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美德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疆哈密师范学校 王处耘
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素质培养新要求。感知古诗中蕴藏的色彩美,深入探讨古代文人色彩运用的深层文化内涵,不但有利于我们加深理解古诗中的写景题材作品的独特题材特点,还有助于在古诗教学中,走进传统文人雅士的心灵深处,以色彩的感知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审美品位。
近代实验心理学认为: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诗人对色彩的把握不亚于画家,虽然反映形式不同,但通过语言的描写,可以唤起读者相应的色彩联想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色彩的感知在诗画欣赏中的主要意义。苏轼称赞王维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古诗与国画的这种亲密关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历史根源,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品位在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方面的典型体现。“丹青”是两种色彩,但一度成为中国国画的别称,古代画家特别重视颜色的点化运用。因此,克服孤立学诗的惯性审美模式,以一种颇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非常态视野,由画及诗地培养学生对古诗中色彩美的审美感知能力,则有望把初中写景题材的古诗教学,带入更加广阔的传统文化领域。现在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相关古诗为例,试分析诠释中国古典写景题材诗歌独特的调色技巧,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如下:
从民众的受教育程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封建知识分子阶层的精英文化;从文化的历史沿革审视,则打上了深深的儒家学说印记。表现在写景题材古诗的创作方面,诗人对色彩的把握与调动,其审美心态具有明确的文化排他性,与一般的民间审美情趣差异非常明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北朝民歌《敕勒歌》)是一种对生活中自然色的客观把握,体现出民间对色彩的朴素把握与认识,明显有别于文人雅士的审美趋向和思维定式。“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渔歌子》)虽然是一首唐末文人创作的曲子词,但纯粹是客观劳作图景的真实写照,毫无些许传统文人山水诗“诗言志”的迹象,色彩斑斓,反映了作者对色彩的自然取舍。与同题材的作品柳宗元的《江雪》和关汉卿的《大德歌·冬景》,差异迥然。对景物色彩的自然把握,是民间创作或客观再现民间生活内容的山水诗,最典型的有别于文人创作诗的独特的色彩选择方式和审美趋向。
有别于对色彩的自然把握,文人雅士对于写景题材古诗中的色彩运用和取舍,都鲜明地反映着传统文人的具有文化排他性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特殊色彩的巧妙摄取。古代文人生活范围有限,基本自绝于日常劳作,往往通过很敏锐的摄取生活中最曼妙的单一色调,以增强诗作的生活性内涵和诗情画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黄色的相容,通过动静、隐露辩证诠释生活的瞬间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富有诗情、诗趣和诗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山行》)审视深秋枫叶的独特色调,体现出作者对秋色、秋味、秋韵的抽象思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作者通过对烟年里最美妙的柳色和草色的独到把握,写出了自然绿色最特别的时令特色,表现了对正处蓬勃茁壮期的春景及其生命力的热情赞颂。
《虞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中国古典山水诗也有言志抒情的创作传统,独特色调浓缩形成的诗画景象,往往会使人和景之间构成情绪的映衬或冲突,从而为抒情言志提供了可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四字浓缩了无限的色调风物,超越了空间限制,于有限的语词中包含了无尽的生活内涵,涵盖了作者对游人的绵绵情思。同样是对独特色调的浓缩把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的《泊秦淮》)用两个“笼”字,将相近的三份色调揉为一体,彼此难分,从色调方面勾画出“秦淮”、“酒家”纸醉金迷、忘忧无耻的堕落情状,为作者的咏史言志提供了色调基础。景物与情绪的协调一致如此,而景物和人物行为的激烈冲突,同样也会有精妙的表达效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通篇以雪白为基本色调,冷色的雪,凄清的气候特点,都显示出钓鱼人与周围环境的极不协调与高强度的冲突,诗作以此表现了作者的孤傲人格和政治生活感喟。
二、调色及其所反映的审美内涵。孔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其中于民。”古景诗在色彩运用方面,特别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协调与对比,明确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影响。暖色让人感觉华丽,橙色是最暖色,红、黄是暖色,红紫、黄绿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给人感觉朴素,紫、绿是中性微冷色,蓝紫、蓝绿是冷色,蓝是冷极。诗人习惯调动的色彩,基本没有冷暖两极,主要是中性色调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是“中庸之道”影响诗人色彩审美趋向的最好印证。
红、绿是一对高纯度的互补色,互补色构成的对比效果最强烈、最刺激,如果正确处理面积比例关系,往往会取得既对比强烈,又丰富调和的良好效果。“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示红隐绿,既显示了红的突出与夺目,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世故人情,也隐含着红绿的和谐搭配与衬托,相得益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性微冷色的绿的大面积的陪衬高亮度的红色,色调丰富调和,在这首送别诗中给人以充分的热烈和热情的审美体验。
包括红绿色在内,两种对比色的冷暖调和,会对比强烈,但调色也明朗宁静,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忆江南》)红蓝两色的冷暖对比强烈,使画面明镜,读者对江南美景也有了一个高度凝练的体验机会。“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的《暮江吟》)血红的残阳对碧绿的江水,显示出同一位诗人对同一种调色方法的纯熟使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虽然写自然界瞬间的天气突变,但通过色调的对比,以及动静的调动,使诗句间跳跃出一种画境的“气韵生动”。
两种类似色彩的调和与搭配,会营造出平静安详的生活情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写途中所见,波澜不惊,呈现出一派祥和气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的《绝句》)两个诗句中同时存有类似色调的协调与陪衬,动静增趣,色调明丽,意境和谐,富含生机。都从中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情投入,以及对美好生活情趣的苦苦追求。
类似色彩的调和与对比,也能渲染出一种特别的情绪氛围,并进而取得情景交融的诗情画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的《春夜喜雨》)两种不同明度的暖色的对比与调和,既使画面色调对比强烈,也在单纯的雨景层面上显示出作者对这种祥和温馨的雨趣的独到把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的《别董大》),高明度的冷暖色调进行对比与调和,于对比的抑扬褒贬中表现了作者对友人远行前途的担忧,各句中冷暖色调的调和又没有使感情基调过于低沉,从而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昂劝慰提供了前提铺垫。
我是一个小书迷,平时最喜欢读书了,家里的书柜上摆满了《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三国演义》,还有《水浒传》……,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还是《感悟童心的300个美德故事》。
《感悟童心的300个美德故事》,通过许多生动形象、感人至深和通俗易懂的美德故事全面展现了人类本性中永恒不变的变德。比如其中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贾逵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小时候生活非常艰辛,因此他上不起学堂。贾逵只能隔着学堂外面的篱笆听老师讲课,几年来风雨无阻,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后来贾逵终于成为当时的大学者。通过这样许许多多的小故事,让我懂得:一个人无论你是贫穷或富有,无论你是才华横溢还是才智平平,只有具备高尚的美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育 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04-0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海内外中华儿女有着深远的影响,应当不断地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中职学生刚刚摆脱少年儿童的稚气,对他们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要布置好教室、设立合理的班级管理条例,如何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中华传统的精髓,为班级文化建设夯实根基,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沉淀底蕴,才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通常是指人们对各类事物价值的看法和态度。青少年时期是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如何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中职学生年纪不大、涉世未深,处于情感发展的不稳定期,更需要提升传统美德教育的力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让这些珍贵的东西像种子一样在他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实践中,笔者在所带的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载体,班会课过程中通过一些课件的展示,或让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上的传统美德故事等方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讲到核心价值观“爱国”篇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历史爱国故事与大家分享,象《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精忠报国》等。各小组先分享本组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总结出苏武、昭君、岳飞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有什么高贵品质?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人生理想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讲到“诚信”篇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再让学生讨论同学的发言,之后教师做归纳点评,从而使他们懂得诚实守信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个人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然后通过《曾子杀猪》、《季札挂剑》等传统美德历史小故事来感染学生,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二、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班级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制度不是为了简单地管人管事,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就意味着管理制度要有理论的支撑,才能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小事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并沉淀到生活的习惯中,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贯穿于行为导向和价值判断中,为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构建,筑起文化和品行的脊梁。那么,班主任在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如何把传统美德的教育蕴涵在班级管理规范中呢?
实践中,笔者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对所带的班级实行加分制度,把学生的学校生活、部分与家庭相关的教育、社会实践等进行量化管理。管理制度在具体的制定与实施中突出了尚礼、友爱、睦邻、孝道、正直、勤学等传统美德。这些虽然需要班主任花不少心思,但这样做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发展,教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例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与父母沟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在三八妇女节或者母亲节为妈妈做一件事等,表现良好者可以获得加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强化孝道,让学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使学生学会主动与父母沟通,家庭的氛围可能会更和谐温馨,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这种班级管理制度,慢慢地引领学生从善如流,见贤思齐,最终转化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同时,笔者在班级还设有一项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即“值日班长负责制”,使每个学生人人都受别人管,人人又可管别人。班里除了指定的一位学生任常务班长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任一天值日班长,任值日班长的那一天,该学生要全面负责全班同学各项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服务。刚开始实行此制度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不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在班主任的鼓励下,每个学生都表现的很好。这样,使得学生有一种班级主人翁的感觉,才能更深刻体会到在工作中应该“严以律己、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事业、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这样,通过培养学生敬业尽责精神的传统美德,使学生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逐渐内化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班级流行时尚文化相结合
时尚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学生中追赶潮流、追逐明星是客观事实。作为班主任,如何借助学生对时尚文化的热衷,让时尚文化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从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的问题。在很多成年人看来,学生眼中的时尚不过是“俗文化”罢了,老师和家长常常对他们是排斥的。但单纯的排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甚至适得其反。笔者就想,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喜欢的空间和内容中,挖掘出我们大家崇尚的东西,让时尚与传统美德相结合起来,让美德与时俱进也不是很难的事了。
例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可以说是达到了全民赏“月”的盛况。于是,笔者与学生共同探讨剧情,探讨情节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发学生对这部剧所传达的人生现实意义的热议。在探讨中,结合传统美德,由芈月芈姝姐妹反目之战得出结论:人与人之间应谦虚礼貌,切忌攀比嫉妒;芈姝最终失败、芈月最终逆袭获得成功的结局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目标明确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生活中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时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求索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才会获得成功。学生喜欢演员孙俪,笔者就问他们喜欢的原因,并把孙俪如何由一个无名演员成为当红明星的事迹告诉他们,当他们知道孙俪是多么的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时候,这些明星,这些美好的东西借助流行的时尚元素所传达的就是正能量,可以被学生直接接受,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传承民俗文化美德构建新型班级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在各自民族成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些传统民俗节日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传统节日及习俗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节日里的家庭聚会,是学生可以经常接触到的社交场合。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知书达理、进退有据的道德规范,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得传统美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良好途径。
例如,在“三月三”之前的班会课上,笔者让学生说说我们广西有哪些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有什么地方风俗习惯等。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尤以我们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最为有名。到了农历三月初三那一天,广西各地都会举办很多民俗活动,笔者让有体验过民俗活动的学生把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从而形成立体的民俗文化知识。还以“我记忆中的节日”、“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等为题拓宽视角,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传统民俗节日的历史渊源,体会我国民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相互探讨分享中,经历长长的心灵之旅、满满的精神盛宴。
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只有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把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传统美德的指引下,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班级文化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敬余.中华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2]金波.中华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3]李立华.中华传统美德读本[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
关键词:养成教育;美德;行为;习惯;模范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应利用好这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行为习惯极易形成定式的时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使其能够成为具有相对完美性格、良好习惯的人。
一、低年级应选派责任心强、素质全面的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父母的影响是同等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要超过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影响,因为在孩子眼中教师是无比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可以说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与学习的对象。因此学校在安排低年级教师时应着重考虑这些因素:责任心强、善于与学生沟通、日常行为习惯良好、和蔼可亲的教师。如,书写规范、三笔字简笔画过硬、普通话标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讲卫生、使用礼貌用语等,这些看似基本的东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对他们在学生时代的学习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启蒙教育作用。教师还应有极强的责任心,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差,生活上学习上的小事都需要教师给予细心的关怀,对学生能一视同仁,不论是学习好或差,条件好与坏都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会使学生的心理感受到温暖、阳光,对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注重优秀传统美德故事的教育作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素有文明古国之称。从古至今流传的传统美德故事数不胜数,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这些美德故事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是书本上的范范说教所不可比拟的,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孔融让梨、精忠报国、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让学生不但学到了语文知识,也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如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文明礼貌、与人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缺陷,他们的表现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为他人考虑,在受到帮助爱护时以为都是正常的,不会有感激之情,不会想到去付出或回报。作为教师应深入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传统故事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良性的教育,向着优秀品质、良好习惯方面培养学生。
三、班级树立良好典型,互助学习,相互提高
中华美德故事《曾子杀猪》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你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反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后来,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期末阶段个别学生成绩不太理想,老师给他补课,到了傍晚老师要学生回到家里将回家作业做好,学生为了能够及时回家,就满口答应“奥,知道了,我会做好的。”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老师检查检查学生的作业,发现这些学生却低着头,拿不出作业来。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做?他会振振有辞地说“忘记了。”没有办法,仔细想想,他真的是忘记了吗?如果是偶尔一天忘记了,那到也有可能,但是事实大多不是这样的,因为老师不知多少此次听到了这样的话了。
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就在昨天,我答应了武木子做一副牌子,上面写上鼓掌和落幕,还说一定会带来,结果早上一醒来就忘记了,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