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大学生创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创业教育 创业实践 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29-03
一、引 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开始盛行。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源。从某种意义上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国家教育投入回报的开始。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转型期,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未来10年将是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参与就业的人口总量将达到9.3亿人,加上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衡,中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每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是一种刚性的供给,而且是逐年增加,这必将严重挤压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将接受“大众化岗位”的挑战,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竞争将是全方位的,大学生选择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估计,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实现角色的转换,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大学生就业寻找新的出路迫在眉睫。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而自主创业是国家创新中一种重要的实践过程。在就业难和国家支持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它不但能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而且还能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和经济价值。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发展
在西方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系统工程,如美国的硅谷。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院校如果仅只靠培养学生单纯地去竞争现有的就业岗位,已经无法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从中国未来几年的总体就业形势来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万~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2013年预计全国新增就业人数900万,高校毕业生就接近700万,从这个数字对比就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相当严峻的。因此,广大的高等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手段。
(一)中国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基本概况
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创业的核心要素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和资源等要素。创业与创新不同,创业本身是一种带有主体性的活动和过程,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一定的创新,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并组织各种资源提品和服务,能给自己或者更多人谋取工作机会的价值创造活动。创业教育是20世纪以后所出现的新课题,从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世界上许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各种课程,创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成了当前重要的课题。[1]
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等教育活动,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包括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的培养。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最早兴起于美国,目前,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44种创业教育相关学术刊物以及100多个创业教育中心。[2]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为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3]随后的几年,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关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特质与功能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或职业教育体系一样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互相渗透。创业教育以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基础,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但其又相对独立,创业教育有自身的教育目标、任务和课程内容,这是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希望创业的大学生充分了解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和对自己的创业技能进行评估。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所以,创业教育的一个首要功能是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创业者的素质决定创业者以后的产出水平、质量和效益。良好的创业教育可以大大降低创业者、创业团队在创业时遇到的经营管理风险,提高其在不确定市场下把握机会的能力。其次,创业教育会从整体上改善创业者结构和经济的产业结构。因为不同的产业发展也对创业者人才结构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而创业教育直接影响创业者的能力结构和所从事的行业领域,人的结构变化影响和制约着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中国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学扩招步伐的加速,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柱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政府希望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创业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动因。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教育显然是滞后的。国家虽然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倡导,但无论是创业理论研究还是创业实践总结都远远不够,对于创业教育的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共识。
从客观上来看,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分配制度成为当时主要的制度模式,这使得当时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另类。创业教育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许多高校没有任何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安排,更不用说什么实践活动了。改革开放后,由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当匮乏,且大学教育习惯了传统的偏重于理论教育的教育模式,这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而且,由于当时的大学生招生规模不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供不应求,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需求。
从主观上来看,大学生都习惯于应试教育,缺乏实践能力、创造精神和冒险意识,这使得他们自身创业积极主动性不高。同时,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本身希望从事创业实践的不多。虽然有不少高校开始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也多流于形式。高校总体缺乏浓郁的创业环境和制度,创业教育在很多学校中基本上被定义为“业余教育”或“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创业教育就难免受到一定制约。
三、中国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中国创业教育之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产生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创业教育应由“三创教育”构成,即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创业教育。尽管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明确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已经逐步接受创业教育的观念。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国创业教育体系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业教育理念和理论体系的建构
创业教育理念体系是一种精神学范式和创业心理的培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人类的创造性活动,都是多种心理因素“合力”的结果,创业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创业成功的几率。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我或善待他人乃至心态失衡造成的。因此,对创业信念、积极的创业心态和创业意志的培育是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念教育,应以对学生进行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为重点。
另一方面,进行创业教育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是不行的。中国的创业教育不能照搬国外的创业教育模式,而应形成自己的特点,应重点构建包括创业精神、创业实践、创业环境和创业管理在内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中的这四个部分,理论性和实践性程度各不相同,是我国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中要认真研究的内容。
(二)建立合理的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模式
创业教育实际效果的欠缺或流于形式,这不仅涉及国家有关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等宏观条件,同时还涉及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内容与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创业教育应该着力于按照创业活动的不同阶段来配置相关资源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化的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体现出实际的应用效果。创业教育的教学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有机组合,通过系统的创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性训练来培养创业者。
(三)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创业教育除了要在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上有所突破外,还要进行创业实践体系的研究,将创业理论付之于实践。政府和高校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积极创业的有关支持政策,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用于指导大学生创业。配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及政府还可以建设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经常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和举办创业设计大赛,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实践环境。
四、中国大学创业实践能力培育与基本模式选择
从2011年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在90.2%的就业大学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就业率与满意度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缺失。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导致出现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和实践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创业实践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知识深化、素质提升和能力强化的重要途径。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研究表明,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协调安排和时间管理。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学习方法和理解他人。
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的教育模式选择必须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这样才能增加大学生在今后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就目前的创业实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一)以创业基地引导型的创业实践模式
各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内外创业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有条件的高校,每个专业都应有一个以上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实习基地,并建立相关的扶持政策和专项的“自主创业基金” ,为有创业需求和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和指导服务。这样可以使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学习,边实践、边创业、边受教育,对具有市场价值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
(二)“学校+ 公司”的创业实践模式
高校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入企业从实践上加强创业实践与实际市场的对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中企业具体的运作和经营。从而加强其感性认识,深化其理性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创办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相关配套的供、产、销和服务性的商务活动,从而缩短创业的摸索期和降低创业风险。校企合作创业实践模式,有利于高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企业,积极鼓励师生投身企业进行实验、研究与创业工作。
(三)“高校+行业中介+政府”共同构筑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
完整的创业教育研究体系,不仅包括普遍开设的创业学课程,还包括高校创业中心、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创业者校友联合会,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配套体系。它能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积极扶植大学生创业中介机构,使之为大学生在创办企业、产品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中寻求相关企业、资金支持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等多方面的平台。
(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基金+风险投资”的创业实践模式
举办创业设计大赛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参与积极性和营造大学校园创业环境良好氛围的一种有效手段。创业设计大赛为大学生创业理念和创业构想提供锻炼平台,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丰富自己的创业经验。高校和政府应当牵头或担保引导社会资金和各类金融、风险投资机构进入,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投资、融资体系,使大学生的创业方案能有效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洪磊,韩放.大学生创业教育[J].职业教育,2009(11):24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政府作为;创业政策;创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83-02
一、背景介绍
人社部最新发表的数据显示,自2002年第一次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2002―2009年几乎每年都以约70万人的速度增长,迅速从145万人攀升至611万人,到2016年以765万人刷新历史。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千家万户的生存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就成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创业中政府作为缺失的表现
(一)创业政策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
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创业政策,不可否认,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政策未成系统,且长效性不足。多数创业政策将关注点放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后期发展关注不足,政策涉及较少,这也直接导致初创企业的成活率低。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和美国、英国等创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高校仅仅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被动的课程性工作,从而使得大多数大W生无法真正从创业教育中收益。第二是师资队伍专业程度不足,多数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并不具备实战经验,教学方法太过单一,专业面狭窄。第三是课程体系建立不够完善,教学方式也过于传统,不重视对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第四是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条件有限,基础设施配备情况不能尽如人意。
(三)大学生创业中服务的缺失
创业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政府是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首要负责人,理应在创业咨询、登记注册、扩展资金筹措渠道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服务。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中服务的缺失仍然存在:缺乏专业化的机构或团体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在登记注册方面,工商登记和税收征管手续繁杂,费时费力,有待于简化;由于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条件有限,缺乏规范的孵化器和实践基地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进行有效的支持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极低。
(四)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仍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融资渠道阻力较大。由于政府使用财政资金进行扶持,都需要有相应的担保机制,但大学生受限于社会关系较窄,因此此项政策依然存在较大阻力。二是投资机构覆盖面狭窄。在天使投资方面,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其风险无法预估,收益自然也没有保障,这也导致天使投资的覆盖面有限。三是自主融资成本过高,如果创业失败,那么很可能出现创业者无法还钱的现象,让创业大学生在背负经济责任的同时背负起亲情、友情债。
三、优化大学生创业中政府作为的对策和建议
(一)注重环境提升,营造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氛围
1.营造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文化舆论氛围
一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媒体、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重点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服务、创业知识进行宣传,扩大政策的影响力。二是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和组织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站,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线上培训、信息咨询服务等,让创新创业成为时代强音,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校园兴起,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健全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保障
学生自主创业需要法律层面的保障。法律是明确政府责任的最佳规范,既可以界定责任主体、责任范围,也可以指明责任后果和追责方式。首先,各级人大应该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实现依法行政,让鼓励大学生创业不再仅仅停留在“通知”或“意见”上。其次,法律要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使政府、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以及社会组织按照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正确的协调机制下开展工作,避免整个过程出现责任不清、义务不明的混乱状况,从而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二)重视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
1.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工作
引导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将创业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将创业培训纳入学生的教育计划中,做到创业教育与学生培养的深入结合。高校要立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为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创业生涯规划。同时,要把政府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融入教学之中,正确引导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方向。
2.加大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
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占有国民收入分配主导地位的政府应该主导对创业教育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建设力度。政府要增加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对现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全面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资金、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方面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全面完善的创业扶持,使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国内外创业领域的校级交流
制订对外交流计划,鼓励各地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大学生创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加大双方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同时,鼓励高校与国外、境外学校和机构联合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举办大学生创业项目分享会,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平台,深化与港澳台大学生的创业交流与合作。
(三)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服务质量
1.搭建创业咨询服务平台
政府要积极建设创业服务咨询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万事开头难,对于创业活动而言更是如此。创业服务咨询平台应涉及到大学生创业的前期准备。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的优秀师资力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另一方面,高校要开展协同合作,吸引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尤其是创业精英,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指导中。
2.健全大学生创业失败援助保障机制
创业是市场行为,必然面临一定的风险。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这也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创业活动一旦失败,创业者将面临生活困难等问题,因此需要对这类群体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参照《社会救助办法》等政策,制定类似于低保的参考标准,只要符合条件的创业失败毕业生,可按规定申请享受有关待遇,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时,采取措施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为其提供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
(四)优化融资渠道,助力大学生解决融资问题
1.优化商业银行贷款
就我国国情和当前金融体系而言,商业银行贷款仍然是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渠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要求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立足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从其创业的融资特点和创业需求出发,探索适用于大学生创业贷款的信贷技术,满足大学生创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可以借鉴美国信用评分制度,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将个人信用评分技术运用到大学生创业贷款发放审查中。
2.优化天使投资政策环境
我国政府要优化天使投资政策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制定税收优惠措施来鼓励天使投资发展。二是优化并完善天使投资的法律制度环境。三是优化天使投资有效退出的市场环境。四是为天使投资人和大学生创业者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双方的投融资愿望。
3.降低大学生创业准入门槛和运营成本
《2014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指出,中国在189个经济体中营商环境便利度整体排名第96名,开办企业的难易程度位列第158名,因此,降低大学生企业创办门槛、简化企业注册流程势在必行。一是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工商注册“零首付”,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准入门槛。二是继续深化税费减免和优惠政策。对完成认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继续免收登记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取消经营场所限制。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允许创业大学生将家庭住所、租借房、R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注册地址。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创业能够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就业压力的突破口,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完善优化我国大学生创业中的政府作为,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扶持和保障,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最终发展目标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谷炜,尹兆华,薛雨石,胡睿.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教材――创业政策指南[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74-94,
98-103.
[2] 刘亚娟,孙静.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教材――创业融资指南[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68-86,113-131,142-177.
[3] 严毛新.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与成因[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高校兴起的以推动成果转化为目标的活动。它借助风险投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竞赛团队,就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资本的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创业创新类比赛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创业创新类最热门最受关注的竞赛。“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该比赛是全国目前最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代表性的全国竞赛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胜任力;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92-03
引言
中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从1999年153万增加到2009年的629万,这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但随着中国高校的长足发展,大学生毕业数量的激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显得日益严峻。中国社会调查所2009年在全国各地的调查显示,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整体为70%左右,而国内外专家也预测在世界范围内大学生未来的就业率只能在50%左右。同时,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而在中国目前的就业环境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除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积极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外,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一个长远的、根本性的途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明确提出:为方便大学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大学生将越来越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2009年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放在突出位置,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发展自身优势。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虽拥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少实践的经验,再加上大学生大都是青年人,对自我的控制还不够成熟,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创业与其他群体的创业活动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大多集中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属于就业型创业,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机会性创业;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的创业失败率高达80%,也有别于西方国家的50%,虽然存在市场环境的不同等多种因素,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普遍缺失。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对素质的教育提了很多年,但由于一方面对大学生素质的构成内容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理念,没有加入时代的特色,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对大学生素质更多的是一种定性的研究,缺乏定量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因而造成中国大学生在校所受的素质锻炼与培养不能有效地帮助其毕业时的创业活动,从而导致中国大学生的创业失败率远远高于国际的平均水平。
一、文献综述
(一)胜任力研究溯源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教授McClelland 教授1973 年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用评价胜任力来取代传统智力测量。他认为,用智力测验(如智商)等来预测工作绩效或职业生涯的成功时,其预测的准确度比较差,而且具有严重的偏差[1]。所谓胜任力通常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自McClelland(1973)提出“胜任力”以来,中西方学者对胜任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Boyatzis在1996年提出胜任力是指影响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更高工作绩效及成果的基本关键特性[2]。Pary在1998年提出胜任力是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最主要因素,是一个包含知识、态度及技能等相关因素的集合,可由一个可以接受的标准加以衡量。而Jorgen Sandberg(2000) 认为,工作胜任力并不是指个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在工作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3]。总结他们对胜任力概念的界定,胜任力的内涵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重要方面:(1)与工作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业绩;(2)与工作情景相关联,具有动态性;(3)能够区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因此并不是一个员工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人特征都可被认为是胜任力,只有满足上述三个重要特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征才能被认为是胜任力。
(二)创业胜任力特征的研究起源
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在创业中承担着机会识别、资源配置、战略执行的职责,一定程度上讲,创业成功就是创业者能力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创业者的能力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创业研究,对创业者能力素质的探究主要是从心理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成功的创业者一般具备以下心理特质:成就动机、内控倾向、风险承担倾向、不确定性容忍、自信和创新意识。但这些仅从创业者个体心理特征出发。
(三)创业胜任力的界定
1994 年,Chandler 和Hanks 首次提出创业胜任力概念,并把它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而不断加强[4]。中西方学者纷纷提出自己对胜任力的理解(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一)基本胜任力词典
一般的胜任力词典是指常见的胜任力概念框架及其行为指标。这种胜任力词典,典型地包括20~40个胜任力,每一个胜任力有5~15个行为指标。在胜任力建模中,胜任力词典有几个用途:第一,它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框架,或为模型建构工作提供一个起点。框架在有关工作要求的初始观念分类中有重要作用,模型建构者可以自由地修改和增删这个框架。第二,在小组会议中,使用框架,请每一个参加者把这一系列与工作有关的胜任力按照其重要性排序。第三,框架能够用于指导行为事件分析。最终建构的模型不会受一般胜任力词典的制约。可以使从一个或多个基本胜任力中抽取出来的胜任力概念化,也可以区分出新的与现存的胜任力没有任何关系的新的胜任力。
一个完整的胜任力词典,包括胜任力名称、定义、行为描述及行为水平等级。在同一个组织内部,建构多个胜任力时,为了保证那些基本的技能和个人特性总是用同样的胜任力名称描述,基本的胜任力词典是必要的。组织评议、修改一套基本胜任力,然后用来建立个别胜任力模型的组块。不管在什么地方使用胜任力,它的基本定义都一样,但它的行为描述从一个工作到另一个工作则是变化的。行为指标也可取自基本的胜任力词典,这种词典包括最普通的胜任力和在几个胜任力模型中预先已经识别出来的行为指标。每个胜任力可划分为几个关键的维度,每个维度按照效果的大小排序。最高水平的描述显著的绩效,最低水平的描述较差的绩效。Lyel和singespneecr运用这一途径开发了一个产生胜任力水平的基本集合。成为许多研究者开发胜任力的基本依据。
(二)胜任特征核检表
本研究中,采用《胜任特征核检表》进行问卷调查。编制《胜任特征核检表》时,借鉴了HyaGroup公司的“基本胜任力词典”。共得出53项胜任特征,要求被试从中选择对创业者最为重要的若干胜任特征。
三、中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中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分析
我们选取武汉某高校发放《胜任特征核检表》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对300名具有创业选择意愿的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创业胜任力分别是:创新能力(30.5%),领导能力(29.5%),经营管理能力(27.8%),人际交往能力(25.4%),专业技能(6.1%) 。
根据胜任特征核检表,得到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特征如下:人际能力;机会能力;创意和创新力;创业激情;团队建设能力;市场洞察力和营销能力;资金筹集和运作能力;心理素质;自我控制与管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决策能力;概念性思维;战略管理等。
(二)中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进一步进行运用专家小组法和文献回顾法得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模型(见下图):
四、研究讨论
机会能力,通过各种手段识别和开发市场机会的胜任特征。关系能力,基于个体之间及个体与群体之间交互作用的胜任特征,如通过接触、联络、沟通和人际技能构建一种合作和信任关系。概念能力,反映创业者行为的各类概念胜任行为,如决策能力、理解和吸收复杂信息能力、风险承担和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组织协调各种内外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资源的胜任特征,包括团队建设、领导员工、培训和控制等。战略能力,制定、评价和实施组织战略的胜任特征。承诺能力,驱动创业者持续推动业务的胜任特征。
自我管理能力指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时间、金钱、信息等),能够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学习、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开发与自我激励等一系列的活动的能力。知识能力是反映知识吸收和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其含义是指知识拥有者具有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这八个维度都是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能力。
结论与展望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得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特征,并根据专家小组法和文献回顾法构建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模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模型对于研究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准备提供了一个参考。
但是本文只是简单的模型构建,并没有提供直接测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具体量表,学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进行调查,以期得到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量表,从而更科学的研究大学生创业,解决中国大学生创业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L.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Boyatzis.R.E.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New York:Wiley―Interscience,1982.
[3]Sandberg J.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1):9-25. [4]Chandler.G.N.&Hanks,S.H.Founder competence,the environment,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3):77-89.
[5]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型孵化器;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剧,同时,高等学校面临的新挑战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目前国内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力普遍不足,国内诸多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从理论上研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创业过程的虚拟体验。但这些研究均未从真正实践的角度探讨出一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旨在充分利用由教师团队结合高校及社会资源形成“小型孵化器”,通过由教师团队牵头、学生参与具体创业项目的方式扶持学生创业,切实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探索出基于“小型孵化器”的培养大学生创业型人才的新模式。
1 中国大学生创业现状
中国大学生创业热潮起步晚,创业比率不高,创业成功率低。中国大学生创业热起步于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相比之下美国大学生创业热潮始于1983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比率不到2%,而欧美的这个比率高达20%~30%。同时,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而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高达20%。中国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有:缺少完整、合理、可执行的创业计划;对于所选创业项目能否盈利、怎么盈利及所需条件等缺乏现实、有效的市场调查;缺少创业目标及分解后的阶段性分目标;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经验,缺乏团队运作;难以把自己独立放到整体商业社会中,对于行业信息了解不够,行业伙伴结识和合作不够多,对于各种优惠政策、财务管理、营销支持等资源整合不够;创业者凡事亲力亲为,单打独斗,效率低下,不利于实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从而使创业进展缓慢;缺乏周密的资金运作计划;容易由于估计不足导致盈利期之前的资金准备不足;所作的财务预算往往不切合实际;运作中资金的使用效力不高,容易造成浪费;对各种情况发生变化后的资金运作调整不及时或者不恰当;对资金运作中动态的收入和支出缺少必要的财务知识。
2 “小型孵化器”对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
由教师团队结合高校及社会资源形成的“小型孵化器”可以给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在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过程中锻炼自身创业能力,从而达到孵化大学生创业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目的。
通过多渠道宣传吸引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加入到“小型孵化器”中来,以“小型孵化器”已有教师成员为核心吸纳更多有志于“小型孵化器”的教师加入到团队中来。同时注意优化团队人员结构,力争使团队从综合层面上涵盖专业技术、企业策划与市场营销、国家及地方政策、企业法及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及风险评估、资金管理及融资等方面,不断增强团队的市场运作能力和教师相对固定、学生不断传承跟进的团队运作模式。
紧密与学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处联系,实时关注各类国家及地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政策、手续绿色通道、学生创业园区等)、各类创业扶持项目(如省市级创业扶持项目、青桐计划等)以及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积极引导学生申请以上各类资源。同时积极保持与社会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并开展与他们的合作,逐步将创业项目由“小型孵化器”孵化阶段转向深度社会运营阶段。
尽可能发掘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并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加入到“小型孵化器”中来。对此类学生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进行挖掘和招募:由教师团队成员通过与学生接触、交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发现合适的学生并加以吸收;由已进入“小型孵化器”中的学生影响其他学生,并推荐有创业潜能的学生申请加入“小型孵化器”,并由师生团队成员共同考核决定其去留;通过“小型孵化器”的各类宣传(如布告,网站宣传,微信公众号宣传等)吸引有志于此的学生申请加入,经过考核者可予以培养。
通过具体的创业项目的运作使师生团队得到实际的创业锻炼,解决各类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实战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小型孵化器”的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和企业的孵化能力。探索大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创业项目团队学习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 “小型孵化器”的实施与实践
由前期的少数几个创业指导教师通过宣传和招募的方式形成了一个规模达到十人左右,涉及软硬件、互联网等多方面技术并有实际成功创业经验的教师团队。该团队中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老师,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富含实战精神,具备技术、管理、资金等多方面的优势,成员结构合理,梯队分明,优势互补。同时与大学生之间沟通顺畅,能做到与学生打成一片。
通过先期少数几个大学生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加入进来,并在校级院级平台上通过官方宣传广泛招募有创业想法并有一定能力的大学生加入团队。对报名加入团队的学生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临时团队,通过开展短期的具体创业项目运作的方式鉴别不同学生的能力点和潜能,并对不合适的学生进行淘汰机制。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目前已形成涉及多个不同学科大学生的学生创业团队,规模达到二十人左右(经过淘汰后的人数)。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创业资源,入驻校内“乐创园”,并扶持学生团队成立了以学生为法人的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公司网站和针对大学校园的BBS用作后续业务的宣传铺垫,同时建立了企业微信公众号迎合客户广泛使用微信服务的需求。在校一级层面创立了用作技术培训的学生社团――“编程应用社”,该社团创立不到一年成员数已经达到接近一百人,该社团每周由技术指导教师进行一到两次技术培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和完成创业中所需要的技术方面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扩大了“小型孵化器”的影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小型孵化器”中来,促进了学生创业团队招募的良性循环。
启动资金部分来自于“小型孵化器”先期申请到的多个“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成员即为学生创业团队中的部分成员。另外在已有平台基础上成功申请到了省级和市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资金及区一级的“青桐计划”专项资金。日常资金运作基本实现了企业规范化管理,并做到了财务审查严格。
前期创业项目来自于前面所提的“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随着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所接触资源及人脉的增多,更多好的创业项目进入到“小型孵化器”中来,通过考察和集体讨论筛选出具备较大潜力和真正可行的创业项目进行运作,决策过程基本采用民主集中制进行。目前各项创业项目均在正常有序的进行中,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对于学生有学业在身不能全职参与创业项目的问题采用合理安排学生空闲时间和处理好学生间的业务交接来解决,并建立强有力的团队沟通渠道和分部门负责人管理机制。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小型孵化器”下师生合二为一的团队运作模式的构建、学校自身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整合、创业项目和平台的运作等。该培养模式对促进大学生创业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辉,林卓玲.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