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章声明

文章声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章声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章声明

文章声明范文第1篇

当我从昏迷中醒来,从脚底蔓延而上的一阵刺痛提醒我:我刚从死亡边缘将自己拽了回来。还来不及庆幸,我就听到了这个世界上这最具讽刺意味的安慰:

“太太,虽说贵小姐的腿再也无法站立,但能捡回命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我的母亲就这样直挺挺地当着我的面在我眼前倒了下去。我在心中用多年堆垒起来的梦想,在那一刻全部倒塌。如同溃不成军的战场,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每个人都有一个守护神,可是在我欲哭无泪时,仁慈的上帝给了我什么?”

一遍遍,我这样问自己。“再也无法站立”就意味着我将永远无法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如同花儿没有叶,如同鸟儿没有翅膀,于是生命的美丽杳然西去了。

将所有的磁带、所有演出的服饰、所有剧中的照片,连同我的回忆和梦想统统埋葬,成为永远深埋在地下的悲哀。

那个冬天,反复想着关于宿命的问题。为什么上苍造就我时就让我带着对舞蹈的执着,而就在我付出汗水与泪水,终于可以站上舞台,舞出精彩,舞动奇迹的前一刻让我残了腿。

母亲将我送回学校,班主任反复摸着我的头,叹惜着:“孩子,苦了你了。”

我抬起泪水汪汪的眼:“老师,我不怕苦,我只要还可以跳舞。”

母亲背过头去,老师将我抱得更紧了。班里的某个角落响起了一声清脆的掌声,如同万籁俱静的月台上响起的汽笛声,给人以一种从容的安抚。接着,两声、三声……最后汇成了一首美妙的音符。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

我在一片掌声中落泪,很咸,很咸……

那次的掌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它促我勇敢站立-----为自己的梦想不放弃站立。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懂得了为别人的精彩与梦想鼓掌,我乐意为此付出我最真心的感动。

因为冷,候鸟才往南飞;因为船,人才可到达彼岸;

因为掌声,眉头才会放宽;因为掌声,跌倒了才会勇敢地起来;因为掌声,我们笑着从容过难关。

因为掌声,暗香浮动,云开雾散,未来才值得期待;因为掌声,所有的奇迹正在赶过来。

为别人的精彩鼓一次掌,你会发现这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如一杯淡淡的香茗,沁人心脾,又耐人寻味。你的一次掌声可以感动甚至改变一个人。

文章声明范文第2篇

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获得生的希望,这种求生的原始欲望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催化剂。这部看似叙事简单的电影,实则蕴含深刻的文明反思,这种思考既是对人类已有文明的追问,也是对人性底色的诘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永恒话题。

一、 文明现代性进程中的野蛮因子

分析《荒野猎人》如果割裂其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则完全可能会因为情节的单调而丧失观看的乐趣。如果我们将故事放置到美国开疆辟土的西进运动中去看,则这个有关格拉斯的故事则充满了人与土地的隐喻,表现出文明与野蛮的互质关系,透析了人类文明现代性进程中与生俱来的野蛮因子。无疑,美国西进运动是美国文明发展中永恒的痛。1779年,乔治・华盛顿命令“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建议”,1803年,美国以1500万美元价格从法国购得大片土地,史称“路易斯安那购地”,其中包括蒙大拿州和南达科他州。1807年,托马斯・杰弗逊指示:如果印第安人反抗美国人去窃取他们的土地,那么,在战争中,他们会杀死我们中的某些人,但我们会杀死他们全部!早期美国西部的开拓者们威胁了原住民生存处境,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毁掉了印第安人的家,几乎摧毁了北美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文明以强势而傲慢的姿态侵入所谓的蛮荒之地,就如同措手不及的印第安人遇到贪婪掠取的白人,杀戮与被杀戮注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血酬关系。文明与野蛮之间只隔了胜者的雄辩,当文明拿刀砍杀野蛮,则被演绎成征伐,而当野蛮袭击文明,则大都被看成侵略。文明在征服与被征服,杀戮与被杀戮之间被反复论证。很明显,墨西哥裔导演伊纳里多对白人征服印第安人土地的土地运动是质疑和批判的,他试图借格拉斯的故事讲述文明现代性中无法回避的野蛮基因。无独有偶,中国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也提到了人类文明的黑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1]当文明侵入异己文明中,反抗是必然的结果。影片中,白人将阿里卡拉族和波尼族人视为野蛮人,人类之间的杀戮不断,乃至这种残忍灭族行为成为人类文明中的罪恶。导演在影片中制造了矛盾重重的人物关系,法国白人与美国白人之间互相猜疑、陷害,印第安人不同部落之间因土地和猎物互相戕害,这是人性中难以抑制的贪欲导致的人性悲剧。

影片放大了人性的残酷,当最后一个波尼族人胸前悬挂“我们都是野蛮人”的牌子被白人吊死,这具有暗喻性的镜头影射了人性中隐藏的肆意放纵的野蛮,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界限在个体生命的终结上显得那么模棱两可。

二、 自然与人性的视觉奇观

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继《生命之树》《鸟人》等影片之后,又给我们创造了白色荒野的视觉奇观。甚至网络上有评价指出,“这是一部按照Discovery纪录片拍摄的电影”。全片采用自然光拍摄,加拿大阿尔伯塔以及阿根廷南部的雪山、流水、森林以原生态的面貌呈现,在黑白色调的组合中产生了荒凉而遥远的视觉效果。

另外,摄影师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手持长镜头穿梭在森林、湖泊、暴雨中,与《鸟人》有所不同的是,长镜头隐没在叙事中,甚至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叙事的需求,一切技巧让位于故事与人物。

《荒野猎人》的故事是典型的好莱坞情节,人在荒野逃难的途中不断地遭遇灾难,印第安人的追踪、法国白人的威胁、黑熊的袭击、急流漩涡、悬崖坠落、飞掷流箭乃至不断恶化的伤势等,这些天灾人祸的设定无非就是增加格拉斯的生存困境,进而勾勒出意志战胜一切的美国西部传奇英雄形象。人在自然荒原中的奇观,影片通过三个特殊情境的设定得以实现。其一是黑熊的袭击;其二是跌落悬崖后,格拉斯掏空马的内脏藏身在血腥的马体内;其三是不断出现的梦幻意识流,飞升的女人与格拉斯的精神之恋,从自然奇观超越到人的灵魂梦境。无论从光效还是美术、摄影,可以说,影片都呈现出人性与自然的审美奇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说过,“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2],在雪域荒原的永恒中,用景别镜头和长镜头表现出的格拉斯坚强的生命力与意志力。

自然与人文的影像奇观赋予了这部片子以深沉、凝重、悲壮的视觉审美,镜头窥视了拓荒者格拉斯恐惧与勇敢矛盾并行的真实人性,而通过他与自然、他与同伴、他与敌人之间的关系叙述则表现了人类对文明征伐中携带的野蛮因子的反省。

三、 人类精神的自我救赎与复仇

《教父》里有句台词:历史告诉我们,有一件事情在生活中是永远会发生的,那就是复仇。电影《荒野猎人》与原作《还魂者》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增加了格拉斯借助印第安人的复仇之手杀死了仇家约翰・菲茨杰拉德的情节,以复仇之举弥合了丧子之痛的悲愤,不同于以往相似情节的美国电影,这部电影没有选择宽恕作为落脚点,而是选择以杀戮过后的精神救赎为结点,完成了主角格拉斯灵魂的拯救,这种愧疚是他对白人屠杀印第安人的致歉,是对死去的波尼族妻子和儿子亡灵的告慰。

这是一部有关灵魂救赎的影片,格拉斯虽没有选择宽恕仇家,但他的精神却在这种复仇中获得了解脱与救赎,这种救赎更多地指向对已故妻子的爱,这种爱不是因为,而是精神层次上的飞升,印第安人朴素的生存价值成为他灵魂的一部分,“只要你一息尚存,就不能退缩”屡次让他躲过死神的门槛。他深爱的异族女子从心灵到肉体拯救了他,他甚至为了弥合文明对印第安人惨无人寰的掠夺,而选择让印第安人血刃集贪欲于一身的仇家菲茨杰拉德,完成对文明进程中野蛮杀戮的批判。

死而复生的格拉斯无疑是强者,在生死边缘获得重生,这是人类生命力与意志力乃至信仰的获胜。格拉斯在梦境中反复追忆印第安人古老的寓言“只要你一息尚存,就不能退缩”,这成为他活下来的信仰,爱的力量让荒原之树重生。传奇英雄格拉斯行走在梦魇与现实之间,个体的孤独在向内探索灵魂的过程中获得新生的力量,这如同近些年《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等影片,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的精神救赎。

“复仇之剑在上帝之手,不在我手”,影片结尾格拉斯将仇家留给印第安人处置,复仇的感性冲动虽燃烧他的愤怒之火,但理智之情则让他放下屠刀,最终,虐杀成性的菲茨杰拉德以死谢罪印第安人,只留下格拉斯与妻子的灵魂对话。这样的结尾似乎完成了人类对自身冒犯自然的谢罪,是人类回望文明发展历程后的精神自救与反思。

参考文献:

文章声明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学生主体;生命意识;生命教育

近年来,欧风美雨、日流韩潮、快男超女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冲击,校园里涌动着一股股浮躁的气息。更令人心痛的是,见诸报端的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屡见不鲜……我们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迷茫的境地,逐渐迷失生命的方向。相当部分学生把财富金钱、名誉地位、物质享受作为人生幸福,根本不知道理想奋斗为何物,更枉论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了。因而,塑造学生健康心灵的生命教育要求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所有教育的归宿。然而,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

语文“工具论”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教学目标,其结果只看语言文字形式而抽掉了内在的丰富内容。新课标则提出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性质,更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成为学科自身的追求,语文教学不可能回避人文教育和思想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它首先是语言、书和活生生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他对教育,特别是对母语教育本质的表述,揭示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关系。可以说,理解“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存”是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认识“生命”是语文课程的最大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基本指向应该是令人生有方向,让生命有意义。

事实上,苏教版必修和选修教材,无论在专题主题设计还是文本选择上都充分彰显出了人文精神这一深刻内涵,语文教材本身就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材料了。那么,我们要探索的是如何使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能力的教学与思想教育这两者有机融合,使语文教学既是语文的又是育人的。

一、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为我们奉献了《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佳作的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突然残废了双腿”。这年,他21岁,住进医院的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而且此后永远也没再站起来。在经历了最初的痛苦与颓败之后,他领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告诉我们死是必然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应该慢慢行走,恬淡自若。反正它一定会到来,我们又何必去追赶?的确,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谁也无法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磨难,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们看到一个为着生命的尊严坚强而乐观生活的少女。生命在最初的阶段也许并没有给她太多眷顾,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的,但是海伦并没有怨天尤人,她用自己的坚韧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真正做到了对自己的生命尊重。

生命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唯一的,唯有对生命充满尊重之情,方能以饱满的姿态应对命运赋予的种种磨难与挑战。每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面对磨难与挑战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的材料比比皆是,课堂上利用好这些材料对构建学生生命意识有极大作用。

二、敬畏生命,和谐的世界有赖所有生命

我们生存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生命的权利和精彩并非人所独有。哪怕是“一片叶子的落下”也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因为“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这些美丽的存在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离自然这么近,却又那么远。幸好,我们读到了于坚的这篇美文,可以让我们怀着宁静、自在的心领略《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美景。

但生命并不只有如此简单而纯粹的方式,马步升就给我们唱起了《绝地之音》,带我们感受黄土地的浪漫与激情,让我们听到这曲绝地之音中,“不仅传达悲壮哀婉”,更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他不识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生命的伟力和精彩不仅仅体现在人,还在每一个生命体。只有当人类认识到生命都是神圣的,必须充分敬畏时,才是伦理意义上的人。因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依赖于所有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要能感受这些生命的真实内容,没有一颗敬畏生命,敬畏一切生命的心是万不能达到的。当我们把这些刻板的道理赋予到文学的语言中时,通过语文课堂养育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热爱生命,人生态度决定生命的价值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让这一次生命过得有意义?生命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里,居里夫人用“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了荣誉。生命因何而伟大,不正是因为有卓越的才能、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吗?

楚国的屈原吟诵着“众人皆醉而吾独醒,举世皆浊而吾独清”,毅然投进了汨罗江。《与妻书》的林觉民在生命最精彩的年岁里秉承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志愿,毅然离开挚爱的妻子,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还有牧羊的苏武、作传的司马迁、永远微笑着的刘和珍……他们应该都是热爱着生命的人啊,所以他们坚定地要将有限的生命延伸到永恒。于是将小小的一个“我”投入到无限巨大的为民族谋荣光、为国家谋福祉的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中。生命因何而伟大,不正是因为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不悔的牺牲吗?

没人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控制生命的宽度。没人能知道生命逝去他人的评价,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决定如何前进让自己无悔。生命的价值究竟几何,全在于我们自己是否有积极的生命态度。当我们利用教材,让学生自己体悟前人的精神,那么树立积极的生命态度就变得如此真切,不再高不可攀。

语文学科不应该片面强调提高语文知识,在所谓的答题技巧上徘徊,而应该将人文精神和思想熏陶作为语文课堂的终极追求。我们要牢记,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真正体现。培养人的精神是教育的第一要义,罗素如是认为。爱因斯坦也认为,教育就是教会人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怎么看待生命。教育要培养人良好的价值观,必须教会人选择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然后去实现这种价值。语文教学尤其要帮助人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培养人的精神,应教会学生认识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激发生命的潜能、捍卫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就让生命的乐章在语文课上响奏!

参考文献:

文章声明范文第4篇

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评价,我们采取了“勤摘‘七色花’”评比的形式。我们将涉及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分解为七个主题教育,并分别以七种颜色的花命名:责任爱心教育(热情大方的红色花)、守纪自护教育(发人深省的橙色花)、爱国爱校爱集体教育(催人奋进的黄色花)、环保节俭教育(自然清新的绿色花)、阅读勤学教育(冷静沉思的青色花)、生命健康教育(明朗宁静的蓝色花)、文明礼仪教育(高贵优雅的紫色花)。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注意“三性”。

(一)评价内容力求科学性。一是评价内容具有全面性。“七色花”评价标准中的内容将《基础教育发展纲要》《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等文件内容结合学校、学生实际进行了整合,涵盖了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等方面的评价。二是标准制订具有阶段性。由于不同年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要求,我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低、中、高螺旋上升的原则拟订出不同年段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从标准中找到切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奋斗目标。三是评价内容具有系统性。我们制订的“七色花”评价标准每个主题都有道德品质的要求、行为习惯的要求和生活能力的要求,每个方面都提出具体的达标要求,成为一个完整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二)评价过程注重规范性。“七色花”单项评比每月考评一次,综合评比每学年考评一次。为了使评比的过程成为教育的过程,我们将评比过程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定标阶段。即学生对照自己原有水平,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点,制订出每月达标计划,填写好一份《我摘“七色花”目标书》;二是达标阶段。这个阶段除了引导学生根据目标,努力创造条件达标以外,还要关注分组和记载两个环节;三是月评阶段。我们将每个月最后一周的班队课作为“七色花”考评课。在上考评课之前,学生先做好自评,并邀请家长做好评价。考评课上,先由每位学生在组内对一个月以来自己的达标情况进行汇报,然后由组内同学作出评价,组后由老师审评,对通过考核的同学颁发“阳光点点卡”;四是小结阶段。每学期末,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己一学期来的“摘花”情况进行小结,查找差距,调整目标;五是综评阶段。每学年末,教师组织学生对一学年来的达标情况进行总结,凡是摘到四朵花以上的同学,才能视作道德行为合格的同学。

(三)评价工具体现激励性。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所采用的评价工具“阳光点点卡”、《“七色花”考评记载本》、小小评语卡、“阳光学生”荣誉证书等都充满童趣、富有个性,深受学生喜欢。我们组织学生为“七色花”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图案,通过学生一致认可,最后确定将“太阳花”作为形象图案,寓意为“我们是阳光下的花朵,沐浴着七色阳光健康成长”。我们将学生设计的“太阳花”图案,变异成各种模样,分别印制在各色的“阳光点点卡”上、评语卡上等等,使这些评价工具成为一个个富有生命的东西,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阳光点点卡”,给学生一个个成功的台阶;“考评记载本”,给学生一个个成长的足印;“小小评语卡”,给学生一面面自检的镜子;“阳光学生证”,给学生一份份前进的动力。

二、学业评价:注重过程,体现综合

新课程提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但“过程”的关注并非是面面俱到,而应抓住关键点,考虑实效性。基于此,我们将作业评价做“实”,将技能评价做“新”,将考试评价做“精”,使学业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生长智慧、学力形成的过程。

(一)作业评价体现“五化”,实现二次学习的升华。我们改变了等级评价单一的作业评价模式,努力做到“五化并举”,不拘一格,使作业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前进的导航仪、进步的的推进器。一是形象化:以学生喜爱的符号进行评价。我们用 “?”等简明的符号来表示学生的错题;用“大拇指”、“笑脸”等图案来表示对学生作业的肯定;用“符号+等级”来告诉学生作业态度和作业质量的水平;二是个性化:以带有温度的语言进行评价。我们要求教师让评语走上学生的作业本,走进学生的心灵;三是过程化:以简单易行的量表进行评价。对于“口语交际、预习作业、课外阅读”等较难评价的“软作业”,我们采用简便易行的“记录卡”进行评价;四是制度化:以激发内力的奖卡进行评价;五是活动化:以形式多样的展示进行评价。通过“优秀作业展评会”、“读书会”、“班级小报”等形式,展示学生优秀作业。

(二)技能评价设立“七项”,凸显多元智能的开发。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对照《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的内容,我们设立了“读、写、算、科、体、艺、劳”七个项目的技能评价,并通过“智夺‘七色果’”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达到这些技能目标:读(宁静致远的蓝色果),写(高雅涵咏的紫色果),算(深刻理智的橙色果),科(生态和谐的绿色果),体(生命涌动的青色果),艺(热烈奔放的红色果),劳(成熟智慧的黄色果)。

文章声明范文第5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在交流中入课——引发生命的思索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写一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生齐读。

2.师:在《触摸春天》中,我们认识了一位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悟生命美好的盲姑娘;在《永生的眼睛》中我们又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了人性的真善美。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再次触摸生命,感悟生命,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读课题

1.师:大家看,这个题目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2.师:谁来读一读?你关注到了中间一个空格,读出了停顿。

3.齐读课题。

二、在阅读中品悟,感悟生命的脉博

(一)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翻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检查生字词,概括课文内容。

1.生分组读词。

2.老师相机指导读“动弹”、“糟蹋”。

3.师:“动弹、挣扎、鼓动、欲望”这排词在说文中的哪个故事?(生板书:飞蛾求生)

师总结:老师用四个字概括了第一个故事,这就是取小标题,谁能用这个方法归纳第二个故事?

4.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三个故事。齐读板书。

(三)研读课文

飞蛾求生

1.一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们边听边感受,划下最受震撼的句子,圈出最受触动的词语,写下感受。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师:这句话中哪一个词最能触动你呢?

生“挣扎“

师:什么是挣扎?

师:小飞蛾啊,小飞蛾,你都被我抓在手中了,还挣扎什么呢?认命吧!(生说)个读,带着情感读。

师:据我所知,你的寿命最多只有9天,微不足道,你就不要苦苦挣扎了。

师:你这么弱小,我的手指稍一用力,你就不能动弹了,放弃吧!个读

3.让我们一起来替这只顽强的小飞蛾表达强烈的求生欲望。

总结方法:抓住关键词语重读,更能帮助你发挥情感。

4.师:你们的朗读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不禁想,捏在杏林子手中的还仅仅是一只小小的飞蛾吗?

5.师:同学们,面对着如此珍惜生命的小飞蛾,当你再读这个课题时?还仅仅只是一个空格的停顿吗?个读、生齐

6.师:难怪杏林子在文中最后写道——(师读)虽然生命短暂——

瓜子发芽

1.师:感谢小飞蛾给予我们生命的启迪,刚刚我们运用了划住最令人震撼的句子,反复品读;找出最触动自己的词语,认真体会;作批注,写感受的方法学习了第一个小故事,现在请你用这个方法自学瓜子发芽、静听心跳两个故事。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师:哪个次最能触动你?(那么恶劣的生长环境、那么短的生存时间、它能长出来连杏林子都没意料到啊!)

3.师:面对着香瓜子的不屈向上,茁壮生长。难怪杏林子在文中最后写道——(生齐)虽然生命短暂——

静听心跳

1.师:一只小小的飞蛾,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为了争得一寸光阴、一线生机而顽强拼搏着,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呢?孩子们,请把手轻轻地放在胸口上,闭上眼睛,听到了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吗?生——

2.师:这就是你的生命,单单属于你的!来,让我们大声的告诉自己——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师:同学们,在第4自然段静听心跳这个故事中又有哪个句子最震撼你?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杏林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呢?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来介绍一下杏林子?(生汇报预习内容)

5.师:在我们看来,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可是,面对自己的生命,她却说: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6.杏林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7.师:难怪杏林子在文中这样写道——虽然生命短暂——

8.是呀!杏林子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板书:光彩有力或无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