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济南的冬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济南的冬天范文第1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47-01

在一般人的眼里,冬天是肃寒、萧条、冷清的象征,但在善于观察的有心人的笔下,富有冬天特色的济南却成了令人神往的“宝地”。

《济南的冬天》主要是赞美济南冬天的“暖和”和“安适”。老舍不是一般的说一说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风和日丽,怎样的温暖宜人;他写了济南冬天的阳光,写了那个季节里的风、雪、山、水等,分别从几个角度、几个方面具体地抒写济南冬天的可爱。读了这篇优美的散文,你会觉得在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好像唯有济南有着如此明亮的天空、温柔的阳光;四周有着这样这样使人感觉有“着落”、有“依靠”的摇篮‘般的小山,山上又有着这样美的白雪和变化着的绚丽的色彩……这正是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济南的冬天抒写得让你有如历历在目,甚至可以伸手触摸那么形象、生动的结果。

第一段,写风,写日光。写风,拿北京同济南比。写日光,拿伦敦和济南比。这两组对比,都有可以相比的前提:1.北京与济南同处北中国,伦敦和济南都比较接近海。2.三座城市又都是作者生活过的,都是很熟悉的地方。学生的说话作文中也常常会用对比的方法的,可以针对学生目前运用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个方法,懂得对比必须具备其可比的条件这一基本原则。

第二段,写山。济南的冬天不但风和日暖,特殊的地形也给生活在济南的人以暖和安适之感。这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周围的小山团团围住济南城这一特点比喻成一个小摇篮。这个比喻十分贴切地把济南人那种如同襁褓躺在摇篮里一般,感到无比的温暖、舒适和平静的的心境写了出来,简直是写活了!你可以毫不费力的体会出济南人为什么会面上“含笑”,你也‘定会同他们一样认为:冬天在济南,心中确实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第三段,写小雪。雪常与严寒联结在‘起,但济南的雪给人的感觉却是柔和、美丽的。这段用了拟人手法,先把矮松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雪花,比拟成日本的“看护妇”头上戴的白帽子;又把山坡上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变化比拟成女子身穿的花衣,甚至这花衣还在随风飘动,说不定还能看到他柔润的肌肤;再把被夕阳照射下的薄雪所呈现出来的粉色,比拟成少女害羞红了脸。

在小说里,在图画上,在电影中,描绘得较多的是大雪,因此,“大雪纷飞”“白雪皑皑”“鹅毛大雪”等情况,学生并不陌生,词也会用一些。对于小雪,它是怎么下的,小雪后的原野、山巅、树木、房屋会出现怎样的景象,恐怕很少有人去注意,更不用说去细细地观察一番,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下了。就是这毫不引人注目的平常的小雪,在老舍的眼睛里却是色彩斑斓,变化万千,一经他手写出来,竟能令人赞口义不已,心驰神往!

第四段是一个鸟瞰的镜头,把小雪后的全济南城的景色一笔收住,以画作比,给人一个完整的形象。

第五段,文章继续围绕着“暖和”与“安适”这个中心写了济南冬天的水。从“看吧,由澄清的水慢慢……”到这‘段末尾,文章巧妙地从写水――这个空间的低处,引着人们向上看,而且要“慢慢地”看,然后又要你“白上而下”看,最后才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这样上上下下慢慢地看,就看不到真正的“济南的冬天“了。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反复读读这段话,不但要了解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而且还要启发学生观察事物必须要仔仔细细,看个真切。

本文教学可在两课时内完成,这两课时中还应该包括一部分训练的内容,可作以下训练:

1.由教师布置学生预先写‘篇作文《校园的冬天》,然后让学生把习作与课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的理解。

2.选择本地区的某一个风景区的某一季节,确定观察的二、三个角度(如河边的树、河中的水、河上的桥等等),围绕一个中心(如景色优美,令人神往,前后变化等)写‘篇短文。

3.在习作练习中,学习运用对比、比喻、拟人(重点用‘种手法也可)的手法。写成后,可把各自的作文拿出来对照,教师和学生共同讲评。学生自己的各种比较,可以形式多样,引起兴趣,开阔思路,在比较中纠正错误。

附:难句疏通: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没有风声”不能理解为“没有风”,而是没有大风。

2.“对于一个刚从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曰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对于一个刚由世称雾都伦敦回来的人,(我就是刚从伦敦回来的)冬天要是不见雾,还能看得见日光,便感觉是怪事,而济南的冬天恰恰是晴朗无云的。

济南的冬天范文第2篇

有的人喜欢万物复苏的春天;有的人喜欢绿树成荫的夏天;有的人喜欢瓜果飘香的秋天,但我却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尤其是济南的冬天。

踏着晨雾,走在济南的大明湖畔,朦胧之间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如诗似画的奇景。那一棵棵青松的针叶上,凝结着一层层白霜,就像一树树洁白的秋菊,湖畔的垂柳银丝飘荡,幽静的小路边的灌木丛像是一株株白珊瑚一样晶莹剔透令人留恋往返。再看看大明湖就像是在空中的凌霄宝殿一样,让我们触不可及。

我最喜欢的是下雪的冬天。每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就会和妈妈一起来到离家最近的百花公园去欣赏雪景。那雪花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一样在我身边飘来飘去,不一会的功夫我的身上就全白了。再看看那一棵棵的松树上,压满了白雪,这时候我不禁想起来那首古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我们做人也要有这样的气节。再抬头向前看,我们像是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济南的冬天,这里的泉水的都不会结冰的,水面上的绿萍还冒着点热气,好像告诉你冬天也没有那么寒冷。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山东历城区文苑小学四年级:张叶晨雨

济南的冬天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经典;中学语文教育

所谓文学经典,主要是从文学阅读的结果来说的,而不是从作品创作的层面来谈的。无论作家如何强调作品的精彩,没有读者的大量持续地阅读和赞赏,很快便会被时间淘洗掉,那么经典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文学经典的定义主要是产生于各级各类文学教育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教材这样一种建立在阅读共识基础上的作品选本,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识读。可以说,能够入选文学教材,尤其是持续入选各种教材,超越编选者视野的局限被不同教材选本选择的作品,自然堪称经典。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作品应该是代表。民国以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他的作品都是国文或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堪称上乘。尤其是在众多作品中,有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限定,始终被推荐给学生诵读的名篇,《济南的冬天》即为代表。那么,《济南的冬天》何以能成为公认的经典呢?情与景的和谐融通,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老舍是写城市的圣手,济南之外,伦敦、北平、青岛、武汉,都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但囿于时代的残酷格局,这些城市的底色大多是晦暗和凄苦的,在价值取向上,不适合青少年读者。唯独对于济南,老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1930~1934年间,老舍曾经将妻携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

这四年,不但是他创作上的丰收年,更是他家庭生活比较惬意的时光,这对于一生颠沛流离的老舍来说,有着梦一样的留恋,“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吊济南》)情之所至,他甚至尝试写了长篇《大明湖》来重塑这座心中的城市。“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他此类难以抑制的情感笔触,还洋溢到了关于描述济南四季的系列散文里。以恣肆的笔法,写济南秋天的景色、市井的见闻、街谈巷语,甚至连日常食用的大葱都不放过。可以说,感情之充沛,情意之真挚,在城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感人至深。《济南的冬天》作为写济南城市篇章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首先用不同城市风格对比的方式,拿北平冬天的风和伦敦冬天的雾与济南冬天的静谧和响晴来作比较,并因之而有“理想的境界”,用“可爱”“摇篮”等童话格调来为这座城市的山构图。描画这里的水呢,则是“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如此温情的笔法、拟人卡通式的语言,将温暖慈爱一如母亲看护婴儿的舐犊之情呈现于纸上。寄情于景,寓情于景,这对以实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自然是理想的文本。

作为写景大家,老舍写作《济南的冬天》时,已经有了独立的风格、深刻的思想、老辣的文笔,并得到了众多写景大家的赞誉。朱自清说:“写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戏,差不多都好。”[1](P.289)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说,《济南的冬天》很完美地体现了老舍用现代汉语写景的卓越之处,温婉、细腻、幽默、风致,易于体会和经验,富于画面感,不一而足。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审美的层面,显然还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良木。无论是“扩大识字量”“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还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提出各种条件的严格要求,以适应接受对象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文本的语言工具性要求优先于对审美性的需求。这应该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文本语词的使用上应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一步说,所选文本要能在结合现实表达需要的过程中,为汉语的现代化做出典范性表率。其次,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在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单一,主题指向性要明确,不能出现如诗一样的层叠意义。因此,几乎所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都要作适当修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选定之文,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质兼美,则文中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润补色。”[2](P.131)自然,《济南的冬天》作为节选本,也有一个被修正、修润的过程。

在发表不久之后的1936年1月,首次入选《初中国文读本(第三册)》[3]的时候,就以“济南的冬天”为题目,从原本节选的段落变成一个能够独立自足的文本,从语言表述系统和意义阐释系统上实现了本质性独立,并删除了与核心表述无关的文字。比如删除了原作开头“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这一类的联结性语句,直接入题,毫无挂碍地剥脱了和文章核心意象无关的枝蔓。对于这种必要的“修正”,有些教材的编写者采取在教师参考书中介绍原作的办法。比如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制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就在《济南的冬天》的课文讲解后面,以“有关资料”的内容,介绍了作品的出处,并作了“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的说明。其实,这种做法值得借鉴,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以注释的形式直接放在课文中,以显示课本编选的严谨性、严肃性和真实性,也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了解现代汉语文学的历史变迁,做追根溯源的发生论探索。最后,我们可以审视该文的题材和语言。20世纪中国文学先天性地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反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也成为主流创作方式,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解读和规训自然成为众多作品的题旨指向。而《济南的冬天》立足于写景,写一个季候、一座城市,这都是具有超越性的选材,从而让这篇文章如饭后月下的谈天,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期待视野上的分野并不大,讲述起来也就心有灵犀了。从语言上说,《济南的冬天》多用短句、拟声词和语气词,这很适合于中学生的朗读,在音韵铿锵、节奏相谐的声音里带入情感的质地。整部作品用词素朴,无生僻字、艰涩字,日常用语如家常便饭,贴近生活,明白晓畅而又不失优美和流丽。对于实现“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教学目的来说,《济南的冬天》都是具备典范意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经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济南的冬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东南景天 氮素 锌 镉 积累

1 前言

东南景天是我国境内新发现的一种Zn、Cd超积累植物,这种植物不仅生物量较大、生长快,而且具有多年生、适于刈割等特点,是研究重金属植物修复的良好材料[1]。因此,本实验通过水培实验对东南景天的生长状况及其对Zn、Cd吸收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培养方法

本实验在温室大棚内进行,选用长约5cm左右、大小均匀、带顶芽和叶片的植株作为供试材料,用完全营养液对其进行水培实验。完全营养液的基本组成为:CaCl2为1mmol/L,KH2PO4为 0.10mmol/L,MgSO4·7H2O为0.50mmol/L,KCl为0.10mmol/L,K2SO4为0.70mmol/L,H3BO3为10.00μmol/L,MnSO4·H2O为0.50μmol/L,ZnSO4·7H2O为500μmol/L,CuSO4·5H2O为0.20μmol/L,(NH4)6Mo7O24为0.01μmol/L,Fe-EDTA为50μmol/L。用营养液预培养18天左右(长出比较旺盛的根系)后开始进行实验。氮处理水平为0.1、1、10mmol/L,镉处理水平为0、100μmol/L,共6个处理。氮、镉分别以分析纯NH4NO3和CdCl2·2.5H2O的水溶液加入,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天调节pH至5.8,保持24h连续通气,每5天更换1次营养液,处理时间为15天。

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处理结束后收获植物样,反复用蒸馏水和20mmol·L-1的Na-EDTA冲洗干净,将植株根表面的水吸干后分为地上部和根系两部分。称取一定量植物鲜样在105℃下杀青30min,然后在60℃下烘干至恒重,最后用玛瑙研钵将其磨细,过60目尼龙网筛,供分析测定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镉处理水平对东南景天生物量变化的影响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无镉处理的条件下,随着氮浓度的增加东南景天地上部和根部的生物量都呈下降趋势。在浓度镉处理的条件下,随着氮浓度的增加东南景天地上部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根系生物量在供氮水平为0.1mmol/L时达到最大。

3.2 不同氮、镉处理水平对东南景天中镉转移情况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在无镉处理的条件下,当氮浓度在1mmol/L时更有利于Cd向地上部分转移。在镉处理条件下,低氮和高氮时更有利于Cd向地上部分转移。

3.3 不同氮、镉处理水平对东南景天中Zn含量及转移情况的影响

由表3可见,在无镉处理的培养条件下东南景天地上部Zn含量在营养液中氮浓度为1mmol/L时较高。在镉处理条件下,当氮浓度为10mmol/L时东南景天地上部Zn含量最高。但对于根系而言,不同氮浓度对根系中Zn的含量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4 结语

从本实验结果来看,低浓度N更加适合东南景天的生长,当氮浓度在0.1-1mmol/L之间时能够有效地促进东南景天生物量的增加并促进其对锌、镉的吸收。但当氮浓度在10mmol/L以上时,东南景天生物量以及地上部的锌、镉积累量都显著降低。由此可见,适当施加氮肥能够促进东南景天的生长并使锌、镉向地上部分转移。

济南的冬天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原训练;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血象指标

所谓高原训练简单讲就是把运动员带到某海拔高度地区,进行训练。总所周知高海拔地区,氧气相对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训练,能够给运动员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让机体产生对缺氧的适应能力。通过本次研究,目的在于为教练员在训练的时候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改正错误的训练方案,为正确的训练方式方法提供正确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北京市高水平残疾田径男运动员7名,其中脑瘫运动员1人,聋哑残疾运动员2人,视力残疾运动员4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有关高原训练的论文,查阅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关于高原训练的文章,搜集本研究的相关资料。

1.2.2训练方法

北京市残疾人田径队7名男运动员于2011年7月23-8月25日在云南昆明高原训练基地进行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前采用大运动量中等训练强度,上高原后前三天进行适应性训练,三天后按中等训练量进行训练,第二周至第四周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最后三天为恢复训练调整期。

1.2.3实验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仪进行血象指标测试,选取代表性指标: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血清睾酮(T)、血红蛋白(HB)。以上指标均为2周测一次,定于每次每周一早晨7点空腹取静脉血3-5ml。

1.2.4数理统计法

本实验中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以及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实验所得出的实验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来体现,在此规定,显著性水平以P

2.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血象指标的测试结果。

2.1五周高原训练对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

所谓血清CK,就是一种酶,在骨骼肌细胞中能量代谢的时候,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运动中、运动后的能量平衡有着紧密的联系。男运动员上高原一周后的肌酸激酶值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随后快速的上升,说明训练期间的运动强度很高,峰值出现在上高原第三周,但与上高原第一周和上高原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随后第五周时CK值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说明运动员逐渐适应了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下高原一周后CK值与上高原第五周相比有所下降,但均高于高原前和上高原第一周的CK值,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回到平原后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加大有关。

2.2五周高原训练对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血尿素氮(BUN)的影响

所谓尿素就是一种代谢终产物,高原训练期间男运动员在上高原一周后血尿素值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该现象表明运动员刚上高原受到高原低氧刺激使代谢活动明显加强,随后机体在高原训练期间受到低氧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运动员血尿素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在第三周后BUN值逐步下降,仍高于上高原前水平,第五周时运动员的血尿素值略低于上高原前水平,随后持续下降,下高原一周后血尿素值明显低于上高原前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2.3五周的高原训练对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T的影响

男运动员在上高原第一周时血睾酮值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且出现了整个高原训练期间的峰值,与上高原前相比明显上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2.4五周高原训练对高水平田径残疾男运动员血红蛋白(HB)的影响

男运动员上高原后HB值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第三周时达到峰值,表明运动员该阶段的机能状态良好,对高原环境和训练强度均达到适应状态,发展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随后逐步的下降,第五周时HB值下降至上高原前水平,下高原一周后HB值低于上高原前水平,可见运动员的HB值在整个高原训练期间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原因是由于在第三周后安排较大训练量,表明运动员机体已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建议教练员尽快调整训练量,并加强营养补充,在训练量上对运动员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3.结论

3.1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和血睾酮随着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的增大出现了先升高后下降,但是机体保持良好状态,从这点上说明运动员在接受高原环境刺激这一方面得到了提高,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同时表明训练安排合理,达到了预期训练目标。

3.2经过五周的高原训练,运动员下高原一周后血红蛋白值低于上高原前水平,表明运动员机体已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建议教练员尽快调整训练量,并加强营养补充。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冯连世.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现状[J].体育科学,1999,19(6):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