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课十分钟

下课十分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下课十分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下课十分钟范文第1篇

天津市河东区常州道小学

四年二班

翟文玉

下课的音乐铃刚刚响起,操场上顿时沸腾起来。

大家像刚从鸟笼里放出来的小鸟,一个个从教学楼内兴高采烈地跑了出来。

你看!同学们有的扔沙包,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贪婪地呼吸着操场上的新鲜空气,有的在晒“阳光浴”,还有的在阳光下津津有味地交谈着……

同学们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但还是陶醉在课间的欢乐中,玩的不亦乐乎。

咦?那一群同学围在一起在干什么呢?

哦!原来他们在进行一场别有风趣的跳绳比赛呢!

比赛的同学全神贯注,努力奋战,绳子在明媚的阳光下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芒,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同学们都在为他们喝彩,而数数的同学更是专心致志,生拍数错了……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这场紧张刺激的比赛当中去。

比赛开始了,只听“裁判”一声令下,我们就聚精会神地跳了起来,绳子不时发出了“嗖嗖”的响声,像是在给我们加油……

下课十分钟范文第2篇

【关键字】人工智能;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43―04

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把“人工智能初步”设置为选修模块,与多媒体、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一起列入信息技术课程体系[1]。此举曾被视作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然而,在如今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之际,人工智能选修课程的推进仍然举步维艰,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 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分析

自2004年我国部分省级实验区开始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四年之久。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模块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三个选修模块的实施情况较好,而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初步两个选修模块的推进情况相对不佳。特别是人工智能课程,至今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设该课程的学校寥寥可数,少数高中展开了一定的探索和实验,而大多数学校仍持有观望态度。以下分别从实施取向和实施层次的角度分析该课程的现状:

(1) 课程实施的取向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与教材,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教学计划,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也是按照统一标准与方式实施的,因此我国以往的课程实施基本上都采用了忠实观的取向[2]。本次新课改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难免受到这种取向的影响。然而,新课程标准中对信息技术技术各个模块的具体实施并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教师对包括人工智能模块在内的课程实施缺乏长期惯于依赖的参照和依据,增加了课程实施的难度,造成部分模块的课程难以开设的情况。

(2) 课程实施的层次

课程实施包括五个层面的变化,即教材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角色和行为的改变、知识与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3]。目前高中人工智能课程在教材改变的层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现已出版的五套教材在体例、版面、学习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基本上贯彻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目标和理念。在组织方式的层次,少数已经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学校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课程的组织。然而,仍然有一些地区或学校不愿或不习惯打破原有的课程组织方式,而是采用硬性规定的方式,人为指定两三门课程,将选修变为必修,限制学生的自由选择,依然维持原有的固定班级授课的形式。教材的改变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开始,在组织方式、角色或行为、知识与理解、价值等层次,大部分学校还未发生变化或变化还很小。

(3) 课程实施的典型个案

目前国内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或实验的典型学校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这两所学校都地处东南沿海地区,且学校本身比较积极参与高中新课改的实践探索,属于“敢于吃螃蟹”的类型。考虑到课程本身的要求较高,两所学校都选取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展教学。到目前为止,两所学校均已开展了三期的教学或实验探索,任课教师及时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并在相关教学刊物或课程研修活动中与广大一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二 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影响因素

根据Snyder的研究,可以把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课程改革自身的性质、校区的整体情况、学校的水平以及外部环境[4]。结合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本文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该课程的主要因素。

(1) 课改自身的性质

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是影响课程实施的第一要素。它包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性、改革方案的清晰程度、改革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改革方案的质量与实用性。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调查研究,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人员对课改的必要性应该认识得比较到位,然而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是否有必要单独开设人工智能模块存有疑惑。其次,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的认识并不是非常清晰。他们认为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实施建议等内容相对抽象,不易把握和理解,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再次,人工智能课程的实用性相比其他模块并不明显,课程内容也相对难度较高。这些因素造成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不强、实施难度大、实用性不高,直接影响人工智能课程在学校的顺利设置。

(2) 校区的整体情况

校区的整体情况主要包括地区的适应性、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教学队伍的培养、教学研讨和交流等等。各地区对课程改革的需要程度会直接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学校对课程改革的需求程度不同,从而造成了课程实施的地区差别。从目前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或教学实验的学校来看,均分布于东南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基础条件较好,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高,敢于进行教学尝试和革新。此外,地方管理部分的支持对课程实施也有很大影响,如广东省为了推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专门出台了关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导意见[5]。其中强调“要特别注意人工智能初步”,并针对人工智能课程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教学建议,从而促使该省出现了全国最早正式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学校。师资队伍也是影响课程的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高中缺乏熟悉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专业教师,使得学校无法开设该课程。因此,有关人工智能课程的研讨和学习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这些方面的活动总体上相对缺乏。

(3) 学校的水平

学校水平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校长的作用、教师的个人特征和教师集体的行为取向。学校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单位,校长和教师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因。校长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以及对课改的支持、参与程度都会影响课程的顺利实施。校长通常会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权衡课程改革可能对学校形成的各种影响。在高考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各科中长期存在地位“低人一等”的现象,甚至出现课时常被“侵占”的现象。如果校长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不重视,那么要求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无疑是一种奢望。此外,一所学校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改革意识的强弱也会影响课程的实施。从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来看,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改革意识强的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即使没有上级的硬性指令,也能积极展开各选修模块的教学尝试和探索,并自觉地从教学者成长为研究者,而思想保守的学校即使具备了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也不愿积极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长期停留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层次。

(4)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重视、外部机构的支持以及社区与家长的协助。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改革通常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指令的推动。本次新课程改革同样继承了这一模式,但是整个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未能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某些方面造成各级教育部门的政策抵触,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此外,社区与家长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态度也影响到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研究表明,社区与家长更加关心的是新课改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负担,而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则是其次的考虑。因此,要使社区与家长认识和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其关心新课程、支持新课程才能更好的促进新课改的健康发展,进而才可能使得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高中各科选修模块得以全面开设与实施。

三 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反思

通过调查访谈以及与相关授课教师的交流,笔者了解到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情况和教师的经验体会。总体来说,该课程的推进情况不如预期理想,需要从课程的设计、管理、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

(1) 课程设计

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将原来的一门课程分解为1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从而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是作为智能信息技术处理专题设置的,以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教育的时代性要求。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技术掌握与使用的过程中,逐渐领会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人类发展的深远意义[6]。然而,以上的描述更多是该模块的隐性价值,相比其他模块该课程的显性价值并不是很直观。而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较多关注的是该课程的显性价值: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些什么?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否有较大提高?教师们在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价值依托之前,一般不会贸然开课。这一点值得课程设计者和教研人员的深刻思考。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不少教师认为人工智能课程在高中开设是有一定必要性的[7],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该课程。课程应面向对人工智能有一定兴趣的学习者,且最好有一定的基础。事实上,相对于其他选修模块,选择人工智能课程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可以考虑优先在发达地区条件较好的部分学校开设,再进一步利用其示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培训、指导、交流的规模和影响面,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

(2) 课程管理

课程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由原来的中央集权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体制。国家负责课程的总体规划,省级教育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课程计划或实施方案,而学校也将有权根据学校传统或学生兴趣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目前人工智能课程虽然已被列入国家课程标准,但在地方管理层面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部分地区考虑到高考因素,直接将人工智能模块排除在学生的选择范围之外,无疑成为阻碍该课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高中了解熟悉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方法的教师十分缺乏,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需加强该课程的师资培养,邀请教材编写人员和相关专家,积极开展各级培训、研讨和交流活动,以务实的态度来听取学科教师的意见,为他们提供一些明确的、可操作的指导和建议。也可以开展优秀教学案例的征集和评奖,通过公开课的观摩和点评活动,或吸纳中学教师参与有关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课题,以此提高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此外,国内高等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应该对新课改作出及时的反应,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各选修模块为师范生开设相关的课程,为课改的成功实施提供后备师资力量的支持。

(3) 课程教学

从已开展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或实验情况来看,主要的教学体会包括:教学对象选取时要有针对性,不宜硬性指定,应结合学习者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基础供其自由选择;由于课程的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不宜大量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应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供学生实践;为保证教学进度有序进行,可通过课堂小测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应提供良好的网络条件和计算机设备以支持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顺利开展。

国外一些高校通过远程网络的手段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加快了课程建设的步伐,并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学负责教学网站的建设维护,主持与中小学的讨论答疑,中学则负责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文中个案也印证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让一些致力于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研究的高校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学建立共同体,协作推动课程的实施。一方面,高校研究人员能为中学提供教学指导建议、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学的教学实践也为高校进行课程教学研究提供了材料和依据。

(4) 课程评价

研究表明,评价目前已成为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8]。从本次课改的动因来看,针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高考选拔制度在很多方面呈现的弊端,新课改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努力使学习者能够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短期内仍然无法发生质的变化。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部分省份相继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了高考的范畴,以往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的情况逐渐得到了一些改善。然而,高考是否解决信息技术课程评价问题的一剂良药,进而为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及其评价带来新的希望,目前仍是值得怀疑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当前高考科目已经较多,再增加科目无疑会加重学习者的负担,且很容易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

其次,虽然新课程标准中提供了关于课程评价的建议,但是其中的内容仍然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够。如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综合应用多种过程性评价方式,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等等。这些内容从理念上来讲都是很好的,但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操作实施,对一线教师而言仍是不够明确和难以把握的问题。而且,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个模块各有特色,然而课程标准并未就此提供专门的评价建议。因此,一套科学合理、适合人工智能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仍需要教研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2] 钟启泉. 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7-214.

[3] Fullan, M. & Pomfret, A.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J].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1997, 47(1).

[4] Snyder J.B. & Zumwalt K.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 In Jackson P. W.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5] 珠海教育信息网. 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 [DB/OL].

[6] 顾建军等.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北教育出版社,004:9.

下课十分钟范文第3篇

一、新教材,老教法,重知识,轻能力。

构建新课堂就要改变知识本位影响,改变教学方式的刻板僵化,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改变教师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现在许多课堂中体现不出“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有用的地理,缺乏地理教育新理念。大多数老师还是以讲授、灌输为主,以“讲功”取胜,这些占据了至少80%以上的课堂时间,而真正的主体、主角参与时间太短,教学设计中的环节和内容、针对性、目标性、实效性较差;一些内容照着“教案”生搬硬套;所谓新教法还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顺着老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推进,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削弱;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无小组讨论和活动,以及上黑板计算、画图等活动内容;极少见“创新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素材,未见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生独立见解的发表,无“典范”高考题的讲练,无“思维建模”等环节,无“学案”的发放。因此,部分学生神情木讷,变成了机械的“知识容器”。“三维目标”往往成为写在备课本上的“口号”而已,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根本体现不出来。

二、教学水平低,只会教教材。

现行的新教材内容只是素材、案例而已。通过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其分布规律、成因、特点和相应的措施等内容,借此帮助学生分析其他方面的类似案例,达到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要求。然而,许多老师基本上照搬教材,生搬硬套一些离学生很远的事例;真正离学生身边很近的、很熟悉的乡土素材和现实事例使用得很少。如一些流行歌曲、热门大片、生活时尚、体育赛事、时事政治、国际热点、小说故事等素材涉及极少。所以,见不到课外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利;对教材不能融会贯通,只能按课本标题顺序讲课,问题讲得黏黏糊糊,书云亦云,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设计的提问质量较差,缺少小步骤和提示主语,要么太难,学生答不上来,要么太简单,学生一看书就不假思考地照着书本就能回答,而真正需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的设问太少,引导性语言、沟通性语言较少。

三、有教案,无学案。

学案就是为学生学习而布置的方案,它包括课前知识的预习,问题的思考,习题的练习,讨论的发言稿等内容。在当前课堂教学环节中,很少有老师给学生布置下一课中学生要提前自学的学习任务,师生互动少,老师一说到底,事事俱细,点点滴滴的知识点都讲到位,导致课时紧张,降低了课堂效率;导致一些学生养成“懒习惯”,提前自学顶多就是看看书。所以,老师一定要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四、新课导入不精彩。

精彩的新课导入就像一杯醇香的美酒,一曲优美的旋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而许多老师大多采用的是复习提问导入法;使用音乐、视频、图片、故事、时事热点导入的极少。

五、多媒体教学一统课堂。

新课改中鼓励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可以提供许多图片、影片、实境、可视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但许多老师过重依赖多媒体教学,使之从“辅助”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乃至于有些课中黑板上无一字一画,学生只看到一张张幻灯片不停交换,导致许多重点知识消化不良,掌握不牢。传统教具中,地理挂图、模型、仪器更难登大雅之堂,从而导致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学生学得粗粗糙糙。

六、教师自身缺乏特色。

下课十分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兴趣教学视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当前的高中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这会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新课改大环境之下,教师要摆脱过去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学生为主体,按照“生本”教学理念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和优化,以此来营造一个更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提升学生对课堂内容学习的欲望,让他们自觉参与到知识内容探究与掌握活动当中。这样不仅能防止学生出现厌烦历史知识学习的情况,还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历史知识蕴含的魅力,进而为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条件。因此,本文对在兴趣教学视域下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全面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进行了分析。

一、兴趣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

兴趣属于拥有极强个性化特征的心理倾向,其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情况都有很大的区别。不单单会在不同年龄段的人身上发挥出不一样的作用,而且对不同的社会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到现在为止,兴趣好像已经成为一种没有办法控制以及把握的极具神秘性的心理要素。因此,在进行历史知识教学的时候,通过兴趣的有效引导和运用,让教育难度不断降低,对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兴趣拥有非常强的动机作用实际上,很多历史知识都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造成极大的打击。这主要是因为兴趣拥有非常强的动力维持功能,可以发挥出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但是,现在我国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对兴趣动机作用的认知发生了偏差。虽然也采用了很多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和维持,但是却并没有取得足够理想的效果。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兴趣动机作用发挥的时候,最开始的新鲜刺激起到的仅仅是激活作用,只能算是“前动机”阶段,在一段时间以后,其就已经失去了激励作用,根本没有办法将相应的“兴奋点”转化成求知欲。因此,要想将兴趣的动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措施将兴趣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出来。

(二)兴趣拥有非常强的发展作用首先,兴趣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对于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假如在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时候,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认同,便可以将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自觉性挖掘出来,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去。同时,随着学生认知兴趣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学习,从而让他们对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以及因果关系有一个更为清楚的了解和认知。这种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兴趣水平向更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有关知识内容,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与综合素养。其次,兴趣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个性化发展又可以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在有效充实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为学生的意志以及智力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历史素养。另外,使用新型高效的手段与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对历史内容的深入探究与挖掘活动当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让他们树立独立以及坚强的良好意志,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多个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三)兴趣拥有非常强的创造作用当兴趣成为高中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驱动力以后,其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有效增强,可以帮助他们得到精神以及思想上的解放,获得更多冲破常规的勇气,从自身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入手进行对事物之间联系的探寻,并在不断的探究学习当中将创造火花充分迸发出来,从而使他们的主动探究与创新观念都得到全面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主动认知意识,培养他们的独立认知能力。

二、基于兴趣教学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管对哪一学科的教学工作来说,兴趣都是影响课堂教学开展的重要元素,高中历史教学同样如此。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跟上新课改发展的脚步,确定其对课程知识学习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与实际内容,使用相应的手段与方法展开课程内容的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在历史课程实际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保证自身语言的幽默性,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出一个更为愉快的艺术情境,以此来有效缓解学生所承担的学业压力。这样才可以将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更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从而将历史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历史课堂教学可能涉及的元素非常之多,比如时间地点、条约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等内容都有可能极大影响到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假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话,会存在听后忘前的情况。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利用更具趣味性也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将学生兴趣的火焰点燃起来,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更为适宜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

(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知识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历史课本中所记载的知识都是历史长河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根据我们的实际生活开展课堂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众多的课堂活动当中,学习与掌握历史课程内容。教师把历史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充分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进行课堂知识学习的时候,充分感受到生活和历史知识存在的联系,能够真正意识到历史和自身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将某个电视或电影作品当作引子来展开知识教学,利用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地新闻信息的收集,以此为课堂补充,不仅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实他们的知识库,帮助他们养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融入现实生活元素进行历史知识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确历史课程内容的价值。除此以外,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知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透彻地认知事物,获得深刻的感悟。但是假如仅仅是机械地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知识教学,根本没有办法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把生活元素和课程知识充分结合起来,以史为鉴来让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自身的历史素养得到有效增强。另外,在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置上,把他们具备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教师要使用合理高效的手段与方法,对学生展开多个方面的指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对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使历史教学的生活化程度得到全面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通过期望效应的有效利用进行兴趣教学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师会对自己喜欢的学生抱有更大的期望。同时,在进行课堂学习的时候,这种期待效应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信任和关怀,使他们变得更加的自尊、自强,能够极大程度地增强他们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如果对学生期望值过低的话,其在语言与行为上会不自觉地忽略这部分学生,学生有时也会感受到教师的忽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进行课堂知识学习的时候就会存在逆反心理,并消极应对教师所提出的任务。而且这种情况不单单会影响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并且会对他们的历史素养以及整体能力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期望效应的重要作用,用更为公正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抱着更为积极向上的期望展开知识教学,发掘他们身上存在的优点以及积极的变化,这样才可以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避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也正是因为如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牢记自身所处的重要地位,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以辩证的目光分析每个学生,对所有学生都抱着积极的期待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表扬以及鼓励,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为提升课程质量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高中历史教师在给予学生积极期望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避免有期望过高的情况出现,防止他们被压力压垮,为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

下课十分钟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课堂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教学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积极探索新课改下如何做好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措施,强化创新,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的特点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化学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新教材中化学实验所占比重加大。第一册高中化学教材第一章,内容由原来的“化学反应及其反应中能量变化”,调整为“从实验学化学”。新教材中,涉及实验的内容全部安排实验课,同时对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实验不作硬性的区分,这样给学生自主实验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平台空间。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能够通过场景设置,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平台,从而实现引入知识、巩固知识的效果。同时,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中,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演讲,更加讲究合作。

2.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课更加贴近生活。新课标要求,化学实验应该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实践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同时,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利用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实验物质也通常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橙子中维生素c还原性实验、电解质实验等等。

3.绿色化特点。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加强了对绿色理念的重视,将绿色化学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在具体的实验中,取材更加环保,实验中提倡节约等等。

4.现代化特点。如今的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对高科技设备以及仪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促使化学实验向着高科技、现

(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22页)

代化的方向发展。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化仪器与实验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以及电化学法。其中在检测卤代烷中卤素实验中,往往选择使用红外光谱法或化学方法。

二、新课改下做好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改进化学实验,增强创新意识

教材中NaOH溶于水要放热的实验,学生需用手触摸才能感知到,这给学生观察现象带来了很大的局限。笔者在化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它进行了改进,演示时先将试管里的水煮沸,然后移离火焰,水立即停止沸腾,迅速加入两小块NaOH固体,水又沸腾了。一个小小的改进,不仅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而且让他意识到了创新是多么的奇妙和必要,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维阶梯要合理,学生经过努力、讨论能够回答出,不要设计得太难,跨度太大,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解决新问题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喜好,将喜好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同时教学目标是高层次的。探索性实验的设置,使学生通过设计、讨论、实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室环境保护知识。由于微型实验既安全又节约,老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一人一组做实验。通过亲手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堂实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都得以开展。在进行实验前,老师除了介绍常规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外,重点介绍以多孔井穴板、井穴塞、多用滴管为核心的微型化学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在开展课堂探究实验时,尤其要注意安全问题,解决普通教学的供水、洗涤、废液回收等事项,还要注意教室的通风。

2.充分挖掘随堂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就能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总是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住,他们常常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使作业中的错误百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就要充分挖掘随堂实验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将一块棉手帕在盛有浓度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均匀湿透后取出,用镊子夹住手帕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又如,教师还可以用庶糖做“黑馒头”、“魔棒”点灯,用玻璃管向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吹气使棉花燃烧等实验,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3.树立实验教学理念,认识实验教学意义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不但能够成为学生获取直观感性认知、积累直观感性经验的源泉,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以及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构建成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规律探索活动中一个常规且重要的手段,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等进行引导。

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相关期刊更多

甘肃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教育厅

基础教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