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称日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模式;远程教学;日语教学
一、引入“远程教学”模式的背景
随着中国与日本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步伐的加速,尤其是近几年大连IT产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优秀的日语专业毕业生数量虽不断攀升,但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如何培养出更多能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的日语人才,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阶段日语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同学不能达到与日本人进行流利、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的水平,因此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往往因此与自己心仪的工作机会擦肩而过。而通过“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到日本的大学留学的学生,其听力和口语普遍优于国内同年级的学生。并且在就业的过程中,因其听力和口语上的优势,相对更易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作为用人单位一方,也有很多公司在招聘要求一栏中写到诸如有留学经历者优先的字样。
目前,由于经济上以及其他各种客观原因,能有机会和条件出国的同学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同学对于留日只能是望洋兴叹。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应用到日语教学中是一项前人从未涉足过的新领域,它势将改变们长久以往固有的旧观念旧思想,带来一场日语教学界的新变革。
二、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可谓是纷繁复杂,可以通过书本、网络、各种媒体等获得所需要的知识。然而由于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日语学习者来说,获得日语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无疑是教学课堂。
然而,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国内高校的日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及应试制度,使的大部分的日语学习者学生“十聋九哑”,日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非常低,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这一现象也导致了企业对能力考试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组织员工集体去报考日语托业考试等。这也是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日语国际能力水平测试方法的改革,日语听说相关的课程在日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日语专业学生的重视。
目前,据笔者了解,很多高校在中级视听说、高级视听说、同声传译等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课堂上,已经一改往昔单一枯燥的重复播放录音让学生复述模仿的形式,而是由教师应用网络为学生一些日本当前最新的新闻,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等观看,让学生接触到鲜活的日语,再根据材料自身的性质选择让学生进行跟读练习或逐次翻译,这些对于学生的听力与口语的提高都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这些只能单纯地提高学生普通日常级别的听说水平,而且由于日语教师专业上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学到高水准的专业知识。
三、“远程教学”模式的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目前国内的很多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经与日本的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的校际合作关系,以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目前我院通过“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将学生送往日本大学学习,因此具备支持此项改革的基础。
其次,日本和中国时差为一小时(即东京时间上午9点,北京时间为上午8点)这一特点也容许我们大胆尝试网络远程同步教学。
其三,目前国内的的大部分高校日语专业的视听说课程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主,具备进行远程教学的物资基础。
四、“远程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及意义
在中高年级的听说课上,日本新闻,电影,电视等可作为学生听日本教师专业课前的前期过渡阶段,之后在逐渐进入专业课阶段。而将网络应用到远程日语教学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突破,尚未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从近年来视听说课程中所引入的日本新闻等综艺节目的教学效果上来看,远程日语教学将取得令人惊讶的效果。
通过网络将日本大学的课堂搬进我们国内的大学日语教室,使学生能够不出国门就能达到和留学学生达到同样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大量的原生的准确的日语音声及影像的输入,在打开学生的耳朵,形成正确的听觉刺激的同时,还可使学生进一步接触日本文化和社会,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语言对象国的知识。以达到以听力带动表达力,进而能够说出正确优美的日语,在今后的就业中以其卓越的日语听说能力来赢得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
因此,此设想如果能够应用到实际的日语教学中去,必将带动日语听说教学的一场新的革命,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日语听说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J].教育评论,2004.(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S].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蒋福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05).
[4]赵满华.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9, (11):10-12.
【关键词】XK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一、问题缘起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突飞猛进地进行,社会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的趋势,而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对实践能力要求极强的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甚至制约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围,据统计,2010年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达到了11万名左右,占全年招生总数的24%,目标是到2015年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基本持平。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XK大学早在1959年就开始招收5年制矿井建设专业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矿山建设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8年已经完成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发展历史悠久,专业学科完善,近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在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数量和提升质量的背景下,对于具有一定研究生教育基础的地方省属重点发展的大学来说,既是一个转型性的挑战又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现以该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为例进行探索与分析。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调整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提升工程硕士科研实践能力
(1)培养目标方面,明确提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具体要求是:培养从事建筑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结构工程加固与检测、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技术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较强的协调能力;掌握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现代技术手段,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场沟通能力;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相关管理知识,为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的咨询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这与教指委制订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一脉相承的。
(2)课程设置方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突出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尽可能紧密结合企业和部门的实际需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实行学分制,所修的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18~1分,必修课5学分,选修课5~7学分,以达到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3)教材建设方面,科学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教材体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现有8门核心课程教材,教材突出基础理论、工程案例、领域前沿三者的有机结合,如:高等岩土力学、岩土塑性力学、岩土工程锚固技术与应用、结构鉴定与加固等课程,为配合教材改革建设,积极开拓案例教学,加强教学研讨,努力提高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
2、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搭建提升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1)创造条件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主动联系具有较强工程研发与设计实力的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实践基地,这样不仅能够长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工程实践环境条件,同时也能促进了校企联动。另外,规范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借鉴学科评估的相关内容,对已有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考察和评估,督促其改善基地环境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2)过程管理方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手册中明确规定专业实践的时间为半年到一年。集中进行或分段安排,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实践过程中解决有研究意义、有一定难度且主题明确的实际问题,同时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如岩土方向的专业实践环节在企业或实践基地完成,因各实践基地进行的项目自然环境不同,测算的数据和结论也不尽相同,学生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培养,提高了认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在科研方面,如:寒区岩土工程灾害发生机理、秦巴山区公路隧道围岩破坏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3、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切实落实工程硕士双导师制
(1)为了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在研究生实践期间设立工程硕士与企业导师联系考核制度,要求以规定的时间和形式,保质保量提交实践成果,同时也督促校外导师切实参与进来。
(2)聘请校外高水平专家来校兼课,或以讲坛的形式讲授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以及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情况,拓宽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知识视野,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另外,学院从科研经费中分拨一部分设立优秀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实践报告专项基金,立项资助、遴选出适应需求且有创新价值的实践报告,激励其做出高水平的有创新、实践价值的成果。
4、建立工程硕士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
(1)在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大的背景下,积极与国外的专业相关科研高校建立联系,互通有无,通过学术讲座、报告交流等形式拓宽工程硕士的视野。
(2)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为我所用,逐步建立起国际化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三、思考与展望
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是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一种尝试,在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期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的深刻改革,使其在全球化浪潮中起到积极的先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研[2009]1号.
[2]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67-71.
[3]陈玉芬.对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分析—基于马丁•布伯哲学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2(4)29.
[4]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5]张金鲜,刘燕萍.构建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共同体[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73-276.
关键词: 日语 比喻 相似性 心理需要 文化
一、日语修辞手法的分类及其作用
比喻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在日语当中包括直喻、隐喻、寓喻、换喻、提喻、活喻、张喻等比喻修辞手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主要是把语言化平淡为生动;或把表达意义化深奥为浅显抑或化抽象为具体;或把篇章语句化冗长为简洁。总体上来说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日语的比喻表达方式当中,主要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
(1)「…よう…的类型,这种类型和汉语中表示比喻的短语“好像…”、 “…似的”等在意义上基本相同,可以直接代替互换直译,是日语学习者最常用的比喻表达方式。与之表达意义基本相同,接续方式不同的「…みたい…类型,也常常会出现在日常交流当中。
比如下面两个例句:
①木さんのマンションはまるでホテルのようです。
(铃木先生的公寓宛如酒店一样。)
②あの二人の会は喧をしているみたいだ。
(那两个人好像在吵架一样。)
像这样的日语和汉语能直接互译的比喻表达方式数不胜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汉语还是日语,最基本的明喻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给予两者事物的相似性,或是从已知的现象来推测未知的现象。
(2)「…如し的类型,多用于日语中的谚语、格言等惯用语表达方式当中,当然出现的几率远远比不上第(1)中类型的比喻表达方式。但是由于语言的多样化和独特化,产生了「…如し这样类型的比喻表达方式。
比如:
③光矢の如し(光阴似箭)
④赤洗うが如し(一贫如洗)
这种表达方式多用于中国成语当中,多是一些脍炙人口,不乏道理的表达方式。它的产生与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渊源和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凝练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这种比喻方式承载着中国厚重的语言文化和交际智慧。
(3)「…にたとえ(る)的类型,多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表达方式。最常见的“比如”、“例如”、“比方说”等,翻译成日语就是「…にたとえ(る)而派生出来的「たとえば这个单词。先看看下面两个例句:
⑤美しい女性のく姿をゆりの花にたとえる。
(把优美的女性的步姿比喻为百合花。)
⑥人生はよく航海にたとえられる。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航海。)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两个比喻当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也没有明显的相似点,却作为比喻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存在。对此我们可以成为是一种抽象的语言信息表达成具体语言信息的比喻,从两者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而连接到一起的。例句⑥把起伏无常的五味“人生”看做是在漫无边际、乘风踏浪的一种“航海”,从而具体形象说明了“人生”的特点。这种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两者在本质上的相似点,从根本上区别于(1)类型的表达。
(4)「言わば…的类型,直译成汉语就是“可以说”、“相当于”的意思。这种表达方式多用于不能用合适的普通的语言来具体形象的表达本体的时候,同时又为了通俗易懂,而采用的一种假定的比喻,本质上来说不是真正的比喻。
例如:
⑦これは言わばかけのようなものだ。
(这可以说是一场赌博。)
⑧万里城は言わば中国のシンバルだ。
(万里长城可以说是中国的象征。)
例句⑧中把“万里长城”当做“中国的象征”,不能说是一种纯粹的比喻,万里长城是中国形象的具体代表之一,就好比富士山是日本形象的具体代表之一一样,对比喻的本体进行扩大化,但这种比喻应用的前提应该还是说两者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不是表面或本质的相似性。
二、比喻修辞产生的缘由
比喻为了加深理解而在表现形式中施以韵味,收到“不想说得太直接,也许用语言文字还表达不出来,更让受众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的功效而采用的。在日本固有的农本文化当中,比较崇尚“以心传心”的交流方式,避免不和谐或承担责任,少说甚至不说,但是不得不说的时候,往往是把语言美化、形象化之后再加以表达。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均是本体和喻体的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或是具有一定联系,或是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所需。
比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而存在,但最主要语言是人类创造的,而比喻也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而产生的。同时在施(2003)论文中提到比喻就是将客观上的远距离相似在心理上近距离地联系起来。比喻义与本义的关系体现了语言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比喻义的本义本身有一种外张力,外张力的大小会引导比喻义生成的趋势。说到这一点,人们在寻找喻体的时候通常是从大家所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词或句着手,进而把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化功能重叠起来,就构成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比如形容高峰时间的公共汽车的拥挤状况,日语说“ラッシュアワのの内はまるで蒸しのような暑さだ”,这句话当然可以译为“高峰时的公共汽车简直像蒸汽浴室一样热”,但是这个比喻不如像“蒸笼一样热”明快而贴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日两方都是为了表示热的程度,本义是相同的,但喻体却不尽然,从各自的生活文化习惯、心理需要等选择喻体。可见本体外张力不同会引起喻体的选择方向不同。由此可知,比喻修辞方式的产生是一种表达心理的需要。
又在康(2011)一文中涉及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人们通过联想常把某些事物的品质、特征与其他一些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类比。这种联想的产生会受到人们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比喻中本体和喻体各代表一类事物,通过相似联想,把二者组合到一起。所谓的相似联想,来源人心理的需要,这种动机形成的喻体从而触及人类大脑皮层的兴奋点,易于接受。比如:形容人多的比喻「芋を洗う(直译:洗芋头)(而相对应中文意译:煮饺子)、形容好事情来的比喻「棚からほだ(直译:从架子上掉下来小豆馅年糕)(而相对应中文意译:福从天降)、形容地方小的比喻「猫の额ほどの庭(直译:像猫额头大小的院子)(而相对应中文意译:巴掌大的院子),等等。没有选择直译,而采用意义本质上相似点的意译方法,进一步说明了无论哪一种语言在比喻修辞的运用上,都仍然遵循文化习俗规则。从中日异曲同工的比喻表达方式来看,选择喻体的同时受到各自文化的牵制。因而对于不同的语言来说,比喻同时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喻体,不同的喻体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比喻修辞手法的存在源于文化对语言的诠释,单纯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苍白无力的,承载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确实羽翼丰满。于是,借助文化的载体比喻应运而生。
三、总结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比喻修辞手法的诞生和存在是必然的。但是比喻修辞手法的存在不仅仅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关联。从本义和喻义的角度来说,更是人们在正常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所需,为了顺利完成语言交际,为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更容易接近对方的心理等语言和心理需求,我们就会选用一个好的喻体,达到双方心理的共鸣。而喻体的选择同时受文化习俗的牵制,不是说仅仅为了共鸣、为了需求而选择喻体,是在考虑比喻的相似、类似、关联本质特点的基础上,紧扣比喻修辞所承载的文化而选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从本质上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加以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日语的比喻修辞手法。
参考文献:
[1]张有志.浅谈日语中比喻的运用[J].现代外语,1984,(3).
[2]付黎旭,雷鸣.日语修辞及表现手法欣赏[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3]陈佳.浅析日语中的比喻表达[J].现代企业教育,2010,(16).
[4]张天奎.浅析日语中有关类似、比喻的几种表达方式[J].日本医学介绍,1994,(15).
[5]施春红.比喻义的生成基础及理解策略[J].语文研究,2003,(4).
[6]康健.试论汉语比喻的心理基础及文化观照[J].江汉大学学报,2011,(1).
(一)研究目的
针对仅实施一年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探讨学生的报考动机、其对自身专业的理解程度、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以及两级学生之间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理解存在的差异等问题,旨在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2009级和2010级电子工程学院、航空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0级为硕士一年级新生,2009级为硕士二年级学生。
(三)研究内容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特征,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动机、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培养计划的认识、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和对就业前景的认识等。
(2)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等。(3)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学位论文,如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科研研究方法、科研获奖状况、论文选题和双导师制等。(4)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等。
(四)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其中男生104名,占68.6%,女生48名,占31.4%,调查结果均以百分数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状况
1.现状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3.9%和4.5%,49.1%的学生对培养目标“不太了解”;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1.1%和4.9%。2010级学生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1.3%和6.0%;2009级学生对此问题选择“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别为22.4%和8.2%。由此可见,经过一年学习,学生对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认识没有明显改进。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从2009年才开始招生,了解工程硕士学位的人不多,因此直接报考的学生很少。以某大学为例,70.4%的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中调剂过来的,其考试成绩均低于工学硕士的入学成绩。该大学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有40.5%的学生是跨专业就读,且有91.1%的学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在报考时,没有明确的动机,对报考或者调剂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没有具体的认识。
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也使其不满意被录取的专业,如2010级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满意仅占23.1%,通过一年学习,2009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也没有明显增高。低满意度又导致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忧虑。在目前中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并没有获得与工学硕士学位教育同等的认可和地位,这种状况与欧美存在很大差别,在欧美国家,高等工程学历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学位更难攻读,因而高等工程硕士比传统的工学硕士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媒体、招生宣传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报考时减少盲目性。教育研究部门、管理部门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明确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定位,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制度,以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
1.现状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其培养目标,2009级学生中认为“比较符合”的占16.4%,认为“不太符合”的占63.3%,认为“说不清”的占21.3%。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其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但调查显示只有13.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授课方式“符合”这一要求,59.0%的学生认为“不太符合”,9.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符合”。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知识结构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从中可见,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水平变化不明显,在具体的知识结构上,所有学生都认为其对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专业知识深度、专业知识广度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弱,对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掌握情况也不乐观,有待进一步提升。
2.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失衡主要有三个原因: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中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而,他们急需大量的实践机会以使其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践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案例教学仅占18.5%,学生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很少。经过一年的学习,仅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其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课程设置方面,独立存在的实践性课程很少,“原理”课程和“概论”课程过多,即使部分专业设置了具有实践技能要求的课程,也大多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即教室里的理论课与实验室里的演示性实践课、实训室里的技能性实践课交叉进行,没有设置能够完全在实训室进行的“独立实践环节”课。
(2)专业技术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失衡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内容、方式、计划和目标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某一制度体系,其生存与发展都与文化环境,即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通过个体活动,塑造或影响着个体对职业、专业的选择,以及智力和情感的倾向。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的政治类课程外,并没有规定学生学习其他的人文类课程。国外工程硕士的课程以人文类课程作为基础,如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与环境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选修2~3门人文、法律及管理方面的课程,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也要求学生具备职业工程师实践所需要的法律、商务及伦理等非技术领域的知识。因此,中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内容在达到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之间真正融合的同时,还要适度扩展经济和社会政治类的课程,这将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的各方都真正树立“工程”和“市场”观念,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动态性不够
课程体系应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并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都是沿用工学硕士的课程,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这样就造成两者大同小异。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调剂生和跨专业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可根据学生原有专业的差异,让其自由选择目前就读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这样一方面可弥补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学课程,给学生更大的自。此外,可开设前沿性的课程与研究方法课,注重拼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严格规范课程考核制度。培养过程也应日益开放,逐步从单一的封闭式走向校内资源共享、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以及国际交流广泛的局面。
(三)双导师制
1.现状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2009级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6.6%的学生认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没有什么收获”,31.1%的学生认为“有点收获”,4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20.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收获”,仅有1.3%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2009级学生与2010级学生的能力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从中可见,2009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阅读外文文献能力及工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比2010级学生高些,但工程管理与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差不大。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增加案例教学、调查实践和实现双导师制来完成。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关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只有14.8%的学生认为经常有案例教学,认为“很少”或“偶尔”的比例之和高达64.3%;关于是否有进行调查实践的机会,29.5%的学生认为“没有”,27.9%的学生认为“很少”;关于实践环节是否符合培养目标,65.5%的学生认为“不符合”,仅有14.8%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关于双导师制,51%的学生认为只是“听说过”培养计划中的双导师制,但是关于企业导师的具体政策,如如何指派、何时指派及企业导师研究方向等问题,85%的同学认为“不明确”;对于目前的研究课题与日后工作的关系,37.3%的学生认为“有点联系”,仅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关系密切”;关于学习过程中,培养模式是否让学生体验到了工程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区别,42.6%的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无区别”,41%的学生认为“区别很小”。
2.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实践环节还沿袭着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案例教学的欠缺、学校课程学习与企业实习对接的脱节、双导师制的形同虚设等都造成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笔者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应推行双导师制,这是改善研究生指导效果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学校、跨组织的学术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大大改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对某大学的分析可得,目前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虽实行双导师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上还是执行单导师制度,大多数2009级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具有企业导师。学生对于如何选定实习企业、如何选题以及论文研究如何开展等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概念,而且,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也对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和实习没有过多的思考。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不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可以在原企业进行实习和论文研究,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需自己选择实习企业和企业导师。在论文选题上,企业一般侧重于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学校导师则一般侧重于技术深度。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评价上,不同企业类型对论文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对论文内容质量的期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导师选择上,应该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导师规范,明确规定工程硕士导师在科研、教学上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同时要求导师能够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并逐步建立培养质量的评价监控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由本专业导师根据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需要,在本专业以外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企业等部门的专家中聘请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本专业的学术指导,企业导师则帮助学生拓展专业以外的知识,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三、结语
关键词 基础日语 教学法 能力
近年来,日语学习受到许多人的青睐。目前,我国的日语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依然有待改善。作为主干课程的基础日语该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也被广为关注。通过调查研究,我们看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对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目前在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①单词②语法及句型③文章④练习。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还是被多数学生所接受的,但在教学环节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例如: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在传统教学中,更多的时间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这造成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己支配的时间少,长时间以来学生就不愿意加入到教学环节中来。同时,也使得部分学生对课堂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加重,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二)授课形式单调、无趣味性。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长时间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也让学生觉得课堂形式单一,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也导致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三)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外语的学习中,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在基础日语的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受到课时较少、缺乏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少应用所学知识。部分同学虽然擅长写作,阅读等,但口语、听力始终进步缓慢。
(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师生间的互动有助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因为学生水平不同及教学进度的影响,部分教师只是完成了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师生的交流。
二、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应用到了教学环节中。多媒体教学能用生动的画面、新颖的风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效果。而目前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难以客观、及时、正确的了解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等,如果我们将多媒体运用到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就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日本最前沿的信息,同时也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学到《新编日语》第一册第十八课《料理》的时候,我们可以以图片、文字材料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日本料理,以便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加深刻、形象的印象。
(二)互动式教学法。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目前课堂现状来说学生的“学”这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激活。为了巩固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提问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练习听力和口语的良机。
互动式教学并不只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我们为何不尝试着创新呢?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让学生换位到“教”这一个环节上,将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是不是也能认真备课,认真查找各类资料呢?带着种种疑问,我们尝试在二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学生“教”的模拟教学。我们让2个同学主动来承担起老师这个角色,并积极认真的做了准备工作,而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也是颇有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快乐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而如何提高活跃课堂气氛也是让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要活跃气氛,首先师生之间必须要有良好的关系,另外在课堂中可以以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一)游戏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这样的形式,来丰富教学手段、巩固教学效果。比如,在大一年级学生中我们可以以单词接龙这样的形式,来加大学生的词汇量。
(二)情景教学。
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我们注意到很多学生不能很好运用学过的语法、句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情景会话是一个不错之举。学生按小组,运用所学的知识等做情景会话。在会话结束后教师应该认真点评,让学生及时认识到会话中所出现的错误,避免再发生类似情况。
当然情景教学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情景会话,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演讲、辩论等。
三、注重课堂外的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课后听、说、读、写等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我们也应当鼓励学生多与外教交流、多参加日语文化节、日语演讲大赛、日语作文比赛等,这不仅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用日语进行沟通的能力。
而学生组织的日语俱乐部,定期召开的日语交流活动和日语系举办的日语综合能力竞赛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总之,基础日语作为一门为高年级学习奠定基础的综合型课程,我们一定认清其课程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等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基础日语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