一次没成功,就再试一次,当他们成功的舔到了筷子上的糖,觉得味道很甜的时候,就会不断努力,继续尝试。在他们不知晓的情况下,训练者又把筷子往外挪了些,他们再经过不断努力后,又成功的尝到了甜头。训练者就用这招训练他们做舌操,舌头越伸越长,越伸越灵活了。
5.提示右转的技巧
康复训练中的有位同学右腿支撑很差,为了训练他右腿支撑,每次转弯都要求他右转。由于他的右转困难,且辨不清左右,经常会把右转搞错成左转。为了让他辨清右侧,我在他的右臂上贴了贴纸做标志,并提醒他要转弯时记得看看右臂上的贴纸,再决定右转。经过多次训练后他已养成了先看手臂再右转的习惯。接着,我再训练他不看右臂就能正确的右转。
三、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手段
1.积极鼓励,决不吝啬对孩子的赞扬
我认为孩子的动力是夸出来的。在同样能力的前提下,你不断的夸赞他,他的自信心与勇气受到积极的鼓舞,能不断的挖掘潜力,跳一跳去摘果子。如果不给他鼓励,他会认为树上的果子是不可能够着的,也就不努力去跳着摘果子了。对孩子的训练与以表扬和鼓励,是一种正面强化,孩子十分渴望自己的训练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认可,教师应及时肯定孩子的训练成绩,保护好孩子的训练积极性。
2.不同的训练交替进行
一般一节课中安排两个训练内容为宜。两个训练项目可以交替进行。一直坚持做一个训练项目,患儿很劳累,中间穿插了不同训练部位的训练项目,既能休息,又训练了其他部位的肌力,一举两得。
3.语言要亲切、易懂
教师的言语要和蔼可亲,切忌让学生有生硬、害怕的感觉,要觉得老师是可以依靠的、可以信任的。在训练中有何不适应、有何困惑都可以跟老师说,老师会帮助自己的。教师的说话语速要慢、稳,向学生提要求时语言要简明扼要,要与慢、稳的训练要求相一致。语速过快会影响训练的效果,会使出现有其他部位的代偿和形式不正确的用力姿势,这就很难纠正了,适得其反。
四、对教师的训练要求
1.善于观察
作为一名康复训练教师,要学习善于观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我的训练对象。教师的观察对象不仅是已经确诊的脑瘫患儿而且还要观察其他儿童,因为有些脑瘫患儿肢体障碍的程度很轻,在测试中很难观察到,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较易观察到。所以康复老师必须要全面的观察。观察还需更仔细、更细致、更入微。有时学生的一个细小的动作障碍确是脑瘫的诊断重点。除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外还需多比较。要边比较边观察。要与个体的健侧比,要与个体的患侧比。要多种途径进行比较,边比较边思考边摸索。
2.乐于鼓励
对于这些智障孩子来说鼓励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或家长鼓励了他们,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训练的情绪就会高涨,训练的积极性会很高。鼓励的方式很多,对于低年级同学可以以物质奖励为主,如奖励吃橘子、吃糖等。这些物质刺激能引起低幼儿童的兴趣。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鼓励的方式就更多了。如言语的鼓励、目光的鼓励、安抚鼓励、做喜爱事的鼓励等等很多。鼓励是油,在适当的时机下运用了鼓励能使训练的效率有所提高。
3.善于学习
对教师而言,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是块新领域,需要不断的充实不断的更新。一次培训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平时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积累专业知识,从不同渠道搜集资料,才能更好的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所用。
4.勤于总结
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在训练一阶段后的总结能为以后开展训练工作指引方向,有什么不合理的能及时更正,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继续。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请教或查询资料,勤于总结对于开展康复工作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训练一阶段后,要好好总结一番,为更好的开展康复训练奠定基础。
五、康复训练的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我也有点滴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康复训练的进程比较长,由于有些学生错过最佳训练期,年龄较大了,训练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千万不要灰心,哪怕有点滴的进步是成功的,哪怕没有恶化,没有进步同样也是成功的。不要轻易放弃。
其次,积极提高训练效率。患儿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如训练时间有限,就应多投入时间在年幼的孩子上训练。最后,加强家校的联系。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应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理解。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训练,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资料:
1.叶仓甫、黃乃炯.知觉动作发展训练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76例均系我院脑血管病康复科住院患者,1998年4月至2006年8月脑卒中患者,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其中男39例,女37例,平均71.5岁。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4例,脑出血患者29例,混合性脑卒中患者13例,损伤部位均位于皮层下、基底节和内囊,所有患者均排除了导致吞咽障碍的有关疾病。
1.2 评分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
吞咽功能经过饮水试验:Ⅰ级:1~2分重度,Ⅱ级:3~4分中度,Ⅲ级:5~7分轻度。
1.3 方法 治疗组运用项针加康复训练法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用康复训练法治疗。①“项针”治疗:项针即是针刺项颈部腧穴,以治疗头项部疾病的一种特定部位针法,取穴:风府、风池、翳明、供血(新穴)、廉泉、外金津玉液(新穴)、治呛(新穴)、吞咽(新穴)、发音(新穴)治返流(新穴)。针刺方法;采用夹持进针法进针,捻转行针,廉泉、外金津玉液、治呛、吞咽、发音、治返流、舌中穴行针得气后,即出针。风府、风池、翳明、供血,进针得气后,留针25~30 min。针刺后令患者咳嗽几次。
康复训练法:①吞咽动作训练法:使用自制手指粗细的冰棒,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患者接刺激后,即可产生吞咽动作, 3~4次/d;②舌肌、咀嚼肌训练法:让患者伸舌、抬高卷起舌尖顶上腭、张口、闭口、鼓腮等动作;③吞咽空气训练法:让患者口中含气,进行空嚼咽下训练;④进食方法:将食物做成软团状,让患者视、闻食物,刺激高级脑中枢,让患者想着“吞咽”,想着食物入口后发生的一系列动作,将勺子置于舌中后部,刺激舌骨肌产生动作,将勺把抬起,把食团倒在舌上时,稍向后,如果2~3 s后没有激发吞咽反射,可把勺子向外移,唇闭合,舌头从勺子里将饭团耙出,这时鼓励患者注意力集中在食团的位置上,食团可刺激唾液的分泌和感受器,有利于吞咽成功,早期把握好时机,成功率较高。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吞咽症状基本消失,进食进水可,无并发症;明显好转:吞咽症状明显改善,进食困难,饮水呛咳;好转:吞咽症状有所改善,可进小量食物,饮水不能;无效:吞咽症状无明显改善,仍不能经口进食。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基本治愈:20例,明显好转:15例,好转:2例,无效2例,占总有效率94.8%。对照组:基本治愈:11例,明显好转:20例,好转:1例,无效6例,占总有效率86.4% 见表1。各期临床疗效对比:急性期:31例,占总有效率96.7%;恢复期:29例,占总有效率86.2%;后遗症期:16例,占总有效率56.3% 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系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多为两侧半球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为,软腭,咽喉,咀嚼肌等的中枢性麻痹。脑卒中病变直接破坏神经功能,使病灶周围的神经细胞功能受到抑制,导致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低下[2]吞咽及语言障碍。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中风后“舌强不语”,“类噎膈”,多为气血不活,痰瘀阻塞经脉致经筋、经脉失濡养而瘫痪。现代针刺研究证明,项针刺激腧穴、风池、风府、翳明、吞咽、治呛、发音等穴位,均在吞咽、迷走神经感觉纤维支配区内。针刺这些穴位,可以使针刺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元到达中间神经元(大脑皮质和延髓),达到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增加脑缺氧区氧的供应,减轻脑组织损害,有利于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的恢复,达到治疗语言不清,吞咽障碍之目的。同时介入康复训练,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来说,可促进正常模式的形成,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效保护神经元,促进残留神经系统功能重组,能使其轴索、树突与突触发芽、再生、功能重组[3]。在发病早期,患者还没有忘记咽下习惯和咽肌尚未发生废用性萎缩时,及早介入,“项针”合理搭配要穴、奇穴,配合康复训练,对吞咽障碍的恢复将会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藤岛一朗,大熊ルリ、ホカ.假性球麻痹ニヨル咽下障害トリハテシヨン神经内科,1997,47(1):3239.
2 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142.
关键词:宫颈癌根治术;尿潴留;电针;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092-02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Bladder Dysfunction After Cervical Cancer Radical Resection
QIU Xiaoling1, XIE Wenxia2, CHEN Yong2, ZHEN Ruixian2, WANG Yuefen2
(1.Shengzhou Hospital of TCM, Shengzhou 312400, Zhejiang, China;
2.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simpl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bladder dysfunction after cervical cancer radical resection. Methods: 62 cases diagnosed with cervical cancer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urinary reten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pl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control group for the simpl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of two groups after ex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urinary retention rate of removal of catheter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verage residual urine volume of the first time,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wo groups have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s better than simple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cervical cancer radical resection; retention; electro-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宫颈癌在女性肿瘤中居第2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癌症之一,占癌症患者总数的15%。每年约有37.12万个新发病例,约20万人死亡,其中我国宫颈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约占全世界的1/3。目前国内宫颈癌早、中期及部分晚期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然而因手术会造成骨盆内脏神经及血管在术后受损,与麻醉后的副作用,常引起膀胱麻痹导致尿潴留,成为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04年以来,笔者采用电针治疗本病,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08年12月首次在本院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患者62例。宫颈癌分期:Ⅱa期28例,Ⅰb期34例;鳞癌42例,腺癌20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4.4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Ⅱa期15例,Ⅰb期16例;对照组31例,Ⅱa期13例,Ⅰb期18例。两组患者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子宫颈癌采用FIGO1995年的的诊断标准;尿潴留诊断标准是宫颈癌根治术1周后,拔去导尿管,患者不能自行排尿,下腹胀满,膀胱充盈;查体耻骨上区有膨隆肿物,按之有波动感,扣诊呈浊音。
1.3纳入病例标准 宫颈癌根治术1周拔去导尿管后,符合尿潴留诊断标准的患者;所有患者既往无盆腔炎及盆腔手术史,术前无泌尿系统感染及病变。
2治疗方法
2.1实验组 (1)电针治疗:取穴:三阴交(双)、阴陵泉(双)、中极、关元、气海(如手术刀口在正中督脉经上,则取刀口两边的肾经上的气穴、大赫代替中极、关元)。操作方法:针刺前首先放空小便,中极、关元穴向下斜刺0.5~0.8寸,气海直刺0.8~1寸;以上穴位不刺穿腹壁为宜,并诱导针感传至会阴;三阴交、阴陵泉均直刺1~1.5寸,诱导针感向少腹方向传导 ,并以G6805-AII电针仪,连续波通电30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后拔除尿管。(2)功能锻炼:①保持患者情绪安定,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的羞涩、焦虑、恐惧等情绪;②指导患者卧床进行收缩和放松会肌肉的锻炼,反复收缩放松,每次持续5min,每日3次,直至病人恢复自主排尿主要是加强尿道括约肌的控制排尿功能;③每天热敷按摩少腹部连续1h;④在拔除导尿管之前,使患者意识到将开始排尿训练,用夹子夹住导尿管并定时做膀胧训练;⑤拔导尿管后小便时,让患者听流水声或按压下腹部以诱导排尿,直到患者感到排尿自然、顺畅为止。
2.2对照组 每天进行功能锻炼,不进行电针治疗。连续功能锻炼5天后拔除尿管。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治疗后第1次排尿后尿潴留情况,尿残留量、自制术后排尿评分分值(参照I-PSS)。
3.2 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尿潴留症状消失,能自行排尿,可拔除尿管,残余尿量
3.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组内比较用t检验;统计分析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
4治疗结果
拔管后治疗后第1次排尿后尿潴留情况,见表1,实验发现实验组的尿潴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无尿潴留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
拔除尿管后第1次残余尿量情况,见表2,两组的平均残余尿量对照,P
自制术后排尿评分分值,见表3,实验组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从平均住院日讲,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5 讨 论
尿潴留是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理与多种因素有关:(1)心理因素及疼痛刺激:术后大多数患者紧张不安,使交感神经受抑制,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逼尿肌软弱无力,出现排尿困难;亦有患者因为刀口疼痛不敢运用腹肌而致排尿困难;(2)物作用:麻醉时间越长,麻醉越深,对排尿中枢的抑制时间越长,使得排尿肌软弱无力,排尿反射机能障碍,随之产生排尿困难和尿潴留;(3)术中盆神经损伤[2]:宫颈癌根治手术创伤大,术时不可避免地切断或损伤夹杂在韧带间的神经纤维,从而造成神经性膀胱麻痹,使膀胱逼尿肌无力,收缩不全,导致术后尿潴留。手术范围越大,对神经的损伤程度就越重,术后膀胱功能就越难恢复。
术后的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小便不利,属中医“癃闭”范畴,病位在膀胱,又与三焦、肺、脾、肾密切相关。《谢映庐医案•癃闭门》:“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因手术损伤、麻醉止痛药物等作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故其小便不通责之于膀胱气化失职。“腑以通为用”,故治疗着眼于通利。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足三阴经(肝、脾、肾)经脉均循行于少腹或阴器,针刺三阴交可激发经气,调整机体功能,有补益气血,通调水道的作用,用本穴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有较好的疗效;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合穴,具有健脾利水,通利三焦,利尿祛湿之功。关元穴属任脉,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针灸甲乙经》云:“胞转下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气海为任脉经穴,为肓之原穴,为先天原气之海,具益气助阳之功,通调下焦气机,促进膀胱的排尿功能。中极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又为膀胱募穴,募治内腑,因此诸穴合用,可调节膀胱气机,膀胱气化功能得复,则小便通利,达到治疗目的。
宫颈癌根治术对膀胱尿道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术中出血、脱落的上皮细胞聚集在膀胱壁最低处。加之术后患者卧床,持续导尿,不能使这些聚集物排出体外,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容易尿路感染[3],造成住院时间的增加,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而且又增加了经济负担。电针加康复训练后,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减轻医院的住院周转率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杨怡卓,李亚里,李洁,等. 年轻宫颈癌患者发病趋势及对策[J]. 西南国防医药,2008,1(18):53-55.
关键词:中风;针灸;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障碍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motor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4 patients with motor deficits after stroke extraction in our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 we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th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statistics and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for post stroke motor coordination disorder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ich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in the treatment of balance dysfunction,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motor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espec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balance dysfunction, compared with simple acupuncture treatment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keyword:stroke;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motor dysfunction
中风是脑卒中的俗称,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工的特点,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对于患者及其家庭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此类疾病的抢救成功率也在逐渐上升,但是也越来越多的中风患者在抢救成功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风后遗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患者出现各种的功能障碍,这之中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对于患者的影响也最大,严重的阻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如何合理的治疗此类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笔者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此类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和研究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摘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74例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47~82岁之间,平均年龄61.4±4.9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48~77岁之间,平均年龄62.4±5.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评定均按照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过程的六阶段功能评定标准来进行。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的常规西药治疗,以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药物、营养神经细胞药物以及疏通脑血管药物为主,在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稳定之后的2~3d开始进行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针灸治疗,使用头针、体针配合取穴,头针取百会、颞三针、悬颅透曲鬓,快速捻转针法1min,之后留针30min,体针取肩贞、肩前、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丰隆、悬钟、解溪以及太冲等穴,每次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穴位选取,对于弛缓型瘫痪患者以补法为主,痉挛型瘫痪患者以泻法为主或以平补平泻入针,得气后留针30min,配合使用上海产G6805型电针仪进行连续波刺激,调整频率为1~4Hz,以患者耐受和肌肉出现明显收缩为宜,避免肌肉出现过强收缩或痉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为主。帮助患者进行各个关节的被动运动,以患者的偏瘫侧肩、肘、腕、髋以及踝关节为主,每天进行以上关节的全范围运动,可进行助力运动的患者尽量保持助力运动,不能进行则进行被动运动,3~5min/次,10~15次/d。翻身及坐立训练等日常自理能力训练则指导患者家属辅助进行完成。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位、立位训练15~20min/次,2~3次/d,在医师指导下由患者家属配合完成。15d为一疗程,两组患者均进行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1.3 疗效评定 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按照Brunnstrom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协调能力:显效指患者Brunnstrom评分较治疗前至少提高两个级别;有效指患者Brunnstrom评分较治疗前提高1~2个级别;无效指患者的协调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平衡功能:显效指患者能够保持独立坐、立、行等状态下的平衡10min以上,且对于外力导致的失衡状态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有效指患者能保持独立坐位、站位的平衡5~10min;无效指患者的平衡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无法保持独立平衡。以显效+有效统计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 15.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进行检验,方差值P
3 讨论
中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认为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后对于下运动神经元的控制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机体出现肌肉痉挛、运动协调能力下降以及平衡功能缺失等表现,以此理论为基础,现代的康复医学提出了很多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康复训练措施,例如ADL训练、平衡训练以及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在临床上近年来应用较广,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目前在临川上仍以传统的针灸疗法治疗运动功能障碍为主,如何结合两者的优点提高疗效是目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机体运动协调功能障碍和平衡功能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原损害的表现,由于下行控制力减弱,四肢肌群在运动时出现协调性和精细度的下降,表现为不能任意运动等。康复治疗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质量为目的的治疗方式,从本文数据可以看出,结合针灸和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肢体协调能力治疗相较单纯的针灸治疗并没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对于平衡功能的恢复方面却有极大的优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对于下行运动控制能力必须是在患者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提高,而在四肢运动控制方面并没有表现的太过明显。所以针灸治疗不能达到促进躯干肌群主动运动的作用,而康复训练则实现了这一点,表现为疗效的显著提高[3~4]。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于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尤其是对于平衡功能障碍治疗上,相较于单纯的针灸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卫东,唐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60例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4):597~598.
[2]张新农,王海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功能恢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2):67.
广义上的游戏,就是玩,是一种娱乐的形式。何谓康复训练游戏呢?就是教师针对一定的康复训练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游戏原则,采用有趣好玩的形式,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康复训练的活动。
一、游戏在智障学生康复训练中的作用
英国教育专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弱智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游戏是培智学校康复训练教学的重要形式,游戏不仅能激发智障学生康复训练的兴趣、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而且能使智障学生的大脑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1.游戏有助于激发智障学生康复训练的兴趣,减轻智障学生康复训练的压力与负担
由于游戏以智障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游戏给智障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以及轻松、愉悦的心情,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又能引人入胜,使智障学生喜欢、乐于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心旷神怡地进行有效运动,减轻了负担,有着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这对于智障儿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游戏可以促进智障学生对康复训练的认识,补偿缺陷,发展智力
游戏可以促进智障学生智力培养:在运动与保健的游戏活动中可以训练智障学生听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肢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孩子的反应能力和敏捷力等。
3.在促进智障学生运动能力、身体机能增强的同时,促进智障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通过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渲染,多种康复训练游戏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智障学生个体运动能力的增强,而且有效地、逐步地促进了智障学生多方面缺陷的补偿和能力的提高:智障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有不同的表现,有主动积极的、有自主探索的、有坚忍不拔的、有合作交流的等,智障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表现;智障学生有自我表现的需要,有与同伴交流的需要,有自我缺陷补偿的需要。在康复训练的游戏中,智障学生在得到康复技能锻炼的同时体验到了快乐,需要得到了满足……
二、游戏在智障学生康复训练教育中的应用
1.为智障学生选择合适的游戏
游戏很多,如何选择适合智障学生康复训练的游戏极为重要。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三个准则,即注重三性:“儿童性”“娱乐性“”教学性”。在选择游戏时,特教教师要站在智障学生的角度,以智障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全面、充分地考虑智障学生运动的兴趣和能力,要和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身心缺陷补偿的需要相吻合,其儿童性的特点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游戏就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寓教于乐,有极大的趣味性、娱乐性、在一定的前提下,使参与的智障学生有尽可能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2.教师示范引导与学生主动康复相结合
智障儿童,特别是中、重度的智障儿童,几乎都有造成其落后的生物学因素,明显地影响了这些儿童的生理及运动功能,使他们在动作协调、步态和精细运动方面存在很多障碍。利用游戏活动创设一个训练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使其缺陷得到矫正。
3.在运动保健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