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部书虽然经常被我翻看,但其中的诗句我也并不能够懂得或者记住,甚至说连少少一部分都没曾领悟得到。但久而久之,却也能记得少少的,那就是李商隐的诗。
大家都知道,唐代诗人当然首推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自不必我来说了,更不是我辈所能评价的,他就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只能让人仰望,而不得亲近与攀登!他潇洒帅气、气宇轩昂,视金钱如粪土。而他的那首人人皆知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人人称颂。可我却觉得,做李白爱人一定不开心,不仅时刻有倾家荡产的危险,而且还要时刻要忍受那群酒疯子的疯狂举动,想必需要一个心理素质极高的女人。虽然英雄气长,儿女情短被世人看好,但真正与其相处恐怕也心累吧。
杜甫的诗我总是记不住,他大部分写的都是忧国忧民的诗句,唯一记得是一首是《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种诗句,每次读起,总有种心揪揪的感觉……但,幸好,兵荒马乱的日子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所以杜甫先生的诗,也只能给我留个历史的记忆。不知道我这么说是不是有一些大逆不道的感觉,但作为小女子的我,实在忧国忧民不起来……嘿嘿,各位不要骂我哦。
至于白居易,他的《长恨歌》固然被人称颂,但却有一件野史,让人觉得对他失去好感。这一段野史是这样的:
徐州有一位名歌妓关盼盼,后被徐州守帅张愔纳为妾氏。白居易远游徐州,张愔设宴款待他,席间,还让宠妾关盼盼歌舞助兴,白居易大为赞赏关盼盼才艺,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一诗。
两年后张愔病逝,姬妾们作猢狲散,只有关盼盼难忘恩情,移居旧宅燕子楼,矢志守节,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晃,十年过去了。
白居易听闻了关盼盼守节一事,认为她既已坚持这么久,何不索性以死殉夫,留下贞节烈妇的名声,成就千古美谈呢。于是提笔作诗,托人转交关盼盼——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看到这首诗,立刻大哭一场。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别人误会张愔自私,让爱妾殉身,反辱没了张愔名声,所以苛延残喘,偷生了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诗作讽,逼她殉夫,怎不悲愤?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
关盼盼惨淡哀戚地活十年,不是更难于一死之了吗?但是,向来都很悲天惘人的白居易不仅不同情她的境遇,还狠推一把,认为她应该自杀殉情,用粗暴的男权主义给她指出一条绝路,他的那首诗译成口语就是,你怎么不去死?
殉葬这种事有多么不人道,已不用再三论证,而殉情,完全要看个人意愿,你死了,我也无法独活,那我们就一起去。可白居易作为一个旁观者,有什么资格指手划脚呢。
白居易的诗终于杀死了关盼盼,她临死前念了一句,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你白居易稚若幼童,怎识得我冰清玉洁。
后来白居易听闻死讯也大为后悔。若干年后,他归隐洛阳香山,心知时日不多,就遣散了侍姬樊素与小蛮,不想她们重蹈关盼盼的悲剧。知错能改,自然是好的,但在关盼盼一事上,白居易确实多管闲事,逼人太甚……也实让后人因为此事而对他的好感大打折扣。
关于李商隐的诗,其实我实在不敢大胆妄言,于我的理解力来说,除了能理解一些风花雪月的的伤情悲楚,并不能全面体会他诗中更多的其它感触。但有时候爱上一个人,并不需要全部理解他全部的思想,而是感受得出自己想要的感受即可。
他的诗,初初记得的当然还是他的那首著名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一次读的时候,总竟不住的想,李商隐,是个很痴情的人吧,否则,怎么能够写出让人如此动心的佳句。单单这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虽然有人说李是因为感慨仕途不平、人生不利、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我却固执的认为他是追悼曾经美好的恋情,旧情难忘,对恋人的思念和追悼之心。虽然我知道,这样缩小与降低了诗人原有的深沉与意长,但于爱上他的一个女子来说,莫过于喜欢幻想,幻想他所有的语言都是因为爱情。这种幻想虽然虚幻不着边际,但于人的精神来说,有一种寄托是有着超乎寻常的魔力。
再又读到他的好几首无题诗,发现他的诗句,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可以与任何时候的人起共鸣。“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几句话,同样是人人皆知,古往今来,也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引用过。据说这是他为一个宋华阳的女子所写,宋华阳原是宫内侍候公主的宫女,因随公主入道做了女道士,李跟她邂逅,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这段感情于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宋女士怀孕,李被被逐下山。这一段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也是他完成那几首荡心动魄《无题》诗的引子。那几首《无题》诗深情眷念,凄婉动人,无不显示李商隐的真情痴情。他执着的爱恋和绵长的相思,虽都成为南柯一梦,但那一段既缠绵沉痛又极其真诚的恋情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永久的思念与伤痛。据说他直到晚年,还设法在长安与宋华阳女士相见。
我和家洋认识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那是在美丽贞丰的双乳峰之下,一群诗人点着蜡烛走进大山,去寻找诗歌的痕迹。诗歌在哪里呢?诗歌在大山的深处,诗歌在诗人的心灵深处。
从那时起,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这是诗把我们连在一起的结果。转眼,春去春来,时光洗净愁结,诗心凸显心底。美丽的忧伤,在诗人的心里,结出诗的精彩,阳光灿烂的日子,诗人收获了一片沉甸甸的金黄。
当我读着《到乡下去》的那些美丽而阳光的诗后,我的心里是一片梦幻的海洋,我已被家洋的诗感动着……
如今,他的第二本诗集《时代宣言》出版了。我读着诗集里的那些诗,心又一次被他的诗啄痛,这种痛只有我知道,那是一种爱的忧伤和美的痛快。
读着他的诗,想着他的人。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六十年代生于纳雍县寨乐乡的一个稻谷飘香的小河畔。那里山青水秀,流水潺潺;那里民风民情,令人沉醉;那里的土地,养育了一个时代的诗人。
是诗,让他懂得了真爱;是诗,让他懂得了关怀。
爱,在真爱之中,升华成了人性的关怀之美啊!
是诗歌,拯救了诗人痛苦的灵魂。从此,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了对大山的眷恋,对父母的痴情,对人生的思辨,对爱情的执着。
1
在诗人的诗里,我读懂了他对土地的真实的感悟了,这是他对土地眷恋的深深情怀;这是他对生命与生活的须根的执着的爱;这是他对乡土与乡情的真情的感受。他的那些美好的诗,让我醉成了他诗的语言,让我像他的诗,流淌在潺潺的流水之上。梦,开始在土中为爱发芽。真的,梦太美了,梦中的语言,让我迷离。
我站在月光之下,一缕山风吹过山野,土地的馨香醉了山花的美丽,醉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到乡下去》,也许就是这样出来的。
“离开那些深不可测的表情及口红/弟兄们,走!我们到乡下去/那儿的天空一尘不染/那儿的流水清澈见底/卷起裤脚,敞开胸膛/我们便成乡下人了/我们就成好弟兄了”
直到现在,很多的人,都把这首诗误认为是写他老家的山水之情的乡土诗。其实,诗人的这首诗是1995年9月15日在贞丰县三岔河的全省诗会上写成的。当时,我同诗人王家洋、毛鹰、牧之、廖昌国、王家鸿等商量,晚上一伙诗人,点蜡烛进大山去,寻找诗歌内核里的痕迹。那时我和诗人们都还很年轻,对诗歌的执着太诚太真。那里的水,清得倒影人醉;那里的山,红枫的红叶飘满路径……在这如画之美的山水之间,王家洋逮住了优美煽情的诗歌的翅膀,开始为梦腾飞。
“夜,正浓/弟兄们,把蜡烛点燃/夜里,有蜡烛和诗歌/我们的心里踏实多了/高举起这面小小的旗帜/光明就在前面/那儿的诗歌离黄金最近/那儿的黄金!离我们最近”
在这一节里,诗人把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即夜正浓,一群诗人手持燃着的蜡烛进入了山中。山里有什么呢?一只只小小的旗帜,驾着光明在山中闪亮。
夜的深处,黄金闪亮的地方,距离诗歌最近,诗歌闪亮的地方,距离黄金最近。
这是诗人给我们最美好的诗的享受。最后,诗人这样写道:“落叶燃烧/……一大群人/跟上来了”
诗人写的这首诗,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但是二十多年来的时光,还在我的心上流淌着。每每谁读着这首诗时,我的心情就会激情澎湃。仿佛三岔河的流水,还在不慌不忙地流淌在河边老人的鱼竿上,那些遥远的美丽的往事,还会时常敲打着我的爱恋的心;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还会泊在枫叶铺满的路上,风风雨雨的岁月里,是鸟声洗白了梦的外衣。如今,诗人的诗歌还在,黄金还在,梦幻还在,爱和诗歌还在那里的山水之间,缠绵着互爱!
这一切,只因是落叶燃烧,一大群人,跟着上来了。温暖上升,诗人兴奋,诗语醉了诗心。
2
每一个诗人,不管他走在哪里,他在哪里安家,他在哪里生儿育女,恋父恋母的情节和爱,谁都会发芽、开花、结果。
当我们穿梭在林立的高楼之下,为生活忙碌着的时候,也许我们会暂时忘记故乡、忘记亲人。但只要一声乡音的轻轻召唤,我们都会泪流满面,踏上故乡的小路。因为,那儿住着我们的老父老母和我们的乡亲们,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录着我们的童年的美好回忆,这些美好的回忆,时时会漏出心底,直到那些彩色的画卷从梦幻里,慢慢的释放出来。爱的情节,才会得到心的慰藉。
诗人王家洋也不例外,他从稻花飘香的小河边来到车水马龙的山城,山城的喧闹与嘈杂,时时让他想起美丽而沉静的乡村,想起他远逝的亲人。于是,一种怀想之情的爱,跃然心上。
“怀念村庄/怀念我远逝的亲人/他们在泥土的底下/在种子的底下/我们看不到他们/却看得到那些春天的青草”(《怀念村庄》)
诗人的这种情感,惆怅而沉重。他想着远去的亲人,他们在泥土之下,在种子之下,他们会不会热,他们会不会冷呢?这一切我们却无法知道,只有诗人在此时,看到的却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青草,长满大地和亲人们的坟墓上。
入土为安,诗人在给远去的亲人们祝福,祝福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要平安、幸福!
“怀念村庄/怀念我年迈的父亲/他身子的张力/令我的诗句逊色”(《怀念村庄》)
诗人在这里,看着头发花白的父亲,还在大地的深处劳作,他挥锄的姿势,让山风感动,让诗人的诗句逊色,让鸟们站在树上,洗耳倾听父亲挖土的声音,震动春天。同时,诗人也为父亲的不得志悲哀。这是他父亲的疼痛,也是诗人的疼痛。按其道理,他的父亲,在那时能写能说,要是机遇好,一定是“大家”或者“大官”了。诗人为父亲整理出版了小说集一部,旧体诗、民间文学合集一部。我都认真拜读。真的,他老人家的文笔很好,功底很深,令人惊叹叫好!
这种心疼一直在诗人的心里缠绕着、腹痛着。虽然时光流逝了,山风也老了,但是爱心永远不会老。那些甜蜜而疼痛的时光,还留在诗人的心里。一旦在风的吹拂和雨的滋润下,疼痛会在内心发芽,爱就会拱出心上。善良的人会在天堂的路上,为苦难的人提灯照亮。
“父亲走了/他睡的床空了/我的心空了……他已没了病痛的折磨/他已没了人世的纷争/……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我想父亲历经人世的磨难/肯定会成为最明亮的那颗/像生时一样,用他的善良和热心/照亮夜路的人们”(《父亲走了》)
这是2011年11月3日,诗人在寨乐老家为父亲写的悼念之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孝子。怀念的情节,让我读懂了他的情真意切,从床空了到心空了,父亲没有了病痛的折磨,没有了人世之间的纷争了。这是一条通往天堂的大路,路上没有崎岖的不平,只有鲜花伴随着爱的日子,四面歌声,阳光一片。天堂的路,就是这样的好啊!
“父亲走了/我今生没了叫爹的机会/他的黑色棺木/是一条黑色的道路/我要用心点上不灭的灯火/让光明铺满他通天的大道”(《父亲走了》)
诗人的这种抒情,让我有一种想哭的真实感觉,真的,父亲走了,谁还有叫爹的机会呢?回答,肯定是没有了。谁在那一刻,会不流泪吗?我也有同样感受的。人到了那一刻,除非是木头,才不会悲痛,要不一定会泪飞倾倒千盆雨啊。诗人在此,笔头一转说,他黑色的棺木,是一条黑色的大道。诗人要用心去为父亲点燃灯火,让他的父亲在黑色的大道上,一路看见光明。可见诗人之心,有多么的善良啊!
善良是生命中的黄金,善良是人性中最为宝贵的生命之光。能知父亲的痛苦,自己就有了良心。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光明,使聋子听到声音。善良的心,像真金一样闪光,像甘露一样纯洁、晶莹。它可以赐福人类苍生。于是,诗人带着儿子去给爷爷上坟,他这样写道:
“父亲,我小时候/你带我给爷爷上坟/现在是我带你孙子给你上坟/将来,不知哪天/又是你孙子带着他儿子,给我上坟”(《给父亲上坟》)
诗人带着儿子,去给他爷爷上坟,这是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诗人传递着一个什么样的信息给我们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培养他的善良、孝顺,让他有一颗爱心,去爱苦难众生?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清楚诗人的真实感受!生命无常,人生苦短的悲凉淡淡的外飘。
如果,时光允许,我们会在静静流淌的流水中,看到水的清亮,看到云的洁白,看到诗人伟岸的身躯,站在爱的良心上,闪烁发光。
3
关于爱的话题,我能说些什么呢?也许谁也无法说清楚爱是什么。只有诗人内心明白爱了、给了、痛了、伤了、忘了的感觉。其实,爱是一个永远不会死亡的主题,只要有爱,心就会炙热。
当一首曲子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它唤起对一段岁月的回忆时,心会为爱的疼痛泛起一阵阵的激情。有时,我们读懂时光,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原来爱过的伤过的,只要蓦然回首,就会发现,自己才是灵魂的真正居所。过往的许多纯净的恩爱,却在不经意中还给了流水。
每个人走在爱的路上,对于喜欢的,很想让时光慢下来,去喝一杯水,去唱一首歌,去回味曾经的深深浅浅。那些甜蜜的、悲伤的,不欲说给谁听,只想和茶香一饮而尽,然后种一片阳光、一片花朵、半亩农田。让心铭记,或者遗忘。
在这方面,诗人是高手,他写给阿丽的诗,我读后醉了。
“我不想回去/我不想让火焰重新回到/平静的内心/我要将一支深入民歌的花朵/移进屋内/阿丽,你弱小的身子/让我想起一支蜡烛/一支我小屋里尚未着火的蜡烛/洁白、高尚,而又楚楚动人/……阿丽,地里的庄稼还没有出土/你美丽的小嘴/露珠欲滴/……我不想回去/我不想在还没有看清秋天的模样的时候/就这样回去/真的,阿丽”(《给阿丽》)
这首诗,写于1992年8月9日。虽然二十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但现在读来依然脍炙人口。这首诗歌,曾经被许多评论家评论过,但是作为爱情诗的代表作,我还是要作赏析。
那种轰轰烈烈的情感虽然伟大,但平平淡淡的真情流露不见得逊色。诗人的真情是直抒胸意的。看,我不想回去,我要让火焰重新回到你平静的内心,我要将爱的花朵,移到屋内,我要点燃蜡烛,蜡烛燃烧,我就看见洁白、高尚的你和像出水芙蓉一样的你,是露珠闪亮欲滴。这种真情是真正的情感表露,但是诗人把握很好,表而不露。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我们知道,大爱无疆,小爱无情。当一个人的情感特别丰富的时候,爱会像汹涌的流水,翻腾着、沸腾着、高呼着……势不可挡。那种用情太深,用心太重的说爱谈情,能不能持续太久,精彩到何时呢?其实,回归平静,回归小爱,才是情爱的归宿。
诗人说,我不想回去,我不想在还没有看清秋天的模样的时候,就这样回去。真的,阿丽。诗人静静的守护着这份情感,生怕一不留神,爱就这样悄悄溜走。可想诗人对爱的一片痴情,就像一个陌生人到了一处绝顶的风景里,看的那样执着、专注、忘情。
真正的爱,永远会留在心中的。即使时光流逝,岁月老去,风霜染发,但是曾经的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会在凄风苦雨中,站成一地的风景,留存在心底。
诗人写的爱情诗很多,每一首都写得那么的扣人心弦,让人感动,但我不可能一一解读,只能抽取我认为最经典的出来,同大家享受。他写给《莲》的那组诗,至今我认为是最好的一组。
爱情诗在诗歌艺术的苑囿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为之歌咏。阿里斯托芬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说,人原来是一体,上帝要惩罚他的罪过,就把他截为两半,才有男有女,所谓“爱情”就是这已经割开的两半要求会合还原为一体。爱情是人类本能的情感,也是最高尚的情感。因此作为爱情诗的意象也必然是经过诗人反复锤炼的,也是最耐咀嚼的。
新教材第三册高密度的集中了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其中直接描写爱情的就有《我愿意是急流》、《邶风静女》、《迢迢牵牛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等共六篇,涉及爱情的还有《卫风氓》、《孔雀东南飞》等。要赏析这些诗歌,首先得赏析它们的意象,《我愿意是急流》中裴多菲作为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倾诉,愿意是“山里的急流”、是“河边的荒林”、是“山岩上的废墟”、是“山谷底的草屋”,只要如同“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般的爱人能活得很快乐幸福,而且在诗节的末尾,为衬托已成长为“珊瑚似的夕阳”的爱人的辉煌,他愿意是“云朵”、是“破旗”,在诗里作者有意把抒情意象设计得非同寻常的破败、贫瘠、荒凉,可是正是这样的意象却收到了比华美、富饶的意象更能打动人心的效果,这样的甘于奉献、牺牲,让哪一个怀春的女子不为之所动?所以三个月后,尤丽亚就和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这样的情感意象表达不光感动了尤丽亚,其实也感动了所有读这首诗的人。这就是意象的妙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说过,“诗人应该选择有‘特征’的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的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邶风静女》中作者以客观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古老的爱情的美丽及魅力,在第一章,用了动作意象“搔首踟躇”再现了一个焦急不安的,幸福紧张的痴情小伙儿,同时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形象也跃然纸上。接着在第二第三章又通过小伙回忆“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让我们感到了诗人“写神写形之妙”,按常理,彤管肯定比荑草贵重,但是作为表达爱情的信物的“荑”毕竟是她亲自跋涉远郊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礼轻情意重,如果说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悦(说)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有着特定内容的真情的理解与珍视,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进入了追求内心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且初生的白茅也将长成茂盛的草丛,预示着爱情将会被进行到底。诗歌的最后两句的独白揭示爱茅草其实是爱屋及乌,却也别具真诚、率直的纯朴美。对这样一位痴情的男子的一腔真情,我们能说什么呢?唯有感动罢了。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离情比较出色的诗篇,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在《诗经》里已经提到,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在曹植的《九咏》里“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已经明确他们是夫妇了。而此诗比曹诗略早,意象也定为天上的这一对,其实作者更想表达的应该是地上的无数双。织女的素手抚弄着机杼,却泪如雨下,这些动作意象传神的刻画了一个因相思而无法劳作的女子形象,那阻隔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两人相隔并不遥远,虽只一水相隔却相视不得语。于是这既“清且浅”的水就成了阻碍天下眷属们团圆的不可逆的势力,是专制,是卫道士的象征。“盈盈、脉脉”两句又把一个饱含离愁的形象刻画的逼真又生动。
《雨霖铃》是“失意无俚,流连坊曲”的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的惜别之作。诗歌开始就用“寒蝉”、“骤雨”、送别的“长亭”等意象来渲染了一个清冷萧瑟的送别之秋。“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实话实说,却也是以精练之笔刻画了留恋与催发的矛盾,多么想与心上人再呆一会儿,可恼人的催促不时在耳边响起。于是就有后面的非常经典的动作意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使人身临其境也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后来有很多的写离情的句子都不及这句的掷地有声。尔后的“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又对离别加以着色,使得广阔辽远的空间都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也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离愁别绪。词的下片有可与东坡相与争胜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个名词三个意象,构筑了一个这样优美的意境: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气氛之凄清,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全再现于画面之中。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一文中说:“
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词作之所以被千载传诵甚至被人奉为至爱,其意象的成功运用确是功不可没。
《鹊桥仙》是又一首以牵牛与织女为题材的作品,“纤云”“飞星”这两个物象在词作者眼里一开始就具有人情味儿,纤云弄巧为的是展示织女织造云锦的巧手,飞星也为传递他们的离愁别恨而飞驰长空。接下来的相会场面更是惊心动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盈盈的银河之畔相会了。“金风玉露”代表冰清玉洁,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尚纯洁的爱情自然胜过人间无数。“柔情似水”,那如水一般斩割不断的柔情,在一年一度只此一次的七夕相聚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只好把心头的相思愁绪化作一掬清泪洒在这迢迢银河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为结句,使全篇为之一振,是它把凄凄艾艾的别情点化到神奇高尚的精神境界。因而使得此词的境界远远超出同时代的同类作品。
《一剪梅》也是相思怀人之作,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有两个意象“香残的红藕”、“玉簟”,表明了季节,烘托了心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感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独上”二字含义颇丰,点明了处境也揭示了离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中“雁”、“月”是古人常用的意象,鸿雁传书,凭月抒怀,词人在这里同样也是望断天涯,神驰象外,她也是盼云中锦书以至于望穿秋水。下片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写的是落花流水之景,而所喻的则是人生、年华、爱情等,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写自己的愁苦之时,还推己及人,可见两心之相印,足以证明双方爱之笃,情之深。也正因如此,人各两地,心笼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如此缠绵婉转的情感表达,除了作者有自己亲身感受的原因之外,使用意象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13课,这首诗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颂的名篇。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缅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的慷慨激昂的诗,这首诗具有意象独特,情感表达强烈等特点。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采用诵读、析读、悟读、赏读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象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4、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向学生渗透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具体可感的意象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象和象征。
2、自由探讨诗歌的主题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究,提升关于诗歌的答题能力。
4、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为主要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点
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读。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诗歌内在的感情基调。
难点
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意象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教学突破
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的认识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应采用图片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并且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诗歌的意象和象征的作用。
学法指导:深情朗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备好课
2、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观看图片,畅谈感悟
出示一组日军侵华图片,让学生谈感悟。
(设计目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中,由此导入课文)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他是地主的儿子,因为命相克父而被寄养在奶妈家中,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他自称为“悲哀的诗人”,早期诗歌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感情深沉,格调昂扬。代表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这些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获得法国颁发的文学艺术勋章,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诗歌写作背景: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品读诗歌,领悟情感
1、初读,读准节奏;
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节奏,并能根据节奏朗读诗歌。
朗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范读、抽学生试读进行。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 / 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风,
和那 / 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 我的眼里 / 常含泪水?
因为 / 我对这土地 / 爱得深沉……
2、研读,读出感情;
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重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本环节通过名师范读、学生表演朗读、名家配乐诗朗诵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3、赏读,品味思想
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品读,体会诗中渗透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设计目的:读诗是享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借助意象,认知象征
1、小小拦路虎——意象。让学生明白意象定义并能快速找出文中意象。
2、普通拦路虎——象征。通过举例、作诠释等方式,结合课文让学生明白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的涵义,能找出文中意象的象征义。
(设计目的:弄清意象和象征两个概念的涵义)
五、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合作学习,攻下四个问题——
问题:1:小鸟的歌声应该是“清脆的”或者“婉转的”,可是诗人却用 “嘶哑”一词来形容自己的歌声,这是为什么?
问题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的?
(设计目的:为读懂诗歌打基础,提升答题能力)
六、分析诗歌,发掘主题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在诗歌中,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通过诗人的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朗读—— 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领会发掘主题之法,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七、拓宽视野,渗透德育
运用幻灯片闪现“”事件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事件”的认识,《宪法》,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不容侵犯。
(设计目的:通过当前政治热点问题“事件”让学生谈谈对“事件”的认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渗透法制教育。)
八、寄语学生,鼓励自强
课后寄语: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李商隐之手。李商隐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呢?
一、 郁郁平生,位卑年促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李商隐诞生在获嘉(今河南新乡市)。当时李商隐父亲是获嘉县令,李商隐先祖和唐高祖李渊是堂弟兄,因此李商隐以“我系本王孙”自许。但李商隐没有得到任何“王孙”的优待。从高祖到诗人本身,多为中小官吏,从未显赫过。诗人的童年是在父亲官衙中度过的。父亲俸钱甚微,三姊一弟,家口颇多,生计维艰。
李商隐启蒙较早,他自己说“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十岁父亲病逝,诗人整个少年时代是在孤儿寡母的困窘中度过的。父丧期满,举家迁到洛阳。在十岁到17岁期间,诗人一面要担起长子重任,靠给别人抄书补贴家用;一面发愤读书。少年诗人的启蒙老师是他的堂叔,16岁写出《才论》《圣论》,颇有文名。
17岁到26岁十年间,李商隐一直在参加科举考试。唐代求取科举功名先要走“温卷”之路。所谓“温卷”,就是将自己的作品先送到名家手里,以求推荐。诗人先后拜谒了令狐楚、崔戎等地方显宦。令狐楚赏识诗人才华,聘其为幕僚。令狐楚多次调任,也都带着他。入幕四年间,令狐楚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还亲授学问,在应举准备上多方奖誉。22岁那年,诗人进京赶考,然而名落孙山。不过这时李商隐又得到了华州刺史崔戎的赏识。于是李商隐便入崔府为幕僚。两年后李商隐又一次进京应举,结果又名落孙山。这时,崔戎已死,李商隐凭吊崔戎过后,无意去投令狐楚,而是去玉阳山入道学仙。此举并非真的修道,而是想走“终南捷径”。李商隐落第不是因为才学不足,而是没有朝中显宦的提携。
26岁那年,令狐楚的旧友高锴知贡举,其公子令狐又在朝中为官,令狐楚便让儿子向高楷力荐李商隐,这样,诗人终于中进士第。
按唐朝举士制度,进士登第后,必须通过吏部复试,才能授以官职,可惜诗人在这次考试中又落选了,便去了泾原(今甘肃泾州),在节度使王茂元处做了幕僚,并娶王茂元女为妻。
28岁那年,诗人终于通过吏部考试,做了秘书省校书郎。此官仅为九品,但职位重要。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他就被外任去做弘农县尉,一年多后又辞职投靠岳父王茂元。
31岁的诗人参加吏部的书判甄拔试,得以入选,但命途多舛,恰在这时老母过世。按唐朝礼制,官吏遇父母丧事要居家服丧三年。诗人回家服丧,等服丧期满返回长安不久,政局发生了变化,武帝死,宦官立宣宗即位,不满于宦官参政的李党失势,而倾向于宦官集团的牛党复振。正直的诗人李商隐,对宦官政治极为不满,毅然辞职,此举引起了牛党的不满,从此便开始了他天涯漂泊的幕府生活,一直到生命终了。
诗人36岁这一年,给事中郑亚被外放为桂州刺史,李商隐接受了郑亚的邀请,为掌书记。次年郑亚贬循州刺使,诗人离桂州北归。这年冬,诗人于长安参加吏部外官内调的冬选,选为(今陕西周至)县尉,不久,又改为京兆尹参军,职典章奏。
诗人38岁这一年应武宁节度使卢弘正幕,为判官,次年,抵徐州幕府。第三年,卢弘正死,李商隐妻王氏也因病去世,诗人离开徐州,返回长安。小住长安期间,迫于生计,诗人曾拜谒令狐,得补太学博士,做了几个月有职无权、类于闲官的国子监的教书先生,这年七月,便另谋他职。40岁后诗人应柳仲郢征辟,追随柳长达6年之久。
诗人47岁那年二月,柳仲郢回京任刑部尚书,李商隐在柳手下任职并非正式“公务员”,所以柳一离任,诗人也就自然被解聘了。无奈之中,诗人只好回到老家郑州。遭此变化,本来就体弱多病的诗人再也支撑不住了,居家未久,便于郁郁中与世长辞,年仅47岁。
李商隐的一生仕途坎坷,主要原因是卷入了牛李党争,两派斗争近40年,基本上和诗人的一生相始终。
新、旧《唐书》和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认为首先赏识李商隐的令狐楚属牛党,而诗人的岳父王茂元属李党,李商隐是先投牛党而后依李党,终为牛党所恶。李商隐徘徊于牛、李党人之间,不仅为牛、李党人所斥,也被当时的知识阶层瞧不起。
后世研究者对李商隐在两党之间扮演的角色一直争论不绝,以至于今。一派认为李商隐人品有缺陷,政治上有瑕疵,爱情上也有让人非议之处;一派认为李商隐人品绝无问题,爱情上坚贞深沉,让人叹赏。
二、 是深挚的爱情,还是自伤身世
李商隐的第一次婚姻在史料和诗人作品中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不过,在李商隐与前妻的婚姻结束后,到与王茂元之女再婚前,李商隐曾结识了两位女性,并萌生过爱慕之情。这两个女子,一个叫柳枝,一个是宋华阳。
23岁那年,李商隐因病未应进士试,留居崔戎幕府中。此间,诗人在洛阳结识了一个商人的女儿柳枝。柳枝年方十七,活泼可爱,精通音乐。李商隐的堂弟住在柳枝家附近。有一天,堂弟在柳枝家吟唱李商隐的诗歌《燕台》四首,柳枝偶然听了,便觉诗情动人,就跑过去问:“何人有这等情感?何人写出这样好诗?”
《燕台》四首吟咏了一段浓厚悲剧色彩的爱情,诗分春、夏、秋、冬四题,抒发对所思慕的女子四季相思之情。从春光烂漫中寻觅佳人不得开始,转而回忆往昔两人曾经的短暂欢会,再想象她秋夜含愁独坐,最后想其身处孤冷之境,芳心已死,爱情幻灭,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全诗以奇幻的想象构筑朦胧的意境,哀感缠绵,令人低徊不已。
柳枝得知诗人就在身边,随即亲手扯断衣带,打了一个同心结,托人转赠给李商隐。第二天,李商隐便来见柳枝。柳枝约李商隐三天后在河边相会。当时风俗,三天后是女孩子在河边洗衣祈福消灾的节日。李商隐答应了,可是他结伴的朋友因为急着赶路,先带着李商隐的行装上路了,李商隐无奈只得离开洛阳。不久,柳枝被权贵娶走。
所爱对象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远离而去,铸成终生憾事。多年以后,诗人在风朝月夕想起与所爱者的欢会之所,愁思百结。对方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当年倩影却永远隐藏在心。这便是最初的爱情带来的痛苦。
一年以后,李商隐第二次应试不第,在玉阳山修习道业,结识了女道士宋华阳。华阳是女道士修行的道观名。关于宋华阳的生平事迹,不得而知。
李商隐诗中直接提到宋华阳的有两首,未明点宋华阳而与女道士有关的诗,还有《碧城三首》《圣女祠》三首和《药转》《银河吹笙》等。
先看《碧城三首(其一)》: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精盘。
首句写仙人居地,曲栏围护,云气缭绕;次句写仙女们服饰珍贵华美;接着写仙女的日常生活,把仙女比作鸾鸟,说她们以鹤传书,表达私情。第三联暗写仙女们由暮至朝的幽会。“星沉海底”说明长夜将晓;雨脚能见,暗示晨曦已上。“河源”指天上银河。仙女住在天上,所以星沉雨过,当窗可见,隔座能看,如在目前。最后一联说,如果太阳明亮而且不动,永不降落,那将终无昏黑之时,仙女们只好一生清冷独居,无复幽会之乐了。幸好不是这样,清规自守的白天过去,还有那些星星闪亮的长夜给人以希望。
这是写天上的仙女还是写人间的女道士,是杜牧笔下“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宫女,还是借女性暗写自己遭际?假如是写爱情,是回忆往事的写实,还是痴心暗恋时的幻想?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不知道诗人的眼睛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李商隐的魅力,迷离惝恍,虚实难测。好像有许多甜美热烈的回忆,又以极其清冷的形式出现。
越是难测,后世越是有许多人去解读其中奥妙。
再看《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如火的热情在诗人笔下永远是清冷的意象,这是李商隐让人着迷的地方。你看,高空的银河映入眼帘,一阵吹笙之声传来耳中,身上还感到黎明前的丝丝寒冷。也许因为笙声的触发吧,昔日情事又重现心头,而那美好的欢情已随爱人的远去,像一场幽梦永远破灭了。惆怅之余,诗人不由得转至窗外枝头惊啼通宵的雌鸟,莫非它也怀有跟自己一样的失侣之痛吗?由于忆念往事,从前与爱人相聚的故园台榭,就闪现在脑海里。园中那一树繁花,想来已被雨水滋润。刹那间,幻景消失,只剩眼前风帘飘拂,残烛摇曳映照帘外一片清霜。梦醒了,愁思怎遣散?追随骑鹤吹笙的王子乔学道修仙去吧,说不定能摆脱这日夜萦绕心头的世情牵累。还是学湘灵鼓瑟、秦女吹箫,守着这一段痴情自我吟味吧。
诗是以一个女道士口吻唱出的,她在梦中忆起陈年往事,一场好梦却被树上单栖的雌鸟的哀啼声惊断,醒来看到月榭边残花经雨尚有幽香,风中残烛闪烁,映照窗外清辉,不禁感物伤怀,于是怅望银河,吹响玉笙,表达了有心追随湘妃、萧史以瑟箫寄意寻找伴侣的幽情。
这思凡的女道士是多么悔恨啊!此诗当是李商隐设想对方对自己的一片恋情。可惜,由于社会压力,李商隐的这段恋情,又是个无言的结局。
得遂所愿的爱情多半被生活的烟火熏成了油盐柴米的亲情,曾经深深爱过又无缘聚首的情感,总是像隐疾一样,在阴晦的日子里发作,让敏感的心灵在漫漫长夜里无法入眠。也许诗歌描述的真是一种情感的失落,也许暗示了仕途上的受伤,无论哪一种,这些最幽微的情感,只有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才能揣测诗人的些许隐痛。
这样想,宋华阳的形象就更加迷离莫辨了。
三、 幽微隐晦是其情感投射
有的考证者责备李商隐在情感上不道德,有的学者则以唐代通脱潇洒的社会风气为诗人开脱。我看重的是情感本身的力量。这世间有用道德衡量的明亮的爱情,有得到许多人祝福的美好的爱情,但也有与道德无关的甚至被诅咒的爱情,在这些疼痛的爱情里,只有爱的深度和强烈让人叹惋。诗人才情出众却一直托身幕府,当他在中夜不寐感叹韶华不再时,那些降临到他生命里能给他安慰的聪慧女子,大大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他强烈而痛楚地爱过,也许只是单恋,也许那些女子在他的生活里只是蜻蜓点水一闪即逝地出现过。诗中更多的是想象的恋情,是诗人丰厚的心灵和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不断回味反刍,那些惊鸿一瞥才变成一个个永恒的形象。
诗人不够洒脱,甚至有些柔弱,一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著述里批评他人品的缺陷,实际上,不必要求诗人成为道德上的楷模,我们要阅读的是他深婉幽曲的心灵。
有杰出才华的人都倍加爱惜自己。诗人渴望有所作为而终于无所作为,他不像杜牧那样洒脱而风流自赏,不会“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在朝代走向衰败的大背景下,无力补天的清醒者最为痛苦,那些留在他生命和诗歌里的女性,更多的是他生命的投射。所以,许多《无题》诗,不是他故意写得幽微隐晦,而是许多难以言说的失望和不死心的期盼让他一次次欲言又止。