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第1篇

俗话说:有了计划,心中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就要付诸于行动。在新学期来临之际,我将更加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因此,我制定了个人成长计划,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

更新观念,以《纲要》和《规程》为指导,自觉遵守园的规章制度,绝对服从上级领导安排,做好本职工作,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改“冲动”为“灵动”,改“热情”为“恒情”,做个反思型的老师。

二、个人工作方面

1、继续深入学习《纲要》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全面培养。认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阅读《幼儿教育》、《幼教前沿》等有关资料,不断学习和钻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自己不断地成长起来。

2、在教育教学中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结合主题活动布置环境,与教育相互呼应。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准备好教具,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不断反思。

3、认真、按时地完成幼儿园的教学任务,以及其他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园内举行的各项活动,一切听上级领导的指挥和安排。

4、注重幼儿身、心健康,对每一个幼儿都要关注,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常规的培养上,坚持统一的原则和一贯要求的原则,使孩子慢慢的形成一种较自觉的行为。对少部分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采取及时分析原因,该批评的批评,并给予适度的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慢慢的做到遵守纪律的同时,加强对孩子的文明礼貌的教育,使孩子从小接受文明的熏陶。

5、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幼儿变得敢说、想说,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多听课,认真评课,多学习她们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经验,积极吸取他人的长处,使自己在教学领域上有所提高。

三、家园共育方面

1、充分利用晨间接待和放学的时间,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情况,在家长的配合下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利用家园栏、电话以及QQ等途径,与家长沟通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

3、利用与家长沟通的机会耐心听取家长合理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幼儿,使幼儿的健康成长!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第2篇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改进建议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势头强劲,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保持学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师资培训作为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被寄以厚望,但在实际工作中培训工作遭遇各种问题,培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定位不明

培训是什么?在学校管理者看说,它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福利;在教师看来,它是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的一种手段,更多时候它是一种义务。当某一个培训项目校方认为是福利而教师认为是义务的时候,就会发生无人愿意申报参加培训的情况。当前高职院校的培训工作定位是尴尬的,有的时候可能是被追捧的抢手货,有的时候可能是被强制清仓的添头,经常失控。

(二)培训投入不足

从投资的角度看,培训无疑是一个投资收益不确定、成本回收周期长的高风险产品。所以培训虽然被很多管理者当成解决问题的法宝,真正敢于投入、有计划中长期大笔投入的院校很少。当然,由于培训效果反应的滞后性,也有领导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青睐竞赛培训、围绕某一项目进行调研考察等短期回报的培训项目,这种倾向导致了院校整体培训投入不足。

(三)培训管理不利

1.培训计划缺失。很多高职院校不做培训计划,因为“不知道上级单位会安排哪些培训任务”。培训计划应该是学院对全院教师培训时间、内容、对象、费用等的具体安排,应该既包括上级单位组织的要完成的培训任务,也包括本院教育教学要求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教育教学方法培训、教师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教师职业素养相关培训等多方面培训项目。

2.培训监控不利。没有计划的培训谈不上监控,列入培训计划的培训也没有实质监控。一些学历提升项目、下企业顶岗项目、上级单位摊派任务的培训项目,由于培训时间长或者培训内容枯燥,学员缺勤现象严重,学院最多打几个电话询问一下学员情况,没有很好地进行过程监控。

3.培训政策不明。很大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参加学院组织的培训,因为外出培训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减少课时量就是减少个人收入。一方面没有政策规定必须参加多少课时的培训,一方面没有相关政策明确外出培训的补贴计算,面对基本无法预见效果的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工作的难度很大。

(四)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形式主要有讲座培训、网络培训、观摩研讨、实践培训、考察学习等,而前三种形式实质还是专家讲座的填鸭式培训。讲座在培训中所占比例太大,学员对讲师的要求过高,学员对培训过程的参与度过低会降低培训效率。

(五)效果评估草率

一般来说,学员结束一个培训项目后,学院会要求其提交学习心得或考察报告作为该项目培训成果性材料。对于下企业顶岗人员,可能会对顶岗前制定的预期目标进行简单考核,多为答辩形式。这种培训效果评估都是瞬间评估,过于草率,很难约束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主动提高学习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改进建议

(一)统一认识,明确培训定位

关于培训,需要组织内上下一致达成共识的是:培训不是万能的,高质量培训是组织改进绩效的一种便捷途径,是个人提高职业竞争力的一种积累,是权利也是义务。培训不应是少数人群的特权,全体教师都应平等享受参加培训的机会;相比对绩优者给予培训机会的奖励(除晋升培训外),业绩较差的人群更需要进行培训提升。

(二)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

要改变高职院校培训机会少、培训项目单一、培训对象过于集中的现状,首先要加大对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当然,加大投入之前要进行整体规划,结合组织和个人培训需求,对各类培训项目多加甄别,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完善培训管理制度

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加以规范。首先是培训计划,学校要在学院发展战略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培训需求,可以先给定培训大范围,由教学单位组织个人申报计划,再统一审批拟定;次之是培训相关政策的明确,各类培训的申报、审批程序、补贴办法、报销程序都要有据可依;再次,是建立监督机制,发现无故缺勤或不配合教学的情况要按章严肃处理;最后,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对培训内容、学时、效果进行记录,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发挥培训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作用。

(四)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1.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对培训对象加以分类。刚上岗的年轻教师、校内专任实训教师、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中、青年没有企业经历的专业课教师: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训;对文科类专业教师:鼓励参加相关专业技能水平证书取证培训;对各专业骨干教师:选拔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国内访学、进行专业建设项目考察;对全体专、兼任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素养培养;对有特殊培训需求的个人:个别申请个别处理。

2.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培训比重,丰富培训形式。强化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增加教师培训的参与性,改变传统听报告、听讲座、听评课的被动“灌输式”培训,强化校内实训场所实践操作训练,延长下企业顶岗锻炼时间,增多校企合作项目研发,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

(五)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因为培训效果显现的滞后性,培训效果评估应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培训结束后的总结、汇报、培训相关内容的实践操作考核,第二阶段评估可以在培训结束后半年到一年时进行,主要根据培训内容考核相关绩效,如相关科研成果、学生评教、技能竞赛成绩等与培训之前同期水平相比情况。根据两阶段培训评估形成学院年度培训效果分析报告,并据此拟定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对培训效果两极的学员进行奖惩,相关培训信息进入个人培训档案,结果记入业务档案,并作为子项目进入个人绩效考核体系。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第3篇

学院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进行教师培训,可是收效不佳,主要原因是:(1)培训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学院虽出台了教师培训的相关文件,却没有将其当作学院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没有把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管理,也没有教师培训规划,至于需要进修的职业技能也没有明确的标识,更没有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培训,也没有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提高和完善。(2)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与教师专业联系不紧。教师培训应该是与教师的专业紧密联系,能帮助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的。但是,学院教师对自己需培训的内容基本没有选择权,也很少有人关注教师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甚至教师本人也对自身专业发展不太关心。这就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不理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3)培训渠道不畅通,教师技能培训很难落实。学院虽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基地,但由于各种原因,却不能让教师真正接触生产实际,提高其实践能力。校内的实训基地虽能帮助教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但与企业生产相比,仍有很大不足,不能满足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以“产学研三位一体”为主渠道,有效开展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考核,引进激励机制。学院应结合市场经济需要,和教师专业和工作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师培训制度。由系部将教师情况分类管理,并要求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制定个人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计划。出台规范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由专人负责监督和考核教师培训情况,对于完成培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重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及其辐射影响作用。在学院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中,专业带头人是引路人,骨干教师是主力军,培养一支有较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团队,这对其他教师的成长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因此,学院可适度减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教学任务,明确职责,增加待遇,要求他们将科研同教学、生产相整合,提升实践能力,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以“产学研三位一体”为渠道,有效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有效方法。(1)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中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可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半年或一年里,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学院承担教师的工资,企业按企业员工给挂职教师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挂职锻炼期满后,由企业评定颁发合格证书,学院考核合格后,给予职称评定等政策上的优惠。二是教师以半脱产的形式参与企业技术科研,替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教师在科研合作中也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这种形式下,教师在空余时间可回学院上课,学院承担教师工资,企业按企业员工给其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学院从去年开始已选派了胡江平、陈伟等多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程来星、康立武等教师还与企业签定实用技术研发合同,帮助企业解决应用技术研发的问题。几位挂职锻炼的教师到企业后自身得到了锻炼提高,企业也得到了实惠。(2)立足校本培训,产学研相结合,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学院实训设备资源丰富,很适合专业教师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教师尽快地改进教学、提高实践能力、促进教科研研究。不仅如此,校本培训改变以往教师被动接受培训的局面,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探究,促使教师走上自觉、自立的专业发展道路。因此,学院可要求专业教师制定个人学期实验实训计划,学院只规定每学期需进行实验实训的时间和,教师根据个人情况自由安排时间到实验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学期末由教师所在系部对照教师计划考核完成情况,对完成优秀的教师给予学院评优等政策上的优惠。有一支教学名师、科研专家和技术能手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有了名副其实的双师素质教师,才有学院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学院领导应把师资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程来抓,健全制度、保障经费、强化监督,真正做到为学院的发展和职教事业而培养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作者:吴莉斯 单位:黄石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第4篇

校本研训,因其“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因此受到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的认同;因其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为主战场而得到教师的支持;也因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而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但现实中,很多学校制定计划容易,但实际开展却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制度无制约、学校热教师冷、海阔天空闲聊等实效差的现象在很多学校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既在于学校缺乏特色办学思路的规划,无法制定目的明确、内容切合教师发展的校本研训行动计划。别人怎么做,我就学着做;上级有什么要求,我就按要求做;缺乏主动和积极的探索。也在于教师满足于自身能力分析,迷失在发展前景判断之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做出头鸟的思维方式极大阻碍了教师的积极进取和主动发展。

为打破当前校本研训的上头热、基层冷,学校思变、教师裹足等局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摸清教师所思所想,既不搞一刀切,也不放任自流;既要督促落实,也要因势利导,创造条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校本研训的跨越式发展。

一、骨干先行,群体跟进

回顾近几年中学教研处在指导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进行的各种尝试和探索,我们发现作为校本研训的主体,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和意愿是确保校本研训顺利开展、高效实施的关键所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提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从这个理论上分析,个人的自主意愿在个人的发展方面将起着决定性的诱导作用。只有当教师发现自己需要发展,需要提升的时候,才会主动地走上自我发展之路,才会满腔热情地投身其中。但就我县中学教师的心理而言,个人的意愿既有外显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内敛,是潜藏或是淡漠。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已经过了专业发展“黄金期”的教师,他们的发展意识更显得淡漠,也因此更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唤醒”,去激发。这需要一个过程。研训平台的搭建,研训活动的开展就是这样一个“唤醒”教师,激发需要,促使其走上专业发展的过程。

作为每一所学校的教学中坚,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仅获得学校的认可,在教师群体中也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骨干教师更容易理解学校发展思路的内涵和要求,更容易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更愿意寻求自身的发展进步。而相对薄弱的教师则显得迟钝,不容易“唤醒”,如果此时刻意,抑或强制地驱使他们发展,急功近利的做法可能欲速不达。

骨干教师因为其自身的能力水平也能保证他们的“先行先试”容易取得理想效果,获得丰厚的成长回报。在我县开展的高级研修、考察访学、校级交流等互动性强、质量高的研训活动中,骨干教师获益匪浅,不仅教育教学视野得以开阔,也促进了他们教学质量的提升。骨干教师的所见所闻和显而易见的成长收获对于习惯于“观望”的薄弱教师更是一通“耳边鼓”,足以带动大多数原先“死守一亩三分地”的教师自觉投身到学习交流中,在观摩对比和思考分析中得以进一步的唤醒,也由此带动校内研训活动的蓬勃发展。

二、专家引领,校际互动

校本研训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推进新课程纵深化和可持续发展。但以校为本的校本研训绝不是单纯的校内活动。校本研训的视野是非常广泛的,校内合作、校际互动、区域联动等“请进来,走出去”模式都是校本研究的有机

组合。

当前,进修校中学教研处和培训处密切配合,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聘请专家名师讲学示教。如聘请包括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福建师大教授、省学科带头人、福州教育学院专家、福州市特级教师等专家学者前来指导;聘请包括省学科带头人、市学科带头人、福州名师工作室成员等省市名师前来示教指导。这些研训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和借鉴。在县进修校引导和启示下,基层学校也积极采取类似的“请进来,走出去”措施和行动,开展校际互动和区域联动的教学交流。他们利用地域优势积极聘请省市专家名师莅临指导讲座、上优质展示课,并与学校教师联合教研;选派骨干教师赴省外名校观摩学习;与市区名校结对子开展交流学习等。眼界开阔、获益良多的教师也都积极将所学所思所得回馈到自身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学者不仅带来他们多年的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带来了研究的感悟和具体案例。优秀教师的所思所为令人动容,一线普通教师的身份也更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带给教师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迪,甚至“一语点醒梦中人”。而校际间的互动、区域间的联动所展示的外校独特教学风格和模式,不仅有助于开阔教师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同时展示的还有与教师所在学校一般无异的条件和设备却截然不同的教学质量。相同的设备,不同的教学方法、相近的条件,相去甚远的思维和行为,这更容易引发教师的思考,触动教师原本对学校条件的“不满”,从而有助于打破教师固有的思维方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实际,改进教学,促进自身发展。

三、集体研讨,个人反思

在许多人眼里,研是研,训是训,研和训似乎格格不入。实际上,校本研训就是以学校为基地的师资培训,就是通过学校教师间的互帮互学,在共研共享中实现共进;在教学、教研、科研的相互融合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水平提升。日常的教学研讨配合上适当教法学法理论的支撑,无论对阐述者还是聆听者都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培训;常态化下的集体备课实现的由“初案”到“共案”,最后到“个案”的过程,这难道不是一次交流学习,思考借鉴和改进提升的培训吗?

因此,必须还校本研训以本质——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研训,应该坚守也必须坚持的主阵地还在于学校。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途径,校本研训的起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学校,在于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等基础教学组织。离开了基础教学组织,校本研训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基础教学组织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集体研讨,个人反思的“共享共进”合作理念的落实和达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对付“教书”实在绰绰有余,这也导致了许多教师满足于“自己能行”的现状。要打破教师这种思维禁锢,就必须让教师看到他人优秀教学方法方式的效益和效果,才能在真实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逐渐地在平等、互补的交流中敞开心扉,接纳他人的想法和措施手段。因此,必须坚持和创新常态化的教研集备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效应,通过教师群体间的精诚合作和同伴互助,以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目的,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以目前物理学科的“一课再议再上”教研集备模式为例。执教教师在独立(或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分时段接连在不同的平行班上同一节课,同组教师观摩听课做好课堂观察,课后针对观察的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与执教教师共同研究、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优化细节处理,以期目标达成的最有效化。执教教师根据新的教学方案及时内化,再次上课。组内教师将第二次上课效果与第一次进行比较,分析研讨,发现其中的进步,找出尚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如果必要,还可以第三次上课。或者由多位教师分时段接连上同一节课,每个教师上课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比较,提出改进意见,寻找目标达成的最佳方式,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共案。这样,经过实证性跟踪和多轮研讨,实践——反思——实践,螺旋上升,有助于问题探究的深入,突出了反馈的及时,行动的跟进。“一课再议再上”教研模式,还在于让每一个教研组成员自觉自然地开放自我,既勇于肯定和别人的优点,也正视自己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困惑,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既吸纳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资源,也要乐于贡献自己的拥有的材料。这种互相尊重、开放合作的氛围中,对于教研组的全体成员都有着莫大的助益。

四、聚焦专业,记录成长

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成长之路在于对专业的聚焦。正如孟子所言:“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下棋如此,教师成长亦是如此。只有专心致志,潜心为学,才能在琐碎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找到前进的方向。当然,教师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个体差异性极大,要走的路也就必然不同。以什么样的心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做什么如何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最能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要回答这样极具个性化的问题,需要学校层面的分析引导,更需要教师个人的清晰认识。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就不仅仅是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还必须帮助教师有目的地审视和分析自身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从中探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方面,建立教师个人的,以档案的形式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教师成长之路上的点点滴滴,帮助教师分析整理探寻适合自身发展之路的“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将大有所为。为保证档案内容真实且具有诊断反馈和分析评价功能,除了必要的基本信息外,记录袋的内容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专业发展现状自我分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目前很多教师对自身的发展现状不满,但往往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无法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无法弄清问题的根源。因此,有必要引导教师学会自我反思,客观真实地审视个人的当前状态,发现个人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影响和制约个人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

2.当年个人发展的自我规划。这是发展的基石。计划错误打败仗,没有计划打乱战,计划得当才能打胜战。要引导教师对“我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要解决哪些问题,能做什么,要做什么”、“我要怎样做,什么时候做”、“安排多少时间完成”等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准个人发展的立足点,明确目标领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时间任务路线图。需要注意的是,初期的规划设定的时间不宜过长,防止观望懈怠,一年的时间可以让教师心中有个非常明确的时间截点,这对任务驱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学校不能以学校发展规划替代教师个人的发展规划,也不应强制要求教师个人发展绝对服从于学校发展,而应切实做好教师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的互动与统一。只有教师理解并认同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内在联系,主动联系学校的发展需求来思考自身的成长,才能凝聚教师,促进教师个人专业素质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行动足迹,收获和不足的自我剖析。这是发展的保证和效益显现。不积跬步,何以成千里?学校要帮助和引领教师克服互相攀比,彼此观望的从众心理,以积极的心态,稳健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根据既定的行动路线图扎实行动。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个人也要分别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在每学年末由教务处统一进行汇总整理装档,以张榜公示的方式进行督促。要做好“回头看”反思引导,让教师对自己一年来的学习工作和发展情况进行纵向分析比较,也对自己收获的进步及留下的足迹与身边的同事及同行进行横向对比。在对比他人和评价自我中,引导教师理性客观真实地分析自己的工作,坦然呈现现实,敢于暴露自己存在的弱点,勇于寻求他人帮助。从而实现在真实中对比,在甄别中借鉴,在反思中改进,在实效中发展。

4.成绩和展望。这是发展巨大的助推力。荣誉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激励,个人价值获得积极评价和肯定是教师专业发展巨大而持久的助推力。而对未来的积极展望(包括学校层面和个人)的“向前看”更是教师筹划未来的自我的动力和源泉。

五、心怀感恩,融洽氛围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校本研训的有序开展和深入推进,离不开骨干教师群体的带头和示范,更离不开群体成员的精诚合作。“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为人处世的品德。如果成长起来的教师总是把成绩记在自己的“功劳薄”上,忘却他人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必然导致教师集体的“离心离德”。因此,打造和谐共进的研训氛围,还必须做好教师“常怀感恩之心”的引导,让每一个教师懂得感恩,学会尊重,勤于回报。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第5篇

一、扎实科研培训,依托科研提升教师素质

(一)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

要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要让孩子眼中有一棵树,教师的眼中就要有一片森林。因此,教师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为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我校进行了教师技能培训、1—6年级各科知识梳理方式方法培训、“知识树”梳理培训,帮助教师从教材层面认识和审视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各项技能。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进入我们的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已经成为教师们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我校组织教师参加了UC网络教研培训、几何画板使用培训、摄像剪辑培训、制作课件培训等,通过学习教师们的网络研讨能力、课件制作能力显著提高。

(二)开展教学常规培训

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评价是每位教师教学中的常规工作,如何把这些常规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关乎教学的成效和学校的发展。因此,我校科研室牢固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组织开展了备课培训、上课培训、辅导培训、作业批改培训、评价方式培训,从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评价等方面给教师们建言献策。科研室还经常开展教学调研活动,通过下发调查问卷了解教师的困惑和疑难问题,收集整理后确定培训主题。在问卷中,我们发现许多青年教师不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他们更追求怎样能把课上得更精彩。考虑到教师们的需求,科研室又组织安排了复习课培训、应用题教学培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训、练习设计培训,培训后教师们在后续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各展风采,百花齐放,课堂上精彩纷呈。

(三)开展一系列课题培训

为了保证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对教师进行了课题申报培训,课题研究目标、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内容培训,课题研究方案培训,科研基础知识培训,课题计划、阶段总结、课题研究报告培训,个人课题研究培训。通过系列培训,教师们对课题如何选题、申报,如何确定研究内容和目标,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如何书写阶段总结和研究报告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还给予教师必要的指导,及时指点迷津,避免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盲目性。

二、扎实课题申报,实现集体课题与个人课题协调统一

(一)申报前进行学校子课题的分解和培训

万事开头难,课题申报工作是科研课题研究的开始,做好课题申报工作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协调统一地进行,我校对集体课题《边疆欠发达地区小学小班化条件下推进个别化教育的研究》进行了分解,分为以下六个主题:1.小学小班化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方式向个别化教育转变的实践研究。2.小学小班化条件下评价方式的探索研究。3.小学小班化教育中推进个别化教育常规管理的研究。4.小班化条件下个别学习指导方案实施的研究。5.小学小班化条件下推进个别化教育中师生成长个案及其实证分析。6.小学小班化条件下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而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申报前的培训,对每个主题进行更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再由教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个人课题。教师的个人小课题必须围绕学校的集体课题展开,达到集体课题和个人课题的协调统一。

(二)课题申报中教师要深入思考

课题申报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自己最需要解决的现实疑难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属于以上六个主题中的哪一个?深入思考之后再确定自己的个人课题。

(三)课题申报后学校要加强审核指导

课题申报工作结束后,科研室的审核工作便随之展开了。校领导分工负责某个学科,通过与教师谈话了解教师选题时的初衷,并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以保证课题申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扎实课题实施,实现学校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如何实现课题研究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发挥课题研究对教学的指导、促进、提升作用,避免流于形式,我们做了如下努力:1.督促指导教师分解任务,把任务落实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把自己的课题任务进行分解,然后结合教学实际以及课题研究时间的安排,把分解的任务纳入教学进度表中,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2.通过自主学习和课题组会议,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自主学习,教师人手一本《个人课题指南》,在课题研究实施前教师先学习《个人课题指南》中的问卷设计和分析部分,再设计自己的问卷,并对实验班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的原始数据和现状材料,之后进行数据分析,展开深入研究。学校还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会议,让教师们围绕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展开交流,在交流中探讨,在交流中解决疑难,在交流中反思提升,然后根据交流所得对课题研究内容和细节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扎实课题管理,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