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理高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础知识 命题 能力 图象解题 压轴题
高考物理命题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中新课标的逐步实施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认真分析与研究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命题特点,找出其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将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及复习起到很好的启迪和引导作用。同时它也是我们进行高中物理教学以及高考复习的基础与方向,帮助我们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高考物理命题一些认识和特点。
一、试题难度下降,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
从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命题情况看,基本上没有超纲的内容,没有偏题、怪题。其特点是:试题难度有所下降,高难度题已不多见。教材上的原型题或原型改编题题量有所增加,偏而难的题量减少,活而新的题量增加。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深刻领会,深入理解。对物理公式要熟悉,掌握它的使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对知识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要有全面了解。
二、命题与生活实际、科技生产实践、现代物理相联系:
近几年试卷设计仍然是以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题目立意较新颖,尤其是实验题设计新颖,重点考查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试卷还特别重视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三、加强考查实验能力和对实验原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高中物理,很多重要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总结依赖于实验。而且实验能力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所以近几年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除了强调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外,还强调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知识,用已学过的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从多方面考查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以及进行物理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学校现有实验条件的限制,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甚至产生"做实验不如画实验,画实验不如讲实验"的想法,长期以来,这种做法也往往能够在应试中取得成效,所以比较有市场。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近年来的中考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素养的考查。
四、利用物理图象解题是高考物理命题的一大特色: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中的课本增加的图象很多,它们既形象直观又准确客观地反映了物质的属性,又能够起到文字教材不能替代的作用。能否正确挖掘这些图象中的信息与发挥其功能,决定着学生能否正确、快速地解决一些物理问题。高中物理学习中也涉及大量的图象问题,从力学到电学、热学、原子物理学,涵盖面相当广泛。运用图象的能力要求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三点:(1)读图:即从给出的图象中读出有用的信息来补足题中的条件解题;(2)用图:利用特定的图象如υ-t图、U-I图P-V图等来方便、快捷地解题;(3)作图:通过作辅助图帮助理清物理线索来解题。这三点对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层层提高。
五、高考物理命题中压轴题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压轴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题中有题,即大题中,分为两、三个小题,一般先易后难。2、物理情景交错复杂,物理过程层次多样,覆盖知识点广、跨度大,隐含问题杂,渗透数学问题难。3、区分度大,得分率低。所以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综合性试题只要认真地审视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应用相关的物理规律,建立起几个连续方程,再综合找出各物理量的关系,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就会解出相关物理量,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压轴题主要是通过它,拉开优秀生与中等生、差生的距离,达到选拨优秀人材的目的。然而,从历届高考中,很多优秀考生,也无法解决,能完全解决压轴题的考生甚少甚少。说明它达不到区别优、中、差考生,应该降低压轴题的难度。才能达到它的功效。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立足于基础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重视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创新、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第20页
[2]《中小学教材教学》2008年5月 (中学理科)第22页
[3]《新课程在教材中的理念》2000年11月 第22页 作者张文涛
[4]《物理教学》2009年第4期第6页
对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说明》的2000年版本,首先要学习它的前言部分,前言贯彻了关于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要求和高考试卷的命题原则,近几年的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单纯机械记忆。把重点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对于学校的高三教学有指导作用。
二、了解修改与变化、高考物理试卷的改革力度
本着稳中求改、改中求变的原则,2000年版本对1999年版本,有下列几点修改和变化。
1.在试卷结构的说明中,删去了一句话,即“试卷内容的覆盖面,以‘知识内容表’中20个单元计算,不低于80%。”
2.在“知识内容表”的说明中,5条调整意见所带的“*”号被删去。
3.题量继续减少。
附录所附的1999年试卷由24道题减为22道题,删掉一道选择题(原第9道题)和一道填空题(原第15道题)。其它题型的题量不变。
4.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计算题的占分比例分别减少和增加。
选择题由48分减为44分,占总分的29.3%,填空题由37分减为32分,占21.3%;论述、计算题由65分增为74分,占49.3%。
不过,在试卷结构的说明中,上述三种题型的占分比例分别为25%、25%和50%,2000年高考物理试卷中上述三种题型的占分比例各为多少只有待物理高考后才能见分晓。
5.题型示例换了一道题。
在题型示你的“二、填空题”部分,第5道题换了。原第5题源自1995年第11道(当年的难度系数为0.22,是难题),新第5题来自1999年第15道(难度系数为0.59,是中等难度题)
三、改革举措是为了加强能力考查
当我们注意到《考试说明》中的修改和变化部分时,同时也应看到稳定和不变,而且绝大多数部分内容是不变的,可以这样说,2000年秋季高考物理试卷将基本保持稳定。而上述变化部分,体现了高考物理试卷的改革,着眼于加强能力的考查。
1.知识覆盖面的下限取消了,有利灵活命题,可以体现题在书外而理在书中。
由于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加强以能力立意命题,同时命题既要遵循“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还加强应用性试题,这就必然不能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覆盖面。
但是,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并不意味着可以超纲;不限制知识覆盖面也并不能理解为知识覆盖面可以很窄。只不过不强调知识覆盖面,而且知识覆盖面不能作为评价试卷的主要依据。实际上,1999年高考物理试卷和2000年春季(用于北京和安徽)高考物理试卷,知识单元的覆盖面都高于90%,而知识点的覆盖率也都是在50%以上。
2.题量减少,意味着试卷的长度变短,阅读量减少,这使得有更多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卷并有思考时间认真作答,避免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思索而盲目地条件反射式地答题,避免死记硬背、对号入座、张冠李戴、猜题押题。这使得试卷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从而提高试卷的信度。
3.减少选择题和填空题,增加论述题和计算题的权重。这是充分利用题型的功效,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去完整解答全过程,并把解答过程和正确结果用语言文字或数学公式、符号表达式表达出来,较全面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准确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提高试卷的效度。
一、对知识进行全面复习
高考物理试题往往都带有综合性,对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因此,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复习,当然全面复习不是机械地、简单地浏览知识,而是将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把各部分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同时还要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之间的结构,逐步扩展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物理能力.
二、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1.通过相关的背景材料,正确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首先要对概念、规律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进行认识,理解它们的含义,包括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的概念去解答问题.如电场强度的定义是E=F/q.这个公式适用于静止电荷产生的电场和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的电场,这是电场强度的普遍定义.
在解答相关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还要进行再次的加工,经过反复的理解,才会对概念及规律本身有一个质的飞跃.
2.概念与规律紧密联系
概念和规律是紧密联系的,概念是规律的基础,规律是概念的延伸.如果把它们进行分离,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概念.
三、总复习着重点
1.讲求复习的方法
在高考试题中,基础物理知识占据80%,难题只占20%,如果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突破难题,实在没有必要.经过相关的基础知识的模拟试卷考试,学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应该有很大的了解了,针对自己不会的知识进行加强,查漏补缺,快速掌握知识.另外,还应注意总结重要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效方法、逆向思维等.通过对以往练习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一个档次.尤其是高三总复习就不能就事论事,应以点带面,可以是跨知识点,用归类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复习“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可以联系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在复习“平抛运动”时,可以联系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在复习“圆周运动”时,可以联系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等等.分析它们运动的初始条件,研究它们的运动轨迹,归纳出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学生自己讨论得到的结论,即使是不够全面,也比教师把现成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2.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
高三复习时间看似很多,其实有效的复习时间并不是很多,因此要系统地安排复习时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复习都有其相应的特点和要求.
通常从9月到下一年的3月上旬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复习主要是按照课本的章节进行有序的复习,主要是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回忆,在回忆的基础上再进行巩固和提高.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课.在教辅资料的选择上,精选两本就足以了,难度的掌握应该适宜,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对于教辅资料的使用,也要注意以下几点:(1)哪些题是一看就会的,哪些题是经过深度思考才能做对的,哪些题是经过深度思考后一点思路都没有的,这些题必须做好不同的标识.(2)对那些一点思路没有的习题,必须通过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使之变成有思路的习题,这些知识点就是备考路上的“拦路虎”,一定要把它们都“消灭”了.(3)要定期回头复习那些经过深度思考才做出的习题,保证思路上的畅通.(4)要把自己不会的习题、做错的习题进行归类,看看哪些题是方法上的错误,哪些题是计算上的失误,哪些题是概念理解不透造成的错误,设计一个表格记录下来.掌握了自己犯错的类型,就为防范错误做好了准备,整理一个错题本是复习的一个好办法,便于集中查阅自己犯过的错误.当看到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应该随时翻看课本里面相应的内容,这样边记边看效果会更显著,不会的知识点就会越来越少了.
从3月中旬到4月底为第二轮复习.在这段时间里通常是进行专题复习,打破章节之间的限制,主要从学科知识、方法的角度设置专题进行复习.
关注新教材,关注新大纲,关注新课改。抓“纲”是基础,务“本”是关键,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切忌整日捧着复习资料而丢弃了教材。我们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试卷中的关键字词,把握题眼,挖掘隐含条件,寻求解题的切入点
平时做题时应注意解题的适用条件,深入挖掘隐含条件,清除思维障碍,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好解题方法的灵活性、针对性。如物理题非常容易用图像+文字简要解说来考查大家,这种题型关键在于图像、题意的解读和分析,往往图像是关键,读图能力很重要。
三、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对多项选择题要求必须吃透概念、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不能死记硬背。它重在理解、吃透,是体现能力的一种好题型,解题的方法也很多,但总的来讲是四个字:“正确、有关”。所谓“正确”即正确理解题意;所谓“有关”,就是找出题肢的要点与题干要求之间的关联。只有准确理解了基本概念、规律,把握好了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正确关系,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我们在平时复习时尤其要重视对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研究,以确保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信息的筛选,物理模型的建立,学科思想的渗透,物理规律的应用
物理题目几乎以信息表达为主,又涉及了社会生活、科技等知识来命题,我们解答题目的基本思路是:读题、找提示、弄清问什
么,然后才是知识的理解。把握约束条件,加强物理过程的分析,建立物理模型,画草图搭建思维平台,选择合适的物理规律解答是突破物理问题的瓶颈。当然,做题千万不可僵化,有时候合理地比较选项,筛选信息,也非常关键。平时训练时要注意题目的针对性、易错性。
五、加强选择题选项思维角度、放置的位置、干扰选项的设置的分析
一、波粒二象性
光子、微观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具有波粒二象性,其运动方式显示波动性,与实物相互作用时又显示粒子性.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和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分别说明了光的粒子性和微粒的波动性.光电效应现象历来都是高考的重点.
例2(北京卷)以往我们认识的光电效应是单光子光电效应,即一个电子在短时间内能吸收到一个光子而从金属表面逸出.强激光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于光电效应的认识,用强激光照射金属,由于其光子密度极大,一个电子在短时间内吸收多个光子成为可能,从而形成多光子电效应,这已被实验证实.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示意如图1.用频率为γ的普通光源照射阴极k,没有发生光电效应,换同样频率为γ的强激光照射阴极k,则发生了光电效应;此时,若加上反向电压U,即将阴极k接电源正极,阳极A接电源负极,在kA之间就形成了使光电子减速的电场,逐渐增大U,光电流会逐渐减小;当光电流恰好减小到零时,所加反向电压U可能是下列的(其中W为逸出功,h为普朗克常量,e为电子电量)
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孙的“枣糕”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玻尔模型再到量子模型的过程,其中α粒子散射实验是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
例3(福建卷)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作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填选图2上方的字母)
解析:α粒子带正电,因此其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原子核对它的斥力作用,根据曲线运动合力和轨迹弯曲方向的关系,合力总是指向轨迹的凹侧,可判定(C)选项正
确.三、玻尔理论与氢原子跃迁
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玻尔模型是一个半经典半量子化的模型,认为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不向外辐射能量.原子只能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此时会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
Em-En.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即电子的轨道半径是量子化的,且半径越大,能级越高.
例4(江苏卷)根据玻尔原子结构理论,氦离子(He+)的能级图如图3所示.电子处在n=3轨道上比处在n=5轨道上离氦核的距离 (选填“近”或“远”). 当大量He+处在n=4的激发态时,由于跃迁所发射的谱线有条.
解析:由玻尔模型知能级高的电子所处的轨道半径也大,故电子处在n=3轨道上比处在n=5轨道上离氦核的距离近.若大量原子处于能级n,发生跃迁时能够发射的谱线条数为
四、结合能
核力和结合能是高中物理新课程新增的知识点.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能量或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能量,都叫原子核的结合能.结合能与核能的利用有重大的关系.原子核越大,它的结合能越高.因此,有意义的是它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比结合能小的原子核转化为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时,就会释放核能.实际测得,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最大,即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越大,这些核最稳定.
解析:由结合能的定义分析可知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A)正确;一重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衰变产物的核子的比结合能增加,又衰变过程质量数守恒,故衰变产物核子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B)正确;组成原子的核子越多,原子的结合能越高,故(C)正确;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D)错误;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时,其质量亏损所对应的能量等于该原子核的结合能,(E)错误.
解析:上述裂变反应伴随着中子的放出,这些中子继续与其他铀核发生反应,再引起新的裂变,使核裂变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反应称之为链式反应.铀块的大小是能否发生链式反应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原子内部空隙很大,如果铀块不够大,中子在铀块中通过,就有可能碰不到铀核而跑到铀块的外面去,链式反应不能继续.只有当铀块足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