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十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养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十二经络养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养生范文第1篇

【摘要】

养生旨在通过自身的调摄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身心健康的目的。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文章从经络运行气血、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经络畅通等3个方面探讨养生应注重调理经络,以经络畅通为人体健康的根本。

【关键词】 养生 经络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达到防病延衰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内经》早就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既然经脉已被提高到能决人死生,调理人体虚实的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养生保健上的重要意义当然不言而喻了。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 经络运行气血是养生之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正如《内经》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为阳,血为阴,两者不可分离,气血和则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因病而衰。故明代《景岳全书》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 中医称人有“精气神”三宝,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而《内经》同时又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可见, 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但脾胃所化生的气血必须依靠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才能被输送到人体各部。《灵枢·本藏》篇中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营卫生会》篇也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气》篇更明确地指出了十二经脉是气血流注的主干,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经别则协助经脉将气血渗灌到脏腑、五官九窍。络脉、经筋、皮部则将气血分流到肌肉、骨骼、皮肤。奇经八脉对气血运行起着溢蓄和调节作用,从而使得气血周流上下内外而营养全身。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气血的温养濡润后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经络通过运行气血,实现其协调阴阳的作用,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人体的健康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 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是养生之关键

《内经》把人体看做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人体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与外部环境保持统一和平衡。而脏腑之间和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功能联系及其动态平衡的保持则是通过经络实现的。《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灵枢·玉版》说“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王冰注:“隧,潜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焉。”强调经络是脏腑协调的主要通道。《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类经》七卷第三中有“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经络把人体脏腑、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灵枢·经脉》中则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分别属、络相应脏腑,以及其它脏腑和五官之间的联系,强调了经络与脏腑间的密切相关性。以心为例,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主神明,心神如君主一样至高无上,人体的一切生命现象都围绕它进行活动。如同《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从养生方面来说,可以说心为养生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但从经络系统的角度而言,心发挥君主之官的作用、体现养生之大主的作用则是通过经络与其它脏腑器官的联系体现出来的。据《灵枢·经脉》篇记载,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手太阳小肠经“络心,抵胃属小肠”;足太阴脾经“其之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另外,心包乃心之外卫,代君行令,代心受邪,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通过经脉的沟通联络,使得心与脾、胃、肾、膀胱、小肠、肺、三焦等脏腑发生了联系。此外,手少阴心经还“起于心中,出属心系”,通过心系加强与其它脏腑的联系。心系[1]是指心与肺、脾、肝、肾相联系的脉络。《类经》七卷第二注:“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心的君主地位还通过经别的联系体现出来,足三阳经别进入体内后,均联系同名经脉属络的脏腑,然后上行到心。其中,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足少阳经别“上贯心”;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足三阴经别中,足太阴合足阳明,足厥阴合足少阳,足少阴合于足太阳经别,也上达于心。此外,手少阴经别“入于心中”,手太阳经别“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心通过经脉、心系、经别,联系其它脏腑,从而为脏腑之主,行君主之令,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养生之大主的作用。由于经络和脏腑密切相关,协同合一,共同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调理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3 经络畅通是养生之根本

经络是脏腑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 经络不通畅,脏腑失去正常联络,脏腑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则气血阴阳失调失和,便会影响健康、伤害形体,这是疾病产生的常见原因和内在依据。故《医论三十篇》强调:“人之经络不通,则转输不捷。”《素问·灵兰秘典论》则说:“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这里所说的十二脏相使的“使道”就是经络。经络运行气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 强调气血运行流畅对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性。“气”作为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活力强劲且不断运动的特性。循经络运行之气,简称经气, 是一身之气分布于经络的部分,是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素问·离合真邪论》谓:“真气者,经气也”,指出真气即是经气。真气的组成,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作了解释:“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这里的“天”即指先天之气;“谷气”即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两气合并而能充养身体则是真气,也就是经气。经气在体内呈双向运行[2]。众所周知,经络有4大功能:网络周身,联通整体;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病症;传导感应,调整虚实。这4大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经气的正常运行, 如果经络不畅,则经气运行紊乱, 严重者甚至达到《素问·示从容论》所说:“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的程度,导致生命危殆。疏通人体经络,使全身气血运行流畅,阴阳协调平衡,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治病历来重视通调经络,《素问·调经论》曰:“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唐大烈《吴医汇讲》曰:“用针通其外,由外及内,以和气血;用药通其里,由内及外,以和气血。其理一而已矣”。《医论三十篇》:“庶络通而病解。”临床实践中,中医针灸用药选穴、气功运气,推拿按摩均非常重视保持经络畅通。

在养生实践中,中医总结出养生防病要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气候变化规律、保持乐观开朗心情、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其别强调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其原因就在于促进和保持气机通畅,经络通达,这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根本。

参考文献

十二经络养生范文第2篇

发功之前“气沉丹田”,就能释放出最大的潜能,毙敌于无形;原本功力平平的无名小辈,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脉”,武功就能日近千里;还有“易筋经”、“六脉神剑”、“隔空点穴”――武侠小说中的众多“盖世神功”中,都能找到经络、穴位的影子。实际上,武侠小说中的这些情节,正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的。

比如,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提到的“六脉神剑”,即用“手六脉”导气为剑。这里的“手六脉”就来源于经络里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的“井”穴,并且用这六个穴名来命名。而“井”穴不过就是手指尖、脚趾尖的穴位,是一条经里气血运行的首发站。

至于任督二脉,则是人体内的两条重要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沿着脊梁骨从下往上走;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也就是肚脐所在的上下直线。前后这两条经脉是气血循环的重要通路,又叫“小周天”,练气功时很讲究这个,所以武侠小说中才会有打通任督二脉后武功陡进的描述。

小说中的描述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道理却不难理解:气通则机能顺畅,气堵则百毒囤积,经络通了,虽然不能让人功力大增,但却能使您身体强健。

中医的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动中突然发现刺激身体的某一部位是可以治病的,比如下地干活时,不小心把食指尖(商阳穴)割破,却发现疼了很多天的嗓子莫名其妙地好了;或者本来一直失眠,第二天光脚走路时硌得脚底(涌泉穴)又酸又疼,晚上却睡了个好觉……经验就这样被慢慢积累起来,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地发现与总结,就形成了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表里的内在结构。经,有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循行于人体的较浅部位,有的还显现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系。

人体的经脉分为正经,奇经和经别三大类。正经共十二条,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合称为“十二正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指异于十二经脉的八条经脉,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正经的作用;经别是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分支。

有人把十二正经比作奔流不息的江河,而奇经八脉就像错落在江河网络中的水库。平时十二正经的气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水库储存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相反,如果十二正经气血太过汹涌,“水库”也会增大储备。总之,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互调节、互相配合,才能保证人体机能正常运行。

经络:现代医学的未解之谜

虽然中医对于经络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但经络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人说,经络是血管,要不怎么运行气血?有人说,经络是神经,不然怎么传导感觉?还有淋巴说、第三平衡系统等说法。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够完全解释经络现象。

早在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就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又被列为攀登计划,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工作者开始从多学科、多角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经络。

从解剖上来看,经络的循行路线与外周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人体的300多个穴位中,有一半在穴位下有神经直接通过,另一半穴位附近有神经通过。针刺穴位所产生的“得气”感觉(酸、麻、胀、痛及触电感),也是在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十二正经的循行路线与血管的吻合率达50%以上,经络穴位附近有动静脉主干或较大分支的占90%以上。

不过,经络决不仅仅是神经、血管这么简单,研究发现,经络与人体的结缔组织、缝隙链接、神经-体液调节机能都密切相关。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其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目前仍然是未解之谜,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络:决生死,处百病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尽管经络的实质尚未得到现代医学阐明,但中医学千百年来的积淀已足够我们利用经络来防治疾病了。

首先,认识经络有利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能够内联脏腑,外系五官,所以五官所发生的病变可以反应脏腑的病证。如心经上络于舌,称“舌为心之苗”,口舌生疮多是心火上炎所致;肝经上连于目,称“肝开窍于目”,目赤肿痛多为肝火上炎所致。了解人体经络的走行部位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故中医学理论中有“六经辨证”之说。

其次,经络学说在针灸、推拿按摩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灸、推拿按摩对疾病进行治疗,就是通过激发经络的自我调节作用,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中药治疗时也应依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如全头痛、后头痛,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膀胱经的止痛中药羌活;前额痛及眉棱骨痛,为足阳明胃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胃经的白芷;偏头痛,为足少阳胆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胆经的川芎,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十二经络养生范文第3篇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正经组成的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人体经络系统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肢节,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的各部分功能活动保持相对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自然界的许多变化总是先影响经络,进而才影响机体的。经络依靠体内无形的经气维持机体与自然界无形的光气之间的某种平衡,人体的这个半封闭、半开放的巨系统,是开放还是封闭,由体表大的经络干线上闸门(即腧穴)的开阖决定的[2]。冬病夏治正是刺激腧穴,通过腧穴疏通经络,达到鼓舞正气、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的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贯通、抗病能力增强。

2阴阳协调,以平为期

2.1阴阳平衡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体就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上古真人善于“把握阴阳”,中古至人长于“和于阴阳”,圣人和贤人则“将从上古合同于道”,即“法于阴阳”。《内经》关于治疗和养生的目标是调理阴阳,以平为期,也就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阴平阳秘的最佳生理状态。冬病夏治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3]。

2.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其意思是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1]。《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认为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外护。病理上,阳气失常是引起阴阳失衡的先导,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4]。所以,借助自然界阳气最充盛之时来补充人体的阳气,春夏养阳的意义更重大。

3三因制宜

3.1因时制宜

在春夏之季,万物生长,阳气焕发,特别是“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日子。此时人体阳气应于自然界旺盛之阳,人体的气血运行偏浮于表,皮肤腠理开泄,药物贴敷等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即利用天之盛阳,辅助人之阳气,两阳相加,使体内阳气充足,达到“春夏养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效果,以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从而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说明人体顺应了自然界阳气盛衰的节律变化规律,从一天的阳气变化中来领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三伏贴平旦至日中效果更佳。

3.2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春东温,夏南热,秋西燥,冬北寒,年年如此,呈现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统一,变动性与周期性的统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东南方,阳也……西北方,阴也。”所以冬病夏治的药物贴敷上不能搞统一的配方,可以在气候、地理环境相近的一定区域内保持统一。各地三伏贴的开始及结束时间也应根据不同地域特点灵活掌握。

3.3因人制宜

十二经络养生范文第4篇

在教练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时,我发现有一些功友在做犀牛望月这一式时往往对拳变掌开步、坐腕后撑掌这个动作不重视,做的不到位,还有一些功友在做这个动作时不坐腕撑掌,更谈不到再放松手腕了。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个别辅导动作、集体讲解功理的方法,从严要求大家把动作做到位、做规范,然后再把所做动作的功理给大家讲清楚。

首先把基本动作教好,使大家动作做正确规范。基本动作应为:“左脚向左开一大步,同时两拳变掌,随两臂内旋下按后撑。动作不停,重心移至左脚,左腿弯曲,右腿伸直,同时两臂继续内旋,两掌由坐腕随之放松,分别向两侧偏后弧形摆起(向右开步时做同样动作,只是方向不同)。”这些动作反复让大家做熟、记牢,在此基础上给大家讲为什么坐腕撑掌,再到坐腕放松的功理。

坐腕撑掌、再放松手腕的功理就要从中医经络学方面讲给大家听。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是沟通人体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的独特系统”。如果经络阻隔,气滞血瘀或者气血不和,则百病由此而生。因此,《灵枢·经别篇》中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治,工之所止也。”《灵枢·经脉篇》中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由于经络在人体里与脏腑相结,在体表与肢节皮肉相关,是人身气血运行的道路,所以无论是脏腑的病,还是气血方面的病,都能循经反映到体表上来。而通过体表来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就可以治疗脏腑疾病,这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为”。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道路,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即手三阴经脉和手三阳经脉,足三阴经脉和足三阳经脉,而这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有一个原穴。如果某一脏腑有疾病,它就反映到这条经脉的原穴上来。所以就有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的说法。如果心血管方面有疾病或者肺有疾病,就能反映到手三阴经脉的原穴上来。这三条经脉的原穴都在手腕上。这就是手太阴肺经脉的原穴“太渊穴”(在手腕第一横纹后桡侧端凹陷处);手少阴心经脉的原穴“神门穴”(在手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手厥阴心包经脉的原穴“大陵穴”(在手腕横纹关节正中两筋之间)。犀牛望月中的动作坐腕后撑和手腕放松,可以使手腕有规律的一紧一松的活动,这样就是有规律的对手太阴肺经脉的原穴“太渊穴”、手少阴心经脉的原穴“神门穴”和手厥阴心包经脉的原穴“大陵穴”,进行自我按摩,从而有助于温煦肌肤,通经活络,消积化瘀,理气和血,内安五脏,给心脏输氧,起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和肺病的作用。

犀牛望月一式中握拳的动作,还要求用中指尖中冲穴瞬间点抠劳宫穴(中冲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脉的穴位,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劳宫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脉的穴位,位于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中指尖下即是劳宫穴)。这个动作有助于防治心绞痛,手麻木,心痛等疾病。在犀牛望月式中,还有许多手臂内旋、外旋的动作,这些动作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和肺病也能起到显著的效果。因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脉的循行部位在胳膊上,他们的走向规律是从胸至手,经过臂、肘、腕、掌、指,通过手臂的内旋、外旋使这些部位的关节、小肌肉群有规律的活动,而使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脉的原穴和其他穴位得到了自我按摩,这样就使经脉的气血得以畅通,以达到左右平衡,从而起到防治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和肺病的作用。

通过这样深入简出的讲解,使功友们明白了做好坐腕后撑掌,再手腕放松的意义和功理。大家高兴地说,以前练功做动作不知道这些动作的功理,所以对这些动作不重视,做的不规范、不到位。现在听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功理,使我们明白了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各式中所编排的这些动作是通过“循经取动、循经取穴、循经作势、以指代针”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因此才能在防治某些疾病中取得显著的效果。

十二经络养生范文第5篇

1、敲打胆经是可以减肥的,胆经是我们人体很重要的一条经络,对我们的养生很有意义。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其起于头部,绕往身体侧面,直达脚尖的一条较长的经脉。从中医经络学的角度来说,内脏的一些疾病都可以从相关的经络上有所表现。

2、常敲胆经也是极好的防治疾病的方法。中医讲,肝胆相照,勤敲胆经可以刺激胆汁分泌,提高肝主疏泄的功能,促进人体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针对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运动过后再配合敲击胆经,身体就会努力汲取腿部的脂肪,这样才能达到瘦腿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