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桂花香的诗句

桂花香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桂花香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桂花香的诗句

桂花香的诗句范文第1篇

《红楼梦》里,晚秋时节,透过贾家的霞影窗纱,隐隐飘送过来的一阵沁脾清芬之气,使得来自江左淮扬故地的林家孤女黛玉不禁怀念起童年时常常萦绕在林家墙垣之内的桂花香。只不过,那时南人的用语习惯还尚未与北人同化,不称这种秋季花树为桂花而独独唤称其作木樨,所以这种强烈的南方特质倒是惹得贾家上下早已北化的南人们的一阵评议。

每常到了农历的九月,空气中总能轻易嗅到那漫溢散发的香甜桂花的味道。或许是小桥流水的闲雅熏出了南人四季的清玩本性,尤其是这果熟桂香风潮涌起的江南的秋季。

秋香色的明月,秋香色的酥皮月饼,风雅的数口之家拢聚在一树云遮雾绕的桂花树底下,酌茗拍扇,品小红独唱,聆竹箫丝筝,而入口含化,口角擒香,三秋不绝的,便是那南人独制的桂花糖芯,于是,这桂香由内而外地熏袭着人的所有感官神经,也难怪,《红楼梦》中的琪官会在酒令中拈来一支木樨随口便道出“花气袭人知昼暖”一句来。

其实,国人向来不缺乏那点诗酒的风雅气质,至少在对待桂花,国人所花费的那一份柔情便足以见得那些弥散若桂香的风流气息根深蒂固地长存着,而素来爱好将正当时节的新鲜桂花,酱制成为芬芳宜人的桂花糖芯入配于居家茶饮饭食之中便是其中最好的表现了。

桂花糖芯是江南秋日里常见的伴食佳品之一,每到丹桂满枝,金桂飘香的季节一到,每棵老桂树的底下总会被妇人们小心翼翼地铺上一层白净的宣纸。夜晚来临时家家户户便都会搭出一张有着美人靠的竹椅子,闭起眼睛就这样静静地半躺在树下,细细辨听秋风起处桂花掉落在宣纸之上所发出“噼里噼里”的小响动。许久,我都会沉浸在这种响动之中,然后思忖着那古老“桂子云中落”的诗句,幻想着当那桂花落地的同时是否早已神化的桂子也会伴着千年月宫的传说成为永恒。

如果说采集桂花是一桩风雅的事情,而把收集的桂花精心地酿制成为桂花糖芯亦可谓是风雅。首先得从桂花中挑选出那花瓣厚实花型完美无瑕疵的桂花,为了保证酿制好的糖芯仍旧拥有浓郁甜蜜的桂香,所以采集而得的桂花最好在当天就能被清洁的绵白糖慢慢浸渍,然后妥善地封存在小磁坛内。

制作上等的桂花糖芯开罐就能闻见一股清甜的香味,南方人很喜欢这股清甜的滋味,所以,但凡他们能想得到的甜品都会加入一两勺桂花糖芯,这或许已然成为了沿袭久远的一种江南独特的饮食民俗了吧。倘或一碗冬日的百果圆子羹里少了那么一味隔季的清甜,老人家们可是会当真嗔怪其做法的不正宗,乃至怀疑制作这碗甜品的厨师的江南籍贯起来呢。

似乎和南方的桂花相比,秋日里的北人多偏好的是,但能将爱花的这种风雅传袭至饮食之上的,这小口磁坛内精心酱制的桂花糖芯比那老佛爷的将鲜菊瓣直涮入沸锅的食用方式要温厚许多吧。

算来算去,在南方人的心目中最合乎他们脾胃的,只能是桂花了罢。所以,南人的庭院里,花树果树虽多,但切切不能忘记的就是桂花树。从前读到过清代丁立诚写的一支打油诗,末句便是“一路桂花香进城。”写地十分契合南方人的脾性。无论是在户列罗绮的城市,还是在溪头山边的乡村,南人莫怀着个人自己的心事向往那一缕脉脉的桂香。

桂花香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住宅, 布局形式, 通风

Abstract: the house layout to form the flow of air aroun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it will directly affect indoor ventilated condition. In this paper, the simulation method of several common high-rise residential layout model wind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ventilation of the respectiv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Keywords: housing, layout forms, ventilated

中图分类号:TU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居住区规划布局设计中居住区内风环境对功能分区十分重要。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对可能产生污染的用房,应当考虑它的位置对小区环境的影响。尽量避免此类功能用房布置在风速较大的地方,小区的上风向,建筑绕流风场的空腔区(污染物容易被气流吸卷到建筑物附近,污染室内外空气)。

高层住宅小区的布局形态大致分为:行列式、错列式、自由式、周边式等。依据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基地条件,通常几种形式相互结合。

下面介绍几种适于通风的住宅布局模式:

1 周边式

周边式是指住宅沿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围合的住宅群体布局模式,周边式布局的围合的院落内的风速相对于外部要低很多,在竖直方向上,建筑周围和近地面的风速较低,随着高度的增加,院落内风速也随着升高。由于院内的风速较低,处于下风向的建筑的迎风面的住宅风压较小,不利于住宅通风。位于风向两侧的住宅也由于风压差小不容易形成有效地穿堂风对于采取周边式布局的住宅,主导风向与建筑群体有一定的角度有利于建筑布局内的各个建筑两侧形成一定的风压差,有利于住宅的通风。为了使建筑群体围合的院落内部形成有效地风环境,一般情况下,建筑群体布局的较大开口应当朝向夏季主导风向,使风能够进入院内,这样位于下风向的楼栋能够形成有效地风压差,使室内能够组织有效通风(如图1)。在冬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应当较为封闭,阻挡冬季冷风,院落内的风速低,处于下风向的建筑可以避免冬季风速过大冷风渗入室内。这样在不同的季节,都能使小区获得舒适的风环境。

2 行列式

行列式是指住宅按照一定的朝向和间距成行排列的布置形式,是目前住宅规划较多采用的一种方式。风垂直吹响建筑的表面时,建筑的排与排之间的风速很小,只有在列与列之间有高速的风,后排建筑处于前排建筑的风影区内,风影区的住宅室内很难形成有理想的通风。尤其对于板式高层住宅,风影区更长,风影区内风速小,风向不稳定,难以形成良好的风环境。行列式布局的风环境会因风的投射角的不同而明显变化,如果主导风与群体之间有一定的角度,这样建筑间风的线路将会延长,风影区顺应着风向与建筑形成一定角度,后排建筑受风影的影响会减小,从并列建筑间的间隙吹入的风可以吹入后排建筑,将有利于风吹入每栋建筑。(如图2)

3 错列式

错列式布局是指住宅前排建筑与后排建筑有一定的错位关系,与行列式布局相比,错列式布局的小区风场分布不是很均匀,虽然在排与排之间的风速不是很大,但是风速比行列式布局要明显高很多,通风效果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如图3)建筑的前后能够形成明显的风压差,住宅内部通风效果比较明显。

4 自由式

自由式是住宅由不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置形式,通常根据基地条件而进行布置。这种住宅的布局模式的通风效果和热环境由于其具体的布局组合方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视条件的不同而不同。需要设计者,依据基地形状,当地的盛行风向,日照等综合考虑进行设计。能够根据不同环境而设计出不同的住宅规划设计是自由式布局的优点,通常经过风环境设计的自由式布局小区能获得比较理想的通风。

错落式的布局和自由式布局在保障适当的建筑密度,不影响建筑通风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小建筑间的距离。采用错落式的布局和自由式布局可以有效避免小区通风不畅的问题。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自由式布局和错落式的小区的自然通风效果比通常的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小区通风效果要好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风可以斜向的进入住宅群体,使住宅室内能够获得良好通风。

行列式布局的小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主导风向垂直吹响建筑,只有处于迎风面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建筑能够有足够的风压,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位于中间的住宅则通风不畅;二、风斜向吹响建筑,通过楼栋之间的间隙,风可以进入住宅群体内部,从而改善住宅通风效果,因此,在进行住宅规划设计时,住宅需要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保持有利于通风的角度。

通常意义的周边式布局的住宅,小区内部由建筑围合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风很难进入,难以形成理想的通风。根据夏季的主导风向,在建筑群体的上风向适当开口,形成较为开敞的空间,将会改善住宅群体内部的风环境,是住宅室内获得通风。

以郑州地区为例,根据郑州市冬季主导风向为为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的情况,将塔式住宅,或者较低的住宅以错落式或者自由式布局布置在小区的东南侧,有利于风的引入;将周边式布局的布置在群体的西北角,可以阻挡冬季寒风进入小区。

在进行建筑布局时,在满足日照的情况下应当依据主导风向来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使建筑物与主导风向有一定的夹角,有助于小区环境产生相对均匀的风场。

参考文献:[1]柳孝图编著,建筑物理.北京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宋德萱编著.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桂花香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育赛事 城市规划 网球公开赛 武汉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选择在我国举办。近些年来,我国先后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给主办城市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仅能为主办城市带来数量可观的消费群体和投资金额,刺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全方位展示主办城市的形象和风貌。但同时,主办城市也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比如投资过多入不敷出导致经济增长滞缓、大规模游客对城市环境的破坏、赛后场馆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给主办城市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倒逼主办城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极大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城市规划建设。因此,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现状

张晶(2006)通过分析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哈尔滨大学生冬奥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对主办城市城市规划的影响,得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能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景观和交通状况等结论。

陈建华(2004)结合六运会和九运会和广州的城市发展,分析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王东(2010)详细地介绍了亚运会的举办与广州城市建设的紧密融合和相互促进。叶浩军、闫永涛(2010)对广州亚运会的场馆设施规划布局、亚运城市规划和后亚运规划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这些研究都认为亚运会是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一次重大契机,它的举办应当与全面推动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实施相结合,以促进城市的快速跨越式发展。

冯斐菲(2004)认为北京在中轴线北侧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这一决定也对北京中轴线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彭涛、闫永涛(2011)认为“亚运城”建设推动了广州新城发展,加快了广州城市空间“南拓”的进程,促进了城市空间多中心结构的完善,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新城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综合体育馆赛后利用低效等负面影响。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不少研究者对国外城市举办奥运会的案例进行研究,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借鉴和参考。胡一可、宋睿琦(2008)、李铁北(2007)、邹哲(2007)等分别以慕尼黑、悉尼和雅典为例,从场馆建设及使用、居住环境的改善、交通拥堵问题的缓解等多方面对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的影响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有关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的研究数量不多,研究方向宽泛但是深度欠缺,研究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定量分析。另外,目前对国内体育赛事主办城市的研究以赛前研究为主,对赛事产生的长期影响缺乏跟进研究,这些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问题所在。

2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目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典型案例,笔者认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三个方面。

2.1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修建体量巨大的建筑或建筑群,这些设施都需要进行专门的规划建设,从而对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产生极大影响。

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城市早期不合理的规划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会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短期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纠正,大型体育赛事的规划建设就是一次打破城市发展瓶颈、促进城市合理发展的宝贵机会。事实证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如果规划合理,将会极大地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以汉城奥运会为例,在举办汉城奥运会之前,汉城老城区集中在汉江北岸,城市空间严重不足,在进行奥运会相关规划之时,将大量赛事基础设施如大型体育馆、奥运村、新闻中心等都在汉江南岸选址建设。奥运会后,江南区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地带和富人聚集区,汉城的城市格局彻底改变。

2.2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伴随大型体育赛事而来的运动员、运动员团队、各国官员、游客等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额外交通需求,这给主办城市的交通系统增加巨大的负担,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措施,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会雪上加霜,但若能采取措施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优化,不仅能保证赛事期间的交通需求,赛后的城市交通也将会更加通畅。

首先,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促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以雅典为例,雅典为了举办2004年奥运会,承诺修建总投资达7亿欧元的奥运道路工程,包括新的城市交通干道、在现有交通干道上的4座大型立交桥以及通往各个场馆的一大批新建和扩建道路工程;其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赛事期间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更大的交通需求,包括延长公交和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增加车辆、加密车次等。以北京为例,为保证奥运会期间的交通状况,北京从7月20日起,延长了350多条公交线运营时间、每天增发公交1.5万车次,并新开通了10条奥运公交专线、缩短了地铁运营间隔,这些措施都提高了北京在奥运期间的交通承载能力。

2.3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自然生态的消极影响很多,如场馆设施建设产生的噪音污染和大气污染、大型体育场周边人工照明带来的光线污染等,尤其是冬季奥运会修建滑雪场等体育设施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尤为严重。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在场馆建设的过程中消耗了30多公顷森林资源,这次冬奥会产生的经济效益远不能弥补其消极的生态影响。

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大型体育赛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也被纳入办赛的规划范畴内。从2000年起,国际奥委会明确规定申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必须提交一份城市举办奥运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详细报告,并保证奥运会举办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环境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3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对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武汉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武网)为WTA超五巡回赛,是继北京中网、上海大师赛之后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从2014年到2028年,于每年9月底在武汉举行。作为武网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光谷二妃山一带。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包含一座15000席的主场馆、一座5000席的副馆和6片室外标准硬质比赛场,同时还配有必要的辅助设施,总建筑面积103400平方米。

3.1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武汉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塔子山体育场馆二期工程、二妃山体育训练基地、汤逊湖水上运动中心等体育场馆。其中武网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就坐落在光谷二妃山下、三环线武黄立交东侧,与湖北省奥体中心仅一路之隔。二妃山集奥体中心、网球中心、训练基地于一体,俨然已是武汉市的体育中心,另外以武网赛事为背景、以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为依托的二妃山体育休闲公园规划方案在2014年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全面开建。届时,一个集专业训练、国际赛事、全民参与的城市体育中心将呈现在武汉市民眼前。

3.2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武网主场地邻近武黄高速,但是因为地处武汉东南光谷开发区,比赛与训练场馆均位于三环外,交通便利度较低,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最近只能到光谷广场,大多数观众只能选择从光谷广场转乘公交前往赛场,造成光谷广场的交通拥堵情况加重。

武网开赛期间,武汉市开辟了开辟两条观赛专线,武汉交管中心为应对猛增的车流,将在主要交通干道严查和劝离违停车辆,确保赛事举办期间的交通畅通。随着地铁2号线南延线的修建和地铁11号线的规划建设,武网观赛不便的情况将得到彻底改善,届时观众可以乘坐地铁直达光谷国际网球中心附近,极大缓解了比赛期间光谷广场的交通压力。

3.3举办武网对武汉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

武网的举办促进了二妃山以及附近几座裸山的绿化修复工作。作为武网的天然背景,二妃山因为开山采石取土造成山体破损、植被破坏,曾经是武汉有名的“垃圾山”。2013年初,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关于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有关情况》,计划修复市内54座破损山体,二妃山就在第一批修复名单内。2013年初修复工作启动,在武网开赛前两个月,二妃山50万平方米的山体修复任务已接近完成。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介绍,山体完成初步修复之后,还将超越简单式的复绿,将按照生态、节约、亲民的标准,进行“造景式复绿”,打造成体育休闲公园。

4结语

武网与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相比,具有更强的商业性以及连续举办15年(或者更长时间)、一年一度的周期性,使其影响具有动态性,在长年的赛事举办过程中,城市的规划建设会不断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试错纠错,越来越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武网对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也会随着这项赛事的发展而深入。因此,对赛事的后期影响研究十分重要,这也是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重点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晶.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J].林区教学,2006(7):22-23.

[2] 陈建华.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J].规划师,2004(12):28-32.

[3] 王东.机遇与跨越:亚运会与广州城市规划发展[J].建筑创作,2010(11):39-49.

[4] 叶浩军,闫永涛.面向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城市规划与研究综述[J].建筑创作,2010(11):50-55.

[5] 冯斐菲.中轴线与北京奥运[J].北京规划建设,2004(3):10-11.

[6] 彭涛,闫永涛.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广州“亚运城”为例[J].规划师,2011(S1):10-14.

[7] 胡一可,宋睿琦.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规划与城市生活[J].建筑师,2008(3):52-59.

[8] 李铁北.浅谈奥运的长期影响――以悉尼城市规划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07(7):20-21.

[9] 邹哲.雅典奥运会的交通规划、模拟和管理[J].城市,2007(2):48-51.

桂花香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10-0058-02

1.引言

《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指出:“在人类迈向21世纪的时候,人类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持续性发展,人居建设的目标是:使每个人都有个安全的家,能过上体面、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体面生活”。人居环境的建设方向在此被明确,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以研究探讨“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2.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性思想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是建立在将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的。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以下简称道氏)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根据这个宽泛而模糊的解释,任何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称为人类聚居地,不论其定位、结构、形态、尺度如何,也不论其设施配套、各层级物质配建如何。总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道氏理论的特点就是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人们总是试图把某些部分孤立起来单独考虑,而从未想到从整体人手来考虑我们的生活系统”,因此,只注意病状,而不研究产生病状的原因,只把我们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分开来考虑,就事论事,穷于应付。我们应该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考虑”。

提出整体观的研究思想的同时,道氏理论同样认为,在建筑与城市科学中,应有意识地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引入多学科理论方法去从事城市研究。

通过对目前人居科学环境科学所涉及的学科我们可以发现,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因此,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可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融会贯通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学科内容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理论。虽然其方法论体系仍在探索阶段,但主要方法论概念已经确立,即“融贯、综合、集成”。

3.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有规划编制方面的问题,也有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其核心是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划体制存在着规划决策与规划实施合一,规划实施随意性大;规划职能被肢解,综合调控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工作思维定式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遵循的是“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的工作模式,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将事物先分解再逐一解析,用于学术的分析和认识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应用层面却并非如此。

人类在某一阶段对某些事物的认识能力始终是有限的,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人为地将事物割裂开来,使人们不能够全面的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缺乏将事物内在联系整体思考的能力。而且,所需认识的事物越复杂,该类割裂程度就越深,形成了不断割裂,不断分解的恶性循环。

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综合巨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认识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问题,也就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

3.2研究方式的过度细化

受工作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学科分支就会越多。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学科细至十余类,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更新,研究的学科越分越细,造成了学科间的各种交叉或断层。对所研究对象的整体研究目标不统一,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不同,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其综合协调效果大打折扣,使城市规划陷入了仅有针对性没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工作状态。

3.3规划过程的简单化

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是由规划主管部门委托规划设计单位一手包办,中间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征求意见,规划提出的目标和内容并没有真正形成共识,真正成为全社会尤其政府各部门共同奋斗的目标,规划的权威性不高。个别城市领导,在编制问题上不讲科学,最好是他今天刚提出要求,明天就能按他的意图做好规划,从而导致规划质量的低劣。

3.4规划内容的技术化

城市规划应当既是城市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期,也是对这些行动本身的预先安排,并且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趋近目标。因此,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张蓝图,还必须包括实现蓝图采取的政策步骤。而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在对象上仅限于物质要素的层面,在手段上仅限于技术领域。

4.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现代城市规划需要整体观和战略观的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特点符合这种要求。虽然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还未真正融入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实践发展。

4.1理论构建

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中各学科已经独立发展了较长时间,各学科自成体系,内容丰富,需要运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观从整体角度出发,将各学科进行组织串联,形成整体性强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

这其中可以将“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合为一体,以构建城市规划中的核心理论体系,在近代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建筑、地景、城市规划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学科,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们之间缺乏固有的内在联系,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将三大学科合为一体就是糅合其主干课程,形成统一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作为各学科、各专业拓展的基点。

同时将综合型城市规划理论定为目标,在以空间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设计和以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规划为主的综合型规划中,确立综合型规划理论体系的首要性,以现代城市系统的发展整体利益为主线,确立综合性规划的主导地位。最后根据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

系的要求,加强各学科见的同步协作,形成广泛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

4.2规划实践

在规划实践的过程中,从人居环境科学提出的“融贯、综合、集成”的角度入手,提高解决城市实际问题时的整体思考、综合协调和动态应变的能力,使城市可持续地发展。

4.2.1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整体性的思考能力,对城市进行规划前必须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基础调查,调查内容必须包括城市系统组成的各个要素,考虑城市规划过程中将会影响的各个城市领域,并运用最新的技术方法对城市规划区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证和检验,甚至对该区域的历史形成进行研究,以求现状调查成果的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

4.2.2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对分析方法进行确定,选择一定数量的已有方法,以涉及面广,典型适用为基本原则,对所选择的方法进行选择和修正,争取在整合分析方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4.2.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从分析结果中找寻恰当的切入点,从解决路径中突出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合作,在规划行为中实现城市系统组成要素的优化,最终完成一整套城市规划项目的实践行为。

4.2.4加强城市管理实施力度。从保证城市整体利益为前提,确立适度超越政府的规划决策机构,明确规划审批机制,改变目前规划决策与实施管理合二为一的体制,增加规划调整的难度和透明度。同时加快推进规划成果的法制化。改变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随意现象。

4.3方法和途径

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即以人为本,讲求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生活和城市,根据城市居民和整个城市社会的心理、生理需求,以加强公众参与和树立评价体系为基本途径,提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3.1公众和社会参与是体现居民和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公共决策模式的转变,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势在必行。有序的公众参与是实现科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和保障。但我国传统的体制和政治文化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缺失、公众参与能力的缺乏等诸多现实障碍阻碍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因此,我国应该采取转变决策理念、建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体系、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等措施,努力推进公众参与科技决策。

4.3.2城市规划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施评价可以全面评估规划项目的实施,有效的监测、监督既定规划项目的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信息的反馈,从而作为政策设计和规划运作制度的架构提出修正调整的建议,使城市规划的运作过程进入良性循环。

对于城市规划领域而言,揭示和剖析自身实施运作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实践检验理论的真伪,将促进其不断的进行自身的调整完善,从而有助于规划项目实施的至真至美,确立、巩固和提高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准确的衡量城市规划项目本身的实施效果,客观公正的评说城市规划项目的成功与失败,对城市规划项目的整体实施运作过程加以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将有助于规划的决策和实施管理者评判自身工作的得失,找寻既定规划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并以此作为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质量的途径。

桂花香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跆拳道;电子护具;新规则;技战术

1.前言

2008年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对原行的跆拳道竞赛规则进行了相关修改,2009年4月新的竞赛规则正式出台。其中,新规则对跆拳道的得分分值进行了较大的修订,提高了旋转性和击头技术的分值。2009年5月在阿塞拜疆举行的世界杯跆拳道比赛中,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开始启用了跆拳道最新修订的竞赛规则,并在比赛中使用电子护具参与记分的工作。新规则下电子护具的使用,经过几次世界大赛的结果来分析,无论是新规则还是电子护具的使用都得到了赞同和拥护,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宣布,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的跆拳道竞赛中将正式启用电子护具,尽可能的减少人为的判罚因素。

新规则的修订和电子护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人工记分方式,如何才能运用技术去得到有效分数,使用什么样的战术才能诱使对方暴露得分部位、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出其不意的得三分。对此,怎么其增强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新规则下电子护具的使用后,竞技跆拳道上运动员的技战术的变化以及裁判员职业的变化加以研究分析。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

3.结果与分析

3.1电子护具的介绍

电子护具是在护具上装有电子芯片组成的感应装置,在护具的有效部位受到有效攻击时,有电子芯片感应装置的护具会自动识别打击力量,并通过无线电传输系统自动将有效的得分状况及时在显示屏上显示得分的一套技术装备[1]。使用电子护具比赛的计分方法有两种:头部和拳的技术得分采取人工记分,躯干部位得分采取电子护具记1分和由边裁判员(两名或两名以上)追加1分的方法。使用电子护具比赛的躯干得分,都会成为有效得分(机器故障除外)。

3.2新规则的主要条款变化

从2009年4月新的竞赛规则来分析,新规则在旧规则的的前提下主要对跆拳道竞赛规则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了修订:

(1)改变场地形状:将比赛场地由方形改为圆形。

(2)缩短消极判罚时间:将消极判罚时间从规则规定的15 s缩短至10 s。

(3)重新整合仲裁体系:设立由3个裁判员和4个教练员组成的新仲裁体系,并规定仲裁组有权通过投票来决定是否更改有异议的比赛结果。

(4)增加难度技术分值:将后踢、后旋、360°横踢这3种高难技术动作的分值从1分升至2分,并规定若击中头部将直接得到3分。

3.3新规则下电子护具对跆拳道运动的影响

3.3.1技击的精度与力度高要求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世界跆拳道联盟对使用电子护具后对跆拳道规则作了相应修改。跆拳道规则规定,使用允许的技术,准确、有力地击中得分部位时才能得分。使用电子感应护具后,由电子感应护具中的电子感应器测量击打力度,根据体重级别、性别差异设定不同的力度标准。这表明竞技跆拳道技战术将向技击精度与力度高要求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3.3.2维持了跆拳道比赛的相对公平性

跆拳道运动作为一个计点计分的项目,在以往的跆拳道比赛中,由三名裁判人工按键计分,时常出现误判的情况,出容易引发争议。而使用电子护具后,当运动员有效踢中对手的躯干部位时,电子屏幕会自动计分,有效降低了比赛中人为的干扰因素,维持了跆拳道比赛的相对公平。

3.3.3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使用的新规则电子护具除了要求打击的力度外,还要求打击的精准度和技术的多样化。这就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技术水平较粗糙的中国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3.3.4规则的修改鼓励与催生了新技术的产生

由于电子护具对技术的精准度要求较高,只有击中护具有效部位,且力度达到事前设定的得分标准时才能上分。从近期国内外比赛中运动员场上比赛的技术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规则的修改鼓励了击头技术的使用。从击头技术具体使用情况来看,不但次数多,而且技术种类亦高达8种之多,各种时机下高难击头技术的大胆使用,大大提高了比赛场上的竞技激烈程度,在以往的加时赛中运动员都非常谨慎,很少使用的击头技术也频频出现。可以说,规则的修改与电子护具的使用,将从训练理念、意识上彻底改变传统竞技跆拳道的模式,将彻底打破现在已经初步形成的强弱格局,这不但对运动员,特别是对教练员今后的训练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结论与建议

4.1技术要求更全面,准确率更高

电子护具的出现使跆拳道比赛对运动员的连续攻击能力、防反能力、反应速度和爆发力要求更高,跆拳道运动已经从以混合供能为特征的中等强度运动演变为以无氧代谢为特征的大强度运动。紧扣技战术发展方向,指导运动员形成特长技术。电子护具的得分要求主要在追求力度和精准度,这改变了传统护具有效部位、击打力度和技术三大得分因素的格局。跆拳道教练员应该把“简单、准确、高效”来作为电子护具带来的技术改变。电子护具对中国队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对技术的精准度要求较高,对教练员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因此,电子护具的实施使比赛日趋激烈和精彩,比赛中运动员在技术运用时更凶狠、腿法更丰富、重心更稳定、腾空动作更多、连续进攻能力更强,也提示我们速度、进攻(主动进攻、连续进攻)和准确性将是今后跆拳道技战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4.2得分技术多样化

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使用,使横踢的得分比例迅速下跌,赛场上出现了推踢、侧踢、拳、下劈等以往少见的得1分技术,新规则增加了旋转踢的得分分值,但其得分比例却有下降趋势。建议根据我国跆拳道运动员的现实技术情况和新规则、电子护具给跆拳道技、战术应用带来的变化趋势,努力提高基本技术,丰富得分技术种类,储备各种技术的应用能力。

4.3加大对电子护具的使用和新规则制胜规律的研究力度

电子护具的使用,对于那些跆拳道运动开展年头较长,对跆拳道运动规律把握较准、技术规范的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对于中国队这样训练时间短、技术单一、缺乏高水平赛事经验的运动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等加大对电子护具和新规则的使用,对跆拳道技、战术的影响和制胜规律的研究,并及时改进训练方法,在今后的比赛中占据优势

4.4新规下电子护具的训练建议

1.运动员平时训练中,应加强基本技术的训练,注重技术细节;在保持躯干部位得分的基础上,应加大头部得分的比重。逐渐增加使用电子护具的训练和实战,使运动员适应它。

2.重视培养和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综合实力,如重视培养运动员的技术与技术间的连接、对进攻和防守反击时机的准确把握、利用规则和裁判判罚的尺度实施有利于自己的技战术等能力。

3.进一步倡导并强化了跆拳道技战术向积极主动进攻、高难度方向发展,鼓励将比赛和训练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跆拳道技战术体系及其运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影响必将渗透到跆拳道的选材等相关领域。(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斌.新规则电子护具的使用对跆拳道运动发展变化的影响[J].山西体育科技,2010,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