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一部神话集

第一部神话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一部神话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部神话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合作生产 瓶颈 市场机制

合作生产是专卖制度下烟草行业深化市场化取向改革,有效统筹行业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共同发展、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多年探索实践特别是近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合作生产解决了烟草企业有品牌没计划、有计划没市场之间的矛盾。输出企业做大了品牌,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增强了品牌影响力;输入企业提高了效益,盘活了计划资源,学习了先进经验,最终实现了行业的共同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烟草行业产销规模、税利总量等经济指标已处于高位运行,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行业合作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瓶颈。空间问题、能力问题、意愿问题或多或少也造成了当前合作生产增减两难的境地。但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进合作生产,并以此推动品牌发展、共同发展的决心与信心坚定不移。下面就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谈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产销衔接的市场机制

合作生产是行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产物,是“按订单组织货源”的有效途径,有市场缺计划和货源,通过合作生产来补充货源,根据当前实际操作来看,应该进一步推进“按订单组织生产”(包括合作生产)。具体两点建议:

(一)改变现有的交易流程

先工商衔接确定有效订单,后工工衔接确定合作货源。合作协议和工商交易,一个是衔接货源,一个是衔接订单,时间上的先后,决定了是“以产定销”还是“以销定产”。目前,合作协议在前,工商交易在后,销以产为前提,使真实订单得不到充分反映。如果掉头,先表达需求,后平衡生产,需求大于计划和计划大于需求的矛盾就能充分反映出来,这将推动整个行业按订单组织自产和合作生产。

(二)允许工业放开衔接

商业严格按照下达的销售计划,不能多订突破笼子,但允许少订留有机动;工业根据市场需求,可以超出自身的计划进行衔接,比如从6%扩大到10%或20%,甚至彻底放开。核心是工业生产按计划组织,但衔接可以超计划接单,以打破计划对需求的制约,推动工业企业进一步走向市场。

二、鼓励政策期待更多更实

国家烟草专卖局持续推进品牌合作生产,出台过一系列鼓励政策,让基层企业的货源瓶颈问题、订单响应问题以及品牌发展问题迎刃而解,在行业范围内初现“按订单组织货源”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加强2015年经济运行调控工作的通知》、《段铁力副局长在2015年行业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都提到“计划资源倾斜”、“财务政策保障”、“落实落地销售”、“加大考核激励”、“提前进度,满足需求”、“注资鼓励,提升效益”、“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等卓有成效的配套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是对合作生产的有效推动,也是行业产业链的进一步贯通、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及资源效率进一步提升的必要保障,我们期待全面实施、持续推进,不断加强力度,更加突显效果。

三、合作协同期待更为深入

建议行业强调在年度协议框架内的按需生产、按需交付,强化合作双方在年度协议框架内的协议调整、交货进度调整、合作生产点的生产和质量管控等方面的对等协同地位。

(一)常态的货源衔接能更加顺畅

输出企业需要自产与合作两块货源的高效匹配,输入企业需要自产与合作两块计划的最优平衡,双方的平衡点聚集于合作。排产、交付、库存各环节都积累着一定矛盾,对于合作比重接近50%的浙江中烟工业公司而言,沟通与平衡成了合作生产日常的关键词,为了使货源衔接更为顺畅,希望国家局在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提高自产码段的机动能力,合作货源的按需生产和按需交付,合作协议框架内的机动调整。

(二)全程的质量管控能更加严格

产品质量是合作双方共同的利益与责任,这是共识。我们希望进一步强化合作产品的质量管控,以及质量标准体系的覆盖,让质量管理实现闭环、持续改进。同时希望进一步推进定点工厂建设,各个企业由于原来品牌的风格不尽相同,工艺线路、装备水平和过程控制方法也不尽相同,合作生产品牌多点生产存在一定的质量管控风险。推进定点工厂建设可有效支撑合作品牌的同质化生产,也有利于合作双方的质量控制理念和质量文化的深度融合,既提高定点工厂的产品制造质量,也推动输入方的管理进步。

(三)合作生产能更集中和规模化

目前合作生产的布局比较分散,输出企业的合作生产点比较多,输入企业的输入品牌也比较多,从质量管控、规模效益、长远发展等方面考虑,合作生产的布局应该更加集中和规模化,建议由国家烟草专卖局主导,从全局考虑,匹配输入输出方的合作关系,在确保各输入、输出企业合作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精简输入输出企业各自合作方的数量。

(四)积极探索更高效的合作模式

在双方共同意愿基础上,建议国家局或合作企业考虑划定专业品牌生产厂,工厂权属不变,输出方派员参与生产制造管控,使松散的“合作生产”向专业化的“合作经营”转变(或者称之为“让渡经营”、“授权经营”),进一步提高双方协同的效率,实现按订单组织合作生产,提高合作货源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与此同时,行业在制定合作生产的“十三五”专项规划时,对“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合作生产的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要有更深入的顶层设计。推动改革和创新,系统研讨深化合作生产的更有效模式,为今后推进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基础,破解合作生产难题,不断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S・卡利斯・莫瑞斯.《管理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威廉J・史蒂文森.《生产与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一部神话集范文第2篇

经部

1、《大学》 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2、《中庸》 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3、《论语》 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4、《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史部

1、《山海经》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2、《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3、《战国策》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4、《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子部

1、《老子》道家最精要之书。

2、《庄子》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3、《公孙龙子》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4、《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集部

1、《楚辞》我国最早的辞赋总集,浪漫主义文学之滥觞。

2、《六朝文絜》我国最杰出的骈文作品选。

3、《唐诗三百首》清代以来流传最为广泛的唐诗选集。

第一部神话集范文第3篇

南都娱乐:你是第一次来中国内地,对上海的感觉如何?

迈克尔・贝: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曾经学过4个月中国历史,那时候我就知道,中国是一个很博大精深的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后来,我曾经去过香港。这的确是我第一次到中国内地来,看到外滩的这些建筑,非常让人震撼、感慨。同时,我也发现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速度真的非常惊人。

南都娱乐:你拍了3部《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你个人最喜欢哪一部?

迈克尔・贝:第一部《变形金刚》显然更加纯真,尤其是大黄蜂、擎天柱和萨姆之间的感情,这些都很能打动人,所以我很喜欢第一部的纯情。同时,我觉得第三部也不错,毕竟尝试了新的技术,让整个故事、画面更加复杂,有挑战。

南都娱乐:女主角从原来的梅根・福克斯换成现在的罗茜,为什么有这样的改变?你个人觉得这2人之间有什么变化吗?

迈克尔・贝:电影拍到第三部,本来就需要有新鲜、与众不同的女孩面孔出现。就梅根・福克斯而言,她已经完成了她的使命。在第一集的时候,她是这个男孩子的初恋,包含了很多大家青春期的各种幻想。到了第二集,这个男孩子已经拥有了她。到了第三集,这个男孩子已经22岁了,他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难道你们希望他那么快就结婚,步入婚姻殿堂? 这个时候的萨姆需要认识一个新的女孩子。

南都娱乐:电影里出现了一个中国牛奶品牌的植入广告,在拍摄这部分的时候,你是否会意料到中国观众会对此很敏感,很关注?

迈克尔・贝: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商品。这个牛奶也是商品之一。对我来说,它们只是我电影里的一个道具,不是广告,就是一个喜剧道具。在美国公映的时候,美国人看到这个演员喝牛奶的时候,就会笑,难道你们就不觉得好笑吗?如果他在喝可乐,可能就不如喝牛奶这么好笑。

男主角希安・拉博夫:需要新面孔的女孩子

南都娱乐:你怎么看待你的女朋友更换这这件事情?

希安・拉博夫: 一切都很自然。第一集的时候,我就是和这个女孩子很纯真地恋爱,我总是努力去保护梅根・福克斯。第二集的时候,我已经和她一起并肩战斗了。到了第三集,其实男主角也需要成长,他需要新面孔的女孩子,来保护她,并且和她一起成长。 其实罗茜也相当不容易,她在这部电影里,要跟着穿高跟鞋,不断地跑啊、跳啊。你们不要以为她只会走台步,她还会表演。

女主角罗茜・惠婷顿・惠特尼: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选我

南都娱乐:电影里,你要穿着高跟鞋跑来跑去,是不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罗茜・惠婷顿・惠特尼:我一直跟导演开玩笑说:我这双脚已经被你毁了!大家能看得到,我就一直穿着高跟鞋在片场里跑来跑去,真的很要命。

南都娱乐:你是怎么打动了导演迈克尔・贝,争取到了这个角色?

罗茜・惠婷顿・惠特尼:坦白说,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选我。我就是在几年前和导演合作过一个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的广告拍摄,可能他想有一个新鲜面孔出现。

“系统”史诗片展现人类自身极限

《变形金刚》三集落幕,完美或缺憾,经典或过客,这都是影评人要下的定义,在观众心目中恐怕早已成为史上的又一桩奇迹。这奇迹跟所谓的史诗、三部曲、自造系统……有关,《变形金刚》将一种自说自话而又刻意营造出来的叙事系统,灌输于无数观影者的脑海中,像此前获得巅峰成功的《黑客帝国》、《指环王》等片一样,用虚构的逻辑和历史以及并非一人完成的艺术创作,在先拥有无数狂热粉丝的情况下,最终通过银幕故事将自己送入人类谱写的这个文明史册中。

跟《指环王》先存在歌剧、神话传说、小说等形式庞杂的叙事体不同,“变形金刚”作为一个固定词组的存在时间不到30年,从玩具、动漫、游戏,最终才到今天浩大的大银幕作品。有一个现实是,《变形金刚》虽然与其他“自成系统”的史诗片一样,创造了票房纪录和成为不朽经典,但“变形金刚”几个字显然还需要一点知识才能会意,这也是很多人奔着爆米花电影心情来到影院却发现有点了然无味的原因。《变心金刚》需要点对电影里没有展现出来的逻辑有所了解,也需要点能对博派、狂派区分的能力和执著表达出喜恶感,或许还需要点长久的迷恋。所以有人会对疯狂的变形金刚迷感到不解,这种不解其实只是无缘。即便对于一个泛泛而论意义上的变形金刚迷来说,从容地欣赏《变形金刚》也并非都能做到,所以网上才会有《你应该知道的变形金刚历史》这种普及性文章。从另外星球而来的这种机器人,背后同样拥有一个逻辑强大、系统严密的故事之根,像《指环王》的神话传说、《黑客帝国》的科学哲学一样,为了将变形金刚的外衣做得更亮更让人着迷,发明者、讲故事的人、编剧,甚至每一个玩过这种玩具的孩子,都成了变形金刚史书的编撰者。

第一部神话集范文第4篇

对于南方作家福克纳的创作,芬克尔斯坦曾指出,“他(指福克纳)是第一个把主要文学才华用于精心制作这种神话的作家。他不是从历史上加以表现,而主要是通过旧南方的蓄奴显贵留下来的当今后代的心灵和思想加以表现。”[2]芬克尔斯坦指的是福氏对于旧南方的歪曲和夸张而提出了批评,上述这段话更多的是指福氏对南北方战争的态度。但具体的创作手段在神话原型方面的具体运用都谈及较少。这里,笔者以福氏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的具体细节描写,总括他在这个理论领域的涉猎。

意象、象征可以说是原型的主要结构因素。原型的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这两种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运用得十分突出。凯蒂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福氏自己曾声称,《喧哗与骚动》是凯蒂的故事。在讲述她的故事的时候,整个康普生家族,乃至整个南方的衰落史也构列了出来。凯蒂对每个人都意味着“过去”。从班吉和昆丁所失去爱的具体化身的意义上说,凯蒂意味着“过去”。康普生夫妇不允许凯蒂回家,也不允许提及她的名字,她像死去一样,这样,她本人也变成了“过去”。杰生肆无忌惮地虐待凯蒂的女儿小昆丁,因为凯蒂对杰生而言,也意味着“过去”。她的“过去”亦即她形式上和审美上都是“业已不存在”。凯蒂之所以是“过去”,无论她肉体上和道德上都意味着“失落”――纯洁的失落,历史的失落和人格的失落――这也是作者所洞察到的问题的症结中心,亦即贞洁主题的艺术设计;所有这一切的中心就是因为凯蒂不是通过正常的道德方式而失贞的。福克纳的文学设计,或许还没有像凯蒂这么一个占全部比例如此之小的人物,而影响却如此重大的人物。

因为凯蒂失贞这件事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事件,作者费心地设计了两个复杂的意象来突出此事的重要:“脏裤子”和“忍冬香”,两者分别代表“堕落”和“性”。作者创作此书之前,自己就有了这种意象。例如,福克纳在弗吉尼亚大学被人问起《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的成因时,他回答说:“我是从描写这幅画开始的,那个小姑娘(指凯蒂)穿着她的泥裤子,爬上树看屋子里发生了什么事,但她的兄弟们则不敢这么做。”[3]这个故事,写进了小说的第一部分,凯蒂和几个小伙伴玩耍,凯蒂的衣服弄湿了,黑小孩威尔许说,“你把衣服弄湿了,回头妈要抽你了。”[4]凯蒂说,她要逃走,“而且永远也不回来。”[4]

“衣服弄湿”和“逃走”就是伏笔。这个伏笔随后展开;例如,昆丁想象凯蒂与他人的性关系发生在野沟里。这毫无疑问是肮脏的地方,弄湿衣服的地方。凯蒂失贞后,给昆丁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脏裤子”意象仍在继续:“沙滩上水没到她的腰腿间在那里拍动着水里还有一丝微光她的裙子已经一半浸透”。[4]这样,“脏裤子”的意象自凯蒂还是个小姑娘时出现,一直到她成年,失贞,这种典型反复出现的意象,即形成原型。

而且,作者还有意识地借助于凯蒂的痴呆弟弟继续发展这种意象。在儿时的游戏里,班吉提到凯蒂身上弄脏了,就哭起来;后来,长大以后,凯蒂屡次与男人幽会班吉碰上就大哭大闹,而在凯蒂结婚走时,班吉又是大哭大叫。……这一切,都在给读者一种暗示,暗示这个意象的内在含意。

“忍冬”香味的出现,暗示性。在小说中,借班吉之口说,凯蒂身上有忍冬香味。[4]因为班吉是个痴呆,他对凯蒂身上所带的这种味道,说不来具体的名字,但指的就是忍冬香。在班吉的意识里,这种香味就是凯蒂的一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个意象一再重复,于是“香味”就成了凯蒂贞洁的象征。

对班吉来说,唯一能把他拉回现实的,就是她对姐姐的信赖,因为他知道她爱他并保护他。所以,班吉对凯蒂的无意识回忆更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染力。下面的例子表明凯蒂的“贞洁”对班吉的影响:第一次,是凯蒂跟一男孩子查理,在后院接吻,恰被班吉碰上;第二次是凯蒂失贞的那天晚上,因受家人斥责,站在门口的时候;第三次是凯蒂将要出嫁,穿上她的婚服的时候,班吉都是吼叫不已,都是因为她身上“不再有树的香味”。在处理这些情节时,作者似乎在暗示读者,班吉不是一个痴呆儿,他思想上有一种既定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由此,悲剧更是被烘托到一定高度。

在昆丁的意识里,“忍冬香”和凯蒂的“贞洁”不像班吉的无意识那样,以一种含蓄的方法暗示出来,而是更直接明了地表达出来。例如,凯蒂失贞后,昆丁跟凯蒂在河边进行了一次痛心的交谈,昆丁这样回忆凯蒂:“特别是那忍冬的香味它进入了我的呼吸……我得使劲呼吸才能把空气勉强吸到肺里,周围都是浓的化不开的灰色的忍冬香味”。[4]

再如,在昆丁自杀的那一天,他的情绪达到了一种狂乱的程度,他回忆过去时,他是这样想象凯蒂与别人的性关系的:“那里弥漫着该死的忍冬香,为尽量不去想那秋季那雪杉那神秘的起伏那搅混在一起的呼吸吮吸着狂野的呼吸那一声‘是的 是的 是的’”。[4]

在设计服务于女主人公“贞洁”这一主题意象,以及这一主题意象对其兄弟昆丁、班吉乃至整个康普生家庭的影响的时候,福克纳精心设计了一个女性神话。女性神话是美国南方贵族从中世纪欧洲那里继承来的一个固定社会标准偶像,女性贞洁就是他们的偶像。以女性贞洁为社会道德中心的社会模式作为一种传统代代相传。当南方的体制价值观衰落的时候,这种“贞洁价值”就变成了旧世界维护者的唯一希望,昆丁就是这么一个人。

《喧哗与骚动》还与基督教和基督精神紧密相联。在表现这些联系的时候,“象征主义”这一手法被反复地运用。象征,就是用来回想、预示或表现某一事物,某一品性或某种思想的具体符号或物体。小说的许多象征来自《圣经》,这些象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写中具体体现或被暗示出来。N・弗莱说,“这种神话的和抽象的文学影响了小说的方方面面。用先兆的手法,或在其初给予一种预示的手法,以完成整个故事就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手法以存在的形象化方式,暗示出一种必然发生的命运或暗藏的一种全能意志。实际上它就是一种纯文学的设计”。[5]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有这么一个情节,凯蒂在大姆娣死的那天晚上爬上靠房子的一棵树,想知道屋子发生了什么,于是让黑小孩威尔许推他上树,看个究竟;而威尔许说,她这样会挨父亲的鞭子。[4]在这段里,读者应注意这样两句,“你爹关照过叫你别爬树的”,“以后挨鞭子的可是你呀”。

再如:“蛇从屋子底下爬了出来。杰生说他不怕蛇,凯蒂说他肯定怕,她倒是不怕,威尔许说,他们俩都怕,凯蒂就说都给我住嘴,他的口气很像父亲。”[4]当蛇,树和女孩子这些都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使得我们想起神话中伊甸园的知识之树的故事。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个象征的原型也随之发展。正像夏娃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离开了伊甸园一样,凯蒂因“不服训教”,以及随后的失贞,也受到父母的惩罚而被迫离开家。凯蒂随后遇到的种种苦难也正是人类祖先从天真到经验的神话故事的翻版。而且,人类祖先的“原罪”祸及子孙,而凯蒂的“堕落”也影响到其女儿小昆丁。

另一个象征是水。水在基督教里是用来洗礼的圣物。洗礼是基督教的一种方式,用此来与上帝联系在一起;它本身就是使灵魂纯净的。凯蒂失贞的那天晚上,连她的傻子弟弟也意识到她的“罪恶”,把她推到洗澡间洗身。[4]

还有更多用水洗身的其他例子。昆丁最终是跳入查尔斯河自杀的,这似乎也在暗示,他最终被“圣洗”而得到上帝的拯救。

小说的结构也是奇特的,也与基督教紧密相联。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在复活节周末的三天内。班吉三十三岁的生日也在那个周末。而基督是三十三岁受难、复活的。小说从开始到结尾恰是从圣诞节到复活节,象征基督生到死和复活。这样,班吉就是死去的基督的象征。基督复活那天和班吉的生日安排在一个时间,基督的睿智与班吉的形成鲜明对照。可悲的是,班吉最终也未被上帝拯救,而是被送到了杰克逊疯人院。

小说的第四部分发生在复活节。《圣经・稣路加福音》第24章说,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皮特,去耶稣墓地看望耶稣,但耶稣已经复活离去,只留下亚麻布;在《喧哗与骚动》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的一天,康普生家同样也是空空如也。小昆丁的房间只留下凌乱的衣服,小昆丁逃走了。耶稣临死,撇下遗教,“你们要彼此相爱”;而康普生家的成员之间都充满了仇恨。福克纳对当代社会基督精神的毁灭的悲痛感由此可见一斑了。

但小说的格调并不是全由死去的基督格调所左右。福氏在微弱的光线之中寻找了人类希望所在,这个希望寄托在黑奴迪尔西这个形象之中。迪尔西比她侍候的人更高贵,因为她最有能力在衰落的环境中,挺起腰板坚强生活。迪尔西的力量源于她基督的人道主义源泉:在复活节的早晨,杰生去追找他“丢失”的钱财;康普生夫人病卧在床上,身旁搁着没有打开的《圣经》;而迪尔西却带着女儿弗洛尼,外孙勒斯特和班吉去黑人教堂听布道。作者对教堂的描写,是“一点点升高”[4]。这又是一种象征的手法。迪尔西的精神游离在一个“万丈深渊之前”的“平坦的空地”更为高远的地方,她找到了基督精神庇护她的栖息地。在听牧师的布道中,“迪尔西脊背挺得笔直地坐着,……两颗泪珠顺着凹陷的脸颊往下流,在牺牲,克己和时光所造成的千百个反光的皱折进进出出。”[4]了解了迪尔西的人格,读者才可能对福氏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说的,人类之所以是不朽的,正是他们有忍耐、牺牲的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叶淑宽.神话――原型与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第一部神话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济慈 《拉米亚》 希腊神话 颠覆性改写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7lslktyb-061)和辽宁省教育厅2016年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6JYT15)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逯阳

一、引言

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人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重新认识。伴随着英国文艺复兴,许多古典著作被译成英文,比如贾蒲曼翻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就颇具影响;18世纪诗人蒲柏用13年时间重新翻译了《荷马史诗》,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神话故事。18世纪中叶,神话研究在英国悄然兴起。浪漫主义诗人认识到神话的艺术价值,开始有意识地从古典神话中吸取灵感,写出了众多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济慈对希腊文化和希腊精神的崇拜最为虔诚,可以说希腊神话是“济慈诗歌中神灵的第一个源泉”[1]。济慈从少年时期开始就与希腊神话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在盖氏医院学医时,阅读了贾蒲曼翻译的荷马著作,并开始自己的诗歌创作。他的第一首重要诗歌“初读贾蒲曼英译荷马有感”就是这时写的。这首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揭示了包括《荷马史诗》在内的诗歌王国所蕴含的艺术宝藏。在分析该诗时,王佐良先生曾这样评价济慈:“不仅诗写得清新,而且对希腊恢宏气概的体会超过了许多希腊研究者。”[2]

济慈重视长诗创作,曾说“长诗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测验,我把创造力看成是诗歌的北斗,犹如幻想是船的帆,想象力则是船的舵。”[3]《拉米亚》是济慈运用希腊神话进行长诗创作的成功之作,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内容上同我国民间故事《白蛇传》颇具相似性,但故事相对简单,没有白娘子悬壶济世,许仙遁入佛门,以及许仕林高中魁元、拜塔救母等情节。《拉米亚》取材于17世纪作家罗伯特・伯顿的代表作《忧郁的剖析》。在该诗中济慈对原神话做了颠覆性的改写,展现了独特的风格。兰姆在《新时代》杂志上对该诗大加赞赏,雪莱在意大利溺水身亡时,口袋里也装着《拉米亚》的手抄本,甚至连批评过济慈的《布拉克伍德》杂志都认为该诗有很多优点。

二、《拉米亚》的内容概要

全诗共708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赫尔墨斯来到克里特岛寻找爱恋的仙女,却不见仙女的踪迹。这时,他遇见了拉米亚,拉米亚说出了赫尔墨斯来岛的目的,并承认是自己将仙女隐藏起来的。二人达成交易,拉米亚帮助赫尔墨斯找到仙女,赫尔墨斯则帮助拉米亚变为女身。拉米亚吹了赫尔墨斯的双眼,让他见到了自己追求的仙女,遵照约定,赫尔墨斯用魔杖向拉米亚施展了魔力。赫尔墨斯与仙女离开,拉米亚经过痛苦的蜕变变成了美丽的少女。第二部分描写拉米亚在里修斯祭祀归来的必经之路上等待里修斯。里修斯没能经住美女的诱惑,决定与拉米亚结婚并坚持要举办盛大的婚礼。婚礼上里修斯的老师哲人阿波罗尼突然造访,他凭推测,认定拉米亚是一条蛇,所有的房屋和家具也都是幻象。拉米亚乞求阿波罗尼不要揭穿,但阿波罗尼不答应。于是,一切都化为了乌有……这天夜里,里修斯也死了。

三、济慈对《拉米亚》的颠覆性改写

除了借鉴《忧郁的剖析》中拉米亚与里修斯的爱情悲剧外,济慈还以奥维德的《变形记》为原型加入了拉米亚与赫尔墨斯的交易、赫尔墨斯和仙女的爱恋等情节。在神话演绎之外,济慈也为诗歌加入了林中神灵的更迭、使天使折翼的哲学等表达个人观点的内容。

(一)林中神灵的更迭

拉米亚藏身的森林里住着许多神仙,比如潘神、农牧神、山林水泽女神、森林女神等。林中的男神们都为赫尔墨斯所追求的仙女而神魂颠倒。在赫尔墨斯抱得美人归、拉米亚惨死之后,克里特岛的森林发生了神灵的更迭――小神仙家族取代了希腊神族成为森林的新主人。济慈借用这一情节想表达的是:英国诗人笔下的希腊神话故事超越了希腊神话本身,莎士比亚最终代替了荷马,成为“文林”新的主人。正如济慈在《恩底弥翁》第四卷开头所歌颂的“我的祖国的缪斯!/最崇高的诗神![4]”在古希腊的缪斯获得荣耀的时刻,英国的缪斯还蛰伏在北方的洞穴里。而从莎士比亚开始,英国的缪斯已获得了全面的成功。远古那美妙动人的希腊神话现在是由英国诗人娓娓道来,成了英国诗人笔下的素材。济慈对英国诗歌辉煌成就的歌颂和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此表露无遗。

(二)蛇女形象的改写

拉米亚的原型也来自希腊神话,她本是一位美丽的女王,因宙斯的爱慕而遭到赫拉的迫害。为了报仇,拉米亚吃掉了许多儿童,变成了专门引诱异性、残害儿童的蛇妖形象。在伯顿的《忧郁的剖析》中,拉米亚已超越了这个形象;而济慈则更进一步,把拉米亚传统的反面形象彻底颠覆。在济慈笔下,拉米亚一方面是一个城府极深、精于算计的蛇女形象。这与《失乐园》中的撒旦有几分相似。济慈在塑造拉米亚形象时,很可能受到了弥尔顿作品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当她坠入爱河时,则变得温柔体贴、贤惠善良。她知道感恩,“对美、对生命、对爱情、对一切,都感到欢乐” [5]。

(三)赫尔墨斯求爱原型

济慈对赫尔墨斯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明显是受到了奥维德《变形记》的影响。在原神话中赫尔墨斯希望赫耳塞的姐姐阿格劳洛斯能够帮助他追求妹妹,阿格劳洛斯却向赫尔墨斯索要钱财,而且还因嫉妒而阻挠赫尔墨斯和赫耳塞见面,结果被赫尔墨斯变成了石头。《拉米亚》中赫尔墨斯求爱的一幕与《变形记》中的相关情节有很多相似。比如拉米亚提出与赫尔墨斯交易,并在交易^程中尽显心计都可以在《变形记》的相关篇章中找到对应。济慈在恩菲尔德学校读书时就曾阅读过《变形记》,可以确定赫尔墨斯求爱这段插曲一定是受到了《变形记》的启发。

(四)使天使折翼的哲学

在《拉米亚》中济慈提到了“使天使折翼”的哲学,借此表达了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理解:“是不是所有的魔法一旦/触及冷峻的哲理就烟消云散?/一次,可畏的彩虹在天上升起:/我们知道彩虹的密度和质地;/她列在平凡事物可厌的编目里。/哲学将会剪去天使的羽翼,/会精密准确地征服一切奥秘,/扫荡那精怪出没的天空和地底――/会拆开彩虹,正像它不久前曾经/使身体柔弱的拉米亚化为一道虚影。”[6]1817年12月,在画家海登家的晚宴上,兰姆曾“讽刺”海登竟把牛顿也放在其画作“耶稣胜利进入耶路撒冷”的人群中,因为牛顿用科学毁掉了“彩虹诗”。[7]《拉米亚》中济慈再次提到这一点,认为牛D对光的分析让彩虹失去了诗意。济慈并不排斥科学,他是在指出艺术家与科学家的不同。科学家总是急于用简单的逻辑去探究事物,使一切都变得冰冷僵硬;而艺术家则具有一种“消极能力”,即“一个人有能力停留在不确定的、神秘与疑惑的境地,而不急于去弄清事实与原委。”[3]

四、《拉米亚》神话改写的目的

同拜伦、雪莱不同,济慈总爱探讨小人物在追求理想与幸福过程中的挫折、困顿与自省。《拉米亚》是美女蛇爱上美少年的故事,也是一个带有自传色彩的美丽幻想。在爱情的作用下,里修斯变得情绪化,他因拉米亚而或喜或悲。现实生活中的济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1818年9月,济慈与芳妮・布劳恩一见钟情。如果不是因为疾病,他俩也许会步入婚姻的殿堂。爱情激发了济慈的创造力,让他在1819年如火山喷发般地写出许多不朽的诗篇。爱情也让他感到矛盾和痛苦。长诗中人物的爱情经历正是诗人对自己爱情心理的写照。他曾对芳妮说:“我所做,所说,所想的只是成为我爱情源泉的东西,它们长久地使我享受欢乐和备受折磨。”[8]济慈一方面享受着真挚的爱情,另一方面,这种爱情又是无望的,济慈甚至在信中表现出了对芳妮的怀疑:“自从我认识你以来我的最大的痛苦就是担心你有点倾心于克莱锡德。”[8]当里修斯陷入爱情后,表现出了孤独和迷惘。对于济慈来说,诗歌还没有被广泛认可却坠入了无望的爱情,这种幸福和痛苦正是他爱情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恩底弥翁》中我们看到的是年轻诗人对爱情的美丽幻想,在《拉米亚》中我们则看到了爱情的破坏力。同样是爱情故事,《拉米亚》更多了几分忧伤。

五、结语

雪莱在《阿童尼》中写道:“他本是‘美’的一部分,而这‘美’啊,/曾经被他体现得更加可爱。”[9]自雪莱以后,人们提起济慈就会把他同“美”联系起来。但除了“美”以外,还应加上“忧郁”和“孤独”。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使济慈的情感总是游走在绝望的情绪、对死亡的预感,以及对美好梦境的向往之间。他在《夜莺颂》中抒发了内心渴求的乐土,力图忘记现实的痛苦。诗歌对济慈来说是脱离现实、进入梦幻之境的阶梯。在诗歌中他尽情抒写自己渴望却不可及的美好。而济慈对《拉米亚》的改写却反映出他在生命后期对感性和理性的重新思考。表明济慈在人生的末段逐渐意识到了艺术理想同客观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说《恩底弥翁》体现了诗人早期对感性构思的依赖,那么《拉米亚》则体现了济慈后期不断增强的理性思维。由于不能通过想象力来调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济慈的命运只能以悲剧而告终。

参考文献

[1] 柳志英.济慈的宗教与诗[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316.

[3] 济慈.济慈书信集[M].傅修延,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37,59.

[4] 济慈.济慈诗选[M].屠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404.

[5] 济慈.济慈诗选[M].屠岸,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160.

[6] 济慈.夜莺与古瓮:济慈诗歌精粹[M].屠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29.

[7] Susan J.Wolfso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eats[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